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45: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药学专业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社会经济和医药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医药界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我国已有数百所院校设置了药学专业,面向新药研发、生产、营销、合理用药等领域培养药学人才,但还远不能满足新药研发和临床服务方面的需要。用人单位希望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药学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仍较差,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备,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实践教学对提高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它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校药学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分析国内外高校药学本科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我国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药学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药学本科起点教育和实践教学现状
1. 美国和日本
美国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学制6年,授予Pharm. D.学位,Pharm. D.后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毕业生成为科研人员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日本借鉴美国的做法进行了药学教育的改革,从2006起,将药学的本科教育设置为“新4年制”和“6年制”2种。“新4年制”旨在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一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年制”的毕业生为本科学历,有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的资格,培养目标是药剂师,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药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在医院和药局等处的长期实习课程,使学生成为医疗现场的实战型人才[1,2]。
2. 欧洲
英国的本科起点高等药学教育提供的学位有药学及相关的科研型学士学位和培养职业人才的药学硕士学位[3]。德国的高等药学教育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社会药房的药师,药学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始终,而且一半时间是在社会药房进行的[4]。
3. 中国
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药学类、制药工程类高等院校472所,居世界第一[5]。医药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培养高等药学人才的药学教育被众多院校所看好,以致我国药学院校在高校扩招和自主设置专业的政策影响下盲目扩招,出现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不相适应的现象。传统的药学本科培养方案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患者要求医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用药服务,而不是仅提供药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临床药师,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胜任临床药师工作的药学人才。高等药学教育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临床药师的重任。然而由于国内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处在探讨阶段,《执业药师法》也还在立法进程中,在我国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尚无法可依,使得该项工作开展艰难、进展缓慢。
二、我国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中联系实践不够。在药学本科的课程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院校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教学、实地教学。教师队伍均为学校的全职教师,不了解工厂生产与企业应用实践,学生也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只知应付考试。
二是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院校的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偏短,一般仅为20周左右,且这期间不少学生要参加考研、求职、学校的各类考试等,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的时间严重不足[6]。
三是实践基地较少且高校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基地被动地接收高校的实习生,与高校缺乏互动。实习基地觉得未从带教中获得收益,纯粹是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这导致实习基地应付式地接收实习生,缺乏对高校的融入感。
四是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以及对带教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实践考核的主要形式往往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对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有些教师精力主要放在科研和课堂教学上,对实习教学的重视不够,评语和打分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接触不够,也影响了其带教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是将实践教学提前并加大比重。四年制药学本科生往往在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到实践基地见习为主的实践环节设置在前期课程中,以加深学生对药学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在药学专业实习中,可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课程提前上完,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充分保障学生在医院和社区药房的实习实践。
二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建设实践教学的示范基地,以这些示范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其它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包括各学科的实验室、模拟车间、模拟药房,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制药企业、药监部门、医药公司、医院药剂科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积极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国外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三是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在学院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可利用开放基金、设立子课题、设立产业化基地和学科建设基地等载体,使教学基地参与到相关项目研究中来[6]。对学术水平较高的实践基地,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加强联系。总之,学院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带来活力。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双向考核和激励模式。依托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实习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成绩量化,未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考核的导向,提高师生对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实践基地和带教教师也引入考核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带教教师相应的奖励,如给予科研合作机会、输出优秀本科实习生等。
三、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 实验室教学改革
第一,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同一个实验,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求。可将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压缩、淘汰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多门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药物研发链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药学实验。同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接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科研创新意识[7]。
第二,扩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平台。各院校除了本科教学实验中心,还可开放各科研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所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充分利用实验中心设备购置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并鼓励利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加快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主要场地。充分利用这些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初步建立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使优秀者脱颖而出[8]。
2. 药学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
第一,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药学科研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可以通过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接触科研,然后鼓励、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导师自己的专项科研项目。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各研究室和实验中心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系统科研能力。
第二,通过开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药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药学院校可通过与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接收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安排在暑期进行。通过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师生发明创造,符合条件的申报专利,形成一种人人争创科技创新的局面[8]。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将实践基地向国外拓展,如我院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药学院签订了本科生暑期实习协议,先后输送三批十几名本科生到美国的药房、实验室进行实践。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向社会输出药学通科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除了本校实践基地外,还可与国内外药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共建毕业实习基地,如我院近年来输送优秀本科生赴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本科生与实习单位的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工作,感受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 临床实践教学
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历程可谓一波三折,鉴于国内临床药师需求和国际药学教育形势,近年又掀起一股专业申报热潮。然而由于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未形成,执业药师法尚未颁布,临床药师的专业培养一时还难以与国际接轨。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充分考虑临床实践环节,一般学制为六年,至少保证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药学院校应加大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此外,综合性大学的药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多学科的优势,在药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内容,改革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模式。应考虑打破传统医学和药学教育模式,构建以疾病药物治疗为线索的模块式课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将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将来胜任临床药师的职责要求[3]。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国际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的临床实习基地,为我国高端临床药师的培养做出努力。
当前我国药学院校的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通用型药学人才,教育基本上仍是化学模式,而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缺乏。药学本科教育学制多数还是四年,实习时间偏短,主要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无临床轮转实习安排,无法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未来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药学实践教育方面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尤其应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欣.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 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43,1153.
