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8篇

时间:2024-01-05 14:51: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对学生的影响,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

篇1

关键词:功能区规划;成长成才;江苏大学;校园规划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园建设热潮迭起,涌现出一大批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如南通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其中也包括本文研究的的江苏大学。一方面,扩展并校、旧校区再开发、聚集为大学城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综合实力,也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而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使得部分短时间建设的大学过分强调校园规模和办学条件,在片面追求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指标的趋从下,新老校区之间衔接、大学建设的内涵、校园使用和管理等问题未能充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相匹配。

实际情况说明,大学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一、江苏大学发展历史概述

江苏大学的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创建于1960年。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1982年8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二.江苏大学整体功能区分布概述

江苏大学是以老校区基础建设规划新校区,新校区整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南面是以三江楼、三山楼为代表的教学区,包括各学院办公楼、实验楼还有学工办公楼;而生活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面。在规划上体现了“整体分布、分期实施、有序生长”的思路,新校区形成了“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为校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脉络,教学区、生活区建筑沿着轴线集中紧凑布局。江苏大学新校区保留了原有地址上两条南北走向的山体,三条主干道基本依照山体走向而建。另外,新校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建筑的集中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要素,通过巧妙整合基地内的草地、山林、池塘水面,实现校园内部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形成了疏密有致、立体生动的校园空间特色。

图一:南京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二:江苏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三:南京大学校园风景 图四:南京大学校门

图五:江苏大学教学楼(三江楼) 图六:江苏大学内部风景

三、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对比

1.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分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1952年南京大学由四牌楼迁往鼓楼办学,鼓楼校区也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直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

从地图上看,鼓楼校区分为教学区和宿舍区两部分,学生宿舍区和教学楼区之间有一条外面的马路,将宿舍区和教学楼区分成了两部分。宿舍楼区安排较紧凑,宿舍与宿舍之间由步行小道分开。宿舍旁边设有餐厅和浴室,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教学楼区主要建筑有小礼拜堂,由中国建筑师齐兆昌、美国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礼拜堂,现称大礼堂,由美国珀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塔楼,名为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等,这些楼中西结合,既有西方韵味又不失东方本色。后增加化学楼、文科楼等现代楼层较高的建筑楼。古典的现代的不一而足、相映成趣。

由于江苏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集中人数过多。从两所大学的地图上不难看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相比,江苏大学宿舍区分布较散较多,并且由于地势原因,研究生宿舍楼建在坡上。由于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江苏大学已经有理工科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也在不断地扩建之中,教学区主要以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有:三江楼,三山楼,图书馆等。其中三江楼是我校标志性建筑,有19层之高。

2.校园道路

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的道路大多较狭窄,道路两旁都种有梧桐树,成为林荫大道,漫步其中成为了一种享受,给学子带来自然的气息。

当然,校内也会有机动车通行,但是校内对机动车管制较严格,更多的是非机动车或者是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安全。

由于地势问题,江苏大学内陡坡较多,再加上校内人数较多,江苏大学内建有三条通过全校的主路,道路较为宽敞,可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校园内机动车行驶过多,在校园内经常会有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情况;其次,校内道路多为陡坡,再加上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担;此外,机动车校内鸣笛的情况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

3.校园环境风景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些建筑注重将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以北大楼为例,在楼的四周种有很多绿植,而大楼周身环绕着爬山虎,给整座大楼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使其更具古典风味。

与鼓楼校区不同的是,江苏大学更注重于风景的整体性,学校的梅林,樱花园,山顶花园,后山等形成了特色的风景区,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而这些风景区,都是和教学区所分离的。

四、可行性建议

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学校道理建设应以学生步行为参照,由于本校地势特殊,陡坡较多,校内主路贯穿整个教学区,校内机动车较多,校内鸣笛现象也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上课、休息等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很多机动车在校内并未限速,这对学生造成了安全隐患,校园出行很重要,但是安全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可以参照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做法,校园内应严格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并制定出校内限速、禁止鸣笛等一系列规定并严格实行。

