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8篇

时间:2023-12-29 10:36: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学艺术基础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术积累和教学应用的开端和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写作课程。语文是百科之母,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认知和理解以及表达的重要学科,而作文的形式则是语文学科的精华和最终教学培养的目的所在。

1小学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1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文科素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起源和实践活动的主要交流模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语文学科通过文字和语言结构的规划和研究,通过一些标准的文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标准的文字、语法、阅读理解以及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以写作的形式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正确运用,能够决定学生整体文科阅读、理解和表达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1.2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提供重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基础文字、语法以及句段进行教学和训练,能够让学生对学科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学习途径上能够为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命题、内容以及学科论述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文化基础常识和应用标准。也是为什么说语文是“百科之母”的缘由。基于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要注重语文写作的培养和能力积累,来实现综合文学素质的提升。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学生基本功培养不足:教学实践的开端和基础是针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传授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单元的过程,让学生形成学科的学习基础和进步的能力,为学科之后的学习和进步做好铺垫。但是,目前的很多语文写作课堂中,没有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语法分析进行科学的讲解和传授。只是针对大纲的内容进行刻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用。没有课程知识点的真正意义做明确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可能在一堂课中,学生学到了文字和词汇,但是对于文字和词汇的属性和运用的方向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模糊。导致学生学无所用,语文基础课堂的意义完全丧失。2.2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误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学的应用以及文学艺术的升华。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来培养学生们优良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个人对语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文学修养。很多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课堂上,缺乏对语文学科精华深入理解,不能够真正把学生带入文化意林的状态。而且,自身的学识和文化修养有限,对学生语言应用的技巧和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引导也操之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写作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毕竟师资力量在我国教学领域是相对欠缺的,能够获得卓越综合素质的教学人员更是不易。因此,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引导教师群体提升自身教学素养。2.3缺乏新鲜的“进步血液”: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而不断拓展。很多学校以及学科的教学应用也已经逐渐上升了一个层次。纵观整体的语文作文教学领域,依然有很多陈旧、滞后的教学习惯和理念。对于一些传统课堂中遗留下来的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了语文作文教学的骨髓当中。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教学的固化和落后。很多教师虽然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的造诣。但是针对新时代的教学改良和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闭塞观念和思想滞后。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教学过程中的人本主义理念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发和应用。

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术积累和教学应用的开端和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写作课程。语文是百科之母,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认知和理解以及表达的重要学科,而作文的形式则是语文学科的精华和最终教学培养的目的所在。

一、小学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文科素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起源和实践活动的主要交流模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语文学科通过文字和语言结构的规划和研究,通过一些标准的文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标准的文字、语法、阅读理解以及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以写作的形式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正确运用,能够决定学生整体文科阅读、理解和表达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2.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提供重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基础文字、语法以及句段进行教学和训练,能够让学生对学科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学习途径上能够为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命题、内容以及学科论述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文化基础常识和应用标准。也是为什么说语文是“百科之母”的缘由。基于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要注重语文写作的培养和能力积累,来实现综合文学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基本功培养不足

教学实践的开端和基础是针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传授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单元的过程,让学生形成学科的学习基础和进步的能力,为学科之后的学习和进步做好铺垫。但是,目前的很多语文写作课堂中,没有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语法分析进行科学的讲解和传授。只是针对大纲的内容进行刻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用。没有课程知识点的真正意义做明确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可能在一堂课中,学生学到了文字和词汇,但是对于文字和词汇的属性和运用的方向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模糊。导致学生学无所用,语文基础课堂的意义完全丧失。

(二)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误差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学的应用以及文学艺术的升华。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来培养学生们优良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个人对语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文学修养。很多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课堂上,缺乏对语文学科精华深入理解,不能够真正把学生带入文化意林的状态。而且,自身的学识和文化修养有限,对学生语言应用的技巧和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引导也操之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写作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毕竟师资力量在我国教学领域是相对欠缺的,能够获得卓越综合素质的教学人员更是不易。因此,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引导教师群体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三)缺乏新鲜的“进步血液”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而不断拓展。很多学校以及学科的教学应用也已经逐渐上升了一个层次。纵观整体的语文作文教学领域,依然有很多陈旧、滞后的教学习惯和理念。对于一些传统课堂中遗留下来的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了语文作文教学的骨髓当中。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教学的固化和落后。很多教师虽然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的造诣。但是针对新时代的教学改良和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闭塞观念和思想滞后。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教学过程中的人本主义理念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发和应用。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稳抓语文写作基本功

