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4:38: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据通信概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模具 设计 制造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非常关键的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模具生产零件有着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等优点,逐渐发展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主流技术,工艺水平不断增加,各种高新技术也不断应用到模具的设计制造中,为模具行业自身形式也带来了一定的改变。
一、模具设计制造新技术
1.1数字化设计制造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的工作热点。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模具设计的可视化、工程分析简化的CAE技术,通过CAD、UG、CAE等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可视化技术,模具工程师能够实现模具运动过程三维仿真模拟,从而实现模具运动协调,控制运动干涉,在设计阶段控制制造过程中因为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各种质量问题,有效降低了模具设计制作的成本,保证了模具最终的生产质量。
1.2基于CAE的冲压技术
板料冲压成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技术,CAE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催生了很多新的工艺,冲压技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强钢材料钢板强度高,应变硬化大,有着更优秀的均匀变形能力和疲劳特性。但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采用高强钢却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冲压过程中,高强钢回弹量很高,甚至会发生侧壁卷曲,导致高强钢冲压件尺寸精度难以符合标准。
热冲压成型技术就是专门解决高强钢的冲压问题,高温下,高强钢冲压成型,模具内发生马氏体相变,能够保证高强钢的强度,同时改善其加工性能。高强钢热冲压技术能够明显改善高强钢的成形性能,有效减小了冲压回弹量,并且加工精度很高,无需升级冲压机,而且热形成工件的高延展率使得零件的强度进一步上升。
1.3快速成型技术
模具的快速成型技术主要有直接制造、陶瓷铸造等方法。
1、直接制造。直接制造是使用树枝、粉末塑料等材质制作凹凸模,能够用于薄板,应用硅橡胶、金属粉、树脂份以及低熔点合金将原型复刻成模具,这种方法在产品试产阶段得到了广泛应用。除此之外,金属粉烧结模型和LOM模具也是比较常见的模具快速成型技术。
2、陶瓷铸造。陶瓷精密铸造适用于单件或者小批量生产。首先使用RP原型作为母模,浸挂陶瓷砂浆之后烧结并去掉母模,一般使用丙烯酸盐树脂和LOM纸质材料在1000以下能够脱模,再经过预热、烧铸、抛光、冷却等过程就能够得到注塑模,陶瓷精密铸造法需要的工艺设备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获得极好的表面光洁度和理想的尺寸精度。
3、模型铸造。有砂型铸造和石蜡铸造等工艺类型。RP原型制作砂型,之后铸钢获得模具工作部分。现阶段采用ABS材料,其高强度特性明显改善了浇钢的性能,尤其适用于大型坚固实心模型。
二、高新技术在传统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以某汽车模锻件生产基地的技术改进为例,对高新技术在传统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该汽车模锻件生产基地现有Lasco公司的电液对击锤,3150t级压力机和三条模锻自动生产线,另配备1250t、1500t模锻压力机组以及其它配套模具生产线,年产曲轴、前轴、转向节、齿轮等模锻件可达5万t。
2.1 CAD/CAM模拟技术的应用
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对模具的开发速度要求更高,对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地建立模具CAD/ CAM室,在CAM系统和硬件支持下,具备了模具模拟仿真设计制造能力,最终达到了输出满足设计要求的产品图样。
2.2 CAE技术的应用
CAD/CAM技术配合CAE技术,能够实现在计算机上进行模具局部的虚拟渲染,应用虚拟技术进行模具局部结构的反复修正调整,对模具的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改正,在设计阶段将各种在生产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迅速解决,力求通过CAE技术的修正,实现CAD结构的一次成型,应用局部修正来大幅度缩短模具的调试周期,节省调试成本。
三、结语
现阶段,模具设计制造行业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包括CAD/CAM技术、CAE技术、高速冲压、高速切削等,新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降低次品率,节约能耗,虽然在设备改造方面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在生产成本的控制和生产效率与质量方面的提高却是长效的,值得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在模具生产厂家的大规模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吕世梅,曲贵龙.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模具设计和制造[J].机械工人冷加工,2012(02).
