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短视频的优劣8篇

时间:2024-01-05 14:51: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短视频的优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短视频的优劣

篇1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硬新闻;软表达;内容创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毋庸置疑,移动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战场。技术变革驱动了传播环境和内容生态的变革,可视化、移动化、趣味化、接地气的新闻更能吸引受众关注。因此,内容较为严肃的政治、经济、科技类等硬新闻,要想实现有效传播与价值输出,必须充分贴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通过技术、内容、形式等层面的融合创新,实现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的软表达,让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真正走进受众心中。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应以移动为先,打破“新闻八股文”的思维束缚,借助多元灵活的新媒体手段,丰富硬新闻的表达形式,增强其亲和力、传播力。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之外,音视频、MG动画、AI、VR、Vlog、H5等数字化形态,极大地延展了新闻报道的传播维度,使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一、视觉表现——硬新闻柔软的外衣

视觉化表达,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信息与读者交互的第一步。视觉表现与互动效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必须注重视觉表现力,通过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的融合,强化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与亲和力。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的《山海图志》系列手绘长卷,汲取《山海经》的灵感去报道硬主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国“十三五”时期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9篇长卷皆是原创手绘动漫,形象丰富生动,富有神话色彩,充满想象力,篇篇有内容,篇篇有特色,通过回望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神奇科技,展现了多彩瑰丽、创新奋进的中国。之后,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这些手绘长卷融合为一,设计制作成精良的H5作品,利用文字、手绘、微动画等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互动式阅读体验,强化新闻的艺术性、观赏性,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也乐于分享传播。因此,重大主题的硬新闻报道,应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借助新媒体呈现手段,让硬新闻披上柔软的外衣,以可视化、直观化、趣味性等特点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

二、官方主题的亲民化表现

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硬新闻应秉持平民视角,在新闻切入角度上表现出亲和力,贴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挖掘与读者的共情点、共鸣点。尤其是官方主题报道,须改变以往内容严肃、形式生硬的积习,借助新理念新手段,以轻快平和、接地气贴民心的气质实现软表达,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走眼入脑的宣传效果。大众网·海报新闻策划出品的《腾笼换鸟开新篇——山东十强产业巡礼》H5,便是官方主题软着陆的优秀案例。该作品以手绘漫画的形式,展现了山东十强产业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作品风格轻快直观,融合了文字、漫画、动效、声效等表现手段,在精炼传达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营造出极强的场景感、代入感,同时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转换,提升了新闻的体验感和故事性。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官方主题如一缕春风,真正走近大众身边,感染人心,鼓舞人心。由此可见,官方主题报道要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大功夫,让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这样才能使得报道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沾泥土接地气,符合大众对新闻的需求,使新闻真正传得开、传得广、传得深。

三、短视频+设计:硬新闻的新活力

当前,最火热的传播形式无疑是短视频。短视频篇幅短、传播快、影响大,牢牢占据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已将短视频作为新闻宣传的“新武器”,致力于打造具备吸引力、影响力的短视频生态系统,成效显著。2020年抗疫期间,《重生》《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等春来》《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等系列短视频,累计播放量数以亿计,对于振奋人心、提振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人民日报”抖音号粉丝突破1亿,充分证明了短视频对于用户的吸引和留存能力,也证明了移动互联网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强大。所以,新闻报道应积极迎合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当然,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并不仅仅是短、快,还蕴藏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比如短视频可以跟设计、动漫、手绘等其他呈现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更精品化、人文化、艺术化的方式讲述新闻故事,塑造媒体价值。大众网·海报新闻策划制作的《老井新生——一个沂蒙山村55年的初心接力》H5,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短视频开篇,代入感、感染力极强,激发起用户的阅读欲望。同时,作品糅合了视频、音频、VR、手绘、动漫、航拍、沙画等多种呈现方式,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真实生动地提炼了沂蒙山区掌平洼村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再到奔小康的演进历程。作品一经上线,持续在朋友圈刷屏。所以说,短视频与设计、手绘、VR等技术手段和艺术形式的融合,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新闻注入了新活力。媒体从业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创意,不断丰富新闻的呈现形式,提升作品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创新为要,以多元手段打造精品

无论媒体平台和传播技术如何变革,“内容”始终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根本,其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不能变。同时,必须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创新为要,以创新优势赢得发展良机。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以迁建一线参与者第一人称、第一视角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兼具深度与温度,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在表现形式上,作品以原创画卷长图为载体,创新融合了图文、音视频、航拍、VR等多种形式,观感体验丰富,故事性强,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专题推出以后,被人民视频、央视频、今日头条、腾讯、搜狐、新浪等新闻网站、商业网站转载,为黄河滩区迁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所以,除了呈现形式上的创新,新闻工作者更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多元化手段创作既有新闻性又有人情味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篇2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视频网站已经成为三屏之上最具吸引力的媒体之一。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视频网站却面临着几乎全面亏损的现状。在此背景下,爱奇艺与PPS宣布合并。本文将从爱奇艺和PPS合并的案例入手,通过浅析两者合并的背景及优劣,找出其兼并前后的动因,从而说明两者兼并为其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后续网络视频企业进行整合提供依据。

关键词:视频网站;并购;整合;爱奇艺;PPS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057万人,用户增长率为2.5%,增速明显放缓。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4%,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

