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老年人的感想8篇

时间:2024-01-08 11:2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老年人的感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

篇1

关键词:综合护理老年痴呆;认知功能

老年痴呆是神经综合最常见的一种智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为特征。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对住院期间的老年痴呆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延缓老年痴呆病进展,对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低家庭负担有着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均符合CCMD-3痴呆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35例,血管性痴呆18例,颅脑外伤后继发性痴呆7例,阿尔茨海默病38例,年龄(75±3.7)岁,病程(10±2.4)年,因认知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病症状而住院。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评估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护理评估[1]。由成立由2主管护师、2名护师组成的专护小组经过一致性培训的护士,分别于综合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8 w后进行评估。

1.2.2效果评价 通过制定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实施干预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提高(P

2护理干预

2.1生活技能训练 选择其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如洗漱、进餐、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先叙述后模拟。

2.2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训练 询问患者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对失语患者采用单词短句进行训练,如卡片、图片等,命名性失语训练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能力训练,运动性失语训练时面对面给患者示范口型,以利于其模仿。

2.3心里护理 有针对性制订护理措施,改善患者心理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关系体贴,鼓励患者培养乐观情绪。

2.4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强化记忆锻炼,反复给患者讲解数字、文字、图片、实物,让患者反复记忆。

3讨论

AD患者痴呆特征为计算力,定向力等方面的智能减退和自理缺陷,不得不由家庭提供外在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由于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疾病,且不可逆,因此防治极为重要。

本研究不但注重了生活护理,更进行了护理干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通过对63例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前后对比,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篇2

老年人疾病的控制的过程中,遵医嘱服用药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社区护理干预将以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了疾病预防与康复治疗为重点,通过对老年人普及相关疾病知识,让老年人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本研究对本社区130例目标对象实施了12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调查分析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社区老年人(>60岁)130例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71例;年龄61~86岁,平均(74.3±3.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5例,初中及中专43例,大专2例;其中患有高血压22例,冠心病11例,脑卒中后遗症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7例,肿瘤9例,其他18例,另49例健康状况良好。所有目标对象均生活能够自理、正常进行书面与口头交谈,具有自我的行为认知能力,并自愿参与此次干预活动。

1.2护理干预方法

(1)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督促和鼓励老年人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保持体重达标。(2)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手册内容要贴近生活,简明易懂,便于老年人理解与接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3)强化跟踪与随访工作,与老年人保持电话联系,鼓励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中的困难,了解护理干预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干预内容进行调整,干预原则应弹性与规律相结合。针对一些经济情况较差、病情较重、行动困难的患者加强家庭随访,给予针对性指导。(4)对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每月进行1次用药指导,讲解正规用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遵医用药的益处,确保老年人准时服药,防止擅自停药情况的发生。测量老年人的血压、体重、尿糖等指标,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按摩护理、康复训练等。如老年中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应选择恰当的活动项目与活动时间,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患肢的康复理疗。(5)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指导老年人保持心态平和,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适应,适应社会以及环境的变化,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6)运动保健:患者根据体质与年龄情况积极进行适当的运动,包括快走、散步与太极拳等。并对肥胖者增加运动量,每天测量与记录体重。制定运动计划:适量运动遵循:年龄+心跳=170适宜,每周运动5次,约30min。

1.3效果评价

采用自制《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老年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护理干预前后的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遵医嘱定期检查、患病及时就医、不滥用药物、心理状态良好等。

1.4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干预前后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8.5%(115/130),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65.4%(88/130)(=16.38,P=0.000

3 讨论

篇3

【关键词】老年人 心血管病 跌倒 护理干预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老年人跌倒完全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将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减轻老年人跌倒所致的伤害的严重程度[1]。研究显示[2-3],在住院患者跌倒中以心内科老年病人居多,因此,对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比较了未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跌倒发生例数,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7月—2009年12月心内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400人,设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1年6月心内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543人,设为干预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种、住院时间、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跌倒预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跌倒措施,包括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卫生间地面防滑,保持干燥,提供坐便器,安装扶手;提供足够的灯光;病房床旁、走道障碍清除;将常用物品放置在便于病人拿取处;指导呼叫器的使用等。观察组在采用常规预防跌倒措施的同时,使用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依据病人存在的跌倒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流程及加强健康宣教。

