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纺织科学研究8篇

时间:2024-01-03 16:57: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纺织科学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纺织科学研究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钳工实习课;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社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就需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技能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中职学校机电类教学而言,如何钳工实习课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就需要中职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现阶段教学方式的弊端,不断创新钳工实习课教学方式,促使钳工实习课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对“中职学校钳工实习课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基础,加强自我学习是保证

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必要自身拥有足够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诸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钳工实习时,就需要对钳工工艺学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需要掌握相对应的机械知识以及制图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钳工实习课的教师而言,就需要具有以下条件,其一是具有牢固的基本功,教师能够在实习课中熟练向学生展示钳工操作,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是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习课中教师要想正确指导学生,就需要对实习各环节中的钳工操作十分熟悉,同时能够掌握实习课中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能够掌握钳工基本理论知识,从而有助于钳工技能的掌握,最为重要的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其三是具有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在实践生产中,合理的工艺流程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为此,教师有必要拥有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在实习课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能力;其四是解决难题的能力,在实习课中经常性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钻头的掉落,如何巧妙取出,针对这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自身拥有足够的操作经验,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其五是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同时自身的行为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拥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严谨的教学习惯。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实习课教学质量。

2 中职学校钳工实习课教学方式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学生实习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为此,教师在钳工实习课当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有必要注重这一点。具体内容如下。

2.1 采取多媒体,实物直观教学

在钳工实习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钳工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了解,促使学生难以接受钳工深层次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为此,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物或者模型,同时教师需要结合生动的语言加以讲解,最好的配以贴切的生活实例,促使学生具有一个感性的初步认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钳工基础理论知识,促使后续的实践操作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诸如,教师在进行锯割教学时,学生对锯割的要点并不是十分熟悉,从而不能有效开展锯割作业,一旦教师只是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熟练掌握实践技能。为此,实习指导教师需要利用锯弓以及锯条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实践操作,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操作要点。对于讲解钻孔时,实习指导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入钻床间实施现场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就对钻孔具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注重引导、启发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习课教学当中,实习指导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中,除了拥有毕业证书之外,还需要拥有技能等级证书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明确掌握技能的必要性。为此,实习指导教师有必要在实习课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实习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避免教师空洞的讲解,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才能有效达到实习课教学目的。实习指导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当中,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不仅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使得学生积极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实习课中教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或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加工零件教学时,实习指导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先制订加工工艺以及步骤,并且对自身指定的加工工艺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明确施工工艺存在的不足或者优点,从而进行改善工艺,从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加工工艺,有助于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 围绕教学计划,统一中追求个别

实习指导教师有必要在在实习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大纲,科学制订钳工教学计划,同时针对钳工教学内容给合理安排实习教学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此情况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重视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全班学生获得不同锻炼,从而使得全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诸如,在实习课中,教师可以组织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以及经验的介绍,尤其是针对基础能力差的学生,技术较好的学生有必要加强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自身需要充分发挥引导需要,不断给予学生帮助。

篇2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篇3

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设计病案、组织问题、文献查阅、分工合作、教学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进步。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Teaching)又称为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阅读、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途径进行探究,能够掌握、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主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明确事物发展的起因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由此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渠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备课、学生听课,师生之间少有互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在中医学教学领域,长期以来一贯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带来不少影响。《中医内科学》作为大学期间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怎样令其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是目前正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导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从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将我们尝试在中医内科学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工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级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0名,分为5组,每组8名。

