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8篇

时间:2023-12-31 10:47: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篇1

关键词:土压平衡盾构机、浅埋、富水砂层、风险

Abstract: the tunnel in the underground space through the various strata by various objective restrictions, in line when the design, often inevitable need will line design in shallow sand layer. However, earth pressure balance shield machine in shallow buried rich water through sand layer there will enormous risk and greater difficulty i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oil pressure balance shield machine, shallow buried, rich water sand layer, risk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我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城市地铁工程施工中,盾构法因其受地面因素影响小、安全度高、施工速度快、对地面环境影响小等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隧道在地下空间穿行于各种各样的地层,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线路设计时,往往不可避免的需要将线路设计在埋深较浅的砂层中。然而,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浅埋富水砂层中穿行将存在巨大的风险与较大的施工难度,譬如容易引起地层沉降大、隧道喷涌、盾构姿态难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若控制不好,将导致管片出现错台、漏水等质量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机毁人亡般的质量事故,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如何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使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浅埋富水砂层中保持快速的掘进速度,同时确保施工的安全,并有效保证盾构隧道的质量成为了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背景工程概况

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施工8标段土建工程由两个区间隧道及相关附属工程组成,盾构区间分别是虫雷岗站~千灯湖站区间、千灯湖站~金融高新区站区间,该工程盾构隧道双线总长4521.974m。

【虫雷岗站~千灯湖站】盾构区间沿佛山桂澜路南北走向,覆土深度约为7.8 m~14.3m之间,洞身通过的地层主要为淤泥质粉细砂层,海陆交互中粗砂层, 粉细砂层。根据地质勘探资料,上述几种砂层均为软弱的富水和透水地层。

根据地质统计分析资料,虫雷~千区间左线隧道通过富水砂层的长度为439.5米,约占该区间总长度的38.05%;右线隧道通过富水砂层的长度为609.5米,约占该区间总长度的52.78%。

风险分析

(1)地面沉降难以控制,易导致地面坍塌,建(构)筑物损坏

1)砂层自身自稳性差,而刀盘开挖直径比盾体外径一般至少大200mm,从刀盘开挖到注浆填充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这期间不可避免产生砂层沉降;

2)掘进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造成砂层失水,且一定会对砂层产生扰动,这都会导致砂层产生沉降。

若沉降控制不好,极易造成地面坍塌、建(构)筑物损坏,存在巨大的风险。[1]

图1 富水砂层中掘进引起的地面沉降较大

(2)易形成喷涌,从而导致地面坍塌,并且影响施工进度

由于富水砂层含水量丰富,渗透性好,且受扰动后易液化,因此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砂层中掘进很容易出现喷涌现象,一方面,需用大量时间进行盾尾清理,严重影响盾构施工进度,另外,大量泥砂喷出或砂遇水液化,均易引起地层沉降,从而最终导致地面建(构)筑物沉降变形,甚至损坏。[2]

图2 喷涌现象

(3)盾构姿态控制难,若控制不好,会导致线形超限,给地铁运营阶段带来安全隐患

砂层自身自稳性差,掘进过程中,开挖掌子面经刀盘的不断扰动而失水,在盾构机自重作用下,盾构机机头很容易出现“掉头”现象。另外,由于砂层属于富水层,管片拼装后,隧道容易因地下水的浮力作用而上浮,从而导致管片出现渗漏水、错台、管片开裂等质量问题。上述问题若控制不好,容易造成隧道线形超限给地铁运营阶段带来安全隐患。

风险应对策略

(1)地面沉降难以控制的应对策略

① 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进行开挖面稳定计算,设定合理的掘进参数,控制盾构机姿态,控制土压力以稳定开作面。

② 掘进过程土仓顶部压力控制在1.0bar,掘进速度控制在30mm/min以上,出土量不得大于50立方米。

③ 尽量做到快速通过。应该尽量提高掘进速度,避免刀盘转动对地层扰动时间过长,造成上部砂层松动,同时掘进速度加快能够及早为管片背后注浆创造条件,有利于隧道稳定和控制地表沉降。

④ 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反馈监测信息。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地表沉降和建筑物沉降的监测数据,结合地质情况,及时调整土仓压力、千斤顶推力等施工参数。[3]

