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篇

时间:2024-01-02 10:26: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一)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1、徐亚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关系 协调发展

一、我国环境现状

目前,全国环境状况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源头的环境恶化程度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益萎缩,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沙漠化严重;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开发不当导致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生物资源总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环境安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要大量的使用自然资源。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这非此即彼的矛盾。这种认识显然错误,从历史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利用自然同时改造自然,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送社会向前发展。但改造自然中,人们却片面强调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其结果是人类自食恶果。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是运动变化的

强调“发展第一”的经济乐观论”和“零增长”的环境悲观论”都是孤立静止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后者局限于短期状况,对科技进步的估计不足,看不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件。前者只看到了经济增长的一面,忽视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也应随之互相转化,二者应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着对立统一的主次关系,直至达到较协调完善的程度。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在一些开发和建设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环境破坏。所以,在F代化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解决好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生态保护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才能妥善化解环境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以环境友好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在迅速追赶日本和美国,但真正执行的环境标准却接近于贫穷的国家。能源、经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能源、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目前,三者处于弱协调状态,明显影响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质量,但矛盾若能控制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转化为发展动力,可从多方面进行积极调控,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

(一)建立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制定政策必须在充分研究当前协调状态基础上,由有关部门多方参与,最大程度的避免过去单项规划在协调问题上视野的局限性和由此多引发的各种矛盾。同时制定好备选方案与应变措施,尽全力避免和弥补单项政策的不合理确定或调整所可能早场的损失与破坏。

(二)改革环保收费制度

在确定收费种类和标准时,要做到科学设计、反复论证,使收费能基本反映出污染治理成本从而抑制能源消费、鼓励治理。增加SO2收费、提高排污超标费或改为总量收费,征收汽车排污费,收费后核减下来的预算作为环保专项投入

(三)建立国家级新能源基地

基地包括新能源资源技术及生产供应,可对相当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挥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社会法;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本位;公共利益

一、社会法中的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法是国家为了平衡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权利,通过国家机关及有关主体干预、调节社会特定关系的立法。社会法自产生以来,关于它的调整对象以及性质就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发展到今天,对于社会法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社会法是区别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第二种认为社会法是调整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其调整对象而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主要有狭义说、中义说和广义说三种不同的学说。依据狭义说的观点,社会法仅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说认为,社会法调整的范围除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外,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例如残疾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广义说则认为,除狭义和中义之外,还包括了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法律关系已经成为了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之一。

(二)作为社会权的环境权

社会权又称生存权或受益权,它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社会所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三类。对社会权的概念进行剖析,可以看出社会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社会权是公民“对社会享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也就是说公民有依法从社会中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二是社会权以国家积极作为为价值诉求,社会权对应他人、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在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公民有权要求国家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社会权不同于民法中的人身权等绝对权,排除他人干涉。相反,它要求国家能够积极作为,为公民实现社会权提供条件,充分保障公民享有的社会权。环境权是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生存权的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权,它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环境权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公民,还包括国家与法人。我国目前的立法对于环境权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宣布,但已有对于环境权的法律规定。那么,为了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国家的环境权,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就必须注重整合国家、法人企业和公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各个主体享有的环境权,创造良好、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生存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关乎社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社会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生存的美好环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贡献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随着社会文明成都的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也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如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必将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技术不断地更新,才能促进环境保护,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必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法的宗旨,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系民生。随着社会法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法律部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它本身立足于社会,是关注社会问题的法律,所以,社会法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社会法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类社会向前飞跃了一大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从立法层面来看,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不断出台。由于环境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之一,所以,这些法律都属于社会法的范畴。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为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立法依据,使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群众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能够及时地预防环境污染,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另外,社会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民主社会。这就要求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关系,而社会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本位,尊重公民个人权利,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解决社会问题主要依靠,社会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和谐社会相契合。总之,社会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立法保障,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必然发挥关键的作用。

四、社会法视阈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社会法的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社会法的视角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不仅要坚持权利本位;又要坚持社会优位,处理好社会整体和公民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坚持社会本位,着力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本位原则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另外,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使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真正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

(二)保护公民环境权,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权作为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必须受到足够的保护。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必须重视公民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人民在环境良好的社会中生活创造条件。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对于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及时处理、化解。对于侵害公民环境权的行为,要运用民事和司法途径加以救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三)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环保新机制

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力救济的法。政府干预是社会法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要进行政策上的引导,鼓励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外,保护环境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立法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公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大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

五、结语

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原则,树立社会整体观念和社会全局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另外,在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要充分地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总之,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督指导,更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力量,使人民群众和各个企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地行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这一社会问题。我相信,在当前建设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只要社会各个阶层都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定会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2]董保华.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吴晓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代营销.2012(10).