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自2005年兴起,经过2007年快速发展和后来的版权合法化及政策调整时期后,网络视频行业开始步入整合。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拉开了此次合并浪潮的序幕。2013年5月7日,百度宣布3.7亿美金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包含了PPS和爱奇艺视频业务,再次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并购浪潮。

一、视频网站并购动因探析

从全球媒体并购热潮来看,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扩张、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以及科学技术的资本支持。下面本文将从两者合并前后的优劣分析其动因,希望能给其他视频网站借鉴之意。

(一)合并前,爱奇艺和PPS各自的发展瓶颈

爱奇艺自诞生以来都以中国版hulu的名义自居,但是五年下来并不适合中国市场,被迫开始转型。购买版权的长视频被搜狐独家策略限制,自制综艺节目又受到优酷土豆的压制。爱奇艺在2012年开始开发桌面客户端独立品牌,希望可以通过离线下载使用户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并且通过P2P加速来节省宽带资源,但收效甚微,多个版本的产品体验都不是很理想,甚至有网友评论版本升级更难用。除此之外,市场推广也非常低调,甚至很少人知道爱奇艺还有桌面客户端,其活跃用户估计也不超过百万。

而对于有8年历史的PPS来说,一开始就适应中国大环境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有些盗版影视内容,但也还在可控范围之内,PC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用户数也比较可观,另一方面,它在用户数据、收入、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很难再有飞跃性的突破,高层人员也有意向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进一步发展企业。

(二)合并后,带来的积极效果明显

负责百度投资并购业务的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汤和松对此次并购表示,规模效应、移动化是视频业务成功的核心要素。百度收购PPS之后与爱奇艺合并,使两者的用户时长和移动用户量均达到行业第一,此外,与PPS进行资源整合还可以增强爱奇艺的市场竞争力。

1、规模经济效用显著

Pratten和其他学者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是企业重要的并购动机。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相互之间可以共享内容版权及其他一切优势资源,并购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购买内容版权及宽带资源的成本。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对此表示“爱奇艺与PPS非常互补,在各自领域各占优势,业务重叠率仅14.45%,在人口资源和渠道出口上可以达到很好的共享。”

规模效应可以使视频网站的平均成本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而逐步递减,其边际成本也随之缓慢递减,但是网络的收益却会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同比例递增;网络规模越大,其总收益和边际收益也就越大。总之,形成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是视频网站并购的重要动力之一。

2、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即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其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史密斯认为追求范围经济性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范围经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视频网站而言,通过扩大网站市场,对产品精准分类,生产至少两种以上的产品从而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视频网站通过并购形成的范围经济优势主要有两点。首先,可以有效分摊视频网站的运营成本。近年来,PPS主要在用户生成内容和用户资源的帮助下,同游戏等行业进行合作从而盈利;爱奇艺则主要是利用百度搜索数据的优势,抢占流量入口和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在爱奇艺与PPS并购之前,双方都是各具优势的视频网站;并购之后,正版影视剧、网络电视、游戏、动漫、用户原创内容等产品都统一于一个视频网站中,从而使产品的成本得到有效分摊。第二,有效降低网站经营的风险成本。

3、重点打造UGG

长视频和UGC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要在线视频方式,长视频偏重媒体属性,UGC则偏重社交属性,长视频优势在于用户时长,UGC则主要在用户覆盖。爱奇艺CEO龚宇表示,今后将在坚持长视频的同时发力UGG视频。

《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短视频内容的用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长视频,其中超过七成的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观看有趣的短视频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录制视频功能的便捷性,人人是导演成为移动视频UGG可挖掘的巨大价值。为此,爱奇艺推出了“啪啪奇”,PPS开通了“爱频道”,这些拍摄工具APP使得UGG分享更为快捷,爱奇艺和PPS合并之后,无论是在UGC的内容质量和盈利模式上还是在规模上均会超过优酷土豆,移动UGG成为视频网站盈利的新的增长点。

4、数据库共享

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盈利方式主要还是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基本占其全部营销额的80%甚至90%以上。爱奇艺盈利主要靠大品牌广告收入,而PPS则主要靠游戏广告收入。从广告的形式来看,大品牌广告所带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游戏广告所带来的收入。

百度精准的搜索数据成为爱奇艺的一大优势,爱奇艺基于该优势于2013年5月9日宣布其精准广告产品“一搜百映”正式投放市场。通过挖掘百度搜索引擎海量数据来优化视频广告服务,加速其广告变现能力。在该应用中,搜索关键词作为用户的需求信号,据此对用户进行购买需求定向,然后通过“云交互贴片”技术,让用户在贴片广告上实现游戏等多种互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用户购买率的目的。

二、启示

根据上文以爱奇艺和PPS合并为例对视频网站并购动因进行的浅析,对其余的视频网站而言,有以下三点借鉴意义。一是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战略,完善产业价值链。视频网站通过垂直并购的方式,本质上推动视频网站削减成本和增加收入。二是可以使用多品牌聚合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其在用户心中的印象,达到巩固品牌效应的目的。三是需要合理的视频行业资源配置,从而保证视频网站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篇3