⑤ 必要时采取在地面预加固措施,比如地面注浆加固、地面搅拌桩、旋喷桩加固;或者对邻近建(构)物进行预加固处理。

⑥ 做好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工作。一方面,防止隧道后方的水流入土仓;另一方面,及时填充管片背后空隙,防止沉降进一步扩大。

(2)容易造成喷涌的应对策略

① 关闭出土闸门,关掉螺旋机,在顶部土压不超限的情况下继续往前掘进,使土仓基本满土后(此时刀盘油压较高,扭矩较大)停止;然后稍开出土闸门,不启动螺旋机,让土压把砂土挤出,待砂土挤出速度较慢甚至不自动流出时再启动刀盘往前掘进。

② 关闭出土闸门,螺旋机正转转速调至2.0rpm左右,继续往前掘进,到顶部土压达2.8bar时停止;待土压降低到2.0bar以下时再按前面方法掘进,到刀盘扭矩较大(约3200KN・m)时,关闭刀盘及螺旋机,稍开出土闸门,让土压把砂土挤出,待砂土挤出速度较慢甚至不自动流出时再启动刀盘往前掘进。

③ 盾构掘进过程中向土仓内及刀盘面注入泡沫等添加材料, 改善渣土性能, 提高渣土的流动性和止水性, 防止涌水流砂和发生喷涌现象, 并利于螺旋输送机排土。

(3)盾构姿态控制难,容易造成超限的应对策略

盾构机的姿态宜保持向上,但趋势宜控制在±4。若出现机头往下掉的情况,需及时通过千斤顶行程调节姿态。调节不可过急,宜通过千斤顶行程及选取最优管片两者结合来调节。

实施效果分析

按照《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中管片拼装及成型隧道验收的主控项目作为性能控制指标,其主要性能指标控制如下:

1、盾构施工过程中隧道轴线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50mm,隧道轴线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2、管片在盾尾内拼装完成时,相邻管片的径向错台允许偏差为5mm,相邻环管片环面错台允许偏差为6mm,衬砌环直径椭圆度为±5‰D(D为隧道的外直径,单位:mm)。

3、成型隧道轴线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为±100mm,隧道轴线高程允许偏差为±100mm。

4、成型隧道相邻管片的径向错台允许偏差为10mm,相邻环管片环面错台允许偏差为15mm,衬砌环直径椭圆度为±0.6‰D(D为隧道的外直径,单位:mm)。

广佛线施工8标虫雷~千区间左、右线盾构隧道均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掘进施工,盾构机通过后,笔者对该段隧道的监测数据以及质量检查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分析结果为:该段隧道地面累计沉降值为20mm,小于规范要求的控制值30mm,满足要求;该段隧道综合缺陷为8%,质量完全符合盾构隧道设计和验收要求。

结语

对于盾构长距离穿越浅埋富水砂层,传统的方法是选择泥水盾构机或者采取明挖法进行施工,但在盾构机选型时还应考虑地质条件变化、技术上合理、可靠以及经济性,有时候选用土压平衡盾构机也是情非得已的。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土压平衡盾构机长距离通过浅埋富水砂层的风险是固然存在的,但是只要应对策略合理,技术措施落实好,做好措施防止因喷涌、失水、扰动等原因造成的沉降,土压平衡盾构机长距离安全顺利的通过浅埋富水砂层也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竺维彬、鞠世健.地铁盾构施工风险源及典型事故的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竺维彬,鞠世键,史海欧. 广州地铁三号线盾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贷风险 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传统经营模式显然难以有效促进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战略转型。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是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积极开拓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商业银行更应该高度重视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风险规避。笔者结合XY锰业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简单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贷款风险及风险规避与应对策略。

一、XY锰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和资金需求情况分析

XY锰业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主要经营高纯电解锰冶炼,同时收购和加工锰矿石。在当地属于龙头企业,现有2条电解锰生产线,产能为每年可产电解锰2万吨。该公司第一还款来源为企业现金流,通过报表分析,该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2500万元,净利润为900万元;在2011年的前三个月,公司累计销售收入为2685万元的,净利润为285万元;公司计划在2011年全年实现1.5万吨的高纯电解锰的生产量,按19000元/吨估算,全年大约可以实现2.85亿元的销售收入,利润超过1000万元,日常的经营现金流可以超过1亿元。当然,前提是在生产销售和货款能正常回笼的情况下。在此条件下,公司完全有能力实现还款,经营现金流可以全额覆盖全部债务,第一还款来源充足。对于银行来说,落实足值的担保抵押措施,可以确保第二还款来源。