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环境保护;经济效益;资源整合

煤炭资源对于人类相对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我国在煤炭能源上拥有巨量的储量然而根据我国国情来讲我们在煤炭资源的消耗也是非常的大的,而且我国前期在煤炭开发中是与环境不和谐的,从而造成不仅煤炭资源上的浪费同时对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我国发现,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上的比重增长迅速。煤炭环境与企业经济两者的关系协调的发展才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进步。

一、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煤炭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煤炭在我国的能源地位也是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的,在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与消费中占据到了约70%-80%而且在未能找到新型能源代替之前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地位便很难有所动摇。煤炭在生产的步骤中开采、运输、利用,煤炭资源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实力有着巨大的贡献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的强力推动但是在与此同时煤炭资源的利用也为我国生态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未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要想探究我国煤炭环境保护以及企业经济的发展相互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要深刻的了解我国煤炭工业与我国经济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进而,构建出能够有利于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双方条件的,适应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相关方案。中国在煤炭上的储蓄量是非常的丰富的。但是我国煤炭的使用率比较低,我国煤炭资源储备在总量上是很大的,然而在开采供给上还有不足。

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企业发展

对于环境上的保护我国今年来在环保方面有了很大的调整,对环保、农林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政策的调整中促进了我国在环保产业上的发展开拓了很好的前景。环保产业进而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在我国拥有很强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质量的要求我国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起来,因此在关于环保技术上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而调整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逐渐将我国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那么边对我国煤炭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技术和产品方面进行创新,利用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提出的政策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建立起超前的意识形态,找准目标,努力完成目标从而开辟出经济增长的新渠道。从而推进企业经济持续和谐的增长。

三、建立起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健康的增长,首先从根本上减少煤炭的排放量,提高其在使用上的效率,同时对煤炭塌陷区开拓再次利用等其它环节的工作。在煤矿的开采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煤矿开采工作及通过巷道设计上的优化,进而避免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对矿井资源的进行合理的利用;而且在煤炭企业生产中所产生中对环境有所污染的产物,将这些产物利用到发电能源中以及建筑材料的应用。

四、科学处理煤炭污染物资源再利用

(一)合理处理矿井水

煤炭在开采中对于其排放出的大量的矿井水,矿井水相对来说不含有化学类的化学污染物进而可以利用与其它工业上的用水,使得矿井水得到再次利用从而大量减少了煤炭开发中所产生的废水排放量。同时在合适的地区也可以将矿井水作为电厂工业使用,从而是企业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我国对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方面的工作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循环经济推动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它已成为多个产业发展方向。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包括对清洁产品及清洁技术的开发,这种技术不仅能带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且能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对煤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对煤炭资源综合整合,通过对煤炭行业的技术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煤炭企业可以根据国家关于资源方面规定对所在地理位置周边合法合规的矿产进行合理的整合,完成生产基地的构建,做到煤炭资源的合理整合,进而充分发掘矿井的生产潜力。同时对于未能达到国家政策相关规定的煤矿产业设备进行及时的整改或者进行及时关闭,通过对煤炭资源有有效合理整合,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保障企业经济有效稳步增长的同时也要遵循我国对于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企业合理健康的发展从而取得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环境的维护与矿产资源的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便可以做到相互协调和相互发展的目的。响应国家号召遵循我国的规章制度,在对煤炭环境的治理中深入发展经济从而让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时完成其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2]王东兴,巩维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J].煤炭经济研究2014(11):19-23.

[3]杜丽哲.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战略管理,2010(6):62-78.

[4]刘建忠.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2012(5):52-54.