关键词:初衷;强化教学;探索教学;创新教学;激发创新

2016年短视频APP爆发以来,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使得传统媒体影视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造成传媒行业纷纷整合。那么对于高校影视教育专业,也出现了业内担忧,业外不看好的境况。笔者认为短视频虽然节奏快、信息量大、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等特点。但也有它的短板,比如,在人人都能拍抖音的情况下,他的拍摄质量和水平,他的剪辑水平,因为没有专业训练,无疑会大打折扣。影视语言是一种不分国家,不分民族都能看懂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之为影视艺术、时空艺术和视听艺术,为什么能称其为艺术,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称谓,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专业特性。这些专业特性也是上百年来影视创作者探索出来的,它不是哪一个人拍了一个不错的短视频,就能成为专家的。网上的短视频快餐可以迎合人们的热捧,但厚重的影视节目也肯定不可或缺。比如能纪录、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专题片、综艺节目等,它都不是短视频所能承担的。从另一方面讲,虽然“抖音”“快手”等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短视频,他们背后一定会有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这也正是我们一个契机,也是我们输送专业人才的一个平台。为此,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了改革:

一、以师资为主的教学改革

①按照能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改革;②按照深化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改革;③按照我院影视教育方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学有所为,学有所用进行改革。新的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动,就是加大技能课的比重,让各专业技能课能始终贯穿学生四年学习中;④加强技能教师师资力量。当今高校对师资标准很高,专业教师准入条件基本都要达到博士标准。但实际上,在影视教学中仅仅是理论讲授,学生就会听天书,摸不着头脑。而且这些博士能不能真正到一线去创作?那么如果不能创作,他们的理论知识又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就一个省级高校而言,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引进一线“会打仗的教师”,也就是引进真正会创作,能创作的教师来完成影视教育教学任务,从学生在各种大赛获得的成绩表明,“会打仗的教师”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效果更好。

二、利用“五个一”项目作表率,精品课程来铺垫,专业里手来牵引,教学科研来推进

“五个一”项目就是选择有创作经验的教师,创作一部系列纪录片、一部微电影、一系列短视频、一系列新闻、一系列推送来作为标版,引导专业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明确专业方向。“五个一”项目基于案例,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比如师生共同创作的十集纪录片《发现乌鲁木齐》就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精品课程来铺垫,就是利用我院集中师资优势推动的《纪录片创作》精品课程。这门课程开办10年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先后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电视节和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获得金奖。尤其是在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所有评委对我院学生创作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他们的话说“要不是考虑照顾其他院校,新疆艺术学院就把所有奖牌拿光了”。那么这种能体现我们教学特色和经验的做法,我们将巩固和发扬。专业里手来牵引,就是利用社会精英的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师生实践创新。在2019年一个学期我们就先后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维钢教授、地理学家徐锦峰、剧作家张冰、纪录片创作者纪林等知名专家进行了8次以上的讲座。教学科研推进,就是深化学研一体,推动影视教学发展。比如有位同学在创作《发现乌鲁木齐——边城秦腔》纪录片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她撰写《边城秦腔考》论文,专业老师还联系了《新疆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责编看了以后非常赞赏,并答应刊登。专业教师还举办多期“让影像语言更有力量”网络论坛,让他们就自己作品,在没有限制情况下,自己谈、大家谈,推心置腹研究影视语言,以期达到专业提高的目的。

三、分层次、分目标,利用平台,强化教学

为了让教学内涵环环相扣,我们分层次、分目标进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说我们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前到大一,让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介入,目的就是让他们,第一,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受到专业氛围的熏陶;第二,新的教学大纲打通了技能课,使技能课按层次进行,增加了他们专业学习时间;第三,利用校园电视台,传媒试验示范中心这两个平台与专业接轨,让课程与专业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具体措施是,每个同学必须给校园电视台撰写三份新闻稿件,凡是在校园电视台播出新闻的同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免试;第四,传媒实验示范中心针对学生实践全面开放,用硬件扶持软件,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而且还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形成周期。

四、从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入手,强化专业薄弱环节

影视作品创作瓶颈就在于缺少策划的人,因此,我们专业人才培养就有意识侧重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我们围绕这一目标,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首先,要学生奠定思想基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要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为谁服务,那就更不可能又红又专。有了思想定力,学生在创作中就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在创作中哪些该舍,哪些该取,就能明辨是非。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强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我们刻意细化了培养目标,修改了笼统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中让他们选定一个方向,比如短视频,他们就必须从选题开始,一步步创作,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在创作中验证。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最后达到某一个方面人才的培养。

五、利用创新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开创性地建立了实践小学期,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大胆尝试。比如,在作品创作中,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深入各地,与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2019年9月,我们就带领学生前往新疆哈密地区进行实践,新闻班的同学就在我们的实训基地哈密电视台新闻部实践;影视创作的同学进行了《发现哈密》纪录片创作;新媒体专业同学创作了百期反映哈密古迹《国宝档案》的推送;还有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牧区,同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拍摄国家精准扶贫,牧民脱贫致富的纪录片,这些无疑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挖掘故事的能力。再比如,为了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规定大一到大四,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你有好的选题,经过老师同意,你就可以进行创新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有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尤其是女同学在创作中困难很大,我们就进行了分组。每人一个作品,编导负责制,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样不仅能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还能做到安全第一;另外,规定创作必须在当地,这样有利于老师指导,有利于作品修改;论文必须与作品内涵结合,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对教师进行无记名考察考核,分优劣等级;论文实行学院两次上网,避免剽窃,以利于保护学生,保护教师。

六、鼓励创新、鼓励参加竞赛,激发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专业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一项措施。它即是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学以致用与实际结合的助推器,是学生乐学的牵引车,是以赛促学的着力点。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是“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很好的实践方式,一方面,在创作中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各高校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了激励措施,如有同学在校外的大赛中获奖,我们一定会向社会、学院展示,并给予物质奖励。