二、对XY锰业有限公司贷款主要存在的风险分析

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笔者总结了在对XY锰业有限公司进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银行风险,并提出风险产生的原因。

三、风险规避措施及应对建议

虽然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较大风险,但同时也会为商业银行各项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依据多年的经验,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保证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对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对XY锰业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有关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有所启示。

第一,价格是把双刃剑,价格的下降会导致企业亏损,但是价格的提高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如果能密切的关注钢铁行业的行情、国家对锰矿等高能源的政策,一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行信贷的资产安全。与此同时,还要督促企业做好长远的规划,做好稳健经营的准备。在保证这些同时,还要关注与锰矿相关的原料走势。一旦发现企业难以承受价格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应该立即减少贷款规模,加强担保风险的措施来化解给银行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第二,要对国家电解锰行业的准入政策进行密切的关注。随着绿色能源的逐渐出现,国家可能会对高能耗产业提出相应的治理标准,对这些信息的关注也是降低银行借贷危险的有效措施。关注当地环保部门动态环保监测情况,并督促企业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生产过程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保证贷款存续期内企业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和行业政策,防止出现政策风险。对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持续经营能力不足、环保不达标、抗风险能力弱的小企业客户要实行退出。

第三,要详细了解公司与上下游客户的长期合同签订情况,密切关注其上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策略和高层人员的变动情况,关注区域内公司的竞争者。现在的企业经营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不应仅仅停留在企业自身,还要对公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行关注。企业供应链出现危机,一样会影响企业正常的业务往来。

第四,作为银行,应该时刻重视客户的各种款项,对公司大规模的投资行为更应该引起重视。要密切关注公司股东在其他项目的投资经营情况,加强流动资金贷款的流向和用途管理,防止我行贷款被挪用。通过及时了解企业管理层的商业决策和融资决策,掌握企业的商业履约和银行履约情况,防止客户信用风险发生。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应立即要求客户补充担保或抵押,甚至提前收回贷款,努力将风险事项化解在萌芽阶段。

第五,在对公司贷款完成后,要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的贷后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切实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还要经常对贷后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检查,重点了解中小企业的“三品”(高管人品、产品、押品)和“三表”(水表、电表、工资表)。通过提高检查频率,监控资金用途和资金回笼情况,及时把握企业变化,加强抵、质押物价值管理,严格控制抵、质押率;对于有预期风险的客户,要及早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

第六,要加强中小企业业务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商业银行在加快小企业经营中心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小企业专业化人员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做好人员选调工作,把合适的人员充实到中小企业业务岗位上来。此外,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小企业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国内的大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很多困难,尤其是融资问题。如果银行能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但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而且对银行自身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都是很有利的。虽然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认真加以分析,根据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加强管理,一定可以有效避免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 后斌,杨礼英,郁永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J].现代金融, 2005 ,(12).

[2] 熊熊, 张维, 张永杰等. 银行治理、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J]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1) .

[3] 何宜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风险防范分析[J].北方经贸, 2008,(6).

[4] 熊丹,冯嘉.对我国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考[J].中小企业科技,2006,(12).

[5] 刘国莲.浅议商业银行竞争中小企业客户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7).

篇3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要素;风险表现;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5-02

在医疗行业处在高风险状态的情况下,儿科因其治疗对象的特殊性而使得医疗形势更加的严峻。据此,儿科的护士必须要在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上进行加强,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以提高护理效率,为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1 儿科护理的风险

1.1 风险要素 医院为患儿提供环境,父母是患儿开展治疗的基础,从患儿的入院到出院,患儿一直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主线,也相当于一种纽带将医院与家属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儿科护理风险构成的主要要素有三个即医院、患儿与家属。结合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背景,对每个风险要素进行具体分析以减少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2 风险的表现

1.2.1 患儿 由于儿科疾病病情多样且起病较快,使得儿科护理的工作难度加大,再加上由于患儿自身机体防御差导致的就诊数目增多,使护理工作难以实施到位,另外,在特殊的年龄段患儿的自身认知能力差,配合率低,加大了护理操作的难度。

