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08:13: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通讯表现手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学们,你们见过裁缝做衣服吗?在制作每件衣服之前,经验丰富的裁缝总要先拿一卷软尺在顾客的身上量来量去。这是在做什么呢?对了,他们是要获取顾客准确的身材尺寸,从而根据顾客的身形做出最合适的衣服。有同学要问:“这和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新闻写作也需要依据前期采访所获得的材料“量体裁衣”,确定恰当的新闻体裁。
所谓新闻体裁,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俗称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新闻体裁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消息
消息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基本新闻体裁。消息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长消息: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性报道,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上,常用于新闻的头版头条。
短消息:选择一件事情重点报道,只报道事实本身,不加评论,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简讯:一件事情的简要报道,不写具体经过,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
一句话新闻:言简意赅地报道一个事实,字数一般在50字左右。
标题新闻:以标题形式最简要地报道事实,字数一般在20字以内。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根据报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人物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的通讯,涉及的人物包括先进人物、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忌将先进人物写成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事件通讯:报道典型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写事离不开写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或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题材: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它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
内容: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结构形式:消息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按照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来写;通讯往往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
没有处理好作者与稿件的关系。不少作者以为消息简单、客观,不好恣意挥洒,通讯则可以大显其才。其实新闻这一行是专显他人、他事之名,最忌讳卖弄自我。
梁衡一再强调记者的光辉是月亮之光,先得捧起一个太阳,自己才好从他身上借一点光。他在一本书中谈到这个观点――
新闻的极品是无我。好稿叙事如意念取物,作者把一条信息交给读者,自己却仿佛未曾出现过。记者于无我的动机下采访,用尽量淡化的形式写作,却传递着最真实、最感人的信息。这种了无痕迹、淡泊而深厚的功力是最难修炼的。当记者能心静气沉,用无私无我之心去传信息、写稿子,也是最难的。
梁衡曾写文批评一种流行的“哇”字牌通讯,这种文风仍未大改。比如,在一次评奖中有篇参评稿《两个空间的突破》,是写我国的珠海市举办的一次航天航空展,全文2000字,是较典型的“皮厚腹空”型通讯――
文章从开头起,写过四分之一,用去近500字,还未进入主题,还没有见到什么信息。只有下面这200个字才是全文的实质,才传递了新闻信息,但仍可压缩,改成一条短消息,有100字也就足够了,而以后所有的文字又都是空泛的议论了。给人一种感觉,记者不是把客观信息推到纸上,而是急切地要表白自己的感想,像中学生写作文一样,大段地感情抒发和文字堆砌。
梁衡认为这是记者的位置没有摆对,像是一个登高临风长吟的诗人,他忘记了记者对读者只能是一个捧札报信的侍者,一要真实,二要谦恭――
同时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常常不自觉地偏到文学路上去。
这种现象很普遍。究其根本,是没有从理论上弄清新闻和文学的基本区别。对于这个问题梁衡曾深入总结了十二个方面的区别,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一是在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二是在功能上,新闻重传播,文学重审美;三是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四是在视点上,新闻重社会效果,文学重心灵震撼;五是在构思上,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剪裁,文学则是情节的虚构或作者主观情绪的抒发;六是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七是在形式上,新闻淡化形式,文学强化形式;八是在作者主体上,新闻要无我,文学要有我;九是在风格上,新闻重直白,文学重修饰;十是在修辞运用上,新闻属消极修辞,文学属积极修辞;十一是在结构上,新闻求简明,文学求变化;十二是在审美上,新闻求质朴美,文学求绚丽美。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request very explicit subject, refines the good communication the subject, usually is the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 key. This needs to analyze the fact thoroughly the characteristic, understood occurs background and spirit of the age. Communication writing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novel, iconicity, commentary; In communication writing four kind of classifications: Character communication, event communication, work directory, style communication.
