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12-29 14:42: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篇1

论文摘要:简述了庆城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庆城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 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 自然 、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 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2.2 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 “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 安全缺乏保障 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 农村 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 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 科学 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 “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 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 旅游 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 发展 ,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 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 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 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 经济 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 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 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篇2

关键词:庆城县 农家乐 休闲 旅游 业 发展 现状

1 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 自然 、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 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2.2 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 “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 安全缺乏保障 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 农村 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 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 科学 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 “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 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 旅游 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 发展 ,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 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 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 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 经济 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 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 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 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 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 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篇4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河南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旅游业的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近几年,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关联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围绕“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制品、饮食保健等关联产业正在崛起,以河南省旅游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型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旅游业作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发挥出显著作用。

(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河南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89处。龙门、少林寺、黄河游览区等一大批老景点得到了治理,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封清明上河园、鲁山、石人山、白云山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全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洛、安新、郑漯等高速公路现已开通: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积极开展了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活动,郑州已第一批入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河南已经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个。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树立河南良好的旅游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品牌战略开始启动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树立河南旅游名牌,尽快把旅游业建成全省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围绕提高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抓重点、创名牌”的形象工程。组织开展了“河南人游河南”、“中国人游河南”、“外国人游河南”等系列活动,通过在河南电视台开辟“黄金30分旅游”栏目。以及新闻媒体对河南旅游进行重点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宣传了河南旅游品牌,提高了河南知名度。

(四)旅游市场管理得到改善

1996年河南省8届人大第21次会议颁布了《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和i999年省政府先后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旅行社管理方面。国内首次试行了违规积分淘汰制。按照“四统一”的标准实行经营证制度,大大规范了旅行社经营秩序。

二、河南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省旅游业2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因起步晚、基础差,旅游产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的现代旅游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地,河南省对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河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

(一)旅游业规模化、集中度低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中度偏低,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众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在总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利润率却不断下降。在旅游行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企业资产关系分散,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旅游产业规模不经济,先导行业不够突出,导致了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不佳。

(二)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差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中表现是旅游交通运力不足,突出表现在航线少、航班少,火车客运超负荷运行,旅游集散城市火车起点车次不足;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水上旅游航线还停留在设施陈旧、航速缓慢的较低水平。这种交通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和旅游景区的交通不便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综合接待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河南省许多地方都只在旅游吸引物上下功夫,靠景点来吸引顾客,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河南众多的旅游产品还仅仅停留在观光的表面上,观光旅游几乎占了70%左右,未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专项型旅游地开发还未真正起步。大多数老旅游地产品结构单一而不成体系,产品组合缺乏深度、广度及长度。

3、缺乏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精品线路。虽然河南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旅游景点、景区数量众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极少,知名景区、景点比例小。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开发拉大了城市框架。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正在形成,但都市文化还不鲜明:“清明上河图”、“木兰诗篇”、“河洛风”等旅游精品工程推出后,虽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还没有唱响全国舞台。目前对外推出的精品线路只,有郑汁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虽然这条线路荟萃了河南文物古迹的精华,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尽管河南省旅游商品品种较多,但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除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信阳毛尖、双汇肉制品等为数不多的品种外,大多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不高,商品缺乏精心设计和策划,未能反映河南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只是具有地方性影响,尚未真正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系列旅游商品。多数商品包装粗糙,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品牌形象模糊,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不强,难以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4、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上各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产生“逆淘汰”现象。要防止该现象的出现,就应该通过市场来传递优质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掌握充足的信息。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其中有很多是全国之最、世界之最,但其中除了少林寺等少数景点知名度较高外,其余几乎没人知道。尽管河南也有针对性的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但是影响力都比较低,主

要由于促销方式落后,规模小、投入少。而海南、云南这两个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就投入过几个亿的宣传费用。面对旅游市场的变化,河南也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增强宣传力度。

(三)旅游业的产业化组织水平低

旅游行业之间尤其是旅行社与其他旅游行业之间未建立广泛的联盟合作机制,导致组团游客所占的比重较低。目前金省组团游客仅占12.1%。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综合服务水平低,不能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导致旅游业收入中门票收入所占比重过高,整个行业经济效益偏低。景区景点多孤立经营与发展,未形成景区景点之间龙头带动、线路联动、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局面。

(四)旅游业时空发展的不平衡较为明显

从空间上看,全省景区景点主要集中于沿黄一线和豫西、豫北,而豫东、豫南地区的旅游景观建设明显滞后。从时间上看,旅游高峰期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总接待量的比重偏高。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一天的游客量动辄上万,在一些景区,两个黄金周的游客量之和能占到景区全年接待量的5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高峰期人满为患,旅游资源及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安全受到威胁,而旅游淡季则又出现设施闲置和浪费。这种时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河南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旅游环境保护与破坏并存

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必须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溶为一体,必须以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为前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河南省部分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与建设。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高耗式的经营也为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三、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

国家已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旅游业必将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从整个旅游业发展来看,河南未来旅游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河南省内旅游将成为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作为精神和物质消费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发生,并向高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普遍产生了旅游动机,尤其是省内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省内旅游消费将不断升温,发展潜力巨大。

(二)郑沛洛沿黄河“三点一线”将成为重要看点

“三点”指的是洛阳、郑州、开封3个重点旅游城市,“一线”指的是黄河沿线。黄河之滨,史迹斑斑,群星璀璨。“三点一线”既是人们最喜欢的旅游线路,也是推动河南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地区。据了解:有关方面已经决定将这“三点一线”作为河南旅游精品工程建设的重点,以郑州、开封、洛阳为旅游中心,辐射全省177个旅游景区,带动全省187个旅游项目建设。

