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食品化学性污染案例8篇

时间:2024-01-07 16:31: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食品化学性污染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品化学性污染案例

篇1

【关键字】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从自然界简单获取的物质已不再满足。而科技力量的强大,使人们逐步掌握改变物质性质的方法,生产出各类新的化学品,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轻微的皮疹到一些急、慢性伤害甚至癌症,危害更严重的是一些令人瞩目的化学灾害性事故,已经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化学品及其种类

化学品是指以石油、煤、矿物质、空气、水等天然原料,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物质结构、成分、形态等生产出的各类产品的统称。

目前全世界已有的化学品种类多达700万种,其中已做为商品上市的有10万余种,经常使用的有7万多种,现在每年全世界新出现化学品有1000多种。

按照性质的不同,化学品分为性质稳定化学品和性质活泼化学品。

例如:氟利昂等化学品,化学性质稳定,因而难以被环境吸收或者分解;而性质活泼的化学品,如:硝酸盐、过氧化物等,因为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常被应用在化工产品中。

二、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常我们将进入环境后能够通过环境蓄积、生物累积、生物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健康和环境,或者通过接触对人体具有严重危害和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称作有毒化学品。

在品种繁多化学品中,大多数的化学品都含有毒性,有的甚至为剧毒,这些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

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浓度及摄入量有直接关系,浓度越高,毒性越大;摄入量越大,对人体伤害越严重。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包括三个方面:

(1)急性危害

急性危害是人体短时间内暴露于浓度很高的有毒化学品中,化学品迅速破坏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从而立即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2)慢性危害

慢性危害是长时间或反复暴露在低浓度的有毒化学品中,化学品的毒性在体内逐渐蓄积,由缓慢、细微的身体损害,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发展为某种疾病症状。

(3)远期危害

远期危害是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有些甚至要在后代中才能表现出来的危害。

据研究资料分析,人类癌症患者约有90%由有毒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的。有些癌症患者是由于职业关系经常接触有毒化学品而致癌的。

致突变是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导致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的改变,使其产生新的遗传特征(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三、人类受到有毒化学品危害的途径

1.呼吸污染的空气

工业废气、工业粉尘、汽车尾气等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2013年1月中下旬我国大中城市的阴霾天气,致使PM2.5严重超过标准 ,达到重度污染程度,造成人们的呼吸系统严重损伤。

2.饮用污染的水源

由于工业废水的大量偷偷排放,导致河流湖泊的被污染。目前,我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有毒化学品的污染,2005年吉林的松花江污染就是典型的案例。而人们饮用被严重污染的水源,致使人们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癌症,严重的导致死亡。

3.食用污染的食物

人们食用的食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毒化学品的威胁,例如: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三鹿牛奶的三氯氰胺事件、蒙牛奶的黄曲霉素事件等等层出不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身体健康

1.慎用洗洁精

洗洁精是人工合成的洗涤剂,因为富含表面活性剂,而具有极强的去污能力。其成分主要是矿物油和动物性油脂,对皮肤刺激性很大,使用时必须戴手套。同时矿物油产品(石油衍生物)在自然界大多不能完全生物降解,沉积下来对环境污染很严重。

2.不宜食用染发剂与指甲油

化学染发剂中含有对苯二胺的物质,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会导致皮肤过敏、白血病等疾病。指甲油中含有毒色素、苯、甲醛、等致癌物质,因此,最好不要使用化学染发剂与指甲油。

3.慎用空气清新剂,少用室内杀虫剂

空气清新剂是通过散发香气来覆盖住异味的,其主要成分是乙醚、香精等原料,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室内杀虫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接触杀虫剂,会引起神经麻痹、感觉神经异常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4.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远离香烟

香烟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如:香烟燃烧时产生的尼古丁,属于毒性生物碱。吸烟和被动吸烟都能损害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引起癌症、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

5.不随意焚烧垃圾

在露天焚烧垃圾,大量的烟雾既污染环境,又会产生有毒化学物质(二恶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质,会损害肝脏、生殖系统,产生癌变。

6.慎用药物

随着人类医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于用药物来抵抗疾病。许多人不合理使用药品或滥用药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损害肝脏、肾功能等。药品的危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7.慎用含有添加剂的食物