七、从硬件上加强前瞻性教育,让学生能使用上

高科技成果带来的便捷和效果教育必须要具备前瞻性。虽然我们在影视教育中,非常明确地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按照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种类,进行规范性的影视语言教育,就像文学语言中新闻、诗歌、散文语言一样,不同题材有不同题材的表述方法。有人认为这样会不会禁锢学生的创作思想,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探索,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一个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教育不仅能让他知其然,还能让他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对他今后的发展更会有好处。在影视创作的设备使用上,我们则为学生提供了最新,最便捷,质量均能达到高标准的拍摄、剪辑、导播、调色等设备。在我们购置设备论证期间,电视台的专家们对此表示不解,认为电视台记者、编导都用不上这么好的设备,但我们学院领导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使用上最前端的设备,要掌握最新的技能和知识。如果我们的教育跟着电视台后面跑,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的学生出路就会有很大问题。2012年,在学院和专业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成功筹建了省级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在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学生利用不同类型的拍摄、制作设备。在进行实习实践中,利用对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微波传输设备,以及一些特殊条件下使用的视频采集设备进行了使用、摸索、研究。

篇4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平台开展“影视摄像”教学

影视摄像是一门以技能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影视画面的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也要亲身示范摄录设备的操作技法,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和互补。

(一)运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知识架构和图形解析

在PPT演示文稿中,通过画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变化,将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性的传播。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积式”文字呈现,学生对于PPT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现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编排,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的堆积。同时,可借助图形图像演示工具,将专业知识信息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视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运用视频播放器展播摄像机的画面效果

在摄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摄像设备的操作,并拍摄出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但由于摄像机设备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够操作者本人观看,使得一旁听课的学生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即使教师在操作设备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点背后的画面形象符号,多数学生只能猜想设备操作和画面效果的关联性。而通过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将各类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点存有形象化的记忆片段,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进行实际操作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系统,“直播式”呈现拍摄画面效果

讲授式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在“摄像机操作”这类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先将摄像机通过视频线连接至投影仪,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将摄像机的画面信号传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摄像机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有效操作摄像机,提炼画面构图。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运用多台电视机呈现多人拍摄画面的效果对比

在摄像实训过程中,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接,实现摄像机和电视机画面信号的同步输出,并在同一实训环境中组建多个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系统,便于开展画面“对比式”教学。在视频信号同步传输平台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的操作,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步骤均会呈现于电视机屏幕上。这种直观化的学习环境,促使“结果导向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缺陷进行及时校正,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多台摄像机拍摄效果的讨论。对比不同摄像机的画面效果,从中反思拍摄过程中操作方式的准确性及失误之处,并在现场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二、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画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过多形象化画面的呈现,也会助长师生抽象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文字演绎与形象符号呈现比例失衡

通过PPT演示文本呈现知识点的设计,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所占比例是否合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点照搬到PPT课件上,将课本文字转化成电子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有的教师喜欢在PPT课件上链接大量图片和视频,却不对视频进行有效剪辑压缩,以致在一个较长的视频片段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有的PPT教学课件呈现的图形图像符号与教学目标并不吻合,教学中往往会失去重点难点,产生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过渡依赖教学资源而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对传统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进行对比,可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现象:传统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师和课本;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则更多地关注PPT演示文稿,甚至是专注于多媒体投影画面,不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过多地展播视频和图片,学生就会只顾着看视频和图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没有有效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跟着教学内容走,而是围绕着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进行他们自己的跳跃发散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从传统教学思维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被动转变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教学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经验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课者教学思维和技艺空间的拓展。从准备课件开始,教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被束缚在PPT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思路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随着PPT课件进行翻页式的游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设计与拓展,不自觉地围绕着多媒体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号展开教学。

三、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策略与执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影视摄像”这类应用型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必须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巧妙地解决多媒体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识与形象符号的呈现比例

在应用性课程教学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识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理解起来较为生涩。而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演绎,加上教师适时地恰当引导,实现抽象知识“画面直播”式的视觉符号形象转变,可以填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之间的感知鸿沟。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形象符号元素的选取与提炼应以充分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通过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平台,将摄像机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展播的画面效果,总结自身操作学习过程中的对错,并现场思考影视艺术理论的实际技能应用。对于摄像技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再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辅助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画面感知和技术应用。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有意义的技能学习。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个性化运用

学生面对具象的视觉符号,往往容易单方面无条件地吸收接纳,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画面“眼见即为实”。任何具象的视觉符号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画面呈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不只单纯地观看画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结合,进而促使他们对同一理论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运用。如何将泛化、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技能,并进行个性化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网络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摄像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与理解许多直观镜头画面。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网络技术、移动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媒介环境下,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探讨拍摄画面的优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五)运用手机APP应用平台,拓展学习成果即时分享渠道

篇5

影视摄像是一门以技能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影视画面的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也要亲身示范摄录设备的操作技法,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和互补。

(一)运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知识架构和图形解析

在PPT演示文稿中,通过画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变化,将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性的传播。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积式”文字呈现,学生对于PPT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现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编排,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的堆积。同时,可借助图形图像演示工具,将专业知识信息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视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运用视频播放器展播摄像机的画面效果

在摄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摄像设备的操作,并拍摄出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但由于摄像机设备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够操作者本人观看,使得一旁听课的学生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即使教师在操作设备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点背后的画面形象符号,多数学生只能猜想设备操作和画面效果的关联性。而通过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将各类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点存有形象化的记忆片段,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进行实际操作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系统,“直播式”呈现拍摄画面效果

