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5:1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光伏产业盈利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转折之年 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为104.6万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较2011年末下降0.9个百分点;盈利方面,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比2011年增加1972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2011年大幅回落17.4个百分点。
相较于整个银行业而言,上市银行的总资产与净利增长也明显放缓。根据各银行年报,截至2012年末,16家A股上市银行的总资产为85.90万亿元,同比增长15.31%,较2011年底增速回落1.60个百分点(表1);净利润合计1.04万亿,同比增长17.31%,较2011年增速大幅回落11.89个百分点(表2)。
分类来看,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62.71万亿元,同比增加12.23%,占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的73%,比2011年底回落2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14.73%,同比下滑10.28个百分点。其中,中行在2012年二季度被农行赶超后,差距进一步拉大,总资产规模较去年仅增长7.19%,净利润也以11.51%的增速垫底。中小上市银行中,就资产规模而言,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总资产超越了正在谋求转型的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并以44.1%和34.96%的增速在股份制银行中领先,直逼多年稳居第一的招商银行,这得益于两家银行多年来对特色化经营的不断探索,民生银行凭借小微业务、兴业银行凭借同业业务,做出了品牌特色和市场影响力,也收获了不俗的业绩。中信银行总资产、净利润增速仅分别为7.02%、1.75%,两项指标在16家上市银行中均垫底。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不及股份制银行,但净利润则以28.26%的增速拔得头筹,其中宁波银行扩张步伐最快,2012年末的总资产超过了南京银行,同比增速为43.39%,仅次于民生银行的增速。
总体来看,由于息差收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受限、不良贷款反弹,2012年上市银行的资产和盈利增速均明显放缓。
资产质量承压
平均不良率上升。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降”的态势显现拐点。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9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根据年报,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率均值为0.81%,低于行业水平,较2011年上升0.05个百分点(表3)。
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均值下降0.08个百分点,中行、工行、建行、农行等4家银行的不良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农行的下降幅度较大,其2012年底的不良率为1.33%,较2011年下降0.22个百分点,并且农行是唯一一家不良贷款连续双降的银行。不过,在16家上市银行中,农行的不良率依然最高。
中小上市银行中,2012年不良率均值上升0.11个百分点,仅有华夏银行的不良率下降,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不良贷款率涨幅超20%。其中平安银行不良率增长最快,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环境影响,长三角等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下降,特别是温州地区资产质量显著下降,导致其2012年底的不良率达到0.95%,较2011年上升0.42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主要集中在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及地区。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是不良资产较集中的行业,不良率也相对较高;从地区分布来看,不良资产集中在江浙地区、长三角地区,主要与这些地方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这些地区出口贸易下降,企业资金链紧张;产业结构又多以加工业为主,较为单一;同时受制于制造业过低的盈利水平,资金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这些因素都加剧了银行在这些地区的贷款风险。
逾期贷款增加趋势明显。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以及自身经营管理问题导致资金周转紧张,使得银行逾期贷款余额及占比上升。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总额合计达到5329.37亿元,逾期贷款较2011年的4025.52亿元同比增加了32.39%。分类来看,逾期90天以下(含90天)的贷款为2240.88亿元,逾期90天至1年(含1年)的贷款为1310.72亿元,逾期1年至3年(含3年)的贷款为758.82亿元,逾期3
年以上的贷款为1018.95亿元。作为不良贷款的预警指标,原四级分类中的逾期贷款远远大于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且总额相当于净利的一半,并呈增加的趋势,这将使2013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持续下降的压力,不良率会有所攀升,从而侵蚀银行利润,影响财务综合实力。
风险覆盖能力有所下降。根据银监会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016年底或2018年底前,按孰高的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即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2012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46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53亿元;拨备覆盖率继续提高,达到295.5%,比上年末提高17.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为2.82%,比上年末提高0.14个百分点。但上市银行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拨备覆盖率方面,虽然所有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已达到监管要求(表4),但2012年的均值较2011年下降7.23个百分点,在11家中小型银行中,有7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出现下降,其中平安银行大幅下降138.34个百分点,以182.32%的拨备覆盖率垫底上市银行;在贷款拨备率方面,截至2012年末,上市银行中只有7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达到监管要求,对拨备率较低的银行而言,达标过渡期内既要保证一定的规模和盈利增速,又要达到监管要求,将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
2013,挑战之年