关键词:通讯写作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Key words:The communication writes character communication event communication work directory style communication
通讯,是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通讯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或一件事有联系的几个侧面。它要求在描绘与叙述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新闻事实的现场与人物,较充分地表现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果、影响,较形象地表现其内在规律,并取得使人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特殊新闻效果。
通讯和其它新闻体裁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新闻性。通讯是一种报道性的新闻文体,它与文学创作、历史故事的区别之一,是它的内容具有新闻性。即,它所报道的人应该 是新闻人物,所报道的事应该是新闻事件;它必须真实可靠,强调时效性。如果报道人物,人物要有时代感;表现人物时代精神的材料,不仅要典型、合乎逻辑,而且要生动、形象、具体;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基础与思想境界。如果报道某一事件,这一事件应具有新闻性、政治性、时效性、生动性合一的特点,看它有无普遍的、典型的或较深刻的教育意义。有些事看起来“热闹”,但并不具备上述特点,因此,没有写的必要。
二是形象性。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求用形象说话。人物通讯要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行动与思想,表现时代的脉搏,展现人才辈出的时代画卷,用活生生的人物及其行动,再现特定形象与现实生活,从而感染和激励读者。事件通讯要有与事件有关的人物群像,风貌通讯则要有活灵活现的景物形象,真正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是评论性。通讯不仅记叙事实,还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的手法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彩。当然,并非写通讯都要有议论和抒情,这要根据题材而定。有些通讯如工作通讯与工作研究等其容纳量较大,内涵丰富深刻,除了一般地叙述事实,还需要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意义、深化其主题。通讯中的议论与评论文章不同,它是精彩事实的升华,全篇乃以记叙为主。通讯中的抒情与散文也有区别,散文中的抒情以抒发作者的情怀为主,而通讯中的抒情则是缘事而发,多是和感人之处的点睛之笔。
通讯写作中的四种分类:
(一)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指以反映人物活动及其思想为对象的通讯。常用的结构方法有:
1、传记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人物的成长过程,或把人物的成长过程或经历分为几个阶段,然后把每个阶段中的典型性强的事例组织起来。
2、故事组合式。它是以典型性强、故事性强的事例为结构单位,有的只选取人物成长过程或成熟后的二、三件事动笔,通过二、三事来透视一个人物的个性、思想、品德,如《万里不停步――记老甘祖昌二、三事》就是一例。有的则将人物的事例先行分类,将相近的或按品德、思想的各个侧面、各种表现来分类组合。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结构,也叫分类组合法。
3、主题组合式。完全突破时空和事例分类的一般限制,按事物的内部的逻辑性,按主题的表现、展开以及进一步开拓的顺序来组织材料。
4、缘事显人式。即通过事情或工作进展本身来显示人物。
5、群像组塑式。强调在一定的画面下,用一个个特写镜头再现人物,全篇有如一组一组的塑像。它可以用于一个人若干典型镜头的有机连缀,也可以用于“群像”的“雕塑”。
6、印象式。即印象记的结构法。它是随着访问的深入和对人物感觉、认识的层次而逐步展现人物的。这种形式,可以有环境、气氛、心理、对话的描写。
7、小故事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波。
另外,还有特写式、速写式等结构方法。
(二)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重在记事,以形象地、相对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其影响及意义为已任;也可以把全过程压缩成概括性的叙述,还可以把事件中的某个片断作突出的描绘。
(三)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通过典型事实来反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反映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和尚未解决的各种问题,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采访札记》、《记者来信》,都是工作通讯的一种新的变通形式。它在取材、写法、叙事口吻上,都有着更大的灵活性,笔法也较自由。
(四)风貌通讯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小品;配置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33-01
一、园林小品的概念及分类
园林小品是指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园林小品虽然体量较小,但是它们却以各种形式分布在空间环境中。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园林小品的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1.供休息的小品。包括各种造型的园椅、园凳、园桌和亭、台、楼、阁等。这些提供给游人的休息性园林小品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要求,使游人在游览疲惫之余,能够使身心在休息中得到放松。
