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26: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众流行文化;当代视觉艺术;全球性;信息
何为大众流行文化?可否解释为:是以社会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流行文化即消费文化,以大众消费作为流行基础,以商业运行来制造流行事物,以传媒为核心制造产生着流行符号的一个文化概念,它通过传媒语言将个别的思路转换为普遍的层面上来,它把流行当作是一种意义,使流行的过程成为其本质。
它充分尊重市场和商业规则,主动迎合不同受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取向。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流行文化借助于市场规则和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影视、广告、互联网、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还是到各种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质文化的流行,大众流行文化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和文化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无处不在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中大众流行文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技术化、媒体化、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化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实物消费品转向情感、梦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费。作为一种感性文化,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性是建立在大众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众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则成了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风暴,大众流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表征。大众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文化潮流。流行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元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制度上与观念上确立了社会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开创了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席卷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有目共睹的特殊文化景观。
以视觉为主因的现代文化形态的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直接产物和新兴的主导的文化艺术样式。其特点在于精确无误地对世界进行影像记录或是惟妙惟肖地创造一个影像世界,无论是忠实记录或是重新创造,大众流行文化都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制造一个日常生活形象的完美世界。
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的生产时,不得不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保罗・瓦莱利说:“伟大的革新将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传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消费和占有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性质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认识。
那何为当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人类精英文化内涵和视觉艺术的自然结合所产生并为历史所传承的视觉呈现形式,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是意识形态的历史沉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大众性、综合性、互动性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特点。
当代视觉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指本质上是以视觉目的为创作重点的作品,例如绘画、摄影、版画和电影。而牵涉到三维立体空间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筑则称为造型艺术。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会包含视觉艺术的成份,因此在定义上并不是非常严格。
现如今的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其丰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年代。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地增大,例如,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从平面记录到三维动画呈现等各式各样的媒介。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大,视觉符号在不知不觉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的传递到我们的面前,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可以接触到艺术的平台的出现,让曾经与我们有一段距离的艺术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不像以往,除非很特意的了解和接触,才能走进艺术。而如今,标志、广告、卡通影像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们的生活。无论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艺术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商业化。手边的绝大部省商品或者图片都经过了艺术的雕琢。
大众流行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大众流行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构建,进而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
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架上绘画、影视作品、街头广告或者时尚海报等东西,都是大众流行文化展示的平台。它们以一种最为快捷、直观的方式提供给我们信息。甚至有一些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一些边缘文化也可以不被落下,使大众流行文化变得非常广泛。大众流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
再有,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逐渐地多元化、直观化和模式化。
如今社会出现的媒体化生活和通俗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消解成为潮流。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笼罩下,经典艺术受流行文化影响,与高科技、时代风尚结合衍生出众多的变种,经典美学的许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也加剧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当代视觉艺术以个性为特点,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多元的,甚至光怪陆离地姿态正式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的视野,使我们逐渐弱化了对语言的依赖,让我们的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直观化的图像世界中。而这些图像无不在展示它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因为商业的目的,需要这些图像发挥引领我们消费流行的功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正悄悄的被这些商业图片改变着。直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以及我们观念的改变。让我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知识结构等都受到当下视觉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模式化。
结论: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发生巨大地变化,更多地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迅速的流行和发展。
大众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视觉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大众流行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另外,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作品上有着一样的架构,所以两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当代视觉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视觉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
大众流行文化时代的当代视觉艺术艺术,在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表现形式上多元化、直观化。并且带来了更为新鲜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梦雅.新媒介对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2]唐骅.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
[3]刘军辉.论流行文化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J].职业技术,2007(06).