讲授式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在“摄像机操作”这类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先将摄像机通过视频线连接至投影仪,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将摄像机的画面信号传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摄像机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有效操作摄像机,提炼画面构图。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运用多台电视机呈现多人拍摄画面的效果对比

在摄像实训过程中,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接,实现摄像机和电视机画面信号的同步输出,并在同一实训环境中组建多个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系统,便于开展画面“对比式”教学。在视频信号同步传输平台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的操作,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步骤均会呈现于电视机屏幕上。这种直观化的学习环境,促使“结果导向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缺陷进行及时校正,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多台摄像机拍摄效果的讨论。对比不同摄像机的画面效果,从中反思拍摄过程中操作方式的准确性及失误之处,并在现场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二、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画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过多形象化画面的呈现,也会助长师生抽象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文字演绎与形象符号呈现比例失衡

通过PPT演示文本呈现知识点的设计,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所占比例是否合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点照搬到PPT课件上,将课本文字转化成电子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有的教师喜欢在PPT课件上链接大量图片和视频,却不对视频进行有效剪辑压缩,以致在一个较长的视频片段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有的PPT教学课件呈现的图形图像符号与教学目标并不吻合,教学中往往会失去重点难点,产生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过渡依赖教学资源而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对传统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进行对比,可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现象:传统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师和课本;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则更多地关注PPT演示文稿,甚至是专注于多媒体投影画面,不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过多地展播视频和图片,学生就会只顾着看视频和图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没有有效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跟着教学内容走,而是围绕着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进行他们自己的跳跃发散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从传统教学思维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被动转变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教学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经验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课者教学思维和技艺空间的拓展。从准备课件开始,教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被束缚在PPT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思路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随着PPT课件进行翻页式的游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设计与拓展,不自觉地围绕着多媒体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号展开教学。

三、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策略与执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影视摄像”这类应用型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必须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巧妙地解决多媒体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识与形象符号的呈现比例

在应用性课程教学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识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理解起来较为生涩。而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演绎,加上教师适时地恰当引导,实现抽象知识“画面直播”式的视觉符号形象转变,可以填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之间的感知鸿沟。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形象符号元素的选取与提炼应以充分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通过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平台,将摄像机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展播的画面效果,总结自身操作学习过程中的对错,并现场思考影视艺术理论的实际技能应用。对于摄像技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再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辅助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画面感知和技术应用。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有意义的技能学习。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个性化运用

学生面对具象的视觉符号,往往容易单方面无条件地吸收接纳,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画面“眼见即为实”。任何具象的视觉符号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画面呈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不只单纯地观看画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结合,进而促使他们对同一理论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运用。如何将泛化、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技能,并进行个性化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网络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摄像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与理解许多直观镜头画面。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网络技术、移动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媒介环境下,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探讨拍摄画面的优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五)运用手机APP应用平台,拓展学习成果即时分享渠道

篇6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MOOC混合式学习模式 教学设计

MOOC 完善的平台功能特点以及与传统教学相似的课程模式,为顺利实施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软、硬件资源。在教育教学理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都相对较成熟的条件下生成的 MOOC,更加贴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实际教学。MOOC 应用于混合式学习呈现如下优势:

(1)完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利于开展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MOOC 拥有完备的教学环节,教师会提前规划好每周的学习内容并定期在课程平台相关的视频、课件等课程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似,MOOC 也强调"作业"和"测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每小节内容后会有相应的作业练习,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相应的期中和期末测试。学生按照课程时间安排,在规定时间段内自行规划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参加小组讨论等,如若按时完成作业且测试合格还会获得课程颁发的结业证书。

总之,教师和学生通过 MOOC 课程平台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从单纯的资源呈现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传统的网络教育相比,MOOC 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模式,更加有利于混合学习的开展。

(2)独特的资源设计方式,便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与以往的视频课程相比,MOOC 课程视频不再只是传统课堂教学场景的再现,而是教学团队专门设计的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视频资源。MOOC 视频在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视频内容短且模块化。在吸取了传统网络视频时长(30~40 分钟居多)的经验基础上,MOOC 视频的时长大多在 8~15 分钟之间,每堂课有 3~5 个相关主题的短视频组成。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方便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订时间和速度进行学习,又方便学生在下次学习时能迅速定位到所学知识点处。其次,视频中嵌入交互式问题及随堂测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检查。背景材料嵌入超链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延伸。"短视频+交互性问题"的独特 MOOC 视频设计,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更加符合碎片化交互性的学习需求,便于学习者开展网络自主学习。

(3)推行同伴互评策略,彰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MOOC 的大规模特点决定了作业与测试的批改不可能采用传统的教师亲自批改的方式。基于此种考虑,MOOC 开发了一套生-生互评系统(Peer assessments),教师只需在课前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制定出评价标准,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提交,再按照互评标准互相(最少5 名)评分。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解决了大量 MOOC 作业批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互评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之处,实现了拓展知识边界、互相学习的目的。

本人研究构建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前端分析,主要针对教学目标、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一阶段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学习活动设计,包括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两个部分,具体包括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等,该部分是整个混合学习的核心。第三阶段是学习评价设计,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设计和总结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存在于混合学习的始终,评价反馈的结果用于及时修改学习活动,同时它在学生最终成绩中也占有较大比例。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实施的评价,方便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有更直观的认识。如图1所示:

在此侧重研究"学习活动设计"部分。不同的教学目标、知识与学习活动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根据混合学习相关理论,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学习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两种。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着重对在线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1)在线学习活动设计

在本研究中,在线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运用互联网和 MOOC 课程平台(以 Coursera平台为例)开展的学习活动,它是混合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在线学习的活动类型如图2所示。

在基于 MOOC 平台的在线学习中,班级讨论组的创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学习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的主要媒介。考虑到学生对 QQ 运用得相对较熟练,本研究采用 QQ 群来创建班级讨论组。由于在前期分析时教师对相关 MOOC 课程视频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了一个个知识点。在具体到小节内容时,教师应再次观看相关视频并浏览与其对应的作业,务必做到对 MOOC 课程资源了然于心。随后,教师通过 QQ 群创建班级讨论组,并通过班级讨论组学习任务包括收集相关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部分作业等。学生加入班级讨论组后,根据教师的安排有选择地观看完视频、完成部分作业。对于理解起来稍困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相关视频或通过班级讨论组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当然学生也可以加入 MOOC 课程的讨论组与来自全世界的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讨论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解决某个问题,学生也可以在班级论坛组中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及在学习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2)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通常是在固定的教室中按照既定的上课时间开展的学习活动。它是混合学习活动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类型如图3所示。

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活动多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等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本研究根据不同情形,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第一种形式,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着重剖析重难点,随后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地对课堂作业进行反馈与评价,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另一种形式,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针对班级讨论组中学生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整理出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易错点,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重新进行剖析,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剖析重、难点。随后,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再次布置课堂作业,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中,在线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活动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师生间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使两种教学方式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了两者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2013 年 MOOC 白皮书[J].中国网络教育,2014.

[2] 韩锡斌, 葛文双. MOOC 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 1-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融媒体;影视编剧;跨媒介叙事;人才培养

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呈现鲜明的跨媒介倾向。影视编剧教育应注重对影视编剧人才跨媒介叙事素质的培养、跨媒介叙事能力的提升、跨媒介叙事技巧的训练,以培养对接业界的高层次应用型编剧人才。

一、影视内容生产跨媒介体现及编剧能力诉求

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影视艺术的渗透性、吸纳性、延展性空前增强,其中跨媒介既是集中体现,也是重要手段。内容生产的跨媒介叙事机制、传播营销的多媒体统筹联动、受众的多媒介迁徙阅读等构成当前影视生态的主要表征,其核心是媒介深度融合带来的影视生产思维和文化理念的深刻转变[1]。编剧作为影视内容生产的源头,其人才培养也应立足时代,在观念、技能等方面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文本跨界

一方面,IP热潮促使编剧改编的边界不断拓展。当前,IP改编成为影视内容生产的重要来源,涉及动画、游戏、网文、戏剧等各种文本,几乎任何类型的媒介的内容都可为影视所用,影视内容改编的美学边界、题材边界、类型边界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影视内容生产形式多样,深度融合成为常态。“网生代”(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受众具有鲜明的亚文化审美需求,拆解重构、混搭戏仿成为他们喜欢的常规表述,而这涉及对各种媒体资源、文化样本、媒介现象的借用、延伸和融合。例如,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以游戏式互动情节作为全片结构,《头号玩家》将VR游戏内容与电影主题式叙事相融合……内容的跨界改编和叙事的融媒范式已成为影视内容生产的重要形态,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改编与创作形势,成为影视编剧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

(二)平台跨界

一方面,同一影视文本多屏化、跨媒介传播的现象愈发普遍,例如,电影在电视、视频网站、短视频App播放,电视剧的网络版、手机版甚至广播版的多维传播等。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与终端的变化倒逼内容生产的前端做出改变,编剧创作必须将跨媒介叙事纳入创意范畴,将多元媒介受众群体作为表达对象,更新编剧思路和观念。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综合体不断出现[2]。当前,影视创作呈现营销有机统筹和叙事多媒介互动、互补、互文的发展态势。例如,漫威电影宇宙除了二十多部电影,还有大量电视剧集、网络短片、漫画绘本……这些媒介产品的内容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故事相互补充、线索互相指涉,形成庞大的影视叙事综合体。在产业化背景下,编剧具备多元平台跨界联动叙事的创作能力成为重要诉求。

(三)技术升级促使边界消融

一方面,电影技术的升级促进奇幻、灾难、未来等超现实题材作品喷发,而电视的多屏互动、全息投影、虚拟演播室等功能使电视审美趋近动漫或游戏,各种影视的新变化对编剧的创意想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媒体的更新融合与影像文化的刺激以及大众思想的变革,致使影视艺术的观念、形式、手段都在发生变化,这要求影视编剧人才的创作思维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加剧类型融合,类型边界快速消融。近年来,电视剧领域出现仙侠、爱情、成长、玄幻、冒险、古装、宫廷等类型元素的融合创作,如《花千骨》《择天记》《庆余年》等,这些类型融合、元素混搭、剧情繁杂的故事远超传统单一类型的叙事范畴。电影领域类型元素的融合拓展更考验编剧对生活的洞察与对未来的感知,如《盗梦空间》的梦境机器的构思、《流浪地球》的未来预测与科技自信、《战狼》的国际视野等。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技术升级、审美多元、边界消融,对此,影视编剧人才的创意能力也应与时俱进。

二、影视编剧人才跨媒介叙事能力培养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生态、文化语境、受众群体、技术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影视编剧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有所改革。