经济增速放缓促使银行审慎经营。在历经多年高速增长以后,改革、人口和出口三大红利逐渐消减,劳动力成本上升,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减弱,技术引进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降低,资源约束逐步增强等,导致转型压力下的企业利润增速低位徘徊,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数据显示,我国GDP增速从2011年的9.3%回落至2012年的7.8%,2013年目标定为7.5%,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正在从高速向中速的转换过程中。经济增速放缓目的是以速度换质量,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释放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阵痛,以更好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因房地产过热、平台融资、影子银行带来的影响金融稳定问题和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在宏观经济减速回稳阶段,经济新的增长点尚未确立,大的经济环境要求银行业审慎经营,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监管不断强化影响银行非息收入来源。2013年初以来,防范风险即被列入监管当局的重点工作,银监会3月份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对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做出上限规定,并要求理财资金和投向单独建账、一一对应,充分披露资产状况,全面限制规模,规范通道和代销业务等。4月份则出台了《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即“10号文”),体现了控制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来抑制总量增长、清理表外业务来管理风险,同时提出了分类缓释存量风险、全口径统计平台负债的新要求。在更趋强化的政策监管之下,银行非息收入增速将继续回落。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挤压银行盈利空间。进入201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保持稳健渐进的步调推进,下一步可能继续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并有可能在存款的品种上选择大额、长期的品种进行尝试。利率市场化将改变银行定价生态,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依靠利息净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和整个市场格局都将会改变。大型商业银行具备规模大、网点多等方面的优势,定价能力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能力也更强,中小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面前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短期看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长期看银行业的两极分化可能加剧。
金融脱媒加速挑战银行。信托、债券、私募股权等非信贷融资方式在社会融资方面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日强,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逐步下降,资金脱媒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技术脱媒不断在加速。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54.2%。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和竞争,令银行备感压力。直接融资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挑战着商业银行支付中介领域的霸主地位,重构已有融资格局,并正在改写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推动传统银行业务创新。
资产风险持续显现。不良贷款的产生与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存在着紧密联系,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通常情况下,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滞后于经济运行3个月至6个月。进入201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下行,企业经营困难,造成利润水平下降,偿债能力下滑,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运行风险不断积聚;全球性的货币超发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房地产、平台贷款、钢贸企业、民间借贷等风险交织;委托贷款、同业代付及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表外资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期限错配、潜在违约等风险,都将持续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导致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上升,进而对银行拨备覆盖要求提高,银行业面临信用成本上行的压力。特别是对在东部地区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主要业务的部分中小银行,其区域性和行业性的不良问题将更为突出。
未雨绸缪,迎接挑战
当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经济增速放缓、监管强化、利率市场化推进以及金融脱媒深化等因素,使银行业基本面正悄然发生变化,银行业的分化将更加明显。预计未来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盈利将继续回落,大型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可能降至个位数,中小上市银行可能低于20%。只有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寻找突破,才能实现逆势突围。
加快转型创新步伐。一方面,银行需要加快客户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实现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由传统的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实现盈利结构多元化。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需加快客户下沉步伐,重点持续推进小微企业业务创新。另一方面,银行要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尝试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快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投资渠道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以适应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在2013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和定价策略,根据自身的战略,开拓新的盈利领域,综合预期收益、经营成本、同业竞争、客户风险差异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提升定价能力。另一方面,银行要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推出针对不同行业、产业、客户规模的精细化定价管理,并推进系统改造,建立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实现按客户、产品、业务进行核算,强化风险管理及成本管理。
积极开展资本工具创新。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2013年初开始实施,银行业的资本补充压力上升。在以内源性资本为主要补充渠道基础上,应积极开展外源性资本补充,探索资本工具创新。鉴于转股型资本工具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违背,且涉及更多的监管和审批程序、发行场所不确定等问题,含减记条款的新型资本工具将是我国银行资本创新工具的突破口,操作相对易行。
【关键词】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策略
