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特色教育理念8篇

时间:2024-01-06 16:34: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特色教育理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教育理念

篇1

一、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对本土特色的充分认识

教师是幼儿园特色创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对特色创建必要性及特色创建内容的充分认识显得非常重要。在创建过程中我园每位教师都在思考: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怎样创?我应该为创建特色幼儿园做哪些事情?在实践摸索中,我们认识到农村幼儿园创建本土特色走的是一条适宜的道路。首先是园长要提高对幼儿园本土化特色创建的认识,结合本园实际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其次教师要结合学习、培训、研讨,提高自己对本地优秀教育资源的组织运用能力和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到具体行动上的能力。

(二)幼儿积极的参与——对本土文化的不断熏陶

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是创设本土化幼儿园的主体,只有幼儿亲身体验、积极参与才能不断地熏陶本土文化,获得发展,才能达到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目的。我园幼儿在积极参与创建本土特色幼儿园的过程中,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和家长之间互动。

(三)家长的支持帮助——对本土特色的深入挖掘

在创设本土特色幼儿园的过程中,只有在幼儿园接受教育会显得力单势薄,只有家庭、社区同时参与,实施效果才会令人满意,才能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我们的家长来自农村,对于本土自然材料的收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本土文化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和孩子一起走进田野去收集材料、去观察发现家乡的美景、去体验农村的变化、去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见识,还增加了亲子的感情。我园为了调动家长参与我们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各班的门口,绘制张贴了“我是班级小主人”的表格,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统计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的数量,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创设洋溢本土气息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促进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我园有4个大厅和两条长廊为公共区域游戏场所,我们对这些场所进行了本土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幼儿创设了开展本土性游戏的全方位环境,让环境发挥特殊的、潜在的影响作用,成为“不说话的教师”。我们分别从不同意义、不同内容、不同层面上布置了不同风格的公共环境,但他们在材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并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立足本土是相一致的。如叮叮厅是以沙、石、泥、木、竹为主要材料的区域活动场所,于是,我们就用竹子交叉布置成竹子墙,悬挂一些竹制品;用有树皮包裹的木头涂上颜料组成彩色的树林,穿上衣服的稻草人漫步其中;木头的框架上,一件件泥塑、木工、根雕作品琳琅满目;蓝花布、竹匾组成的人物惟妙惟肖;竹子、木头做的劳动工具,增进了孩子对劳动工具的了解,孩子们操作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渗透民俗文化来丰富活动内容,让幼儿在传承发扬中获取快乐

我园地处江南小镇,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如以前结婚时新娘坐独轮车出嫁,我们将独轮车引进幼儿园,让孩子在参观的同时,坐上去感受一下,大家一起来推一推独轮车,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和满足。

在我们农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游戏活动内容,我们动用教师、家长、社会人员等人力资源对其进行了挖掘和创新。像“切西瓜”“老狼老狼几点了”“跳皮筋”“滚铁环”“抽陀螺”“踩高跷”“翻绳子”等游戏,教师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和取舍,舍去了游戏中的不安全因素,吸收了其中有益的成分,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锻炼了体质。这些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民间游戏,培养了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也让我们在民间游戏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同时,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立足地方资源来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获得经验

我们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事物搬进课堂,融入主题活动中,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使幼儿与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幼儿与教师之间也是互动的,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造,真正体现了主体性的内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开展主题活动,向幼儿传播和渗透这些活生生的本土文化的:

第一种是在我们使用的综合主题教材中渗透本土化教育,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展本土化主题活动的。

第二种是将本土主题教育内容分散在学期教学计划中进行,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的教师预设活动,如:主题活动“丝瓜” “有用的山芋”“好吃的南瓜”等。

第三种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本土化主题活动,这是一种零星的、较随意的本土化教育,要求教师有强烈的本土教育意识和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教育机智,例如:我们在组织春游时,幼儿对开得灿烂的桃花很感兴趣,教师就以此进行了“家乡的桃花”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体验家乡美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种是结合时令、季节进行本土化主题活动,比如:春夏秋冬时结合我镇的特产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主题突出的本土教育活动。像我们开展的《有用的稻草》,就是在稻子收割的时节,结合我们农村随处可见的稻草对孩子进行本土教育渗透。