(三)旅游方式趋于多样化

为了自我爱好、自我娱乐、丰富情感,人们外出旅游时,已不再局限于单位游、集体游和对人文景观的观光。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已经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替代。旅游项目正朝着人性化、多样化的方面发展,集参与、冒险、观光、疗养、商务为一体的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和方式应运而生。人们将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旅游方式,不受约束的单独出行将成为时尚。

(四)管理法制化

为了使河南省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规范化,推动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河南旅游局将依照《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对全省旅游景区(点)实施制度管理。用统一的标准规范所有旅游景区、景点。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涨价等不良行为。

篇5

旅游业被誉为“绿色产业”,它具有“投资少、效益好、对环境破坏最小、增加就业岗位最多”的特点,已成为服务行业中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管理成本高、管理能力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徘徊不前、管理质量不尽人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笔者就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策措施。

一、我国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较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仅以2008年和2015年相比,数据令人瞩目:全国旅游总收入从2008年的1.16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万亿元,旅游总人数从2008年的17.12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0亿人次。但这组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保护,缺乏竞争机制

首先,从我国旅游业的主导企业――旅行社的主体设置和管理上来看:我国的旅行社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国家的高度保护下,它们享有经营特权,没有真正走入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加之旅行社在体制上政企不分,因而,就旅游市场而言,国内的旅行社不是完整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了旅行社的健康发展。其次,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来看:由于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旅游资源受我国在财政制度“分灶吃饭”的影响,各地区间的旅游投资与开发均各自为政,难以统筹,导致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分散了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导致我国的旅游产品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后劲不足。

(二)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多在偏远地区,特别是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旅游景点多在民族地区,这些地区财政普遍困难,对旅游设施的投资不足,基本上是“以游养游”。由于投资少,只能因陋就简,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交通不便,比如:飞机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不能直达,只有汽车前往却路途遥远且路况较差;加之邮电,通讯也欠完善,难以吸引大量客源,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三)统而不活,处于封闭状态

我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行社的经营尚未全面开放,一直由国家垄断,处于封闭状态。不仅是各旅游景点的投资主要由国家或各地政府主控,就连旅行社的建设与经营也排斥民间和外来资金。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依赖政府资金,导致边远地区旅游资源因政府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处于闲置状态或得不到有效开发。由于旅行社主要是政府或政府部门投资,导致我国旅游客源组织实力单薄,机本上采取“守株待兔”方式经营,缺乏有效的客源组织网络和客源管理机制。

三、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管理

在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必须加强管理,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取消特权和保护,逐步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进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行社的建设等环节,把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核心竞争力,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制度,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工作素质,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二)提升形象

一是要加强旅游宣传。各级政府可税收拨付一部分资金,也可从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征集一定的宣传费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持续地向客源国进行广泛的宣传,激起客源国公民的旅游愿望,主动招揽旅游客源。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近年来,我国旅游人数增涨较快,每逢节假日,有的景区、景点的接待能力有限,易引发安全事故。旅游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管理制度,要制定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旅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三是要提升旅游商品的品质。从总的来看,我国的旅游商品已开成了15大类和约5万个花色品种的商品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品种陈旧,花色单一,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为去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应建立旅游商品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提高旅游产品的调研创新能力和开发生产能力不断丰富旅游商品的质量和品种,促进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蓬勃发展。

(三)扩大开放

要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投资和旅行社建设的开放力度。旅游业能否高度发展,关键在于旅游产品有无卖点,客源是否充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强旅行社准入机制的建设,是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旅游行业应打破国家垄断的格局,扩大开放范围,加大旅游资源投资和旅行社建设的开放力度,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注入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与国内外信誉好、经营实力强的旅游相关企业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得用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成立合资、独资的旅行社,利用其它旅游相关企业的网络渠道,不断扩大客源,也可开成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篇6

关键词:旅游业 形象 竞争 现状 对策

一、舟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情况

2014年舟山的旅游人数急速增加(见表1)。从分区情况看,各地区的旅游总人数均呈上升趋势,都突破了10%,其中嵊泗县的增长率最高,达到16%,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山的旅游总人数已经达到1400多万人次[1]。

近年来,舟山市旅游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见图1),年均增长率高达29.9%。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大力推动了舟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长速度达到最大值。虽然2010年过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是舟山市的旅游收入还是持续稳定地增加,2014年已经达到了338.44亿元。

(二)景区类型

舟山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858个,其中219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25.52%,包含在内的极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到17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到48个[3]。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推动舟山的精品化景区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嵊泗列岛等几个旅游区,在经过20年的科学开发后,已成为舟山旅游的品牌资源。全市范围内,随着景点的陆续开发,数目惊人到超越1000之多。就目前而言,岱山与桃花岛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及嵊泗列岛更是当仁不让地挤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行列。定海作为唯一的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地位毋庸置疑。再看沈家门渔港,能冠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美誉,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朱家尖、沈家门、桃花岛以“海天佛国”普陀山为中心,共同组成了极具特色的“金三角”综合旅游区[4]。

