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4:38: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设计美学;服装设计;古典与时尚
一、对设计美学的探讨
1.1 对设计美学的初步认识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和研究艺术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设计是一门以艺术和技术为基础,并在运用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其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区别很大。因此,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应用中也有独特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美学一般指的是设计艺术美学,即与技术美学相通的。设计美学包括俩个部分,即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艺术美感,俩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美学的研究以审美和艺术理论为基础。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设计需求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美学已经学科化了,它应用范围广泛。设计美学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就在于,把已经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美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审美教育和实际操作中。更好的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1.2对设计美学的探讨与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其基本理论的形成;再者,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在审美和艺术理论上。在工业革命之后,经过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发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人对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迫使现代设计家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设计介入技术的过程里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应运而生。
二、设计美学与服装设计美学的关系
2.1简述二者关系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带给人的艺术之美即“服装美”。设计美学所包括的俩个部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创作,俩者和设计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19世纪伟大的设计家布瓦列特,不仅是个厉害的服装设计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设计家,他的“抛却紧身胸衣还妇女自由着装”的主张受到妇女的欢迎,他从服装设计入手,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发展了自己的香水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从中可见设计美与服装美密切相关。
2.2设计美在服装美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是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美的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对美的认识,因此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服装的现实生活美是美的第一性,艺术美是美的第二性。艺术美的基础是现实美,同时艺术美也是生活美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形态之一。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由于人们的审美过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总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趣味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美的认识,愿望以及追求,形成了服装审美的特性。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因此它的存在价值和美都是作为人体美的一种附庸而体现的。服装只有具体于人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服装美。
服装设计原理: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的形式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服装的整体和部分的分割比较;服装的整体和部分在量感和动感作用下产生的稳定形式;韵律节奏等重复出现的线条色彩等;突出重点的美学法则;服装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协调的基础上集中化,体现美感。
服装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的个性美(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以及爱好产生的美);流行美(服装与着装者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内在美(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外在美(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从上述阐述的美中产生的美,例如姿态美;构成美;艺术美;装饰美;化妆美以及实用美。
三、设计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3.1服装中的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设计艺术已经学科化了。服装中的设计美学涉及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功能美:服装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服装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他的观赏价值。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用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狭义的使用功能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即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安全性和便于活动性。观赏美体现在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上,体现在服装与人体的结合上。当然观赏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
服装设计中的科学美: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科学往往是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使得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科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科学全面的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设计符合该群体的时装;(二)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体工程学实在例如技术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三)选择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设计的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新材料的性能,熟练工艺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通过工艺形式和对材料的处理工艺表现出来。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艺术,在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作品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反映在工艺形式上主要是指裁剪工艺,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的运用相得益彰。同时这种技术美也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独具匠心的创意,并辅以相应的工艺技术与结构处理,是比较容易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的。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
3.2设计美学对中式服装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中国元素被应用在很多设计上,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追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式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其言简意赅的形容。在装饰上多表现为二维设计,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传统服饰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元素很多,例如纹样,色彩。自然界的众多事物本身并无意识,人们根据当时自己的意识观念赋予纹样以某种象征意义。因此代表着吉祥平安,富贵美好的纹样便诞生了。
中式服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韵味而远远流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必须寻找到古典因素可以运用在现代服装上的那一方面,是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相结合,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以及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把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并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演绎现代版的中式服装。从而使设计美学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为现代服装设计造福。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美学概论,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 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设计中的应用,广州:2003。
[3] 刘晓刚,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当岐,服装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是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实施全面管理的基础。根据国家对医疗器械一词的定义可知,医疗器械涵盖了现代医学在人类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工具和辅助设施(包括各种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医院作为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同时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也肩负了十分重要的任务。随着人类对健康保障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导致医院在用医疗器械的数量和种类随之急增;同时,由于医疗器械的生产、使用、维护、维修、管理和质量控制等越来越复杂,故这一管理任务必须由医院的某个职能部门来实施,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维修科”、“器械科”或“设备科”等;目前,我军正式改称“医学工程科”。由此不难看出该部门有了自己的学科建设方向,即“临床医学工程学”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医学工程科发展的现状和必要性。
1 医学工程科的现状
1.1 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各医院年度设备采购经费逐年递增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国内某医院从1987年设备采购经费仅600万元左右,到2007年则高达6000多万元。
1.2 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增加
表现为材料、生产工艺、维护和维修复杂;评估选型和采购决策困难;计量和质控要求严格,否则,医疗质量难以保障。
1.3 学术和管理界已高度重视该学科
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姜远海主编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一书;2007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杨虎主编的《临床医学工程教程》一书;同年,中国医学考试网公布了《2007年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专业考试大纲》[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基础);(3)专业实践能力;(4)专业知识(医疗设备知识和医疗设备管理)]。
2 临床医学工程学主要内容
2.1 临床医学工程学基础内容
2.1.1 临床需求与论证
临床需求主要包括购新、维修及医疗器械的改造升级等,不论那一种需求,都有必要对其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论证,其中学术效益是根本。就学科建设而言,可以把学术效益看作春天播种的种子,实际上也就是能否解决特定学科建设及其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同时兼顾医院整体发展的问题;经过夏天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你才能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两个果实。
2.1.2 选型与评估
主要是一定要保证所采购医疗器械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为此对计划购置的厂商的医疗器械产品要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评价;同时,对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节能性和配套性等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2007年10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就城市医疗机构卫生装备评估选型推荐了第二批32品目362种规格型号的医疗器械产品,在选型与评价时可供参考。
2.1.3 采购计划
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有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其程序应当包括: (1)使用部门提出申请;(2)收集产品信息初步汇总;(3)分析研究产品信息确定方案;(4)拟定方案提出预算;(5)综合平衡确定计划。
2.1.4 产品标准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有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YY)和产品注册标准(有国产、进口两种);国际上一些非营利专业组织的相关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欧盟和美国标准也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1.5 集中招标采购
