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9: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育与音乐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美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课教学来进行的,尤以音乐和美术课为主。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必须懂得音乐美的特点。音乐美是一种声音艺术美,它是依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的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依靠人们的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根据音乐的这个特点,音乐课的教学一般要抓住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创设情境,提高审美
音乐课的内容分为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欣赏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应以唱歌教学为主,因为只有有表情地歌唱,才能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感,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感受音乐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美育教育。在唱歌教学中,我突出精讲多练的原则,尽量用少而精的语言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积极的愿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领入一种音乐美的境界。如:在教歌曲《在老师身边》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往事,背诵赞美老师的诗歌,让学生去悉心体会老师的可敬可佩,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为歌唱打下基础,动听的旋律响起来时,我先深情地试唱:“自从踏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一双双晶莹的眼眸中闪动着亮光,一张张纯真的脸上,荡漾着笑意,他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接下来的教唱非常顺利,同学们情绪饱满,认真投入,都被这美的音乐、美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下课铃已经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这就是音乐美的魅力。
二、扎实基础,提升能力
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形成学生独立地演唱、演奏和欣赏的基础。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演唱技能、演奏技能和识谱视唱技能。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强调乐理知识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形成新的认知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既要加以重视,又要注意方法,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音阶等知识变得更形象,节奏练习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自制打击乐器,或做节奏拍手操、当然全班一起按节奏手舞足蹈就更好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涨的同时,高效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在扎实基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借助学生不断提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乐曲改编、歌曲改编、节奏改编等等,此环节一定要进行分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可以迅速提升。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三、融入情感,陶冶情操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而音乐本身就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欣赏课是首当其冲的。欣赏课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好欣赏课,对于教师来说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会音乐极重要的一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备课,调动多种有效手段组织教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根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理解和掌握的规律,欣赏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应按照综合——分析——综合或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组织。例如对歌曲《魔王》的欣赏教学,《魔王》是奥地利艺术大师舒伯特的经典作品,歌曲体现了作者鲜明、深刻、洗练、隽永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好的歌词一一首叙事诗,有情节、有意境、有人物、有对话,再通过典型音乐语言的表达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动而富于感染的故事。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讲述了“树精”的引诱、恫吓、威逼;父亲的怜爱、安慈、抚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冲突十分激烈的故事,“夜沉沉,风嗖嗖,魔鬼笑,亲人愁。”魔鬼软硬兼施终于掳走孩子幼小的生命,邪恶战胜了善良,悲剧性的结局无声地告诉人们:要时刻警惕居心叵测的人,作者在这首歌曲中寄托了鲜明的爱憎,鞭笞了黑暗和邪恶。憎恨魔王和同情父子是这部作品的教育目的所在。通过渲染与分析,艺术大师的创作特色,独具匠心的作品中那种悲剧美的魅力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作品的欣赏已水到渠成,把录音放开,学生能对照曲调默默哼唱,细心体味,再辅以教师画龙点睛的板书小结,启发学生自我总结聆听后的感受与体会。在欣赏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特别是爱与憎这条主线,通过拔情、引情、入情、抒情这四个步骤,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至此,情感教育不再是教学的手段,而是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把握形象,富于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把握音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音乐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在对歌曲的情感把握上,不仅要从音乐入手,还要注意歌词。把握音乐形象是音乐欣赏进入较高层次的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时,必须注意把握音乐形象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把美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我国优秀的古典名曲时,随着典雅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幅山水画卷之中,让学生体会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方升起,银色的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在江面上,远处渔舟在水面荡漾,两岸花影轻轻摇曳,那优美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老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音乐的伟大。在他们心灵深处激起审美的愉悦,我想这种美的情感将永远留存于他们心中。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越来越体会到,音乐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实践,继续用美的旋律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音乐教育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最终都要归结到美育教育的范畴。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性质特征与目标任务是在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实现美育教育所赋予的育人功能。[1]而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智力开发的功能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其自身的触觉、视觉与听觉等多方面的机能。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开发。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各类音乐实践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双手的触觉能力,也能锻炼听觉与视觉能力。不单是乐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的灵活运转,同时双手的配合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得到锻炼,提高大脑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也是很多喜爱音乐、学习器乐的孩子聪明的道理。而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过程,进行音乐教育的学习,能够打开学生思维创造的大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左右脑的平衡,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的创造力等多种益处。