1.2.1 制定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 参照相关资料和临床经验,结合我院心内科临床实际加以制定,评估内容包括:①年龄≥65岁;②意识障碍;③行走能力:步态不稳或需使用助行器/轮椅;④自理程度及排泄:失禁/频尿/腹泻或需他人协助入厕;⑤既往病史:住院前1年内有跌倒/晕厥史或因跌倒/晕厥入院;⑥目前有使用下列药物:镇静/止痛/安眠/利尿/缓泻/降血压/降血糖药物。存在上述1项危险因素计1分,总分≥3分提示病人有跌倒的高危风险。跌倒护理措施表根据评估确定的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列出相应的跌倒预防措施。

1.2.2建立预防跌倒护理干预流程 ①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根据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准确评估患者。②对新入院年龄≥65岁病人、步态不稳的病人、入院前有反复跌倒/晕厥史的病人立即进行评估。③对评分≥3分的患者即于病人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标识。④根据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跌倒预防措施表加以实施,并悬挂于病人床旁。⑤责任护士每周对所管老年病人常规评估1次,病情变化、药物调整、环境改变以及病人有心理变化时随时评估;对评分≥3分的患者,每天进行评估,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干预方案。⑥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督促落实跌倒预防措施。对有高危跌倒风险的患者,护士长在24小时内与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共同对病人进行再评估,力求内容真实客观,并检查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全面;以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为核心,对病人住院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由责任护士定期进行再评估,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定期进行审核检查。⑦对发生跌倒病例,责任护士应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及处理措施,科室进行分析、总结并修改护理方案,上报护理部。

1.2.3 加强防跌倒知识宣教,增强老年病人和家属防跌倒意识,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防止跌倒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的跌倒发生例数。

2 结果

经过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健康宣教,护理干预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跌倒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

3.1.1生理因素 老年病人由于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跌倒的主要原因。另外视力、听力和触觉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退变均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3.1.2疾病因素 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使老年住院患者心脑供血供氧不足,出现头昏、眩晕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而跌倒。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及疾病的原因,自理能力下降、入厕次数增多,均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

3.1.3药物因素 研究发现[1],是否服药、药物的剂量,以及复方药都可能引起跌倒。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利尿药、血管扩张药以及催眠药、镇痛药、降糖药等可以影响病人的神智、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方面而引起跌倒。心内科老年病人因疾病的原因,常使用上述药物。本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共计2943人,100%使用上述一种以上药物,83%的病人使用上述两种以上药物,60%的病人使用上述三种以上药物,42%的病人使用上述四种以上药物。 转贴于

3.1.4心理因素 不服老的心理成为跌倒的隐患[4]。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自我认知欠缺,常见于知识型的老年患者,对自身能力过高的估计,对危险性认识不足或由于不愿意麻烦护士和家属,对所有事情都勉强为之而成为跌倒的危险因素。另外,部分患者害怕跌倒也使行为能力降低,行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步态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险。

3.2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流程,预防跌倒发生

3.2.1跌倒的专科化预防使防跌倒水平提高[5]。以往,护士往往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老年病人跌倒进行预防,对跌倒高危人群识别能力的培训不足,评估时机、评估技术、评估人群、针对性和预见性均缺乏,以致于护理干预滞后与欠缺。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的制定,使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具有统一的标准,跌倒护理干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强,可以准确地指导每一个护士根据每一位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每一位有跌倒风险的病人都能得到最为适合的护理方案。

3.2.2对跌倒风险的连续性评估:高危病人每日至少1次,老年病人至少每周一次,已经成为日常护理工作。这种连续性的关注,使每个当班的责任护士都对自己所负责患者的跌倒风险心中有数,并采取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及家属也知道跌倒风险因素,对跌倒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配合护理人员防范与减少跌倒事件发生。