关键词:系统工程;标准化;数据通信与管理;海洋观测
1引言
目前在国家“863”计划和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区域性的海洋环境观测集成示范系统,并初步形成了国家海洋环境观测集成系统格局。在海洋环境观测集成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共制定各类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标准42项,涵盖从岸基、船基到海基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其中基础通用标准14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1项)、岸基观测仪器设备标准9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8项)、船基观测仪器设备标准10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7项)、海基观测仪器设备标准9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8项),但尚未制定出针对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相关标准和规范。从系统的业务化运行考虑,该系统的设计、构建等需要相应的标准,以统一规范系统的性能、接口、通信、开发工具、运行环境、评估检验、应用及管理等。因此,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标准,统一规范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设计、建设、运行、检验、评估及管理,对国家海洋观测集成系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标准化需求分析
2.1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组成结构
海洋观测数据集成系统是将遥感卫星、巡航飞机、监测船、各类浮标、潜标、海床基、水下观测站、岸/平台基海洋观测站、雷达站及其他可利用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实时及延时观测数据、实验室对海水样品检测所获得的分析数据及通过互联网或资料交换得到的数据,通过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到观测数据处理中心,并对其进行质控、处理、分析和加工后,建立基础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和信息产品库等,并通过互联网、专线等方式,为有关部门及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1]。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是海洋环境观测集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研究内容,是集成系统的中枢神经,主要由数据接收与收集、数据处理与管理和数据分发3个子系统共10个模块组成(图1)。其中数据接收与收集子系统是利用各类有线、无线通信技术,构建数据传输网络,依据后端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对数据传输等的要求,实现对海洋环境观测平台及其传感器等实时/准实时数据、观测设备存储数据、指导性数据及其他可利用数据的获取、集成;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是对集成数据进行规范化存储管理,采用成熟的海洋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及模式,完成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质量控制等,并依托元数据管理建立实时数据库、延时数据库;数据分发子系统是针对后端的信息产品制作、海洋预报、防灾减灾等对数据的需求,提供数据传输及共享服务等。
2.2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实现流程
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建设,首先要以海洋科学研究、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等对海洋观测数据传输能力的总体需求为依托,以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的发展状况为参照,开展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分析,明确系统建设投资及效益分析后,确立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内容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总体设计,明确系统的整体框架、业务流程、运行管理方式、功能及性能指标等,用于指导、规范集成系统的建设;其次要基于系统的总体设计开展该系统的详细设计与研发,这也是系统建设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接口设计(基于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模块化思想,明确主要功能模块间的接口,如数据通信方式、数据接口、系统接口、人机接口等)、数据管理规划(规划设计元数据、数据库,确定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化格式等)、应用软件研发(依据功能需求、运行条件等选择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实现应用软件的研发、测试等);最后依据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搭建数据传输网络及运行平台、开展系统集成及试运行,根据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对其进行评价与检验,以实现系统的业务化稳定运行。
2.3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标准化需求
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属于技术复杂系统,并且其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该系统在设计、集成时需要解决各设备之间、网络系统之间、异构数据库之间、应用系统之间、人机界面之间等的接口问题,对于系统接口的处理、设计等直接影响到系统性能的满足和功能的实现。而解决接口问题的途径就是将其作为产品,对其规划、设计、研发及集成、检验、维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实现系统的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2]。从产业化的角度考虑该系统实质上应该依据标准化的原理,设计并研发出若干通用性强的组件,经过设计、配置和实施,集成为满足海洋观测数据用户需求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多个区域性的海洋环境观测集成示范系统,并在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但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现阶段可以依据的标准仅有《海洋信息元数据》。然而就该系统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主要特性及实现流程考虑,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实现的每个步骤都应有可遵循的行业标准或规范作为依据,以满足系统的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等目标。
3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
依据对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分析,基于系统建设通用化、模块化的思想,应该建立观测数据标准、观测数据传输规程、观测数据存储标准、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标准等以明确各模块之间的接口。基于对系统专业化、业务化的考虑,依托该系统实现流程的分析,需要建立应用软件检验评估及业务化运行保障等相关标准,以此作为系统检验和运行维护的依据。针对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规划、设计、研发及实施中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本文提出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此标准体系共包括以下标准和规程。(1)观测数据标准。规定天基、空基、岸基、海基、海面及水下等各类海洋观测数据及其生成各类文件的类型、名称、结构、内容、单位、表达方式等。(2)观测数据传输规程。规定天基、空基、岸基、海基、海面及水下等各类海洋观测数据及其生成各类文件的传输内容、方式、媒介、路径、目的地、数据传输时效、误码率等。(3)观测数据存储标准。规定天基、空基、岸基、海基、海面及水下等各类海洋观测数据及其生成各类文件的存储内容、类型、方式等。(4)数据质量控制标准。规定天基、空基、岸基、海基、海面及水下等各类海洋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方式、方法、时机等。(5)数据处理方法基础标准。规定天基、空基、岸基、海基、海面及水下等各类海洋观测数据处理的方法、方式、效果和时机等。(6)应用软件检验评估标准。规定数据的传输、处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共享等应用软件检验与评估内容、方式、方法和合格判定条件等相关要求。(7)业务化运行保障标准。规定数据的传输、处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共享等应用软件业务化运行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追溯性、易用性、安全性和可移植性指标及相关要求。
4结束语
针对海洋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海洋管理、海上国防建设等对海洋观测数据的需求,结合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标准化实际情况,提出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为该系统的标准化提供参考。海洋观测数据通信与管理系统的规划、研发与建立涉及数据通信、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等多领域的技术和研究,其标准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工作的支持,需要系统地开展相关工作,不断制定、完善各类标准及规程,以统一规范该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检验、评估及监督管理等,最终实现该系统立体、实时、全覆盖业务化运行的终极目标,以提升我国各项海洋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智海.海洋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规范化设计考虑[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4(3):1-8.
