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4:4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幸福乡村;文化建设;群众生活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8-01
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有效地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以及衢州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有关精神,江山市委市政府在前期充分考察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制定出台了以富裕、满意、美丽、文明、和谐“五村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行动纲要和实施意见,努力把江山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
一、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提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层次,包含了诸多主体及要素。具体有五项内容:一是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二是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三是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四是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五是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村级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并为幸福乡村创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推进幸福乡村建设中,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幸福乡村建设的中坚骨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重振乡村精神,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进程。
二、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重要意义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升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江山市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从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5个方面,整体推进全市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农村层面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顺应“三农”发展趋势,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实现江山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结合江山市实际,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现实工作中亟需调整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的一整套完整的切合农村改革发展方向的提升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浙江省、衢州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政策的有力举措。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前奏曲
农村文化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充实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为幸福乡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实现了心身和谐与人际和谐,文化建设是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具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幸福乡村建设要让农民过上新生活,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陶冶情操、平衡心态的作用,建设农村基层文体俱乐部,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架起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施行人文关怀的情感抚慰,更好舒缓压力,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洽,充实的精神世界,进一步促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乐趣感,从而为增加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四、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能力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学习,组织劳动法和扬州文史专题讲座;二是组织服务对象对本办能力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三是评选“十佳农经干部”;四是全面总结今年能力作风建设工作。
新农村建设:组织对27个市级示范创建村和300多个全面小康创建村的考核验收工作;做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总结;督查市级帮扶部门(单位)帮扶资金到位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年度总结;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年度工作考核考评,布置2010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轮换工作;布置2010年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创建村和全面小康创建村的申报工作;组织开展20强乡镇工作情况调研。编发第二期《扬州农村通讯》。
三大合作:一是出台撤村建居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指导意见;二是下发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情况检查的意见;三是商财政部门审核下达市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的资金;四是做好省第二届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五是与工商部门共同做好“三大合作”创新创优奖的申报工作;六是重点做好“三大合作”、农业保险的总结工作;七是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年终报表汇总。
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做好省厅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乡、村检查的迎查和接待工作;认真开展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下发《扬州市农经综合服务示范乡镇命名决定》;继续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账工作;指导各地抓好2008年度农村财务年报统计汇总工作;继续配合市金融办指导相关县市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农村行政村和乡镇范围内进行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试点。
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水平,推进我县“两区”建设,根据市、县文明办的通知精神,根据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省党校结对帮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象
Xx乡Xx村
二、结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科技文化、道德规范、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初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开展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指导帮扶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内容,以创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反对封建迷信和婚丧大操大办,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照文明卫生标准,帮助建立村民组保洁队伍,促进保洁机制的建立,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发挥群众自治精神,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解决农村“五乱”现象,使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帮扶村建设文化大院(室),配备文体器材,努力达到“三室一场”(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广场)、“四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有科技书架,建有宣传橱窗)标准。指导帮扶村开展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工作要求
农村改革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保障农民的自,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放活”农民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的历史性巨变。
第一个“放活”是放活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济制度,给予农民组织农业生产的自和农产品的收益权。这一改革,打破了一潭死水、培养懒汉的“大锅饭”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空前解放,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