何谓世界水平的成功跨国公司?如果剥去其在行业特征、组织结构模式、盈利方式和市场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成功的跨国公司所“水落”而“石出”的本质特征是:它们都具有通过全球资源配置以达到最佳效率和效益目标的价值链条,在此链条中效率与效益是宗旨,而全球资源配置是手段。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意味着更大空间的企业利润,因此,世界水平的跨国企业才不惜跋山涉水、突破重重障碍,按照潜在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将经营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江苏的本土跨国企业不仅仅是“走出去”,它们必须明白为何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如何才能成长为世界水平的成功跨国公司。
一、江苏本土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2012年,全省共有15家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国别项目数超3个,比去年增加了7家主体,中方协议投资额为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倍,占全省同期总额的22.4%,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4.7亿美元,同比增长7.9%,位列全国第四。我省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全球化布局,迈开了成为跨国公司的新步伐。如徐工集团、苏宁集团、沙钢集团、红豆集团、丰盛集团、丰立集团、其元集团、AB集团、华瑞集团、波司登集团等等。但是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跨国公司拥有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等不足,与世界水平还差甚远。
2013年1-2月,全省核准境外企业项目89个,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商务服务、批发、房地产、采矿和光伏领域,企业在境外不断增设新项目及增资,主要以构建境外营销网络和设立生产加工基地等为目的,其中,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8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增资项目122个,同比增长9.2倍,显示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全球布局发展的步伐日渐加快。
二、在对外开放新阶段,江苏培育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江苏企业跨国经营才能获得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的先动优势。在现代国际竞争格局中,经济发展和区域的经济实力最终都要体现在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上,而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就是其所拥有跨国公司数量、规模和水平。入世以来,江苏依靠大规模引进外资,无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所伴生的问题是江苏经济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易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这对未来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为此,省委省政府及时认清形势,提出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特别是要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因此,江苏本土企业要抓住机遇,科学制定企业跨国经营的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互动,为力争到2015年实现江苏拥有50家以上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的目标而努力。
2、对外直接投资是江苏企业破解资源与市场约束的有效方式。目前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由以前的资本和外汇短缺缺口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短缺缺口。因此,江苏迫切需要本土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国外办厂,开发江苏短缺的资源来扩大外部资源供给转化过剩的生产能力,缓解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和市场紧张这一矛盾。再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江苏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与冲击,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也成为推动和倒逼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江苏要抓住难得契机,鼓励有势力的本土企业通过战略选择,争取在新的国际分工、资源配置中处于有利地位,带动本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国际化的产业竞争力。
3、江苏企业从事跨国直接投资才能规避日益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取得投资所引致的连动贸易效应。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看,通过企业跨国经营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和纠纷,直接进入目标市场,从而也可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而受到进口国的欢迎。同时,还可以带动国内母公司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技术出口,逐步形成上下游、内外部、产供销的全球纵向一体化,最终达到提升价值链、获取市场和建立全球品牌的目的,增加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三、江苏打造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关键策略
1、重视国内市场,增强自身实力。在全世界企业都将中国市场作为首要市场目标时,江苏省企业更应该重视本土市场的维护和开发。对跨国企业而言“走出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江苏企业应该以资源配置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待跨国经营,以效率标准来选择最佳市场区域。相比陌生且风险重重的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不断提升的购买力水平,不断增长的产品需求,广阔的市场区域,同源同宗的文化背景以及熟悉的市场环境是省内有实力的企业最易开拓的市场区域,正所谓“与其开垦蛮荒,不如深耕家乡”。
2、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垄断性技术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跨国公司往往都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也包括了先进的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知识创新优势,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获取较强的科研力量和创新的资源,为了保持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跨国公司往往会投入巨额的资金进行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的改造升级。注重技术在生产中的适用性,高度重视技术战略的制定和运用,以图将技术独占的优势转化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垄断优势。