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1-02

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为平台,遵循多元文化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等教育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着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结合延边大学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为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体制化,过分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的单一培养模式,束缚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专业人才共性培养,忽视人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延边大学对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适应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五种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了具有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学校在本科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环节中,设置跨文化素质教育模块,增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通过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了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

2.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改革了教师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了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要求以及民族教师的特点,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的培养。使全校18个教师教育专业均能根据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学校建立了“大学+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协作体和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服务+引领”培养模式,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民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亚非语言文学、世界史、民族学等重点学科以及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点学科与研究机构的优势,创新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学、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等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4.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理学类、工学类、经管类、农学类、药学类、政治学类、机械类等大类专业中,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打通,前期不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后期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途径,使相关专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施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5.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19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培养,我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涉外型人才。

二、构建“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沿袭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这种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还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查找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自身地位不相符合的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服务面向,科学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特色教育上突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建立“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夯实大学文化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大学文化基础,近年来,学校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均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重点,调整各类课程的内部结构。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多元文化课程模块。大学体育课根据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兴趣和身体发展要求,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大学外语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

2.打通学科基础课,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为了构建“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实践整合到一起,拓宽了专业培养的口径。学校通过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计划,在大纲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梯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确定了课程建设标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每个专业建设几门学科主干课程。在学科主干课程建设基础上开展了“课程标准化建设”,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保证学科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规定学科基础课必须由高职教师或博士担任课程主讲,必须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必须建设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

3.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引领课程发展。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制定“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资源建设、条件建设等几方面打造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并出台了《延边大学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关于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要求》等文件。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学校通过国家精品课、省精品课、省优秀课、校优秀课程的建设,使优质课程覆盖全校97%的专业,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4.挖掘多元文化特色资源,系统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教材。为了丰富多元文化教育内涵,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学校始终把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编写一流的、富有鲜明民族与区域特色的教材作为建设重点。学校出台了《延边大学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其中专业教育类多元文化特色课程覆盖了全校80%的本科专业。学校编写出版了多部特色教材、自编教材,其中朝鲜语、朝鲜族文化、朝鲜族文学艺术、朝鲜历史、东北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教材被国内相关专业广泛采用,有些教材被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确定为教学参考用书。

三、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对特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综合大学的多学科特点,构建了课内教学、课外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内规定的“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体系与课外培养计划的“技能训练-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各专项体系组成。整合了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性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建立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即:形成了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外基地联动实践教学平台,校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平台体系。

四、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延边大学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绩点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往建立的绩点学分制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突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制定了《延边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关于制定延边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延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延边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试行办法》、《延边大学关于校、院(部)二级本科教学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 公共英语课程特色

前言

本文针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课程教学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一是,具体的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特色,进而详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根据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二是,分析了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实际的需求,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1、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分析

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才能够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就是面向社会直接输送人才,而英语是社会对于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很对的职业都需要会英语,像,营销、财会、机电等等。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英语已成为求职就业中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高职学生将来主要不是通过阅读外文专著来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而是能运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能看懂应用文献进行涉外业务工作,能在一般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涉外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也应结合学生所在的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水平[1]。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于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2、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2.1 教学中需要考虑就业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相关的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用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整个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中心,而且要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运用,而不只仅是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课程设计中,首先分析不同学习者的就业需要,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项目模块,编制教材以及确定测试方法等,以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将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2]。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大众化的话题材料,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工作岗位中派得上用场的职业英语内容,实现英语知识和职场语境的有效结合,体现出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特色。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特点,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具备更大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2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2点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紧密的结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然后结合学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二是,适用性原则。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坚持适用性原则,通过结合学生的工作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适合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真正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比如,从事贸易工作的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业务洽谈、涉外接待、商务礼仪、外贸跟单等业务;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能用英语从事导游、业务洽谈等工作;工科毕业生能用英语和外国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能看懂最新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资料等。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就是要求其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相适应,充分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把握针对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才能够不断的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2.3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公共当中。教师应该与社会上对口的企业积极的取得联系,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之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职业学校还可以采用校企办学的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4 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公共英语教学应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高职英语教材应体现职业性特点,达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学生能阅读相关专业的英语资料、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能看懂或书写英文产品说明书、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文技术资料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特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日后的发展需求等等,集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的体现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不断的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培养教师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一切困惑

