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工程趋势8篇

时间:2024-01-05 14:5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工程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工程趋势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孟伟,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

[2]邱向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12).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发展趋势

Abstrac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behavior induced disasters, as well as natural disasters, the potential loss of human heal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facilities, ecosystem identification,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to avoid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this paper, Risk Assessment of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blems discusse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for reference only.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isk assess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环境风险评价的历史及趋势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发展历史主要兴起于70年代的一些工业发达围家,大体上经历了3个时期: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萌芽阶段,主要通过采取毒性鉴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80年代,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环境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和指南,形成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从1989年起.环境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期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90年代后.生态风险评价慢慢被人们所重视.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总体而言,目前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1)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2)从污染物数量来看,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3)从环境风险类型来看,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从评价范围方面来看,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5)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6)技术方法上南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2 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各类危险化学品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建设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的生活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从历史性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项目建设以前,进行突发性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其概率分析、事故发生后果危害的预测,以及采取何种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环境风险评价是对事故出现的概率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及评价,它不同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主要分析环境评价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即探讨环境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因此,将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事故隐患,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出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为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环境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1)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环境风险评价最主要的特征,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限制,而且是对各种自然过程多变和混杂形态的承认。造成不确定性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原因两大类。

客观原因包括: ①由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环境风险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知性,人类对风险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和机制无法做出精确的解释。②许多环境风险危害后果具有潜伏性,许多污染因子其致害性要在环境中潜伏相当长时间后才逐渐爆发出来,如许多化学品致癌的潜伏期达20~30年,这对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评价的不确定性。③环境风险研究的发展较晚,致使有关信息和数据资料的积累有限,导致评价中缺乏基础数据资料的支持,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主观原因包括: ①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工作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限制,造成评价的不确定性,如对评价对象性能(包括设备性能与维护保养程度、工艺技术、系统可靠性等)了解不完全;工作者在采集和统计数据时,由于其实验技巧、专业技能、精神状态等外在因素造成数据的不确定性。②在选用模型评价时,或模型选择不合适,或简化模型带来局限性,或模型参数不准确造成评价的不确定性。③参数的不确定性是指在定义模型参数时,什么数值或数值的范围是合适的。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于对模型的特殊情况了解不完全引起的。

另外,评价模型本身时间和空间的平均化,使得所用的参数不符合直接的观测资料或测量数据。④各种外推过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实验室向野外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如用动物的毒理实验外推毒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尽管附加一定的安全因子,但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的反应机制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都是未知的。⑤由于公众思想道德观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地区社会经济能力等的影响,缺乏能为公众所接受的风险标准,加上评价标准的可变性和非客观性,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2)模型优化问题

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整合为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式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篇3

关键词风景区;环境工程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P642.5 文献标识码:A

风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是环境建设中的一个较新的分支,它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文化追求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风景区的建设一方面有着回归自然性和保持生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有着物质利益的追求性和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破坏性,再加上风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中还要注重美观等等诸多问题,这也就使得风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相对复杂,在当前风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风景区的污水流入问题;风景区的垃圾处理问题以及风景区的绿化建设问题等。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采取较好的方式对风景区的环境进行建设,改善风景区的环境问题和各项服务措施,是推进风景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个关键。