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苏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比较好,江苏教育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的聚集程度很高,应该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体系与企业研发需求的联系,建立互联研发平台,加大政府、社会、企业对研发基金的投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技术扩散机制引导以及研发创新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构建“勇于创新,敢于试错”的社会创新精神,培养和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3、中介服务组织与跨国企业“组团”经营。江苏的走出国门的“超规模”企业还不多,仅凭单个企业与强大的国外企业竞争力量很单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发展阶段,鼓励“同业”企业抱团走出去,出发点固然好,但由于同业竞争的原因可操作性有限。如果跨国企业能与本省的信息、金融、保险服务机构或企业“组团”海外扩张是实现共赢的好办法。甚至,在以实体企业“走出去”之前,优先鼓励省内发达中介组织先一步踏出国门,为实体企业跨国经营解决市场信息、风险规避和资金融通的关键问题,不失为更好的跨国经营布局策略。
4、新型全球化经营战略决定企业组织结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服从于全球化经营战略目标的变化。在战略部署上,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营目标,跨国企业要把经营重点向价值链两端集中,加大市场服务和生产的投入;把资源集中到价值链中核心业务环节,而将非核心业务逐步外包。与此相对应,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当海外经营的重心是获取产品技术,应该选择偏向产品维度的组织结构。为了获取国外市场,应该选择偏向地区维度的组织结构。为了同时获得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则应选择产品维度和地区维度相混合的组织结构。
5、鼓励纵向一体化,谨慎横向多元化。鼓励跨国企业纵向一体化的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促进大企业与其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协作配套体系。纵向一体化是形成垄断优势的最直接策略,跨国企业通过在占有东道国低成本的原料供应渠道,或者通过控股控制东道国的市场,其战略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联合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可以实现经济性,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交易关系。(2)它提供了进一步熟悉业务上游或下游相关技术的机会,这种信息技术的获得对原有业务的开拓和发展非常重要。(3)确保企业在产品、原材料等供给紧缺时得到充足的供应,或在产品需求较低时获得一个产品输出渠道。
横向多元化扩大了企业经营项目和市场空间,能够为适当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然而如果主营业务发展还不强大,跨国多元化经营不进行谨慎的规划,盲目从事非关联性业务,就如同“摊大饼”,饼子越摊越大,结果只会弄的“主业不兴,(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7页)新业惨败”,因而对横向多元化策略的使用要尤为小心谨慎。
6、加大对技术领先优势跨国企业扶持力度。对并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外研发机构、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培育企业瞄准关键技术,主攻核心环节,开发高端产品,构建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增强构建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对技术领先优势跨国企业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性跨国企业减免一定程度的企业所得税,补贴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对企业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收营业税,对企业新引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按照引进人才的层次给予企业每人4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培训支持费用,对技术领先性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业务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担保。
7、低调做企业运营,高调做社会责任。海外经营企业必须培养在东道国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东道国企业主和消费者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必须有在当地经营,融入当地的意识。本土跨国企业在国外经营时比较善于与当地政府和官员沟通,这是跨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重要通道,但也不能忽视当地与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宗教团体等社会力量的交流,这些非政府组织往往是民心所向,江苏跨国企业在国际扩张中要善于利用民间组织力量为企业做正向积极宣传,通过巧妙的更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宣传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轻宇.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与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
关键词:实体经济 “四化” 创新氛围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45-03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是创新驱动的主战场。生产力是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制造技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生产力水平。如何发展制造业,保持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是我国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在对标世界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时,持续创新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具备高端成套设备的生产、维护、服务等能力。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实力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逐步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实力持续增强,成为我国GDP的支柱产业。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跃居第一,达19.8%,至2015年,已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第一。我国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了联合国工业门类中的所有类别,并具备全面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成为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制造业分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1个行业。选取各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2011-2014年,制造业企业整体发展向好,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指标逐年增长,资产总额增长了41.6%,达956777.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31.5%,达1107032.52亿元,利润总额增长了11.0%,达68154.89亿元。企业的负债水平有所改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0.9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产利用水平有所下降,流动资产周转率降低了0.09个百分点。从资产规模来看,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始终位于前三位,从主营业务收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始终位于前三位,从利润总额来看,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始终位于前三位。2014年,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最多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额分别达48462.38亿元、85486.30亿、达6158.42亿元。