依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针对语文写作课堂中的基础教学进行严格的制定和认真的引导。在针对语文写作上需要的文字以及语法的应用,做到,抓住重点、收集疑点、总结难点。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把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充分解决。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总结。主要针对语文作文写作中的意向需求以及专业方面的应用经验进行详细的推敲和摸索。并且针对部分重点著名的应用范畴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总结。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观点进行综合的评定。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

语文写作教W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花房。在这所阳光灿烂的花房中,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内容和标准,总结自身的不足以及文化修养方面的欠缺。对自身的水平和素质不断的进行提升和补充。首先,可以参加各种常识性教学论坛和文学讲座;其次,加大自身的阅读量,完善自身的文学底蕴和个人修养;再次,多多观摩大师的经典作品,通过自身的领悟逐渐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最后,配合学校的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自身综合经验结合的人文主义写作教学。

(三)加大先进的创新步伐

篇3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小娃娃跌倒了》这首歌曲,幼儿在学唱歌曲和领会歌曲情感的同时还能受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教育。

2.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创作和欣赏。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

3.文学艺术教育

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形象地再现故事、童话、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内容,使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又如,故事《诚实的列宁》能教育幼儿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的诚实品质等。通过讲、读、看、听等形式,让幼儿多学习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培养做人的美德,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体育

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并促进体质的增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还可以结合音乐或模仿小动物等手段进行。如,学免跳动作时,播放节奏强的乐曲,让幼儿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模仿小兔跳,幼儿不仅跳得认真、活泼,而且都希望自己的动作优美协调,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经常开展幼儿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

5.常识教育

常识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多了解一些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由于常识教学中经常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打交道,所以应该利用常识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爱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常识教育。

二、通过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美育

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及室内外装饰,都应该注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思,同时还要注意童趣的特点。如在围墙上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画及卡通画,能使幼儿有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感觉。又如,在活动室或走廊的墙上画出有故事内容的童话,可以对幼儿进行无声的美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各个环节,生活环境包括园舍管理、教室环境管理、寝室管理等各种场所。而每一个生活环节和每处生活场所,都应该重视对幼儿的美育影响,用潜移默化的美育因素使幼儿获得健康和谐的教育是日常生活中美育的主要内容。

三、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育

篇4

关键词: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文化理论

一.理论之后仍需理论

2003年,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宣告了“理论的死亡”,他在书的开篇写道:“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己消失。”i既然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那么理论是否真的将要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伊格尔顿在书中多次指出文化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处境十分艰难,“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类似种种主义已经风光不再。相反,吸引人的是性。在一批略显狂野的学者身上,对法哲学的兴趣已经让位于对法式接吻的迷恋”。ii但即便如此,伊格尔顿仍然不准备放弃理论,原因在于:其一,文化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其二,虽然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必将有新的理论出现以适用于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因而伊格尔顿也向读者直接表明了心迹:“如果这本书的书名表明‘理论’已经终结,我们可以坦然回到前理论的天真时代,本书的读者将感到失望。”iii可见,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之后仍然需要理论,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那样,“我的那本书(指《理论之后》)主要是探讨我们将何去何从。我们不能简单地回到那些理论中去,由于这些理论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iv显然,重新思考并非完全否认理论,而是表明新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需要人们提出新的理论来解决当前甚至未来的问题。

关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书的主旨是对理论的反思而非“理论终结说”的看法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阐释和论证,如张玉勤在其论文《伊格尔顿的理论言说》中谈到:“伊格尔顿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走向了理论建构,就‘理论之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独特思考”。v此外,有的学者如汤拥华、周启超等人借助《理论之后》的理论言说来反思当下理论的现状;还有的学者,如周宪、王宁等认为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预示着“后理论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对理论的未来进行预测。不论是对现有理论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理论的展望,大部分学者都能清晰地认识到理论并未终结,这一点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主要就理论之后仍需理论的两点原因作详细阐释。