第二个“放活”是放活经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统购统销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的自由,发育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自由流通体制。这一改革,本质上是把农民从产品经济、指令经济中解放出来,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给农民以自由的市场交易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个“放活”是放活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综合发展经济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在本乡本土务工经商、发展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这一改革,顺应和保护了农民在乡村创业的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很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不仅第一次结束了商品短缺的历史,而且使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第四个“放活”是放活空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城乡户籍藩篱,促进城乡社会流动,建立“市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本质是把农民和农村各种资源从本土、从乡村解放出来,给农民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在城乡异地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各地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亟需发掘亿万农民的群体能量,实施第五个放活:放活组织
放活土地、放活经营、放活领域、放活空间,仅仅完成了农村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进一步放活农民,必须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从放活农民个体向放活农民组织拓展,从充分发挥农民个体的力量向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力量深入。
放活组织,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数量庞大同时又是分散化、个体化生产和经营的中国农民,如何进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不是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特别是世贸组织规则规定,反倾销诉讼的实施必须得到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5%以上的生产者的支持。中国农民由于缺少自己的组织,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针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纠纷已说明了这个问题。
放活组织,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是符合我国国情,需要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要普遍实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是一条现实的路子。那么,我们走现代农业之路惟一可选择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解决“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带来的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的矛盾,避免市场化经营的风险,从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走上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放活组织,是适应社会结构转型,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和问题: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缺乏维护农民权益的组织;在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农村基层组织在承担政府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矛盾困境。农村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缺失,是产生农村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原因。放活农村组织,不仅能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且有助于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加速推动乡村民主政治的进程,有效增进农民理性维权的能力。
“存而不活”、“生而不长”的农村合作组织
改革开放迄今,我国农村组织体系在调整中转型、在重构中发展,表面上变化很大,但实质上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突破。农村组织的总体状况是:“官办组织”僵化不活,自治组织异化存活,民间组织存而不活,自发组织难以存活。
体制强势挤压了农村合作组织的成长空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模式虽然已被打破,但旧体制的惯性将长期存在。民间组织缺乏充分发育的环境和条件。从体制内来看,我国“三农”的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从上到下缺少一个综合、统一、集中管理的权威部门。与农业管理体制分割类似,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粮食、供销、科委、科协、工商联等10多个系统,各自为政,矛盾重重,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立法滞后弱化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支撑。我国目前只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其他类型的农民组织都尚无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也就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民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加以规定,也无法确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这种状况导致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行政过度干预束缚了农村合作组织的活动手脚。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内生于原有体制,走的是政府主导型发展道路,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从一开始就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介入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影响突出反映在对“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合作原则的扭曲上,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心涣散,绩效很差,运转困难,最终导致自行解体消亡。
放活组织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制度
放活组织,本质上就是要破除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潭活水。
放活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农民而不是防范农民,尊重农民而不是代表农民。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转变的观念。要改变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者”的惯性思维和“求稳怕乱”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和探索,坚持用市场的办法、民主的办法、法治的办法,多做服务引导和示范带动的工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放开、放手,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保障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农村改革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保障农民的自,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放活”农民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的历史性巨变。
第一个“放活”是放活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济制度,给予农民组织农业生产的自和农产品的收益权。这一改革,打破了一潭死水、培养懒汉的“大锅饭”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空前解放,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
第二个“放活”是放活经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统购统销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的自由,发育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自由流通体制。这一改革,本质上是把农民从产品经济、指令经济中解放出来,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给农民以自由的市场交易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个“放活”是放活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综合发展经济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在本乡本土务工经商、发展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这一改革,顺应和保护了农民在乡村创业的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很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不仅第一次结束了商品短缺的历史,而且使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第四个“放活”是放活空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城乡户籍藩篱,促进城乡社会流动,建立“市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本质是把农民和农村各种资源从本土、从乡村解放出来,给农民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在城乡异地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各地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亟需发掘亿万农民的群体能量,实施第五个放活:放活组织
