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2: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我园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小班:(1)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欢上幼儿园,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初步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性的坚强、勇敢,又具有女性的细心、温柔的人格特质;(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5)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中班:(1)能积极愉快地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表现自我;(2)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行为的能力;(3)会简单评价别人;(4)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5)能当众表演,不胆怯;(6)有较强的求知欲;(7)能充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于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大班:(1)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会主动关心别人,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爱护小朋友;(2)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责任感;(3)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去解决;(4)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中乐观、自信、友好、谦让、合作、协商;(5)能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分清好坏,克服缺点,有坚持性;(6)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
2.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注意为同年龄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每个班都创设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娃娃家、商店、医院、餐厅等多种区域。幼儿每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通过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起活动。活动中,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培养了幼儿间的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
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并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教师有责任保持并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为此,我们在各班创设了养殖角、种植角,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购置了许多声、光、电、热等科学操作材料,创办了科学游戏室,各班定期到科学游戏室活动。幼儿在科学游戏室接触到了许多未知的领域,获得了多种感性经验,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三、我园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学理论、促观念、变行为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论,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组织搞心理科研的教师到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探索、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很大改变。她们把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教育教学中,她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赏鼓励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加激发了教师们探索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决心。
2.将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教师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够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与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3.组织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了把幼儿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落到实处,我们各年龄班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在大班搞了“通过大带小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的实验;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实验;在小班搞了“两性化人格培养初探”的实验。这些实验内容此略,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4.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幼儿健康人格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关心、同情、合作、帮助、友爱、分享、谦让、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等行为表现。
我国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性格、能力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缺陷,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无不表明,幼儿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一生中的许多行为习惯与心理素质都是在这个时期所确立的。因此,幼儿教育是关系到个人的适应能力和成就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必然加以重视。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幼儿健康人格: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对于3~6岁的幼儿,成人的言行往往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对他们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
1、成人要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成人首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自身修养和素质,时时注意自身形象,才能体现榜样的力量,从而成为孩子的楷模。
2、创设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合乎理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从小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并学会为他人着想,为日后成长打下一个扎实的人格基础。
(二)加强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幼儿要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情感联系。让孩子经常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能力来做身边的各种事情,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自觉性。但是由于目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受所处的环境的束缚,如父母过多的呵护、替代,往往会剥夺孩子自立、独立的活动机会,也扼制了其创造力的发展,结果导致独生子女在性格上缺乏自立意识、独立能力,丧失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2、多为孩子提供同伴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6岁十分希望有自己的儿童伙伴,如果这一时间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就容易变得孤僻、不合群。同伴间的交往不仅有利于幼儿摆脱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家庭角色,而且也有利于幼儿进入“社会角色”的训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避免或减少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的各种角色错位现象,从而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