(一)提高跨媒介叙事素养

在融媒体时代,基于跨媒介的叙事素养是传媒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也是新时代编剧创作的素质基础。1.多媒介读解能力多媒介读解能力主要指领会融媒体时代叙事艺术变革,熟悉各种媒介文本叙事特点和规律,既知晓媒介编码方式,也了解受众解码过程的能力。对此,影视编剧教育应开设专题板块,补充媒介阅读教育,将相同内容与不同媒介的叙事文本或不同媒介叙事文本同源IP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方式的叙事特点。例如,编剧人才对比《何以笙箫默》的电影版、电视剧版、小说版的编码方式差异及受众解码效果;对比名著《封神演义》的衍生电影《封神传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等方面对原著叙事的改造情况。另外,影视编剧教育案例应向多元媒介的叙事新形态、产业新业态和热点文化现象倾斜,加强前沿实践内容的融入与渗透,拓展影视编剧人才的跨媒介知识面,同时影视编剧教育应构建通识课与专业课互补、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一定翻转的多元课程体系,增强编剧人才媒介素养培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2.跨媒体资源整合能力编剧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创作者需要积累大量素材,增强自身故事创作的敏锐性和创造力。当前的编剧创作绝非传统观念里仅描摹现实生活就可以囊括,其需要通过对大量现实、文学、历史、新闻等材料资源的收集整合,结合编剧知识,才能形成题材、人物、情节、细节甚至台词素材库[3]。在互联网环境下,影视内容素材的获取渠道更加丰富多元,网文、电视节目、微博、短视频、新闻甚至弹幕等都可成为素材来源。而面对海量资源,编剧人才的资料搜索、甄别、整理和分析能力和技巧尤其重要。因此,影视编剧教育应在影视传播学、新媒体艺术、影视文化创意学等辅修、选修课程中加入定量分析、抽样调查、统计软件使用等,以培养影视编剧人才的媒介辨识能力、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媒介运用能力,使其能将自身的编剧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地联系起来,快捷高效地收集和整合影视剧本创作资源。3.跨界现象的反思意识在逐利逻辑下,影视跨媒介叙事热潮出现诸多涉及侵权、盗版、山寨、恶搞等乱象问题,这对编剧原创产生不小冲击,影视编剧教育也难免受其负面影响。例如,在2015年天津“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表示将挑选一批网络作家及贴吧吧主改编他们的原创网络文学,替代雇佣职业编剧。该事件引起诸多疑问:如果影视公司不再需要专业编剧,是否意味着编剧专业教学失去存在的意义?IP真的能够取代原创、取代编剧,成为振兴影视产业的法宝吗?面对新时代、新语境,当前影视编剧教育应培养人才反思意识,理性思考业界的各种变化。通过开展跨媒介改编热潮、媒介融合的多维层面、影视创作跨界现象、IP热等思辨性主题的讲座及课程,影视编剧人才可探索跨媒介的深层驱动力及因素,深度思考媒介融合、影视跨媒介叙事热潮等相关问题,并理性面对时代给予编剧人才的机遇和挑战。

(二)培养跨媒介叙事编剧创作能力

编剧的任务是塑造典型角色、编织情节桥段、构建完整故事,并表达一定的思考和主题。编剧能力包括构思故事和讲好故事的能力,主要涉及题材开发、角色塑造和情节建构。1.跨媒介开发题材创意能力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源头数量剧增,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都可成为题材孵化地,互联网文化深刻影响影视内容生产。例如,影片《失恋33天》孵化于微博,影片《泰囧》《港囧》系列电影片名源于网络语言“囧”,互联网职场电影《@互联网人》描绘互联网人真实肖像……影视内容题材开发的时代性、前沿性、创意性与大文化语境、剧变的现实生活无法割裂。因此,编剧人才应避免“闭门造车”,积极吸纳新媒体内容,提升自身跨媒介开发题材创意能力,影视编剧教育应着力培养影视编剧人才运用联想法、组合法、移植法、列举法等方法来创新题材开发技巧。如将传统电影与当前IP组合,传统故事移植到现代都市,现代人物穿越到古代等。近年来,这类创意鲜明、脑洞大开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且反响很好,如《甄嬛传》《延禧攻略》等以女性为主的电视剧实质就是现代职场情节披上古装外衣,形成新宫廷职场爱情剧,获得受众高度关注的同时远播海外,成为文化输出的代表[4]。因此,影视编剧教育要注重影视编剧人才创意思维的培养及创新技巧的训练,培养其开发题材、孵化题材创意的能力。2.多媒介角色素材吸纳积累能力角色是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承载和创作者意旨的集中表达,好的影视作品离不开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角色。传统的影视编剧教育注重培养编剧人才观察生活、观察常人,从内在塑造人物,从细节刻画人物,强调人物“来源于生活”,但总体注重的是对生活的直接提取,而忽略对新媒介环境中人物创作素材的吸纳和积累。互联网是生活的“多棱镜”和“放大镜”,映射社会百态,包含各种人物形象丰富的典型性格、鲜活细节、特色语言等素材。因此,影视编剧教育要注意引导影视编剧人才通过多媒介渠道来收集、吸纳、积累角色素材,传授建立人物素描式素材库的技巧,使其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独特鲜明并具有现实依据和时代特色的角色形象。3.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建构能力随着收视群体年龄的下沉以及青年亚文化的兴起,当前的影视作品叙事情节越来越融合游戏、动漫甚至综艺节目的情节建构元素和方式。如电影《动物世界》的游戏闯关情节,《盗梦空间》的动画式梦境空间转换情节……在影视编剧教育的情节创作教学中,教育者首先培养影视编剧人才学会分析不同媒介叙事结构的特点,掌握影视作品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的发展流变过程;其次培养其学会将其他媒介的情节结构范式进行电影、电视化的转化;最后对其进行专项系统训练,使其掌握和加强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建构能力。