2帮助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越来越被得到关注与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家庭、学校的反复认识甚至社会反复再认识的过程。音乐艺术的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全方面和谐发展、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等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西方欧洲被称为“乐圣”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固执却执着,坚强且有毅力。在他的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并且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还完全丧失了音乐家最重要的听觉,但他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造了音乐的“奇迹”。他的音乐作品形象鲜明有力,曲调线条清晰紧凑,多数以反抗命运,具有鲜明的英雄性与戏剧性,富于动力的谐谑曲,以坚强为主旋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挑战。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痛苦中顽强地创作命运交响曲,苦难变成他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无法听到的音乐是他活下去最大的精神支柱。是音乐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是音乐让后人记住了这个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英雄。音乐教育是一门听觉艺术的教育,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听觉生理也随之成长,经过音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长期渗透,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提升了人整体的人格魅力都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效果。
3塑造学生发展和谐心境的功能
塑造和谐的心境是音乐教育从美育的功能出发的特殊功能,推衍扩之,个人的和谐心境是实现家庭、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鄱阳湖畔,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叫声直到衡阳之浦才消失。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源于此境,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为何现在的人常在茶馆、餐馆等一些公众场合听到此曲?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下,人们通过这样的轻音乐可以减缓压力,产生共鸣。若不能将这种堆积如山的工作压力减轻,人们的性格和情绪将会受到影响,变得急躁烦闷。正是因为有音乐的共鸣,人们才可以塑造良好和谐的心境。所谓孔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学和顺,比物饰节。”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引用孔子的这段话道出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4提高学生升华精神的功能
音乐艺术是音响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表演的艺术和创造的艺术,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几大部分,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功效。音乐可以打动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其不仅对自身,而且对他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关注,为他人的幸福而欢欣鼓舞,为他人的灾难痛苦扼腕叹息。一些音乐作品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中枢、震撼人的心灵对人进行影响,这种影响扩大到一定的范围,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影响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对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好声音》这是一档非常火的选秀节目,在这个舞台上,对梦想追求的声音真诚地打动着每一个人,每个歌声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不管他们的经历或假或真,他们一定是经历了不同的磨难与鲜为人知的努力才站在了如今的舞台之上勇敢地展现自己。在他们的道路上充满了对音乐梦想与人生的执着追求,音乐可以打动人,蕴藏在音乐中的苦难、经历与情感更是音乐之魂,每个人演唱的音乐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有些故事太过于直白地表达会使人感到十分伤感,通过音乐却可以更好地进行诠释。音乐是追梦者的精神支撑,能带给他们满满的正能量,使能他们勇敢地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样,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有四位专业的梦想导师,追梦者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来证实自己,使自己接受更加专业的指导,因为需要导师引导正确的方向,或喜或悲,终究是音乐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证明音乐教育具有使精神得到升华的功能。
音乐教育是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和谐发展、升华精神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所要求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这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传授。因此,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促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升华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的作用。
作者:关筱 夏诣超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5-01
音乐,神奇而美妙,如诗如画,它将大自然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都融在了变化无穷的音律中,有人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复调美,还表现为以情为主,情景交融,以描绘性为衬托着力抒发人在客观世界具体情境中的心理感受。音乐的美无处不在,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美育素材,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美传递给每个学生。
现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学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地把审美教育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应以美感的发生为基本目标和内容,“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感知、发现的过程,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呢?