教师每天有很多工作要做,确实很辛苦,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功臣――班主任老师。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应该引导教师舒缓其心理压力,培养教师平和有定力的心态,从而面对新区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切困惑。

二、制订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结合教育前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审定各学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制订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就学校而言,教师教学工作常规、教学管理常规、学生一日常规等是最重要的。学校必须根据学区制订的学校制度总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校一系列制度章程。

三、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等价值观。习惯包括听、说、读、写的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视力习惯,运动习惯,健康习惯,思维习惯等,我们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这些习惯。

四、将关注孩子成长、孩子命运的著名影视作品用于课堂教学

我们往往认为,看电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好的。我认为影视作品有助于孩子自发性的感悟,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这少不了老师们的精心选材及在影视课堂上的指导。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部著名影视作品《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天堂的孩子》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孩子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的责骂以及上学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了。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情景,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而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位少年的心情。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阿里把打满水泡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影片到此结束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哪位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呢?我们身边有多少个像阿里一样的孩子呢?在美妙的音乐中游向阿里的小鱼们不正是我们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关爱吗?

五、将体质健康各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必掌握的基本技能

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愿。体质健康也是教育部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纳入班级文化

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一种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思想、文化是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来确定的。学校领导层要有定力,哪怕教学成绩差也要坚持自己的本色,坚持不懈,必将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之前,我们学习了不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由于实施后久不见成效,就丢弃了。这其实是我们的不足,教育教学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定力,我们的一切努力将会徒劳。有了自己学校的思想及校园文化的框架,我们就能把这种思想及校园文化融入班级建设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去践行。

篇5

关键词:加拿大 百年理工学院 高职教育 国情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B

前几年,笔者有幸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参加了百年理工学院组织的职业学院教学法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加拿大职业教育体系的介绍、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和讨论以及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参观等活动。此次培训使我对加拿大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特别是百年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组织有了较为深切的认识,对其职业教育特色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一、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基本概况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共设有44所公立学院和大学,大学有皇后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百年理工学院属于社区学院类。

百年理工学院是于1966年建立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第一所社区学院,坐落于安省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学院主要服务于社区,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随着地方经济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学院共有4个校区(Ashtonbee校区、Progress校区、影视艺术校区、科技中心),8个学院(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酒店旅游及烹饪艺术学院、社区卫生研究学院、通讯传媒及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学院、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学院、基础学科及提高学院),240个专业,1300个继续教育课程,400个远程教学课程,其中商学院设有8个专业,专注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就设立于此学院。学院共有约16000名全日制学生,5500名国际学生,2000名学徒工,22000名继续教育学生,1500多名教职员工。学院颁发的证书包括资格证(1年)、文凭(2年)、高等文凭(3年)、学位(4年)、毕业证书(1年的Postgraduate Diploma)、学徒资质。学院由12位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外志愿者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制定学院政策,设有1名院长(President),3名副院长(Vice President),5名助理副院长(Associate Vice President),全面负责学院财政、学术、学生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合作服务、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事务。下设8个学院分设院长(Deans)、系主任(Chairs)、部门主任(Directors),负责学院的各种利益,包括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基金筹集、合作教育、学生服务、招生服务、图书馆、业务发展和国际教育等事务。

二、加拿大百年理工的职业教育特色

百年理工学院是一所社区学院,其教育特色带有社区学院的特点,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职业成功提供教育,服务于社区,服务于地方经济。课程设计更切合企业的现实需求,学院诸多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其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其职业教育特色如下:

(一)学院管理团队成员多元化

加拿大联邦政府不专门设定统一的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进行具体管理,而是由省级政府承担了主要的管理职责,省政府成立职能部门通过教育立法、规划、审核和经费等对社区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安大略省职业学校与大学部(MTCU)掌管安省高校专业,不对课程大纲进行详细指导,对专业的开发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高校间的教学一致性。

百年理工学院属于安大略省职业学校与大学部(MTCU)掌管,但具体管理与运营由各学院的管理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和学院内部选举产生(分别代表管理层员工、后勤员工、教学员工、学生)的志愿者,以及其他社区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代表社区的利益和需求。各专业有自己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学科的专家、企业经理和高级技工以及协调员,主要职能是负责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改革等重大决策。学院管理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各司其职,共同管理学院运营。正是社区代表的参与,学院的发展以及专业的开设符合社会的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成员组成有利于学院发展决策的科学化。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