为进一步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选取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00强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依据多项指标来排名。从总体规模看,综合实力逐年发展壮大,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从业人员等指标逐年上升,2015年收入总额达2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下降了8.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入围500强企业最多的行业是“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电气等设备、机械、元器件及光伏、电池、线缆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等。从盈利能力看,2015年实现净利润5737.4亿元,同比增长2.27%,与世界500强相比,我国企业在盈利方面仍有不小差距。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盈利能力最强的是建筑和农业机械业,利润达26.4%,而我国500强中,建筑与农业机械业的利润不超过3%。
制造业指数(PMI)是宏观经济监测的指标之一,反映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的晴雨表。我国制造业指数是由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生产指数、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五项加权而成。从2011到2015年的我国制造业PMI变化(见下图)。
可以看出,2011年1月至10月,PMI指数位于枯荣线(50%是经济繁荣和萧条的分界点)之上,但总体趋势向下。11月跌破枯荣线,之后,到2012年4月,制造业复苏,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向下直至跌破枯荣线。自2012年10月到2014年12月,始终位于枯荣线之上。2015年PMI指数围绕枯荣线上下波动。
我国制造业应当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推广优质产品或服务,整合区域内的资源,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与此同时,面临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的挑战,亟需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坚持集约、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许多工业制造产品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仍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不足,与制造强国有较大差距。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制造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我国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但存在重复建设、高科技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孵化器等作用。传统产业改造进展有限,新兴产业发展不够。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
二是制造产品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需要去产能消化大量的普通产品,诸如普通钢铁;另一边是缺乏高度智能化的精密仪器装备,诸如高端数控机床。消化产能,不能仅仅限产,或是被动等待经济形势好转,而要积极主动市场调研、技术研发,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我国许多精密高端机床、卫星关键零部件、电脑芯片等依赖进口,许多核心技术属于国外高科技公司。
三是缺乏系统的设计能力以及与需求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在我国宝钢,有一套设备中所有的子系统都是中国制造,但缺乏系统的构建能力,只能依赖德国西马克的技术支持,可见,我们仍有关键技术需要攻关。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与宣传,农业机械水平稳步提高,但现有农机类型与农业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农机的闲置,动力配套不够、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跟不上实际需求等。
四是企业研究开发意愿不强,能力欠缺。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执行力有待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积累,并投入各类资源,不愿主动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缺乏研究开发所需的资金。我国制造业依靠大规模生产来获得利润,利润较薄,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比刀锋都薄,没有充裕资金支撑企业的研究开发,陷入了恶性循环。此外,由于大量过剩产能占用了巨额资金,使得资金未能充分运用。现代生产业投入不够,金融保险等不愿投入中小企业,未能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二、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制造业产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其产值占到GDP的25%左右。谁掌握了尖端制造技术,谁就拥有了经济话语权,可以说“制造为王”。与此同时,发达的制造业能有效拉动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回归”本国,并且制定了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规划,欲在未来竞争中争得先机。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分别提出了“工业4.0”、“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高价值制造战略”、“科技工业联盟”等发展制造业的宏伟计划。
坚持技术创新。美国坚持自主创新,开创了计算机、信息革命,引领世界技术发展潮流。美国重视先进制造业关键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真技术等,并极力占据保持技术制高点。美国营造勇于开创、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创新最为有名的是硅谷,那里聚集了大量的优秀科技人员、著名风险投资公司、世界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等资源,创新可以推动公司增长。德国阿迪达斯公司于1993年关闭了在本国的最后一家工厂,将制造转到亚洲,然而,不到30年,公司在德国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建设了年产百万双鞋的“机器人工厂”,并即将在美国开设第二家。高端技术的运用使得单纯的低劳动成本不再具有优势,并进一步体现了信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价值。