一、风景区环境工程建设的问题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风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一个风景区的建设好坏与该区环境工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与风景区建设投入开发的收益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风景区的环境建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中仍旧存在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景区水系的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化过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工厂数量不断加大,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也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活废水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处理便向外排出,这也就使得很多的水体收到污染。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平均每天都有一亿吨排入河流,我国七大水系的一半都以收到废水的污染。这不仅对城市的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且对风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也带来不好的影响。风景区中大多有河流、水系经过。污染使得水体变浑,散发异味,这些状况都使得风景区的环境建设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并且风景区污水的来源并不仅仅是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它还与风景区中自身的污水处理有关。一个是风景区中不仅仅是有着诸多美丽的风景,为了便利游客的旅游,在风景区中也往往设置着参观、休闲、游乐设施和一些度假项目等,这些产业中的污水排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向景区中排出,这便使得河流水体遭受进一步的污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游客垃圾的随意处置,游客没有将垃圾放在指定的位置,而是在游玩过程中随意丢掷,或是随手丢进自然水体,有的游客向水体中随意吐痰,倾倒未吃完食物和饮料,这也是造成景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都使得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河流的污染和水体的破坏在四季分明的景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二)景区垃圾的随意处理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总量不断加大,游客的景区消费不断提高,而那些来自游客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据相关数据统计来看,景区的垃圾数量每年以10%的比重增加着,我国的垃圾数量也已位于世界首位。伴随着景区建设的不断增多,建筑垃圾清运中的跑冒滴漏和原地掩埋,严重侵蚀景区土地,不断加大的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压力。无论哪种垃圾类型,在处理对策中都不得不采取掩埋、焚烧等一些措施进行。但是掩埋的话,垃圾分解速度慢,对土地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大量占用土地;焚烧的话势必造成大气污染,造成酸雨、雾霾等现象的大量发生。

(三)绿化面积减少,商业化面积加大

虽然我国的景区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备,但是随之却产生的一些列的问题,那便是景区的商业化现象严重。景区中为了方便游客游玩而建造了许多的游乐设施,餐饮行业和休闲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侵占了景区大量的绿地。使得景区原本的景色遭到破坏,丧失了原本的面貌。同时商业建设和消费的增加不同程度的加剧了噪音、空气、污水、垃圾等污染,使得商业化的收益远远不及今后环境补偿的投入。

二、景区环境工程建设对应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做好宏观协调、政策把控工作

一是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问题是一个多个方面相互协调的工作,需要环保、建设和国土等多个单位的相互配合。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以及协调作用,以一盘棋的角度处理好他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进行。在进行这一工作时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对该项目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监督,使其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避免景区建设与环境治理间的冲突。

二是强化景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政府及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必须把控好政策,按照规定做好景区建设项目的审批、验收工作,并要加大对景区环境执法检查力度,杜绝环境工程建设“两张皮”情况的出现。

(二)加强国民教育,倡导文明旅游。在景区环境工程的建设方面,人治的重要性要高于法制,只有加强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素质,使人们自觉的投入到景区的环境建设中去,自觉的维护景区的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景区的环境才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可以是在景区内悬挂爱护环境的公益宣传语,加强人们的思想意识;可以是更加合理的设置服务设施,方便游客减少自然环境的负担;可以是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加大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劝阻或处罚。

(三)鼓励社会投资

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包括垃圾的收集外运或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多个方面,这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投资成本也是很大的。单纯的靠政府投资显然是不合适的,并且即使一开始由政府投资,但是后续的处理费用也是相当庞大的。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时要尽可能的将其进行社会化处理,带动社会人员进行投资,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在这其中,政府一是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二是可以设定一些奖励机制。对环保企业加大舆论的正面宣传且在税费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这样可以推动景区环境保护事业的良性运作。

(四)适当减少商业化设施

景区游玩原本便是一个使人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一个过程,若是添加过多的商业元素便会丧失其原本的色彩。因此,在景区的建设中应该适当的倾向于自然因素,而减少商业化因素。并且景区过多的侵占绿化设施会使得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景区的环境建设。在建设景区时应该本着回归自然的原则,在景区或是景区的空地上适当的建设一些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并要将其商业建设严格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三、总结

自然景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重大的工程,我国还处于景区环境工程建设的初级阶段,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自然景区的环境工程建设更好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裴东伟.浅析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今日科苑,2008(11):37

[2]周坚勇.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71 [3]商晶晶.探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及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

[4]周坚勇.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5).