[4]梁玉玲,王稼钧.当代流行艺术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1989(04).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文化的关系,或者也可以说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总的来看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有三个主要的关系:一、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三、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单是看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的话,从界定双方含义的外延来看,公共艺术是被包含在城市景观中的。[1]公共艺术在其实体对空间的占有、或围合或点缀上,其形态和规模大的可以是群体性或单体的雕塑、壁画或装置性作品构成的园区、亭台、广场,甚至就是建筑体本身;小些的可以是经过精心创意制作的一组水体装置、一片绿荫与儿条座倚、一个候车亭与几个电话亭、一盏路灯与几个垃圾箱,甚至是一组社区单位的指示牌等。它们可随时给予游者、行人、情侣、老人、儿童以观赏、休息、交流、嬉戏之满足。如果从俞孔坚对景观的定义来看,城市景观应该是城市中具有视觉审美的风景,是城市中人类生活的空间和环境,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所以城市景观包括了城市中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其中也包括了公共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有机的组成部分。
[2]《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卷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应该是城市景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包括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教育,城市景观科学,城市景观文学,城市景观批判等。同样作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该被纳入到城市景观文化这个整体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公共艺术文化可以包括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科学,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文学,共公艺术批判等。所以公共艺术文化和作为产品的公共艺术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公共艺术文化应该是属于城市景观文化范畴中的。所以也可以说明城市景观文化是整体,公共艺术是局部。
公共艺术表象下的城市景观文化内涵。公共艺术是现象,城市景观文化是本质。当然,公共艺术的本质并不是唯一的,城市景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本质体的本质之一。即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有人认为对于艺术,从精神层面可以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还有人认为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看来,文化与艺术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文化是一种内涵,艺术是一种表象。公共艺术最大的属性便是它的艺术性,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文化的碰撞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所以,我们还可以认为,城市景观文化是一种内涵,公共艺术是一种表象。公共艺术可以是许多文化的表象,其中包括城市景观文化。可以想象一个脱离了城市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只会是一个空壳。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流行于各个城市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同一样式的雕饰作品竟然可以出现在几个城市。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文化的现象,城市景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本质体里的本质之一。城市景观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园林,建筑,文学,摄影等。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城市景观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艺术,反过来公共艺术又影响和创造了一部分城市景观文化。城市景观文化的文化属性与公共艺术的艺术属性的不同使得两者走向对立面,但是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文化又是不可分割的,城市景观文化是整体,公共艺术是局部。城市景观文化是本质,公共艺术是现象。这说明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既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公共艺术的创作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决定了公共艺术,城市景观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同时,一些新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为城市景观文化添砖加瓦,又影响和创造了一部分城市景观文化。公共艺术作品即来自于文化,又影响和创造了新的文化。例如大型纪实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它的创作的来源就是深圳的文化(一座具有独特意义的城市),包括深圳的城市景观文化(相关教育、科学、文学、批判、公共参与等)。《深圳人的一天》的创作具有很高的公共参与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城市景观文化。也就是说这个作品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有它的必然性,是不可复制的。同时,这个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各种媒体、专家的评论,对教学、科学研究的影响,对公共参与艺术创作的影响等,就是对城市景观文化的影响。它的出现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景点,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城市景观文化。
“五羊石像”作为广州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以及连同雕塑本身和围绕雕塑形成的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学、批判等组成的公共艺术文化,共同成为整个广州城市景观文化的一部分。“五羊石像”同时又是作为内涵的广州文化的艺术表象。它是广州城市景观文化的现象,广州城市景观文化是它的本质体的本质之一。广州的文化决定了“五羊石像”的创作,广州城市景观文化(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学,批判等)也在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五羊石像”的创作。可想而知,假如一位对广州的文化毫无了解,又没在受到相关的广州城市景观文化影响的人,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的概率应该很小。这个创造于1959年的公共艺术作品显然也创造了新的广州城市景观文化。并且这种新的城市景观文化又将决定未来的公共艺术的创作。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关键词:文化;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41-01
经济的大发展促使社会各方面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并采取了一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环境艺术设计以促进创造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为前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明显的社会时代烙印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以文化为基石,优秀的环境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为依托,所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特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如此,文化对设计艺术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从环境艺术上来讲,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的。环境艺术在形式上,是指人们通过直觉方面上的体验而感知到外部形态、状态、尺寸、颜色、方位等比较直观的形态。环境艺术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对形式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维,就可以显现出来。它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有着直接的反应。另一方面,文化对环境艺术的的形式上也有一些影响,因为文化可以对整体环境的情境、氛围、个性有着最显著的影响。这会对人们的情绪有着独特的刺激。所以我们说,文化对环艺的影响可以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会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心理状态的转变。比如,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的思维体验。那么从这点来讲,环境艺术就更需要人们的文化渗入,只有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成为使大家认可的艺术作品。