1.2.2 家属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了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工作中,护士一点点的小失误或者对护理工作考虑上的不周全,都足以引起家属极大不满;一些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家属情绪上的不满。

1.2.3 护士 工作涵养不够如护理不全面、没有及时巡房、发放药物错误等,造成工作中差错的出现;服务态度欠缺,家属询问时态度恶劣;书写护理记录缺陷,日后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增加隐患;护理队伍结构年轻化,缺乏相关经验来有效预见风险的发生。

1.2.4 医院 家属对医疗费用不满,将护士作为发泄对象,致使护患关系紧张;家属对服务流程不满,医院流程的复杂,进一步激发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矛盾点;家属对就医环境的不满,主要表现在床位与基础设施上。

1.2.5 护患沟通 在护理过程中,很多矛盾的发生就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得护患双方中存在理解的偏差,从根本上加剧了纠纷。

2 儿科护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后表明,患儿作为风险要素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另外,家长的不是太出乎情理的担忧其实也可以接受。据此,相对应的护理策略也只能从医院和护士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展、

2.1 对风险有效预见 儿科护理应在护理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在法律意识与思想意识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在科室的研讨会上,应适当加入对风险应对知识的培训,在关键时刻,能够有力地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在护理的监控与管理上加强,在临床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注意护理的关键环节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有纠纷倾向的家属,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交接班时进行全面的交接,以防事态恶化;对临床上具有典型护理风险事件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在实际的纠纷里及时吸取经验,有效应用于对下次风险的防范。

2.2 加强医院规章制度管理 “三查七对”是护理操作的基础原则,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对患儿输注液体时要认真审查;全面实行交接班制度,儿科患者治疗多为输液,应按程序进行药品及床头交接;将告知制度贯彻到底,在护理中,应对患者和其他护理员在日常护理上准确贯彻告知制度,必要时可采取签字确认的方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应及加强无菌的观念,按照消毒灭菌常规进行各项技术操作;完善护理文护理文书记录,要求护理人员须在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原则的引导下,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认真执行巡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依据,以免耽误治疗;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制度,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层次、技术水平来进行合理排班。

2.3 提高护士的知识与技能 就护理人员自身而言,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优化自身所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在业务上的综合素质;并对自身技能进行持续提高,减少护理操作失误,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新引进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避免由于盲目操作而造成仪器和患儿的损伤。

2.4 加强护患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讲,服务态度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关键性因素。对此,儿科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在操作时能进行换位思考,适时表示对患儿病情的关心和对家属心情的理解,并保证在检查结果上的及时传达,时刻与家属保持有效的沟通;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可根据患儿家属性格、人格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选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以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在与患者的费用沟通上,要向患者明示收费的高透明性,每日对费用总额发放清单;优化沟通中的服务流程,服务措施,确保病人检查、就诊的顺畅性。

综上所述,就纠纷产生的本质原因来说,主要是由于患儿家属期望值在就诊期间形成差异而催生了矛盾。据此,作为为了减少纠纷,必须从医院、护士两大风险要素着手: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护士的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减少儿科护理中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卢宝丽,洪秀珍.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95-100.

篇4

    1、识别并描述风险。评估业务外包风险,先要把业务外包具体风险识别出来,然后整理出整体层面的风险。业务外包具体风险多种多样,因企业和业务外包的内容而异,其描述也有所差别,将业务外包具体风险与业务外包流程结合是个比较好的做法。

    按照《业务外包指引》的要求,在评估业务外包风险时,至少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外包范围和价格的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除此之外的风险还可能有:业务外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从而遭受外部处罚、经济和信誉损失;业务外包信息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商业秘密泄露;业务外包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等。

    2、分析风险。业务外包风险分析的内容很多,应包含成因和结果两个方面,并编制业务外包风险分析表。

    3、评价风险。业务外包风险评价应从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风险排序和等级划分,并编制业务外包风险评价表。

    4、选择风险应对策略。业务外包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选择不同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一般有规避、降低、转移、接受等策略。不论选择哪种应对策略,都需要编制《业务外包风险应对表》。

篇5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或者有利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可能阻碍企业价值创造;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能够抵销不利影响或者为企业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它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工具,各自经历了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实务操作的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三、企业风险管理要结合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1.目标设定

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联系。企业必须制定与企业投资、筹资、资金营运、利润分配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