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是利用工频电能传输路线作为其传输媒介的一种通讯方式,是电力系统所特有的通信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飞机机载机电系统所需传输的信息资源在不断增大,将飞机机电系统视为整体,并利用机载供电网络进行信息数据的通信,已经成为机载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阐述了飞机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概论与特性,对飞机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
飞机;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通信科技技术方面的迅猛发展,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PLC)应运而生,作为电力系统中所特有的通讯技术形式,在其商业领域,利用PLC能够实现实时、高效的数据资源通信,有着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使用更加方便。随着科技发展,飞机的机载机电系统所要传输的信息资源开始不断地增多,信息传输的共享性与实时性变得至关重要,机上的多种机电设备对于保障飞行运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飞机机电系统中使用PLC技术,是我国飞机设备向着全电、多电机载系统发展的重要表现。
1飞机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概论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利用电力线路作为通信的信道,将信息资源的信号调制在一个高频载波上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PLC系统主要由电力线载波机、耦合装置以及电力线路组成[1],载波机主要是对用户所要传输的原始信号进行调制,将其调制为适用于电力信道的高频信号,并在接收端将其转换为原始信号,充分满足了通信的质量要求。PLC在飞机机载系统中的应用,能够使得飞机的电力通信整体效果良好,飞机中机载设备其用电波动进一步降低,且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飞机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的特征
2.1优点
(1)投资较少。飞机电力线通信系统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布线,可以实现一线两用的效果,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并易于维护。(2)能够组建与家庭局域网类似的飞机局域网络。通过飞机电源插座的设置,能够将飞机中电子设备网络连接,实现飞机通信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3)传输的速度高。电力线是通信整体线路的传输通道,通过扩频或者OPDM的调制技术加持,并给予使用频率的不同,可以达到3到10Mbps[2]。(4)飞机电力线通信稳定性比较好。PLC在飞机机载系统中的应用,能够使得飞机的电力通信整体效果良好,飞机中机载设备其用电波动进一步降低,且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飞机在其自然的运行环境中,其电源系统的电压变化总量的交流电源是115V左右,其直流电源在28.5V左右,机电设备的馈电线整体压降小于8V,三相电压的位移小于120°,总体的电压谐波分量将小于5%。(5)屏蔽性好。飞机整体外壳架构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屏蔽罩的作用,再加上飞机通常在距离地面较远的对流层以上运行,能够较大程度降低那些非人为干扰的情况。
2.2缺点
(1)噪声干扰。噪声主要是因为机电设备所连接的电源电力线用电所导致的,这些较强的噪声将会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整体传输质量,噪声类型有脉冲噪声、白噪声以及周期噪声等,并且这些噪声的干扰无法在运行过程中进行避免。(2)低压PLC使用哪一种数据的编码进行通讯,其载波的中心频率选择、注入耦合以及电路都将直接决定着通讯整体质量水平的高低。
3飞机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分析
3.1飞机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飞机的机载设备是保证其运行与飞控系统安全性的一系统基本性机电系统,包括飞机电源系统、燃油管理、刹车、救生、液压能源以及应急动力系统等。为了能够对分别在飞机各处的机电设备信息资源实现贡献,达到各个机电设备的相互协调,就必须实现机电设备的综合性管理与控制,PLC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十分有必要。飞机PLC系统其网络结构主要有两层,即物理层(PHY)与数据的链路层(DLL),其中的DLL主要是将飞机相邻站点之间的信息正确性传输,使得噪音与干扰项的数据通道成为一种近似无差错的数据通道。DLL在其逻辑数理方面又可细分为逻辑链路子层(LOGICLINKCONTROL)与介质的访问控制子层(MAC)[3]。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其主要功能为:(1)数据链路的拆除与建立工作,包括收发关系确定、同步地址的确认等。(2)信息资源传输,有信息格式、编码、数量、信息流量的调节与接受认可程度等。(3)传输差错的控制,包括对信息的丢失、失控与重复等控制与防止。(4)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对飞机中信息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在协议中对运行中的异常状况进行故障维修处理与恢复。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的主要功能:(1)对于来自LLC层的信息数据进行接收。(2)将飞机机电设备的网络媒体使用时间与方式进行实时控制,保证信息传输的高度安全性。(3)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并添加相关控制信息,将其下传到物理层级中。(4)接收来自与物理层级的数据帧。(5)检验数据帧中的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控制。(6)将数据帧解开,并去除其控制层面,并实现数据向LLC层的传输。物理层的PHY这一功能是向机电系统提供数据链路的实体连接,并进行物理连接的维持与释放有关电气与机械方面的规程与功能。总的来说,物理层的问题就是在考虑资源在通信信道方面的传输问题。
3.2扩频载波通信技术
拓展频谱的通讯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较为快速的技术,在飞机的通信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扩频技术是将要传输的数据拓宽到信息带更宽的频带中,通过其接收端口的操作,将信息接收恢复到信息带宽。扩频通信是利用一种随机编码对进行传输的信息资源进行相关调制,然后通过频谱的拓展传输,在接收端可利用同样的编码进行解读处理。
3.3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的调制技术,通过信道中相互重叠的子信道进行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此项技术能够实现原有信号资源的多项分解,通过多个子信号的分类调制多个子载波,然后进行信息的统一发送,在其接收端口进行数据的有效合并,大大提升了数据的整体传输速率。并行传输的数据资源可以通过拓展多信息号效率进行脉冲干扰噪声的有效抵抗,将所要传输的串行信息进行串并转换,然后以基带形式利用IDFT进行信息调制[4],在接收端口,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技术处理,使其转换为原有基带信号。OFDM这一技术有着较强的抗干扰性能与高效宽带利用效率,能够实现飞机各部分信息的灵活性传输,并按其本质将其分解到不同载波频带中,以充分克服窄带干扰与频率表的衰落问题[5],其前向的纠错码技术也可以有效克服脉冲噪声的干扰,是现阶段飞机高速信息传输的理想技术选择,与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通信的高效性。
4结束语
在现阶段数字信息的传输都是经过电缆、光缆等物理通道实现的,有着较多的劣势。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载波通信能够实现线路的投资与维护成本。随着我国机电设备一体化的发展,电子线载波数据通讯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其在飞机的机电设备整体化应用,能够实现数据总线技术与多处理机技术的统一管理,是机载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曾萍,黄梓瑜,李仕彦,等.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2,12(03):56-58.
[2]孔思豪.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3,20(09):129-130.
[3]吕振肃,雷锡社,刘敏.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10,04(11):28-34.
[4]孙海翠,张金波.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测与仪表,2010,08(03):54-57.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地方高等院校对于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建设也正在进一步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截止2006年6月,我国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46所,年招生人数达三万人左右,就业竞争激烈,这给地方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
1.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设备研发、设计、维护、运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满足本规范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
