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产业链智能化8篇

时间:2024-01-08 14:42: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链智能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链智能化

篇1

自年初以来一路高歌猛进的股票价格,以及新鲜出炉的第一季度净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573.37%,让TCL再次成为业内的焦点。

TCL利润大幅提升,归功于TCL多媒体-华星光电液晶产业一体化优势带动业绩提升。涉足电视上游面板产业收获颇丰后,李东生有了新打算,提前兑现回购华星光电股份的承诺。

5月2日,TCL公告受让深超投(深圳国资委下属企业)持有的华星光电3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TCL集团将持有华星85%的股权,另外15%由三星持有。

2009年,TCL与深超投联合成立华星光电,之后,TCL、深超投和三星电子分别持有华星光电55%、30%、15%的股份。华星光电成立之初,以政府出资人身份出现的深超投约定,投产后5年内由TCL回购所持股份。

李东生对提前回购的说法是“现在华星光电经营不错,我们提前履行承诺。”他指的经营不错,其实对华星光电的业绩有些轻描淡写。TCL第一季度报表显示,华星光电实现销售收入33.63亿元,实现净利润4.08亿元。去年,华星光电50%的产能由TCL消化,TCL电视销量达1553万台,同比增长43%。

曾经,中国电视厂商处处受制于外资面板企业,此番,克服重重困难推进的华星光电业务,不仅保障了TCL的面板供给,还让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更证实了李东生全产业链布局的成效。

李东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TCL春风得意时,他拒绝了当副市长的政治前途;国际化导致企业巨亏时,他想过离开,想过通过房地产救急,但最终他坚守家电业,让鹰重生。久经“沙场”、拼杀多年的李东生总结出,没有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和日韩企业一较高下。华星光电是TCL全产业链布局的一次努力,也是打通产业链的第一步。

篇2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具体任务。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共性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化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构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从智能制造单元扩展到车间、生产线、企业、供应链等环节在内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此,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现路径等内容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业”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发展模式指智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作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享用政府资源,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智能制造业的“舵手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涉及一些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或是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配,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长起来。

(二)“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由政府和产业链上的“舵手型”企业共同发起,平台由“舵手型”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运营。激发平台的产、学、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智慧,通过该平台共享和增值,促进创新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作用。该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营由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全面涵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促进智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保证所有相关基础技术与组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开放、实时的运行环境,数字生态系统的优化整合、数据分析以及协同的功能,促进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的共享运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产业部门的协作,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生产模式,支持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并在相应领域推广;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系统中的物理对象与相应的虚拟对象之间无缝协同融合;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产业工程,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比较优势,增强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连接能力、数据增值能力、网络集成能力、智能认知能力、智能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协同。

(三)“工业4.0”引领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关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发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网络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感知和处理外部环境复杂性的能力,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这种影响将重点发生在智能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控制、网络和新产品设计等产业。CPS能够实现管理大数据、提升机器互联、建设智能化、提升对设备管理弹性和自适应能力等目标。对制造业的硬件设备、工厂、移动设备、物流、服务和人和过程进行连接、整合、分析和动态调整,具有跨界协同的特征。要重点推进能适应“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业的CPS能力。首先,实体空间的数字化能力,将设备、移动终端、工厂、流程、服务等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等“实体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与连接的能力,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其次,大数据基础上,网络空间对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展人―机智能交换,提升认知层的智能决策能力;最后,网络―实体空间交互能力,形成智能价值网络、商业生态,实现智能协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聚焦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的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机器人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慧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标志性智慧机器人产品,引导智慧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商品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

(二)大力发展智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制造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解决智能工业机器人用的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核心与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以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三)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

积极跟踪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进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检测体系认证与应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业和“智能工厂”

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网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共享联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舵手型”企业,打造市场渗透力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舵手型”企业带动作用,以“舵手型”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舵手型”企业,打造“智慧工厂”,以制造资源、生产操作流程和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应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从基础IT与自动化,到业务流程变革,再到系统集成,参照CPS以及工业4.0的技术标准,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企业以及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分布规划,在制造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示范,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分层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和装置研发和生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促进创新体系有效智能协同