(三)客源市场

舟山旅游业在国内的客源市场,主要体现在长三角地区,其中44%的游客来源于浙江本省,其次是上海和江苏两地,游客数量分别占总量的16.4%和13%[5]。可见舟山旅游的国内一级客源市场是泸、浙、苏、闽市场,其中上海和福建游客占年游客总量的近1/3,国内二级客源市场是鲁、皖、粤市场,从国外旅游的情况看,主要以亚洲地区为主,根据舟山市统计信息网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的旅游人数为58788人,菲律宾的旅游人数为8752人,新加坡的旅游人数为6957人等[2],在众多国家中,日本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一方面日本离舟山的距离较近,另一方面日本的造船业向舟山地区转移,增加了商务旅游和技术人员的输出。

(四)交通情况

舟山旅游业能够顺利融入华东旅游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的基本形成。2014年11月,舟山机场共通航11个城市、拥有12条直航运输航线。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泉州、厦门、武夷山、广州等大中城市在内的重点航线。这恰恰证明了这座美丽的沿海城市――舟山市,因普陀机场的建成使用而开始腾飞,开始步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25日,舟山―青岛航线开通,新航线助推拓展北方客源市场[6]。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海上蓝色公路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和杭州湾大桥相连接,四通八达。2015年11月27日,舟山市客运中心(盐仓站)开通了直达宁波、杭州、上海的旅游新干线,并把时间分别缩短在1小时、4小时和6小时内。宁波直达普陀山、上海芦潮港直达嵊泗、白峰至鸭蛋山滚装车客渡轮昼夜开班,舟泸线定海西码头至上海金山滚装航线运营正常。

二、舟山市旅游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客源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舟山品牌景区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内其他兄弟省份著名景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2007年为例,舟山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300万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仅19.93万人次;而湖南省张家界市共接待游客187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29万人次;安徽黄山市接待游客1535.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68.55万人次[3]。同样,相比于国外城市,以马尔代夫为例,舟山群岛有着与其同样丰富的岛屿资源和海洋资源,均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这表明,二者具备相似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再者,在区域位置上,舟山群岛位于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更优越于马尔代夫。然而,将两者相关数据做一深层比较,差距竟也一目了然。马尔代夫目前拥有旅游岛97个,床位2.5万张[7],舟山市现有床位7633张,但在入住率上,马尔代夫达70.4%,舟山星级宾馆客房入住率仅为47.9%,从旅游逗留的平均时间来看,马尔代夫游客人均逗留时间为6.7天,而抽样调查显示,舟山市游客仅为1.3天[8]。客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大量的数据表明,从旅游人数,旅客平均逗留的天数中不难看出,舟山的市场竞争力并不高。与国内、国际相比,舟山的客源市场占的份额小,舟山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抑制。

(二)旅游管理体制形同虚设

旅游管理体制建设相对落后,旅游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对旅游业进行管理,难度将大大增加。舟山市目前的旅游管理主要是市县两级管理,除了市县政府职能部门市县旅游局外,还有与市县旅游局并级的风景区管委会(管理局)。虽然由副市长任主任、各相关部门参与形成了旅游委员会,在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旅游委员会也只是一个虚设机构,具体的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仍主要由旅游局来开展。目前舟山市两级旅游局缺乏应有的调控手段,且不论旅游局与风景区管理机构在行政上是并级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单就旅游局行使行政职能而言,没有应有的充足的法律依据,没有旅游项目开发前置审批权,没有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联合对外促销的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直接造成了资源难以整合,旅游规划难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失控,旅游市场促销单一、内耗严重,各项旅游管理措施乏力等问题的产生,对于舟山的旅游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诸多制约因素。

(三)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定位单一雷同,新产品开发不足

舟山的海岛开发数量虽不在少数,然而在开发形式上过于雷同,体现在几乎每个海岛都具备沙滩和山,且是低水平开发,又难以产生浓厚的人文景观氛围。这让大多数的海岛旅游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景观,以及人文气息。例如:四五月份的桃花岛桃花盛开,吸引无数游客,但花季一过,桃花岛的游客量立刻下跌。桃花岛是金庸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美丽神奇,与世隔绝的小岛。即使除去桃花的风采,桃花岛应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陈旧的景区设施,单一的旅游项目,文化气息薄弱,这些因素使得越来越不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要求。此外,例如作为风景名胜区的普陀山、嵊泗列岛、岱山岛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其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却由于缺乏合理的挖掘与高层次的开发,造成了项目单一的局面,并进一步导致总体的产品功能类型单一化,“海洋旅游”发挥不出应有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研发水平滞后的旅游商品因种类少及缺乏地方特色和代表性,导致旅游者提不起购买欲望。

(四)部分景区商业化严重

商业化会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严重的商业化现象跟景区建设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誉有“海天佛国”的普陀山,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商业化氛围尤为浓厚。普陀山沿路餐馆与宾馆林立,临时摊位众多,核心景区范围内随处可见的海鲜酒店和住宿设施,不仅在景观协调性上存在问题,而且与普陀山佛教文化主题不相符。对于慕名前来的随意性游客来说,浓厚的商业氛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无法培养他们对普陀山旅游区的文化忠诚度,还弱化了他们的重游意愿,当一代的忠诚游客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忠诚游客却无法培养起来的时候,普陀山文化旅游区是很难可持续性发展的[9]。严重的商业化现象也会引起普陀山恶性名声等问题。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对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景区的本土文化造成破坏,对旅游者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对景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三、舟山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但是市场竞争力的本质是客源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利用媒介,进一步加大海岛旅游宣传力度。依靠电视传媒,杂志,报纸,网络推广,户外广告等媒介将打响舟山走出浙江的第一枪,特别是建设舟山旅游的手机客户端app,手机客户端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宣传方法不管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实现舟山旅游一体化服务的理想,实现衣食住行系统化的目标,通过联合舟山各大景区,推出不同的套餐信息,提供一天游到一周游各个时间段的旅游大攻略,提供游客不同季节各大景区的实时信息,在合理而又合适的价格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接轨国际,进一步提高旅游大会举办频率。2015年10月12日―14日期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在浙江舟山朱家尖景区开幕。借此机遇,大力推销舟山海岛旅游品牌,扩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丰富海岛旅游产品,从而引进大量游客,延长旅游的逗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着眼全局,进一步加强海岛文化设施建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在旅游淡季多举办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例如环岛健走比赛,马拉松比赛等。朱家尖的国际沙雕节推迟举办,避开南沙游泳的旺季。在旅游淡季安排各种会议和商务活动。筹建适合全年旅行的景点设施,大型海洋生物游乐园,海岛风情文化村,佛教文化博物馆等旅游项目。