二.文化理论的成就

伊格尔顿虽然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对文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指明了文化理论的缺陷,但文化理论的成绩绝不能被轻易抹去。这也成为理论之后还需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文化理论自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理论并不是只有在说明艺术作品时才能实现其价值,事实上,“理论的信徒觉得理论比理论所阐述的艺术作品更令人兴奋”。vi在这里,伊格尔顿举例说明弗洛伊德的著作比C.D.刘易斯的作品更引人入胜,福柯的《词与物》比查尔斯・金斯利的小说更让人爱不释手。理论的确可以也应该用来阐释文学艺术作品,但就理论自身而言也足够让人大开眼界了,文化理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指导人们从事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也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整个世界。谁也无法将将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仅仅限定在文学艺术领域,事实上,它们的触角已经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会出现越来越的学科和知识交叉点,在这些交叉点上,文化理论不仅能够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也能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

其次,文化研究关注了受排挤的边缘文化。马尔库塞认为受工具理性控制的社会和人类已经沦为单向度的,福柯则关注精神病人和监狱的构造,斯皮瓦克质疑底层人是否真的能说话,如今,所谓的正统文化或主流文化依然成为一种规范,而“规范使人压抑,因为它们把个性迥异的个人塑造成千人一面”。vii人们被诸多的虚假需求所包围,生活在其中却不自知,似乎只有边缘人,疯子,生性执拗者才能逃脱这种令人窒息的管束。因而文化研究以其开阔的胸襟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之中,以期差异性能成为抵抗人类迅速沦为单向度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提醒人们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东西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文化理论告诉人们除作品本身以外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还依赖于其他许多因素。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一个完全脱离社会历史环境的自足体,即便有些理论看重文学作品自身的语言和结构,但那也只是选择性忽略的结果,并不能割断文学作品与现实的事实性联系。随着社会生活日渐受到功利的统治,工具理性牢牢地掌握了人类事物,文化却对纯粹为自己而生存的东西深感欣喜,理论揭示出文化与权力关系背后的奥秘。这时,艺术让我们回想起肉体、感官的存在,给予人们坚持人类成为独特个体的权利,“在市场决定价值的文明体里,随着艺术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文化反而能够将自身的非必要性变成德性”viii,它使得人们还能够在这个被商品侵蚀的世界里为偶发事件、零星的感悟而大声疾呼或感动落泪。

文化理论在20世纪兴盛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可能远不止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谈到的这些,尽管他在肯定文化理论成就的同时也对文化理论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文化理论的成就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三.未来理论的走向

反驳“理论终结论”的第二个理由是当今社会并非不需要理,而是需要新的理论。伊格尔顿一方面惋惜“理论黄金时代”的逝去,对当下文化理论的现状深表担优,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投身于新理论的探索与建构。

在反思文化理论的缺陷之时,伊格尔顿重新强调了道德的作用,并提出道德与政治的联合是未来理论发展的方向。伊格尔顿首先指出:“道德最终扎根于我们的身体。”ix身体是道德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有形的躯体是我们和他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可能进行共享的前提。人与人在动物性、生理性上的相似性奠定了人们相互之间产生怜悯之情的基础,正是在这种怜悯之情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道德,而“具有道德的躯体,是我们的物质性与意义和价值交汇之处”。x伊格尔顿在这里以白鼬为例详细阐述了只有与他人拥有相似的物质前提,即身体才有可能相互交流和理解。