1.2研究方法

1.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思维

在对《中医内科学》某一系类相关病证的总体内容如病因病机、历史沿革、辨证要点等讲解后,教研室和主讲教师在集体备课、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对该部分教学内容采用以具体的临床病例为样板,在病例内容中涉及中医基础知识、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等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将需要解决的事项设计为问题,设置的病案和问题要紧扣教材,有适当的难度,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病例的设计可以有数次就诊经历,详细记录每一次诊疗经过,且病情的发展趋势符合某一疾病的自然转归,但同时注意不能过于复杂,必须与学生该阶段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相平行。一个病例基本准备5~6个问题。在授课前一周将病例下发。我们选择心系疾病中“胸痹”一证,病案中问题涉及《内经》中真心痛、《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理论的理解及体现辨证论治的九张方剂、丹参饮和血府逐瘀汤在胸痹中的辨证运用、病情演变中病因病机的层次分析、虫类药应用选择、现代医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内容等。

1.2.2组织分工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收到病例后,小组成员可以协商使之明确自己在问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可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对分工提出建议,使组织分工更趋合理并符合个性。一般以一个小组准备一个问题为宜,如有兴趣也可以对其他问题展开讨论。

1.2.3收集信息整合分析

可通过复习既往知识、查找文献、医案医话、或多媒体、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2.4充分讨论创建解决方案

对病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不同的小组因研究问题的不同,也可对其他小组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完成并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由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就问题内容进行讲解,如其他小组学生对该问题有兴趣,也可发表不同意见,并上交书面材料和讲解。

1.2.5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汇报,作为主导者,教师应把握总体方向,并对每组发言设置时间限制,待结束后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点评。

1.3考核方法

(1)课堂教学结束后,予学生病例分析试卷,考核重点是中医理论及辩证分析思路;(2)通过考核,学生对个人中基理论、辨证思维能力、中医经典运用进行自评,以熟练运用为明显进步、能运用为有进步、未达上述要求者为无进步。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4.0软件包,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位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自评结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思维能力有较好提高,至于经典运用,可能与训练不够或前期积累较少有关。

3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广大医学教育者和教学管理者的教改方向[1],探究式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设计相关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并将知识点融合,整个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易适度、合乎逻辑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掌握学生的需求。同时,要求教师提供所需的研究条件以及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或者查阅相关文献,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提出质疑。此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帮助、规范学生完成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将学生分组集体完成。在过程中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完毕,学生必须把自己的研究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解释。充分允许学生就同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想法或解释,他们必须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供大家共同参考或质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目的是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探究,完成对问题理解或寻求答案。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疑问时可适当点拨,及时诱导探究的方向。为避免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方向偏移,师生双方可以就相关问题有限制说明,教师应关注进程和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引导。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共同参与讨论,教师也能从中获益,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2]。21世纪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3],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章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能进一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供表达才能的舞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使学生与教师均耳目一新。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并把握问题的环节与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有层次的启发和诱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教学问题收集资料,自主分析、判断、归纳,并在讨论中寻求答案,它符合临床课程的实际需要,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陈咸川 董燕萍 顾娟 殷霁虹 沈宇弘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

参考文献

[1]孙祝美,叶聤杰,闫晓风,等.团队学习与讲授模式在学习成绩与学生情绪方面的比较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8):30-32.

篇4

课堂志和原有听课形式有着怎样的不同?我们进行了一番比较(见表1):

以上是从听课角度进行的比较。那么从授课教师的角度,又有着怎样的改变呢(见表2)?

不难看出,课堂志能让听课教师跳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阈限,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设计观察点或主题,利用观察技术,获取课堂微观信息,找准教学问题所在,通过反思、对话,提出行为改进的策略。

经过摸索和尝试,我们的“三动课堂志”应运而生。所谓的“三动”即三个观察视角。

观察视角一:儿童的思维灵动吗?