篇4

1.对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质产生影响,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①水库大坝截断江河,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5.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6.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与水库的坝高存在一定的关系,库容在60亿m3以上的水库,库容越大,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高,而对于一般水库来说,库容和坝高与诱发地震的震级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都发生在水库蓄水后 1 年半时间里,而且,蓄水时间越长,诱发地震的主震震级越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在进行水电工程方案比选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比如如果要在干流与支流上筑坝进行比选,综合分析的结果可能是选择支流筑坝方案。大坝坝址位置的选择,应避免可能造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大坝是有寿命的,到其服务年限以后,存在着退役拆除问题,以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与栖息创造条件。

2.加强水利工程治理技术约束

目前,我们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才刚刚起步。各级水利部门要力争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再例如, 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中, 目前普遍大量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 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需要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勘测技术, 如“3S”技术以及物探勘测新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环境破坏

3.1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于农田; 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3.2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 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 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

3.3施工时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弃渣,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污染水体及阻碍河、沟等水道, 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渣,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 安排专人及时清扫撒落的砂石、混凝土、石渣等; 及时清运填埋处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4.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三、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长期的工程水利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态水利的持续发展轨道,必须从政治、法制、经济、技术上做文章,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继镛,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篇5

1对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的认识过程

人们认识到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的。建筑价值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实用建筑学阶段(追求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艺术建筑学阶段(视建筑为“凝固的音乐”)、机器建筑学阶段(把建筑看作“住人的机器”)、空间建筑学阶段(认识到“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环境建筑学阶段(认为“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在,建筑价值观已开始进入第六阶段———生态建筑学阶段。我们环境艺术目前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总的讲,近年来我们当然有大量环境艺术实践,参与这一实践的人也很多,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为规范,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它的水准是处于正在上路阶段,处于混沌层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角是建筑,是城市空间,是构成建筑与城市的空间的材料、骨架、立意。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则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所以出现了一些遗憾。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标准和条件

环境艺术作品的评价涉及多种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社会标准、生物标准、功利标准、民族标准、地理标准……以至于物理上的亮度、噪音、振动标准等等。它具有模糊性和无定性,不能象一幅画、一尊雕塑、一栋建筑那样有简单而明确的评价标准。

3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创作从哪里开始

有人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本文由收集整理筑大师菲利浦·约翰逊:您的建筑创作从哪里开始呢?约翰逊答:从脚底板开始。真是不愧大师的回答,他是从脚下开始,体验未来要完成的空间环境的主人角色的。

中国园林、中国建筑是十分重视脚底板的感觉、接触的感觉的。作为景观尺度层次来说,这是“零层次”,不是视学的感受,而是接触的感觉。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十分重视地面的作法,材料的选择。当你走在天坛、地坛大青石板铺成的神道上,你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天安门前御河桥和北海大桥的汉白玉栏杆,远观清晰的轮廓,近看精美的石雕,可依可靠,接触人的地方都是圆润的线脚,给人亲切柔和的感觉,满足各种景观尺度的需要,形成亲切宣人,神圣悠远的意境。

4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观感

环境艺术创作从脚底板开始,也意味着从阅读大地、体验环境的需要和可能开始,从研究材料的优势和特点开始。成都有一种红砂岩,质地和颜色都不错,怎么运用它呢?我看到的是用红砂岩仿制成木栏杆形状,给人木不木、石不石的感觉,艺术效果较差,很可惜。在成都活水公园和合江亭两处的府南河边,我看到两处露天剧场,都把舞台靠河岸摆,屁股对着河心,形成又高又陡的河岸。

我觉得两处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当地滨水绿化丰富的环境优势。我设想,如果能做成水陆两用舞台,有时作水陆歌会演出,那将是多么精彩的情景啊!而且,前一个舞台用了不少不锈钢材料,后一个舞台造型张牙舞爪,大有压倒对岸合江亭的气势,这些做法都是与环境不谐调的。

5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5.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5.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6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6.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6.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6.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6.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7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7.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7.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7.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7.3.1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7.3.2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7.3.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篇6