(二)加强管理体制,开创舟山旅游管理和服务新局面

根据舟山实际,建议建立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相分离的体制。从政府管理层面讲,必须赋予职能部门明确的职能和可以操控的行政职能。除了规划的制定和宏观业务指导,必须让旅游局能够对规划的落实和实际操作提出责任性意见,对旅游开发项目提出投资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对涉及旅游发展的相关行业有协调能力。目前,旅游局与风景区管理机构并级的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要求。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议设立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为:负责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负责全市旅游总体的宣传和促销,负责旅游开发项目的策划与招商,负责有关旅游事项的协调。

(三)加强对舟山旅游形象的定位,推进多元化海岛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普陀山的旅游形象定位于“海天佛国普陀山”;桃花岛定位于“碧海金沙桃花岛”;嵊泗定位于“南方北戴河”;岱山定位于“东海蓬莱”;舟山旅游形象定位的目的是要使舟山旅游的整体形象深入到潜在的旅游者心中[10]。通过这些旅游形象的定位,着力打造每个风景区的特色文化和特色景观。

进一步研究海岛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设计更加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发吸引力更强的旅游产品。要加强舟山定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创造知名品牌,促使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以增加旅游人均消费额,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11]。建立以“海”、“佛”为特色的多元化海岛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海岛民宿、运动休闲、婚纱婚庆、健康养生、禅修体验、邮轮游艇、通用航空等旅游产品。一是培育新业态旅游产品。着力发展油轮旅游新型项目,推进舟山国际邮轮港常态化运作,全年开通15个航次以上;发展游艇旅游,举办第五届舟山群岛国际游艇展,推进游艇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发水上飞机、直升机、观光巴士等观光旅游产品;设计海上环游产品,推出海岛一日游、多日游项目。二是打造婚庆旅游产品。建设朱家尖东沙、桃花塔湾等一批婚庆摄影基地。

(四)全面整治景区商业,营造优良商业氛围

为了防止滨海文化旅游区走上过度商业化的不归路,当地社区应以“保护文化真实性、完整性,文化引导旅游”为核心理念,把握好开发“力度”通过实时了解游客的心理,把握市场需求状况,及时调整和控制商业规模和类型,使得区域商业化程度既不打破游客心理需求的底线,也能够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滨海文化旅游区域主体也应当重视新兴媒体的力量,通过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向青年群体传递特色的文化信息,积极争取未来潜在顾客和文化传承者[9]。一是优化旅游景区的商业结构。在景区区域,集中建造具有明显观光效果的商业区,营造具有休闲风格和生活气息的购物环境,有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达到“先卖感受,后卖商品”的效果。二是增加旅游休憩区的商业功能。为进一步刺激消费,给游客创造方便舒心的购物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休憩区的商业功能,与休息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游客在购物中休息,休息中购物的双赢目标[12]。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新格局下的舟山旅游业,依靠优越的地理环境,解决现存的问题,确立舟山旅游形象定位,不断提高舟山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 中国舟山门户网站,http:///web/zhzf/ zwdt/zwyw/201501/t20150108_731250.shtml

[2] 舟山市统计信息网,http:///tjnjData/ ShowArtilce.aspx?Year=2014&No=218

[3] 朱晓辉. 舟山海洋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12(10):149-151.

[4] 林兴海,毛剑涛. 加快舟山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6-20.

[5] 朱燕. 对舟山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5-66.

[6] 舟山市旅游新闻网,http:///Tmp/ newsContent.aspx?ArticleID=798ac2e6-ae65-4858-a599-9e3fd8479d1e

[7] 中国领事服务网,http:///zggmcg/ljmdd/ yz_645708/medf_646950/

[8] 定海新闻网,http://.cn/dhnews/ system/2015/05/03/019292111.shtml

[9] 张环宙,黄克己,吴茂英.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滨海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 经济地理,2015(4):202-208.