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核心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还很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同步推进。不断探索“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以网络为纽带,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加快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的实现设备、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术革命的赶超,促进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示范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上大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集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资金扶持,以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以解决智能制造产业现实问题为宗旨,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主动对接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标准,设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篇3

[关键词] 多元化战略;互联网;美的集团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74-03

一、美的集团发展概况

美的集团始创于1968年,1980年正式进入家电行业,2013年9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集团在国内建有广东顺德、广州、中山;安徽合肥及芜湖;湖北武汉及荆州;江苏无锡、淮安、苏州及常州;重庆、山西临汾、江西贵溪、河北邯郸等15个生产基地,覆盖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华北五大区域;在越南、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等6个国家建有生产基地。主要家电产品有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大型中央空调、冰箱、吸尘器、取暖器、电水壶、烤箱、抽油烟机、净水设备、空气清新机、加湿器、灶具、消毒柜、照明等和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电机、磁控管、变压器等家电配件产品。现拥有中国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冰箱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和洗碗机产业链;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小家电产品群和厨房家电产品群;在全球设有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美的集团用工总数达13万人,旗下拥有美的、小天鹅、威灵、华凌、安得、美芝等十余个品牌。2013年,美的集团整体实现销售收入1210亿元,外销销售收入74亿美元。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美的品牌价值达到653.36亿元,名列全国最有价值品牌第5位。2016年7月20日,美的集团以221.73的营业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位列第481位。未来三年美的集团将以“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领导者、世界白电行业前三强”为战略远景,进一步深化转型,推动经营质量持续提升,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与精品工程,实现产品领先、战略领先,获得公司的重新增长。

二、互联网环境下美的集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一)产品智能化水平较低

美的集团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一直以“做家电行业领导者”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家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行业逐渐形成以终端为主导的发展趋势,其中智能终端处于核心地位,产品智能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美的集团在产品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部分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的智能化水平较低,产品在行业中缺乏竞争优势。产品智能化需要结合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但美的集团在大数据、云服务方面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方面没有显著成效,生产发展一时间处于困境中。想要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美的集团必须将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融入到产品生产的环节中,为智能化产品生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集团内部科技创新能力有限

美的集团内部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的原因不仅因为其长期处于传统生产设计和研发环境下,在发展高度和发展水平方面有限,而且因为创新生产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后,接近21世纪时才逐渐在国人的思想中形成并开始发展的,美的集团在发展初期一直从事传统家电的生产,对于技术创新理念引入较晚,因此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十分有限。另外,由于美的集团在创新人才方面比较欠缺,缺乏创新人才的培训和储备,在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方面都显得缺少创新元素,集团员工在创新意识和业务发展方面缺乏积极性,从而导致美的集团内部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产品缺少竞争力。

三、互联网环境下美的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建议

(一)产品制造向智能化升级

1.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美的集团应该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从而提高生效效率。在过去的发展中,美的集团主要依靠规模经济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达到生产智能化和高效率的目的。2010年起,美的集团逐渐在生产基地增添三轴和四轴机器人。2012年美的集团开始实施自动化技术改革,在仓储、设计和电控方面融入自动化技术,机器人在生产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截止2014年,美的集团在自动化技术改革过程中总投入资金超过6亿元,生产基地总投放机器人数量超过800台,节省了将近五成的人工数量。2015年,美的集团进行整体改革,逐步增添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装置,投入资金高达10亿元。由此可见,自动化生产技术在美的集团的生产线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美的空调,自“自动化技术生产战略”实施以来,历经4年的自动化创新和系统升级,现今已经实现了6个生产基地的自动化生产,部分生产环节已经实现无人操作,比如芯片安装、包装以及检测等环节已经全部由机器人完成。美的集团通过自动化生产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减少了人工操作数量,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篇4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的今天,行业的壁垒正在逐渐打破。行业直接的渗透、交融愈演愈烈。互联网和汽车行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新兴科技的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变革升级的基础,同时用户的需求被重新定义。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体验能力并将其极致化。这也让用户对于汽车的体验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机械式的操控。用户的需求倒逼的汽车行业的改变。行业的改变革新又依赖于整体生态的协同。