孔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儿童的思维是否灵动、积极,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针。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呢?好在,看似内隐的思维有其外显的表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孩子们主动举手发言了吗?因此,我们推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观察表,供老师们自主选择(见表3,表4):

《我是独生女(子)》(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上完后,我们对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获得了如下数据(见图1)。

如图所示,全班主动发言人数占总人数的80.49%,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投入到了课堂之中。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采取有效举措关照到八个未举手的孩子,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结合教学流程,我们又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见表5):

在教师设计的四个教学活动中,只有一个活动能激起半数以上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显然是不够的。据此,我们对本课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再次进行观察,得到如下数据(见表6):

通过数据比对,我们不难看出,经过重新架构之后,儿童自发举手人数更多、参与度更高、思维更加活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一时间情况下,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只有一个思维的最敏感问题,我们称之为“思维敏锐点”。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呢?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不喜欢问完即答,喜欢老师给予适当的等待时间;他们不喜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散点式问题群,喜欢逐层深入、不断追问的锥子般的问题串。

当儿童在课堂上自发举手时,就表明他们的大脑正在积极运转,他们充满了表达的渴望,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共享。因此,用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点燃并保护儿童举手的热情,就成了我们观察、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表征之一。

观察视角二:儿童的身体活动吗?

说到身体活动,大家一定会质疑:品德课堂能让儿童身体活动起来吗?当然能。

《他们需要关爱》(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课教学前,我们随机确定了班上一个普通孩子为观察对象,上课伊始便对他的心率进行测量,每项活动结束后再进行测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心率变化情况记录(见表7,图2):

为什么孩子在第二次体验活动后心率不升反降?为什么孩子后半堂课的心率比上课伊始还要低?为什么心率曲线呈下降态势?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体验活动应该适可而止,时间一长,孩子容易产生疲劳和倦怠,这是其一。其二,儿童的兴奋点转瞬即逝,一旦转移或者消失,再想激起思维的火花,就要另起炉灶了。其三,如果仅仅停留在肢体的运动而没有带动思维的深入,那么这样的活动是浮于表面的。鉴于此,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见表8,图3)。

老师的智慧是无穷的,当我们有意识地将儿童身体是否活动确立为观察视角后,各种活动形式层出不穷。特别是小组学习,已经成为老师自觉的选择。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老师们创造性地设计了“笑脸卡”,在小组内发过言的孩子就将此卡摆放在桌角;制定了碰头交流的形式,只要开展活动,同学们必须聚拢在一起,身体前倾,目光对视;开展了以“全员参与”为标准的小组学习星级排行榜活动。这些具体的举措,让生活在大班环境中的孩子都尽可能地活动身体、主动参与。

观察视角三:儿童的情绪悦动吗?

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观察情绪,就像是倾听或观察思维。唯一的区别是,思维存在于你的大脑里,情感却具有强烈的生理成分。儿童的情绪是否悦动,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观察视野。

《筑起血肉长城》(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学,老师以《义勇军进行曲》 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线索,抓住“前方将士”“后方民众”“其它人士”分别是怎样誓死保家卫国的这三大板块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遗憾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慷慨陈词、热血沸腾,学生却回应寥寥,表情平静。

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们找来几位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问:你们喜欢这节课吗?

答:还行吧。(一个孩子思考片刻后,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答案,另两个孩子附和着点点头)

问: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1:好像没什么印象特别深的。

答2:我有印象,打了很多仗,死了很多人。

答3:很多中国人都积极抗战。

问:你们上了这一课后有什么收获?

答1(淡淡地):国弱被人欺。

答2: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是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束语)

问:你们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

(三个孩子均摇摇头)

是不是真的没有问题呢?当然不是。一番分析之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对教材中介绍的和血战台儿庄两大战役,老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时间、地点、参战部队、战斗结果和历史意义。接着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死守台儿庄?这得对应《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势图(1937年)》来展开。按照沦陷时间,沦陷城市先后是:北京、天津、包头、太原、上海、南京、杭州、徐州……仔细揣摩形势图,孩子们立刻发现了问题:“太原与上海、杭州与徐州相距这么远,当年日军是怎样行进的?”“之前日军入侵步伐非常迅捷,为什么在台儿庄遇到了殊死抵抗?”“台儿庄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步步紧逼,扣人心弦,所有孩子都将急切的目光投向了教师。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你们能发现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孩子们通过老师呈现的补充资料感受了当年战争的惨烈,通过走进教材知晓了这场战役必须打也不得不打。