(三)挫折教育是一项值得倡导的教育策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他们生活照顾也越来越细致周到,对他们的爱也更加集中。但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即过分的爱反而使他们不懂得爱,过分的照顾反而使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过分地依从反而使他们缺乏自立的奋斗精神,而过高的期望值又使这整个过程越演越烈。因此,以爱孩子和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并把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对策。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孩子自身发展及教育的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创设某种情景,让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精神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特征会影响,乃至决定人格的形成。对幼儿来说,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健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其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比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幼儿日后的发展,乃至一生的人格发展。为了确保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必须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与重视。对有心理疾患的幼儿,在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实施科学的矫治工作,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移情训练和幼儿游戏,提高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1、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
所谓移情亦称情感转移,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研究后提出,移情是幼儿健康人格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幼儿的助人、分享、谦让等良好品德都有了显著的增加。
关键词 幼儿 人格 人格建构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引言
人格,我们通常称之为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导,是儿童早期培养的主要内容。
近代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健全与否在3岁左右就奠定了基础,幼儿期是一个人良好人格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时期。良好人格的塑造就是要在幼儿头脑中形成一系列的有关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等的“条件反射”联系,这些反射不容易消退,且幼儿头脑中这方面的条件反射联系还属“空白”,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加强良好人格的塑造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影响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
2.1家庭教育
家庭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特殊价值和作用,它可以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社会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培养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及形成个性。家庭生活的最大功能就表现在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促进形成个体的早期经验和最初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人格建构的家庭因素除了包括家庭成员结构、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提供的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还包括父母的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情感气氛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难于短时改变;主观因素因受主观意识操纵相对来说有较多可变性,蕴藏着更大的教育潜力。由此可见,家长本身的人格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将采取何种教养态度教育自己的子女,对幼儿的人格建构非常重要。
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首先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根据幼儿特点进行合理教育。其次,父母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孩子的楷模。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及其成员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情操作风就成了幼儿学习的对象。家庭所有成员尤其是父母做到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其效果要远比言教好。最后,要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合乎理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体谅人,为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2.2社会化和个人化
幼儿人格建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大量事实表明,幼儿要健康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同伴和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情感联系,经过社会化教育才能使儿童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但是一个尚未实现社会化的幼儿,不可能像成年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满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的, 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沟通,不断体验着成功与失败、自由与规则、过程与结果,不断从他人身上求证自我存在,在满足自身游戏需要的同时又培养了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友谊,获得了社会技巧,逐渐构建了自己的人格。
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对,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获得独立的过程,即所谓自我确立、自我形成的过程。个性化强调的是个体的需要、特征、独特的权利、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个体在世界上的唯一性等等的发展。在个性化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全人格的核心。家庭和幼儿园应有对幼儿适当的期望和正确的教育态度, 既不迁就幼儿的某些错误、缺点, 也不盲目地“以点带面”地一概否定,让幼儿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在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尊重其人格发展。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可以使幼儿先天具备的心理倾向性充分展示出来,观察内在倾向性与外在环境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规律和内在的发展秩序。
2.3教师素质
幼儿园生活是幼儿人格建构的重要保证。现代儿童几乎都经历过幼儿园生活,幼儿在幼儿园生活里最密切接触的就是教师和同伴,其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教师是社会群体环境中替代幼儿家庭环境中亲人的人,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会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爱护就成为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心理条件。但是教师对幼儿品德与人格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教师对某些幼儿的偏爱便会使其他幼儿的心灵上蒙上自卑阴影,这样的自卑心理对其成年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造成其在性格上很软弱,对一切缺乏自信心。相反,那些被偏爱的幼儿则因处于优越的环境中容易滋生任性、自私、缺乏友爱和不诚实等消极性格。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种种不良影响来自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自身的个性、品德能对幼儿的个性与品德施加最鲜明有益而有效的影响。
2.4有效结合,共同塑造幼儿人格
幼儿的人格构建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各种影响因素都不是单方面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有效结合各种因素,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使各因素对于幼儿健全人格构建的价值得以实现,使幼儿的人格能够更快更好地得以塑造。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它们是密切配合,在教育要求和方式上尽可能采取一致的态度,共同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进行指导,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会有益于幼儿健全人格的构建。相反,若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求和方法等方面相互脱节,各行其道,或者“补充连结”不支持幼儿,或完全空缺,那么教育力量会彼此受到牵制,或者互相抵制,可能会破坏幼儿的人格构建。
综上所述,发展幼儿的健全人格,成功塑造幼儿的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理论和正确方针的指导下,依据幼儿的发展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不断促进幼儿的人格塑造直至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父性教育;幼儿健康成长;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父亲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父亲也参与到了幼儿的培养与教育中去。在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所谓父性教育,就是在家庭中,父亲给孩子提供充满父性的教育,在父性教育过程中,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由此可见,父爱对幼儿的影响不是母爱可以代替的,本文通过分析父性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幼儿健康成长对父性教育的启示,最后指出了父性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父性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父性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主心骨”的教育
