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36: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应用价值。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背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名作,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最终却很少有人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及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固定,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统一答案,抹煞个性”的弊病.学生在阅读中缺少反思和批判意识。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
国外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省自照,是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1]第一个真正系统论述教育与反思关系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ey),他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1933年)一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2]美国学者恩德・舍恩(D.A.Schon)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如何在行动中思考》(1983年)、《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年)这两本著作中,阐明了他对反思性实践的理解。[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首次引进国内,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也不断涌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3.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缺少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没有自己的反思和见解,没有对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内容研究。
具体研究结合文本阅读、课堂生成、课后总结
文本阅读,指的是7-9年级语文文本中包含的能激发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课文。
课堂讨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课堂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这其中包含着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课后总结,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课堂学习之后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能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这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反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或作者观念的批判。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创新点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批判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当前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而没有就中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专项研究,如果能形成研究成果,将会以点带面,促进区域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存在的问题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的情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评能力的效果极其不好,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
2.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过程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努力,认为可以从“文本阅读――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来实现过程的合理有效性。
3.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方法研究。
(1)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3)在课后总结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八、研究成效的分析
1.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
(2)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3)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
2.效果。
经过对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
九、课题研究问题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情况,而不充分观注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自我体验,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和批判上方法上的指导略嫌不够。今后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任教而道远。
十、主要参考文献
[1]章晋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1):53-55.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夯实“双基”,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二、本期教学进度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计划安排:高二《语文》(必修五、选修),每周4-5节(必修),全学期总时数70节左右(其中阅读课40节,写作、口语课22节,复习机动8节)。高三第一轮复习。
三、本期教材处理
1、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3、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新教材的文言文虽是按历史顺序编排的,古典文化气息浓郁,但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建议将文言文单元穿插到现代文单元中进行教学,本期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
四、本期教学建议
1、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2、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能力培养的不同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内容可作穿插式教学。
3、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应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五、教研组活动安排
教研组
语文
人数
七人
组长
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及改革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教师驾驭语文课堂的能力作为活动目标,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语文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坚实的平台。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第一次
9.1-9.14
1、业务学习
2、教师到博客交流业务学习心得,互相提高
3、互听互评课
第二次
9.15-10.7
1、语文测试背默课文掌握情况
2、总结得失
3、业务学习
4、写好教学反思
5、组织教师公开课演示
6、互听互评课
第三次
1、组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学段目标,钻研教材,积极备课
2、优秀教案展评
3、业务学习
4、互听互评课
第四次
10.22-11.5
1、语文背默课文测试
2、制定学生阶段发展目标
3、业务学习
4、写好教学反思
5、互听互评课
第五次
11.6-11.19
1、业务学习
2、组织期中考试
3、作考试总结,写好考试质量分析表
4、互听互评课
第六次
1、业务学习
2、写好教学反思
3、在博客上进行学习心得讨论
4、互听互评课
第七次
12.3-12.16
1、业务学习
2、语文背默课文测试
3、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互听互评课
第八次
1、业务学习
2、写好教学反思
3、互听互评课
第九次
1.2-1.14
1、业务学习
2、互听互评课
第十次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一、前言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等问题。在这其中有教师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或者有的老师把文言文完全上成分析课,偏重于分析文本内容及写法特点,完全忽视文言与现代文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或串讲加分析,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来自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缺少。高中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相比,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花一定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弃学想法,有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言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传统的文学点评理论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学生通过研读古人的文学评点读本,将古人的评点方式运用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批注阅读中来。