篇7

工业旅游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但是在当今旅游市场中越来越受欢迎,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而辽宁省本身就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工业旅游资源,调整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够利用旅游行业的优势,来带动整个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但目前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发展层次还不高,并不能达到这方面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案例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工业旅游的相关含义阐述

(一)工业旅游的定义

工业旅游是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的一项旅游活动,其主要是指将工业生产过程、发展现状和成就、内部管理和员工生活、企业文化等作为旅游资源,并基于此进行旅游开发活动。工业旅游能够让游客直观的了解到工厂成产的现状和工厂发展史,在获得相应工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给所有游客提供必要的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了购物、观光、科普等多个方面的旅游活动。

(二)工业旅游的特征

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来说,工业旅游具有一些特征,认清这些特征以后,才能够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工业旅游资源。首先,工业旅游的知识层次比较高。工业类企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来说,工业旅游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其次,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工业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其旅游资源不能转移。多数工业旅游都是直接以工业企业作为核心旅游资源的,因此工业旅游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工业企业的周边环境、影响力、知名度等因素。最后,工业旅游具有多方面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旅游。其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门票收入,还能够倾销相关产品和纪念品,同时还可以在旅游群体中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此外,工业旅游的重游率非常低。工业旅游本身就是利用游客对于工业产品的好奇心产生吸引力,但当游客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次前往旅游。

(三)发展工业旅游的意义

首先,发展工业旅游能够面向社会传输一些工业技术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各类工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当地工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其次,发展工业旅游是符合“旅游+”相关理念的,能够大大拓宽当地的旅游类型和种类,并且还能够将各类旅游资源很好的综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发展工业旅游是对传统旅游业的拓展,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各地传统旅游资源所受到的压力。最后,工业旅游能够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收益。一方面,工业旅游能够让企业重视自身的废弃资源,并积极进行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工业旅游能够让企业的产业链跟旅游行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核心业务向着第三产业发展,并基于市场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

二、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辽宁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由来已久,最早是在1998年的时候,一批德国的游客来到鞍山,参观了鞍钢蒸汽机车以后表示非常高兴,并认为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将会吸引到一大批德国游客。而在1999年的时候,上海宝钢集团展开工业旅游的消息传到了鞍山钢铁厂,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注意。特别是当时鞍山市及周边区域的学生、军人、老人等集体组织去鞍山钢铁厂参观,使得工业旅游的开展变成了现实。因此,在1999年10月的时候,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旅游路线被开发出来,并成立了钢花旅行社来专门服务于鞍山工业长的旅游活动。

目前,鞍山钢铁厂的参观旅游路线主要有两大类,即半日旅游路线和一日旅游路线。其中半日旅游为“大孤山铁矿-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一日旅游为“大孤山铁矿-齐矿调军台选矿厂-烧结厂-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在旅游类型方面,目前鞍山钢铁厂主要还是以参观旅游为主,面向外界展示当前的领先科技产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工业遗产。

三、辽宁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鞍山钢铁厂属于老工业基地之一

辽宁省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重工业基地,而鞍山钢铁厂则属于这些老工业基地之一。鞍山钢铁厂建立与1916年,是我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并且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重组,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钢铁企业。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鞍山钢铁厂经历了多次世界性的技术革新,留有上个世纪的经典工业产品遗产,同时也能够展示目前顶尖的钢铁技术。因此,对于比其他企业来说,鞍山钢铁厂开展工业旅游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

2.区位交通等优势比较显著

鞍山钢铁厂作为一家实体企业,对于周边交通的需求非常大,在多年的发展中,周边交通网络铺设已经比较完善。近几年来,鞍山市越来越有成为沈大黄金经济带中心的趋势,加快了周边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沈大高速公路直接穿过市区,周边还有沈海高速公路、丹a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铁路方面也有哈大高铁、沈大铁路等。很多前往沈阳的铁路线都开通了鞍山站,特别是2013年盘营高铁的开通,使得鞍山市达到其他大城市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通更为便捷。

(二)劣势分析

1.旅游发展层次较低

虽然说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已经发展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其主要的旅游形式还是参观旅游。参观旅游是传统风景旅游项目中最基础的旅游形式,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虽然工业旅游资源跟传统山水风景有很大差异,但是仅仅开发参观旅游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游客需求的。当前游客参与旅游活动更想获得良好的体验,而参观旅游形式中游客与旅游产品的互动性非常低,难以吸引游客的兴趣。

2.旅游服务意识不高

鞍山钢铁厂本身就不是服务行业这类第三产业,因此对于现代服务营销意识的认识还不深。很多管理者仅仅将工业旅游作为宣传企业产品、营造市场品牌的工具,而没有真正把工业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业务之一。这种认识使得很多管理者根本不重视工业旅游开展的质量,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基层服务人员也没有体现出良好的服务意识,最终使得游客的实际旅游体验过低。在这种背景下,鞍山钢铁厂很难在市场中打响工业旅游的品牌。

(三)机遇分析

1.“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旅游+”相关理念是近几年来才提出的,主要是因为传统旅游发展出现瓶颈以后,一些专家和旅游企业高层开始呼吁使用“旅游+”将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一方面能够增强旅游行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突破旅游行业内部同质化现象明显的困境,使得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而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则是将工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了一起,正好契合了“旅游+”相关理念,是顺应当前市场潮流的旅游形式。

2.“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提出

在上个世纪,由于东北三省还属于我国重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因此当地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在新世纪以来,工业行业的发展持续疲软,使得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打击。这个时候,我国提出了“东北振兴”等战略,旨在保护东北三省的老工业基地。而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发展也符合了“东北振兴”的战略,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面貌,并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鞍山钢铁厂在新世纪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

1.技术发展缓慢带来的竞争挑战

我国的钢铁行业相关技术对比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工业旅游是将工业跟旅游行业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技术层面的缺失使得鞍山钢铁厂在国际工业旅游环境中很难取得优势。事实上,工业旅游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这些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旅游吸引力,才能保障工业旅游健康发展。因此,对于鞍山钢铁厂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能不能革新自身技术,使技术变成旅游吸引力所在,将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2.客源市场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工业旅游发展层次都不高,客源市场基本上要靠跟高校合作等方式,旅游散客数量相对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工业旅游的规模就难以壮大。虽然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相对于其他小型工厂来说更为健全,但是客源市场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总结