[2] 林以宁,瞿融,马世平. 日本药学大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略探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51-52.
[3] 梁海珊,张新平. 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4] 杨丽英. 德国药学教育及药剂师分布概况[J]. 中国药事,2007,21(1):63-64.
[5]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6] 蔡琳,张翼,叶发青等. 构建“大药学院”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 药学教育,2012,28(3):54-57.
[7] 姚彤炜,胡永洲,袁弘等. 构建具有科研特色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29-131.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3.7 规范生源,考核目标明确、形式多元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药学类 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医学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宽广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又要有主动地服务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①但是目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现象,比如学生对实习任务了解不够深入,学校对实习管理不够严格,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带教不够正规等,通过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调研,采用自编问卷,学生自评的方式探索与实践高职药学类学生实习管理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中药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四个专业,选取三年级医学生。共231人,其中男生67人,女164人;独生子女102人,非独生子女129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包括28道题目,其中,5道个人基本情况题,10道自身实习现状自测题,10道实习管理现状测题,3道实习管理建议题目。学生被试所有调查统一问语、统一要求,在教师检查实习时当场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发放240份,回收231份,回收率为96.25%。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对实习认知情况调查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目的和内容只是一般了解程度,还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并不了解实习的任务,学生缺乏具体目标了解势必会影响实习的最终效果。
2.2 实习与自身升学、找工作发生冲突时,学生的做法
通过数据显示(见表2),学生由于对于实习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学生在毕业班时期,心态浮躁,对前程感到迷茫,早早地放弃实习工作而开始找工作,都影响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出勤、学习效果、教学任务等方面的表现。
2.3 希望在实习中获得的指导内容
数据显示(见表3),接近一半的学生迫切希望得到专业基础知识指导,说明在顶岗实习中所应用的知识和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在类型、更新度上是有差异的;接近六成的学生希望获得职业规划与指导方面的知识内容,也提示学校在实习管理初期,职业指导课程是必不可缺的,并且要在内容上与学生的专业、当下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
2.4 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指导
实习学生毕竟还是真正意义的员工,然而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管理也仅限于实习工作过程中及安全生产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和培养目标很少或根本不考虑,根本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计划(见表4)。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往往是一名带教教师要管理、教学5到10名学生,无论从带教教师的精力还是时间上,都无法全部完成实纲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3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对实习目的和内容了解程度不够
在调查问卷中可以反映出,只有约29%的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和规范非常了解,说明学生对实习的重要程度认识是欠缺的。熟悉本岗位的实习内容、任务是培养其具有药学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3.2 对今后的职业方向不明确
学生在学校生活,不了解当前职业分类、分型,对今后的职业规划出现迷茫的情况,原因有学生自身对职业前景关心程度不足、缺乏规划性,单一地认为某个职业适合自己,也体现出学生对于自身不够了解。
3.3 实习单位管理欠缺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对实习指导的向往,希望能在顶岗实习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这也是学校安排毕业班学生实习的最初目的,但现实是由于实习单位数量多,带教水平良莠不齐,带教教师少,缺乏真实的带教经验,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等没有很好的掌握。
4 顶岗实习分级管理对策
4.1 一级管理
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活动课程,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活动现场现身说法,让在校的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提供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于实习重要性的认识。通常在课程设置中,会在实习期前有一到两周的见习期,督促学生认真见习,多和见习带教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②
在课程设置中,也可以邀请医院、企业的带教老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和企业、医院的合作更加密切。在实践课程中,安排学生到医院和企业参观,让学生真实感受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校的专业理论学习。
4.2 二级管理
系部在学生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模拟训练、安排实习单位工作人员来校前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尽可能地降低由于环境冲突带来的岗位不适应,平稳跨过过渡期,尽早融入良好工作状态。③教学的内容涉及职业人文教育、心理调适教育、企业背景介绍、企业制度认识、岗位责任认识教育等。让学生有就业的紧迫感,认识到实习和就业的紧密联系,借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习。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系部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可拖沓不理,及时对实习中的不良之风给予纠正,让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稳定的实习环境中,从而学生按时上岗、顺利入岗铺路搭桥。
4.3 三级管理
学校在实习管理中要设置专人专岗,统筹安排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处理实习期间的具体问题。④管理要人性化,对于不同专业要考虑专业特性,学生就业需求,当地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维护实习基地,创建实习管理的校企双赢的局面。在实习前期的准备阶段,各院系应该及早完成岗位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会同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努力与意向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协商一致,在此基础上签订学生实习意向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共同承担风险。
4.4 统筹针对性管理
在实习的前中期,正是由于不熟悉,周围的一切对于高职生来说都具有诱惑,虽然也伴有不适应、常出错,但更多的是怀有好奇和激情,总体来看在这个阶段的实习生相对较利于管理,所以这期间的管理要点就在于强调指导教师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的耐心和包容心。⑤
进入实习的中后期,学生面临毕业的临近与就业的压力,学生会普遍产生一种倦怠甚至是中途离岗的心理,在这一阶段的实习管理中,带教教师、辅导员等一线管理者都必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心和细心。对于那些实习学生较为集中的单位除坚持教师的管理外,同时还要求学校其他各级相关责任者也要勤跑点、多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疏导问题。而在分散实习的学生中,也可以采用学生定期返校、集中教育的方式来及时排查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完成实习的信心。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及时跟上,积极做好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从根本上让学生放心、安心。
注释
① 谭辉平,李芹,廖俊杰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7-8.
② 魏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J].教育与职业,2005(1).
③ 彭溪.浅谈如何做好“订单 ”学生实习教育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
【关键词】会计;素质;能力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社会知识、计算机使用能力,日常英语交流能力等,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某一职业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