3.2.3监控是防止跌倒发生的重要手段[6]。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的实施,可以防止个别护士由于能力不强而出现的偏差,及时修正不恰当、不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并督促及检查跌倒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到位,做到全程动态管理、指导。

3.3加强防防跌倒知识宣教,鼓励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跌倒的预防 跌倒的发生是生理、情绪和心理、疾病、药物、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累积效应,跌倒的可能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7]。因此对跌倒的高危人群,做好防跌倒教育,使其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信念和态度,增强防跌倒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个人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宣教的内容包括:(1)合理用药,按医嘱正确服药。对使用降压药、血管扩张药的患者,嘱其改变时动作要慢,预防性低血压的发生,遵循“起床三步曲”,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2)当需要协助而无家属在旁,请立即打呼叫铃,勿自行活动。(3)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4)熟悉病房环境,将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之处。(5)应穿大小合适的衣裤,合脚、防滑的鞋。(6)室内尽量保持灯光明亮,晚间打亮地灯。地面弄湿,请及时告知工作人员,以防不慎跌倒。(7)调整生活方式:转身、转头时动作一定要慢;避免睡前饮水过多以致夜间多次起床;夜间将小便器放于床旁;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活动。(8)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协调性、步态稳定性和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

4 结论

心内科老年病人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正确评估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护士参与跌倒预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对高危病人进行防跌倒知识宣教增强其安全行为,使病人的跌倒率由1.07%降至0.13%,有效的预防了老年病人跌倒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9.

[2]王惠芬,宇红.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29-30.

[3]陈晓珊,洪依今.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外医疗,2011,1:154.

[4]库洪安,舒军萍,崔伯艳,等.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及对预防跌倒的认知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5,5(9):1-2.

[5]唐晓英,蔡学联,郑芝芬,等.住院患者普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59-61.

篇4

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 痴呆 护理干预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轻度认知损害[1](mild cognitive impaiment, MCI)是指与其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认知损害,但无痴呆状态,有较大进展为痴呆的危险性。国内外有关研究老年人认知损害的发展经过,是为了区别正常老化予早期痴呆。

        研究显示,MCI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5.3%。在近3-4年的随访研究中,大约有50%的MCI个体转化为痴呆,其转化率随年龄及病程而增加。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应当把MCI看作早期痴呆,对其实施综合干预,对预防痴呆是可行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为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入组依据参考DSM-Ⅳ轻度认知损害研究用诊断标准

        1.1.1 年龄在45-85岁;

        1.1.2 主观和客观检查轻度认知损害;

        1.1.3 记忆力减退病程>3个月;

        1.1.4 MMSE≤26分;

        1.1.5 CDR≥0.5;

        1.1.6 不符合DSM-Ⅳ和NINCDS-ADRDA痴呆诊断标准。同时经过详细体格检查,精神状态检查和CT或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药物疗法导致的认知障碍。符合入组的标准的MCI患者共50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54±8.32)岁,受教育平均年限(7.52±3.43)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87±7.65)岁,受教育年限(6.48±2.76)年。2组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干预基础[2]。实施者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关心体贴患者,态度热情,诚恳。详细了解有关病程,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取得其信任与合作。

        1.2.2 情绪干预和健康教育。经调查研究发现[3],离婚或丧偶后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这与离婚或丧偶的精神刺激中,患者悲伤寂寞,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有关。因此要详细了解MCI患者的精神障碍,婚姻状况,针对病人的负性情绪,鼓励其采取有效的应付行为:告知患者当其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时,以调整情绪为主要目的的应付方式为较好选择。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和移情评价理论,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以亲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安静舒适;听音乐,看金鱼及其他动物和看幽默电视小品等都可激发人的情感。诱导患者开怀的笑[4],平衡不良情绪,发挥情志的正性效应。