2.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构建通信专业知识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六个统筹考虑:①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认知规律统筹考虑;②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统筹考虑;③强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面与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统筹考虑;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统筹考虑;⑤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统筹考虑;⑥应用能力、创新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统筹考虑。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四大知识领域,分别是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信号系统与控制知识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电磁场知识领域。
二、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本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以课程的整体优化来指导局部的教学改革。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构成了学科基础课的核心。为了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例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知识合理分配。数字电子技术中,EDA知识与专业课中FPGA的应用知识的整合;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的知识体系优化;信息论与通信原理内容合理分配等等。另一方面,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自治区内是从高考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面临考取研究生的需求,针对电子信息类考研的课程,突出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教学。既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也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
2.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开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是为了使通信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能领先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现实意义,以及应用环境。进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能有针对性地对组成通信框架的各个部分的具体细节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一二年级时的迷茫心理。
3.面向社会需求、改进专业课程教学。通信领域是当今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各种通信技术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3G已进入商用,各大运营商要完成3G网络的建设,GSM和3G网络优化人才需求急剧扩大;二是通信设备制造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从事研发和生产类的技术性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具有掌握通信理论,电子设计能力人才需求呈现较大缺口;三是集通信网络、软件设计一体的科技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基于3G平台的应用开发将是目前的急需人才。因此,在总体把握“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在专业课教学方面,采用模块化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主要就业领域分布在①GSM和3G网络优化、通信网的设计、施工等领域;②在通信设备制造商从事售前、售中、售后等技术服务;③通信运营企业,从事电信运营、管理;④有线电视公司以及其他专用通信部门,如民航、部队等。为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模块。通信网络与交换方向。该专业培养在现代通信网与交换等多个层面上,进行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网络运营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通信设备和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性能,掌握通信系统构架与组网技术。具有网络设计与建设、管理与运维等操作能力,同时掌握通信基本理论,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系统知识。适应通信领域内网络、系统、设备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应用、安调与维护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微波与天线、移动通信、现代通信网络、现代通信工程设计等。就业方向: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电信运营商、公安、民航、广电等特定行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通信(宽带数据通信方向)。本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宽带数据通信系统设备进行现场安装、配置、调试、管理与维护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数据通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软硬件基本操作,宽带接入、数据库开发与维护等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设计、施工、维护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跟踪宽带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发展的能力。主干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操作系统、JAVA语言及其应用、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程控交换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等。就业方向:面向通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通信和数据通信等相关工作,也可到各类网络公司从事网络通信技术工作。
4.适应社会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指导方式。根据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基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许多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见习期也都安排在这期间进行。这往往造成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毕业设计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在校内选做校内指导教师的题目;另一类是在校外,根据学生在见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好结合岗位、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并与企业协商,聘请有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指导,共同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既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问题与思考
尽管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建设,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得我们地方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更加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建设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亮点项目不多;②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③产学研合作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形式单一;④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受到社会的好评,但是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或关键岗位的人数还不多。因此,我们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从课程体系调整、课堂教学改进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云山,刘婷,张立毅.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24):85-86.