首先,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审美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当个人的情感与音乐共声息、同忧乐,从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时,音乐欣赏就达到了最高境地。当你静静欣赏音乐的时候,你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之中,会感觉心灵受到洗礼,焕发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在儿童和少年时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动机出发点,大多是从音乐的兴趣、乐趣到志趣这种音乐心理过程中得以巩固发展、脱颖而出的。比如,冼星海的音乐兴趣是从听洞箫而姗姗起步的;巴赫是从父亲的管风琴演奏中萌发出对音乐的神往;贝多芬是从教会合唱团的歌声中而登上世界音乐艺术的壮丽巅峰……当然,他们的成功还有许多复杂的其他因素,但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兴趣,所以说,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其次,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学科特点,将美育充分贯穿其中,将审美体验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聆听,参与演唱、演奏或表演等实践活动,去感受音乐,同时在教师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了解下。去体验流淌在音乐美妙旋律下更深层次的美感,教师要给学生感受音乐的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音乐的魅力,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音乐是无形的,只能去感知,同时音乐赋予人的想象空间是丰富多彩的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解读音乐密码的同时,师生共同感受和理解美妙音乐的带来的无穷乐趣。相信只要教师坚持对学生长期培养和陶冶,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会不断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早期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为将来走上音乐专业之路奠定初步基础。
声乐是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在培养基础教育合格音乐师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人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的教育活动。
歌唱审美就是歌者对美的感受,通过演唱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呈现给其他人,同时听者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声乐教学的过程是我们审美意识和情感追求的过程,在演唱时就要有意识地把思想、感情和情绪注入到歌声中去。通过气息和声音自然地结合,准确地吐字、咬字,语言的抑扬顿挫等使声音具有美感;情绪和情感越深,歌声的美感就越强、越鲜明。培养声音的美感,除了老师的指导外,主要是通过自己感觉的心理去深入体验和领会,不仅要寻找听觉上美的感受,还要寻找内心视觉的美的感觉,审美心理通过想象和联想,形成同欣赏五光十色一样的美感。除此之外,对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演唱者都应该对歌唱声音的音色进行专心研究,音色是演唱者心理上的审美思维反映,没有丰富多彩的音色就不能生动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要在心理上建立良好音色的审美观念,以使其尽快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色。
二、音乐感觉的审美
音乐感觉的美感是音乐审美的重要方面,是在演绎作品内容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直觉上的感受,是音乐审美愉快和审美情感的心理感觉;感觉得好与不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之上的表达,是理解情感、通过技巧来准确再现情感,准确表达作品内容、风格的艺术化手法,是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
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音乐审美感觉的训练,除了刻苦进行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强弱等基础训练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不同人物和事件,体验不同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状态;多接触社会,增加丰富的阅历,拓宽知识面;还要深入细致地观察景色景物,体验大自然的美感;经常观摩、观看名家的演唱、演奏,多听和看录音、录像,从中领略声音、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这些都是丰富音乐感觉美感的必修课。音乐的审美教育不同于说教,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美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三、情感审美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一首歌(乐曲)能否达到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与演唱(奏)者的准确反映、深刻揭示作品的真实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演唱(奏)者既要传达感情,又要使别人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这就要求表演者本人首先被作品美的情感所震动,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情感审美素质,这样的歌(音乐)才具有美的感染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各类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因素,准确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努力点燃内心的情感火花,让自己在热情、活泼、欢快、雄壮、豪迈等健康的音乐情感基调中,获得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陶冶审美情操。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和学会创设温馨、融洽的艺术气氛,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是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音乐审美媒介就是交流审美的信息,在今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自己所表露的任何趣味、喜好等情感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常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和全面自己的审美修养,才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才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目的。
四、愉悦审美
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是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的心理感应过程。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良好心态以及音乐兴致的保持,来自于自身所获得的内在愉悦体验的强化和教师或其他人所给予的外在积极肯定的强化,这也是音乐审美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音乐学习中,要有意识培养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来形成同一音乐审美对象,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相互给予尊重和欣赏。同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境,使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是音乐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当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获得充分的美感满足,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音乐学习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人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并使整个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不断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使自身审美情操日趋完善,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3]吴斌,金亚.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洪啸音乐教育网,2005,12.