        1.2.3 行为干预。根据病人平时的兴趣和爱好[5],对MCI患者进行智力竞技休闲型活动训练。组织患者进行非盈利性智力性游戏或脑力游戏比赛活动,有围棋,中国象棋,跳棋麻将,军棋,扑克等。参与其中智力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参与其中的活动至少1项,≥3次/周,123h/次,持续时间1年。至少有1名家属或正常人参与或辅导。

评定工具:采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成人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认知功能及损害程度。MMSE评分标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总分0-30分;CDR评分标准:0分正常,1分为轻度痴呆,2分为中度痴呆,3分为重度痴呆;WMS有6项因子,计算全量表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有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2项≥3分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

        统计学处理:病人在入组和1年后,有2位检查者联合对别人进行面谈和亲属调查,然后作MMSE,WMS,SDL测查,资料输入计算机,由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作X2检验,T检验。

        2 结果

篇5

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 痴呆 护理干预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轻度认知损害[1](mild cognitive impaiment, MCI)是指与其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认知损害,但无痴呆状态,有较大进展为痴呆的危险性。国内外有关研究老年人认知损害的发展经过,是为了区别正常老化予早期痴呆。

        研究显示,MCI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5.3%。在近3-4年的随访研究中,大约有50%的MCI个体转化为痴呆,其转化率随年龄及病程而增加。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应当把MCI看作早期痴呆,对其实施综合干预,对预防痴呆是可行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为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入组依据参考DSM-Ⅳ轻度认知损害研究用诊断标准

        1.1.1 年龄在45-85岁;

        1.1.2 主观和客观检查轻度认知损害;

        1.1.3 记忆力减退病程>3个月;

        1.1.4 MMSE≤26分;

        1.1.5 CDR≥0.5;

        1.1.6 不符合DSM-Ⅳ和NINCDS-ADRDA痴呆诊断标准。同时经过详细体格检查,精神状态检查和CT或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药物疗法导致的认知障碍。符合入组的标准的MCI患者共50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54±8.32)岁,受教育平均年限(7.52±3.43)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87±7.65)岁,受教育年限(6.48±2.76)年。2组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干预基础[2]。实施者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关心体贴患者,态度热情,诚恳。详细了解有关病程,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取得其信任与合作。

        1.2.2 情绪干预和健康教育。经调查研究发现[3],离婚或丧偶后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这与离婚或丧偶的精神刺激中,患者悲伤寂寞,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有关。因此要详细了解MCI患者的精神障碍,婚姻状况,针对病人的负性情绪,鼓励其采取有效的应付行为:告知患者当其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时,以调整情绪为主要目的的应付方式为较好选择。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和移情评价理论,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以亲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安静舒适;听音乐,看金鱼及其他动物和看幽默电视小品等都可激发人的情感。诱导患者开怀的笑[4],平衡不良情绪,发挥情志的正性效应。

        1.2.3 行为干预。根据病人平时的兴趣和爱好[5],对MCI患者进行智力竞技休闲型活动训练。组织患者进行非盈利性智力性游戏或脑力游戏比赛活动,有围棋,中国象棋,跳棋麻将,军棋,扑克等。参与其中智力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参与其中的活动至少1项,≥3次/周,123h/次,持续时间1年。至少有1名家属或正常人参与或辅导。

 评定工具:采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成人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认知功能及损害程度。MMSE评分标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总分0-30分;CDR评分标准:0分正常,1分为轻度痴呆,2分为中度痴呆,3分为重度痴呆;WMS有6项因子,计算全量表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有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2项≥3分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

        统计学处理:病人在入组和1年后,有2位检查者联合对别人进行面谈和亲属调查,然后作MMSE,WMS,SDL测查,资料输入计算机,由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作X2检验,T检验。

        2 结果

篇6

【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 痴呆 护理干预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轻度认知损害[1](mild cognitive impaiment, MCI)是指与其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认知损害,但无痴呆状态,有较大进展为痴呆的危险性。国内外有关研究老年人认知损害的发展经过,是为了区别正常老化予早期痴呆。