可参考《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2.1.6 安装、调试与验收
(1)安装与调试:主要内容一是使用环境的技术要求;二是安装调试的程序(验收合格后进行;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要做好安装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大型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调试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调试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多操作,多熟悉,尽快安排 “考机”;安装调试完成,仪器能够正常运转,应予签收;医疗设备的保修)。(2)验收:一是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验收资料的准备;验收人员和部门的准备;制定验收方案;建立验收记录和验收报表;做好辅助设备的准备;验收工具的准备;对于进口医疗设备需申请商品检验;对于进口计量设备需申请计量检定。二是验收的程序:包括:开箱;清点;查验外形;检查机内组件;重点检查精密易碎部件;在验收过程中,所有与合同要求不符的情况都应当做好有关记录并拍照、录像以备索赔。
2.1.7 维护与维修
(1)维护:一般指周期性地对特定的医疗设备进行的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 ),这一系列周期性的科学维护工作主要包括: ①操作性能测试及调整;②电气安全测试;③外观、控制部件及内部清洁、、更换易耗元件。(2)维修一般可分成下面三种情况:①保修:新机带的,或新机过保后买的,过保后买的则可能采购成本非常高,且服务情况也无标准可言;②自修:一般大型设备较难,主要由图纸、密码和备件供应所引起;③第三方维修:目前,医疗器械维修的社会化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成本较低但风险较大。
2.1.8 报废
要确定标准的技术鉴定程序和分级审批程序。
2.1.9 信息和档案管理
(1)按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归档;(2)将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建档、管理,管理原则是按I、II和III类进行,以确保医疗质量。
2.1.10 计量
加强医学计量监督管理是卫生法规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医院应将计量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于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严禁使用,强制检定器具损坏修复后必须进行计量检定。对于设备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
2.1.11 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设备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伤害事件分一般伤害与严重伤害。严重伤害的含义是指下列情况之一:(1)危及生命;(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机体结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的永久性伤害或损伤。
2.2 临床医学工程学要求
前面简述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医院的发展,对该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标准是基础,计量技术是手段,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是目的。内容包括:①例行强检;②验收检测(新设备);③状态检测(日常工作之一);④稳定性检测(日常工作之二);⑤维修后检测(日常工作之三)。(2)充分发挥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设备正常和有效运行。(3)积极改进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现有性能。(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的新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5)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
上述要求,往往受人员水平、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达到的。
2.3 临床医学工程学高级阶段内容
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设计或开发新设备、新器械和新耗材。是该学科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医学工程;医院管理;器材管理与维修
1医学工程科的现状
1.1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各医院年度设备采购经费逐年递增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国内某医院从1987年设备采购经费仅600万元左右,到2007年则高达6000多万元。
1.2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增加
表现为材料、生产工艺、维护和维修复杂;评估选型和采购决策困难;计量和质控要求严格,否则,医疗质量难以保障。
1.3学术和管理界已高度重视该学科
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姜远海主编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一书;2007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杨虎主编的《临床医学工程教程》一书;同年,中国医学考试网公布了《2007年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专业考试大纲》[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基础);(3)专业实践能力;(4)专业知识(医疗设备知识和医疗设备管理)]。
2临床医学工程学主要内容
2.1临床医学工程学基础内容
2.1.1临床需求与论证
临床需求主要包括购新、维修及医疗器械的改造升级等,不论那一种需求,都有必要对其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论证,其中学术效益是根本。就学科建设而言,可以把学术效益看作春天播种的种子,实际上也就是能否解决特定学科建设及其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同时兼顾医院整体发展的问题;经过夏天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你才能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两个果实。
2.1.2选型与评估
主要是一定要保证所采购医疗器械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为此对计划购置的厂商的医疗器械产品要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评价;同时,对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节能性和配套性等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
2007年10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就城市医疗机构卫生装备评估选型推荐了第二批32品目362种规格型号的医疗器械产品,在选型与评价时可供参考。
2.1.3采购计划
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有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其程序应当包括:(1)使用部门提出申请;(2)收集产品信息初步汇总;(3)分析研究产品信息确定方案;(4)拟定方案提出预算;(5)综合平衡确定计划。
2.1.4产品标准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有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YY)和产品注册标准(有国产、进口两种);国际上一些非营利专业组织的相关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欧盟和美国标准也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1.5集中招标采购
可参考《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2.1.6安装、调试与验收
(1)安装与调试:主要内容一是使用环境的技术要求;二是安装调试的程序(验收合格后进行;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要做好安装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大型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调试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调试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多操作,多熟悉,尽快安排“考机”;安装调试完成,仪器能够正常运转,应予签收;医疗设备的保修)。(2)验收:一是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验收资料的准备;验收人员和部门的准备;制定验收方案;建立验收记录和验收报表;做好辅助设备的准备;验收工具的准备;对于进口医疗设备需申请商品检验;对于进口计量设备需申请计量检定。二是验收的程序:包括:开箱;清点;查验外形;检查机内组件;重点检查精密易碎部件;在验收过程中,所有与合同要求不符的情况都应当做好有关记录并拍照、录像以备索赔。
2.1.7维护与维修
(1)维护:一般指周期性地对特定的医疗设备进行的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Maintenance,PM),这一系列周期性的科学维护工作主要包括:①操作性能测试及调整;②电气安全测试;③外观、控制部件及内部清洁、、更换易耗元件。(2)维修一般可分成下面三种情况:①保修:新机带的,或新机过保后买的,过保后买的则可能采购成本非常高,且服务情况也无标准可言;②自修:一般大型设备较难,主要由图纸、密码和备件供应所引起;③第三方维修:目前,医疗器械维修的社会化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成本较低但风险较大。
2.1.8报废
要确定标准的技术鉴定程序和分级审批程序。
2.1.9信息和档案管理
(1)按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归档;(2)将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建档、管理,管理原则是按I、II和III类进行,以确保医疗质量。
2.1.10计量
加强医学计量监督管理是卫生法规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医院应将计量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于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严禁使用,强制检定器具损坏修复后必须进行计量检定。对于设备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
2.1.11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设备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伤害事件分一般伤害与严重伤害。严重伤害的含义是指下列情况之一:(1)危及生命;(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机体结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的永久性伤害或损伤。
2.2临床医学工程学要求
前面简述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医院的发展,对该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标准是基础,计量技术是手段,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是目的。内容包括:①例行强检;②验收检测(新设备);③状态检测(日常工作之一);④稳定性检测(日常工作之二);⑤维修后检测(日常工作之三)。(2)充分发挥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设备正常和有效运行。(3)积极改进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现有性能。(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的新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5)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
上述要求,往往受人员水平、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达到的。
2.3临床医学工程学高级阶段内容
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设计或开发新设备、新器械和新耗材。是该学科的努力方向。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作物存在的优点和劣势,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有初步的了解。由于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文章指出不仅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子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而且要依据“实质等同”等原则,从营养学、毒理学和过敏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由此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合格放心的转基因食品。同时严格的评估和监控也能促进中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70
作者简介:孟书燕,女,1986 年出生,河南人,助教,硕士,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通信地址: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姚电大道中段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科研楼,Tel:0375-3397027,E-mail:symeng2010@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09,修回日期:2014-09-28。
Research Statu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Its Safety Assessment
Meng Shuyan(Henan Quality Polytechnic, Pingdingshan 467000, Henan,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there had been a growing number of geneticallymodified (GM) crops and foods. This review had summarized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also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M crops, so thatpeople would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n the GM crops. However,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d certainrisks, and therefor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GM foods to be detected on molecular and protein levels. Based on“substantial equivalence”principles, the GM food safety assessment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nutrition,toxicology, allergy aspects and so on, which would bring qualified and assured GM foods to the consumer.Furthermore, the rigorou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could also promote our transgenic technology and GMfoods to develop more rapidly and healthily.