百年理工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制定根据市场的需求。随着产业、行业的发展变化,市场也发生变化,专业的设置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当市场扩展,学院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设立新专业,而当市场萎缩,学院则考虑调整专业或者停止招生。这样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省级政府教育部门仅对专业有框架性的设定,如标准学制、入学要求、文凭种类等等,新专业的设置由各学院根据市场以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设置情况自行决定。学院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来开展新专业设计,拟定专业标准,设定课程体系。

(三)师资业绩考核多样化

学院对教师素质有严格要求。一是企业背景和经验,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且要有五年以上的企业背景和经验。二是新任教师采用试用期制,新任教师设立两年的试用期,在用期内接受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及内容的培训,并由系主任亲自进行教学指导和考核。三是多层次的评价考核,教师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系主任评价、院长评价、委员会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以及课程大纲和考试评价,多方位、多层次考评教师教学质量。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考察学院的整体水平。

(四)专职教师培训常态化

百年理工学院对专职教师定期开展培训,并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帮助他们了解技术前沿,跟上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更新专业知识,并鼓励教师每五年到相关企业实习三个月,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参观百年理工学院校园时,就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为了保证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加强专业知识的即时性,学院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我们亲眼目睹了正在开展的教师培训活动。

(五)学生培养实践化

百年理工学院的宗旨是通过学习改变生活和社区,为学生职业成功提供教育,特别看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力本位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他们的课程超过70%安排在实验室完成,而理论课只占到30%。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培养实践化的特点,百年理工专职教师不超过教师队伍的50%,其他都是兼职教师。而兼职教师大都来自企业,他们是具备一定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他们担任学生的实验实习工作指导,及时传递实际工作中运用到的知识。

(六)企业合作项目化

百年理工学院相当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学院为学生联系接洽带薪实习,这种带薪实习就是加拿大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的Co―operative教育项目。学院提供实习岗位,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加入Co-op项目,这类带薪实习通常每隔一个学期进行。百年理工商学院的领导与管理、会计、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都设有Co-op项目。学院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协调,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Co-op项目管理。

带薪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院互相配合,共同考核学生,学生只有考核合格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Co-op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机会检验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为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创造了条件,锻炼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了敬业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工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筹措资金付学费,不至于失学。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短期用工的劳动力问题,减少了企业用工成本,也有助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学生,从中选取合适的员工,增强了学院与企业的相互了解。

(七)学制和学分弹性化

在百年理工学院,学生只要修满专业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在规定学制期间,未能修满学分的,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因此在百年理工,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班级的概念。学历教育没有严格的年限限制,可以是两年,也可四年。加拿大的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和方案,供学生选择。

三、百年理工职业教育的启示

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经验,我们更应该坚定当前高职教育以能力为目标、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思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一)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加拿大百年理工的教学活动中。灵活的学制、学分,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课程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如性别、学习经历、家庭背景、学生的学习预期以及其职业期望,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食堂等场所,也随处可见人性化的设施,可以满足各种学生的各种需求,处处体现环境育人、服务育人重要。图书馆设有舒适的座椅、学习讨论场地等等,学校也为残疾学生专门设置了自动开门按钮,提供了专门的通道等。

(二)运用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百年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适应各种人员需求,包含了成人的补习、学徒的培训、上岗证书的认证培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学院涵盖了多种办学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多格、多文化的办学体系,学员有多种成长通道。不仅承担教育功能,还体现服务社区功能。我们的学校也需要进一步开放,开通终身教育、学徒教育、上岗培训等多种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特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以“大爱之心无私奉献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为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德育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紧扣时展脉搏,始终把德育工作当作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德育新思路,开创德育新方法。

一、创新育人模式,实施全员育人。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因此我们校在德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按照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制定了德育全员育人的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育人职责,首先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丰富的德育因素,做好“两备”(备渗透目标,备渗透过程)、“三结合”(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年龄特点、结合年级特点)工作,方法上要讲究科学性,要精心设计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

二、创新育人载体,增强育人实效。

1、用“规范”育人。

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吉化第九小学“文明礼仪示范班”评比细则》为依据,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观察、监督、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卫生等习惯,继续以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红叶明星”活动为抓手,逐步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常规教育体系。