2.风险识别

企业要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各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企业识别内部风险,一般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组织架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境因素;等等。企业识别外部风险,一般关注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环境、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等等。

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下,识别企业各类潜在的风险是履行具体控制程序的基础和起点。常用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有行业风险组合清单、职能部门风险汇总、头脑风暴、SWOT分析、调查问卷、价值链分析、流程分析、情景分析等。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识别风险。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和效果。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过程。它是风险应对的直接依据。

风险分析的程序:(1)分析风险可能性。(2)分析风险影响程度。(3)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法,比较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L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分析等。定性分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判断能力和对潜在事项的了解。

定量分析法,比较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概率技术、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计算机模拟等。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时,企业需要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定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企业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分析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论是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企业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各类风险的重要性水平。具体的分析方法有敏感性分析、行业标杆比较法、风险价值、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矩阵等。

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后,要对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分析剩余风险,即采取了相应措施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4.风险应对

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应对策略。企业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需关注:(1)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依据是企业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通过风险分析了解风险的重要性水平,针对不同的风险级次分别选择应对策略。(2)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以内。(3)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在技术和资源上具有可行性。(4)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权衡成本与效益。(5)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风险偏好,避免出现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整体战略和经营带来损失。

企业在分析了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

(1)风险规避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最彻底的措施,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将所有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从而彻底排除某一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规避策略是相对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选择这一策略意味着放弃可能从风险中获得的收益,同时企业在该业务或事项上的前期投入也将成为沉没成本。因此,企业应当谨慎选择风险规避的策略。企业在选择风险规避策略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①风险规避是否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②风险规避的成本效益;③风险规避是否导致产生新的风险。

(2)风险降低策略是风险应对策略中最为积极和常见的方法,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

风险预防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消除风险因素的措施,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潜在损失的目的。

风险抑制是指企业针对不愿完全规避又无法顺利转移的风险,采取各种控制技术和方法来减少风险事故发生之后的不利影响和损失。风险抑制策略主要有风险分散和风险复制两种方法。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增加风险单元的数目,将特定风险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散,以此减少单个风险单元的损失。风险分散是金融证券投资领域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例如,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选择不同类型的证券,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证券投资的风险,某一只或某几只股票出现的损失可以通过其他股票的收益来弥补。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来分散企业总体的投资风险。

风险抑制是指企业对某些资产或设备进行备份,在原有资产或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动用这些复制品。例如,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零部件以备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更换,从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

(3)风险分担是指企业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损失的活动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其他方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常见的方法有业务分包、购买保险、出售、开脱责任合同、转移责任条款等。

(4)风险承受是指企业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采取风险承受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与企业风险偏好密切相关,为此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和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p失。风险应对策略往往需结合运用。

四、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和调整

风险规避策略在采取其他任何风险应对策略都不能将风险降到企业风险承受度以内的情况下适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策略是通过相关控制措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与风险承受度保持一致;风险承受则意味着风险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业务拓展情况、整体风险承受度等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

企业在选择或调险应对策略时应当采用风险组合观。风险组合观要求企业在管理风险时应当着眼于企业整体层面,致力于将风险控制在总体风险承受度之内。例如,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的风险可能处于各自的风险承受度之内,但汇总后可能超出了企业整体的风险承受度,此时企业必须调险应对策略或者增加风险控制措施;相反,如果企业内部某些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因风险偏好较高而承受较大的风险,而其他部门或业务单元则由于厌恶风险而承担较低的风险,这样只要整体风险处于企业风险承受度范围之内,企业管理层就不需要调险应对策略。

篇6

关键词:如何学习;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进行解析。

一、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 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二、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单位总是在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去赢得生存和发展。风险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不知晓风险,不能准确地识别风险,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如果忽视风险盲目发展,必然导致单位处于不利地位。不做事不发展看似没有风险,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风险。风险评估贯穿于单位经营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

(一)目标设定。单位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这里所指的设定的控制目标主要是指总则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如前所述,单位实现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够转变发展方式,所以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单位目标设定之后,要根据既定目标有计划地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单位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收集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在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单位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这些风险是在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通过日常或定期的评估程序与方法加以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具体化为各项应用指引中的主要风险。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应将各类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单位的风险清单。