当前,“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互联网、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产业的生态话题也是喧嚣尘上。正如自然界“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各产业生态也需要各方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汽车领域,随着汽车计算能力快速提升,电动汽车增长迅速而成本却在逐年下降,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出行服务的蓬勃发展,使得移动性正逐步变成基本服务。在这些利好因素的强烈刺激下,汽车产业正迎来一场新的革命。

智能汽车产业链逐渐成型包含五类企业

现如今,汽车正在走向千家万户,汽车保有量仍在持续增长, 80后、90后人群正成为消费主力。这些习惯于高科技消费的年轻用户群体,对于个性、互联、智能等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已成为推动汽车智能化趋势的重要力量。相关数据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

广阔的智能汽车市场前景,吸引着谷歌、英特尔、优步、腾讯、阿里、百度、网秦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在这些科技大佬和雄厚资本的加持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逐渐成型。

智能汽车涉及的产业链较大,包括硬件、软件、系统等。该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五类企业:

1、汽车厂商。汽车厂商掌握汽车生产资质。

2、一级制造供应商(简称tier 1公司)。tier 1公司控制生产制造、整车控制集成的核心竞争力。

3、科技型企业。此类公司主要凭借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方面的优势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4、ADAS供应商。ADAS供应商利用掌握的感知识别算法等为车企和科技型公司提供ADAS系统解决方案。

5、底层零部件供应商。如雷达、摄像头、芯片、电子刹车等,从塔顶至塔底,行业资金/技术门槛逐渐降低,行业集中度也相应降低。

作为整个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顶端,传统汽车厂商控制着整体的资源,包括整车的生产、系y控制的关键部分。但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设备。新兴的科技公司试图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纵向切入。科技公司对于用户体验的洞察更为深刻,同时它们掌握着用户的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来优化产品和应用是它们优势。

一小部分的互联网公司试图沿着自己的逻辑,参与到整车制造里面。“互联网造车”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同时对传统汽车厂商而言则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如何将互联网更贴近用户的思维为自己所用,兼容并蓄地吸收互联网公司对于用户、体验的优势,又不至于在新的汽车产业变革中落入下风。传统企业不仅仅需要快速迭代的技术能力,降低整车的制造周期。

对传统车企而言,一方面要兼顾整车的控制性能,同时要将最新最优的应用部署到整车里面,对车厂的技术能力要求更大。很多车厂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兼顾二者,迫切需要具有经验的智能汽车系统集成上帮助他们来将市面上最为优质合适的系统、应用等部署到整车里面。

网秦:搭建系统集成平台提供第三方汽车智能化服务

作为智能汽车产业链里面的一环,网秦旗下凌动定位于智能汽车系统集成平台,能够帮助传统车厂、tier 1公司、集成科技型公司、ADAS供应商以及底层零部件供应商的相关服务,成为连接车厂、tier 1公司与智能汽车服务公司的桥梁,携手各方共同实现汽车智能化。

按照网秦创始人兼董事长史文勇曾公开表示:“网秦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是传统汽车公司走向移动互联网化的促进者,而并非他们的竞争者。”

在史文勇看来,网秦涉足智能汽车领域主要有三大核心竞争力:

第一,定位独特。网秦不造车,而是帮助车厂实现智能化,为用户提供优良服务,且网秦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都是开放的。

第二,做独立的第三方,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化。网秦过去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拥有十多年的经验和积累,通过与芯片厂商、运营商、手机厂商多年的合作、磨合,可以深刻地知道怎样在大生态系统中去做多赢互惠的合作。