1 企业会计岗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貌;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自强、自立、自爱;有正确的审美观;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能处理好男女之间的友谊、爱情关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2 企业会计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2.1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到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约束的,因为法律法规无法穷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无法对人性做出种种硬性的规定,会计工作亦是如此。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这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障公众利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与投资者、政府、工商、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的关系,与其他企业和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需要会计与之沟通与协调。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取得他人的支持,更要以良好的心态去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要求会计人员对内要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对外要具有谈判、联络、交际的能力,能为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会计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协调能力,才能了解对方并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因此,新时期的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沟通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很好地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
2.3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行为已成为法制化国家的重要特征。会计如何面临逐步健全的法制化社会,已成为会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新时期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财政、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税务、法律、市场营销和外语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2.4超前的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今时代,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性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科学、谨慎地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并能熟练地运用规避风险和利用机遇的理论与方法为企业出谋划策。
2.5敏锐的职业判断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2.6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冲击,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面对新变化和新问题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即会计人员要具有创新能力。
3 企业最注重的毕业生能力要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品格、从业经验、综合素质、学历、基本技能等几个方面比较重视。
3.1良好的会计品格。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被调查的企业中均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遵纪守法,忠于职守。
一定的从业经验,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98%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从业经验。
3.2较高的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特别是在招聘会计高级管理人员时,明确强调应聘人员要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和英语方面的要求将更加突出,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47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100-02
目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出现了“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观点,其中以“小整合论”为主流观点,即将课程等同于教学,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有效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基于“小整合论”的指导思想,国内学者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3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4]。笔者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本校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
1 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本校师生进行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师生对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态度、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以及个人信息素养构成与状况等。本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答卷326份;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答卷93份。另外,本次调查还随机访谈了专业基础教师20人次。调查数据采用人工核查与Excel进行统计。
1.1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比较满意的主要有学习兴趣增加、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喜欢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有助于理解知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不满意的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合适的学习资源太少、网络对专业基础学习帮助不大。调研结果见表1。
1.2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效果比较满意,认为信息技术能促进有效教学。大部分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但同时也认为,收集、整理和改造多媒体课件很费时间,会影响其他教研工作。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培训。通过与教师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说明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另外,通过访谈还得知,大多数教师上课的多媒体课件是从网上下载后经过适当改造而来的,自制的很少。这说明在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中,教师网络利用能力较好,但复杂课件制作能力有待提高。调研结果见表2。
2 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有失偏颇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等于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精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就越紧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调研也发现,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是现代化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认为依靠信息技术可以将所有教学环节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认识造成的必然结果是教师成了多媒体课堂的操作员,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只是教师展示的最终结论。
2.2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还不太习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认为在网络学习中不能把握学习重点,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有学生认为,网络对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帮助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还未摆脱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训练和习惯。
2.3 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主要由网络下载后经简单改造而成。在访谈中也发现,目前教师普遍掌握的多媒体制作工具是PPT,制作技术简单实用,而其他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3DMaxs等很少有教师能熟练应用。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也很少有教师把网络资源直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中,经常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师数量偏少。这些情况表明,在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已经进行,但起点层次较低,仅限于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教师缺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技术素养和理念。