2.装饰性小品。包括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各种景墙、花架、雕塑小品、景观水池、景窗等。园林小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既提供休息或传递信息,又兼具装饰性。
3.照明小品。各种各样造型的园灯、彩灯、独特创意的广告发光箱、结合灯光照明的喷泉等。无论是园灯的基座,灯柱的立面,还是发光的灯头,可以通过色彩、质感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来展现艺术性。
4.展示性小品。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这些展示性的园林小品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对游人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方便清洁环保的饮水泉、洗手池、废物箱,垃圾桶,提供通讯的公用电话亭、信号塔,起保护作用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服务性园林小品主要是针对公共卫生设施这一方面的,根据游人的要求设置不同类型的服务性小品,给游人提供最基本的要求。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小品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1.色彩表现: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虽然园林小品的色彩作用是很微弱的,但园林小品是人们活动的载体,伴随着园林小品的展示作用,那些色彩鲜亮的园林小品作品往往更容易成为景观空间的主体,成为城市风格特征的一个表现形式。不同材质的园林小品有着不同的色彩,那些天然材料的自然色彩装点着的园林小品,使园林小品作品呈现出表里如一的色彩和光泽度。
2.质感表现:硬质材料构成了园林小品表面的质感和整体的环境风格,能使市民对自己的栖息环境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石材、石膏、金属、陶瓷、木材及一些新型材料等,这些材料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和不同加工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反映着园林小品的特色。
3.形态表现:园林小品是由不同材质拼成点、线、面、块四种结构,通过重复、渐变、发射等形式构成多种多样的具有审美特性的园林小品作品。园林小品的形态可以是动态也可以是静态,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流畅的肢体语言等来展现一个园林小品作品的艺术内涵。
4.尺度表现:园林小品除了自身构图比例要协调外,更要与周围的环境尺寸相匹配,园林小品的美是通过它的构图比例以及细部的刻画以及必要装饰处理来体现的。细部的刻画认真处理,用良好比例的园林小品体现出艺术的精髓,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小品的作用
1.造景作用:很多的园林小品都具备造景的功能,都是园林造景的主体和欣赏对象。园林小品一般要利用现代构成艺术的法则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在整体环境中,园林小品虽然体量不大,却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造景作用,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现代亭的存在使人感受到古典与科技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使用作用:使用功能也可以称之为“实用功能”,如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
3.安全防护作用:在人们游览、休息或活动的时候,必须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健康,园林小品同样兼顾着保障安全的防护作用。现代的园林小品不仅在保证安全和防护的同时,还不忘塑造景观美感,例如各种雕花镂空造型的护栏或是白墙素瓦搭配几丛细竹的围墙。
四、总结
各种园林小品通过组合和搭配的形式,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来突出景观主题,引起人们各方面的关注,表达文化内涵。主题的内容可以是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关注社会百态、传达人文思想等等,由此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改良景观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情”最能打动人心,是新闻照片艺术升华的核心。新闻照片要刻画人,以情动人,这一直是《河南日报》改版后所强调的。刻画人,以情动人,就是要求我们的摄影记者在繁杂的新闻场景中,在快门按动的一瞬间,完成主题提炼、画面构图,得到一幅能打动人心的新闻照片。这其中包括光线的巧妙运用、人物真实情感的抓取。2007年9月18日,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访问团的27名华人华侨来到了武陟县的大城村,他们当场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捐款25万元,并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村里的孩子们发放了奖学金和学习用品。这些远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一进村,立即被这里欢迎的人群所感动,“我们今天回家了!”美中农工商总会会长张桃英紧紧握住一位老大娘的手,嘴里不停地喊娘,我随即把这个感人的场景抓拍下来。在这张照片中,张桃英与老大娘的手紧紧相握,慈祥的老大娘面带微笑,张桃英的表情是相见恨晚、感慨万千。画面运用侧逆光,勾勒出了两位主人公的面部轮廓,使主体在杂乱的人群中更显突出,画面既优美又感人。