篇2

关键词: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流通环节

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及快速检测

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交换以及与交换相关联的商品流转环节,包括商品的销售、储存、保管、运输以及经营性使用等。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是对法律中实行监管的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规范称谓。它主要是由立法体系、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构成。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监管方式之一。

(一)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

2004年9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和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4]35号)中,明确了由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2009年6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工商部门对从事食品流通经营者的监管权、对流通环节食品的抽检权等权力。

近年来,我市工商系统在全市按四个层级构建起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其中,北京市工商局监控中心是第一层;朝阳、海淀、丰台、昌平、顺义、房山6个分中心是第二层;东城、西城、门头沟、通州、大兴、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燕山、开发区11个分局实验室是第三层;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快速检测车和一线执法人员的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是第四层。在这种严密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下,我市建立起“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快速分析热点问题,迅速开展专项研究,适时安全预警”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模式,建成了“舆情信息动态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数据归集资源整合、监管技术研发转化、重大事件技术保障”六个技术平台,形成了完善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机制。[1]

自此,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基本打造成形。

(二)流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在流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其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物理性危害

物理的危害通常指食品中发现的不正常的有潜在危害的外来物质,且外来物在食品中保持原有性状。食品中可能引起物理危害的外来物质可能是由于工作疏忽或人为破坏,而带入了玻璃、金属碎片或其它杂物等。

2.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寄生虫、有毒动植物和昆虫,以及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3.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而引起的危害。通常指被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被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仿造级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等。

4.劣质食品

劣质食品,在本文中指标签标识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作用的食品,掺杂掺假的食品,不符合应有营养要求的食品,或发生了腐败变质等变化的食品。

二、快速检测的特点、发展过程及应用

(一)快速检测的特点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出具食品安全的检测结果,因其本身具有快速性、便携性、经济性、简捷性和易普及推广的性质,迅速得以普及和广泛使用。

(二)快速检测的发展过程

2003年2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市政府117号令)指出,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销售的食品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对食品进行简易或者快速检测。2003~2004年,工商部门在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新职责时,引入了蔬菜农残、鲜肉水分、熟肉亚硝酸盐、水发产品甲醛、蜜饯、干果、干菜二氧化硫等快速检测的试剂盒和快速检测设备。两年间,北京市18个区县的30多名工商快检人员快速检测样品共10万件有余,及时发现并控制了大量食品安全高危风险,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重视,工商部门快速检测队伍借此良机迅速发展并得以壮大,检测人员由每辖区2名增加到10余名,快速检测工作由食品科拓展普及至基层工商所、商场超市自检室、社区工作服务站。快速检测的食品种类由03、04年的不到十类,发展到2013年的63大类。快速检测的项目,由03、04年的5种,发展到目前的50种以上。目前快速检测的应用方法,除了纸片法、试剂滴定法、光谱色谱仪器法外,还增加了免疫学分析法、免疫捕获PCR法、荧光定量PCR法、ATP生物发光法以及基因芯片检测法等,通过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保障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

(三)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

在流通环节中,快速检测技术对危害物质的检测,大部分是使用经改良的国家标准方法和经过国家认证的快速检测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检测,在准确度牺牲不多的前提下,大大减少工作量、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但是有一些安全危害,由于缺少判定依据、缺少待测物质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或检测方法复杂等各种原因,也会使用药典法等公认的传统方法对样品进行快速初筛,从而及时锁定危害,避免危害的发生。

1.物理性危害及其快速检测

对于物理性危害,在流通环节中使用试剂或仪器检测的案例很少,通常使用感官法进行目测。

篇3

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般眼药水含有多少防腐剂?对人视力有多大伤害呢?