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GDP;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S72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GDP一直保持高位,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1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和GDP的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同GDP增长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1.2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经济发展和GDP的高位增长引发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气、水等自然环境和生态主要因素受到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污不合理,污染水体等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1.3 环保与GDP的博弈与合作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GDP指数增长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 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2.1 以GDP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2 以环境促进GDP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保工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3 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1972年以Meadows为首的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认为经济增长受不可再生资源的制约而不可长期持续,人类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应该人为的降低经济增长速度。Myrdal(1974)、Hueting(1980)和Pearce(1990)等从福利的角度说明经济增长存在生态极限,认为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会使得收入和福利之间存在差距。Daly(1977)根据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分析,认为经济活动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会转换为废弃物,这样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止。Sieber(1982)和Opschoor(1992)认为环境只能承载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当经济活动的规模过大时,生态系统将崩溃,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限制。而Cole(1973)在Meadows的模型中引入资源回收利用、新资源勘探等因素,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可用量保持指数增长,当资源增长的速度快于人口和消费的增长速度时,经济系统就不可能崩溃,经济增长也不存在极限。Lecomber(1975)指出,生产要素的替代、要素使用率的提高以及产出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当三者带来的作用使环境污染的下降速度及资源投入量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经济便可持续增长。Ayres(1997)等也从物质平衡的角度提出,只要我们能将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废物加以利用,经济将会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William A.Brock和M.Scott Taylor(2004),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分别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绿色Solow模型、强化减排模型、源头与末端模型、诱发创新和幼儿园规则模型。(2)实证研究。经济增长到底是环境问题的因还是果,促使经济学家们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的环境效应时,发现环境和收入之间也存在的倒U型关系,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之后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Panayotou(1993)等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对环境污染和收入水平之间倒U型关系进行了验证,并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世界发展报告1992》对EKC假说的内容表述如下:经济发展会破坏环境观点的提出是以技术、偏好和环境投资不变为前提的,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且有能力解决环境问题了,污染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比国外要晚,基本上还处于跟踪国外研究阶段。理论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定性研究;二是对引入环境因素后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包括新古典增长和内生增长模型两类。如辜胜阻和巍珊(2000)从环境损失的角度分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善同(2001)等人则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分析,指出经济活动除了内部均衡问题还存在经济外部均衡问题,而且经济外部均衡也应满足资源配置的一般经济学原则;李崇阳(2002)利用博弈论,指出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双方可以通过博弈实现彼此的协调发展;岳利萍(2006)等人,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设定物品消费偏好指数,建立量物品模型,得出环境质量演化过程曲线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非仅仅与经济增长状况有关。国内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从21世纪才开始的,主要研究我国整体或省市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具备EKC特征。如雷玉桃(2007)利用我国1986~2004年数据,朱智(2004)利用我国1991~2001年的数据,采用指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认为我国水环境和水利经济发展的关系位于EKC的上升阶段;刘燕等(2006)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对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与传统的EKC形状不同,而是存在正N型的关系。

三、评述

从上述综述情况来看,国内外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环境问题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受到极限,并作相应的解释;二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条件。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作出经济解释。这些研究成果能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但是,环境问题研究仅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涉及跨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实证研究方面也较少考虑区域空间因素以及跨界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篇7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一)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1、徐亚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2、邓炜.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 能源利用 环境保护

一、导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当前世界都很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实现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不仅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几代人需要考虑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来不仅注意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环境的保护。近年来,中国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事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力度。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依然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的不平等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山东省为例,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空前提升,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且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投入极大。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已成为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平等,能源消费行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还存在着资源不足、排污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据山东省科技部的数据,山东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在中国地方排名中排到第一,第六,第七和第十。山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典型例子。因此,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

二、山东省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从1978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在社会和经济发明经历了迅速的发展。2015,山东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002.30亿元。和之前一年相比,增长明显。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不可避免的能源需求量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目前来看,山东省的主要能源依然是各类化石燃料能源,资源短缺已经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方面来看,总能源消耗量的增长率远远大于总能源生产量。

举个例子,煤炭消费量自1990以来急剧上升,但煤炭生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差距越来越大,煤炭消费量是煤炭生产总量的两倍多。山东省2003年前的原油生产能力始终大于消费量,而2003至2008的原油产量低于消费量,这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相似。自2003以来,煤炭生产量占全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70%,而且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在山东省,煤炭消费比重为70%至80%,原油消费比重为20%至30%,水电比例只有1%。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中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固守原有的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日益迫切。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日益面临着国内资源制约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约束。