2、用“活动”育人。

学校坚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继续规范升旗仪式、提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以班会课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教育活动,通过教师节、三八节和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系列活动。

3、用“文化”育人。

我们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内涵,协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的氛围,提高教育品位。做到让每一寸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一楼是教师价值观,二楼是学生价值观,三楼是学生手抄报作品,四楼学生美术作品,学校处处营造了和谐的育人氛围,打造和谐校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科学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目标,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德育活动。

三、创新家校形式,提高育人效果。

好的教育应该是孩子、老师、家长三方步伐一致,形成最大合力的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才更能绽放出人生的美丽之花。然而,现实中家校沟通实际操作中的盲点、难点频显。为探索高效的家校沟通方法,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全新的共同体,我们学校开始致力于打造活动载体,创新家校沟通模式,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尝试走高效教育合力之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交流困惑,分享智慧,打造班主任德育论坛

我校已经成功举行了2次班主任论坛活动。其中一期就是从班主任角度,谈怎样做好家校沟通。上台的各班主任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家校沟通的众多好方法。既有自身的家访案例,又有名师的优秀经验。班主任借这次机会,反思工作,交流困惑,分享经验,更加明确了有效的沟通是一座桥梁,能架起新时代家长和学校老师间心灵的桥梁,能取得教育的理解与配合。

2.精彩对话,明理导行,牵手德育课堂

如何引导孩子与家长沟通,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教育,如何给予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的“营养”,这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开学初,我校要求学生处每月出台“德育关注点”,引导各学科老师结合德育关注点,与学科知识结合,尤其是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感恩教育,进行德育牵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美化心灵,滋润行动,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激他人。

3.引领智慧,搭建平台,巧借网络平台

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除了在理论上给予我校班主任知识的充实外,更在实践操作上搭建网络班级平台,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学生,教师,家长沟通的模式。网络班级平台是一个学生,教师,家长完全对话,教育嫁接,思想交流的集体的开放空间。既有师生的互动,更有家校,家师的互动。学校利用四个培训班主任为点,安排他们在例会上做经验交流,计划下阶段根据实际进行以点带面地尝试推进。企在巧借这个新型的网络模式,让家长更直观地,动态地关注了解,参与班级乃至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

篇7

关键词: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基本理念;实践探索;体会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26-04

2009年,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汾小”)建校。新校创办之初,确立了“文化切入”的整体思路,提出了“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的核心理念,逐步地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学校发展框架,形成了具有汾小特征的行为方式,“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初具雏形。

一、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基本理念

命名某种教育,就是选择某种视角来理解教育。我们的基本主张是:教育即促进成长,并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感觉。我们因此将学校特色文化命名为“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构建以“成长的感觉”(the feeling of growth)为核心的理念系统(idea system)、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保障系统(support system)。简称“GIOS模式”,扩充意译为“growth is ok”(成长是美好的)。

1.成长教育的理念系统

成长教育的理念系统主要包括学校信仰(相信愿望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文化的力量)、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学校愿景(学校充满成长的气息,师生拥有坚持的品质)、培养目标(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的汾小学子)、行为准则(“五不文化”,即“不拖拉,追求力行的文化;不推诿,追求担当的文化;不等待,追求主动的文化;不抱怨,追求乐观的文化;不放弃,追求坚持的文化”),以及与上述理念相一致的课程与教学、校园生活。

2.成长教育的操作系统

成长教育的操作系统包括相互贯通的“教师六事”与“学生六事”。教师六事包括成长课程(开发合理的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习不止于课本)、成长课堂(建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让课堂增值)、成长班队(建设以“成长”为主题的班队文化)、成长论坛(包括7项内容:学科教学细揣摩、教学反思每月谈、如蚕食叶读专著、聚沙成塔做课题、窗外声音听后思、成长话题大家谈、趣闻轶事话汾小)、成长讲坛(打造汾湖实小的“百家讲坛”)、成长著述(包括过程性的博客周新与成果性的“土书著述”);学生六事,包括学名家风范(逐步开发名家课程)、说天下大事(组织学生“大话天下”)、读经典名著、赏名曲名画、办汾小展事、塑恒成形象(包括“633”基础工程:6个整齐、3个整洁、3个文明)。