Key words: Transgenic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Detection; Safety Assessment
0 引言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是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共同发展的结果。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现有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朝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而转变,这种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而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就是在转基因技术的基础上以转基因生物原材料加工制成的[1]。依据原材料的不同,转基因食品可划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3 类。但由于技术所限,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其他2 类食品。自从世界上第1 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成功培育后,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种类被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中,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何种影响却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论。为此笔者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以及检测方法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1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1.1 国际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1983 年,全球首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诞生;1986 年,世界上首批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 公司研发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首次被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2]。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近年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研究已经有了迅猛发展。
从1994年至今,全世界共计36 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用于食物、饲料、环境释放或种植,涉及到的转基因作物有27 种,主要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木瓜、马铃薯、南瓜及西红柿等。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由1996 年的0.017 亿hm2 增长到2013 年的1.752 亿hm2,15 年间增长约103 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6 个增加到27 个,其中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3]。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转基因作物种类根据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马铃薯[4]。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十几年间,其种植面积扩大了约百倍,使转基因作物成为现代农业史上采用最为迅速的生物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 国内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研究。经过20 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开发出包括具有抗虫、抗病、抗逆、抗除草剂、耐旱、氮磷肥高效利用、产量提高、品质改良等性状的多种转基因作物。中国也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2 个自主研发出抗虫棉的国家[5]。至今,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的重要转基因品种,获得多种新品系、新品种,这为加快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2013 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排在世界第6 位。正在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转基因作物约有47种,通过相关部门批准,进行大田试验的达13 种,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甜椒、番木瓜等[6]。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以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华恢1 号’为代表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及其衍生材料[7],耐贮藏番茄、抗病辣椒和改变花色矮牵牛,都已完成安全性评价的各阶段,也已经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随着转基因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可能会有更多的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2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缺点
2.1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点
①转基因作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这种特性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粮食产量。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单纯利用传统农业已不能充分满足世界市场对食品的需求,而转基因技术可保障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途径之一。②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成本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传统农作物具有抗旱、抗涝、抗虫、抗除草剂等特性,使其可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长,并能减少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从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食品质量[8]。③转基因作物的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类的健康有利,同时还有助于抵抗疾病[9]。利用转基因技术,根据人类的需求培养农作物,使其生长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
2.2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缺点
①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和转基因食品相联系的健康风险主要有毒素、过敏原和遗传风险。转入基因的表达和其表达的新蛋白可能会被整合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过敏反应。例如经过基因修饰增加了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的大豆作物之所以被取消,就是因为发现其表达的转基因蛋白具有高度致敏性[10]。②转基因作物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转基因作物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插入外源基因到植物基因组中,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后,可能会引起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从而使其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因此会对食物营养成分有所破坏,降低转基因食品的积极效果[11]。③转基因作物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界大量种植,其具有的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可通过基因漂移进入野生植物品种,创造出难以根除的“超级种子”,这会造成基因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2]。这种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难以消除。
3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对外源基因的检测和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2 类。
3.1 对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和基因芯片法。这2 种检测方法都以转基因产品所导入的外源基因的通用调控元件或基因作为扩增的靶序列,通过对这些通用元件和基因的鉴定完成转基因作物的筛查。常用的调控元件有CaMV35s 启动子/终止子,T-nos 终止子,常见的通用基因包括bla、hpt、npt II 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基于PCR 的检测技术分为定性PCR 和定量PCR检测技术。普通PCR 技术通过设计针对不同目标DNA的特异性引物,经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标DNA,能实现对不同转基因DNA成分的初步鉴定。巢式和半巢式PCR技术对同一模板使用2 对引物,经过2 次扩增,提高鉴定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也广泛应用[13]。
而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是目前定量PCR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该反应体系除特异性引物外,还含有靶序列特异性荧光探针。利用该技术可将转基因成分的检测限值提高到20~30个拷贝[14]。基因芯片技术能同时对成千上万的靶模板进行分析,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和集成化的优点,已被应用到转基因产品的检测中。Zhou 等[15]报道利用芯片技术,成功检测了大豆、玉米、油菜籽和水稻的目标序列,其中转基因大豆的最低检出限为0.5%。
3.2 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主要有ELISA 和Western 印迹法(Western Blot)。ELISA 分析法特异性高,获得结果快,仪器操作简单,能使测定达到很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美国FDA已用双夹心ELISA 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玉米成分。Western Blot 和ELISA法原理相同[16],但操作繁琐、成本高。此外,还发展出试纸条法,以试纸条来代替ELISA 检测方法中的酶标板后出现了试纸条检测技术。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成本低廉,适用于转基因样本的早期筛选[17]。
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既与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安全性评价。
4.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是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和逐步完善相结合。遵循科学基础的食品安全性评价会对转基因食品技术的进步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科学理论及技术已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由于转基因食品研发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供体、受体以及目的基因都各不相同,因此要对每一个个案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方案,进行综合考察以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而个案分析原则就可在食品安全性评价时最大限度的发现安全隐患,进而保证食品安全[18]。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对转基因食品采用传统毒理学的食品安全评价方法已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安全评价。1993 年,欧洲经合组织(OECO)首次提出“实质等同原则”(substantial equivalence)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即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营养拮抗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若与相应的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若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19]。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对转基因作物的表型和农艺学性状、成分、全面安全性、营养和饲料性等方面的等同性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其与传统作物是否等同,是评价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一个有效途径。