同时,作为山东省政府关注的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一些措施正在积极展开。比如关于节能重点行业的推广和重点大型企业的减排,以及关闭一些小造纸厂,小水泥厂等。二十世纪90年代末,山东省的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例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空气污染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化学需氧量都随时间有了显著的降低。

三、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协调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其中,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而经济增长又是能源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成为可能。同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不断的过度使用又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当排放量超过一定的自然能虺惺艿南薅仁保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总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关系的散点图(见图1和图2)如下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自1990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一直在上升。变量X的系数(能源利用率)是0.96,接近1,表明每增加1亿元GDP约需要增加10000吨标准煤。根据其他研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11.5倍,日本7.7倍,德国的4倍以上。因此,山东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能源消费率仍有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山东省的能源而能源生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把更多的能源需求量转移到其他省份。据报道,山东省的许多煤炭企业获得了外省的探矿权,在中国其他地方开采煤炭。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只会不断的增加,而单位的能源消耗量几乎保持不变这是不理性的。

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会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然后不断的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但是经过一定的时期后,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消耗率大于资源循环利用率,导致污染物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的时候,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有助于改善经济结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效管理措施的实施,先进技术的采用,以及环保开支的增加,使得环境问题逐步解决。当收入水平超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时,环境质量开始改善。对此,本文在分析山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基于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的模型如下:

其中Et是环境污染的水平,Xt包含其他相关变量,像产业结构、贸易额等等。在本文中,我们还使用了四个指标衡量Et,这其中包括废水排放量(E1),二氧化硫的排放量(E2),烟尘排放量(E3)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E4)。

图2中每个模型系数呈现一阶序列相关。考虑到序列相关系数,在基于温斯滕估算提供的估计结果下可得,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总体水平是非线性的关系,而且它们的关系也不遵循倒U型曲线的库兹涅茨理论。这和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E1)之间的相关性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如果其他因素是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水排放量将先下降,换句话说,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先提高后降低。当使用其他三个指标进行估计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相一致的。换言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烟尘排放量将稳步增长,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也会呈“S”型增长。

在我们的研究中,产业结构是由工业增加值与GDP之间的比率来表示的。估计结果在表2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是负相关的,而与E1、E2和E3确实呈正相关。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不断上升,废水排放负荷逐渐下降,而二氧化硫和烟尘总量稳步上升.。以下可能是导致这样的结果的潜在原因:首先,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废水得到处理,然后,随着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总量稳步下降。其次,工业增加值与排放量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之间是一个不平等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的结构不合理造成如上的结果。例如,山东省的主要能源是煤炭,50%以上的煤直接燃烧,而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烧,所以煤能源的消费结构加剧了大气污染状况。

到目前为止,有对于自由贸易和环境的之间的影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自由贸易会导致负面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其他人认为自由贸易造成的负面环境效只会存在于短期之内,长期来看它对环境的影是积极的。另外有人认为自由贸易和环境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小,贸易政策的变化对环境政策的福利影响也不大。在本文中,我们发现,尽管国际贸易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它仍呈现正相关性,与总排放的污水和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呈现负相关性。

此外,我们还估计了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是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废弃物的排放总量稳步增长,当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某一数值时,排放总量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目前,山东省人均GDP为64358.13元,如果全省继续保持现有经济增长率。10年后,排放总量将缓慢下降,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当然,对于山东省来说,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使用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环境牺牲型增长模式。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考察了山东省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名义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烟尘和固体工业废物的排放量与实际人均收入呈现线性和非线性的关系。其次,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近年来,尽管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改变。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平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质量下降一直存在,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将直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此外,工业废物和污染物排放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下降。然而,仍有一些污染物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在可预见的未来污染物总量将达到一个高点,环境压力也将达到顶峰。

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山东省经济改革应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我们必须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不算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由于山东省经济依然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适时的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可以减少污染和环境压力的服务性行业。最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政府可以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收以及贴息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完善法律法规,逐步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国涓,王玲,孙平.2009.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学,(2):31-39.

[2]林伯强.2009.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9(5):130-142.

[4]关华,2011.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5]梁进社、王红瑞、王天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2-26.

[6]李小胜,宋马林,安庆贤.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3(5):96-114.

[7]齐红倩,黄宝敏,李伟.供给与需求冲击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中国产能过剩[J].南京:社会科学,2014(8):16-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