3.成长教育的保障系统

成长教育的保障系统包括组织保障(除行政性组织外,建立“学术委员会”“教―学―评一致性课例开发中心”“恒成课程研发中心”“德育中心组”等学术研究组织)、制度保障(形成一系列的指向核心价值追求的制度体系)、评价保障(形成汾湖实小的评价体系)。

二、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实践探索

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实践探索,即GIOS模式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反复地、曲折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这种推进的行为方式即“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

1.开展规划设计:聚向“内修外炼、能恒乐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汾小的历史是从“规划与设计”开始的。2009年8月,学校举办第一次“学校发展咨询会”,主题为“从现实基础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汾湖实小办学框架的初步构想”。之后,每年暑假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进行新的规划与设计。这些规划与设计,一是具有主题性。主题包括“探索成长教育,培养汾小特质”“校园文化的整体追求”“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学校课程规划”等。7年中,重要的咨询会已经举办过10次。二是强调过程性。在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师生的研讨形成规划的初稿,提交咨询会请求专家的指导,以利于之后的工作不走弯路,良性发展。这一完整的研究过程已然成了汾小的“规划文化”。

2.探索有效课堂: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成长课堂

2010年6月,我们举办首届“成长课堂研讨会”,探寻“成长课堂”的基本特质。之后的每一个学期,我们都举办“成长课堂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本身颇具特色。一是主题鲜明。至2016年底14届研讨会研究了14个主题,包括成长课堂的基本特质,教学目标的设计、观察与分析,课堂教学中核心任务的设计与展开,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与运用,评价任务的预设与实施,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等。二是贯穿始终。每个主题贯穿近一个学期,最后以研讨会的方式进行总结。“台上一分钟”,台下要花更多的功夫,最后的精彩来自于一学期的努力。三是组织紧密。课堂观摩―观点分享(教师报告与学校主报告)―观察报告―深度研讨(与专家的互动)已经成为研讨会的“传统版块”。在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专家团队的合作中,逐步形成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基本范式,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汾湖实小课堂警词》广泛传播。

在探索成长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范式: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体验更深刻)、观点呈现(在教研活动中,应该避免一种现象:看似谁都发言了,却谁也没有把观点说完整,“观点呈现”就是鼓励教师把观点说完整)、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但每个人的短暂发言,仍然应该是有“主}”的)、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

3.开发校本课程:以体验成长为取向

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于“体验成长”,而不是过度追求结果。一是强化指向性,即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开发培养“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的汾小学子”。二是追求多样性,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建设结合起来。目前学校成立各类社团74个,校本课程成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三是追求特色化,将“成长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比如“竹文化剪纸课程”“竹文化衍纸课程”,开发者将学校的文化意象(竹子)与剪纸、衍纸结合起来,在过程中不断培养“能恒乐成”的品质。四是追求整合性,我们追求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建设”目标的同步实现。

4.建设校园文化:聚魂

2012年,我们启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我们深入挖掘办学过程的文化意蕴,一致化思考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追求,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形成校园文化的整体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召开教代会、学校发展咨询会,进行论证,之后又分各项细节召开10余次深度座谈会,最后才付诸实施。工程完成之后,及时编写校园文化读本《风景与意蕴》,并组织师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寓含“恒、成”的竹子作为学校的文化意像,形成了“汾小八景”,并以诗画碑刻纪之。校园文化凸显师生的文化印迹,是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环境,为学校聚魂。

5.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线学术”

在成长教育的设计中,教师与学生是成长伙伴的关系。我们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脱离学生成长的教师成长,教师成长的意义对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我们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建设“一线学术”。让教师首先“拥有成长的感觉”,是学校的一贯追求。一是进行专业阅读。2009年,学校以390道思考题、历时301天、每周推进的方式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开启教师专业阅读。之后新入职教师不断地“再走读苏路”,“如蚕食叶读专著”成为常态。二是加强小课题研究,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人人参与。学校建立“会诊式学生研究”组织,探索通过个案研究提高学业质量的途径。三是开辟“学术讲坛”。学校通过“月末讲坛”及各种研究活动鼓励教师作“学术微报告”。据统计,仅2013、2014两年就有教师报告59个,其中30个为“课堂观察报告”。四是鼓励教师特色发展,有18位教师在校报或校刊开设“专栏”。学校注重教师研究成果的积累,到2016年底,出版校报83期,校刊14期,汇编研究成果30种。五是开展“土书著述”。“我在汾小丛书”完成9辑378种。每学年放暑假前的总结大会,就是“土书发行仪式”,老师们共庆收获,共享“成长的感觉”。