逐步原则指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应当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首先要分阶段对转基因食品管理进行审批,其次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要分步骤进行,逐步而深入地开展审批和评价工作。逐步原则提高了工作效率,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潜在的风险[20]。
4.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主要包括5 个方面:(1)插入基因安全性和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分子特性的研究[21];(2)分析亲本(宿主)作物各种营养物质和已知毒素含量的变化;(3)潜在致敏性的研究;(4)转基因食品与人类或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发生基因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影响;(5)转基因食品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活体和离体的毒理和营养评价[22]。对这5 个方面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营养评价、毒理性分析、过敏性分析和抗生素标记基因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的。能否通过安全性评估是转基因食品能否被批准商业化和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政府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的依据。
4.2.1 转基因食品营养评价和毒理性分析转基因食品的营养评价主要针对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氨基酸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物质,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以确定其与传统食品是否相同或相似。毒理性分析包括对转基因食品中新表达物质的分析和全食品分析。欧洲新食品领导小组建议转基因毒理性分析评价项目包括毒物动力学和代谢试验、遗传毒性、增殖性、致病性、啮齿类动物90 天亚慢性喂养试验及其他毒性试验。
4.2.2 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分析食品过敏是人类食物史上历史悠久的问题,过敏性分析可预防转基因食品中引入新的过敏原,从而保护敏感人群。2001 年举行的FAO/WHO会议上提出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转基因食品过敏性评价策略[23]。该评价主要分为2 种情况:(1)转基因食物中含有的外源基因来自于已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如果该序列与已知过敏原序列具有同源性,则表明食物是过敏原;否则还需要对过敏病人进行血清学试验。(2)转基因食物中的外源基因来自未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则应考虑对过敏患者的血清做交叉反应,进行胃肠道模拟消化试验以及动物模型试验[24]。Zhou 等[25]研究发现BN大鼠会对重组后的人乳铁蛋白产生较弱的过敏反应。
4.2.3 转基因食品的抗生素标记基因研究抗生素标记基因是目前转基因作物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常见的抗性基因有抗卡那霉素、抗潮霉素、抗新霉素等基因。由于抗生素对人类的疾病治疗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对转基因食品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评价意义重大。2004 年进行的一项人类志愿者服用转基因大豆的试验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和抗生素标记基因并未从食物转移到人类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胃肠道消化系统中[26]。这说明转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概率很小,但在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时,还需考虑抗生素在人体和动物中的使用情况以及胃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5 展望和总结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3 个难题,而发展转基因食品有助于缓解这3 个问题。转基因作物通过改良自身的遗传性状,可以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转基因作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转基因作物的政策制定和调控,以及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等[27],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价值。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开展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将来转基因食品的应用会有很多方面,包括药用食品、能合成乙肝疫苗的香蕉[28]、成熟周期更短的基因工程鱼[29]以及结果更早的果树[30]等。虽然以上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价值还有待检验,但科学家们已经预测转基因食品在未来几十年间将会以指数形式增长。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发展历程只有30 多年,因此它们对于人类健康影响风险的数据还不充分,大部分转基因食品和亲本作物之间仍被认为达不到实质等同性的标准[31]。但科学研究总是在探索中前行,正因为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争议不断,因此既需要建立严格健全的转基因食品审查制度,也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和标准来研究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在结构学、营养学、毒物学和代谢上的差别,探索遗传技术用于转基因作物上的安全性,从而打消公众认知和情感上的疑虑,进而促进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德强.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其安全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1):93-95.
[2] 沈志成,刘程毅.新绿色革命:转基因农作物[J].科技前沿,2009(7):8.[3] Clive J.2013 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1):1-8.
[4] 于建荣,毛开云,陈大明,等.主要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及其商业化发展态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3(1):50-57.
[5] 范云六,张春义.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机遇与挑战[J].生物产业技术,2010(3):1-1.
[6] 黄大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9-12.
[7] 梁青青.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发展现状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46-149.
[8] Butler T, Reichhardt T. Long- term effect of GM crops serves upfood for thought[J]. Nature,1999,398(6729):651-653.
[9] Shelton A M, Zhao J Z, Roush R T. Economic, ecological, foodsafety,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deployment of Bt transgenicplants[J]. Annu Rev Entomol,2002,47(1):845-881.
[10] Conner A J, Jacobs J M 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crops as potentialsource of genetic hazard in the human diet[J]. Mutat Res GenetToxicol Environ Mutagen,1999,443:223-234.
[11] Zhu C, Naqvi S, Gomez- Galera S, et al. Transgenic strategies forthe nutritional enhancement of plants[J]. Trends Plant sci,2007,12(12):548-555.
[12] Steinbrecher R A. From green to gene evolution: the environmentalrisk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J]. Ecologist,1996,26:273-281.[13] 邓汉超,尹长城,刘国振,等.转基因植物核酸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1):86-95.
[14] Huang C, Pan T. Event- specific real- time detection andquantific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oundup Ready soybean[J].Agric Food Chem,2005,53(10):3833-3839.
[15] Zhou P P, Zhang J Z, You Y H, et al.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 by combination multiplex PCR and low- densityDNA microarray[J]. Biomed Environ Sci,2008,21(1):53-62.
[16] 王莉江,明小天,安成才,等.籼稻明恢63 成熟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转基因水稻的抗性检测[J].生物工程学报,2002,18(3):323-327.[17] 郭斌,祁洋,蔚亚辉.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2):120-126.
[18] 张晓鹏,李宁.转基因动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4):250-253.[19]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afetyevaluation of foods derived by modern biotechnology: concept andprinciple[R].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1993:9-16.
[20] 吴振,顾宪红.转基因食品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2):11-14.
[21] 侯大军,李洪军.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7(5):24-27.
[22] 崔永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粮油市场,2012(5):16-21.
[2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Evaluation of allergenic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R].Italy: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Allergenieityof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2001:22-25.
[24] 祁潇哲,黄昆仑.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14-19.
[25] Zhou C, Wang J W, Huang K L, et al. A 90- day safety study inSprague- Dawley rats fed milk powder containing recombinanthuman lactoferrin(rhLF)derived from transgenic cloned cattle[J].Drug Chem Toxicol,201l,34(4):359-368.
[26] Netherwood T. Assessing the survival of transgenic plant DNA in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Nat Biotechnol,2004,22:204-209.
[27] Bawa A S, Anilakumar K 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afety,risks and public concerns—a review[J].Food Sci Technol, 2013, 50(6):1035-1046.
[28] Kumar G B S, Ganapathi T R, Revathi C J, et al. Expression of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 transgenic banana plants[J]. Planta,2005,222:484-493.
