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26: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聋生;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56-001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20世纪初起源于欧美而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即将具有相同问题的人或相似经历的人组成小组,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予辅导。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二、聋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透视
1.聋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由于生理缺陷,使聋生表现为认知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听力的丧失和交流方式的局限造成聋生适应行为低下。严重的听力损伤也影响了聋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于听不到或听不懂人们的语言,聋生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有时难以理解人们许多复杂行为的实质,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或猜疑,从而引发出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自卑、焦虑、自制力差、攻击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猜疑、胆怯、退缩、自我封闭等倾向。
2.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以上心理特点,造成聋生很多的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表现在聋生身上的异常行为有自我习惯性动作。自私、易受暗示、粗心大意、偏食这四种异常行为是出现在聋生身上既严重又普遍的心理现象。聋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长期以来,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用于对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通过对其内容和方法的考察,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同样适用于对听力障碍儿童即聋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1.适合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1.1解决浅层次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聋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滞后,认知存在表面性,认知经验贫乏,认知方式僵化死板,情感发展存在偏差,固执、孤僻、冷漠,行为发展方面也有异常。而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羞怯、感情与社交孤独、社交回避与苦恼等问题上都有明显效果,能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对轻微的心理障碍也有治疗效果。如在“微笑握手”活动(参加者要和班里每一个同学握手,对每一个同学微笑表示友好) 后,和大家分享感受时,一位同学说:“握着一双双充满友爱的手,看着一张张面带微笑的脸,我感觉到一种温馨和力量,刚来时的孤独和无助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脸上挂着的灿烂笑容。”
1.2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形成自信等品质。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在聋生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合于他们在团体中比较分析、自我领悟、自我成长,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1.3改善情感体验,如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力差,不善表达情感等。团体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的学生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很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之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2.聋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2.1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聋生入学后,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人群,大多数聋生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心理互助活动用模拟的方式将每位聋生推到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为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创造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同学们之间的坦诚交流打破了许多人的自我封闭,入校时孤独无助的感觉在他人的热情相助中逐渐消解,能有效地缓解聋生的孤独无助感,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解决他们在社交中遇到的问题。
2.2开展团体心理咨询。聋生的不自信,大多是由于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等原因所致。团体心理咨询小组的良好氛围能使聋生产生一种安全、依赖、温暖、接纳的感觉。当他们发觉团体内其他人员也具有相同的心理困扰,他的问题并不独特时,就会改变对自己的评价,改变自己的已有观念。这种观念改变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有利于协助聋生实现各种发展性目标,如学会交往、建立自信、形成某种新行为,更有利于解决聋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
2.3情境体验法。即给聋生提供一种情境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聋生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他们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聋生到前面宣读。聋生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了升华。这一方法对改变聋生情感发展中存在的孤僻、自闭、退缩、冷漠等心理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一个处于既渴望独立又时刻依赖,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这样一个矛盾的时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谓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出现。导致补课之风不止。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更谈不上有多余的时间接受心灵疏导。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在这种问题中麻木自己,导致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出现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应对方式不当。导致应对方式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如当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一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地讲述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科。远远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被占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而用学校的德育老师或者生活老师代替。另外,心理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及诊治作用,反而误导学生。还有,对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让大众对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者的教学多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开展,而忘记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它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个体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安全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可行的。
第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班级成员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据团辅的主题或者目标的不同以班级整体为单位,或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从人数上来说开展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从群体的稳定性来考虑,班级体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预防了中途成员脱失的情况,有利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效果的巩固。第二,同一班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适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解决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人交往,经历了小学时期男女有别的“三八线”,进入中学的他们开始渴望更多与异性,与同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第四,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可成为半专业团体辅导人员,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虽属心理辅导的范畴,但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团体辅导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不必要求团体辅导老师具备严格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也为班主任担任团体辅导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将会使他们取长补短,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设想
(一)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来看。我们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在团辅活动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明确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如根据学生特定的年级或阶段制定主题:针对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团辅方案,针对初三毕业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团体方案,针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班干队伍建设的团辅方案等。