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学生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历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较难,而且较枯燥,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学习也仅限在死搬硬套阶段,更谈不上思考与兴趣了。运用原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批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如果过早的给学生导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是话又说回来,一方面本色阅读需要很多时间,在课堂上要想实现本色阅读那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并不现实,而且课堂批注时,学生可能会脱离问题中心,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而在文章的重难点外兜圈,带来阅读的盲目性,没有准确的目标也毫无目的,课堂时间荒废,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另外一方面学生在个人批注过程中,因个体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势必会出现一些误读,而这些误读如不在课堂上及时检查、发现、纠正则会让学生陷入更大的误区,对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所以当学生完成批注式阅读后,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可以是班级小组内的交流,或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学生课下批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当堂批注,集体交流。只有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像一个苹果一个人吃了只是一个人吃到了苹果,但如果将苹果分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吃,那就不是一个人吃到苹果了而是大家都吃到了苹果,大家都了解了苹果的味道,大家一起交流,这样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批注式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四、文言文教学方式比较
1.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文言文引导式教学模式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起辅助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3.文言文批注式教学模式
批注是一种很常用的读书方法。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一些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读者理解,并深入思考。读者在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注释、提要、批语、警语。
批注式阅读则是一种较自由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却要滞后得多。传统文言文教学长时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用法、记译文。教学目的是应对考试,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字词句意义的读背为终极目标。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沉闷。它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与活力。这样文言名篇成了一种营养价值极高,但学生却不愿吃并且不易消化的营养品。因此,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文言文教学。
一、重诵读,轻讲授
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抒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石潭记》。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齐声朗读声音洪亮、气势盛大,但要克服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二、重欣赏,轻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有的教师甚至以试题为依据,解释重点字词,并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是谈不上。而学生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考试,依靠翻译参考书,看着译文学习文言,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众所周知,选入课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迁客骚人悲与喜引发出来的。
三、兼重课内外
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来说,课内课外严重分离,必须改变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可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目: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四、重积累重迁移
【关键词】 反思;教学;存在问题;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我们农村初中正常都采用专题形式复习。往往到这个时候,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历来如此。比如口语交际表达不够贴切,文言文阅读答题缺乏自信,现代文阅读答题不能一语中的,作文内容显得单薄,等等。
专题复习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不能不让人去深思。
假如专题复习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初中生刚入学之时,语文教学即能从临战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讲解和训练,岂不就轻松自如得多了吗?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有必要。
反思之一: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在口语交际专题复习中,存在问题主要为:1.表述语言单薄,词不达意;2.讲述或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逻辑性;3.听他人说话,难以把握要领。按理说,出现这些问题是不应该的,但问题却出现了。探究原因,大致有二: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普遍存在忽视的现象;2.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特点也不能很好的把握。
为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口语交际教学真正落实到位。一是教学途径可以多样化。课前,我们可以鼓励交际;阅读写作中,我们可以渗透交际;交际课上,我们可以训练交际;社会实践中,还要注意运用交际。二是教学方法要科学化。要做到:1.训练有序,2.创设交际情境,3.要实现课堂的互动,4.教给交际的方法,5.及时评价反馈。总之,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中,用好教材,去努力探究,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好。
反思之二: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记忆为中心,忽视了诵读,忽略了文言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感觉理解困难。
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熟读成诵,多朗读文言文语段。2.厚积薄发,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句式。3.掌握规律,教会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4.文以载道,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价值。而这里又要突出二、三两点。词汇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用法,也可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作归纳总结。对于常见的句型,要熟练地理解其结构,较准确译出内容。对于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求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口诀,即: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反思之三: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
在现代文阅读题复习中,发现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取舍能力不强,答题往往抓不住要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往往是以书为本,以具体的训练文为本,缺少统筹考虑、逐点训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要学会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要注意题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以便迅速找准解题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这样,通过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同时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就会容易下笔,而且准确率也会比较高。