课堂上,他们神情庄严而凝重,有的女孩还偷偷擦拭眼角的泪花。他们被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壮举深深折服。当老师结合时事提出“能不能让”这一话题时,孩子们更是群情激愤,畅所欲言。“中国虽然很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当一位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孩子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全班掌声雷动。

学生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某一堂课、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只有真正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打动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在饱满的情绪状态中进行认知活动,让他们始终对品德课程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渴求”的状态下学习。

篇5

1.时政热点透析法。时政热点本身包含了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性,将之引入课堂,不仅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会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而且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其做法有以下三点:其一,教师时政热点-学生结合教材自由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发言点评;其二,学生共同搜集时政热点问题-学生个体就时政热点进行三分钟演讲-师生共同讨论热点问题-学生个体撰写时政热点问题综述报告;其三,教师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分组探讨-全班讨论发言。为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课余收集材料,每天课前五分钟由学生向大家作时事报告,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本地区要闻,等等。学生新闻后,再由其他同学做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做进一步的讨论与评述。如此一来,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乐学、好学,也为“学好”奠定基础。

2.小课题研究法。课题研究是新时代学生学习探究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小课题,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实施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进行。通过小课题研究,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例如在学法指导上提出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开展“自读、自讲、自议、自测、自评、自结”的课题实验。这种模式是学习与教学的交互,它既是教师教改的课题,也是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小课题,课题实验的方案,可由教师提出,而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具体学习方案,应让学生以小课题形式自主设计,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情,掌握课标的目的要求,同时也探索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

3.学习体验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要创设情境,引生入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例如学习政治常识《民主决策》课时,可组织学生到街道参观、体验。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自来水价格听证会的方式,来了解价格听证会的基本流程,也可以邀请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来发言。在听证会上,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改、完善。此外,学生还可以设计并参加“辩论赛”,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知识服务、新闻会等形式的活动。

4.社会实践法。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能力,这其实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中有关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时,结合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在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社会实践调查类型的课题——关于企业经营方法的研究。又如,在讲授《银行和储蓄者》时,我要求学生到农行将银行的空白支票、存取款单及宣传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银行的基本业务及作用,谈如何储蓄、储蓄的原则及作用。在讲授经济常识第一课《价值规律》内容时,恰好是桃子上市的季节,我让学生分成几组,分头到集市上、超市里调查桃子的价格,历时半个月,然后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制成表格,画成曲线图,写成小论文,在班上互相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价值规律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的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参观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等。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

篇6

0.引言

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方法是否使用得当。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算其专业素质再强、工作态度再认真,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很满意的效果。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在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呆板,已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1.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

1.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师以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1]。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所以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2符合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是德育课,它不仅要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也要符合德育工作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不管是在教学目标,还是学生的品德培养方面,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都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3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改变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缺乏创新,教学程序一般都是按照复习新课、讲解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的模式进行,固守陈规往往就会使教学不断僵化,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如: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等,因此,要想改变教学现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并进行不断的改革。

1.4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并且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运用到实际中,学生逐渐形成知识无用的错误意识,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2.1更新教学思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思想的转变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教学思想是对教学过程中基本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它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改革与创新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教学看做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会选择较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就会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教学思想对改革教学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

2.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要将学生的读、问、练、说结合起来,在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将其他的方法也渗透进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

2.3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的讲,是单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清楚,往往就会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主动跟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变互动,这样有利于教师信息的传送和学生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4活用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充分认识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课是关于法律道德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掺杂着个人的情感因素较多,因此,可以多列举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真实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在动情之中达到明理的目的。

2.5教法创新与学法创新相结合

在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应是全方面的、开放式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如何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要强调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突出学法的创新,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优化分析