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校园内人数较多,学校构建应该更加紧凑,不要一味求大,过大的校园面积不仅不方便学生出行,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教学楼楼层不应过高,就江苏大学三江楼为例,三江楼高19楼半,很多学生上课需要到较高楼层,造成上课前楼梯堵塞,电梯负荷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非常不利于疏散人群。

4.自习室的分布不要过密,建议在宿舍区域内分布自习室,方便学生自习。

五、结语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化是大学时代的绿洲,而校园环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建设规划学校功能区是应更多的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不要过多求新求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一个校园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校园功能区分布以人为本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何将大学教育理念同校园功能区合理规划设计结合,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4):54-58;

[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2,4;

[3]Richard P.Dober.Campus Landscape[M].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Inc.U.S.A,2000;

篇2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文化已经形成并渗透到校园的各个领域,其超强生命力和影响力对当代校园的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在产生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

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推进了校园文化形成的转型和跃升。依托高新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形态出现的校园网络文化,同依托传统载体(文字、纸张),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它具有极强生命力、辐射力、交往力、扩张力。它的产生首先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型向发散性转变,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及信息观、交往观、时空观、等级观、实体观的变革,催生了新的认知模式。这种新的认知模式与传统认知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它具有人机协同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等特点,促进了群体思想及其行为规范的创新。借助于网上交友、聊天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校园网络文化也带来了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网上会议、电子银行、网上会客、网上书店与网上图书馆等现象和活动,都是网络文明呈现出的关于当代校园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新景观。作为新文明成果的网络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产生、流通、传播和接受方式,而且促进了校园传统文化生成的转型和校园文化形态的提升。

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

校园网络文化引起了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打通了与社会普遍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本性,其方式和时空范围总是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交往工具、交往手段的制约,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网络化的交往却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效率,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拓宽了现实的社会交往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创造了超越现实的新交往领域――虚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摆脱了已有现实社会关系对交往活动的制约,为当代学生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往、对话创造了便利的平台。而且在“电脑空间”里密切了学生跨国度、跨民族的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多元文化的网上汇集,为学生借鉴先进文明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给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粮,也给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

促进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主体地位的提升

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主体地位的提升。互联网的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使构筑以主动学习、个性化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系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实用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而且能陶冶情趣、愉悦身心,提高审美鉴赏力。与传统学生交往方式相比,网络交往更具有开放性。它要求人们的精神交往具有更加宽广、包容的胸怀,需要更多的学习借鉴去分享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所以网络交往对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强化学生的开放意识极为有利。

篇3

一、校园文化对良好习惯的影响

(一)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

学生在校所受教育的时间越多,对学校环境文化要求就越高,依赖性也越强。校园已经由传授知识的单一功能转变为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娱乐生活等一身的多功能阵地。学生来到学校不仅除了追求知识以外,还会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艺术享受。学校的环境是否有文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舒适性、卫生性、整洁性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果校园环境条件过于简陋、杂乱,缺乏现代文化气息和艺术雅趣,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破灭从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二)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尖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软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访、认同的心理机制,让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校园环境变化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人性化的环境,每一处、每一时都带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目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多元化信息。所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信息,大多能够对学生进行有利、积极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智力的发展。智商在丰富的环境与贫乏的环境中能够上升或下降并确实上升或下降了。

(四)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学校的h境文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校园文化所负载的教学内容也越发突显,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校园环境文化增加了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程度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二、治理“校园随手扔”的对策

(一)环境对比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不光只讲环保知识,还要带学生亲身参与,我们地方地处边疆,有地方驻军部队,带学生到军营中去参观,感受干净整洁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知道自己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将是一种幸福。我们再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进行参观,找找美好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环境状况;然后谈谈参观后的感受;最后再带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较差的地方去看一看,学生通过对比,明白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保意识也将得到逐步增强,变被动为主动。此外,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中组织一些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则组织学生进行“我最喜欢的环境”美术创作活动、撰写环保小论文、举行“环保知识问题”知识竞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4