“情、景”交融,新闻照片的艺术升华也要注重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一幅好新闻照片从发现到完成的过程。在我们对新闻照片选题时,如果没有能打动人心的场景,就不能让我们振奋地拿起相机拍摄,更不能拍到以情动人的瞬间。所以,情景交融的好照片的出现,就要靠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这种发现第一是靠思想、靠眼睛发现,这包括一个新闻事件发生进程中的变化,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每日从早到晚的光影变化,这能使“景”出现不同的变化。白色使人感到冷漠,黄红使人感到温馨,蓝绿能使人感到安逸……不同的影调对主体的影响有不同的效果。第二是靠镜头发现,灯光、日光、阴影色温不同,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同。低色温下我们拍出的照片呈红,高色温下我们拍出的照片偏蓝,这都是通过镜头才能看到的,我们正确掌握色温与相机白平衡,巧妙运用暖、冷等现场影调,能增强新闻照片的感染力。除此之外,环境的观察、色彩的运用都很重要,新闻照片中的前景和背景色彩的搭配更能烘托主体;巧妙运用镜头,使画面达到虚中有实、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也更能使主体突出。
强调“势”,让我们的新闻照片更大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用新闻照片反映我省工农业生产和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更要强调气势。要把这些新闻照片拍出气势,首先要以人为本,在规模宏大的生产场景中刻画人的动感、情感,宣扬劳动者的创业精神,为静止的画面增添活力;利用现场的烟、雾、云烘托主题,让我们的新闻照片更有内涵;在杂乱的现场中捋出线条,利用线条增强画面的韵味;利用物体的大小对比,让人在画面中看到被拍主体的雄伟;利用广角镜头夸张前景,使画面更加壮阔;利用长焦压缩影像空间,使画面更集中、更有气魄;利用现场的光柱、光晕及早晚太阳的余晖映射主体,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高瞻俯拍,使场景更宏大;低角度仰拍,让被拍摄主体更加高耸;这些都是能把新闻照片拍出气势的有效手法。目前,在许多通讯员来稿中,反映工农业生产及建设成就的新闻照片缺乏气势,有一物遮面、一人遮全之虞。摄影记者若灵活掌握了这些手法,就能把新闻照片拍出气势。
变“直白”为“含蓄”,让新闻照片更有意境。2007年10月30日,《河南日报》省会新闻版刊发了笔者的一组照片,题目是“石佛有个艺术公社”,报道了一批画家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石佛村作画、卖画、搞展览的新闻。这组照片里没有画家轰轰烈烈作画、卖画的场景,每幅照片中只有一个主人公,而且都不在画面中的主要位置,并运用“藏中有露”的手法,把主体表现得很含蓄,这样的新闻照片更受读者关注。新闻照片一般强调直观明了,特别是有些新闻照片还强调背景符号,这些都是常规性的表现手法。但“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艺术贵在含蓄,处理好“藏中有露”,就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画面,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共鸣。另外,运用逆向思维,不用常规眼光观察、表现事物,更强调事物发展中的局部细节、人物瞬间难见的情态,而且表现的主体藏大于露,都属“含蓄”的表现手法范畴。运用“藏中有露”的手法,变“直白”为“含蓄”,也能使我们的新闻照片得到艺术升华。
新闻媒介在增多,数码相机在普及,人们的审美能力在提高,每位摄影记者都要有适应时展的紧迫感。摄影记者要有政治家的头脑、摄影家的功底、艺术家的眼光,不仅能用娴熟的摄影技巧抓取事物发展的典型瞬间,还要多研究美学,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照片拍得更完美、典型瞬间更有冲击力,抓住典型瞬间就是艺术升华;媒体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新闻照片非常多,我们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运用艺术手法,这样的新闻照片才能拍出新意。报纸在改革,新闻要创新,新闻照片也要以全新的面目跳跃在受众眼前。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新闻类阅读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新闻类阅读知识1一、新闻的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背景和结语有时会包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二、结构的作用
1.标题
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回答此类问题可从这两方面考虑。
答题思路:
分析①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对吸引读者的作用;④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2.导语
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答题模板:
导语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②为整篇文章定下……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体部分
开头: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
中间:过渡、为下文铺垫、照应前文等。
结尾:照应题目、开头,拓宽内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语文新闻类阅读知识2分析新闻语言特色
1.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
分析:新闻要求准确,准确的数据能使报道的事件真实可信,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
应对:关注语境,明确目的;刻画人物,再现事件;服务主题,分点作答。
2.语言的形象生动
分析: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所以有些句子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
应对:塑造鲜活形象,再现典型场景,为主题服务。
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要素要准确真实,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引语等必须准确真实。
题型: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如何体现?