总体来说,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并且还得到了相关战略和政策的支持,但是其目前的发展层次不高,实际发展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在近多年来一直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发展困境。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辽宁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的问题

(一)旅游意识不明确

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虽然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在长期发展中公司业务经营的中心还是钢材生产,旅游只是一种辅产业。这也使得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在多年发展中不受重视,高层管理者认为工业旅游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用管好企业的钢铁业务就行了。这也说明了鞍山钢铁厂高层管理者旅游意识不明确,没有真正看到工业旅游的内涵。

(二)旅游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开发缺乏相应的特色,很多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在表面上看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产品展览、厂房参观等。这种同质化现象的突出也使得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国内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跟我国其他钢铁企业相比,鞍山钢铁厂在文化底蕴、历史传承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但是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缺乏在这方面的挖掘。

(三)游客旅游体验不佳

鞍山钢铁厂的核心旅游资源还是钢铁生产环境和过程,在工业旅游开发中,旅游策划者将实际的钢铁生产直观的展示在旅游者面前。但参与工业旅游的很多游客对于钢铁生产的了解程度并不深,甚至一些游客完全不懂钢铁生产的诸多流程。因此鞍山钢铁厂的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使得游客在参观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企业炼钢科技的先进程度,也就无法获得较强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知名度过低

目前鞍山钢铁厂的知名度已经比较高,在东北三省乃至我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但是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却没有收到关注,很多人都不知道鞍山钢铁厂具有工业旅游项目,不利于其工业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知名度过低的背景下,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更难开发自身的客源群体。

五、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旅游+”相关理念发展工业旅游

在目前的旅游市场背景下,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旅游+”相关理念,真正重视旅游行业。具体到实际上就是,将旅游业务作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开展旅游活动中重视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旅游质量,将旅游开发和企业的生产业务结合在一起,利用旅游来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团队前往鞍山钢铁厂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从而给鞍山钢铁厂的发展提出技术支持。

(二)突出钢铁厂的特色,展开文化旅游和科普旅游

鞍山钢铁厂对于东北三省乃至我国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全套钢铁生产技术的企业来说,拥有了太多历史文化气息。特别是鞍山钢铁厂本身在东北地区就有很强的历史地位,因此应该发挥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情怀,吸引那些具有共同回忆的老年群体参与工业旅游。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也应该突出鞍山钢铁厂的历史成就,让老一辈和新一辈都直观感受到鞍山钢铁厂在长久发展以来的成就,从而积极展开文化旅游和科普旅游。在这之中,旅游活动的展开要加大游客的体验度,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工业产品,而不再限于口头讲解。另一方面,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对比其他方式的旅游本身就存在科技优势,因此应该突出这个方面的特色,在旅游路线中设置一些电脑触摸屏,放置一些企业的发展进程供游客游览,或者是开发一些语音介绍的小型机器人进行旅游信息讲解,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处于高科技氛围。

(三)优化旅游内容和环境

鉴于目前很多游客本身在钢铁生产相关知识等方面的欠缺,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在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尽可能降低旅游内容中的专业钢铁知识,保证参与工业旅游的每一个游客都能够深入了解钢铁技术。在这方面,鞍山钢铁厂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投影技术、模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钢铁生产的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从而拉近钢铁生产技术和普通游客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鞍山钢铁厂还应该配备相当数量的讲解人员,在旅游过程中面对普通游客讲解钢铁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游客对钢铁旅游的兴趣。

(四)增强旅游宣传力度

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在宣传上的不足,使得其难以在我国市场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鞍山钢铁厂一方面还应该加大与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类旅游,并利用高校渠道对自身进行品牌宣传。另一方面,鞍山钢铁厂还应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渠道进行旅游宣传,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实际来讲,鞍山钢铁厂可以跟一些大型的旅游网站合作,在这些平_中建立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的专项板块,对全国各地的网民持续产生吸引力,从而增强自身在国内市场中的知名度。在这之中,鞍山钢铁厂一定要注意维护工业旅游在互联网中的形象,做好网络公关,避免在网络上形成负面口碑。其次,除了网络途径以外,鞍山钢铁厂还可以跟各个旅游企业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特别是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本身就文明国外,在很早的时候就吸引了德国人前来旅游。因此,可以跟那些拥有国外旅游资源的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吸引一些德国、美国等工业比较发达的旅游群体,在促进工业旅游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技术交流。

六、结语

篇8

[关键词] 侗族 旅游业 对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侗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各侗族聚居地围绕侗族民俗旅游资源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但在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旅游促销与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下影响了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

一、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

侗族聚居地旅游资源丰富。侗族的民间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到过侗乡的学者、专家、中外游客无不对侗族的村屯、寨门、鼓楼、民居、凉亭、井亭、风雨桥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侗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歌舞、戏剧、曲艺、器乐等。民歌分单声唱和多声唱两大类。多声唱的歌俗称大歌,是侗族独有的多声部清唱民歌,大歌中的蝉歌曾由贵州省代表队带去参加过法国巴黎民歌艺术节并获得金奖,近几年侗族大歌参加国内外各文艺节目演出都获得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侗族民间节日和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主要有斗牛节、斗鸟节、花炮节、尝新节、赶坡会、抬官人等(见表),侗族聚居地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侗族的饮食还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侗族饮食有四项最出名,即吃酸、吃生、吃糯饭和吃油茶。俗话说“侗不离酸”,侗族的酸制品种类繁多,醇香可口,最富特色的有酸鱼、酸鸭肉、酸鹅肉、酸猪肉和酸菜及其他素菜酸制品。此外,侗族有吃“合拢饭”和“百家宴”的习俗。