关键字:校园生活;心理健康;影响

一、校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因素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校园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校园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个人修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环境。

首先,教师的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因为教师不仅只是在课堂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心理教育的启蒙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在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染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将学生健康成长视为自己的责任,能够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充分起到榜样的作用。

其次,学生在校园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其中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两类。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融洽的学生关系,不仅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给愉悦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的心理成长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快乐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一旦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在班集体中遭到排斥,甚至受冷淡以及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自卑、焦虑以及恐惧感,使其充满敌对情绪,而原本健康的心理受到扭曲,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危及到周围学生。

最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环境包涵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部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物质环境方面,校园的自然环境,景观设置都应该该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学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在心理环境方面,一个良好的校风以及班风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并且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标志着其心理的发展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步入成人行列,但单纯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心理上还未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学生在这一时期内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

(一)理想与现实方面

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很大的偏差,而由于学生的理想往往没有明确的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只是单纯的希望在未来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够出人头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恰恰相反,学生们通常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些挫折时就会失去方向感甚至是挫败感,这样一来也就使得理想化为幻想而破灭。

(二)个人情感

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但也很容易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其情感日趋复杂,并且会出现强烈的起伏、不协调等特点。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臻多姿多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加之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强烈而敏锐,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既表现为热情奔放、勇往直前,又表现为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和盲目狂热,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

(三)自尊与自卑方面

由于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过程,所以很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在众多学生当中,出类拔萃者毕竟只是少数,一些与荣耀望尘莫及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并由此产生了自卑感以及焦虑感。另外,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或消极情绪中。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个体需要的增长,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关注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图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生活阅历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广大学生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存在偏差。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表现为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帮助和建议等。过强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绝则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极情绪中,自我放弃。

(四)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

现阶段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感,但却无方将这种危机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再加上一些学生的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而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就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五)人际关系心理方面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学生时代又是一个人际关系集中发展的时代,相同年龄段的人集中在一起,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交友平台,广大学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但如果在这个时候,学生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交往以及缺乏交往的技巧,就会使他们陷入人与人交往的误区,一些学生们往往容易陷入个体心理闭锁但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而且在遭受背叛等一些失败的交往经历时,那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成就。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甚至一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社交恐惧症。

(六)感情心理方面

广大青少年学生已经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以及生活。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感情挫败无法承受失恋所带的痛苦进而选择轻生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

三、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成因复杂所以必须要弄清问题根源所在,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应该做到与学生充分的沟通,相互之间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下面就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由于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校园的自然环境,景观设置都应该该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转移注意力,调整生活规律

一些很小的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扩大化,所以不要老盯着一些小的问题不放,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规律,多参与一些校园体育活动,让自己在精神上以及身体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其次,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学校应该倡导以专业教育发展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新型教育模式。做到重视学生心理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在各个学校深入开展的时候,要通过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自身健康心理素质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可以不喜欢学生的一切,但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价值的恶人。其次,教师必须调适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培养的精神产品高度负责,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干扰教育行为。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而应试教育却扭曲了课堂教学的初衷,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一是变教师被动灌输为学生主动吸收,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师新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业。二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把学生从课本、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的互动教学局面。

(五)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素质训练室、心理阅览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应该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们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存在心理困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在整个校园生活阶段都要努力要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等新技术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应用。这些都对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拥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以便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另外,从学生自身出发,对待一些心理问题应该做到坦然面对。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必过分的产生焦虑感,有些人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立刻感到不安以及焦虑,过分的担心焦虑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其实心理健康也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

结语: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且现阶段校园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况,所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设施、学习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等方面都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不要单纯以升学率为主的而对其忽略。一旦这些条件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要重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求,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东.校园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新课程,2010;

[2]王丽敏、赵振军.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3]李虹、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J].心理学报,2003;