答题思路:
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
2.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
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
4.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5.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语文新闻类阅读知识3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整合”是指根据题干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简单概括。
1.主要考查类型:
①筛选整合事件场景。
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
③筛选整合作者的或文中人物的观点。
2.答题基本思路:
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
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④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整体阅读,把握大意;审读题干,锁定区间;筛选语句,浓缩词语;考虑分值,规范作答;认真书写,审视检查。)
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记叙: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抒情:直抒胸臆、叙事抒情。
2.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衬托、铺垫、详略、抑扬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题型:文中用了某某手法,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或新闻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分析表达技巧对于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2.分析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一、从小区照明功能的角度设计
丰富的小区照明将有助于塑造小区的良好形象,增加小区的魅力。如今,随着众多新型材料的出现和照明技术的提高,小区照明功能表现手法颇多,它可借助建筑物、绿地、花园、广场、桥梁、雕塑等环境因素,并辅以当代的通讯、音响控制、水雾、烟雾通讯等技术因素,结合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参与并构成综合性物质景观。通过灯光设计和其价值体现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审美观,实现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发展。
如何通过照明设计既充分反映照明功能,又体现小区的地位呢 ? 应从周围实际环境出发,把握小区内景观设计的变化,根据小区特色对其夜景本身进行合理定位,并注意运用以下几点策略:
1、合理地利用冷暖光色并能创造性地搭配各种光色,表现小区夜景特色。如,对人流集中较强的小区娱乐活动中心多用以暖黄色的灯光色,结合对周边植物绿色等冷色光的泛光照明,激发人的活动欲,这对提高小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营造一种月光效果,人们对月光效果的追求来源于对明亮的满月照亮庭院的无限遐想。如在小区步行道和雕塑等建筑小品处,仅设置一组较小功率的、带冰蓝色滤光片的低压卤素灯,照亮道路和其他特色部分,可创造一种超越自然的、月光照耀一般的庭院空间。具体在灯具布置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标志性的植物或建筑小品,经过装饰后作为路标,巧妙而安全地指引行人行进的方向,沿路还可以欣赏园区景色。
2、注重小区夜景的个性化特色的设计观念,结合环境,精心设计。照明工程师、建筑师和有关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反复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精心设计每一个照明工程,特别是小区的标志性夜景工程是建设有特色的小区夜景照明的保证。设计时,各个景观可以不同方式、不同数量的布灯,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投射,不同光束的灯具,不同色温的光源,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建筑物的明暗变化、层次关系,突出主题。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神秘、梦幻的意境,巧妙表现其神韵。
3、重视整体规划,并进行多领域的交互合作。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小区照明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主要干道及休闲娱乐场所等的夜景照明,已成为居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场所的夜景照明功能设置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照明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及建筑师应通力合作,全盘考虑小区照明的合理设置,制订科学的小区总体环境照明规划,才能避免夜景照明设计与小区整体环境规划的不和谐。
二、依据夜景照明的艺术内涵来设计
小区夜景照明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艺术内涵,因为夜景照明表现的主题是小区环境,照明的基础是小区景观,小区景观为夜景照明设计提供物质载体,为灯光创作提供了表现空间、表现主体及景观依托,小区的风貌、人文气氛、品位特色等都是通过景观设计充分表现出来。因此,照明设计首先应该做到处处表现出景观的整体性,各景观要共同创造主题美。其次,要讲究艺术性表现的合理性。通过照明艺术手段体现小区的个性化特征,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空间、场所以及通过引导视觉的灯光识别系统,唤起人们对特有的小区文化的体验。最后,追求创新性。用灯光效果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通过变化的表现手法突出小区的人文气氛。
三、力求景观照明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随着照明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大多数小区已经将照明技术和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夜景照明设计的重要依据。如,某小区是一座大规模江景高尚住宅园区,园区内有一条长度约500多米的中央水道。照明设计师独具慧眼,在中央水道水下灯安装时采用微电脑智能控制技术,在潺潺流水下,产生赤橙红绿蓝青紫的七彩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光异彩效果;水道两边的柱形灯采用幽雅而宁静的色彩,和水道树池的射灯和凳壁灯互相衬托,可谓相得益彰。如此手笔,很好地将照明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有机地地结合起来,给人以亲切、自然、舒适、浪漫的感受。
此外,小区的景观照明设计还应与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因为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等,围绕这些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设计的景观照明,是打造一小区特色品牌的重要渠道。
总之,小区的照明设计应将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科学技术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打造小区的特色。
关键词 新闻 美学原则
abstractreality in object of news and goodwill in effect of news,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content of news and beauty in form of news compose the aesthetics principles of news, which shape th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n the beauty of news, including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ultimately.