加强政策扶持。日本通过制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韩国通过政府性融资、减免财税、组织攻关制造业共性技术等扶持企业规模化经营,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制定了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并严格执法,鼓励人们积极创新,并形成了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注重教育培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理论密切地与实践联系起来,德国的学徒制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师傅带领下,传承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德国制造”这一品牌打造了人才优势。日本重视制造业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注重制造技术的教育培训,并鼓励企业专注某一领域,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品牌优势。
三、迈向制造强国的建议
我国应依托健全的工业体系,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优秀配套能力的产业集群,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渐由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等方式转变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智造,构建适应时展的产业体系。我国若要在世界高端制造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必先客观梳理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制造能力,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经验,以国家为主导,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四化”(专业化、服务化、精细化、智能化),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各类资源、核心制造技术的企业集团。
(一)勇于创新,打造制造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商业模式等方面。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制造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等)等领域的制造技术。
改造生产工具,提升制造效率。制造技术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生产工具上,起先是人们打造的石器、后来学会制造金属;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以煤炭为主要动力的各类机械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工具;后来,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信息与工业的融合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工具,为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了装备保障。
提升制造工艺,持续技术创新。加强高端装备的研发,提升系统整合能力,科学合理集成各类技术。加强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诸如涉及新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技术,模具、合金材料的少无余量精密成形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积累与创新,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推进信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将需求、技术、生产、销售等统一协调,发展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使得系统具有自动监测、优化等功能,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运用流水线生产、准时生产、5S管理法和西格玛管理等手段,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制定工艺标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科学的管理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合理进行集成创新、模块化创新、原始性创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运用物质资源,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模式创新,加快发展基于制造基础上的非生产水平。苹果公司不仅具有性能卓越、时尚的硬件产品,还通过软件系统整合了各类资源,由单纯的产品生产商转变为生产与服务相融合的供应商。APP STORE模式在于苹果公司为第三方提供了平台,从而满足客户对手机应用的多样化需求。
(二)发展“四化”,增强制造企业技术水平
为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企业应积极向专业化、服务化、精细化、智能化等“四化”的方向发展。以自知、谦逊的态度,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优势领域,发展专业化。以平等、合作的精神,为客户提供价值,发展服务化。以专注、极致的态度,磨练细节持续优化,发展精细化。以兼容、协作的态度,整合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发展智能化。
专业化集聚资源重点突破。受资金、人才、设备等的限制,企业不可能制造出大而全的产品,只能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的某项产品上有所作为。企业应当坚定不移地将所有的资源放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以严谨、专注的态度,打磨细节、追求极致,为客户提供无可替代的产品。日本一家只有40多人的小公司专注螺母,并研发生产永不松动的螺母,畅销全世界,由于质量过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要订购这家公司的产品。
服务化全面提升制造能力。产品能否“惊险一跳”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于能否提升客户体验,创造价值。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节约成本或创造价值,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主要由生产为主转变为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为一体。华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电信设备供应商第一,主要是密切关注通信商等客户的需求,并与之共同创新,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方案,及由此带来高效益。
精细化关注需求打磨细节。我国产品产量第一,但是产品的精细度不够。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亿吨,占到世界的49.4%。但是某些特种钢材仍需进口。我国制造设备精密程度不高,缺乏高档数控机床,未能掌握更多的精密、微细等高精制造工艺,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缺乏世界一流的品牌,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费用。坚持市场导向,认真调研、智能生产、精准营销,确定客户的潜在需求,细化提升每一个生产细节,选择最为恰当的营销方式。