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了中学的思想政治课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生活中各种现象。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方法来看待世界,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政治时事进行客观的对待,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这一目标的提出给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4]。为了符合这一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究,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创新,目前,效果较为显著的主要有生活化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3.1生活化教学

知识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每个人与生活也都是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指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显得丰富而具体,现实中的事物作为理论教学的载体将知识具体化。在新的环境下,教育者越来越重视教学生活化,政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打破狭隘的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故事、事例等下手,以现实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凌驾于生活之上[5]。实质上将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提高教学层次和效果,还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若想要大力推广并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融于生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以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长期的使用将会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生活化教学法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教学不仅要根据具体的教材来进行,也要学会活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6]。最后,构建生活化课堂环境,完善教学评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原型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课堂教学环境。

3.2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以现有的教学材料为基本内容,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以生活为参照物主动地进行探究,进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与相互学习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上升。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问题要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例如在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时,老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案例,制作成一些简短的视频或PPT,让学生对课题能够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文献调查等多种形式来收集生活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案例,并寻找答案[7]。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派小组代表来进行发言阐述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听完之后及时给出科学的点评,将课本知识贯穿其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演讲老师点评重点知识讲解教学反馈进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案例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案例中典型问题与矛盾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简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就是用思想政治方面的案例来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来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融入情境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想在课堂中更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就是案列的选择及呈现技巧。思想政治教师经常会苦恼没有好的案例用于教学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收集案例,采用教材中的案例是最常见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没有吸引力的。选择好的案例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所以,教师应通过网络、实践、电视、广播、资料查阅等多种渠道来收集案例,选择的案例不仅要真实可信,贴近教学目标,还要包含矛盾冲突具有正面教育的意义[8]。选择好案例后,教师还应考虑的是如何将案例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呈现案例的技巧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案例呈现的时间,二是案例呈现的方式。选择好案例呈现的时机与方式对于案例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案例呈现的时间或是选择的方式不恰当往往会降低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掌握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篇7

【关键词】中职地理;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师生情感;评价

中职生不爱学文化课,许多学生一谈到地理就摇头,这需要教师探讨研究,改变这种低迷现状。我结合多年在中职学校教学的体会,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可实现中职地理有效教学。

一、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是中职地理教学的主阵地,要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从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努力。

1.结合专业教学

中职生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上课时把专业知识巧妙地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把漫画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在讲完“森林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时,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在一片只见得着树桩的土地上,小鸟哀求砍伐者“请把我也带走吧”。结合漫画,提出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今后应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学生积极回答、归纳,总结出“随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终会招来无情的报复”这样的结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达到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可让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漫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音乐专业和地理学关系也非常密切,教师应加强音乐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讲我国的区域地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不同环境区域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3)物流专业,涉及运输方式的选择,原料、产品分布,也与地理密不可分。

把专业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从中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自然就越来越用心地学地理和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对中职生尤为重要,有了兴趣,中职生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每学期第一节的绪论课,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课堂导语,让兴趣的种子播撒在教学的起点。

(2)巧用诗歌谚语。这可以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教师信手拈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让学生在佩服老师的同时,喜欢上地理。

(3)幽默教学。中职生的课堂最忌沉闷,教师要不时穿插幽默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3.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职生大部分比较懒,不善于思考,如果教学中能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启迪学生思考,开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又发展智力和能力。启发式教学有多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

对比启发式。在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特征,先向学生讲解自转的一系列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教科书,完成公转相应的内容,并在讨论质疑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直观启发式。人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过程。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培养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如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不知等高线怎么来的,无法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结合起来,我拿一座模型山的教具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看模型教具的等高线,并告诉学生等高线是按一定等高距在水平方向上画的,等高线投影到图中,形成等高线地形图。平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借助电视、电脑课件等,突出形象化教学。