[29] 葛家春,宋伟,董张吉,等“. 全鱼”转生长激素基因黄颡鱼首建者的建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1):25-30.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哲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6-03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曾在《漫话中文系的失宠》一文中提到相对于二三十年前,中文系在青年一代中的受宠程度已大不如前,并日呈颓势。他引用了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整个世界是个大监狱,丹麦是最坏的一间”,并将之改为“整个大学是一个大监狱,中文系是最坏的一间。”这句话多少折射出对当代大学教育的质疑和对中文系发展状况的不满。相对于中文系的失宠,艺术系可以说正在得宠,尤其是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但是,在我看来艺术设计专业看似是很好的一间,却是最需自我修缮的一间。
一、艺术设计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艺术设计是指在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现代设计学科,经历了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上探索的发展过程;从19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都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叶,包豪斯学校的成立,正式宣告了现代设计教育的起步,欧洲完成了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工艺美术和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设计的学科剥离。
由于经济、文化、历史条件等的不同,每个国家的设计教育都经过了各自不同的历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欧洲的设计教育是社会变革的结果,美国则是商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结果,起源于商业的需求……”而二战后的日本受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从上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大力推行设计教育,并将设计视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手段。
我国现代设计启蒙思想出现并不算晚,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将寻求真理的目光投向西方,时值工艺美术运动在西方开始盛行,给中国知识界以很大的启发。1894年清末维新派先驱思想家和著名实业家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指出“工艺一道,为国家致富之机。”并提出一系列设计教育的主张如:“设工艺专科”、“开工艺学堂”、“设博览会以励百工”等。随后,康有为、李叔同、鲁迅等有识之士都曾提出过美术与民族工业相结合的思路,认为“美术可以救援经济。”美术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被重视。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带有深刻的农业文明烙印,是一种封闭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活动,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必然面临一种难堪的境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艺术设计只局限于染织、陶瓷、包装、广告等领域,还没有和工业设计相结合,而且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往往偏重于器物表面的装饰,对产品功能性的设计重视不够。如当时较有影响的工艺美术先驱陈之佛在《重视工艺时代的图案》一文中写到“但是所谓提倡国货,亦不可不先注意于工艺图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还延用“装饰或装潢”一词来指室内环境设计,这类设计只偏重于对室内界面的装饰,而缺乏对空间功能、人在空间中的感受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我国正式开设现代设计课程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至80年代末,我国美术院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不超过几十所,而最近几年我国约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招生数达十万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
二、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呈现的特点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基本课程体系脱胎于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1)将从绘画与雕塑中抽象而出的形态构成学作为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并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2)强调设计中的功能原则,重视设计和人的相互关系,如人的心理、感觉特点、尺寸、行为方式等相关因素在设计教育的范畴中被反复探讨;(3)强调设计师为大众服务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社会实践对于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加强了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联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交流的日益增强,日本、美国、欧洲先进的设计教育理念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进行了设计教育方法的改革,而且更加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设计的民族性和全球化进行了反思,将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等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解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即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两者都被时代赋予了各自的特征。我国的设计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是由历史等因素构成的大环境背景决定的。目前较突出的问题有:
1、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受社会功利化影响,与职业教育渐行渐近
高等教育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主要为社会培养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海德格尔认为大学教育就是教人用正确的方法求真知。正如德国教育家Klaus Lehmann所指出的那样:“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专家,而是要培养一位解决问题的专家。”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培养解决问题的人才来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绝大部分家庭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都将就业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大部分高校也将就业率看做社会对其评价的风向标。而中国的设计企业并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设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一般私营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将眼前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其实际掌握的技能,而不愿花费时间去发现和培养人才,突出的表现为在招聘中都将从业经历作为标准,而较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新的能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而非技艺或设计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培养,除了公选课的设置以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和职业学校并无明显差别。这一切仿佛无可厚非,一度也被当做是一种进步而备受学生和家长青睐。全社会弥漫的一种躁动的情绪使人不去思考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仿佛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只要存在就合理,一切理想都要屈服于现实,况且我们也能从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中找到依据,工厂制,学徒制……能学以致用是中国人对待教育的一贯主张,面对当今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出现的问题,今天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要想有所突破,必需重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即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并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将技能等同于技艺,创造力的培养被带入误区
海德格尔在其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曾提出“人与世界的 关系首先是一种操作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和观照的关系。”这种操作关系导致技术的产生。人们直接使用工具“操作”对象时所达到的某种熟练性、能力或灵巧度就是技能,如果说技术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那么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技艺则是人们得到某种领悟后技能的进一步升华。“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认同艺术是技艺而不是技术,艺术家是艺人,不是技术员也不是工匠。技艺基于一种知道……对迄今尚未被视见的东西的预先洞见。”技艺与技能相比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口号让人模糊了技术和技艺的区别。设计学院与企业的直接沟通与合作被看做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但这只是一种技能培养,距离技艺还差本质的一步。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鼓励动手操作,切身体会材料的性能,了解操作工具……技术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关键是我们如何驾驭它,怎样运用它做出新的东西。