从教育方式上来说,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相比,特点不同,效果也不同。母性教育较为阴柔、慈祥、亲切、文静,注重感性;父性教育较为阳刚、果断、强健、刚毅,注重理性。母性教育与父性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完整的人格而言,是互相补充的,幼儿的健康成长缺失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由此可见,母性教育是一种阴柔的教育,而父性教育是一种阳刚的教育,阳刚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父性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格的形成除了遗传的因素之外,与家庭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让孩子的人格健康地发展,在幼儿时期就要对其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幼儿早期的生活主要是与父母在一起,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父亲是幼儿最好的玩伴,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是教导性的和语言性的,而父亲作为幼儿游戏时的玩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对幼儿的动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父亲与幼儿游戏的运动幅度较大,比较刺激,能够扩大幼儿的动作发展幅度,并能刺激幼儿的兴趣发展;其次,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父亲在与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具有新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幼儿对父亲产生依恋,以此幼儿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父亲的积极情感。再者,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父亲在与幼儿的游戏中,大多数是鼓励幼儿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性的活动,这种鼓励性的游戏活动,可以将父亲的男性风格表现出来,促使幼儿养成坚强、果断、刚毅的人格品质和富有探索精神的生命激情。
3.父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技能
幼儿从父亲与母亲处所得到的认知收获是不同的,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可以从父亲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研究表明,与父亲相处时间较多的孩子比与父亲相处时间较少的孩子有较高的认识技能,其心理调试能力更好,心理素质更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学习成绩会更好,走上社会之后更容易成功,父亲较多地参与幼儿交往,有利于逐步提高幼儿的认知技能和成就动机。
实际上,幼儿在与父亲的共同活动中,在父亲的启发下,逐渐培养了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在父性教育的良性影响下,幼儿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认知技能得到了提高,因而成功的几率也就相对大一些。
4.父性教育有利于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父性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还有利于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的是影响幼儿的社会道德发展、辨别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在家庭中,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父亲更多的是对幼儿进行共同活动、行为示范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父亲的鼓励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父爱的孩子在道德判断、接受批评等方面比有父爱的孩子表现较差,这充分表明了父性教育在幼儿社会发展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父亲是幼儿的榜样,是幼儿品行和社会道德的塑造者,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的示范者,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的。
二、幼儿健康成长对父性教育的启示
正如前文所述,良好的父性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一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对如何更好地进行父性教育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幼儿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励男性参与幼儿培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父性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父亲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社会道德、心理发展、认知技能等方面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他们已经加入到对幼儿的养育和照管中去,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注重对幼儿的动作发展、情感培养、人格培养,甚至他们还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兴趣、开发幼儿智能、健全幼儿人格的相关知识。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已经大大刺激了男性参与幼儿的培育活动中,促进了父性教育的广泛发展。
2.幼儿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个体终身学习
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其今后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父性教育的引导,重在从幼儿阶段开始,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帮助孩子较好地进行终身学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过去,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父亲们把子女的学习阶段交给了学校。但是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时代,家庭又再次转为学习的中心。对父亲而言,父性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子女的幼儿阶段,而应该是在子女的终身,父性教育都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幼儿健康成长有利于建立学习型家庭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个家庭环境中,父性教育至关重要。幼儿的健康成长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父母也会为之骄傲。其实,父性教育不仅对子女的终身教育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建立学习型家庭也要发挥其重要效用,父亲必须与孩子一起建设学习型家庭。对此,父亲要注重平时教导,关键时刻给予指导,才能正确地引导子女组建家庭,为家庭做贡献。就这一点而言,父性教育的作用是不能被母性教育所取代的。
4.幼儿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
过去的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孩子尽快完成作业,考出好的成绩。但是,现在情况有所改变,那些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孩子,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更好地教育孩子,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就要从幼儿阶段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这就促进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一方面是学校教育需要改革,增加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家长一定要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父性教育的熏陶下培养幼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教育,以完善幼儿的人格。
总之,父性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幼儿的“主心骨”教育、人格发展、认知技能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在父性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有着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对父性教育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因此,父性教育与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能正确认识父性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促进幼儿的更优发展,而且能在针对幼儿健康成长对父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这一独特作用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父性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浅谈“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基础教育,2008(08).
[2]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
[3]周敏贤.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05).