2.4 学校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本次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丰富,特别是适合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网络课程中存放的教学资源很少。这一问题可以从教师调研情况中得到印证,即愿意将教学课件进行共享的比例仅为16.2%。这说明共享观念滞后和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是造成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指导,纠正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整合中出现的理解偏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也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教育中的运用,而应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自觉用建构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让信息技术既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又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服务于教学管理。校方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展讲座,分类指导,纠正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中出现的理解偏差。
3.2 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探究式学习方式暂时还不能接受。因此,要推进教学改革,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环境和条件,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实现“被动型”教学模式向“主动型”教学模式的转换。特别是要发挥学校现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优势,将教师精心搜集和组织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供资源评价。
3.3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水平
教师的课程整合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要加强对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教学中能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解决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让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学会用论坛、微博等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把计算机当作备课、授课、组织教学、调控学生活动的工具。通过熟练掌握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汇集专题资源,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方法中,实现深层次整合。
3.4 加大投入,促进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前提。缺少这个前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现状就很难改变。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奖励办法,提高教师主动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让教师愿意、乐意将手头上的好资源贡献出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项目立项的形式,组建团队开发、整理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学校专业课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途径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4 小结
随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领域不可抗拒的潮流。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又不忽视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③高校在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激励机制,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效与教师的奖金和评聘挂钩,从而保障教学资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26(1):7-15.
[2]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28(10):74-77.
[3]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3):63-67.
关键词食品物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必要性;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ts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36-01
statusand necessityofofferingthecoursephysicalpropertiesoffoodsin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
yuan mei-lanzhao lisu weiliu hu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offering the cours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universities was represented. the status of offering this course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the publishing of related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also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ing. the investigation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ffering th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tatus;necessi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食品物性学(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是以食品及其原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力学(流变学)、光学、热学、电学特性等物理性质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食品流变、食品质构和食品的光、电、热特性[1]。食品物性学是食品加工研究的基础,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而食品的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和设计等工作都离不开食品物性学的知识。与国外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差距很大,高校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
1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食品物性学的现状
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性课程,它经过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从食品流变性(rheology)到食品质构(tex-ture)再到食品的光、电、热等物性,目前已经发展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日本、韩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此课程,并有相关的教材。我国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较晚,而且开始主要是面向研究生开设。我国2001年在青岛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上,确定该课程为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3]。
在全国1 000多所高校中,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有近200所,对其中的100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后发现,21所高校对研究生开设了食品物性学课程,占调查的21%,15所高校本科生开设了此课程,占调查的15%,其中青岛农业大学和江苏大学同时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课。在开设了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高校中,只有
构的面包;有些物性变化是不利的,如新鲜果蔬久存后脱水变蔫、变软,失去了原有的脆嫩的口感。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食品质量与物性间的关系,促进有利的物性变化,避免不利的物性变化;掌握影响食品物性变化的机理和物性的检测评价方法,能够根据消费者对物性的不同偏好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必需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从现代食品工业和食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素质的需求来说,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食品物性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4]。
3食品物性学的相关教材情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食品物性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成果也相对较少,目前出版的教材有:1998年李里特编著的《食品物性学》,由编辑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 就业途径 拓宽 建议