第三,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网秦旗下凌动科技创始人来自诺基亚,有着十多年的汽车电子集成经验。凌动科技过去8年一直致力于智能车载平台的研发与设计,提供车联网技术解决方案。为众多500强客户提供了成功的软件开发与解决方案,客户包括欧美日知名汽车厂商以及兰博坚尼、法拉利等世界顶级跑车品牌。

篇5

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互联网范畴的扩展。费爱国表示,终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的大数据化和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将加速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对于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发展,费爱国认为,信息服务正在向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化发展。在智能化发展中,智能硬件将会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转变。目前,智能可穿戴、智能无人系统等产业均已经形成规模。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前进。费爱国表示,信息技术与技术制造的充分交互,使自动化、网络化的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入融合,使分布式发电和大规模并网技术实现突破,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步入大规模的使用阶段。同时与材料技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使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不断得到突破。

这种融合的进一步表现就是,工业革命不是被动地被推进,而是工业革命同时在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研究、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流通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对于研发工具、高档数控产品产生大规模的需求,进而产生对于软件市场的需求,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随着物联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冶金、能源、金融、电信行业信息化的解决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未来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未来,基础设施的加速转型、智能交通等大规模的建设,这些都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创造出广阔的市场。据统计,智能电网相关软件和信息服务,未来五年的规模,将会达到500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65%。

费爱国认为,在后硅时代,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的异地协同正在引领生产方式的转变。人工智能将重塑后硅时代生产方式。

篇6

不过,虽然中医药为国内的医学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却很难赢得外国同行的“欢心”,中药在国外面临着“一面市场巨大、一面又被贯名非药品”的尴尬身份。加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利用科技创新,科学对待中医药的发展,对中药进行规范种植、工艺改进、标准提升,去芜存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说。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天士力建设伊始就按照“三高一新”(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新思维)的发展思路,率先倡导了“现代中药”新概念;全力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坚持以组分中药为主导,探索中药新药开发新模式;坚持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精心打造现代中药先进制造平台;全力推行标准化建设,构筑了一条将中药研发、药材种植、中药有效成分萃取、中药制剂生产、药品经营集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中药产业链。

探寻中药智造新模式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医药制造的智能化路线,中药产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采取先进装备,提高产品精密度,将制造向智能化转变,提高生产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使企业的生产由人工方式升级为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式,打造智慧医药健康产业链,做到低能耗、低污染、绿色发展,实现医药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共享、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迈向工业4.0时代,从而增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天士力“现代中药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是依据《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规划实施的。针对中药产业在生产工艺、制造装备、在线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创新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科学与工程、过程分析技术(PAT)等先进制造技术,建设成为符合FDA\EMA GMP要求的、以“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为特征的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及技术体系。该车间于2014年获得欧盟GMP证书,车间内制造装备-传感及检测部件-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MES-ERP互联互通,构建了全生产流程数据信息统一平台和工艺控制模型库,实现了生产制造和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生产执行层、过程控制层、企业管理层的一体化、信息化。

通过核心装备自主创新以及生产工艺优化集成,天士力将单机并联、数量复制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升级为连续化生产模式,显著提升了车间设备设施智能化程度,提升生产控制和管理水平,在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突破了制约中药生产智能化发展的许多技术瓶颈。

该项目通过中药国际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技术突破,建立1个“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制造流程,开发1套工艺控制要素“数字化、模型化”技术,发展1种数据集成“网络化”管理方式,打通1条企业管理“信息化”路径,最终构建1套“智能化、集成化”中药制造与管理模式,对于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国际化品种的工艺与装备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标杆引领和示范效应。同时,天士力构建的“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中间提取、药品制造、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管理体系,也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产业链上下游推广以及产业链配套企业的集群发展提供行业典范。

“随着智能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企业间的差异性将会变大。领先的中医药企业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承担起引领行业的责任”,闫希军同时表示,“只有大量企业进入数字化制造,并向智能化迈进,形成了梯次发展,中国的中医药产品才能安全有效,也才能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中药国际化价值凸显