[4]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因此,早期幼儿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它,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可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为此,我们积极建构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旨在让幼儿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
个性化就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一个人越来越显现出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的人格特征。社会化是指特定社会通过各种措施使个人形成该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是心理品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因此,在幼儿心理教育课程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既要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又不能忽视幼儿的个性化,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并且还要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措施来促进幼儿的特长和独特性的发展。
2、渗透性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各种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将幼儿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幼儿的体能,教授学生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巧,而且要训练幼儿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讲有关伟人的英雄事迹、祖国山河等等精选故事,陶冶学生的人格。
3、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品质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又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一行为结构。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结构,不仅要从内在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认知教育,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心理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否则会出现偏差。
二、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框架及要点
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各项活动的整体计划。它是从属于幼儿园总课程中的一个子课程。它与其它子课程是分综结合的关系:既有各自独立的培养体系,但在教育过程中,又不是单元割裂、单科独进,而是注意相互渗透,加强横向联系,使子课程本身的有序化与课程间的结合化有机统一。
心理教育课程的编制是以促进幼儿各发展领域整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幼儿期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其目的是促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使
幼儿身心各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根据课程编制原理,幼儿心理教育课程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是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还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从心理成分上分析,幼儿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包括:①认知目标,如了解某些心理教育的知识,发展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的认知能力等等。②情感态度目标,如培养幼儿对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悦纳自己,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等等。③动作机能目标,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社会交往的礼仪与技巧,培养幼儿勤劳的习惯等等。
第二,年龄目标:依据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并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分别提出每个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小班幼儿要养成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发展注意力与观察力等等;中班幼儿要发展记忆力与想象力,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等等;大班的幼儿要发展思维与创造能力,较好地认识自己,愉悦接纳自己,培养自信心,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懂得关心别人与某些社会技能等等。
(二)内容系统,主要是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
编排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序列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同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定出反映目标思想的活动名称,一系列活动名称就组成了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心理教育活动方案有三个因素构成:一是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即矫正与预防幼儿何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培养幼儿何种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开发幼儿何种心理潜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二是具体情景内容,通过筛选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内容,把它们设计成有明确主题的、有感染力的情境;三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如何调节幼儿的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如何启发幼儿的感受和体验。
(三)组织系统,主要含心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
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养和分散培养两种形式,集中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两种:①心理教育活动。它是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的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每周1次~2次。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幼儿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主要方向,其操作原则是创设情境、强化体验。②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它是以心理教育内容为主题,结合其他领域目标进行的阶段性活动,一般每月一次。
分散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三种:①游戏和其他学习性活动。主要是强化这些活动目标中的心理因素。游戏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增设表演性角色、指导情节发展、加强心理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心理教育目标。学习性活动是从两方面来加强心理教育:一是以健康―快乐为活动的主导目标,二是充分展示学习性活动内容本身的心理教育因素。②日常活动。对这一类活动除了在单元目标思想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外,更要结合偶发事件,加强心理教育的随机培养。③隐性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渗透心理教育。
(四)评价系统。根据心理教育的特点,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情境观察法(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观察指标是幼儿的表情、言语和行为。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环节和日常活动中的自然观察,对班集体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
(2)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两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都是对幼儿个体作评价。前者是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观察记录和印象,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等第评价。后者是按照目标思想设计情境,确定测试指标和评分标准,测试时,根据幼
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的全面发展涉及幼儿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统合起来,就是培养幼儿良好人格形成的基点。家庭教育是幼儿生长与发展中的第一与终极教育,对幼儿的人格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家庭应有利于培养幼儿人格的温馨、和谐、文明的氛围;要学会爱幼儿,尊重幼儿,给孩幼儿自信自尊;要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生活特点;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关键词
人格 家庭氛围 独立性 社会交往
“人格”源于希腊文,最早指戏剧中的假面具,后经历史演变,变成一个抽象的内涵丰富的概念。我国心理学家把它界定为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包含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
健康向上的人格是幼儿良性成长需要,是幼儿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教育是否良好的标志。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因此,幼儿健康的人格要从家庭的教育做起。
一、要有温馨、和谐、文明的家庭氛围