放活土地、放活经营、放活领域、放活空间,仅仅完成了农村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进一步放活农民,必须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从放活农民个体向放活农民组织拓展,从充分发挥农民个体的力量向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力量深入。
放活组织,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数量庞大同时又是分散化、个体化生产和经营的中国农民,如何进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不是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特别是世贸组织规则规定,反倾销诉讼的实施必须得到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5%以上的生产者的支持。中国农民由于缺少自己的组织,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针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纠纷已说明了这个问题。
放活组织,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是符合我国国情,需要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要普遍实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是一条现实的路子。那么,我们走现代农业之路惟一可选择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解决“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带来的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的矛盾,避免市场化经营的风险,从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走上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放活组织,是适应社会结构转型,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和问题: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缺乏维护农民权益的组织;在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农村基层组织在承担政府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矛盾困境。农村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缺失,是产生农村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原因。放活农村组织,不仅能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且有助于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加速推动乡村民主政治的进程,有效增进农民理性维权的能力。
“存而不活”、“生而不长”的农村合作组织
改革开放迄今,我国农村组织体系在调整中转型、在重构中发展,表面上变化很大,但实质上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突破。农村组织的总体状况是:“官办组织”僵化不活,自治组织异化存活,民间组织存而不活,自发组织难以存活。
体制强势挤压了农村合作组织的成长空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模式虽然已被打破,但旧体制的惯性将长期存在。民间组织缺乏充分发育的环境和条件。从体制内来看,我国“三农”的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从上到下缺少一个综合、统一、集中管理的权威部门。与农业管理体制分割类似,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粮食、供销、科委、科协、工商联等10多个系统,各自为政,矛盾重重,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立法滞后弱化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支撑。我国目前只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其他类型的农民组织都尚无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也就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民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加以规定,也无法确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这种状况导致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行政过度干预束缚了农村合作组织的活动手脚。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内生于原有体制,走的是政府主导型发展道路,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从一开始就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介入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影响突出反映在对“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合作原则的扭曲上,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心涣散,绩效很差,运转困难,最终导致自行解体消亡。
放活组织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制度
放活组织,本质上就是要破除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潭活水。
放活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农民而不是防范农民,尊重农民而不是代表农民。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转变的观念。要改变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者”的惯性思维和“求稳怕乱”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和探索,坚持用市场的办法、民主的办法、法治的办法,多做服务引导和示范带动的工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放开、放手,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保障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多举措深化农村改革见成效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转折、转型期,农业还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四化同步”的短腿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也在农村。民权县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凝心聚力,重点在农村土地确权、规模化经营、金融体制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激发农村活力,奏响确权“大旋律”。民权县作为全国105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自2013年10月开始,按照“先行试点、大胆探索,积累经验、稳步推开”的总体思路,在龙塘镇申庄、王庄2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共涉及18个村民小组,953户、3563口人、4964亩耕地。通过调查摸底、地籍测绘、公示审核等环节,规范了土地承包档案,建立了承包经营权登记电子信息系统,全面进入确权颁证阶段。通过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前提。在试点工作中,民权县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农业、国土、公安、财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联手的确权登记工作机制。二是财政支持、经费保障是关键。确权登记工作涉及地块实测、建立档案、颁发证书、建设数据管理系统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县政府将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先后投入资金120多万元,为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广泛宣传、农民参与是基础。充分发挥新闻、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采取悬挂标语、发放资料、主体培训等多种形式,确保土地确权的目的、意义及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确权登记的积极性。四是依法依规、确权保权是核心。从试点工作情况看,依法依规、确权保权是土地确权工作的核心。在具体实施中,民权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注重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保障农民权益,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得到了农民群众广泛认可。
2.实施集群工程,做好流转“大文章”。一是完善激励措施。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农村土地互换并地(小块并大块)工作领导小组,将土地“并块”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每年拿出30万元对土地“并块”流转工作的先进乡镇、规模流转经营合作组织、专业大户予以重奖,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二是把握“并块”原则。在推进农村土地“并块”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群众自愿为基础,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坚持“一个总体目标(一户一块地)、两个基本原则(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则,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原则)、三项具体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工作,村民自治、一村一策,公开公正)”,逐步推进。三是促进规模流转。投入资金110余万元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同时,以点带面提高土地“并块”质量,按照“土地全部‘并块’,农田设施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1亿元,完善了机井、道路、渠道等设施,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井灌渠灌双配套、机电井井通、基础设施完备、机械化无障碍作业”的高标准粮田10万余亩。目前全县“并块”面积达到93.2万亩,5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达11.38万亩。2013年12月和2014年5月,国家农业部、全国政协分别在民权县召开了土地流转现场会。