研究显示,MCI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5.3%。在近3-4年的随访研究中,大约有50%的MCI个体转化为痴呆,其转化率随年龄及病程而增加。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应当把MCI看作早期痴呆,对其实施综合干预,对预防痴呆是可行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为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入组依据参考DSM-Ⅳ轻度认知损害研究用诊断标准

1.1.1 年龄在45-85岁;

1.1.2 主观和客观检查轻度认知损害;

1.1.3 记忆力减退病程>3个月;

1.1.4 MMSE≤26分;

1.1.5 CDR≥0.5;

1.1.6 不符合DSM-Ⅳ和NINCDS-ADRDA痴呆诊断标准。同时经过详细体格检查,精神状态检查和CT或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药物疗法导致的认知障碍。符合入组的标准的MCI患者共50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54±8.32)岁,受教育平均年限(7.52±3.43)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87±7.65)岁,受教育年限(6.48±2.76)年。2组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干预基础[2]。实施者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关心体贴患者,态度热情,诚恳。详细了解有关病程,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取得其信任与合作。

1.2.2 情绪干预和健康教育。经调查研究发现[3],离婚或丧偶后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这与离婚或丧偶的精神刺激中,患者悲伤寂寞,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有关。因此要详细了解MCI患者的精神障碍,婚姻状况,针对病人的负性情绪,鼓励其采取有效的应付行为:告知患者当其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时,以调整情绪为主要目的的应付方式为较好选择。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和移情评价理论,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以亲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安静舒适;听音乐,看金鱼及其他动物和看幽默电视小品等都可激发人的情感。诱导患者开怀的笑[4],平衡不良情绪,发挥情志的正性效应。

1.2.3 行为干预。根据病人平时的兴趣和爱好[5],对MCI患者进行智力竞技休闲型活动训练。组织患者进行非盈利性智力性游戏或脑力游戏比赛活动,有围棋,中国象棋,跳棋麻将,军棋,扑克等。参与其中智力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参与其中的活动至少1项,≥3次/周,123h/次,持续时间1年。至少有1名家属或正常人参与或辅导。

评定工具:采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成人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认知功能及损害程度。MMSE评分标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总分0-30分;CDR评分标准:0分正常,1分为轻度痴呆,2分为中度痴呆,3分为重度痴呆;WMS有6项因子,计算全量表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有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2项≥3分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

统计学处理:病人在入组和1年后,有2位检查者联合对别人进行面谈和亲属调查,然后作MMSE,WMS,SDL测查,资料输入计算机,由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作X2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综合护理干预,2组病人1年后MMSE评分,ADL评分,WMS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说明对MCI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病情进展,为预防发生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2 痴呆分级比较。32例MCI患者经过为期一年的综合性干预,仅2例发展为痴呆,而28例对照组患者1年后,有10例发展为痴呆症。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DSM-Ⅳ指出轻度认知损害(MCI)是指神经心理学测试或临床定量评估证实的认知功能损害,伴有一般系统性疾病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根据其意义,认知损害以及对日常功能的影响是轻微的。(如个体通过另外的努力能够部分补偿其认知损害)。具有这种情况的个体在至少两个认知功能领域出现新的缺损,认知损害引起了明显的痛苦,或干扰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表明从前功能水平的下降,这种认知障碍不符合谵妄,痴呆或遗忘性障碍的标准,不能有另外的精神障碍更好解析。病理研究证实,阿尔茨海默病(AD)的神经原纤维缠结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即使无痴呆的病例,也会见到一定数量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而且其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痴呆。这些资料说明,MCI与痴呆有着某些共同的病理基础,可以认为MCI是痴呆前的病理变化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MCI患者进行干预,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痴呆发生起到预防作用。有文献报道,老年痴呆MMSE评分随着年龄而减退的趋势,未经治疗的痴呆病人MMSE评分平均下降约3-4分/年。ADL减退速度也比正常老人快10.13倍。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MCI患者经过1年后,与入组时比较,MMSE评分比基线平均下降2.0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ADL评分比基线平均增加2.0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WMS评分比基线平均下降2.5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干预组,MMSE评分下降,ADL评分增加,WMS评分下降均不显著(均P<0.05)。说明MCI患者通过情志干预可延缓病情的发展,对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保护作用。在当前尚未找到治疗痴呆的有效方法的情况下,通过运用整体护理方法对MCI患者实施综合干预,防止其继续恶化,为预防痴呆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承芝、钟剑、朱爱华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3.10(2):12-15.