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那就必须要培养幼儿有健康向上的人格。从社会发展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重视道德发展的社会。对德行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同等重要且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去向的重大问题。因而健康向上的人格不容忽视。幼儿时期幼儿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很多教育家十分重视幼儿早期的道德教育。
(一)对自己负责,做孩子无声的榜样
孩子依恋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由于儿童的模仿性极强,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待人处事的态度都直接向父母学习模仿而来。电视播过一则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老人洗脚,旁边的儿子看到这种情景后,也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从中足见细节的影响力和榜样的力量。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文明、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幼儿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幼儿。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幼儿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或暴力倾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幼儿,这里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简单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幼儿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二、 要学会爱幼儿,尊重幼儿,给幼儿自信自尊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爱是博大的,给幼儿的爱是无私的,正因为这样,父母就取得了幼儿的信赖,幼儿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往往无选择地、无例外地爱幼儿,给他们一点温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此作为他们进步的起点。但是,父母就要及时虚心地向幼儿园教师“请教”。更加高尚。应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中体悟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并通过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幼儿的状况,了解幼儿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父母在教育中要克服幼儿身上的缺点,捕捉幼儿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信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塑造幼儿健康向上的人格,促使幼儿全面进步。
(一)以鼓励、支持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孩子喜欢成功,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认同和赞扬。因此,父母要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里升华。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就更为重要了。
(二)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每个孩子都难免犯错误,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用宽容的态度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就能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同时,幼儿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活动兴趣与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幼儿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幼儿交流,要在各个方面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完全强加给幼儿。不能因为幼儿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幼儿,要理解幼儿。其次,幼儿的学习、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学习负担却重了,那是因为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兴趣,强制他们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扼杀幼儿爱玩的天性。原本轻松愉快的双休日反而变成幼儿的“苦难日”,从早到晚在作业和兴趣班中周旋。成人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这些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健康成长。对幼儿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培养幼儿的自强心。
三、 要减少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培养幼儿独立性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使幼儿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其实,幼儿晚期的独立性已经大大发展了,他们希望做成人做的事情。家长应经常帮助幼儿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树立起自信心与进取心,体验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把事情做完的喜悦。如,自我服务方面的劳动: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床铺,自己吃饭漱洗等。有些父母怕孩子累着,处处包办代替,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
(二)允许幼儿自己选择
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活动方式。因此,家长应该允许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方式和项目,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己提出游戏目标,自己选择材料,独立构思,扮演自己乐意扮演的角色,家长在其中只要稍微加以指导即可。
(三)给幼儿自由的空间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娇宠,要么管教过严,这都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笔者所说的“自由的空间”与平常所说的放任自流是截然不同的。给幼儿自由的空间是从独立性培养上给予孩子适度的解放和自由,而并非撒手不管。当然,父母也不能总期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凡是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往往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各种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另外,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能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而不是任性、固执。
(四)开展各种家庭活动
在家庭中让幼儿做一日家长,为父母分配家庭任务,自己整理玩具等,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独立生活的乐趣和滋味。对于那些自信心不强和独立性稍差的幼儿,家长应经常鼓励他们去做有把握完成、难度稍小的游戏或事情,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长自信心。
四、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在社会往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培养交往能力;
3.扩大范围,走出家庭,扩大幼儿交往能力;
一、提高教师认识,做好基础保障
早期情感上的经历对儿童日后的影响是长期的,教师是幼儿情绪的示范者,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通过邀请北师大应用心理学博士曹丽清教授来园讲座,倾听全国著名心理教练包剑英教授心理疏导,引导教师正确的认识、了解情绪,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心境“和悦”,彼此“和敬”、整体“和谐”的园所文化氛围。比如,过去有的老师见到孩子哭时,感到心情很烦躁,现在通过对教师引领,普遍认识到孩子的哭声和笑声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在遇到孩子情绪不良时,会自觉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引导孩子正确的释放情绪,从而促进了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借助一日生活环节,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
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幼儿处处感受到轻松、愉快和温馨。每天入园晨检幼儿自主选择情绪卡,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对情绪不良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情绪调整。“抱一抱”环节,教师在活动室门口拥抱每一位来园的孩子,让其感受老师的关爱,给予孩子温暖和信心,即时了解和疏导孩子情绪;新闻播报环节,幼儿向大家介绍在家里发生的开心事,学会分享快乐;午餐及加餐环节播放柔和的音乐,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用餐气氛;午睡前,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幼儿情绪愉快的进入睡眠;离园环节开展“高兴的一天”讲述活动,大家共同分享在园趣事。有意识的渗透进情绪情感教育的一日生活环节,使幼儿的一日生活较多的处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促进了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借助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情绪情感教育
利用主题活动能系统地帮助幼儿积累情绪调节经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我能行”“会变的情绪”“赶走小烦恼”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正确的认识、了解、调控情绪,获得友谊,提高自信。幼儿通切身体验,认识到生气、害怕、孤独、嫉妒等不良情绪是人的天性,没有人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良情绪,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借助活动的情感宣泄,排除烦恼,调整情绪,从而与同伴友好相处,获得愉快的心情体验。
四、借助户外活动,让幼儿情绪得到自然释放