2016年1月15日,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丹参胶囊正式通过了荷兰药品审评委员会(CBG-MEB)的植物药注册批准。这是天士力中药品种在欧盟主流医药市场取得的首个治疗性药品证书,标志着天士力实施中药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重要里程碑进展。

丹参胶囊最终得到荷兰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充分表明该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标准等均已完全符合欧盟成员国对药品监管法规、程序和技术指南要求,并达到与欧盟当地药品完全一致的生产和技术控制水平。业内专家表示:“丹参胶囊是我国第二个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的中药品种,但从剂型创新角度和医学适应症角度,国内尚无与丹参胶囊相同的中药产品在欧盟上市,这意味着天士力在这一领域的科技领先和市场独占性。”

多年来,国家一直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走向国际社会,在2016年2月22日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 丹参胶囊注册的成功和在欧盟上市是推动公司丹参系列优势品种走向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重大里程碑事件,一方面标志着公司国际科研、产业和管理能力整体快速提高并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另一方面为我国的中医药产品进入欧美国家主流医药市场摸索一条可行的道路,打通一条可行的途径,建立一条可行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篇7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 景区 实际应用

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使电子产品的性能不断提升,为景区智能化提供了技术保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升,在满足物质生活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来丰富自身生活。人们在出游时更注重从网络上获取景区信息,因此为了全方面的提升游客的满意程度,在景区建设中必须利用新型科学技术构建智能化景区,以达到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目的。

一、在景区应用智能化技术的作用

智能化技术在景区应用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完善景区内部管理程序,更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为景区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以下将对智能化技术在景区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1.提升管理效率

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固定式的强制性的特点,在流程控制方面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导致管理体系漏洞百出。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景区建设中,改变了流程不规范,管理效率低的现状。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管理中,有助于完善管理体系,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从而形成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使标准体系在景区的日常经营管理业务中得到有效的执行。

2.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在旅游市场中,流动的不是旅游产品而是旅游者,如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是景区发展的关键。在景区应用智能化系统,建立属于自己的门户网站,在门户网上刊登景区的基本信息,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保证游客在进去景区内就会对景区的整体概况有大致的了解,不至于游玩过程中出现晕头转向的情况。 全方位的宣传景区,可以有效提升景区形象,增强景区的竞争力,从而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

3.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广,资源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构建智能化系统,对资源实现有效的监测,及时更新相关资源信息,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其次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产业链上的其他部门保持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畅通性,智能化景区建设有助于景区第一时间掌握游客的出行和消费方向,合理安排景区接待能力,通过整合产业链的信息提供统一的游客服务窗口,从而提升景区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如何将智能化应用在景区建设中

针对智能化技术在景区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将景区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景区建设中,提升景区的整体实力。

1.建立资源监管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建立完善的资源监管评价体系,对景区进行动态监管。在景区各个角落安装监控器,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其次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在进行监控的同时,提供环境要素的监测与数据采集网络等基础功能,为景区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显示功能和辅助决策工具。资源监管体系也是全景展示,消费者行为调度等功能的技术基础。

2.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景区建设的基础设施,通过构建操作平台,对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机结构管理系统,将全景监控、售票管理联合在一起。通过对景区资源综合业务的存储和管理,实现景区财务管理、服务管理和产业链协调管理。最大限度扩展景区的旅游市场及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服务质量。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RF售票、多媒体信息展示、GPS车辆调动,LED等大屏指挥系统,通过智能化系统的整合,实现对景区的全景监测。

3.建立游客服务管理系统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必须开启一种新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空间技术与景区各类业务在同一数据平台上的融合,创建相应的旅游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线上预售系统建立客户管理数据库,让顾客参与到旅游产品、服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现对游客的自主管理,客户可以通过电子系统自主修改资料或取消预订旅游行程。根据游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免费的小型智能设备如POA,进行实时自动感应的多媒体解说。利用GPS技术对景区内的游客实现实时监控,。智能控制参观人数,主动为消费者提供道路基本信息。当游客在景区突然遇到困难时,主动为游客提供安全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构建信息化服务系统