一、指导思想

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城更靓”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集中对道路沿线环境卫生秩序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全面整治,实现道路畅通、市容整洁、秩序良好,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区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推动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有效开展,成立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整治范围

本次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共涉11条主要干道,具体整治范围如下:正阳路(汤沐路至樊哙路段)、红光路(滨河路至新沛路段)、汉源大道(汤沐路至煤电公司三角花园段)、迎宾大道(汤沐路至南环路段)、汤沐路(东环路至汉源大道段)、东风路(东环路至西环路段)、歌风路(东环路至汉城路段)、新沛路(东环路至汉城路段)、南环路(迎宾大道至西环路段)、滨河路(东环路至汉源大道段)、樊哙路(东环路至西环路段)。

3月24日至5月14日先行开展正阳路集中整治活动,以此为切入点,对城区其他主要道路逐一整治(具体方案整治前下发),正阳路整治方案如下。

四、正阳路整治步骤及内容安排

整治工作从2013年3月下旬开始,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宣传动员阶段(3月24至27日)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和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意义,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广大市民关心和支持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社会响应、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推进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28日至5月13日)

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正阳路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分工表》(见附件)的要求,根据各自职责,制订具体整治方案,排定时间表,集中力量,全面实施整治。

(三)总结验收阶段(5月14日)

组织阶段性检查和预验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

(四)长效管理阶段(5月15日起)

在全面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形成常态管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县有关部门将不定期对各部门常态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五、工作要求

(一)形成推进合力。正阳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许多部门,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县城管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和指导检查作用。县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完成所承担的各项整治任务。建立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整治工作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加强会商研究,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合力攻坚。在整治推进过程中,既要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又要加强常态化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为转入长效管理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围填海 生态环境 变化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45-02

围填海是人类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人类向海洋寻求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张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通过围填海为沿海地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求矛盾,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解填海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根据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在2011年至2012年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工程填海施工期间,对工程附近海域海洋环境进行多次跟踪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各污染物变化趋势,为研究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样品采集与分析

1.1 样品采集

2011年至2012年,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围填海工程共进行了7次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样品采集、贮存、运输均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4-2007)的要求进行。

1.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为pH、DO、COD、悬浮物、亚硝酸盐、硝酸盐、氨盐、活性磷酸盐、盐度、油类、铅、铜、锌、镉、汞,共15项;沉积物监测项目为有机质、铜、铅、锌、镉、汞、石油类、硫化物,共8项;海洋生物监测项目为叶绿素a、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共4项。以上项目均采用《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中仲裁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3 评价方法

1.3.1 超标率统计和污染状况分析

利用国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海洋沉积物标准》(18668-2002),对监测海域海水中各项污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污染状况。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统计各指标污染程度、根据各站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所获样品的生物密度,分别对样品的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丰度、优势度(Margalef计算公式)等进行统计学评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监测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图

海水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因子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沉积物中各监测因子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2.2 海洋生物监测结果

(1)叶绿素a(见表1所示)。

(2)浮游植物(见表2所示)。

(3)浮游动物(见表3所示)。

(4)底栖生物(见表4所示)。

2.3 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2.3.1 水质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监测期间pH的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基本在“允许”范围内,无站位超标;油类的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污染指数在“允许”“影响”范围内,无站位超标;COD的污染指数变化较大,污染指数基本在“影响”范围内。pH、COD、油类在几次监测数值波动较大,但整体平稳,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趋势;磷酸盐的污染指数变化较大,污染指数在“允许”和“重污染”范围内,整体呈降低趋势。无机氮污染指数较高,监测期间污染指数几乎全部超标,污染严重,2012年3月污染指数高达3.24,在“重污染”状态,整个监测过程中出现两次较大波动,最终趋于平稳;除铅外重金属污染指数都在“允许”和“影响”状态内,2011年12月、2012年3月、10月监测时发现该海域海水中铅浓度较高,污染指数在“重污染”状态。汞污染指数略呈升高趋势。