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某一时期内,人们所有的相同的思维定势。文化对环境艺术的意蕴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又是指什么呢?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是指环境艺术作品形式层面的结构因素,是通过一定的艺术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作品内涵。它包括环境的形制、场景、属性等内容。那么他与形式上相比较,是需要人们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才能够进行的。那么文化对此方面的影响最为巨大。因为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关系,涉及到一部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问题。那么这就要求环境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进行认真的文化思考,将其进行一定的文化渗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兼备”。为何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要强调文化的作用呢?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够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内心,而形式只能短暂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通过各种形式和特殊元素,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将文化真正的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来,就如我们所熟知的朗香教堂和流水别墅,他不仅从外观上给人们留下印象,而且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享受。这种精神的享受就是指文化上的一种共鸣。以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例,他以一种耳朵的造型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又将听觉器官和教堂的倾诉功能练习起来。给人们这种文化上的体验,具有一种意境美。
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意蕴层面不仅仅从形态、结构和内涵三面体现。而且对人们的情感体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情感体验就是指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功能,还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国家的设计艺术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环境艺术方面还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那么如何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就是我们目前应当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就讲究“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看来,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他给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提出了一种重大命题,就是如何能够将中国的环境艺术事业提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所熟知的北欧设计,擅长以人为本。既然北欧各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那么我国也应当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情感因素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例如,阿尔瓦·阿图所做的一些设计,具有典型的情感因素,他将自己对北欧的热爱,以及北欧人民对自身环境的热爱,融入到了建筑、环境艺术上。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远流长,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进行“情”的设计,只有这种设计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环境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1 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在历史积淀下,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能够被广发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不但维系着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统称,其艺术设计反映的主体思想要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动漫艺术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衍生品,以文化内涵触及人的心灵,进而产生共鸣,失去文化的设计就是无本之木,必然会失去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动漫艺术的灵魂就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漫艺术设计只有融入传统文化,打上民族的烙印,中国的动漫产业才能再次焕发生机。
2 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动漫艺术设计融合传统文化是一种必然,这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文化是动漫艺术设计的根基,动漫艺术设计需要对文化进行传播。因此,动漫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中国动漫在世界舞台上也曾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几年创作质量却在一路下滑,其根源是在设计理念上缺少原创思维和中国特色,致使中国动漫失去了生命力。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动漫产业就走上了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动漫作品就是《铁扇公主》,这部作品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风靡一时,可以与美国的《白雪公主》相媲美,这为中国动漫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5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优秀作品。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作品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法国《世界报》就对《大闹天宫》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完美表达的作品,艺术设计上表现出的美感甚至超越了美国迪士尼的作品。直至进入21世纪,中国动漫产业才由盛转衰。
3 动漫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再融合
3.1 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应是多种元素的综合应用
对动漫艺术设计进行创新,首先要实现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武术、礼俗等都是动漫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元素,美国的《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中国观众,主要是因为融合的中国元素在中国观众中产生了共鸣。有鉴于此,还可以推动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结合,融入皮影、剪纸、水墨画等,是对传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例如,《猪八戒吃西瓜》,就将中国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应注重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美德的融合,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将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寓言等融入动漫作品中。例如,《中国德育故事》,就对观众的道德人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2 动漫艺术设计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入新的思维
人们将动漫艺术设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情况概括为毛笔加鼠标,毛笔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中国独特的文化,鼠标则说明了在网络环境下动漫艺术设计必须借助现代工具,毛笔加鼠标是动漫艺术设计的一大趋势,它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与现代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实现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创新,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度,在网络时代,动漫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入新的思维和设计理念,吸取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元素,以焕发时代生机。
4 结论
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中,我们能够得出,中国动漫产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走向世界,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盲目模仿只会限制中国动漫的发展。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对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和创新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用材料说话