利用全景地理位置技术构建的智能化景区,从不角度提供与景区相关的虚拟旅游产品,游客可通过相关智能设备,了解各类难以接触的珍贵文物,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的想象力,创建人人类无法感知的旅游空间,各种新型技术可作为商品进入景区,例如智能化机器人作为导游为游客提供景区基本资料,提供相应的餐饮服务。 其次可通过再现不存在的景观,激发游客的怀旧心理。各种新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满足游客好奇心的同时,增强了游客的认同感。

结束语

在景区应用智能化技术不仅满足了广大游客的需求,为大家提供便利,更提升了景区的竞争力。在信息化技术的冲击下,景区建设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从景区的整体出发,将各个部门有机整合起来,将智能化建设应用到售票、监测、监督中,达到时刻掌握游客取向的目的,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以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完善,以科学管理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彦,蒋淑君.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一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6):100-102

[2]党安荣,杨锐,刘晓冬.数字风景名胜区总体框架研究7J].风景名胜,2012(05):90-93

篇8

关键词:智能广告;广告产业;广告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智能媒体时代正在来临,而广告行业自然也面临着变革。一方面,媒体行业积极寻求智能化的步伐,催生了智能广告这一具有广阔前景与极大潜能的产业;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媒体的智能化道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被机器学习能力与算法迭代加持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广告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广告行业智能化的变革中,传统广告行业不断地瓦解与重构,广告的运作模式与分发策略,相较以往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些机遇与风险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本文将从智能广告发展溯源、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智能广告发展溯源

计算广告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被提出,其核心是一种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广告投放机制。它在基于大量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实时高效的计算,对用户进行场景画像,找到最优匹配的广告内容并定向投放给目标用户群体,由此能够将广告收益大幅拉升。这一广告投放机制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谷歌公司在2019年第一季度基于数字计算广告的营收就达到了373亿美元。计算广告在其诞生之后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迭代升级。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与广告行业进一步融合,以计算广告为基础的智能广告应运而生。在目前国内对于智能广告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智能广告”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的耦合生产、精准投放与互动反馈从而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生活信息需求的品牌传播活动”[2]。智能广告在原先计算广告的基础功能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即时性内容生产与创造、精准化个性化内容分发、依据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优化等能力,对于整个广告产业链有了更加全面的渗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广告是对计算广告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二、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

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深度介入,不仅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出现了改变,“对产业运作形态、产业链生态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3]。

(一)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的深度参与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广告,智能广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创意策划与内容创作进行了深度的参与,智能广告的内容生产大部分由特定算法负责,相较于人类设计师,负责智能广告内容生产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自我优化升级,同时也能与最新市场动向相结合。例如,天猫的广告AI设计师“鲁班”,在2017年的“双11”活动期间,这一人工智能设计师共生成了4.1亿张海报。如果以每张海报花费20分钟的时间计算,将同等数量的海报由人类设计师来完成,总共将会耗时近300年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智能广告在生产效率与内容时效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在广告的内容呈现方式上,智能广告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呈现。由于广告内容的生产效率与数量脱离了人力的限制,使得智能广告能够依托用户画像等技术为基础,为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创作并加以针对性地投放。以前文提到的天猫AI设计师“鲁班“为例,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的手机打开淘宝,APP首页所出现的广告海报均不相同;SaatchiLA的人工智能“沃森”,在为丰田汽车公司的新车型进行推广营销时,广告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显现出了相同的特征。该公司在Facebook上开始了一项运动———“ThousandsofWaystoSayYes”(成千上万种说Yes的方式),并且最终基于100多个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生成了100余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广告。综合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对于内容生产的介入,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进入了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时代,由此生产出的海量广告产品推动了广告个性化的呈现方式。