篇5

关键词:师生关系;英语教学;影响

高校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就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相应措施进行阐述。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是高校师生教育关系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赖于教师的监督与督促,师生之间更多表现为主导和从属的关系。但进入大学后,大学教育方式、思想理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生理和思想上的日趋成熟,在使师生之间教育依赖关系大大削弱并降低的同时,他们本身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他们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将学校的学习任务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2)平等、民主,是高校师生关系的又一大特点。自由、平等、开放、兼容并包的大学学术环境与大学生独立、活跃、向上的思想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互相学习,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目的。无数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高职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差一些,针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英语教师更应该下大力气与学生相处,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加强理解和沟通。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有一定的共识和认同。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而轻基础课的现象,基础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机会较少,还远未达成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两者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助精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就英语教师来说,我们应给予每个学生充分自我展现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发掘和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自身价值。

(2)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权威这一概念。本质上来说,教师的权威基础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造诣、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德行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而非其地位。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拥有与时俱进的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在育人方面拥有敏锐深入的思想政治观点、个人风度修养和正确方法。作为新一代高校教师的我们应当用科学、进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化解固有的偏见思想和矛盾,消灭不和谐矛盾根源,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结果是否理想,学生是直接的体现者。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善于理解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学会热爱学生,和谐处理好师生间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尽力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出现。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就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自己的言谈举止能够带给学生一种“亲和力”,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和督促者,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英语学习,主动探索英语学习,快乐投入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综上所述,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英语教学产生变化,也会因为英语基础课在高校的特殊地位,而带动整个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为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成长的文化,校园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一般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基因,蕴含了学校的传统理念、教育风格及学校的整体风气。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在校园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习及生活经历存在差异,进入学校之后,学生相处在校园空间中,通过社团组织联系各个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中,好学的校园风气将从外界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课外社团多彩的活动也以各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敢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学生可以相互竞争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频率及范围扩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与学习将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的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思维路径。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排斥感,但同时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给学生提供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来体验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中,同时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会彼此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开放性、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将使学生积极地走出自我空间,能够排解学生的消极情绪,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及对行为的选择都依据校园文化的方向。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将会得到自我教育,能够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校园文化将塑造良好的氛围,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能够遵守文化约定,根据文化的要求和谐相处,即使出现低俗的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在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只会将其作为一个负面的教材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造成学生自我约束和集体外部约束,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品格具有熏陶与塑造的影响,同时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总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需要建设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德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校园德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上需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从宏观上引导德育文化建设的方向,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严格遵守并形成核心价值观必备的素质。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广泛宣传德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通过爱心活动,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运用社交网络,净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网上不健康的信息或者价值观会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文化也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融入一些不健康元素,为此,需要从信息和价值获取渠道来净化文化,提高文化的层次。学生通过社交工具在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将一些健康的文化价值理念植入到社交圈中,通过建立具有正能量的平台来宣扬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社交网络中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严格控制不健康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以社交为纽带加强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正确价值观的沟通。

(三)开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带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知识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社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提升自己整体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的教育机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都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规范化,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及各种措施安排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为学生提供健康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敬小非,刘小燕,刘克辉.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92-93.

[2]丁丽娟.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的转变与校园人文精神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8):59-61.

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42-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形成的文化,它的内容包括精神文明文化、硬件基础建设文化和校园规章制度文化三部分,其核心是校园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进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校园人的社会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使之健康全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才。

一、高校精神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学风、教风以及学校性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前文提到,高校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领导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与校训、学风与教风、思维方式、学校的传统与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在这三种高校文化中,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在学校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以校训等为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风与学风。在这方面,它将影响的是学生接受文化课的态度以及方法。态度体现在学生以一个怎样的心态看待高校学习;方法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具体的行为。这仅仅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怎样的教风与学风,反映出不同的风貌状态。而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高校,即偏文科或者偏理科的高校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亦会影响到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例如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顶尖殿堂,二者的校园文化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文科生和理科生一样,而高校的文化,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给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带给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演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校园社团文化和文艺体育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①社团文化,在高校精神文明文化中,最能影响学生发展的是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社团,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不同的空间。总之,社团文化一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我们西安翻译学院在社团建设方面,将社团按学术类、体育类、社会服务类以及艺术类等不同性质划分开来,穿插举行,百花齐放;由专业老师指导,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在整个的校园文化中,扮演者着重要的角色。②文艺、体育文化,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在校园文化中,二者更是紧紧相依。文艺和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能力和欣赏品味,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学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大学之大,不在于面积之大,人数之多,而体现在科研活动、学术研究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学术上的成绩与积累。高校文化里有最广的知识领域、最快的学生信息来源,大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地参与和交流,共同提高。