6.深化学生文化:探索关注个体成长的平台

学校文化最终体现为学生素质。学校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们在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的同时,不断探索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新平台。一是举办“个性化展板展”。从第1届文化艺术节开始,我们设计了“学生个展”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展板展。至第7届文化艺术节(2016年6月),有705块展版参展,这些展版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二是大屏“推送”。我们利用学校大屏幕,推送“成长之星”。2013年开始,已经推送66人。三是开展学生沙龙。2012年10月开始举办“童眼看天下”主题沙龙,在校报发表29期。四是组织学生专场。2013年开始,结合文化艺术节推进学生“个展”。

三、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我们审慎地思考特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审慎地探索特色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同时,又毫不含糊地去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反思,取得了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深化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1.学校文化是学校在自身情境中对教育基本问题的个性化解读,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成L教育特色文化的形成告诉我们,学校一定是有文化的,文化一定是有特色的,特色文化的实质是在自身情境中回答教育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刻意地做出“另类”的样子。一所学校,在此时而非彼时,在此处而非彼处,由这些人而非那些人组成,这些人在此时此处该情境中追求教育真谛,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行动方式、思维习惯以及支撑的价值观,那是必然的。所以,学校文化特色是必然的。就像我们学校,建校之初,一所全新的学校,清一色的青年教师,全部的“新学生”(所有学生都由附近几所学校因为施教区划分而重组),充满着成长的渴望,于是,“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追求成长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验到“恒”与“成”的必然逻辑,于是,“恒”也就必然地成了我们崇尚的意志品质。而把“恒”与“成”作为“成长教育文化特色”的关键词,就是我们在自身情境中对教育为什么、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规律谓何等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解,而不是刻意去追求什么“新奇古怪”。

2.学校文化在学校工作的一切之中,是全在的,而不是“单列”的

在规划学校、描述学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把“学校文化”作为一个方面,将学校文化与课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并列起来讲述,但这是为了讲述的方便。事实上,学校文化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贯串于学校一切工作之中的一种特质,做所有的事情,无不有着这种特质。比如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建设中,追求成长的感觉,追求坚持的品质,这怎么会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一门独立的课程、一些独立的活动呢?无论是开展规划设计还是探索课堂教学,无论是开发校本课程还是建设校园文化,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还是学生生命成长,我们的所有内涵,我们的所有过程,无不指向“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无不是在“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中做成的。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专门辟出一块地来,叫作“成长教育”,不是的,“成长教育”的实质是我们在自身情境中对教育的理解,这是我们理解教育的一种角度,所以在教育的所有领域、所有过程中都会体现,可以说,文化特质会投射在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上。因此,学校文化不是几张皮的叠加,而是在各种因素的“一致性”实践中形成,这个“一致性”,就是“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视角,就是“特色”,就是“文化”。

3.学校文化具有相对恒定的特色,是在各种矛盾中历久弥新的,而不是暂时的昙花一现

特色不是一阵风,而是在“一贯性”的长期实践与反思中形成的。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如果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与失败,从来没有遇到过矛盾与纠结,从来没有体验过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在这些风风雨雨中让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越发显现出强大的个性,那么,这样的所谓“文化”是不牢固的,是脆弱的。永远的“一帆风顺”,永远的“莺歌燕舞”,那只能造就“文化假象”。在成长教育文化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比如曾经让很多学校经受考验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我们也曾经有过“风雨”,那些日子,激情汇聚的“学校论坛”一度停滞,情绪如暗流涌动,当此之时,学校行政与所有老师一个个交流,直面意见,最终不仅仅形成新的考核方案,更是形成了“沟通与改进:学校矛盾解决方式”的文化共识。之后,学校遇到的各种矛盾,大家都以“沟通与改进”的方式去朝向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在时光的历练中日见风采。学校文化不是温室里的花,而是风雨中的竹。