设疑启发式。如果我们依照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层层设疑,学生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时,我设计以下问题:①西欧是何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是什么特征?③光照强吗?④是适合谷物还是牧草生长?⑤该地区经济发达吗?人口多吗?通过教师的层层启发,学生掌握了该部分内容。

4.因材施教,大胆调整教材内容

依据中职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调整;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拓展广度。

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旅游专业的重点选择名胜古迹及形成的地理原因;计算机专业的重点选择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涉农专业重点掌握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了解我国各农业区的优势、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对各区域的综合整治。

对重点内容要精讲细析,时间要保证;对于难点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难点分解为若干较易理解的问题,各个击破;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教材适当补充新知识,比如宇宙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学能力差,他们的知识仅来源于老师课堂讲解,甚至还要打折扣,如果我们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课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阅读文章、设计题目,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可以将章节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去翻阅课本,通过学生讨论、师生问答的方式,掌握课本知识;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难度有所提升的题目,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缩短师生距离,加强师生融合

真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问的难易度要接近学生的水平,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课后,教师多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就业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亲和力。学生有进步,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用自己的魅力感化学生,学生就会比以前更加关注地理的学习。中职生的自尊意识极强,面对他们的错误,教师不要谩骂,而应和他们沟通、了解,告诉他们不良习惯可能产生的后果,劝说他们改变。

三、对学生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

(1)增加单元考试比重。以往评价以期中、期末考的成绩为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成绩。可以增加单元考试次数,并把考试成绩按比例累计到期中、期末总成绩。

(2)引入“增值评价”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信念。“增值评价”即以学生原水平为基础,将每次评价与原水平进行比较,只要成绩较原水平有提高,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分。这种以“成长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只要努力,成功的大门始终为其打开。

(3)加大学习情感的比例。把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情趣,建立“考试+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课外活动+作业”评价模式,这种模式能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踊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篇8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能力,是从“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通过兴趣产生机制分析,“双主作用”对兴趣培养作用的理解,并结合日本的国土教学案例的实践来研究“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观点。通过互动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的意义分析,以及结合日本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教学案例的实践来初探“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观点。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以“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和“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提出“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对学会质疑的作用,并运用《显著的季风气候》中的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教学案例实践说明它的合理性。结合安全保证的教学环境理论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情感的作用分析,以及用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教学案例来进一步证明;接着,通过对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理解及它们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影响分析,再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案例来佐证。从而由培养质疑能力、培养解惑能力等两个层面说明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 社会学科教学 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2000年,温州市社会学科中考率先实行开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习惯,而不是光学会死记硬背,也不是“以读代答”、“以抄代答”,不作任何的思维加工的做无用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发生质的变化,其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是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它们贯穿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基于这种认识,进行了初一社会学科的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的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习之母。曾经有人统计,人生学习时间的90%都是用于阅读。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他各方面的学习会有重大的影响,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也应该是较强的。据心理学阅读能力理论表明,阅读并非生来就会,而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在社会学科采用开卷考试以后,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与否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发展的智力。

1.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地去思考、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积极地去思考、去攀登。在这过程中,他为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就会积极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而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是初一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双主作用是课堂的主线,主宰课堂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只有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的关系,才能把握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机会。所以在初一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双主作用的关系,注重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的选择,借助竞赛方式、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图片、各种地图、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攀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

日本的国土组成非常有特点,也容易绘制。于是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日本的疆域地图,然后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进行简图绘制和填图比赛。尽管参加比赛的同学数目有限,但台下的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整个认知过程,不停地加以点评,跃跃欲试。等比赛结束后,我们评出最佳画手,比赛获胜的同学有了很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没有获胜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成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唯恐轮不到自己的主动参与状态。可见,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关系,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等教学手段,有利于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积极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攀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所以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敲门砖。

2.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

认读是指学生的感性知识,形成背景知识。解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来解释所读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认读、解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技能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某一水平能力表现,认读是解读的前提和基础,解读是认读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们是阅读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动教学指师生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阅读能力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认读、解读的技能。组织互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认读、解读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