二、硬件基础建设文化对高校学生发展的影响

1.学校硬件基础建设文化的内容。学校硬件基础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的基础建设对校园文化起到辅助作用。高校在学生活动场地、科技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影响着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须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场馆建设力度,增加场馆数量、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保障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

2.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走向社会的重要土壤。因此,对校园环境的完善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高校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规章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条文的形式,对学校各类人员规定出的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章程。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对于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以及实现依法治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发生的不和谐事件越来越多,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正常化。正因为如此,高校规章制度文化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出来,使之成为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存在,是对校园不文明现象,不文明做法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比自身修养、自身道德约束更具有力量,又没有法律约束的强制性,介乎之间。人本身是以适应环境而存在的,不同的规章制度的存在,使得高校的软性环境有所不同。学生适应规章制度,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首先体现在生活方式。高校的规章制度对于作息时间绝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无论一个学生在高校中接受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如何,作息时间对一个学生有一个硬性的要求。无论自己想要的一个生活状态是什么,在高校这个学生群体集中的地方,在理性上服从与遵守,才能达到相对的自由,进而在这个环境中接受教育,从事自己主观的交际活动。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自己的生活状态,势必要依存于高校的规章制度。

2.体现在对于等同于法律的敬畏。规章制度的最高形态,是法律。可以这样说,社会中的法律,是为了社会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和谐发展;高校的规章制度,就是确保高校中一切事物正常运转,就是高校中的法律。高校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达到秩序井然。这是因为它能预防学生犯错的冲动,又能控制学生恶习的蔓延。法律展现出来的强制力以及人们对它的敬畏,高校规章制度,学生也应该对其保持敬畏。就今天,校园和谐稳定,欣欣向荣是社会各界包括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看到的景象。然而学生群体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个成长期做出危害这个环境的事情,高校规章制度文化的存在,就是尽力地避免这样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规章制度的存在,对高校对学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精致优美的校园环境、飘逸着浓厚的高雅求知气息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高校校园文化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而高校教育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学生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欢迎的人的基础阶段。在这样的基础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就自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同时高校生活也是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是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形成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备适应性的重要阶段。高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竞争力,就是在高校这最后一站得到的。所以,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篇8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及文化氛围,将学生作为基础,以课外活动为主,覆盖整个校园各个领域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一般涉及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校园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不仅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品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物质、精神及制度三个方面,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协调发展,塑造完整、良好的文化形象,为学生创建课余活动平台,例如:俱乐部、书社等。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激励师生,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1]。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校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文化作为校园的一部分,是将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等,是规范师生行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有力保障。因此,制度的合理性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定期体检制度的实施,能够检查学生身体健康程度是否符合标准,充分证明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公平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请假制度、成绩考核占比制度等,都能够体现出学校基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角度,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公平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外,制度的提出并没有结束,执行才是重中之重,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执行者要坚持依法治校等原则,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外,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困难,实现平等受教育权利,学校要制定助学体系,并经过严格的审查后,适当减免学费,并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共同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消除自卑等不良心理及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校园建筑、绿化等基础设施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魅力,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压力、疲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社交需求,还需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体育馆、图书馆等,为学生活动提供开阔的活动空间。另外,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网络、电视等,合理使用这些传播媒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将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模式有机结合,丰富校报内容,例如:新闻事件等,发表正确言论,深度影响大学生思想。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利用网络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向学生传播健康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品质。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精神文化作为校园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结晶。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不仅是引导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因此,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要围绕精神文化为主,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举办知识讲座、竞赛等,让学生在体验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锻炼自身创新等综合能力。另外,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接触社会,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进一步发展[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