(三)多元化训练跨媒介叙事技巧

影视编剧人才在掌握跨媒介叙事的创作基础知识和技巧后,还要学以致用,通过多元化的实训方式来强化创作技巧的实践运用。1.情节结构建构专项训练电影结构是一种以叙述为主的艺术,跨媒介叙事的创作意味着需要融入动漫、游戏与新媒体的结构特点。影视编剧教育者通过分析不同媒介改编情节结构的故事,对比分析不同故事创作方法的优劣势,培养影视编剧人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操训练,使其更好地掌握跨媒介叙事的改编技巧。影视编剧教育者也可从优秀的作品中分析其情节结构构建的共性,以穿越结构的原型为例,如《夏洛克的烦恼》《机器猫》《回到未来》等,这些电影是怎么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体现“穿越”的故事结构?它们可以为电影制作提供新的思路吗?让影视编剧人才去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重新改编,这样能够启发其跨媒介叙事的创作思路。2.IP改编专项训练在中国电影市场中,IP改编屡见不鲜,影视创作者直接对成熟的IP原作进行改编,可以减小投资风险,积攒原著粉。目前,IP原作改编较为成功的动画电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衍生品的销售额打破了中国电影衍生品的销售纪录,而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IP能量,该动画电影抓住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心理,将主角身上的亮点无限扩大,带动整个故事剧情的发展,加强影片的气氛[5]。IP涉及的媒介类型多元、叙事题材丰富、传播形态多样,影视编剧教育者通过对纸媒、网络媒体、舞台等不同类型IP的影视改编进行专项训练,使影视编剧人才既对当前影视跨媒介叙事的生态有更深刻的认识,又能更好地锻炼其进行多元媒介的叙事转化技巧和实践能力。3.热点内容多媒介对比改编训练尽管当前受众的审美愈发多元,受众对影视题材依然有类型偏好和情节桥段的审美倾向。热点内容成为各媒介生产作品的重要方向,内容类似的作品文本或情节同质化也就不足为奇,如前几年的电视剧的穿越架空、近两年的女性职场剧情和微电影的悬疑推理剧情等。那么,影视编剧人才对同题材、同类型、情节相仿等相似内容进行多媒介呈现的对比改编训练,就具有更深刻的对比研究和规律探索的实践意义。

三、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实现了文本跨界、平台跨界以及技术升级促使边界消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媒介生态,影视编剧人才应从多媒介解读、跨媒体资源整合、跨界现象的反思意识、跨媒介开发题材创意、多媒介角色素材吸纳积累以及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建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编剧创作能力,另外,其不仅需要掌握跨媒介叙事的创作基础知识和技巧,还要学以致用,通过情节结构建构、IP改编、热点内容多媒介对比改编等多元化的实训方式,强化自身创作技巧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姚睿.移动互联时代的影视编剧教育创新:跨媒介叙事训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1):141-146.

[2]王文娜.IP热潮下,编剧专业教育何去何从?[J].艺术教育,2016(04):36-42.

[3]钱安洋.全媒体时代影像传播教育的实践:评《当代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99.

[4]刘俊,董传礼.论全媒体时代影视发展的一个创新路径:基于跨媒介改编的视角[J].粤海风,2020(04):70-75.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德育功能;优化

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是“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他身上的才华才能够用在正确的地方。对一个人来说,品德的优劣就是一串数字的首字符,附加的才华是首字符后的数列,道德为零,不管才华有多少都只是零,没有任何价值。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衍生出的以培养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活动。良好的思想品德会让人拥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在古代的教育中,代表德育的“礼”是“六艺”之首。中国自古是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仪廉耻的国家。中国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排在第一位。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的修养对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过多的接触到了国内国际混杂的思想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埋下了隐患。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说一不二,物质世界的富足加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骄纵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优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有些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有的老师虽知晓德育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追求高得分率和学生的阶段性成绩,对德育教育知识只是敷衍地一带而过,并没有认真将德育教育融合进政治教学中。还有些老师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太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

(二)空洞抽象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传导只是停留在不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上,导致学生仅仅对道德停留在基本的认识层面。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授予学生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将部分学生扭曲的价值观纠正过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会很叛逆,老师的空洞的教学不仅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归根到底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是应试教育为主,老师和学生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为来年的招生打好基础,只有牺牲素质教育成全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学生素质的好坏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升学,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只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如何高效得分上,不得不忽略自设的道德建设。

三、优化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政治老师要充分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将政治思想融入德育教学中,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内容,为老师开展德育教育做好了铺垫。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可以对教材的主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挖掘教材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共通点,拓展教学思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二)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中政治课程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结合时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状况,将课堂和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内容,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

有教学条件的老师要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设立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这就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多元化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举出可能的后续发展情况和解决方案,将方案在全班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后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并阐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价值观的正误,提升价值的判断能力。

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育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德育教育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模式

封闭型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要求学校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老师要常与家长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隔绝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在思想道德上不能有任何偏差。德育教育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政治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的特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