[2]李会敏、任景坤、化罗明护理干预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痛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上半月版):22-23。

[3]张翠华、陆帼芬、谢斌等社区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全科医学杂志 1998.3(4):165。

[4]叶莲盛、陈汝文情志干预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6.5(2):34。

篇7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56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家庭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6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1个月后和6个月后,两组在MoCA评估和ADL评估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家庭护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21-02

随着中国社会老年化的加深,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1]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一种国际公认的AD的前期状态,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的认知障碍,有记忆障碍主诉和客观认知损伤表现。由于中晚期老年性痴呆的治疗效果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就显得意义重大[2] 。轻度认知障碍是痴呆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研究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包括早期家庭护理干预轻度认知障碍对防治老年性痴呆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本卫生院就诊的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 58 例,其中男32 例, 女 26 例; 年龄在 60-92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7.12±3.63) 岁;用随机数字法将 58例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 28 例,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认知训练、安全护理等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 28例只给予一般治疗。 两组在年龄、 病程、 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

1.2早期家庭护理干预措施

1.2.1心理护理 家属的态度对病人的影响很大,对老人要充分的理解,多采用鼓励和赞赏的做法,多尊重老人的选择,用充分的爱心去护理。老人一般动作缓慢,甚至迟钝,且适应环境能力差,故家属不能着急,应注意配合老人的节奏,要有耐心。重视老人与家人一起生活的体验家人是老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陪老人一起聊天,一起外出活动,减少和避免患者产生孤独、 抑郁、 焦虑等情绪。对于心境抑郁的患者 , 可以安排一些患者感兴趣的活动或者音乐疗法等等。

1.2.2认知训练 1.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促使老人内在心理功能。因为病人远期记忆在整个疾病的大部分时间内仍可保存,通过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获得成就感。也可用有感彩的图片、 物品、 书籍或音乐等帮助患者激发其远期记忆。2.调动病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病人兴趣爱好相关的项目,由此使病人们的生活有了情趣,提高了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的兴趣和爱好, 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生活能力训练 ,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帮助患者训练注意力3维持适当的娱乐和社会交往。4 思维训练 最好和家庭的活动结合起来,训练患者的推理和计算能力。

1.2.3安全护理:针对MCI患者最常见的跌倒、误服(吸)、烫伤、自伤等家居安全问题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相关知识指导。

1.3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定。由经培训的2名非研究人员指导患者填写。每次调查经核实无误后进行收集整理。MoCA总分30分,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26分或以上为正常,测试时间约为10 min。ADL 最高 40 分, 得分越高说明躯体的功能下降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x2检验(%)和t检测(x±s),结果P

2结果

2.1MoCA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MoCA评分分别为23.87±3.56和23.58±3.7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1个月后,分别为25.87±3.51和24.73±3.42,6个月后,分别为26.21±3.53和24.97±3.58。1个月后和6个月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ADL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ADL评分分别为20.81±4.51和20.27±4.1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1个月后,分别为17.67±3.11和18.94±4.23,6个月后,分别为15.34±3.27和18.52±3.14,1个月后和6个月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A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慢性起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隐匿[3] , 如不加以控制,很容易转变为老年性痴呆[4]。护理干预后MCI患者认知功能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与接受一般治疗无早期家庭护理干预的MCI患者相比,在MoCA评估和ADL评估中也有较大的差异。这表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技巧的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维持及强化患者的社会功能[5] 。

护理干预措施虽然可以改善MCI组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但不能完全消除其临床症状,不能阻止认知障碍的继续进展,患者心理问题亦会加重[6]。因此,护理方面要注重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为临床更好地改善MCI症状,减少AD的发生寻求更有效的途径[7]。

综上所述,针对MCI患者个体差异,对患者及照顾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认知能力,延缓MCI患者向AD转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爽.对社区老年性痴呆早期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22-2323.