借助户外活动,让幼儿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让幼儿的情绪在活动中自然得到排解、释放和调节。经常到室外玩转椅、滑滑梯、玩沙、水、骑单车、穿大鞋,拍球、跳绳等,户外活动解除了室内的一些“清规戒律”,在这里孩子们完全放松自己,自由自在地玩耍,放飞心情,感受快乐。老师以童心、童趣与幼儿相随相伴,幼儿感到老师、同伴格外亲切、友善,在愉悦中学会交往,建立友谊,感受快乐。
良好的情绪情感在幼儿的智力、个性等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是教育好幼儿的重要前提,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更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全面开发幼儿智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进一步从生理角度揭示了人格教育
人格的完善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塑造健全人格是当前教育倡导的方向。目前,国外关于人格培养主要集中在对人格缺陷患者的干预和对青少年群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而国内对于人格的培养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对人格特质的培养研究多,对整体人格的塑造少。在研究对象上,对大学生群体关注多,对幼儿群体关注少。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开始形成时期,也是多种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期,早期形成的个性品质影响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1.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关系到幼儿未来的终身发展,健全人格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并贯彻以幼儿为本、以社会为本和以知识为本三个本位于一体的原则。
2.幼儿人格结构是幼儿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是幼儿人格结构中的典型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即为认真尽责,自我控制,诚实礼貌,合作交往,自主进取,自尊自信,情绪适应,同情助人,探索创造的和谐发展。
3.幼儿健全人格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和发展的关键期,应依据各人格特质的年龄特点、当前国家关于幼儿发展的相关条例和幼儿园教育实际提出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年龄阶段目标。
4.幼儿健全人格教育应选择最佳的教育载体,游戏自身所具有的体验性和教育性使其能够成为幼儿健全人格教育的最佳载体。
5.幼儿健全人格教育实践的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教育实验因子。综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积极心理学的人格培养理论和发展的关键期理论,以发展幼儿积极人格特质为目标,依据幼儿积极人格特质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关键期设计的人格教育游戏是有效的,能够作为幼儿健全人格教育实验的自变量。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08).
关键词: 幼儿 自信心 人格 启示
一、研究幼儿自信心的意义
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智力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自信的,而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表达,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习和生活非常有利。幼儿阶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幼儿时期的自信心就尤为必要。如果幼儿充满自信,便会积极发展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主动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富有进取精神,坚强、勇敢,而且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力量,在竞争中表现出果断、积极主动和乐观的情绪。如果幼儿缺乏自信,就会羞于交往、怯于表达、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则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的发展就会缓慢,并且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依赖性强、优柔寡断等性格特点。所以,研究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变化特点,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对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自信心的发展特点
王娥蕊研究发现:幼儿自信心的结构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由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和成就感三个维度共同构建而成;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呈上升趋势,但每个年龄的发展速度不均衡。从总体上看,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在总体自信心得分上,女孩高于男孩;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这三个维度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高于男孩。
我们对大连和铁岭8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600名幼儿,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认为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幼儿自信心与其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自信心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可以主动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富有进取精神,坚强、勇敢,同时幼儿可以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在活动中表现出果断、积极主动,并保持乐观的情绪。幼儿自信心对人格特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自信心作为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够激励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追求既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在幼儿一生的发展中,自信心也是其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1.在学习生活中,要给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幼儿,更要在上课、游戏、表演等活动中让他们表现自己,看到自己的能力,消除胆怯和紧张情绪。还要鼓励他们热心帮助其他小朋友,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幼儿会意识到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短处,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促进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愿意表现自己、帮助别人。而且幼儿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自身也可以表现出被社会认可的积极态度和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绪。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热爱每个孩子,善于观察他们的特点、需要和细小的变化,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发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不合群、知识或能力有缺陷的幼儿,教师一定要耐心地进行辅导,要充分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爱他们、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己的缺陷,争取早日赶上其他小朋友。
3.学前阶段是幼儿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自信心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在评价他们时,要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注重幼儿在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不要只强调活动的结果。在对幼儿作出评价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批评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不要否定幼儿的能力、不伤害幼儿的自信心、不侮辱幼儿的人格,不对幼儿抱轻视态度,不讽刺、挖苦他们,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使其形成自卑感。而且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帮助孩子克服自卑,走向自信,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整个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自信心是幼儿终生发展的动力,对其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信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格的全面发展,影响着人的一生。深入研究幼儿的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可以使教师、家长针对幼儿的自身特点进行培养,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使幼儿主动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富有进取精神,坚强、勇敢,同时使幼儿正确评估自己的力量,在竞争中表现出果断、积极主动,并保持乐观的情绪。幼儿期是自信心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关键期,重视这一时期的幼儿自信心研究和培养工作,对于幼儿个体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01:3.
[2]杨丽珠,王娥蕊.大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实验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04):40-42.
[3]王娥蕊,杨丽珠.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特点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5-48.
[4]程志宏.关于幼儿自信心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3.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