眼药水中防腐剂的作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教学医学院眼科医院高维奇教授指出,防腐剂是一类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化学物品,其主要作用是保证药剂质量,防止药剂被微生物污染。由此看来眼药水中添加防腐剂是为了保证眼药水质量。绝大多数眼药水都含有抑菌剂即防腐剂,超过九成眼药水含有防腐剂的这个消息确实是真的。

眼药水为什么含有防腐剂呢?这是因为眼药水打开以后,会与空气接触逐渐发生氧化甚至被污染。另一个原因是,每次滴眼药水以后,由于空气压力的关系,瓶口的药水都会流回瓶内,多次使用后回流的眼药水更多,有可能在瓶内滋生出细菌、霉菌。此外,很多人滴眼药水时,喜欢把药瓶贴着眼睑或眼皮,很容易让细菌沾染到眼药水中。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可能在一两天后就会受到污染,而防腐剂的作用就是有效抑制滴眼液中细菌、霉菌的产生。

但是,添加防腐剂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它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成分,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防腐剂只对受损角膜会有影响,而对健康角膜没有影响。研究发现,防腐剂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角、结膜上皮细胞的损坏方面,假如能寻找到一种物质在给药过程中保护角、结膜上皮细胞,就可以减少防腐剂的负面影响。

防腐剂的种类

防腐剂主要有两种类型化学性和氧化性。化学性防腐剂是老的防腐剂,对结膜和角膜上皮刺激更明显,毒性更大,但是许多瓶装眼药水还在应用。氧化性防腐剂是新的防腐剂,毒性较小,因此对眼睛比较好,但是它仍然是防腐剂,也有一定毒性。

眼药水中化学性防腐剂包括苯扎氯铵(BAK) 和三氯叔丁醇,两者中,后者对眼睛较好。三氯叔丁醇是一种醇类化学性防腐剂,其作用机制是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从而增加其通透性,使细胞丢失钾和钠,让其他分子进入,这样细胞就被破坏了。苯扎氧铵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去污剂,通过破坏细胞膜,溶解细胞质,破坏细胞内结构而杀菌。其他化学性防腐剂有山梨醇,已经存在几十年了,还有Polyquad,是一种较新的更柔和的季铵防腐剂,对角膜的毒性较低,这意味着对眼睛较好。但是研究显示,使用30年,所有的化学性防腐剂对角膜和结膜都有一定程度的毒性。

氧化性防腐剂是较新的技术,对眼睛毒性较低。高硼酸钠是一种氧化性防腐剂,能够迅速分解成过氧化氢,最终分解成盐和水。另一种氧化性防腐剂为稳定的氧氯络合物(SOC),具有较好的抗微生物活性,比其他防腐剂更适合杀死真菌,也比其他化学性防腐剂更安全。实际上,不仅儿童用的眼药水含防腐剂,所有的眼药水绝大多数也都含有防腐剂。

防腐剂对眼睛的伤害较小

长期使用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对人眼睛会有一定的影响。有关科研机构曾经做过苯扎氯铵对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试验,试验显示,0.01%苯扎氯铵水溶液使用15 分钟以后,引起角膜上皮细胞分离,使角膜对药物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表层细胞回缩,与其他细胞分离;细胞的边缘剥落等。0.01% 苯扎氯铵(BAK) 水溶液使用30 分钟以后,出现表层细胞脱落;发现了严重退化的细胞膜。

但是,这只是0.01%苯扎氯铵水溶液的实验,不是眼药水的实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公开表示,国内外上市的眼药水均允许加入适量的抑菌剂,即俗称的防腐剂。201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眼药水可以添加适量抑菌剂。正规厂家生产的眼药水防腐剂都必须在国家允许的范围之内,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只有长期使用或者大剂量使用眼药水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表现为,可能会破坏人体自身泪液对于眼睛组织细胞正常的滋润及修复功能;还可能导致眼睛出现异物感、刺痛感、灼热感、眼红、眼干涩等不适症状。但是,很少有人会长时间、大剂量地使用眼药水,所以,关于眼药水损害眼睛的案例报道非常之少。

国外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滴眼液防腐剂Polyquad,这种防腐剂在眼药水一打开暴露在空气中就分解了,没有毒副作用。目前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目前市面上有一次性眼药水,一天一小支,一支在1 毫升以内,用完了就扔,可以减少防腐剂的不良作用。如12 支装的氧氟沙星滴眼液,注意事项第8 条规定:每支开启一日后不可再用。另外,有一种不含防腐剂的眼药水瓶是特制的,药水能够滴出,其他物质难以进入,但这种眼药水相对来讲会贵一些。