同时,伊格尔顿认为人类想要做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或者是获得美好的生活并不仅仅只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即这不是一件个人事务。人类不可能仅仅通过反省来判断自己的生活是否在自由全面地发展,因为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还涉及你如何做的问题,即幸福是一次行动而并非仅仅是一种生活观念。这就要求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置于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去考察,即上文说到的政治。另一个原因是:充分发展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观念,涉及许多因素。伊格尔顿认为人有可能在一方面充分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则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更不用说充分发展涉及诸多领域:是否健康、开心;能否与人和谐融洽地相处;是否善解人意、处事灵活等等,这些事情许多不由自身掌握,人们也不能仅凭意志就感到幸福或舒适,“幸福或舒适至少要求一定的社会和物质条件”,“能否过上道德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独有的一种臻于完善的生活,最终取决于政治”。xi

可见,伊格尔顿始终站在的立场之上寻求解决文化理论弊端的方法。他在将理论发展的出路诉诸道德的同时仍然强调在政治的广阔空间中去发挥这种效用。没有人能够在饥饿、痛苦和压迫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而人的欲望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社会的烙印,而道德也不可能在脱离政治的环境下发挥对人类的教育作用。或者说,如果道德无法在政治环境中产生影响,那么它也将无法拯救那些因技术发展而丢失的人类感官。

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给出了他认为的理论出路,他急切地希望文化理论能够从令人窒息的正统观念中挣脱出来,而他做出的一次理论建构的尝试也的确为后人提供了新的启示。伊格尔顿的理论言说对中国的理论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虽然伊格尔顿在其论著中强烈地批判了文化理论的不足,但不得不说文化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在延续,也必须延续。一方面,文学艺术作品与它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无法完全割裂开来,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文化在大到国际竞争小到日常生活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似剥夺了人们的感受能力,造成了思维的趋同,但从另一个层面考量,技术又何尝不是伴随和服务于文化输出呢?技术背后的操纵者是谁?这是一个值得理论界进一步去研究和阐释的话题。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事物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文学艺术的概念似乎也在被不断挑战,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推崇的电影艺术在当时还颇受争议,而如今,网络文学的兴盛,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文学的外延更加宽广,理论不得不借文化的概念将其囊括其中。

但无论如何,理论无法被取代,正如乔纳森・卡勒所说的那样,“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他不能一望即知”,而它的主要效果是对常识的批判,“即对于意义、写作、文学、经验的常识”xii的批判,因此,它强烈的思辨性和预示性不仅是人们认识当前世界的工具更起到了警示和指导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3][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汤拥华:《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到》,《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1期。

[5]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者,我是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6]张玉勤:《伊格尔顿的理论言说》,《美学研究》,2009年第1期。

注 释

i[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页。

ii同上,第2页。

iii同上,第1页。

iv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者,我是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v张玉勤:《伊格尔顿的理论言说》[J],《美学研究》,2009年第1期。

vi[英]特里・伊格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3页。

vii[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页。

viii同上,第94页。

ix同上,第149页。

x同上,第151页。

xi同上,第124页。

篇5

一、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欣赏《牧童短笛》时,教师将一组幻灯片放映到荧幕上,孩子们看到荧幕上出现碧绿的田野,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伴随着画面的变换,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幼儿不仅能感受到牧童的愉悦心情,而且对音乐的丰富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在音乐的作用下,幼儿的表演欲也就产生了,当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作出一定的节律动作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又如《小娃娃跌倒了》这首歌曲,幼儿在学唱歌曲和领会歌曲情感的同时还能受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教育。

2.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 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

3.文学艺术教育

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使儿童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形象地再现故事、童话、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内容,使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又如故事《诚实的列宁》,能教育幼儿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的诚实品质,等等。通过讲、读、看、听等形式,让幼儿多学习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培养做人的美德,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体育教育

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的主要教育途径。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并促进体质的增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还可以结合音乐或模仿小动物等手段进行。如:学免跳动作时,播放节奏强的乐曲,让幼儿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模仿小兔跳,幼儿不仅跳得认真,活泼,而且都希望自己的动作优美协调,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经常开展幼儿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