近些年来,紧跟国家的政策步伐,药学类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药学类专业的人才。然而,相伴随而来的也是就业率下降及就业形势困难,尤其是这一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遭遇了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拓宽其就业途径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性质较强,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前一个历史阶段时期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往往也能比较顺利地就业。然而在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已经打了一定的折扣,就业难成为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难题,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读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就业时难以满足专业对口需求,而现状是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但学校招生却还在继续膨胀,这就给越来越多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力以及就业上的压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发展,这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比较现实的一个方面。许多学生扎堆挤进条件好的城市求职,一些稍微偏远和落后的小地方却鲜有人问津,而大城市其实相关岗位基本饱和,能容纳的数量较少,小地方需求大去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就整体的就业状况来说,存在一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学生资源得不到合理调配和安排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并且是一个难点。
(二)造成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窄,缺乏合理有效的就业途径是当前存在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规模与社会所需不成比例,造成供给失调,这是一个根本原因。社会上对药学类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在近些年来已经逐渐趋向于饱和,每年能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不多,而高校的扩招仍在继续,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
其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观不合理,没有对理想与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毕业生一心向往大城市,一开始就雄心勃勃想要进入最好最顶尖的单位。这样的期待不是不合理,但是如果对现实就业情况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就很有可能连就业的机会都得不到。
再者,药学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本身的专业素质还不过关,就难以形成竞争力,能选择的就业途径自然也就受到很大限制。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生无视就业压力,抱着天上掉馅饼的心态不认真完成专业课学习,导致自身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就造成难以得到自己心仪工作的窘境。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
(一)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如何就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往往是毕业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容易对学生最终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并且在综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在不能满足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促进多元化发展。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工作,落实国家的基本政策,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在当前的就业趋势中明显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却宁愿在大城市里打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在基层工作和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务必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现下城市拥挤竞争大、基层地区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也能促使每个药学类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可以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和发展其落后医疗卫生环境,吸引药学类毕业生前来就业。除开基本保障问题之外,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地区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条件差,工作环境及医疗条件不如城市好。因此,要推动药学类专业学生前来基层就业就一定要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采取优惠措施,经济上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创造出一个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进而使每一条就业渠道尽量都得到均衡发展。
(四)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要从思想宣传上着手,营造一种多元化就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现实就业情况中,很多学生出现就业难、就业选择少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有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专业一定要对口或者一定要到大城市发展,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制造了选择压力。因此,还要加强正确就业观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并形成一种鼓励多元化和到基层工作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才有助于药学类专业学生更加自主和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提升就业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药学类专业学生现在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及相关部门务必要对学生就业问题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这样才有利于缓解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提高该类专业的就业率。
⒖嘉南祝
关键词:药学专业英语 现状 改革探讨
一、在高职高专学校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心
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来看,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两大主流是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一般用途英语(EGP)指在学校教授的基本英语知识,它强调学生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包括词汇和语法。在一般用途英语教学法的训练下,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和应付普通语言水平测试。专门用途英语(ESP)则要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没有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的专门语体内英语知识和技能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高职高专教育定位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技艺型人才”,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英语不再仅仅是其素质的表现,更是一种与其职业能力相伴的直接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专门英语能力无疑将起到提升其职业技术能力,增强高职毕业生竞争力的作用。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以ESP教学阶段为重心,缩小学生水平和企业需要之间的差距,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掌握药学专业英语是药学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必备技能
药学英语是高职高专的药学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公共英语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前期基础英语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语言词汇量的扩大、所掌握的语法规律的熟练应用、应用文体的学习与训练,为后来英语的实际运用打基础。后期药学英语教学则为应用提高阶段,结合药学专业知识进行英语教学,实现英语语言与药学专业的对接,是医药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从英语学习阶段过渡到英语应用阶段的有效途径。药学专业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有关英语专业材料的能力,掌握必要的词汇,为本专业的语言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药学专业英语不仅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外语能力的补充和延伸。对于药学专业的高职高专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药学专业英语,才能了解国外的前沿技术,应对医药行业的变化。
二、高职高专学校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一)社会、学校、学生对药学英语不重视