如何购买眼药水

原则上,眼药水能不用就不用,没有必要经常使用,尤其是消炎类、抗生素和激素类滴眼液,不要长期使用。

篇4

关键词:高校 食品安全 管理

1.引言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通常按病原学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常见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采购疏忽,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储存或加工方法不当,工具、容器生熟不分,交叉污染,从业人员带菌,误食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植物或其一部分,误服或滥用有毒化学物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历年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而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食用了受细菌污染、腐败、霉变的食物而引起,与食品加工、食品储存、销售环节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意识淡薄等密切相关。

2.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学校食堂供应量大,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加工手段多以手工操作为主,加工过程中可能引入较多危险因素,如原料变质、烧煮不透、储存不当、人员带菌等。

2.2供应时间集中,即时加工,即时消费的方式,食品无法做到经检验合格后再食用,这意味着食品安全的风险比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更大。

2.3高校食堂饭菜价格低廉,技术含量较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流动频繁,法律意识也较为淡薄,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3.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实践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我校食堂采取了下列措施。

3.1原料管理

关键点:源头控制、详尽记录、定期评估

控制物资采购关、验收关,从源头杜绝“三无”产品、有毒有害物资、过期物资进入食堂。

3.1.1严格执行供应商准入制度,严格查验工商营业执照、高校食品供应准入证,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经营信用良好的供应商进行招标供货。

3.1.2严格验收制度,各类物资都有具体、详细的验收标准,都必须有三人以上参加验收。

3.1.3建立了供货商的评估制度

定期召开供货商会议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明确责任。同时组织由食堂管理员、厨师长、库房保管员,验收人员等组成的评估小组,对供货商所供物资的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对未达标者实行淘汰。

3.1.4完善索证建档制度:由各食堂管理员、采购员、验收员负责收集每批次货物的有效检验合格证、肉类食品检疫报告,察验包装、厂名、生产日期等,分类建立档案,以备查验。

3.2储存管理

关键点:包装污染,分区、分类储存

严格遵守食品的储存管理制度,检查外包装,避免交叉污染;按产品的储存要求分区、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各区域的温度和卫生检查;食品添加剂专柜储存;定期检查,杜绝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按需采购,先进先出,避免积压。

例1:冻库管理

冷冻、冷藏

危害分析(HA):原料存放不当、不及时、不卫生

控制要点:

1.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冷冻温度低于-10℃,冷藏温度1—5℃。2.设备内外保持卫生。3.生熟食品分开存放。4.检查出库食品是否变质、腐烂。

责任人:

管理等级:重要

(见表1)

验证:管理员、厨师长二级督查

3.3加工管理

关键点:农药污染、异物控制、加工温度、凉菜管理、高危食品、餐具洗消、餐厨垃圾、严格留样

对上述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后果上墙公示,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和要求,明确责任和责任人,实行程序验收,成立质量、安全检查组和专职的检查员,定期进行检查纠偏,检查结果与责任效益挂钩,奖惩落实。对加工完成的食品全部留样待查,并安排专人负责、专柜保管、严格标准、专项记录。餐具集中采用化学和物理二种方式进行消毒、清洗;餐厅设消毒池,采用化学消毒方式对工用具进行浸泡处理,所使用的消毒粉均达到相关要求。

例2:重庆医科大学膳食科慎用食品和特殊岗位加工责任人登记表(见表2)

例3:冷菜加工管理

CCP3凉菜加工

危害分析(HA):菜品未煮熟断生,佐料、盛装容器不卫生

控制要点:

第一、专用佐料不混用。第二、专用器具无污染。第三、专用房间禁外人。第四、氽水查透防不熟。第五、直拌凉菜要洗净。

责任人:

管理等级:特别重要

验证:经理、管理员、厨师长三级督查

3.4食品添加剂管理

关键点:准入控制、使用管理

统一采购、专人负责、专柜保管、严格标准、专项记录。

3.5售卖管理

关键点:成品检查、专人看管

每一个菜品在上柜前食堂安检员都要经过看、闻、尝等方法进行售卖前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出售;窗口的待售食品必须派人看管,不得离人,预防人为破坏或投毒。

3.6核心区域管理

关键点:管理、视频档案

门禁系统:本餐厅员工输密码进入核心区域。

视频监控:对重点区域进行视频监控。

3.7人为因素管理

关键点:谈话制度、培训制度

谈话制度:各级管理人员定期与员工谈话,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并作详细记录,注意对员工的日常监管和情绪引导,特别是对受处罚、辞退的员工,要防止其情绪异常,人为破坏。