2.3.2 沉积物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石油类标准指数呈略微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机碳的标准指数呈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余各个监测项目的标准指数基本无变化。除铜外,各项目的监测值均处在“允许”范围内,该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符合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划要求。

2.3.3 海洋生物变化趋势分析

(1)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

监测期间工程附近海域各个站位之间的叶绿素a含量差别不是很大。说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在各个站位之间分布比较均衡。但2012年3月份该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较2011年同期有所升高,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2012年10月份基本恢复“贫营养”状态。

(2)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近海广温、广盐种为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较低,均匀度较高,且种类数较少,群落优势不明显;优势种随时间的变化变化较大。浮游植物的密度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高低而呈正比变化。

(3)浮游动物。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种类数偏少;优势种基本为桡足类。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是以广温、广盐性的种类为主,符合天津近岸的一般规律。

(4)底栖生物。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较少,多样性指数偏低,且生物量分布十分不均匀。该海域生物量主要以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组成。

3 结语

对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填海工程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海水中重金属汞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铅含量上下波动明显,整体看来略有上升趋势;其余监测因子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整体处于波动型稳定状态。

(2)沉积物中石油类标准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有机碳标准指数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余监测因子均处于稳定状态。

(3)海域营养状态基本在“中营养”和“贫营养”状态间波动,浮游植物密度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高低而成正比变化;浮游动物分布符合天津近岸的一般规律;底栖生物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局.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 区位;交通;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城市设计

一、背景

城市化主要是以城市居住空间的拓展为基础。需要完善居住空间的公共环境与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体系,通过城市设计优化整合城市公共环境资源,提升整体居住空间的品质,从而更好地引导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在一般的城市居住片区中缺少城市设计的系统研究。因此,首先需要对我国居住区规划理论从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和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居住片区的公共空间和设施进行实例调研,通过GIS等空间分析手段,进行空间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区位贺田尚城小区、钱江湾花园小区、官邸国际、同方超级星期天,位于滨江区钱塘江南岸,与六和塔、浙大三部隔江相望。属于大型复合社区。

三、研究内容

1.居住现状概述

贺田尚城小区一期于2006年建成,二期(Z湾)于2010建成,沿新生路北侧,小区配置了商业,形式为内街式商铺。小区建筑风格现代,高层和多层相结合,绿化环境良好,配有幼儿园、会所、健身娱乐场地设施。

同方超级星期天定位于单身公寓,2005年入住。自身配套比较少。

钱江湾花园东邻杭二中滨江校区及高教园;西面是钱塘江,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钱江湾花园在杭城率先提出“从绿色到蓝色―――环境主义的蓝色运动”理念,聘请国际知名BELTCOLLINS景观设计公司大手笔营建具有秩序感、历史感、意义感的生活园境。

官邸国际小区位于钱江湾花园北侧,贺田尚城小区西侧,处在钱塘江转弯处,景观位置绝佳。小区建筑单体均为板式高层,高容积率、大景观中心。

2.功能分析

由于滨江区为新的居住开发区片,小区建成之初,附近并没有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期建成的居住小区,如钱江湾花园、同方超级星期天、逸天广场等,基本上都是以较单纯的居住公寓为主,辅以沿街小体量商铺。随着小区入住率的提高,以及周边地块新公寓小区的建成,相继出现了一些商业业态的进驻。

3.道路分析

1)基地路网:

区块处于沿江闻涛路南侧,六和路西侧,路网相对简单明晰。由于处于滨江新区,而且是在钱塘江转弯处,附近并没有大型集中的商业区,所以机动车以居住区业主私家车为主,基本上不会出现车流拥堵的情况。

2)小区内部路网:

贺田尚城、钱江湾花园、官邸国际均采用地下车库与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入住率的提高以及小区地下车库管理上的个体差异,有些小区依然无法满足停车需求。