德国19世纪末的“艺术教育运动”的起因就是不满当时艺术教育仅停留于理论知识、技术层面而忽视对艺术感受力的培养。提出“通过艺术进行教育和通过教育进人艺术,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唤醒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创造力来源于对知识主动整理。信息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以往大不相同。古人强调学习知识要通过自身体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类似于修行,要能安静沉思,“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西方也一样,强调利用闲暇休息来感悟世界。例如,《圣经》说“你们要休息,然后认知。”Musse即英文的leisure,在历史上传达的讯息为“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在古代,称这种场所为“闲暇”。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认为“闲暇”是西方文化发生的基础。通过闲暇使人类精神得到解放,人们沉思静默以培养对世界的关照能力,心灵因而获得滋养和力量。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量庞大,全球化使人们每天都能通过媒体,网络获得大量讯息,但信息不等于知识,人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反而退化了,创造力也会随之消退。
3、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不完善,对艺术设计等边缘学科的发展不利
我国中学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制,中学文科教授的社会学、哲学、历史学都较为简单、片面。理科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18世纪牛顿的数理逻辑训练。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前也只是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对艺术类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习,这就有赖于通识教育的发展。很早就提出高等教育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通识教育在欧美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制。通过设定一些“核心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样接受科学与文明的洗礼,使其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我国高校提倡的文化素质教育即是通识教育,一般来说,欧美的通识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如美国将通识教育分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社会分析,定量推理,自然科学七个领域,并对学生的学习有具体严格的要求。我国的素质教育基于对人和社会的本质认识,在体制上学习美国的模式,以东南大学为例,该校构建了“以人文选修课程与经典阅读活动为两翼”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布局,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经典导读三大类中各选修一门课程;文科生则要求必修“文科数学”、“文科物理”课程,全体学生都必修“经济管理基础”课程。
与欧美相比,我们的素质课一般占学分比重较小但名目繁多,都超过百余种,如东南大学就开过500种课程,但精品课程较少;一般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课时较短,效果难以保证;因人设课,知识的系统性也难以保证;教师为了让学生选自己的课往往不愿严格要求……,这些都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当今社会的实用化导向使大学分科化和系科单面化模式越来越明显,艺术设计专业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与其他专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多。以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为例,就需要如社会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背景。目前我国艺术类学生大部分由文科考入,对现代科学知识涉猎不足,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强调关注生态性、关注历史人文,这就要求具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又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动态,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才能最终转化为设计上的创造力。
4、哲学教育的缺失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失去了重心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巫术、宗教逐步发展到哲学与美学的过程,哲学成为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则是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人们通过艺术和哲学体现自己存在的本质。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用美学来取代哲学的学习,认为美学是哲学和艺术的中间桥梁,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艺术的构建以通感为基础,哲学则提供了构建的价值取向。“判断力或者眼力是一种鉴赏家的眼光,而在价值体系的大变动的时期,判断的本身和过程即是参与价值体系的重建过程。”
哲学和宗教一直在引导着艺术,美第奇家族翻译普及了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著作,为文艺复兴开启了思路,随着欧洲科学思想的产生,工业文明促进了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科学的发展,注重研究人的科学思想观,当人类进人二十世纪后,尤其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近现代西方对真理的追求不是要寻找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是最符合上帝的旨意,而是直接追问:“生命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性是怎样的?”这种追求真理的怀疑态度促进了现代科学与设计理论的发展,比如色彩学、人体工程学、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结构美学等,也由此而催生了许多艺术思潮,如波普艺术是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思考;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低限度主义(极简主义)是对建筑与环境、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装置艺术更颠覆了传统艺术作品的形式……,艺术创作的范围越来越广,并逐渐脱离了美学的局限,开始注重对社会与人性、生命本质等问题的深刻反思,与传统古典艺术不同,艺术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越来越来自于作品本身的内涵而非外在形式。当今国外大学的一些艺术设计系正更名为文化造型系,正说明了这点,我们如果不理解西方哲学很难去解读现代艺术。
我国政府与西方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处于某种政治对立之中,对西方的哲学研究成果一直抱着批判的态度,中学以至大学教育都以唯物辩证法为主,大部分艺术设计人员对东方传统哲学尚且一知半解,队西方哲学更是知之甚少。近年来,我国大量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从西方哲学中套用概念、挪用思想,热衷于搞文化“拼盘”,将中国艺术符号化,以取得西方认同为目标。反观日本的设计师,大多能在设计中保持和强调东方哲学精神,使艺术作品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声誉。哲学思想的缺失使中国的设计师在国际上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艺术设计教育也失去了重心。
5、缺乏合理有效的艺术设计教育和评估体系
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连续扩招,发展过快暴露出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国家规定艺术专业的师生比是1:11,但是绝大部分院校都做不到,教师都在超高负荷的教学,学生也难有固定的专业教室。这些给师生的交流带来很大障碍,现在的艺术设计学院已经很难寻觅到八九十年代的宽松教育环境和师生间亲厚的感情。
我国的艺术设计学院有的是独立设置的,有的设置在综合性大学中,独立设置的艺术学院在课程安排上较为合理,一般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设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有学科交叉的优势,但总的来说,艺术设计教育特点不突出,专业不受尊重。我国现代高校的企业化管理,衙门化体制使我国绝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很难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完善离不开高校专业评估体系,现在推行的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被批评为把教育变成简单、刻板的机械运动,热衷于制定各种琐屑的指标条例,无视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这对崇尚自由、宣扬独特个性的艺术教育伤害尤其大。优良的大学传统与教育理念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无法完全套用别国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有一些关于艺术院校教育改革方面的讨论,例如陈丹青教授多次提出要废除英语考级要求的强制性规定,给一部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以“特权”;艺术教育参照西方,面向全社会各年龄层次开放,废除学位制,只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能拿到学位;大力发展美术馆教育等艺术教育改革观念。我们认为第一条就有争议,过去大家学不好英语情有可原,语言环境差,而时至今日,再学不好恐怕就有自身的原因了。接受别国的文化却排除语言,语言难道不是文明的载体与精髓吗?后两条根据中国国情恐怕更难办到,但是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事在必行,否则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更不能因噎废食,任何改革的探索都是要不断经历时间检验而逐步完善的。
关键词:陌生化,视觉,图形,焦点,继承和发展。
引言