培训制度:入职培训、专项培训。

3.8卫生管理

关键点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惩挂钩。每学期至少两次对食堂的周边环境进行喷药杀虫;食堂所有对外的通道都安装防鼠、防蝇设施;冻库、冰箱、冰柜等,每周至少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凉菜间、售卖间每天两次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

4.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4.1岗位培训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

员工培训是以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社会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学习过程。人与事的结合处在动态的矛盾运动中,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靠人员流动,即用“因事选人”的方法实现人事和谐,二是靠员工培训,即用“使人适事”的方法来实现人事和谐。对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而言,培训的意义在于: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食品中毒案例的分析,强化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减少因无知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培训标准的规范化操作要求,减少员工的随意性,降低因手工操作引入的危险因素。让员工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4.2制度建设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保障

制度建设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所有员工食品管理工作、行为的规则、条文,有制度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形成了较好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秩序,才能筑牢食品安全防护体系。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4.3检查落实是学校食品安全安全管理的关键

涉及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规章、办法、规范非常多,但如果不能抓落实,最终就成了一纸文件和口号。有位中国企业家问世界最成功的CEO韦尔奇:“你所谈的东西,我们也知道,但为什么我们和你们的差距那么大?”韦尔奇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你们只是知道了,但我们是做到了。”这就是差别。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没有大事,最有效的手段是对制度必须不停地督促、督促、再督促。抓落实的诀窍就是跟进、跟进、再跟进。

4.4文化熏陶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团队亦是如此,食堂的文化建设绝非是‘对内提个口号,对外做个广告’,我校食堂提出“己所不食、勿施于人”、“把学生当子女,把工作当积德"的理念就是我校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对广大师生的一种组织承诺,是衡量全体从业人员的一个价值标尺。也是我校食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当承担对相关利益方,如消费者、员工、社会与环境的社会责任。食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直接关系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衡量食品企业是否负责任的第一标准。但从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到苏丹红、福寿螺、多宝鱼,再到“三鹿事件”,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高食品安全度,加强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尽最大可能地将食品安全问题消灭于未然,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产生或者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哪个方面形成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混乱。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见利忘义,偷工减料,掺假,滥用添加剂,过量使用增白剂、防腐剂、色素,甚至用工业原料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根本没有什么管理,不具备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条件;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原材料进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把关;企业无证生产,生产人员素质低,没有培训,更没有考核,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二)食品污染严重。食品污染可以分成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目前最严重的可能是化学性污染。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许多粮食、蔬菜、果品和肉类,都要经过长途运输或储存,或者经过多次加工,才送到人们面前。在这些食品的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常常投放各种添加剂,其中不少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如在农田、果园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这些污染物还可以随着雨水进入水体,然后进入鱼虾体内;有些农民在马路上晾晒粮食,容易使粮食沾染沥青中的挥发物,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来自化工、生物等生产技术领域,以此生产出来的食品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影响,需要很长的认识过程。

(四)食品标识滥用问题日益突出, 流通领域存在违规经营问题。个别经营户见利忘义,为一些劣质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如用虚夸的方法展示食品本身不具有的功能和成分。一些商家特别是保健食品经营户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使消费者叫苦不迭。

二、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的法律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法律部分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对实际问题操作性不强。虽然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等法律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部分法规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覆盖面窄,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外,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就显得很不适应。加之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所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

(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目前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体系由食品生产和流通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多部,如《产品质量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审查通则》、《农药生产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的规章、“两高”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虽然数量较多,但因分段立法,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范围较窄。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食品安全标准化有待统一。总体上讲,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各标准相互配合,基本满足安全控制与管理的目标要求,且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1S0)的国际标准体系基本协调一致,但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有地方标准及农业、商业、轻工、环境、卫生等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指标不配套、相互矛盾、不便执行的情况;二是农药及兽药残留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且相关检测方法少;三是缺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四是标准总量少,覆盖范围不全,有的一品多标,有的无标;五是技术指标水平高低不一,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低。最关键的是执行标准差距较大,有大量食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市场尤为明显。