其实艺术一开始就是用材料在说话,绘画艺术的载体是什么?无疑就是绘画所使用的材料,绘画的过程就是用这些艺术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材料是文化的,是现实的,是表现的,同时也是象征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画的发展看到;中国的纸、笔、墨,传统中国画视其为工具,而现代水墨更重视体现水墨、纸的材质感,这是一个心理上的转换。艺术材料与艺术是什么关系,笔者看是母子关系,这样的评判一点也不为过。中国画分为绢本纸本,很明显若是没有艺术材料作为载体,艺术无从兑现,周P如果没有毛笔、绢和颜料,他怎么能画出《挥扇仕女图》,可以说我们的艺术从构思到完成,艺术家都是在用绘画材料作为载体说话。当然我刚才讲的是艺术材料作为载体和在技术层面上讲的,那么现代艺术中材料唱主角时,似乎更加强调了绘画材料的作用。如果没有纸的发明,宣纸的普及,也不会有写意画、文人画的兴盛,传统水墨画,笔墨功夫见长,这里就涵盖了多种工具材料,如果没有现代绘画材料作为载体,现代试验水墨也不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毛笔的特点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笔端尖而有锋,有利于线描勾勒,并可以发挥多种笔法,以绘制流畅婉转富于动态的线条。墨,根据与水调和比例的多少,可以有微妙浓淡的变化,所谓“墨分五色”。纸的吸水性强,有润墨功能。可以说艺术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事物,如果从材料上来分析,我们就能揭开面纱看到本真面目,但不能说艺术就是材料或技术。那么艺术材料的价值是什么?由什么决定呢?如果用一杆“秤”来比喻的话,艺术材料只是秤杆,历史、文化,人文是秤砣,艺术家、艺术品便放在秤盘中。材料是物质的,材料是“死”的,什么时候才会变活,变得有艺术价值呢?从它被艺术家运用起它就变活了,艺术品被人们和历史所认可时材料就变得有意义了, 这时的意义比只是被利用更有价值,因为秤砣越后价值越大。从物质上讲,不管价值有多大,材料始终是材料,但从精神上讲,它有情感,成为艺术家的益友,甚至成为神品,“寒竹渐虚受,纤毫任儿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落纸惊风起,摇空怕杜ǎ坏で嘤爰鞘拢舍此复何从!”唐代诗人耿视宣州笔为神笔仙笔,舍此而不能为,满怀激情写下《咏宣州笔》一诗,至今传为佳话。虽说艺术中精神情感为灵魂,然而绘画材料作为载体应是第一性的,两者齿唇相依,艺术可不是凭空产生的。
2、中国画材料与文化的关系
由于艺术材料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唇齿关系,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的载体,艺术材料的文化意义也不容小视。中国画材料
的产生,运用到改进甚至变迁都不是没有理由的,都有着必然的人文背景。材料的使用、选择与当时的生产水平,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需求,对精神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艺术自身的要求都有关系,艺术材料的人文意义就在于这些关系。材料与文化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还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关系。绘画材料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又赋予绘画材料更重的文化含义。首先人类与生俱来的爱美与向往美好的人性应该是艺术与材料发展的原动力。由于强调文人气质与艺术普及,因为有这些美好的理想,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才会有连锁反应,从而对艺术材料改进。由绢本到纸本,水墨画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对审美要求的不同,加上技术的改进而促成的。其次生产力的提高、科技进步对绘画材料的发展可以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没有工匠的独具匠心改进工具,也难有艺术家的巧夺天工。生产技术、科技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又分不开,绘画材料的背景其实说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再次,艺术材料中有文化积淀,开始打了一个“秤”的比喻,通过人文与历史的积淀,艺术材料将不再只是材料,它会有更多的精神内涵,文人气、民族的气质,其实也体现在最基础的材料上面。
近日,笔者昨日从宁波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市文化设施建设又将投资2.4亿元来兴建市图书馆新馆。
宁波市图书馆始建于1927年,现馆舍建于1988年。2011年,宁波市图书馆新馆建设被列入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以市政府工作报告形式明确其为2013年年度重点任务。
2.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城市是“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的城市。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市民作为城市发展主体,他们是城市缔造者和创建者,良好的城市文化不仅提高市民的素质,降低城市发展成本,而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力,更多地投入到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实现更大经济价值,引导城市更可持续地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才能实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共同繁荣。
2.2社会价值。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没有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人类就没有文明。社会要发展,必须要靠文化来推动;城市文化包含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心聚力,不仅可以提高居民自身素质,而且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人民对城市居民素质、风俗习惯等感受形成的总体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不仅拥有先进的浙东学术文化,而且是号称“十大商帮”宁波的发源地,在改革开放后建立起的现代港口文化,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且种类繁多,我们只有不断继承发扬好宁波文化,才能建设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3.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3.1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性标志。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它在一个城市所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是其它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图书馆广泛而完善的保存和记载了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
3.2图书馆是市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市民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科学文化机构,承担终身教育的职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各国公共图书馆都把广泛普及和推广终身教育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之一,这方面工作我国已经落后了。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我们的图书馆可以探索特色图书馆服务,实现传统与网络现代化的结合,凭借其现有的设施和丰富的文献资源,积极发挥其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
4.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1发挥文化展示作用。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是创建和谐社会、知识城市的重要支撑,也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理所当然应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且建筑风格不但应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协调,还必须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同时在注意先进设备的配置和周围环境的营造。宁波图书馆新馆立足宁波实际,紧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在总体设计上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进行呼应、功能布局是否合理、内外空间的舒适性、建筑形态特征、经济性与可实施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考虑。力争将新图书馆打造成宁波东部新城的形象的代言人,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在向公众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肩负起展示和研究河姆渡文脉、宁波帮文化的历史功能。
4.2发挥教育功能。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等读者上门开展服务,服务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改变服务理念,顺应时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应主动深入市民之中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各种市民需要的专题书目或特色数据库,通过接待咨询、网上咨询、板报剪报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创建一个能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文化服务场所,明确服务方针和策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学习功能。
4.3合理布局。宁波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社区图书馆发展起步比较早,我们应该在再接再厉,合理优化布局,加大建设和藏书的投入力度;同时大力扩大社区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以便在规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就近得到图书馆的免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