侗族民族工艺品做工精细,技艺高超,深受海内外宾朋青睐。主要有:乐器类:芦笙、侗笛、侗族琵琶、侗族牛腿琴等;模型类:风雨桥模型、鼓楼模型、吊脚民居木楼模型等;服饰类:侗族男装、女装、银头饰、银项圈、银项链、银手镯等;器具类:竹篮、竹篓、藤篮、藤篓等;用品类:竹茶叶筒、竹凉鞋、绣花鞋、民族锦袋等;刺绣类:头巾、手巾、肚兜等;装饰类:蜡染、彩球、布制牛角、竹面具、吉祥花等;雕刻类:竹刻面具、根雕、木雕、角雕、石雕等;印花、剪纸、奇石等其他民间工艺品和古董用具以及各类民俗书籍和资料。

总的来说,侗族聚居地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精湛的民族建筑、民族节庆、生活、婚恋、饮食等习俗独具特色,是理想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圣地。

2.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侗族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山地民族,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侗族聚居地普遍远离中心地区,大多属贫困山区,交通不是非常便利,旅游住宿等硬件设施不足,加上各聚居地由于财政比较困难,用于旅游方面的投资资金少,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九五”、“十五”期间,三江县投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占同期全县固定资产投入不到1%,旅游投资资金匮乏。

3.旅游业有良好发展势头

侗族聚居地虽然离中心地区较远,但其独特的民族民俗和自然山水风光备受国内外游客关注。以广西三江县为例,截至2007年10月底,旅游总人数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6.9%;其中海外游客3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社会总收入4700万元,同比增长27%;国际旅游创汇收入210万美元,同比增长28.3%。下图为广西三江县2000年~2006年旅游收入分析图。

从图中可知,2000年~2006年以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8080多万元,年均增长10.6%。2003年由于处于非典时期,旅游收入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后又迅速增长,旅游收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线路、景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侗族聚居地对旅游线路和景区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整体规模,各侗族聚居地在设计民族民俗内容时重复、特色不鲜明,有雷同之感,且旅游线路设计不贴合实际,满足不了游客多方的需要和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三江旅游从1987年到现在的30年里,旅游主要项目一直是以程阳桥民族风情游、丹洲古城采风、独峒生态侗寨游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各景点的旅游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一些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并且表演形式陈旧、固定,游客参与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侗族聚居地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以广西三江县为例,目前三江县没有航空,仅有一列铁路客车在三江停靠,进出三江县主要是公路交通,而进出三江的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有的通往景区的公路到下雨天泥泞不堪,非常难走,使景区吸引力下降,桂林的许多旅行社都不愿意做桂林――三江的旅游路线,主要原因就是交通设施的不便。此外三江县旅游住宿条件也比较落后,高档次、高规格的酒店少,三星级酒店目前仅有一家。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三江县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游客人均停留天数短、回头率低、人均消费水平不高。

3.旅游产品促销、销售手段落后

侗族聚居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产业意识、市场意识、特色意识和服务意识相对较差,在旅游促销、销售上缺乏主动性,大多停留在被动等待各种旅游客商和新闻媒体上门进行宣传报道的情况,没有真正有效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灵活形式开展有效宣传和销售。以广西三江县为例,还主要是通过旅游宣传制品来进行促销,目前市场上沿用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制作的《三江旅游》宣传手册和光碟,这些宣传资料印刷和图像质量都较差,对游客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旅游销售还处于单纯的“等、靠”阶段,现代化的网络营销平台还没有建立。

4.旅游人才短缺,服务化程度低

侗族聚居地由于地处贫困山区,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对旅游人才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旅游业人才匮乏。就目前三江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而言,8位管理人员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一个都没有,均为大专学历,且均为非科班出身。旅游从业人员基本上以初中、中专及高中学历为主,高层次的人才相对缺乏,导游素质较低,出现了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稳定的现象,无证经营、恶性竞争、零团费的事时有发生。导游队伍中,很少人具有导游资格证书,特别是懂英语的导游更少,使很多到三江县来旅游的外国游客因缺乏专业的导游,无法与当地群众沟通,只能缩短旅游日程,提前返回。另外在侗族聚居地高素质的景区景点规划人才、酒店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服务人员也相对偏少。

5.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由于旅游业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及旅游业投资长期缺乏,使得侗族聚居地一些景区不能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如:三江丹洲怀远古城,这座古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是三江县城旧址,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古镇现在尚存北门古城墙以及闽粤会馆、丹洲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及古民居,浓郁的“古城韵味”和大片郁郁葱葱的柚子园构成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农庄。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的破坏,古城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旅游价值;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三江独峒岜团风雨桥,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以及当地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低下,受损严重……,旅游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其旅游价值,制约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

区域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广西北部湾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我们要借助广西在西南出海大通道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架中的枢纽作用和区位优势,与广东、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市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开发和打造“黔东南――广西三江――龙胜――桂林――阳朔――梧州――广东广州”旅游线、“重庆――四川――贵州――广西”西南出海大通道旅游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珠江流域山水人文旅游线3条特色跨省旅游线路和“侗族风情游”旅游品牌,共同塑造侗族旅游产品形象。各侗族聚居地在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2.精心设计、开发旅游线路和规划景区发展