(四)行政行为干预法律的执行。由于受立法环境、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执法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又是执法和判罚者,因此会不可避免的渗入执法部门的利益,影响公正性。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多头执法,影响监管效果。二是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三是执法部门立法、执法、判罚三位一体,影响公正性。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五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技术法规的制定,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出台等,但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作用有限。

(五)地方立法欠完善。随着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曝光,加工制成品的卫生质量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在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小摊贩、小作坊加工的熟食品和小门市店出售的制成品,其卫生和质量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食品中毒多发生在农村,而且以家庭内引起的食物中毒居多。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缺乏基本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而且食品及原料的采购、贮存、加工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尤其是家禽、家畜宰杀前不检疫,宰杀后加工、操作、贮存不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次,农村市场监管薄弱,而劣质食品也正在将监管力量和安全意识薄弱的农村变为销售场所。农村食品生产部分是前店后厂,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消费者依据消费习惯就近购买,再加上农村地域辽阔,形成局部监管盲点,因此农村的食品卫生形势严峻,问题严重。但目前许多地方并没有制定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地方性法规,也没有完善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现有的卫生执法队伍和力量又难以覆盖到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执法监督体系也不完善,因此农村食品完全统一监管存在诸多困难。

三、力促食品生产企业切实承担食品安全社会责任

(一)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是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分类监管的新模式。即把所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经营规模和范围的不同,进行分类,依法制定强制执行标准,健全自律制度,明确落实法定义务要求等。二是探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备案制度。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强制推行所有上市食品申报备案制度,为食品印一张“身份证”,对上市食品设制编码,一旦食品出现问题,追根究源。三是探索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开发建设食品监管信息化专用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食品安全信息征集,建立食品安全公众信息网络,及时食品警示信息,让社会民众、消费者及时了解上市食品信息。

(二)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规定:制定食品标准,应当以保证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同时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该法明确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制定方法,明确对有关标准进行整合。并且明确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地位。食品安全法规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于企业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对此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三)确保消费者的权利,建立消费者监管的利益驱动机制。一是确保消费者个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诉讼权等。二是,建立消费者监管的利益驱动机制。消费者也是经济人,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也要考虑成本收益。所以,政府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用利益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政府尽量提供充分的食品安全信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促使消费者有能力进行更有效的监管。减轻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延长时效,提高受监管主体对消费者的民事赔偿标准,使消费者愿意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减少消费者的道德风险。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介,使食品安全宣传“无限化”。同时采取专家访谈、法律咨询、案例评析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网络。以食品监管部门为主体,建立统一调度、疏导结合、密切协作、管理有序的行政监管网;依托乡、村、街道社区组织,建立联动监督网络;依托消费维权组织,建立以消费调查评议、投诉举报、信息警示为手段的维权监督网络;发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食品行业自律监督网络。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综上,只有在《食品安全法》的主导下,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增强社会监管,才能推动食品生产企业真正承担起应有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篇6

食品研究的主要对象如糖类、蛋白质、淀粉等都是天然有机化合物,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助剂和添加剂如保鲜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等大多数为合成有机化合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食品的营养健康、食品卫生与安全性评价、食品质量控制及食品加工方面的专门人才。有机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专业后续的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的学习。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以高鸿宾主编的《有机化学(第四版)》作为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食品类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及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该课程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难于记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规律复杂不好理解,知识零散不好学习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课程组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官能团为主线进行讲解,并将各类化合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基本理论和反应机理合理的分散。使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结合应用。注重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质及结构与化合物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及转化方式。将经典有机化学知识与食品科学特色知识合理的结合,如将动植物油脂内容在烃类中引入,将保鲜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的化学性质、合成及应用在相关章节中均做必要讲解。虽然涉及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是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课程对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性。适当的增加食品有机化学相关内容,组织一些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在食品类专业的应用。