4.学校文化最终体现在文化情境中“人”的特质,舍此,文化就毫无意义可言。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宿点,学校文化最终体现在文化情境中“人”的特质。学校文化是“人为”的――是人造就了文化,学校文化是“为人”的――学校文化能造就人。在成长教育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人”这个核心,且将“人”与“事”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人在成事中拥有“成长的感觉”与“坚持的品质”。2009年建校伊始我们提出“五不文化”(不拖拉,不推诿,不等待,不抱怨,不放弃),一直到后来我们提出“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始终将“人”与“事”紧密结合,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无论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还是短期内完成的活动,从“成长教育”的行事方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的成长,比如“我在汾小丛书”的写作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比如一届一届各具特色的“学生个展”之于学生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我期望“成长教育文化”造就的师生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拥有成长的感觉,都能拥有坚持的品质,将“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这才是“特色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人成就着文化,文化成就着人,这是多么美好的辩证法!

篇8

特色;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037―01

笔者所在学校把“赏美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追求,“赏贵在发现,美贵在践行”意思是发现美、体验美、践行美,提出“以美立校,和谐育人,为师生的生命美奠基”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以“赏美教育”为核心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对“赏美教育”进一步的解读和深化。

一、特色班级文化异彩纷呈

在进行“赏美教育”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根据每个班的班情,制定了不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学校办学理念,例如“净美班”以“净”作为切入点,践行了“美”,确立了“净美”为其班名,班级口号是“净表净心,以净为美”,班级目标是“厉行净美,美美与共”。在班级理念的形成中,班主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班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贵品质。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从“净面容”、“净衣着”、“净言语”、“净行为”、“净心灵”五个方面来践行“净美”,希望本班学生能够以“镜子”正衣冠,以此来“净面容”“净衣着”;以“文明用语”来“净言语”;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净行为”;以“阅读优秀的课外图书”来“净化心灵”。

除此之外“赏美教育”特色班级还有展现艺术特长的“艺美班”、以劳为美的“劳美班”、盛开礼仪之花的“礼美班”、讲究行为美的“行美班”、以德为贵的“德美班”、倡勤劳刻苦的“勤美班”、与人为善的“善美班”等,班级文化的“小美”铸就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美”。

二、特色班级显性文化让个性张扬

在班级显性文化建设中,除有学校统一要求的“图书角”、“三表栏”、“卫生角”和“荣誉栏”,更有个性化布置。如“净美班”以一幅荷花图诠释了班级理念,以此为背景,呈现出了独有的“镜子”文化,在教室里挂起了一面“净面容”、“净衣着”的镜子,学生在进教室后形成了整理衣着的好习惯;将教室后面的白板当成了一面大“镜子”,为其用粉色卡纸镶了“镜框”,在这面“镜子”中呈现了四个小“镜子”,分别为“净行为”的“净美公约”、时时警醒学生的“净美誓词”、争做“净美”公民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书净心的读书资料卡;教室里的第三面“镜子”是导学生前行的“净美”周评比栏,各组的组长会根据组员的表现从“净面容”、“净衣着”、“净言语”、“净行为”、“净心灵”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比栏的周评价结果进行累积,学期末评选出“净美之星”进行表彰奖励。

这种处处体现班级文化理念的显性布置,装点了教室,形成了一种外在美,却也彰显了各班特色班级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各班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三、特色班级文化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班级文化的特色除了显性文化的呈现,更有隐性文化的浸润,隐性文化的载体就是活动。我校各班借助主题班队会、庆元旦经典诵读等特色活动深化各班班级理念,使特色班级文化臻于完善,如,“净美班”的“诵读经典、净化心灵、孝在我心”、“漫步诗园净心灵辞旧迎新庆元旦”等主题队会和“走近诗词朗诵比赛”“净美在行动”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净化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灵,使其向“净美”不断迈进;“墨美班”的“读书资料卡展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扬起了学生读书的风帆。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艺体节上,展示各班班级文化特色的节目表演更是新颖独特、精彩绝伦。“礼美班”的“文明礼仪在心中”手语操、“体美班”的“健美形体拳”等将班级文化做了精彩的展示。“润物无声”的活动中使得班级文化渗透在了每一个学生心中,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孩子们睁开了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互相学习着、践行着。为了及时总结展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亮点,各班编写了《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手册》与《特色中队活动手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