(二)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可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主题团辅方案以8-10次为宜,这样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避免中途因为春游、秋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它原因中断而导致无法一学期完成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次数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青春期 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关键词】研究;心理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1.2 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1.3 访谈法。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2.1 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2.1.1 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1.2 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2.1.3 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1.4 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2.1.5 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2.2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2.2.1 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2.2 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2.3 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2.2.4 社会方面。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3.2 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3.3 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4 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3.5 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教师应指导初中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指导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如当感到焦虑忧郁或紧张不安时可用呼吸数息,听音乐、下棋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初中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综合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为: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有待改善。
4.2 教育建议。
4.2.1 对学校及教师的建议 。
(1)加强研究者的理论学习。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
(2)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3)家校联手。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家长交流,家校联手,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
4.2.2 对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建议。
(1)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搞好家庭教育。
(2)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我们要呼吁整个社会的关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学校心理学》 俆光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关键词 初中生;情绪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53-02
初中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其心理发展呈现显著地矛盾性,很多情况下,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导致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困扰,同时也给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带来种种困扰。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拟以贵州省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情绪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五所中学随机选取700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后得到有效问卷646份。
(二)研究工具
长处和困难量表中文版(SDQ)[1]
由Goodman编制,此量表用于评估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该问卷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共25个条目.各条目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 a系数为0.58,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 a系数
为0.79。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情绪行为的发展特征分析
临界值得分析发现,初中生情绪行为中只有情绪症状和多动处于正常水平的的比例高于80%,其它都少于80%,其中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处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不达50%,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处于异常水平的比例超过10%以上。见表1。
(二)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与上海市常模的差异比较
将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与上海市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除品行问题、多动两个维度外,其余维度与困难总分都比上海市常模高。
(三)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性检验
根据学生入初中以来学习情况,把学生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水平。对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3。除同伴交往这个维度外,其余四个维度及困难总分在学习成绩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分最高。
三、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初中生困难总分不达正常水平,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处于异常水平的比例超过10%以上,可见初中生群体的情绪行为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比班永飞等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要低一些[2];与上海市常模比较,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除品行问题、多动两个维度外,其余维度与困难总分都比上海市常模高,这与李莎莎等人的研究一致[3]。这是因为贵州省处于边远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观念不强,教育经费欠缺,使得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工作上投入不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成立心理咨询室,有些学校开设了这门课也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是摆设,使得学生碰到问题不会采取正确的途径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出现很多情绪行为问题,相应地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除同伴交往这个维度外,其余四个维度及困难总分在学习成绩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愉悦感强,经常处于较好的情绪状态中;成绩好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经常关心关注的是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违纪的事情;成绩好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成绩好的学生自信心高,具有较强的助人能力,并且也乐意帮助别人等,而成绩差的学生则相反,所以成绩差的学生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亲社会问题及困难总分上得分最高。
四、对策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行为问题,结合初中生情绪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被调查的贵州省初中生半数以上学生困难总分不达正常水平,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情绪行为问题。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等五育一样,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从上到下进一步强化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和理论,适当地在各个层面(包括家长)进行宣传和普及。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理念。
第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场地、师资、测试工具、设备、仪器等[4]。有些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不是由专业教师来承担,有心理咨询室,但没有专业辅导老师和测试工具、设备等,基本上是个摆设。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这个工作。询问后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国家、学校多方面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第三,完善人员配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5]。首先要建立一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或送出去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学科培训中加强教学心理学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专人负责,同时全体教师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其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采用分层次培训、岗位交流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帮组教师及时了解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最后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第四,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心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的贵州省初中生半数以上学生存在情绪行为问题,品行和同伴交往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差生在很多方面得分是最高的;与上海市常模比较,困难总分也比上海市常模高。因此贵州省各学校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及时、合理的解决初中生在品行和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差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等多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调控情绪和行为,以达到和谐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3-48.
[2]班永飞,宋娟,吴孝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特点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34-36.
[3]李莎莎,邓冰.贵州省中学生情绪行为及人格特质状况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1):58-60.
[4]张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64-65.
[5]李可.贵阳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和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上海常模的制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