智能化整合技术推动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引发了生产工艺、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人机互动、万物相连已逐步成为现实,并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以智能制造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促使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智能制造包含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全程服务等内容,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我国一家服装公司运用人体数据、衣服版型数据等大数据、以及自动化、智能物流等技术,推出个性化定制业务,从而带动了公司利润增长,保持了健康发展。在智能化的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是观念的改变,其次才是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顺时而为,有所作为。
(三)企业为主体,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不但应该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应当成为商业模式、成果应用的主体。我国大多数企业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促进增长的积极作用,并愿意投入人才、资金等,但是受制于资金有限等,往往搁置推延。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以开放的理念,充分运用各类创新资源,达成提升产品品质或管理水平的目标。
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制造途径。有些技术已不是通过倒推就可以获得的,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积累、性能卓越的新材料、高水平的工艺技术、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等。诚然,我国已经在航空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一些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国外。对这些零部件的研发,需要分类、渐进攻克。
选择合作伙伴,构建高门槛的价值链。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等将彼此的优势整合,形成较高门槛的价值链。不仅要与行业内的公司进行合作,而且与行业外(物流配送等)的公司协作配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全球化经营。
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培育美誉度的品牌,首先,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制造工艺,对标甚至超过国际标准,做出质高价优的产品。其次,对营销的广泛尝试,不仅通过博览会、经销、加盟等传统方式,而且要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直接与客户互动,获得更有效的改进产品或提升服务的信息。最后,强化品牌所属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平台,为国家缴纳税金,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而提升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四)国家引导,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制造业发展引导,合理产业布局。做好高端制造业的顶层设计,依据区域的区位、人才、资金等要素,合理谋划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研发公共基础技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国家推出大众创业的系列政策举措,可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敏锐发现、尽力抓住市场稍纵即逝机会的能力,调动大家的积极能动性。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完整、绿色、高效的产业链。以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园区为载体,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专业化、精细化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先进制造的首要因素是培养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人才。首先,重视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改变以唯书面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注重规矩、唯真唯实、勤奋上进、理性严谨等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次,重视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无论何种自动化的机器都是由高素质的人来操控,德国独特的学徒制技术人才教育体制培养了制造业赖以发展的人才库。最后,培育积极进取的制造业文化氛围:专注于某一领域,对细节的不懈追求,对程序的严格遵守,内化于产品的责任感等,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占据广阔的市场,拓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大力加强商标、专利等的保护,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申请积累、灵活运用专利,面对国外知识产权申诉,要敢于亮剑。界定各类知识技术的边界,严格保密核心技术,共享不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技术。
搭建制造业相关信息的平台。畅通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反馈需求信息。实时关注发展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工人数量、结构、培养周期,为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及时信息,使之调整教育培训方向。借鉴德国学徒制,重视“实干”,每年要求一定时间去实践,将所学理论及技巧运用其中。
构建公平、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拓宽创新资金来源,壮大法律、技术等中介服务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社会环境。实施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运用技术创新。开放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投入高端制造业,运用政府性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氛围,加强鼓励创新的宣传,响应“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号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程中华.产业集聚有利于制造业“新型化”发展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2):61-71
[2] 徐立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思考.经济问题,2014(12):79-84
[3] 汪应洛,刘子晗.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
[4] 张晓涛,李芳芳.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13(5):39-47
[5] 杜鹏.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后发大国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2
[6] 胡迟.试论“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之对策――以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2(2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