“新鲜的图形元素”也就是平时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形式美,例如:一只蚂蚁、一棵草,或是一封书信、一个墙角的随手涂鸦等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内容;在生活中由于它的“常态化”和人们的“熟知性”,总而言之是一种过于的熟悉,使得这些都让我们慢慢的对它见多不怪起来。然而,它在经过设计者的加工,或者说就是随手拈来视觉承载形式转变,并且在没有过任何物理作用,更没过有任何化学原理的情况下,我们却会发现在这简单的“移位”后,它却不由得发生了视觉上的转变――由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视觉元素,开始变得有设计味道、有艺术味道,或者也可以说设计者开始赋予它独特的感情,从而让他产生一种独特的灵性;进而这些元素便本能的从心理上、情感上与受众共鸣,不由自主的成为了一个个视觉焦点,牵引着大众目光。陌生化的图形元素可以起到吸引视觉,进而聚集为焦点的作用;可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而推陈出新。
一、简述“陌生化”理论
1、“陌生化”理论的历史背景简述
“陌生化” 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这一理论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西方“陌生化”诗学成熟的标志。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诗学理论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理论进行了阐述,进而“陌生化”理论又被逐步应用到戏剧等其它艺术领域,发挥了奇特的效果。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理论上他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而诗歌就是对受日常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起反作用。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人们对如此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例如,查尔斯・西米克的诗《关于我的邻居,赫梯人》①;“了不起的是那些赫梯人.。/他们的耳朵里有老鼠而且老鼠有洞穴。/他们的狗埋掉自己留下骨头/来看守家园……”
2、“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研究意义
“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经常被应用,并且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尤其是在其图形传达讯息的处理上,经常采用图形处理的手法将生活中常见图形元素通过“解构”、“重组”,来实现并创造出“新的图形元素”,最终达到吸引视觉的目的;在整个视觉传达实现过程中,对图形元素的“陌生化”处理,实现在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冲击、吸引受众视觉注意力阶段,起着核心引导作用,不但影响着后续的视觉元素、文字内容是否会被引起注意,而且还关系着的这些核心信息的传达是否还会继续成功实现,因此“陌生化”在视觉传达中具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陌生化”理论在文学、戏剧中的应用分析
1、“陌生化”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文学戏剧中陌生化的手法也经常被用到。主要是打破语言规范,并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更好地表现作家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动,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它在文学中的体现除了前面提到的,查尔斯・西米克的诗《关于我的邻居,赫梯人》之外,还例如我们熟悉的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其语言虽然并未像查尔斯・西米克的诗体现的那么突出,但其让人如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模式,却是将思维惯性“陌生化”的很好范例,比如我们熟悉的②《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一个典型。
2、“陌生化”理论在戏剧中的应用
在舞台戏剧作品中“陌生化”的效果作用也是很具代表性的。由于其依据剧本进行表演的特性,让它在文学层面上进行了“陌生化”;在表演的过程中经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效果的加工处理,完成了它的进一步 “陌生化”;而演员融入的自身理解、表达和处理,成为了又一轮的“陌生化”;最后加上受众的会意性感受,使得生活中的缩影变得艺术化,变得鲜为人知而又似乎很熟悉,变得陌生化起来。这种语言或思维形式“陌生化”的特殊效应,显然归功于理论化得理解。正如张黎在《布莱希特研究》对“陌生化”的阐释中提到的:“布莱希特在其作品中,所制造的矛盾引起的是意外、惊愕、甚至是有益的震惊――这些效果通过五光十色的新年集市般的表演得到进一步加强。而观众耳濡目睹的是一些奇特的事,是他们所不习惯的、然而却感到熟悉的事。其中很多事是很滑稽的,既怪诞又可怕。这些矛盾要求得到解决。观众不管是自愿抑或不自愿,都会被卷入一种再也无法摆脱的思考活动。最后,将出现认识的笑声……”(《布莱希特研究》第203页)。
三、对“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理解阐释
1、从艺术和生活关系谈“陌生话”理论的理解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归根结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并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单纯“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它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着一个个新的艺术世界。
从这个角度讲“陌生话”是对生活现象做出的一个升华,沟通着其中的潜在逻辑,其界限则是视觉和情感同情并能引起共鸣的接受底线。生活中“陌生化”的应用效果就如同我们不能听懂疯子和精神病人讲话一样,感觉很神奇、很含糊,但又很真实;同样也不能仅以此而认为那是胡说八道,八道是受控的,而他们没有,只是在外部刺激下对情感的一种自由挥洒,好比呓语听起来也未尝没有诗意;又如话到用时方恨少那会儿,哪句能蹦出来就嚷嚷哪句的干脆表达,乃至被逼得用手来比划,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实这也并不失震撼力;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表面现象让我们看起来感觉似乎很奇怪,但其实也不怪;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经常见到,只不过导演自觉的在用着,着实很逻辑,也着实很很艺术;或许人类天生就是艺术家能自觉的去弥补信息,但还是很神奇,如果说这里面存在逻辑我更愿意称这种陌生的奇特逻辑为超逻辑。但这里面有着其特定的底线,就是情感的能得到同情的生活缩影,反之其则仅是一种胡闹也不会抓住受众的潜在情感,更不至于引起共鸣;当然升华也无从谈起。
2、“陌生化”成为视觉传达手法原因的理解
以传统文化为例:传统文化艺术据其自身特点,拥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捻联着最为广大的民众欣赏者的情感,进而成为不同地域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情感归宿――传统民族文化。这些传统民族文化,根植于不同的土壤背景,而其共通的特点是,它来自于朴实的劳动、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它牵连着不同地域背景下不同信仰、不同追求、不同膜拜的不同民众虽区之而共性的朴素生活情感;它是普通民众对生活规律的寄托、宣泄和升华。因此这使得传统文化成为了生活的意向写照,同时也使它自身无形中具备了记录、并能随时勾起人们情感回忆的特殊性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传统文化,具备着其特定地域的特定心理认同,同时这也使的它成为了如饥似渴的创意者聚焦视觉的发掘对象。
3、对“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重要性的理解
“陌生化”理论对于视觉传达中最为重要的视觉焦点形成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今天这个信息迅速扩张的时代里,“快跑式”的社会节奏,自然性的顺承了时代的步伐成为人们无可选择的社会步调,而高频率运作下的“快餐生活状态”又不得不取代掉传统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使得繁忙中的人们无暇单纯顾及于“不闻窗外事”的圣贤阅读,至于广告中的语言描述更是成为了冷淡的“奢饰物”,因此造就了现在的“视觉社会”的诞生。在现在的“视觉战”的角逐中,无疑谁赢得的“视觉的吸引力”谁就赢得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而广告设计者们别出心裁的创意也早已从仅有的供需局限中走出,并通过各种的实验发掘着视觉的聚焦点,这其中包括着传统的、日常的、心灵的等各种不曾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途径。
四、“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分析
1、案例综述
“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有着其具体的应用和体现。我认为“陌生化”理论其实一直在视觉传达领域中引领着设计者的思维,或者可以换句话说是设计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必然性的追随着“陌生化”的“预言”,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2、“陌生化”理论在中国画中的体现分析
在中国画里也有诸多“陌生化”的体现。众所周知文人画更注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不拘泥于形似的舒服夸张、潇洒、豪放自如、不拘一格;也正是其形式上寄情于物、抒发感情的一些特点却体现着“陌生化”的诸多特质,借物抒情及大写意的范例体现的淋漓尽致。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齐白石》李祥林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虾是我们的常见物,或见于活物或见于图画但并无新鲜之意,然而齐白石笔下的虾,人们却独爱,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形象之中的情和充溢的诗意,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常见情感特殊强调的勾起。进而吸引着欣赏者的眼球,独具一格。此外清朝时期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也阐释出了这种不求抄形,而重理解后的表达情感,等等这些例子都在阐释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需要也必须经过艺术家们的理解、加工,或者说是原基础上筛选后的“陌生化”,而后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认同,进而发出共鸣的感叹。
案例示图
3、以图形演变为例分析“陌生化”理论在艺术思维上的体现
现代主义的视觉艺术中,各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上对“陌生化”理论的体现尤为突出,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人们对图形理解的发展和变化。通过美术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方早期文明中理性的思想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一直以摹写和客观写实为主流,所以不像我们东方的视觉形象那样具备丰富的联想或者说创造性。再翻到中世纪字体图案开始出现丰富的装饰,或者可以理解为略微出现个性、出现大胆的“陌生化”。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工业的充裕准备,及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否定之否定思潮后,除了国家的解放图形也开始被各种主义解放了出来,更多的后现代视觉图形不断涌出。