根据不同游客的需要,精心设计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自助游旅游线路、主题旅游线路、一两日游旅游线路。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创旅游品牌。旅游精品线路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形象的“窗口”,不仅能强化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而且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如:三江县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条件,首先着力打造以程阳景区为龙头,以县城为中心,程阳景区――马胖鼓楼――孟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老堡怀远古城遗址――三江口库区峡光――丹洲古城的精品线路和斗江――高基――和平生态游等旅游品牌。

发展主题旅游,创旅游特色。主题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出行的目标。主题旅游本身就是对景区内涵的浓缩和升华,不仅字里行间凸显景区魅力,容易一下子抓住游客,而且能使同一旅游地针对不同的主题多次组合进入旅游线路,进而增大旅游地的被感知机会,大大提高旅游地的重游率。所谓品牌响亮、特色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主题。如:以程阳永济桥、独峒岜团桥为代表的三江县118座风雨桥和以三江鼓楼为代表的180座鼓楼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向世界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做好“世界风雨桥文化中心(世界廊桥之都)”文章,以此为主题,突出“廊桥”的意境,突出“廊桥”主题。还有三江号称“百节之乡”,可以通过举办“三月三”花炮节、“四月八”坡会节等民族节庆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及在景区内通过开展“唱侗戏”、“月也”、“坡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内容来吸引国内外游客,让游客亲身体验三江县独具特色的侗族民俗文化。

开发自助旅游和假日旅游,推进休闲旅游。旅游业应紧跟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侗族聚居地应该大力推进自助旅游和1日~2日的休闲旅游,开发周末旅游、假日旅游,发挥其绿色旅游资源的优势。

另外侗族聚居地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整体规划,要考虑不同地域侗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侗族聚居地在开发过程中要有侧重点,要体现不同的特色,避免出现旅游项目重复现象,坚持扬长避短,体现“侗族乡土特色”。比如侗族大歌,由于贵州山高路陡,远离中心地区,因而贵州的侗族大歌与湖南、广西的侗族大歌相比较起来,变异较小,更多地保持了它的产生、发展的古朴风格,在开发过程中要更多的挖掘其乡土特色。

3.完善和发展旅游产业群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很强,往往会带动相关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餐饮业、商业、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经济发展强势。要发展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必须要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群建设,围绕旅游景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形成产业群,共促发展。

4.全力打造“侗族风情之都”旅游标志,提升旅游服务档次

(1)进一步打造“侗族风情之都”的品牌形象。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侗族民俗风情、自然生态是三江最重要的特色,在宣传过程中,要科学整合旅游、外事、宣传、广播、电视、出版、外贸、经济合作等部门宣传促销资源,密切配合,开辟旅游专题、专栏,出版旅游音像制品和书刊,结合经贸活动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宣传三江――“侗族风情之都”的旅游形象;集合三江县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商和经销商、媒体等方面的旅游宣传力量,统一宣传,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重点加强程阳桥景区、独峒景区、八江景区、石门冲景区、侗族自然博物馆的宣传促销,着力打造三江旅游节庆文化,使“百节之乡”名副其实,深度挖掘侗民族文化事象,加强侗民族文化的宣传,实施三江侗族民俗旅游品牌营销战略,努力打造旅游品牌。

(2)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如:三江县主要景点、市政、旅游设施等普遍没有设有中英或中英日三种语言版本;英语在景区景点中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必须提高三江的国际化水平,如景区景点服务员、酒店服务员的英语服务水平,设立英文的路牌标识等。同时加强对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和景区家庭旅馆的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旅游涉外饭店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做好为游客提供详尽的旅游信息和免费订房等服务保障。

5.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坚持走“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将旅游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的最宝贵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也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在侗族聚居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上,应走以自身培养与培训为主,引进为辅的路子,重点培养一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引进一批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人才。规范导游人员管理,通过对导游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素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的行业人才,为旅游发展打好基础。

6.完善旅游市场法规,加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企业应从维护整体利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支持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尽早修改完善旅游法规,熟悉并掌握国际旅游游戏规则,尽快使旅游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调控机制、运作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件,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努力营造促进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侗族各聚居地相关部门应对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宏观管理和规划,以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资源布局、构成特征、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评价,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角度提出战略对策。在侗民族村寨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上,侧重新的民族村寨景观资源的开发,同时对已开发的民族村寨进行深度和精细开发,对其周围临近景观进行优化组合与配置,以点、线、面等方式的组合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在组合中要注意景观构成新颖、搭配合理,并适当增加新的景观,包括与跨地区的民族景观的组合,以产生更好的开发利用效果。总之,在加强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应避免盲目开发、破坏性建设、重复低水平建设的教训,有序开发利用侗族聚居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侗族聚居地旅游业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

7.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步伐,进行网络营销

逐步完善面向侗族聚居地各旅游部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面向旅游企业的行业管理网,以及包含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公众信息网、旅游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旅游电子政府的基本框架。同时,积极配合和参与国内和所在省(区)级、市级电子商务网与旅游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使整个旅游行业的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的交流和传递,实现旅游电子商品平台和旅游数据的共享。及时更新旅游宣传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把侗族聚居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侗族建筑风格等向世界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侗族聚居地,了解侗族聚居地,从而到侗族聚居地来旅游。

参考文献:

[1]李肇荣:广西导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肖丽娜:三江旅游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7(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