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留足时间,让学生民主地、平等地参与到组织教学中,达到师生互动。一改由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为由教师提供精心设计的配合教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随着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解读的能力。例上日本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时,第一步发现问题:日本的经济特征是什么?教师提供两组反映日本经济特征信息,以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日本经济特征为什么是这样?教师提供揭示问题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第一步是通过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第二步经过师生互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解读能力。学生在这种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中,在教师积极地引导下参与了认读、解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阅读知识,获取重要理论概念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开卷考试情形下,简单地机械地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已从根本上丧失了市场,更多地是出现一些情景材料题或开放性试题,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出发点,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展现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学生成熟思考的智慧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1.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

质疑是思考的起点,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这过程就是疑问、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

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唯恐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丧失了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到“授人以渔”。其实,学习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从质疑开始。如果问题总是由别人提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他们就难以感受到探索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培养学生争相发问,互相质辩的习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敢于发问和作尝试性回答;鼓励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人和前人有所不同的见解,不要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书上是这样说的”,而泯灭了自己的质疑能力,折断了自己的思考的翅膀……

如上《显著的季风气候》中的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时,要求学生理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降水多;而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降水少的特点。教师积极创设情景,出示雨季推进活动示意图,准备充足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在实践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为什么会形成降水?锋面雨带为什么总是先北上而后南退?10月以后,锋面雨带怎样突然消失了呢?雨带推进怎会有二进三徘徊的规律?……在激烈讨论中逐渐解决了问题,深入地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点。其中还提出很好的问题:中国综合国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改变这种降水规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可见,教师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才能激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范围。尽管学生在质疑、争辩的实践中,出现一些幼稚问题甚至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这质难就是学习的矛盾,有质问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教师善于循循诱导,有利有节地点拨、启发,以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想为教学策略,以有质问为有效的途径,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

总之,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多让学生质疑,既可以取得培养学生学会读书思考,同时可以使学生形成钻研教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的能力。

2.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如果教师真正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学生的思维潜能才会奔涌而出,才会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挑战智能高度带来的极大快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安全保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前提。

所谓安全指的是鼓励、关心、同情等,与安全相对应的,是恐吓。每个学生都需要成功、同情和爱,当这些需要受到挫折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就丧失了。而安全保证是通过满足学生这些方面需要达到激发,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推理、判断、表述,逐渐形成一种勤学好问的学习风气。所以教师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相信学生能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能成才。而教师不该挖苦、打击学生:“花岗岩或木头的脑子”,不该结论式地讥笑学生:“我教了几十年,你是最差的一个”,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该简单地用一声对或错,一个结论或一己之见轻易地下结论,将自己变成冷面的法官。如在《省级行政区》教学中,借助中国拼板地图理解各省的轮廓特征时,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充分满足学生安全保证的需要,每一位学生才能展开了想象翅膀,开启解惑的钥匙,各自想象各省的轮廓特征。有的说云南省的轮廓特征象开屏的孔雀,有的说云南省的轮廓特征什么都不像……你一言,我一语,内容非常丰富。对各省的轮廓特征,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的认知和解惑过程。这就是营造了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带来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思考带来的极大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解惑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思敢说,为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打下情感基础和前提。

其次,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解惑能力。

质疑教学法是指提出一些现象让学生去质疑,从中得出正确的客观评价或结论。问题教学法是指就一节二章甚至一个单元的教学复习,教师先就教学或复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层次地提出问题,辅之以教师的思维引导或重点问题的点拨解释,让学生去独立钻研思考,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就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教师要利用知识材料背景,以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基础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材料,精心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钻研思考、探索,甚至于讨论,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例完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时,出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表和我国主要农业用地与世界的比较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回答:①我国已利用土地有哪些?其中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②尚未利用的土地有哪些?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③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分析材料,逐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惑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改善了学习方法,是初一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