5.常识教育

常识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多了解一些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由于常识教学中经常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打交道,所以应该利用常识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爱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常识美教育。如游览动物园时,可以让幼儿从观看各种动物的情趣中产生,热爱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通过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美育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丰富源泉,凯洛夫说过“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及室内外装饰,都应该注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思,同时还要注意童趣的特点。如:在围墙上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画及卡通画,能使幼儿有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感觉。又如:在活动室或走廊的墙上画出有故事内容的童话,可以对幼儿进行无声的美育。在美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能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幼儿健康和谐的心理发展。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各个环节,生活环境包括园舍管理、教室环境管理、寝室管理等各种场所。而每一个生活环节和每处生活场所,都应该重视对幼儿的美育影响,用潜移默化的美育因素 ,使幼儿获得健康和谐的教育是日常生活中美育的主要内容。

三、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育

篇6

一、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的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音乐教育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功能。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美丽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欣赏《牧童短笛》时,教师将一组幻灯片放映到荧幕上,孩子们看到荧幕上出现碧绿的田野,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伴随着画面的变换,听着美丽动听的音乐,幼儿不仅能感受到牧童的愉悦心情,而且对音乐的丰富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在音乐的功能下,幼儿的表演欲也就产生了,当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作出一定的节律动作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又如《小娃娃跌倒了》这首歌曲,幼儿在学唱歌曲和领会歌曲情感的同时还能受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教育。

2.美术教育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楚,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喜好,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把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

3.文学艺术教育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美丽,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使儿童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形象地再现故事、童话、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内容,使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又如故事《老实的列宁》,能教育幼儿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的老实品质,等等。通过讲、读、看、听等形式,让幼儿多学习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培养做人的美德,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体育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的主要教育途径。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征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并促进体质的增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还可以结合音乐或模拟小动物等手段进行。如:学免跳动作时,播放节奏强的乐曲,让>幼儿随着美丽的音乐节奏,模拟小兔跳,幼儿不仅跳得认真,活泼,而且都希望自己的动作美丽协调,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经常开展幼儿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

5.常识教育常识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多了解一些四周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由于常识教学中经常和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打交道,所以应该利用常识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常识美教育。如游览动物园时,可以让幼儿从观看各种动物的情趣中产生,热爱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篇7

关键词:文学评价;文学价值观念;文学价值标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030-04

按通常的理解,文学批评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其中主要是文学创作现象及作家作品)的一种评价活动。而一旦涉及到“评价”,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复杂,因为它关联到各方面的因素。正如有学者所说:“‘评价’是人类实践一认知活动中的一种独特形态,即主体通过实践对于同自身种种欲求和需要有关的对象属性之判断或认知,也就是对价值的认识。评价活动由三大要素构成:(1)被评价的对象——其客观属性构成评价主体关注的要素,在进入评价关系前这些客观属性处于‘价值’的潜在状态;(2)具有一定价值观念或意识的评价主体,在实践中由于自身种种需求而与各种对象处于一个具体评价活动关系之中;(3)在评价的实践认识中评价赖以实行的共同标准。”具体到文学批评这种评价活动而言。“文学批评又是人们在广泛的评价行为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殊性首先是一个直接面对文学文本的读者、评论者或批评家,这样的主体具备对文学文本进行领悟、鉴赏、分析与研究的种种素质:其次便是作为对象,具有种种艺术特质的文学文本;再就是主体用以评判对象的带有社会通约性的尺度”。如此看来,文学批评就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活动,它关联着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这些环节和因素往往规约着文学评价的功能与特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其一,关于文学评价的特性。

如前所说,文学批评可能具有多重功能,也有多种角色定位及价值取向,但无论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其中最本质、最根本的特性应该是文学评价,即对文学对象做出应有的价值评判。如果文学批评缺失了应有的价值评判,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或者说这样的文学批评是缺少实质性含量的。它的效用也将是极为有限的。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念中,往往都把文学评价放在首要的地位来加以强调。虽然在现代文学批评观念多元化之后,对文学评价的强调有所弱化,但也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可以回避文学评价问题。如果文学批评回避文学评价,将文学价值归于虚无。那么也就将使文学批评自身陷入尴尬境地。美国批评家萨斯在《文学评价》一文中,在对各种批评理论进行评析时曾感叹:“价值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使有关评价的传统思想陷入瘫痪。”倘若文学评价及其价值系统真的瘫痪了,那么文学批评自身也将陷入无序,这应当说是不言而喻的。