二、精选教学案例,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本专业的相关实际问题精选出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组织分析、讲解并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机化学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案例很多。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聚氰胺、地沟油、增白剂、瘦肉精、塑化剂等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和伤害。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是一种化工原料,添加到牛奶等食品中能提高蛋白质的检出量,但不等同于蛋白质。2008年7月至今已使1000多名婴儿患泌尿系统结石,危害极大。面粉中增白剂有效成分是过氧化苯甲酰,对上呼吸道和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广泛用于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的加工,结构达百余种,某些结构类似于荷尔蒙,又称“环境荷尔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长期食用塑化剂会造成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异常、甚至引起畸胎和心血管疾病,塑化剂污染目前已成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添加于食品中的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β-环糊精等,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等,防腐剂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的酯类等均为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会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影响。将一些与食品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经过认真梳理后渗透进不同的章节,不但可以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浓厚兴趣。合理的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了作为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有密切的关系,还使学生平时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去研究和探索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

三、改革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以前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不分专业特点,均是通用实验,针对性不强。通过对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有学生反映实验内容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愿思考,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该校有机化学课程组认真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优化,在安排2~3次实验讲解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培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之后,其它实验均选取与食品专业相关内容。苯甲酸、苯甲酸乙酯、苯甲醇、薄荷酮、肉桂酸等均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合成中间体,在讲解这些化合物用途的基础上,在实验中安排学生制备这些化合物。从胡萝卜中提取β-胡萝卜素、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从花生仁中提取花生油及从牛乳中提取分离酪蛋白和乳糖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对天然有机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综合与应用实验中安排了香料洋茉莉醇和葵子麝香的合成,也有学生做了葡萄糖酸锌的制备。通过实验教学一系列探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物质制备和提取分离为主线,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内容为特色的,专业性较强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这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监督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01-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皮革毛发水解物、猪肉中的“瘦肉精”、红心鸭蛋中的“苏丹红”、面粉中的“吊白块”、饮料中的“塑化剂”、火锅中的“一滴香”等,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也让公众对饮食安全十分迷惘。作为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应该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观念,知道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知识,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愿与同行探讨。

精炼课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逐章逐节地进行详细讲授,而现在课时少了,内容多了,任务重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对讲课内容有所选择、删减,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增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内容,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讲述时应简而言之。如在讲述生物性污染因素时,考虑到学生在《食品微生物》中已接触到该部分内容,因此,课堂上主要讲述学生先前没有学过的内容和已经学过的重点内容,如常见的食源性病毒、病原性细菌、产毒霉菌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总结即可;对于动植物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一节,考虑到该节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因此,学习时只选其中的几种,如大豆及其制品、河豚鱼等的有毒物质、中毒机理、防止措施等讲述,其余让学生分组归纳整理并进行交流。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与时俱进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相关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上课时强调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三鹿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引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介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说明三聚氰胺和“塑化剂”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添加到食品中;SARS事件、“甲流”事件发生时,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正确的知识,不盲从于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了对食品加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也能够使学生将食品营养、食品工艺、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卫生等专业课程所学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负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并能检测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安排两次认识实习。几年来,我们在讲授《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时,组织学生参观庄园乳品厂、雪花啤酒厂、可口可乐兰州分公司等,参加食品安全与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完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在课程涉及的每一种食品安全与卫生因素的内容讲完以后,均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性;了解所学有毒物质的各种检测方法;掌握主要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设备,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分析思考,完成实验报告,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题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即综合运用所学《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的方法,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组织教学,达到理论上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加强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将“变学会为会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行动导向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中,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生物性因素采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法,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化学性因素采用“以考促训教学”法;实验教学中,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参观雪花啤酒厂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在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后,结合案例教学法,对本学科领域中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经典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采用事例、设疑、引导、讨论、演示等方法启发学生。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使用,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人人需要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需要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在这门课程中有一章是关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内容,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本章中,主要引入世界公害事件,如水俣病、日本核辐射等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伤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印象。在讲课过程中,将素质教育适时贯穿于课堂内容中,如针对学校教室、楼道、卫生间等存在的一些不卫生现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废旧电池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不要随意丢弃污染物。而且强调不仅要保护好小环境,还要保护好大环境,以个人行为带动周围同学,对于不爱护甚至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提出批评。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很多。

笔者结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环节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三是调查研究与课程讨论相结合;四是学习兴趣小组与班级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会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运用自如,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陈芳,沈群.新形势下如何讲好食品安全教学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8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3-108.

[3]金征宇,彭池方.食品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5.