[2]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慧敏,黄爱萍.信息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6):96-98.
[4]张毅,郭亚利.通信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正宇.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4).
[6]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4-87.
关键词:远程通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Huo Yu
(Hebei Handan Qing Hong Highway Management Office,Handan056001,China)
Abstract:Telecommunications (Telecommunication)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ystems,using analog or digital signal modulation technology for voice,data,fax,image,audio,video and other electronic transmission of puter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 wide range,such as remote monitoring,remote education,telemedicine,teleconferencing and so on.
Keywords:Te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
计算机远程通信技术,是一种通过或其它数据装置与通信线路,完成数据编码信号的传输、转接、存储和处理的通信技术,所以数据通信系统也就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用通信线路连接所在地的终端设备,实施数据通信的一种系统。目前计算机远程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远程监控
远程监控可以分为“监”和“控”两部分,其中“监”是指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为主:而“控”是指通过网络对远程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方法,对远程计算机进行重新启动、关机等操作、还包括对远端计算机进行日常设置的工作。计算机监控系统是以监测控制计算机为主体,加上检测装置、执行机构与被监测控制的对象(生产过程)共同构成的整体。在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大量的物理量、环境参数、工艺数据、特性参数需要进行实时检测、监督管理和自动控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监测的范围越来越大,或者监控点越来越多,单一的,各自独立的监测系统已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需要把监控工作分散进行,然后再进行集中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监控。当要监测的站点较多,且分布不集中时,可以采用远程监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水处理、工业锅炉等众多的工业场所。能够实现远程监控的通信媒体、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称为远程监控系统。目前远程监控技术的主流是应用Internet技术,在TCP/IP协议和WWW规范的支持下,合理组织软件结构,使工作人员通过访问网络服务器来迅速获取自己权限下的所有信息并及时做出响应。远程监控技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主控制中心计算机与监测站计算机的通信过程;二是各监测站和其监测点的通信。在现场设备分布广泛或数据不易采集的场合,要能够及时地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有效控制,这就是远程监控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需求。远程监控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量,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对于生产的自动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通信网络方面,目前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传输距离有限,传输质量欠佳,通信费用太高等等。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未来远程通信技术也会更加完善,最终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远程监控系统。
二、远程教育
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求知需求,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以邮件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解答与提交作业这种远程教育的雏形。终生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远程教育又称远距教学、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的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根据技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实时会议电视系统来进行的远程教育和基于Internet网络模式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系统由会议电视终端、多点控制设备(MCU)和传输线路组成。
三、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从广义上讲是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影像学、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这里所说的远程医学即狭义的远程医学。上一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功多年以前曾经预言:“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面对计算机,根据屏幕显示的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各种信息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美国乔治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远程医疗网络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医疗网络。远程医疗,就是借助信息及电信技术来交换相隔两地的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的意见。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处理和电信技术,以声像、图形或其它形式传递医学信息,用于诊断、治疗、研究和培训等工作。远程医疗技术是指电子医务数据通过一定的通讯及计算机技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以利用异地的专家及先进的医疗技术力量来解决当地的医疗难题。这些数据包括高清晰度照片、声音、视频和病历等。远程医学系统技术包含通信、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库和医学图像等技术。通信技术可采用多种通信网络技术,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是制约远程医学技术发展的瓶颈。
远程通信技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使用者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便捷准确地远程通信技术也将日趋完善,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美仕.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军义,刘曙光.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技术[J],2001,6:17-21
[3]陈丽霞,范士勇,刘鑫.基于H.323视频会议系统及其组成[J].通信技术,2008,6