文学评价之所以不可回避和重要,是因为“只有在评价中,现实才表现为道德的、审美的、功利的等等范畴”。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都以其自然形态存在着,无所谓应当存在还是不应当存在,它本来就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存在着,所谓“存在即合理”,也正是表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既然存在着,便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确无可回避,抱着“不承认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无济于事。而从价值论的意义而言,却又不能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的生命活动作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也不甘于逆来顺受,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中还有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问题,这就关涉到对存在着的事物的评价。这可以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第一层关系。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关系,是文学家以文学的方式对现实存在的事物加以反映或表现,这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且还融入了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再进一步说,文学家对现实存在的反映究竟如何,对生活如何理解和评价,对事物作出了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以及这一切艺术表现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对社会对民众是否有益,同样需要给予一定的分辨与评价,这就是文学批评的评价功能。当然,这种评价链条还可以继续往下推延。比如文学批评对文学现象的评判分析是否合理、准确与恰当,也还需要得到其他人的评价与检验。总之,在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整个进程中,都离不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在文学活动系统中无疑也是如此。文学批评作为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也显然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美国批评家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一文中直接了当地说:“我们必须判断什么是对我们有用的和什么不是。”因为只有通过文学评价,才能把存在着的事物(也包括文学),从存在论的范畴引入到价值论的范畴中来,接受价值评判与价值选择。而只有经过价值论范畴的价值评判与价值选择,才能有效推进到实践论范畴,更好地引导实践活动的进程。之所以需要文学批评及其评价,其根源正在于此。

当然,就文学评价本身而言,它也并不那么简单。比如,从文学评价的内在关系来说,评价关涉到价值,但这两者之间又并非天然地融为一体,其中仍有一种相互契合的关系与条件。苏联学者列·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对此做了很细致的辨析阐述,他认为:“价值和评价的区别在于,价值是客观的,因为它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而评价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因而既可能是真的(如果它符合价值),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它不符合价值)。只有区分‘价值’和‘评价’两种概念,主观评价真伪的问题本身才能够产生。”既然评价是主观的,那就与评价主体的价值观相关。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则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系统相关。这样也就自然引出下面一个问题,即文学评价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

应当说,凡是评价都具有主观性,即都是由评价主体作出的评价,因此,文学评价首先就具有个体性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评论者的主观兴趣与偏好,正如有的理论家所说:“评价的手段不是别的,而正是主体兴趣的表现。”正如文学创作一样,文学批评也理应倡导个性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与判断,有独到的见解与表达,乃至形成独特的评论风格,这都应肖不成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文学评价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性。如果我们只承认和强调文学评价的个体性,那么在有些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文学评价的随意性,而众多的主观随意性凑到一起,那就难免带来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因此,文学评价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应当寻求和实现一种“视野融合”,否则就难以实现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评价虽然是主观行为,但却是受到规范制约的主观行为,随意性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不能与价值潜能沟通,不能引导潜价值实现为价值。”当然,从文学批评的实际来看,没有不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的个体审美评价:没有离开了个人意见而能够获得实现的社会评价。这里的差别只在于,文学批评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自觉意识,将个人审美趣味与社会价值诉求契合起来,将个体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使文学批评的价值功能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实现。

其二,关于文学评价的“效用”原则。

所谓文学评价的“效用”,是指文学评价的有效性,即它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按我们的理解,文学批评不只是为了完成一种言说,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对文学现象或文学作品作出某种或好或坏的评价,而在于真正体现出文学评价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功能,在文学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导向上能够起到切实的作用。换言之,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是有效的?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需要作出一定的价值评判,而且这种价值评判要能够揭示真理,体现一定的价值导向,从而对文学实践起到一定的价值影响作用。否则,文学评价的“效用”或有效性就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无不体现一定的“效用”原则,即体现对活动有效性的追求,而这种“效用”原则的内核,正在于真理性的价值引导作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曾指出:“真理主要是和把我们由经验的一个瞬间引导到其他瞬间上去的方式联系着的,而事后足以说明这种引导是很有价值的。根本上,在常识的水平上说,思想状态的真理意味着一种有价值的引导作用。”另一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指出:“我们不能把任何享受的东西都当作价值,以避免超验绝对主义的缺点,而必须用作为智慧行动后果的享受来界说价值。如果没有思想夹人其间,享受就不是价值。而只是有问题的善;只有当这种享受以一种改变了的形式从智慧行为中重新发生的时候,它们才变成价值。”这就是说,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效用”的问题,而这种“效用”,从其内涵来说,是由其内在的真理性价值含量所决定的;而从实践性方面来看,则是由它的这种真理性价值所形成的导向性作用来实现的。