(三)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风险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观察与分析,借助于经验和判断对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一般不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使用起来简单易行。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面谈及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风险分析,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或者行业标准及惯例等,对风险相关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在不需要进行量化时,或者进行定量分析需要的数据无法取得,以及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不经济时,一般应采用定性分析。

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运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将有关风险及其影响予以量化,在此基础上判断风险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如敏感度分析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需要对构成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程度赋予数据或货币金额,使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均被量化。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能够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往往应用在复杂的经济活动分析中,是对定性分析方法的补充。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风险应对政策的选择。单位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风险规避是单位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指的是单位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单位准备借助他人的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单位应当综合运用这些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以目标设定为基础,单位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之后,通过风险应对策略,排除了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凸显了风险降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配套指引中的系列应用指引明确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风险点,并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结合应对策略,重点对风险降低作出了规定,即系列应用指导提出的各项控制措施。

三、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所面对的层面不同,因而重点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

篇7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about risk management of tunnel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it w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s,and then was described an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for tunnel pro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isk identification,risk analysis,risk evaluation,risk response and risk supervision in tunnel proj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text,it was standardized the tunne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

关键词: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工作标准

Key words: tunnel project;risk managing process;work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U4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90-04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从此风险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风险管理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经济领域,最近10年,风险管理才真正应用到隧道工程领域。美国MIT的Einstein・H・H教授是较早从事隧道工程的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诸如《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1]、《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2]。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因而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规划、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涉及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主动、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及监控,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妥善处理风险事故不利后果的目的。

1991年英国提出UK MOD风险管理模型,将风险的管理分为初始辨识、分析和规划管理3部分,初步建立了现代风险管理流程的雏形。美国工程风险管理研究专家Reilly和Carr(2001)提出5阶段风险管理模式,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该风险管理流程在2002年国际隧道协会(ITA)起草颁布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指南中得到了应用[3]。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适用于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规划的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图,提出相应的工作标准。流程如图1所示。

1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有局限性,这就使得分析处理能力上是有限的。工程项目可被视为客观事物的集合体。因此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上的不完备的问题,从而造成人们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缺乏客观认识,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符合实际的预见,这是导致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对每一个不同的项目来说,量身定做一套风险管理策略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即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必须是在分析项目环境的情况下完成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该过程在图1中通过A2、A3、A4充分体现。由项目的领导小组分析项目的环境,根据项目的环境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以便后续工作更好地进行。

2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对风险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投资分析、信息安全与贸易安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风险分析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作轨迹。在隧道工程中,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处理风险,将其所致的损失和后果降到最低。风险分析过程在图1中通过B4、B5、B6、B7、A7充分体现。风险评估小组组织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最后向领导小组提交风险报告,如果风险分析可行,下一步进行风险应对,如果风险分析不可行风险评估小组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直到风险分析可行为止。

2.1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是针对项目中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特征与风险事件或假象或现象和风险后果相关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风险产生原因和机理进行风险辨识[4]。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开始,也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手段正确实用与否,风险分析结论准确全面与否对后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隧道工程中,风险识别是要确定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它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隧道工程风险识别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敏感性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等五大类。

在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上,可以总结出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下[5]:

①施工风险:如塌方、岩爆、瓦斯爆炸、突水、滑坡等;

②技术风险:如施工技术不合理、爆破控制不当、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等;

③自然风险:如高温、严寒、地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④管理风险:如施工人员不合格、管理人员不合格等;

⑤设备风险:如施工设备供应不足、设备安装事故等。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可分为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估计与评价在施工风险管理中很重要。它通过对施工中风险的估计与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出施工中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风险处置计划。

2.2.1 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在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后,估计潜在损失的规模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损失发生可能性的估算和严重性的估算,以便于评价各种潜在损失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确定风险管理对策的最佳组合提供依据。

隧道工程风险估计时,常使用风险指数法R=P?鄢C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在隧道工程领域风险估计时,将潜在风险P分为5类,如表1所示;对风险后果C相应的分为5级,如表2所示;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5]。

2.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比较,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然后根据项目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

风险评价是隧道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系统地识别工程风险和科学合理地管理风险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工程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故障树法、结构可靠性分析法、影响图法等。

近年来隧道风险评价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除了借鉴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评估方法,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工程系统或工程的某一部分进行风险估计外,还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发展了许多适合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价模型。而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都比较短,还属于发展阶段,因此风险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目前也仅限于最简单的风险指数法[6]。