[4]吴立钊.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湖南大学,2002
关键词:自动列车控制,无线通信,定位,轨道交通
1、 概述
列车自动控制(Automatic TrainControl,简称ATC)系统由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Train Protection,简称ATP)、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Train Operation,简称ATO)、列车自动监督(AutomaticTrain Supervision,简称ATS)三个子系统组成。ATC系统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试用,世界上第一条使用ATC系统的线路——维多利亚线——于1968年在英国伦敦投入运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于通信的ATC系统(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简称CBTC)。基于通信的ATC系统(CBTC)是指利用不依赖于轨道电路的高精度的列车定位、双向连续、大容量的车——地数据通信以及车载、地面的安全功能处理器, 实现连续自动列车控制的一种系统。基于通信的ATC系统(CBTC)又分为采用轨间电缆为传输通道的CBTC(称为IL CBTC)和采用无线数据通信的CBTC(称为RF CBTC)。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安全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ATC系统(RF CBTC)在我国轨道交通中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并成为ATC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2、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的基本结构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RF CBTC)车——地间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方式实现连续、高速、双向、大容量的信息交换,能够满足移动闭塞车——地通信的要求,它代表着ATC发展的最新方向,一般采取移动闭塞制式。从结构上看,整个系统由联锁设备、RF CBTC地面设备、无线通信网络和RF CBTC车载设备组成,如图1 所示。但从功能上分为ATP子系统、ATO子系统、ATS子系统和联锁子系统。RF CBTC地面设备实现地面轨旁ATP功能,RF CBTC车载设备实现车载ATP、ATO功能,ATS在ATP、ATO子系统及联锁设备的支持下完成对全线列车运行的自动管理和监控。
3、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的基本原理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RF CBTC)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调度控制中心(DCC) 位于整个架构的最顶层, 它负责控制多个车站控制中心(SCC) , 以实现相邻SCC 之间的控制通信。每个车站设一个车站控制中心。每一列车装备有RF CBTC车载设备(OBE) , 车站控制中心控制其范围内所有列车的运行。SCC 通过其管辖范围之内的多个基站(BS) 与覆盖范围内的RF CBTC车载设备实时双向通信。信息的发送范围就是车站无线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 因此列车在运行过程中, RF CBTC 车载设备要依次与各个SCC 建立通信联系, 接收SSC 发送的信息。每一SCC 要向其控制范围内的所有列车发送信息, 因此一个SCC 要同时与多个RF CBTC车载设备(OBE )保持通信联系。而一列车不能够同时与多个SCC 通信, 在经过不同的车站控制信号区域时, RF CBTC车载设备(OBE)会自动地采取信号区域的切换。列车在区段内运行时,OBE利用无线方式通过BS将列车位置、速度信息发送给SCC。BS通过无线信道向空间发送信息,所在区域的列车根据自身的编号地址,接收发送给自己的信息,不会发生信息窜码事件。SCC通过BS周期地将前行列车的位置、速度及线路参数等信息发送给后行列车;后行列车的OBE收到信息后,根据前车运行状态(位置、速度)、线路参数(弯道、坡度等)、本车运行状态、列车参数(列车长度、牵引重量、制动性能等) , 采用车上计算、地面(SCC) 计算或是车上、地面同时计算, 预期列车在一个信息周期末的状态能否满足列车追踪间隔的要求,从而确定合理的驾驶策略,实现列车在区段内高速、平稳地以最优间隔追踪运行, 从而为实现移动闭塞分区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的车地通信方式及定位技术
(1)车地通信方式及特点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的车—地通信方式有三种。
1)无线电台方式
采用自然空间作为车地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无线信号在空气中自然传播,衰耗相对较大,并且要考虑不同电磁环境下的防干扰问题。但轨旁设备简单,工程投资相对较少,设备可以采用高度通用化模块,直接采用商业现货,维修工作量小,长期运营费用低。
2)漏泄电缆方式
采用漏泄电缆作为车地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漏泄电缆安装于轨旁或顶部,沿线贯通敷设,无线信号沿漏泄电缆传输。其特点是场强覆盖效果均匀,传输速率高,传输衰耗较小,但漏缆价格较贵,工程投资较大。漏泄电缆系统可提供较宽的带宽,不仅可传输车地双向连续的数据,还可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
3)裂缝波导方式
采用裂缝波导作为车地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波导管沿线贯通敷设,安装于线路的一侧,无线信号沿波导管传输。其特点是波导传输方式衰耗小,且衰耗均匀,无反射波、邻频干扰、传输死区等情况。微波波导系统具有较宽的带宽,不仅可传输车地双向连续的数据,还可传输语音和视频信号,而且传输衰耗小。。但波导价格贵,工程投资相对大。对于裂缝波导还可以完成列车的辅助定位功能。
(2)定位技术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的列车定位主要通过车载定位设备和地面定位设备共同实现。车载定位设备主要有:编码里程计、测速雷达、测速电机(OPG)、车载测速传感器、加速计、接近传感器、车载扩频电台等;地面定位设备主要有:应答器、信标、裂缝波导、地面扩频电台等。应答器(或信标)主要用于确定列车在线路中的绝对位置,对于两个应答器(或信标)之间的位置车载设备通过测速设备计算其走行距离加上上一应答器(或信标)的绝对位置计算而得。系统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应答器(或信标)在线路上安装密度和车载设备测速误差。目前开通或将要开通的绝大多数RF CBTC系统主要采用这种定位方式,通过应答器(或信标)加车载测速设备共同实现列车定位。
另外一种定位方式就是利用扩频电台实现列车定位。扩频无线电台定位的原理是:在地面沿线设置无线基站,无线基站不断发射带有其位置信息的扩频信号,车载扩频电台同时接收到3个以上的无线基站信息,并分别计算出列车与基站的距离,即可以确定列车的即时位置。扩频定位的精度取决于伪随机编码的频率,编码频率越高,定位精度越高。150MHZ频率的编码可以实现1m以下的测距误差。
5、 小结
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RF CBTC)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列车与地面之间的双向、实时、可靠、大容量的信息传输。车地间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实时、双向、安全、可靠的控车信息和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的传输,实现列车的实时、连续、闭环控制,不仅能实现先进的移动闭塞,缩短列车的行车间隔,大幅度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而且还可以实现语音、视频信息的传输,为旅客实现各种增值业务服务,满足旅客多元化的旅行要求。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RF CBTC)是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安全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设备国产化率逐步的提高,基于无线通信的ATC系统(RF CBTC)在我国轨道交通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IEEE Standard forCommunications-Based Train Control (CBTC)
Performance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1999.