4.居住区密度分析

片区内的四个小区均为05年左右新建小区,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基本按照规划部门设定的指标设计;纯高层的建筑小区密度较低,留有的景观中心相对集中开阔。两种布局灵活、空间层次丰富、空间自由生动,具有较好的半私密性,突出景观效果。

5.片区建筑层数和高度分析

贺田尚城、钱江湾花园建筑种类相对丰富,高低错落。同方超级星期天为单独一栋12F单身公寓;官邸国际为三栋30层高层。

6.公共开放空间分析

1)基地公共开放空间

由于片区与钱塘江毗邻,仅以闻涛路一线之隔,所以规划部门在闻涛路南侧片区内后退了大面积的城市,特别是在贺田尚城小区与闻涛路之间预留出了城市公园,公园内有永久河贯穿东西,供附近小区的居民享用。

2)居住区空间景观

同方超级星期天占地小,多余绿地空间相对匮乏,随定位于酒店式单身公寓,但现状对于居住者生活品质尚显不足。

贺田尚城除了与北侧公园紧邻外,在小区中部和南部均有几种的绿化景观中心与开放空间。

钱江湾花园除了西侧与钱塘江之间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外,小区内部也提供了两处集中绿地供小区居民享用。

官邸国际的三栋建筑在尽可能贴近使用地块的南侧与东侧后,在住宅与钱塘江之间最大限度的留出了小区公共绿地空间。

7. 周边公共设施分析

区块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偏少,除了各个小区建设之初配备的小型商铺,附近仅是增加了一个稍大型的华联超市。文教配置方面,钱江湾花园和贺田尚城均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级学校尚无,在不到南向一公里处有著名的杭二中。社区医院是位于2公里外的浦沿镇,大型卖场是在1.5公里外的华润万家超市。

8.综合分析

1)居住小区同质化。

基地内的小区,除了同方超级星期天外,其余三个小区都是相近时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住宅类型、配套设施、业态分布上都比较类似。作为科技开发区的辐射范围内的居住小区,初始所定位的居住群体及周边既有的高科技园区的现状影响是最主要的原因。

2)城市公交系统。

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公交系统辐射的滞后。虽然近几年增设了几条公交线路,但对于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四、研究目标

在规划策略上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在规划引导上应根据现状及建设情况主要对有目的性的进行改造。

基地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但仍有潜力整治和挖掘现有公共开敞空间;结合具体地段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结合小区内部设置独立式的公共开放空间;增设街头活动广场;在公共开放空间内设置健身器材。

基地内的六和路、新生路、新和路两侧的绿化带相对呆板,在满足人行道路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增加绿化节点与小品,将基地内各个空间节点协同考虑,使得基地内的公共开放空间有机连接。

基地内公共开放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沿钱塘江南侧带状),几条主要道路应增加公共开发空间;形成点线结合,满足基地居民在适宜的心理距离和安全空间中进行半公共半私密的活动的需求。

部分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缺乏人文精神,空间较平淡、元素单一,配套设施不足,个性化策略应采用空间组织策划与场景的氛围营造相结合,绿化设施策划与场景的物质支持相结合的方针。

优化停车系统,优化基地内部的停车系统,在小区内部停车位饱和的情况下,增加道路借用车位供居民夜间停车,在大型公共开放空间内或附近应提供停车位。

环境小品应有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注重地方元素的运用,创造丰富、适宜的环境艺术氛围,环境景观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首先要从居住区块功能改善、交通问题的解决出发。而从微观层面来说,符合居住者行为要求的公共空间、城市共空间系统的设计应利用“市场原则”,根据需求提供供给,从空间功能、序列、边界、内部层次方面有机组织,把握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关键要素,然后通过物质环境设计手段提升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1)魏薇,王炜,人:城市封闭住区环境和居民满意度特征―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1、05

2)魏薇,秦洛峰:对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解读,[J]建筑学报2011,02

3)徐苗,杨震:论争误区空白-从城市设计角度评述封闭住区的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04,24-2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