从文学活动方面来看,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曾明确表达他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功能与效用就在于介入现实、干预生活、影响人心,否则何以需要文学?看来文学的“效用”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从文学的价值内涵来说,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反思性认识,以及对生活真理的理解与把握,具有其特定的真理性价值内涵:而从文学的外向性价值指向来看,则表现出对生活现实的有效介入与干预,显示出价值引导的积极作用。由此而推延至文学批评来看,应当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文学批评不能在文学评价方面作出应有的价值评判。并且以足够的力量影响文学实践乃至社会实践的价值导向,那么它的有效性就是容易让人怀疑的。语义学美学代表人物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开篇便指出了现有“批评理论的混乱”,而其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未能在关于艺术的价值方面提供人们需要的答案,这也使得批评理论“无法令人满意地探讨价值方面更加基本的问题”,同样,“美学中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就是避免价值方面的考虑”。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缺陷,就使得此类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如果我们可以确认文学评价的有效性在于其应有的价值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足以影响现实的价值导向,那么如何确定这种文学评价的价值坐标,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按有的批评理论家的看法,文学批评不能缺失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所关涉到的价值判断则离不开比较,文学批评往往在比较中找到应有的价值坐标。如瑞恰兹认为,文学批评不应回避比较与评价,而且这种比较与评价不可能限于个别作品本身孤立地进行,还必须将其置于与之相关的整体环境中。他指出,在文学批评中,要“单独观照一个相对简单的客体本身是困难的,也许就行不通,观照者势必把它置于某种环境,使其成为某个范围较大的整体的一部分”。与此相联系,批评家还理应注重价值评判,而这种价值评判同样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价值理论体系。“如果缺乏一个总体理论和一套明确原则,有益的批评就难以存在下去”,“有人相信文学艺术具有价值,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可以为之辩护的立场,唯有能够显示文学艺术在完整的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的总体理论才能提供这样一个堡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学评价的效用或有效性,可能既与它的价值内涵及其现实关联度有关,也与这种价值内涵所关联着的文学价值观念体系相关。

其三,文学评价与文学价值标准。

文学评价的价值尺度,过去也直接称之为文学批评的标准,如今在某些情况下也仍然这样表述:“构成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核心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一种文学特有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的依据。”对于一种自觉而理性的文学批评来说,这样的评价标准或依据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批评中常见的问题在于随意性,而文学评价的有效性必然要求避免随意性。仅仅表态性地说明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或者说什么好什么不好,这并不难做到,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也难以起到文学批评的应有效用。真正的文学批评必然要求建立在自觉和理性的价值立场上,有一定的价值标准作为文学评价的基本依据。瑞恰兹将此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要求,他说:“为了使批评家胜任愉快,维护公认的标准而抵制托尔斯泰式的攻击,缩小这些标准与通俗趣味的差距,保护文学艺术而反对清教徒及反常变态者裸的道德说教,必须提出一种总体性的价值理论,它将不会停留在‘这是好的,那是坏的’一类说法上。这类说法不是含糊便是武断,可以说别无选择。价值理论并非是文不对题,脱离了人们想象中的深入文学艺术本质的探索。因为如果说一种有根有据的价值理论是批评的必要条件,那么同样确凿无疑,理解文学艺术中发生的一切乃是价值理论所需要的。‘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文学艺术?’这两个问题是互为说明的。实际上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给予充分的解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文学评价本身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其实就在于确立文学评价的价值标准。这与文学评奖相类似(其实文学评奖也可以看成文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曾有人说,文学评奖与其说是评价文学作品,不如说是评定文学标准,因为评价标准不同,评出的结果便不同,一旦评定了文学标准,结果也就基本明确了。同样的道理,对于文学批评中的文学评价来说,确立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便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学评价。