在整个视觉图形的演化过程中,“陌生化”无时无刻不伴随其身边。例如在像视觉充裕的后现代过度阶段,立体主义首先叩响了现代艺术的大门,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开始探索,大胆的打破视觉惯性,将不同视点、不同状态下所观察理解的事物形态构成一个独立于自然的艺术空间,开创出新的、陌生的图形理念成为时代主流。而未来主义对速度和激情的崇拜,将线条和色彩描绘重叠、连续交错引导图形迈向另一陌生领域。达达主义更是以“反对一切”的观念开始重构着视觉思维形态……
在上述几个举例中,其视觉思维的打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性的视觉陌生,也正是这种将常态事物搬到了艺术形式的舞台上的特殊形式,引起了受众的一种好奇、一种不可思议,进而吸引视觉再到引起思考,最后以这种陌生化的手段成功完成理念的传达。
案例示图
4、结合大卫・卡尔森分析“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美国设计大师――大卫・卡尔森,他的设计历程,不可不说是对这一理论的一大体现,或者可以干脆理解为对“陌生化”的实践者:“他原来是一位社会学家,早期在美国西北部一个偏远城市的一所小型私人学校教授社会学课程。一天卡尔森无意中在桌上发现一张鼓励学生参加的设计研究会宣传单,出于对设计究竟能对人们产主多大的影响力的好奇,他改变了他的生涯。并不顾一切地投入视觉通讯实验。他的作品曾引来传统视觉设计者强烈的批评。他们控诉卡尔森对于设计标准全然无知,并说他毫无章法的创作会引导崇拜他的年轻人选择错误的创作方向,有碍整个专业。然而在其不懈的坚持下,最后卡尔森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与读者连结,而使得大众、甚至许多原先批评他的人,一致肯定他让设计专业受到瞩目的努力。以致被称为“改变了大众对平面设计的看法”的人,他的作品“让年轻人愿意一读再读”。
大卫・卡尔森所取得的认同,正如在张翎翻译的《印刷的终结》一书中所评价的:“尽管卡尔森的创作方式开始受到广泛的赞扬,但你还是不会发现有类似的作品出现并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所有作品都是基于他本人的、直觉的反应,这使它很难被模仿,或者说根本没有追随的原则。……他在《射枪》杂志中以特殊的方式摆放插图,同时还绘制了许多反传统的插图,并将贯穿于那个时代的一些观念性的东西融入其中。尽管这样的行为会被与目前流行的“新插图”趋势扯上关系,但卡尔森的作品依然独树一帜”。卡尔森正是因一次偶然的印刷乱码,引起其思维对版面设计的“顿悟”,最终让这个“顿悟”一发不可收拾,而其作品与其说是对生活中常见而不以为然的元素的“解构”,倒不如说是一种“陌生化”的“发明”和“创造”,进而使其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永远“保鲜”、“保新”沟通着受众对潜在生活情感的追忆。
案例示图
5、结合中、西广告分析“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原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不失为“陌生化”理论的视觉传达原理的代表性解释。一些传统元素经常出现于我们身边,但却经常被我们淡出于视野之外,以至经常被忽略;故而其莫名的出现于广告载体时,其“陌生的熟悉感”不由的将其自身的“情感存储”释放余外;进而勾起广大受众对生活得情感追忆、实现视觉传达的最终目的,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却有着不尽相同的这种奇特效果。而在视觉传达领域中,设计者也不由自主的通过发掘出这种“陌生化”方式,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着传承和发展。使其经过熟悉的“陌生化”之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而这种取得民族心理认同的改造,却又在不由自主的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形式感、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挥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民族。例如,靳代强先生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作品、欧洲伏特加不同市场背景下的不同广告等,都是通过这种“陌生化”的视觉传达原理,实现其广告的价值,同时又是传承和发掘、发展传统文化的很好范例。
⑴以靳代强先生为例谈“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靳代强先生所做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设计”的招贴设计中,图形的组合完全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画面选取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足代表性的书法笔画“一”和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代表性的用餐工具“筷子”,两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汉字中的“廿”,组合起来即主题“二十一”之意,完全的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组合又暗合主题“中国设计”之意,从而实现对设计主题的完全表现。其整个作品中的设计元素,正是在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常见元素;但经过设计者对生活得观察后,匠心独运的将其转换为设计作品,便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陌生”视觉元素,而“陌生”之余的“熟悉”却又在不断地勾起着受众的情感追忆,进而质量优厚的完成了视觉传达的目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
案例示图
⑵以伏特加广告为例谈“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酒精饮料“伏特加”作为世界性的一个饮料品牌,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系列平面广告,具有着独特的代表性。“创意即发现”,伏特加以新的眼观和新的理解,利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不同环境事物等方面的不同艺术风格,征集或创作出的不同视觉广告,正是充分利用或者说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受众的不同心里认同;进而使其视觉广告能深受关注、深受欢迎并实现了其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其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了不同文化背景元素,但其并未摆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心理认同感及“陌生”常见事物的思维方式;同样在其成功实现了自身广告目的的同时也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案例示图
五、结论阐释
1、“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领域有着具体的应用
因此,我认为“陌生化”理论也经常被应用于视觉传达中,并且在视觉传达中有着其重要意义。“陌生化”理论,其实是对视觉传达中常用的一些聚焦视觉手法无意识状态的一个很好阐释和总结;它可以让视觉传达元素,在不经过任何物理手段或化学反应,而仅依“视觉反应”、“审美反应”和“情感反应”的情况下,让受众在无意识生活状态中潜在感受(即被麻木了的常见生活细节),通过自身的“引线”作用,引领着设计者对边缘化了的生活细节的捕捉、指引着受众对生活常态或者说生活细节的回味、爆发,促成媒介之间的传播者和感受者“情感的恋爱”,进而推动视觉传达的完美实现;我这里称其为一种独特的发明、一种不求专利日益出新的发明,一种神奇的现象,一种不能仅以理解因火柴燃烧仅能产生热量,而不产生审美、不产生诗的神奇现象;“陌生化”理论不但应用于视觉传达领域,而且向人们阐释着视觉传达的神秘原理。
2、“陌生化”理论使视觉元素继承并丰富着传统文化
此外,“陌生化”理论不仅是揭示着视觉传达的神秘原理,阐释视觉传达对生活的发掘的理论根据,而且还为视觉传达创造着“理论附加值”――让视觉传达具备一定得周期规律,打破着艺术作品的时代局限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陌生化”对“视觉新鲜感” 的聚焦性特点,决定了视觉元素在视觉传达中具有了特定的周期规律性。图形元素的“陌生化”吸引着视觉的注意力,故而这些陌生化了的图形元素便身不由己的具备了很大或很小周期范围的周期性规律。基于这个不确定周期范围,但又必定循环的规律,使得一个新的视觉元素,在几经“夺目”之后终究要“落幕”;而这也正是由这些视觉元素自身特性所决定的。这些视觉元素一开始,因与人们生活中潜在情感被设计者发掘,到唤醒受众生活化的情感追忆,而重新吸引人们的眼球绽放光彩那一刻的原因相同;周而复始的最终变换着又一轮的复始:从一个人们所熟识的常态,到被发掘“夺目”,再到因“目光的挑剔”而被“常见”所弃,一定得时间里几经周折再度变成“视觉新欢”,周而复始成为了其特有规律;而这一规律“受宠”时间的长短命运交给了“眼球”。
结语
总而言之“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有着其具体的体现及应用,对于“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中具体应用的研究,有助于促成其在视觉传达中由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丰富和阐释视觉对情感传达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理解图形的设计规律,并且这一规律的运用还有助于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现代广告的趣味性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更好的完成广告的同时,不失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
注释:
①查尔斯・西米克的诗《关于我的邻居,赫梯人》;“了不起的是那些赫梯人.。/他们的耳朵里有老鼠而且老鼠有洞穴。/他们的狗埋掉自己留下骨头/来看守家园。/一棵孤草抵挡着他们所有的风暴/直到蜘蛛网在天空铺展。/他们的湖泊里有残留的稻草,/在寻找溺死的人们。当骆驼从他们的一只针眼穿过,/他们就将一栋房屋绑在它的尾巴上。了不起的赫梯人。/他们的父辈躺在摇篮里,他们的幼儿在战斗/对他们,铅铁漂浮,树叶沉落。他们的上帝/如一只芥末子大小,几口便可吃掉”。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②……索比建起一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这黄铜纽扣微笑。‘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察气急败坏地问道。‘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索比说,多少带点儿嘲讽语气,但很友好,如同他正交着桃花运呢。警察根本没把索比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张黎选编.布莱希特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10月第一版,1984年10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10190・180.
[2]戎小捷著.陌生+熟悉=美 一个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新思路[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ISBN 7-5006-4374-8.
[3]李祥林著.中国书画名家图解――齐白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