2 曾小清,王长林,张树京.《基于通信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5.
3 傅世善. 《闭塞与列控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3.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英特网;无线接入技术;3G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04-02
引言
英特网(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英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十年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IP(Mobile IP)、蓝牙技术(Blue tooth)、无线局域网(WLAN)、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等。
一、移动电子商务
1.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业界还没有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形成权威的、一致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各有不同出发点和含义。从技术的角度看,移动电子商务可看做电子商务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移动电子商务是对有线电子商务的整合与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态。一般而言,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应包含“商务活动”、“英特网”和“无线网络技术”三部分。文献[1]将移动电子商务定义为:“消费者在支持英特网的无线通信网络平台上,借助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或消费行为的社会经济活动。” 可见,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通过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无线网络和英特网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可真正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和传统基于英特网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交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 移动终端拥有者的身份相对固定,可方便的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移动交易服务;(3) 通过移动定位技术,可以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交易服务。
2.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因素
移动电子商务同传统电子商务的主要区别就是无线网络的应用,而正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从技术的角度看,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无线应用协议的推出。如何将英特网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设备当中,是实现移动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使移动英特网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使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设备接入英特网成为了可能。
(2)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无线接入技术如GSM、TDMA和CDMA数据传输速率很低,不适于英特网接入。而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接入技术,大大提高了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目前,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无线接入方式传输速率方面的缺陷,而且还可以支持宽带多媒体数据传输,这将缩小有线和无线接入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3)移动终端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终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结合手持硬件、无线宽带网络与移动应用软件的总称。目前市面上各种个人数码助理(PDA)、智能手机(SmartPhone)已经随处可见,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移动终端用户也不断攀升。这不仅给消费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提供可能,而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互联网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更是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组成
移动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由移动商务应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中间件和移动网络设施组成。(1)移动商务应用主要是指移动电子商务为用户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活动;(2)移动终端设备就是指各种通过无线网络接入英特网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个人数码助理和笔记本等;(3)移动中间件是指连接电子商务与异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软件实现层,如Express Q和WAP等,它们屏蔽了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4)移动网络设施是指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无线网络和设备,包括GSM、GPRS、CDMA和3G等。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实现技术
1.无线应用协议(WAP)
无线应用协议WAP是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的缩写,它是由Motorola、 Nokia、 Ericsson和Phone. corn公司最早倡导和开发的,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在移动中接入英特网的需要。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很容易的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英特网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
2.移动IP(Mobile IP)
移动IP(Mobile IP)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IETF)在1996年制定的一项开放标准。它的设计目标是能够使移动用户在移动自己位置的同时无须中断正在进行的英特网通信。移动IP现在有两个版本,分别为Mobile IPv4(RFC 3344)和Mobile IPv6(RFC 3775)。目前广泛使用的仍然是Mobile IPv4。目前移动IP主要使用三种隧道技术,即IP的IP封装、IP的最小封装和通用路由封装来解决移动节点的移动性问题。
3.蓝牙(Blue Tooth)
蓝牙(Blue Tooth) 是由Ericsson、IBM、Intel、Nokia和Toshiba等公司于1998年5月联合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联接标准。该标准旨在取代有线连接,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互联,以便确保大多数常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间可方便地进行通信。“蓝牙”作为一种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脑、打印机及其他计算机设备在短距离内无须线缆即可进行通信。“蓝牙”支持64kb/s实时话音传输和数据传输,传输距离为10m~100m,其组网原则采用主从网络。
4.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的缩写,它是一种借助无线技术取代以往有线布线方式构成局域网的新手段,可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它支持较高的传输速率。它通常利用射频无线电或红外线,借助直接序列扩频(DSSS)或跳频扩频(FHSS)、GMSK、OFDM和UWBT等技术实现固定、半移动及移动的网络终端对英特网网络进行较远距离的高速连接访问。1997年6月,IEEE推出了802.11标准,开创了WLAN先河;目前,WLAN主要有IEEE802.11x与HiperLAN/x两种系列标准。
4.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GPRS的英文全称为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中文含义为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 ETSI)在GSM系统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移动数据通信技术标准。它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所发展出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GPRS是2.5代移动通信系统。GPRS具有“数据传输率高”、“永远在线”和“仅按数据流量计费”的特点,目前得到较广泛的使用。
5.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3G英文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为第三代数字通信。它是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所组成,支持高速移动环境,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先进移动通信网。国际电联(ITU)原本是要把世界上的所有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在公元2000年左右统一为全球统一的技术格式。但是由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最终形成了三个技术标准即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TD-SCDMA是由中国大唐移动通信第一次提出并在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础上与国际合作完成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 相对于其他两个标准TD-SCDMA 具有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建网成本低和高效支持数据业务等优势。
总结