篇8

那么,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一般眼药水含有多少防腐剂?对人视力有多大伤害呢?笔者就此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教学医学院眼科医院第五病房主任高维奇教授。

据高维奇教授介绍,防腐剂是一类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化学物品,其主要作用是保证药剂质量,防止药剂的微生物污染。由此看来眼药中添加防腐剂是保证眼药质量的保障。绝大多数眼药水都含有抑菌剂即防腐剂,超过九成眼药水含有防腐剂的这个消息确实是真的。眼药水为什么要含有防腐剂呢?这是因为眼药水打开以后,会与空气接触,逐渐发生氧化甚至被污染。简单举个例子,就是一杯白开水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后,含菌量也会超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每次滴眼以后,由于空气压力的关系,瓶口的药水都会流回瓶内,多次使用后回流的更多,有可能在瓶内滋生出细菌、霉菌;再加上很多人滴眼药水时,喜欢把药瓶贴着眼睑或眼皮,很容易让细菌沾染到眼药水中。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可能在一二天后就会受到污染,而防腐剂的作用就是有效地抑制滴眼液中细菌、霉菌的产生。如果眼药水不添加防腐剂,后果也许会更严重。无防腐剂的药水开封后一两天就会变质,使用以后可能诱发眼部的细菌感染。

但是,添加防腐剂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它不是治疗病源的主要成分,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有研究报道,防腐剂只对受损角膜会有影响,而对健康角膜没有影响。而对于长期使用大剂量包装的眼药水,有报道反映某些防腐剂会对角结膜上皮细胞造成损伤。因此,对于长期使用大剂量包装的眼药水,某些防腐剂不良反应的存在就给药品研制、生产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防腐剂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角结膜上皮细胞的损坏方面,假如能寻找到一种在给药过程中能够保护角结膜上皮细胞的物质,就可以减少防腐剂的负面影响。

防腐剂主要有两种类型――化学性和氧化性。化学性防腐剂是老的,对结膜和角膜上皮刺激更明显,毒性更大,但是许多瓶装眼药还在应用。氧化型防腐剂是新的,毒性较小,因此对眼表比较好,但是它仍然是防腐剂,有一定毒性。

眼药水中防腐剂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细菌感染,保证眼药水的质量安全。经常使用的抑菌剂有多种,如苯扎氯铵、羟苯乙酯、醋酸苯汞、三氯叔丁醇、硫柳汞等。对抑菌剂的作用原则要求是:效果持久;作用迅速;无配伍禁忌;无毒副作用。常用的抑菌剂苯扎氯铵对大多数细菌都有效;体外实验时显示,可以灭活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单纯胞疹病毒。

那么,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对人的眼睛有影响吗?高教授表示,长期使用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对人眼睛会有一定的影响。有关科研机构曾经做过苯扎氯铵对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实验显示,0.01%苯扎氯铵(BAK)水溶液使用15分钟以后,引起角膜上皮细胞分离,使得药物的角膜通透性增加;大量的表层细胞回缩,与其他细胞分离;细胞的边缘剥落等等。0.01%苯扎氯铵(BAK)水溶液使用30分钟以后,出现表层细胞脱落;发现了严重退化的细胞膜。

但是,这只是0.01%苯扎氯铵(BAK)水溶液的实验,不是眼药水的实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已经公开表示,国内外上市的眼药水均允许加入适量的抑菌剂,即俗称的防腐剂。201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眼药水可以添加适量抑菌剂。正规厂家生产的眼药水防腐剂都必须在国家允许的范围之内,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眼药水防腐剂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的报道呢?

高教授表示:只有长期使用、或者大剂量使用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首先可能会破坏人体自身泪液对于眼睛组织细胞正常的滋润及修复功能;还可能导致眼睛出现异物感、刺痛感、灼热感、眼红、眼干涩等不适症状。但是,很少有人会长时间地、大剂量地使用眼药水,所以,关于眼药水损害眼睛的案例报道非常之少。近期之所以有那么多眼药水防腐剂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的报道,其实是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炒作甚至夸大眼药水中的防腐剂问题,误导患者。

目前,在我国市面上销售的眼药中,多使用化学性防腐剂,对于应用新型防腐剂的新型眼药少有引进,所以在选择和应用眼药时一定要遵医嘱。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