3.创新金融体制,营造发展“大环境”。2014年2月,民权县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和民权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暂行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加大自身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工作,政府搭台,银企唱戏,加大对“三农”服务力度。截至目前,全县金融机构为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个人贷款累计发放34.86亿元,贷款余额近8.67亿元。在全市率先开通了县级金融服务网(),全力推介民权县的金融机构,基本达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自动柜员机全覆盖。积极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绿色支付通道”,并首次实现农村支取现金千元以内不出村的便农金融服务目标。
4.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大平台”。一是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四议两公开”基础上,拓展延伸了决议由村务监督小组监督、决议事项及实施结果在公告同时,经群众无异议后签字确认的环节,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内涵更加丰富。二是建立便民平台,推行群众事务干部。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增多,农村群众最担心的是人难找、事难办。民权县针对这一情况,积极推行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县529个行政村设立了“党员干部群众事务受理点”,开启代办事务“直通车”,畅通群众诉求“主渠道”,实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已帮助200多名农民群众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解决农村涉访、涉诉案件30多个。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启动城乡共建工程。民权县是国家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有129个贫困村、11.25万名贫困人口,自2012年以来,县委开展了以“四必帮、四必访、四必问”为主要内容的“千名干部进千村联万户”活动,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对全县所有贫困群众进行结对帮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作开展以来,共帮助贫困村发展致富项目150个,投入帮扶资金2500万元。
存在的问题亟须解决良策
近年来,民权县紧紧围绕省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方式、新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投入明显不足。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虽然大幅度提高,但仍满足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民权县现有高标准良田15万亩,仍有60多万亩中低产田没有改造。二是社会事业滞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底子薄、基础差。民权县529个行政村中仅有贫困村才配套了村内道路建设资金,农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公共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三是体制机制运行不畅。深化农村改革组织领导、行业部门统筹协调不够,在资金项目安排上没有建立有效整合机制,整体支持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政策支持不够。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支持力度不够,民权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3个,家庭农场168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影响到其发展壮大的积极性。
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民权县的实际,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行业部门资金投入力度,在项目数量、资金总量上给予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深化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资源整合、项目投入、教育培训等各项保障工作机制,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要提升综合素质。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至关重要。要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改革的主体作用。
四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行业部门统筹协调工作,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公共服务更好地向农村延伸,惠及农民,缩小城乡差距。
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水平,推进我县“两区”建设,根据市、县文明办的通知精神,根据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省党校结对帮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象
Xx乡Xx村
二、结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科技文化、道德规范、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初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开展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指导帮扶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内容,以创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反对封建迷信和婚丧大操大办,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照文明卫生标准,帮助建立村民组保洁队伍,促进保洁机制的建立,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发挥群众自治精神,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解决农村“五乱”现象,使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帮扶村建设文化大院(室),配备文体器材,努力达到“三室一场”(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广场)、“四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有科技书架,建有宣传橱窗)标准。指导帮扶村开展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农经管理县农经管理部门依据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结合本县农经专业技术力量、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基础等实际情况,从几个方面拓宽市场经济服务的渠道,取得明显的效果。
1、政策,把关守卡,减轻农民负担。县经管站建立9个农民负担监测点,发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手册》和《农民负担文件资料汇编》等资料;配合监察局依法监督管理农民负担,针对集资摊派等项目进行专门检查监督。
2、参与,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在实行财务五统一基础上,推行以乡镇为单位村会计集中办公制度,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民主理财。
3、咨询,开展经营指导,传授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的知识。近年来,县农经管理部门先后组织村会计和农经管理工作者参加全国性、省、市的业务培训学习45多人次。县里举办农经管理业务培训班,帮助乡镇结合村会计集体办公日进行培训学习。总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农经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咨询服务的技能。
4、保护,强化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几年来,农经管理部门把完善农村承包合同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来抓,县委、县府组织各乡、村和农民签订规范合同1.75万份,逐步开展检查兑现工作,及时调处合同纠纷,使合同履约率保持在98%左右,这样就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5、调研,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县农经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对粮食生产、农民负担和农村股份合作以及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总结并推广外地经验,有明显的成效。
(二)拓宽农经管理渠道
农经管理部门在拓宽渠道、提供服务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经管理工作重要性仍欠高度认识,有的乡镇村领导对农经管理工作内容不明确或不理睬,未能发现该项工作的社会效果,一些政策措施不能落到实处;二是农经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且配置不合理,经费不足,责权不相称,经管工作环境条件偏差,许多业务工作难以深层次拓展;三是某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农经管理服务未能完全纳入正规化的轨道,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
为此,笔者认为要相应采取措施,巩固并扩大成果,保证服务渠道不断拓宽、农经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不可缺少,各级党政领导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