移动通信和英特网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移动电子商务。在技术更新与社会需求的交替推动下,移动电子商务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必将对全球经济和技术进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柯新生.电子商务运作与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英特网;无线接入技术;3G
引言
英特网(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英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十年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IP(MobileIP)、蓝牙技术(Bluetooth)、无线局域网(WLAN)、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等。
一、移动电子商务
1.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业界还没有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形成权威的、一致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各有不同出发点和含义。从技术的角度看,移动电子商务可看做电子商务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移动电子商务是对有线电子商务的整合与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态。一般而言,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应包含“商务活动”、“英特网”和“无线网络技术”三部分。文献[1]将移动电子商务定义为:“消费者在支持英特网的无线通信网络平台上,借助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或消费行为的社会经济活动。”可见,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通过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无线网络和英特网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可真正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和传统基于英特网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交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移动终端拥有者的身份相对固定,可方便的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移动交易服务;(3)通过移动定位技术,可以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交易服务。
2.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因素
移动电子商务同传统电子商务的主要区别就是无线网络的应用,而正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从技术的角度看,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无线应用协议的推出。如何将英特网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设备当中,是实现移动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使移动英特网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使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设备接入英特网成为了可能。
(2)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无线接入技术如GSM、TDMA和CDMA数据传输速率很低,不适于英特网接入。而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接入技术,大大提高了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目前,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无线接入方式传输速率方面的缺陷,而且还可以支持宽带多媒体数据传输,这将缩小有线和无线接入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3)移动终端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终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结合手持硬件、无线宽带网络与移动应用软件的总称。目前市面上各种个人数码助理(PDA)、智能手机(SmartPhone)已经随处可见,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移动终端用户也不断攀升。这不仅给消费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提供可能,而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互联网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更是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组成
移动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由移动商务应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中间件和移动网络设施组成。(1)移动商务应用主要是指移动电子商务为用户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活动;(2)移动终端设备就是指各种通过无线网络接入英特网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个人数码助理和笔记本等;(3)移动中间件是指连接电子商务与异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软件实现层,如ExpressQ和WAP等,它们屏蔽了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4)移动网络设施是指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无线网络和设备,包括GSM、GPRS、CDMA和3G等。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实现技术
1.无线应用协议(WAP)
无线应用协议WAP是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的缩写,它是由Motorola、Nokia、Ericsson和Phone.corn公司最早倡导和开发的,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在移动中接入英特网的需要。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很容易的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英特网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
2.移动IP(MobileIP)
移动IP(MobileIP)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IETF)在1996年制定的一项开放标准。它的设计目标是能够使移动用户在移动自己位置的同时无须中断正在进行的英特网通信。移动IP现在有两个版本,分别为MobileIPv4(RFC3344)和MobileIPv6(RFC3775)。目前广泛使用的仍然是MobileIPv4。目前移动IP主要使用三种隧道技术,即IP的IP封装、IP的最小封装和通用路由封装来解决移动节点的移动性问题。
3.蓝牙(BlueTooth)
蓝牙(BlueTooth)是由Ericsson、IBM、Intel、Nokia和Toshiba等公司于1998年5月联合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联接标准。该标准旨在取代有线连接,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互联,以便确保大多数常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间可方便地进行通信。“蓝牙”作为一种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脑、打印机及其他计算机设备在短距离内无须线缆即可进行通信。“蓝牙”支持64kb/s实时话音传输和数据传输,传输距离为10m~100m,其组网原则采用主从网络。
4.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的缩写,它是一种借助无线技术取代以往有线布线方式构成局域网的新手段,可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它支持较高的传输速率。它通常利用射频无线电或红外线,借助直接序列扩频(DSSS)或跳频扩频(FHSS)、GMSK、OFDM和UWBT等技术实现固定、半移动及移动的网络终端对英特网网络进行较远距离的高速连接访问。1997年6月,IEEE推出了802.11标准,开创了WLAN先河;目前,WLAN主要有IEEE802.11x与HiperLAN/x两种系列标准。
4.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GPRS的英文全称为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中文含义为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在GSM系统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移动数据通信技术标准。它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所发展出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GPRS是2.5代移动通信系统。GPRS具有“数据传输率高”、“永远在线”和“仅按数据流量计费”的特点,目前得到较广泛的使用。
5.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3G英文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为第三代数字通信。它是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所组成,支持高速移动环境,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先进移动通信网。国际电联(ITU)原本是要把世界上的所有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在公元2000年左右统一为全球统一的技术格式。但是由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最终形成了三个技术标准即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TD-SCDMA是由中国大唐移动通信第一次提出并在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础上与国际合作完成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相对于其他两个标准TD-SCDM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建网成本低和高效支持数据业务等优势。
总结
移动通信和英特网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移动电子商务。在技术更新与社会需求的交替推动下,移动电子商务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必将对全球经济和技术进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柯新生.电子商务运作与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