[2]徐永能,卢少萍,张月华,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8,23(3):10-12.

[3]张燕红,麻丽萍,屠丽君,等.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功能的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11):846-848

[4]张立秀,刘雪琴.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29-132.

[5]韶红.轻度认知障碍的有关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8,18(11):1982.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农村;高血压人群

老年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的常见病因。长期缺乏锻炼、精神紧张、饮酒、吸烟、高盐饮食、过多脂肪等都会导致高血压,高血压还会引起肾、心、脑的功能障碍[1]。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和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农村高血压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6例,年龄60岁~7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1.3)岁。这些患者中一级高血压患者6例,二级高血压患者67例,三级高血压患者34例,两种以上的疾病的患者有56例,患者患病病程7~31年,平均病程18年。

将120例患者随即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是60例患者。120例农村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分组前,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确诊都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病程、年龄、性别、疾病检查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农村高血压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高血压患者出院之后,要对高血压患者定期回访,在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实验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于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指导主要目的就是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和减轻患者的体重。护理干预中饮食指导要让高血压患者意识到控制食盐摄入量的重要性,口味清淡为主,并且避免食用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农村高血压患者摄入食盐量大约为4~5g/d。②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指导高血压患者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降压药物。护理人员要告诉患者漏服药之后的应对方法,能够把降压药和日常用药联系起来,服用降压药的同时不会影响日常的用药,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③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烟酒指导。护理人员要把烟酒对身体的危害讲述给高血压患者,让患者明确烟酒会加重动脉硬化,还会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恶性高血压等并发症。在住院过程中,监督患者戒烟戒酒,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配合。出院回家定期回访,患者争取做到自觉戒烟戒酒[2]。④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责任医生入户随访,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讲述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有条件的自购家庭测压仪,将血压正确的测量方法教给患者及其家属,并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作测量血压的记录表,定期做好血压监测。护理人员给再三陈述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做好血压检测记录。⑤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让高血压患者明白高血压患者在受到精神强烈的刺激之后,就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遇到不良刺激的时候,也能够自我调节心情。⑥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干预。运动能够降低血脂、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是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高血压一定要限制食盐的用量,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合适的运动治疗,例如太极拳、气功、体操、游泳、自行车、慢跑、步行等都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在运动的时候,强度为40%~80%,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min/次最佳,进行3次/w以上的锻炼就可以降低血压。⑦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早睡早起的干预。高血压患者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疲劳和紧张,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使用t检验进行数据的整理,P

2 结果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戒烟戒酒、血压监测、心理指导、运动干预和早睡早起干预,两组农村患者在3个月之后的情况如下。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到,对照组60例患者自主控制饮食的有32例患者,实验组60例患者有54例患者;按时用药对照组为30例患者,实验组53例患者;戒烟限酒对照组14例患者,实验组32例患者;按时监测血压对照组26例患者能够做到,实验组有43例患者做到;早睡早起中,对照组45例患者符合要求,实验组57例患者符合;适当运动方面,对照组有36例患者能够进行合理的运动,对照组有49例患者按照护理人员嘱咐,严格进行运动锻炼。

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对农村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3 讨论

如今我国老龄化加快,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尤其是农村农民忽视日常护理重要性,导致很多农村高血压患者经受身体的折磨。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的心脑血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制约,例如情绪变化、社会环境、家族遗传等,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原因。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高血压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农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健康的生活习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3]。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很好的效果。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指导,饮食指导能够帮助农村患者意识到食盐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减少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多种疾病,用药指导能够提高患者服用药物的意识;烟酒对高血压危害巨大,患者要减少烟酒的摄入;定期进行血压监测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能够自觉的检测血压并且记录;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平和稳定不生气;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患者可以进行合理运动锻炼;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帮助患者劳逸结合,提高身体质量。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士凤.时间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22-2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