[4]佚名.艺术课程的愉悦性,中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音乐教学网,2005.6.3.
音乐“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一、音乐美育教育的价值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不同的感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3.杰出的音乐人物代表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最准确又最深刻反映音乐无形形象的作曲家聂耳,直到现在他创作的作品仍然不失深刻感人的魅力。有人将聂耳的音乐作品比做“精神原子弹”,他的歌曲以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斗争热情和人们必胜的信心,给当时各阶层爱国群众以极大鼓舞。
二、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
1.音乐审美经验是青少年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获得的。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听了振奋人心,唤起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冼星海谱写出了人们的心声,成了时代的强音。有的课是需要背记乐曲的主题和旋律,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学生欣赏作品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提高综合素质,审美经验就会更丰富。
2.音乐审美经验从学生二次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中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环节是需要学生自己编创完成的,亲身实践,表现美、创造美,把音乐美带到生活中。音乐是表演艺术,只有通过歌唱和演奏才能产生真正的音乐,在这些音乐表现过程中,不仅自身可以体验感悟到音乐的美感和内涵,而且可以为他人提供审美对象。在初中音乐教育中,不仅长期将歌唱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还增加了演奏教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天地。音乐表现能力具有多层次和无止境的特点。但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表现能力应该是在掌握基本歌唱和简易演奏技能基础上,能够准确而有表情地表演,能够正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基本情感和内容。
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进入更高境界主观能动性的施展和发挥,也是想象心理活动能量转化的一种表现,作曲、歌唱、演奏、欣赏都有音乐创造能力的体现。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应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等途径,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创作方法。
三、音乐“美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古人早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的“移风易俗”就是“精神上的升华”。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审美教育。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时代美育的健康发展,都是同追求美的社会理想这一审美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音乐教育学校教育审美教育
1.音乐———有选择、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运动过程,可以再美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诱发人体运动机制,与之协调一致地活动;而任何生理、心理的活动都有情绪的产生和伴随;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音乐是“心灵的体操”的说法。由此形成欣赏音乐所持有的“不可拒绝”和“自然参与”的情形。音乐的节奏、音高、音色、力度、和声、织体等各方面的变化,灵敏、细致而微妙,在它的作用下人的感觉器官及与之联系的神经系统得到锻炼,机敏的反应能力与感受能力同步提高。如果参加音乐的创造实践,还可以使感受、鉴别、控制、支配、协调等的一整套的运动系统和机制变得有效而精当。音乐可以分别获同时表现单一的、多样的,简单的、复杂的,清淡的、浓重的感情内容,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得到直接的交流;而且音乐艺术为听着领会、体验、填充、再创造留有充分的境地,所以,音乐是建造丰富的内心世界、斑斓的精神殿堂的最佳材料。好的音乐是美与删的同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会在心底积淀起对崇高、美好事物、目标的追求。音乐是一种尤其需要控制才能得以创造、表现的艺术,在长期的音乐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培养成用美的方式表达美好感情的习惯。音乐创造实践,还可使人在无意之中,深深地懂得要创造美的事物,必须很好地与别人合作。通过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教育或活动的实施而实现的美育,叫做音乐美育。音乐自身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影响,较之其他艺术更为深入、广泛,更具综合性和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自然实现的效应。因此,无论中外,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艺术家,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教育作用,都予以特殊的关注。音乐于人的身心的作用,从接受它的愉悦、启发、陶冶,到变为一种属于自己的心境、情怀、品格、修养,直至行为支配的价值取向、分寸节制等等,既明显又无形。而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这种“变为”—转化的若干机制和具体实现过程,人们至今还未能作出科学、明细的揭示。以致关于音乐美育的特点、功能的阐发,目前大部分仍处于观察—描述—思辨—论证的状态,并在此过程的反复进行、循序探求中不断得到认识的深化。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最高概括,可以表述为:多侧面、多层次、多契机的诱发、展现、锻造、完善和强化人的本质力量。
2.学校音乐教育是指除音乐(艺术)专业院校、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系科以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这种教育,特别是对中小学来说,属于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在国民的合理素质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美的创造的知识、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对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审美教育。笔者近几年以来一直担任职业中专学前专业的班主任及音乐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如下感悟: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提供的规律重中之重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的方法。信息,因此,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此外,学校中一切带有教学性质的活动,都应是以一定教育目标为依据的自觉行为。学校音乐教育,不是一般的群众性的文化生活,更不是普通意义的消遣、娱乐。他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有审美意识到整个思想意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品格修养。绝不是任何一般音乐作品、音乐活动、音乐现象,都可以纳入、引入或介绍到(哪怕是出现于)音乐课堂或校园中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来具有特定的、而且是严格的选择性。