3隧道工程风险控制

3.1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7]。在众多应对策略中,项目管理者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寻求既符合实际,又会有明显效果的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力图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某一工程项目风险,可能有多种应对策略或措施;同一种类的风险问题,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主体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需要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管理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去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隧道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

除了上述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外,保险也是隧道工程风险处理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转嫁风险的方式。但是保险并不是最保险的方式,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效果,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决策,理性的做出处理对策。

3.2 风险监控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风险会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预期的风险会消失。而隧道工程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风险变化的可能性显得尤为明显,及时对残余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并进一步修改风险策略,对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对隧道工程进行风险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监控是指隧道工程进展过程中,密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前者指对风险和风险因素发展变化的把握,后者指在风险监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7]。

在某一时段内,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交替进行,即发现风险后经常需要马上采取控制措施,或风险因素消失后立即调险应对措施。因此,常将风险监视和控制整合起来考虑。风险监控过程在图1中通过B11、A11、C12、C13、A13充分体现。由风险评估小组制定风险监控策略,交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团队执行风险监控策略,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项目风险应对;审计;定期项目评估;增值分析;技术因素度量;附加风险应对计划;独立风险分析[8]。

4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标准

根据以上的分析,规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工作标准,如表4所示。

5结论

风险的管理是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隧道工程这一复杂系统的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在这一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风险管理者才能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处理、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受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Einstein H H & Vick S G. 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J];Proc Rspid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Conf,2nd,1974:1701-1720.

[2]Einstein H H. 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J];Tunne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141-155.

[3]张云飞、赵云胜:《隧道施工期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55-57。

[4]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79。

[5]贾剑青、王宏图等:《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171-178。

[6]路美丽、刘伟宁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4):462-469。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医院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1.1.1内部环境是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1.2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1.1.3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

1.1.4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

1.1.5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1.2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1.2.1内部控制 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关系企业战略目标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控制分为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1]。

1.2.2企业层面控制 是指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具体包括组织架构控制、发展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

1.2.3业务层面控制 业务层面控制包括: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等十三项。

1.3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

1.3.1企业根据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结合业务现状及相关业务流程,梳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及控制点,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文档,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3.2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文档的同时,分析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确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和路线图。

1.3.3企业根据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报告,结合企业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和管理状况,完善对原有系统的更新改造。

1.3.4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提取和嵌入的集成,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全面建设。

2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应对策略。企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需关注:

2.1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依据是企业分析的结果,企业通过风险分析了解风险的重要性水平,针对不同的风险级次分别选择应对策略。

2.2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承受度以内。

2.3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在技术和资源上具有可行性。

2.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权衡成本与效益。

2.5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风险偏好,避免出现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整体战略和经营带来损失。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

3讨论

3.1目前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医院领导层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2]。一些医院的领导层对医院内部控制理念和方法缺乏基本了解,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会计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仅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由于意识淡薄,理解的混乱,造成一些医院营运管理滞后,严重阻碍医院事业发展步伐,人民医院得不到人民的信赖。

3.1.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3],有些医院内控制度常年不变,不能紧跟医院发展目标,对那些已经偏离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性五项原则的旧制度,不进行完善和更新,因此也不能体现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本功能。

3.1.3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低劣,导致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松散,跑、冒、滴、漏现象屡见不鲜。内部控制基准在于人,因此对人的控制才是内部控制的理念性要素,其对其他内部控制起着基础作用。

3.2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对策

3.2.1加大医院领导层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培养医院管理层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意识,切实履行健全医院内部控制的职责。

3.2.2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执行有效性,首先要对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

3.2.2.1整合岗位责任制度,审核医院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建立一套自我制约和自行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

3.2.2.2清晰业务处理流程制度,跟踪测试医院各项经济业务运作流程,审视在授权审批层次,授权审批程序、授权审批责任以及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方面是否建立完整制度。

3.2.2.3梳理医院会计制度,验证医院财产物资内部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的内容、程序、方法等是否正常运行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情况等[4]。

3.2.2.4强化监督职能,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格局,要通过合理分工,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定期情况互通,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3.2.2.5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就必须建立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追究制度。

3.2.3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纯洁职业操守,增强医院员工法纪观念和防范意识,正确引导并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黑东东.医院内部控制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缪丽.某医院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