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必须通过全国大专英语A级考试后才能去考取大学四、六级英语等级证书;加之社会追捧英语等级证书的“过热”现状,使得学校和学生对基础英语都比较重视。学生认为一旦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拥有了砝码,争取 “过级”几乎成了高职高专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招聘单位对专业英语能力的不关注,也导致学生产生专业英语学不学、学好学坏并不会影响自身的应聘力的想法,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同时,学校对药学英语的开设时间普遍少于基础英语,通常是在第三学期开课,周学时2节,总学时在36节至40节之间,使学生从思想上把它视为选修课,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是可有可无的,在工作中也不一定会用到。
(二)药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出版的药学英语教材大多是2000年后出版的,但大多针对药学专业的本科学生编写。这些教材在内容上或专业性很强或截取国外相关文著加以改编成课文,对主要面向药厂、药店等基层单位就业的高职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在单元结构上或以传统的课文、单词、习题编排或以相关药学知识(如: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等)逐一编排章节,具备知识的系统性但缺乏趣味性、实践性。
(三)教师的施教水平不高
担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即拥有专业知识又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但现有的高职学校都很缺乏这种双面俱到的教师。目前的药学专业英语课或由药学方面的专业老师授课但不懂英语教学规律,只是给学生灌输大量的药学英语的专业词汇,翻译一下课文含义而已;或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但又缺乏基本的药学知识,常常不能给学生准确的药学信息,造成词不达意。施教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影响了该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初探高职高专药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制定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
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效果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把英语教学从“学科型”或“知识型”中解放出来,放到整个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重新定位,树立为服务于学生职业的理念,把有限的英语教学资源(时间、师资、设备)和学生的态度都集中于与其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上来。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生命和根本,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药学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编写药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科学的制定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现有水平制定该课程的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提出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要求。同时应考虑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学时上的合理分配,适时增加该课程的授课学时,满足药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对学生要做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与国外的交流只会愈加密切,不可轻视专业英语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二)编写校本教材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搞好药学英语教学的前提是选择实用的教材。针对目前已出版的药学英语书籍不适用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情况,学校可组织教师根据所设专业特点、生源情况以及周课时数,自编或联编校本教材。高职高专药学英语课程要以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导向,即包含前沿知识,又有生产实践中已应用的知识,不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会用、够用。在选材内容上不宜过专过深,注重其实用性及难易度,针对学生的就业去向编排药店英语、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品管理法、OTC介绍、药品安全性、国外药典、中药知识等章节;药学知识的选材则应从药学基础到药学专业,将药学知识逐步融入到药学英语教学中去;文体的选材上从药学论文、文献、教科书到期刊、药历文档等等;单元结构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多创设情景内容,多给学生创造和实践运用的机会。
(三)构建合作、开放的药学英语教学队伍和教学模式
1. 培养专业英语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两个主体之一,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从校内、校外两个途径着手。一方面从学校内部进行培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安排药学专业课教师和英语课教师互相听课,引导教师相互学习对方的专业知识,以弥补各自知识方面的不足,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讨论、研究、切磋,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同时,鼓励药学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依靠自身能力,尽快转化为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选派英语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相关专业内容,弥补药学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从专业研究机构、外资药企聘请人才来为学生授课或进行讲座,作为在职教师的重要补充,兼职教师可以弥补在职教师与社会行业脱节的弱势,他们熟悉行业现状及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他们的讲授内容结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这两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一支药学知识和英语知识都过硬的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合作、开放的药学英语教学模式
药学专业英语比基础英语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课堂必然是参与型的课堂,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有旺盛的学习动力,有机会运用语言知识,并形成主动进行交流并积极自我评价的能力并发展其他相关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教师在药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书+录音机+黑板=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成员4-5人不等,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每次的学习任务,并且每个成员都必须担任一次队长负责管理该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每个章节的特点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药店英语时,教师可以把教室设定成药店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店员和顾客,模拟售药情境;在学习药品说明书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进口药品的说明书,学生自己翻译内容,自己分析理解国外药品说明书的结构和特点;在学习中药英语时,安排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某种药材的图片或者到药店买某种药材实物,自己制作介绍该药材的英语小卡片,课堂上请学生到讲台上来用英语说明该药材的药理、药性、药效;在学习国外药典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来理解文献内容,教师只做补充说明。教学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和学习小组共同评价每组的表现,并评比最佳团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拥有了学习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是温暖的、有安全感的学习。在这些实践训练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集体的成员,师生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小组间发扬了团队精神,互动互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建起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起开放、轻松、合作的课堂。
四、结束语
学习英语最终是要应用于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高职高专学生通过药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最终是要实现能够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药学文献,吸收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应用于工作实践中。笔者只对该门课程改革作了初步探讨,教师还可以在考试形式上也可采取更科学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在课外通过E-MAIL、QQ、BLOG等网络方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共同探讨该门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学政.社会外语需求与外语教学法的变革 [J] 国外外语教学,2001,(2)
[2] 李志丹.高职英语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J] 大众科技,2006,(1)
[3] 胡丽君.高职高专专用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J] 职业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