4.音乐教学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要使学生掌握有关构成音乐地的材料、要素,音乐反映生活、表达内容的形式、方式、手法规律等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接触熟悉相当数量、各种品类、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包括中外古今的优秀作品;学会一定的音乐艺术表现技能,总之,腰围学生将来可以正确地获得美好的音乐文化享受,广泛汲取珍贵的音乐艺术滋养,进行或参与一定意义的音乐艺术创作实践,准备好起码的知识、技能和修养。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体现丰富坚实的知识性和知识的由浅入深、由简渐繁、循序递进的层级性、系统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审美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如何能真正成为审美教育,这成为我们如今所面前的一个问题。对此[美]贝内特•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首先,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其次,教学安排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他学习则起支持作用。’”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既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又是审美接受的过程。要使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音乐教育的主体、客体及教学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育如何能将美育融入其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包含许多元素,如文化修养、艺术专业修养及人格魅力等等。这些元素在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会起到一定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艺术教师应充分展示出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气质和仪态、幽默风趣、感染力十足的语言表述、丰富的教学经验、全面的知识结构等等,这些细节对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证明具有这些特质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也不易被学生遗忘。这样的教师自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教师素质的提高还应从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上抓起。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演奏及理解作品的能力都是对其最为基本的要求。正如雷默先生所提到的“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试问如果教师连如何选择音乐作品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从何而来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观察及反应呢?艺术教师只有先从自己的专业抓起,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打下基础。
在自身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同时,深厚的文化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成熟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是由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而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够体会和感知美,而美本身涵盖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理解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与音乐相融合,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反过来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后融会贯通,不仅扩展了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点,也更容易的理解美、感受美。
二、学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
学生是审美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审美教育是审美接受的过程,教师是传播艺术技能的主体,学生就是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客体,他们的艺术技能水平直接验证教学的结果。因此审美教育想要在音乐教育中顺利的开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学生应在理解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拓宽视野,加强个人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审美主体对艺术感受力的强弱来自于他们自身文化素养、音乐修养及欣赏态度等因素。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他们从人文角度入手深层次的把握、领悟艺术,用心灵去理解和表现作品,进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实践所形成的优势,进一步体会音乐教育中感性教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音乐技能,同时学生通过专门而具体的技术强化训练,不断地增加对乐曲的感性经验,最后随着专业技能与感情经验的完美结合更好的诠释出乐曲,也更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
三、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要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教学这个环节就不容忽视。音乐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管是对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对音乐技能的训练,都应该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悟、积累和创造的特点。这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每一堂课,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应遵循音乐的学习特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鼓励他们在音乐中积极的表现自我,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适时设置疑问,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态度及行为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在学习中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更好的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审美教育应从感性入手,同时重视教育中的内在效应。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实质上是塑造“人”的工程,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人格的塑造。音乐审美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中应贯穿所有审美的因素。这种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得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为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莫雷.心理学 [M].东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应把握音乐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乐感的培养和美的熏陶。”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应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可见,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本学科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如何做呢?
一、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艺术科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可以利用多种欣赏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主动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而中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更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式样。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2.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应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一个人所建立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往往决定着音乐美育实施的质量。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使学生自然的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用健康的情绪把学生带进歌曲的意境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美育教育
1.进行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知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人的生活体验对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