(二)基于用户画像的分众化传播策略

智能广告时代,广告的智能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的转变,自然也促使广告的传播策略发生转变,而广告生产与传播重心也发生了较大的偏移。在广告的传播策略方面,传统的广告传播策略往往是基于广告理论、市场及消费者调查而进行制定的,由此所形成的传播策略针对的受众往往较为宽泛,投放策略较为粗放,所获取的传播效果也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而智能广告的投放策略主要是基于用户画像,再通过大数据与算法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划分,筛选出合适的广告受众之后再进行广告投放。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信息流广告,这一形式的广告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如国外的推特、Youtube,国内的新浪微博、微信)当中。此外,智能广告在传播时会选择与内容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这一传播策略使得智能广告对受众的心理把握得更为精准,使得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如前文提到的信息流广告,往往都与潜在受众所浏览的信息、咨询等相融合,“并且通过用户的刷新行为不断变化,更易于用户接受”[4]。智能广告在广告投放效果监测方面也同样与传统广告有着较大的不同,智能广告经过分发之后,可以实时根据后台的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监测。同时,智能广告在投放的同时往往会保留手中的反馈渠道,如Youtube在进行智能广告投放时所使用的反馈机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程度,对投放给自己的广告进行意见反馈,这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对广告的传播策略进行实时调整,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投放策略。

(三)日趋完善的智能广告产业链

由于智能广告所取得的投放效果更为优异,因此广告主对智能广告的投放兴趣与投放预算正在逐渐增加,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导致传统的广告产业链发生格局转变。目前,国内正在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智能广告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主体“包括智能广告技术公司、智能广告媒体、智能广告监测公司、智能广告数据管理公司、智能广告交易平台等”[5]。由于智能广告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受众数据与用户标签,受众数据成为广告运营机构的核心资源,而拥有大量数据计算、分析、处理能力的智能广告技术公司在产业链中占据了较为核心的地位。如前文所述,由于广告的创意与内容则逐步成为了数据优化与算法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告的创意策划人才、资源正在逐步向幕后隐退,传统的广告设计公司在未来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三、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

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消费者个人层面

1.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风险

广告受众关切程度最高的一个潜在风险是自身的个人资料与隐私信息是否会遭到智能广告公司的滥用与泄露。由于大数据已成为众多智能广告公司的核心资源,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助长了不当利用个人隐私信息的不良动机。由于智能广告的核心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智能广告公司所抓取的数据中必然含有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因此用户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广告公司的数据使用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处理用户隐私所带来的信息伦理问题,在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解决。

2.非理性消费风险

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到,“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而智能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信息内容深度融合,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把握更为精准,让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而“广告的功能性美丽则唤醒了消费者内心的隐秘与欲望,产生购物的冲动”[6]。这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智能广告的操纵,从而导致非理性购买行为。

(二)行业生态层面

1.数据孤岛导致的行业信息不平衡风险

一个良性的广告产业生态,往往是建立在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这一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数据自身所带有的隐私性,加之数据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往往蕴含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这也使得公司之间对于数据的共享意愿处于较低的状态,同时也促使了“数据孤岛”的出现,如何避免数据垄断的出现,如何在数据共享与公司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这需要整个行业的进一步思考。

2.广告内容工业化生产导致的广告文化属性下滑的风险

广告除了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外,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属性,而智能广告的核心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使得广告的文化价值可能会被忽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如何使AI理解人类的情感与文化需求、如何保证机器生产的广告内容不只是冰冷的掘金机器,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结语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未来互联网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7]。广告行业的智能化已然是大势所趋,通过智能化的广告生产与运作,能够推动广告行业形成新的行业生态,提升广告产业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在智能广告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变革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技术与风险相互并存,而如何应对这些潜在风险,需要业界与学界进一步合作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8,40(1):38-58.

[2]姜智彬,马欣.领域、困境与对策:人工智能重构下的广告运作[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3):56-63.

[3]李名亮.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1):76-84.

[4]唐英,黄丹旎.新《广告法》语境下微信信息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J].当代传播,2020(1):86-88.

[5]廖秉宜.优化与重构:中国智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传播,2017(4):97-101+110.

[6]蔡立媛,龚智伟.人工智能时代广告的“时空侵犯”[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2):70-7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