key wordsnews aesthetics principles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向性对象,从本质上说,都具有美的创造的内在要求,新闻亦是如此。对新闻而言,不管如何标榜所谓“中立”,都不可否定地蕴涵着某种审美态度与审美评价,并对人们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的形成造成影响,这也正是新闻的审美价值所在。对于新闻独特的审美特质,笔者觉得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新闻的美学原则,一是新闻对象的“真”,二是新闻效果的“善”,三是新闻形式的“美”。
第一,新闻对象的“真”。
这关系到何谓新闻的最根本前提。何谓新闻?这是一个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新闻的定义究竟有多少,有人说有170 多种,也有人说有数百种,不一而足。即使在国内,也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而最为典型、最有影响的有四种定义:侧重对象的定义,如,“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徐宝璜);侧重报道的定义,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侧重传播的定义,如,“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侧重信息的定义,如,“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 宁树藩)。尽管这四种定义各有侧重,但无论如何定义,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亦即新闻是基于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它以准确的对象内容为前提。尽管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具体含义,在新闻界仍有不少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这种真实,在笔者看来,应是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亦即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真实;不符合,就是不真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失真。
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的最根本前提。这一最根本前提决定了新闻的真实与 艺术 的真实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的真实往往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虚构,而新闻的真实却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包括基本事实与具体细节,都必须真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梁衡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两者不能混淆,这一点不从理论上辩清,就不能杜绝假新闻。”①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在本质上的“真”,并与文学的艺术虚构本质划清了界限。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许多人对此往往重视不够,为了追求人物、事件的“完美”,作所谓文学式的“合理想像”。殊不知,想像与虚构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却是新闻的大忌。2006年那条有名的假新闻《大四的女孩当上了副总裁》,报道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四年级女生,已经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拥有 计算 机界著名的编程比赛acm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
第三,新闻形式的“美”。
若论新闻形式的“美”,首先要解决一个棘手而基础性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的分类与说法问题。对于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与说法,但大多是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而言之,诸如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都属于形式的范畴等等说法,那么,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确实相当复杂。而这种分类的厘定,作为新闻形式及其形式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容回避,也不可回避的,这就需要首先作一番仔细的梳理。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作一些分类的描述:一是从新闻构成元素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材料、结构、语言等形式;二是从新闻体裁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三是从新闻组合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新闻版面、栏目等形式;四是从新闻媒介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 网络 等形式。以此观之,新闻的形式“美”,应是以上诸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完美组合,通过对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综合运用与恰当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有的新闻语言需要尽量简洁,而有的新闻语言需要详尽具体;有的新闻适合做成通讯,而不适合做成消息;有的新闻适合做成电视,而不适合做成报纸。诸如此类,都有一个形式要素的组合问题,如何组合关系到新闻形式“美”,甚至新闻美的成败。
现代 科技的迅猛 发展 ,既为新闻形式要素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其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如何从多层面做好做足新闻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着新闻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的“包装”越来越精美。与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新闻制作相比,现代新闻制作已进入“现代化大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果说传统的新闻更注重内容,那么,现代新闻则越来越凸现形式的重要性。
新闻的美,不仅需要有内容上的美(“真”与“善”),还需要有形式上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包括审美的独立性,具有形式的“意味”,是某种“有意味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讲究形式上的“美”,就可以忽视内容上的美(“真”与“善”),甚至取代内容上的美(“真”与“善”)。新闻形式的“美”,是建立在新闻内容美(“真”与“善”)的基础之上的,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④这也适合于新闻的形式美要求。著名记者穆青在谈到白描手法在新闻中的运用时,也有类似的论述:“这种表现手法,有时也借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实、形象 、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豪华毕落见真谛,从平丽中见到深刻,在沉静中见到热烈; 尽量做到 自然 流畅,不事雕琢。”⑤这都为如何处理好新闻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讲究新闻形式上的“美”,实质上是为了以最优化的形式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新闻本身的价值并获得最优化的表达效果,而不是为了仅仅凭借“美”的外衣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否则,就丧失了新闻最为根本的目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新闻作品,只有浮华的形式,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也是难以真正吸引广大受众,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的。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真正的“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新闻“美”既包含内容美(“真”与“善”),也包含形式“美”,但不可将二者作机械割裂,新闻“美”也应是内容美(“真”与“善”)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注释
①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1996。
②李泽厚:《美学四讲》[m],华夏出版社, 1990。
③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