反思之四: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水平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但是,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导致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素材缺乏,语言平淡,布局凌乱,书写潦草。究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度不够;2.农村学生经济贫乏,导致不能买更多的课外读本增加阅读量,阅读面狭窄;3.没有养成观察习惯。对身边的人或事物,视若罔闻,没有特意留心观察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一味地进行应试教学,加上高考中文言文重点考查的是语言层面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向学生讲解重点文言词句,而忽略了精选文言文的文章艺术特色和鉴赏内容,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文言文常识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大多蹈咧猩的文言知识积累不够丰富,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鲁教版的语文文言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繁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任务比较沉重,在教师教学紧张和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下,教与学的效果均不理想。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人们的认识发展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高中生在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普遍存在学习困难,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比如在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陌上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播放符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在温暖的阳光下,美丽的女子罗敷正在采桑,她的美好吸引了很多路人的关注。通过这一情境画面的展现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由此提出以下问题:“她是谁?她在做什么?旁边的人在做什么?使官在做什么?罗敷的反应是怎样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和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2.转变阅读教学方法
将高中文言文句子进行合理、正确的翻译是理解文言文内容、情感和文章内涵的关键。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词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并能够发现特殊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学习牢固掌握文言文知识。
比如在鲁教版高中文言课文《滕王阁序》的学习中,对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鉴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进行展现,并结合诗人的处境,让学生自主感受诗人在这句诗中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加强学生对《滕王阁序》内涵的深刻理解。
3.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基于教育界对文言文的重视,高考在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还结合所学文言文知识设置了课外考核内容。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文言知识,而且需要教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高中文言文阅读规律。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诵读和感知文字。文言文言简意赅,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刻领悟其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出重音,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气势。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重点虚词和实词用法的理解。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教师需要有策略地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词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教学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捕蛇者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学习和归纳一些文言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包括“之”的用法,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之”出现的不同位置来探求虚词“之”的不同意义。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情感美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是千古流传的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现今人们的思想情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桥梁,透过文言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美。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涉及的文言名句: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表》“报先帝而忠陛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文言名句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创作锋芒和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到文言诗词教学的契合点,做好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文言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特点、学习现状,选择一些适合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诵读、背诵,在诵读和背诵中进一步把握和感受文言诗词的韵味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将学生置于“通过写……,表达了……”认知图式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
《促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节曲折,教学设计上宜以情节梳理带动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识积累。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案例描述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情节的理解带动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能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共六个部分分别属于哪几段,并且板书于黑板。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要求:1.尽量含“虫”字;2.尽量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标题字数一致,结构大致相同,以七字为佳。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本组所拟的小标题。每段尽量多写,以比较优劣。学生的答案尽管有的用词不是很恰当,概括性不强,但也有拟得比较精当的,如第一段有写“尚促织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删去更好)、“官摊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宫尚促织岁征民间”。学生踊跃上台表演。
环节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小标题的优劣来带动学生理解文意并且积累文言知识,重要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教师展示所拟标题。板书:1.虫劳民伤财;2.官征虫成名遭杖;3.求解脱成妻卜虫;4.得神助执图捕虫;5.窃发盆虫死儿悲;6.怒转喜成名得虫;7.博一笑小虫显能;8.虫卓异化祸成福;9.刺贪虐一虫关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总体来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标题用词欠精当,概括性差,但部分标题概括性强,能覆盖段落内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具体谈谈:
1.“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多元化解读而忽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上说,“通过写……,表达了……”是重要的认知图式,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即写了什么之后,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是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文本势必浮于浅层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本人借鉴中国国文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归纳段落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教学,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就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因此,归纳概括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文言结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有两种倾向:古汉语倾向和现代散文倾向。前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整堂课只有古汉语知识积累,没有课文鉴赏,学生感觉枯燥;后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现代散文来教,整堂课进行内容鉴赏,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将落实基础知识和内容鉴赏结合起来,以文意的理解带动文言知识的积累,这样可避免教学过程的枯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要视文章而定。一般说来,文采斐然、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为主,史传文学、说理文章宜以“言”为主。《促织》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定下了以情节带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策略。
3.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感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洪镇涛指出语感的培养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促织》的教学中,让学生拟小标题,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然后对各组答案进行比较,领悟语言。学生在比较小标题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