当然,按照上面所说的文学评价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原则,文学评价的价值标准一方面具有个体性特点,另一方面还有社会性或公共通约性的要求。那么作为文学评价标准有没有某种形成机制呢?在我们看来,文学评价标准的形成机制,也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文学评价的标准不应当是什么人先验性地规定的,而应当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身特性与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文学价值本身理解的基础上,它应当是从文学中来,再运用到对文学的评价中去。在普希金的时代,那时的文学批评理论远没有后来那样发达,当时对于文学批评还是一种很朴素的认识,所以普希金在论及文学批评时,便朴素地表明了这样的看法:“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律、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这样当然就要求评论者面向文学存在本身,抱着对文学的挚爱去认识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找到进行文学评价的准则和依据,“谁在批评中遵循着除了对艺术的纯洁的爱以外的无论什么东西,谁就降低到盲目地被卑微自私的动机所操纵的人们之中”,“哪里没有对艺术的爱,哪里就没有批评”。现代文学批评家艾略特也同样注重从对文学本身的认识和研究中找到文学评价的依据,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学进行切实的评价,他以诗歌批评为例说:“我认为批评是思想的一部分,或是在探求诗是什么,诗的效用是什么,诗所满足的欲望是什么,以及写诗读诗或者吟诗的理由;或是在作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假定,认为我们知道这些,以评价实际的诗。”尽管时至今日文学批评理论已经甚为发达,可供参照的批评方法和价值标准已非常丰富,但直接面对文学本身来认识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以此作为建立文学评价的价值标准的一个方面,仍然是值得重视的。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美术设计;特性

美术是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门类之一。首先,美术教育从感性方面就具有审美趣味、人文内涵、情感表现、信息传载等特质。其次,在理性方面又涵概和涉及了如数学、地理、物理等多种学科常识。以《新课标》的全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尝试教改,美术课程教材的科目编制由原来专业美术内容的具体设置转换为以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为主的三大块内容。在《义教美术课程标准教参》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指导下,要熟练掌握美术课堂设计特性。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特性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特性反映了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师有关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趣味性引导到审美性

趣味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具体活动中体味乐趣。二是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如审美趣味等。在这里谈的是让中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乐趣。美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创新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审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审美活动要随堂处处可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契机通过欣赏-体验-感知-评述—评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创设多元文化情境,通过文学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等,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设计增加学生兴奋点,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运用灵活教学手段,以游戏、互动等活泼的合作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味乐趣。一堂好的美术课,是美术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从兴趣出发诱导和激发学生从产生兴趣,之后到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感知,再到产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的创造。

2.从教育性延伸到人文性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传统基础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着种种偏失,忽视了情感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新课程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是对传统基础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情感教育偏失的一种矫正。优化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美术教育的载体。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美术教师应普遍思考如何将美术的教育功能与人文相联系。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在进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如美术与自然科学、美术与社会科学等,来进行横向拓展性教学尝试,以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观。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接近艺术,打破对艺术的神秘感,让艺术从神坛上走下来。

3.从悟性到创造性

人类是通过创造不断进取和发展的。创造性是创新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创新美术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发的教学活动风格多样,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它为启发学生的悟性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认为,“儿童艺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摒弃陈腐的习俗、单调乏味的惯例,不断给予儿童机会,使他们透过所达到的惊异之心挖掘自身无限潜能”。潜能即潜在的能力,悟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潜在能力。它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感知到觉悟的发展过程,它是“人”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基础。悟性的发展是要靠后天的教育来逐步养成的。悟性是产生创造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了“悟”才能创造。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教育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教师通过具体优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悟性。只有在不断的启发和培养下,才能够使学生的悟性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由单向思维方式向发散性思维方式转换。

4.从情境性到联想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