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智能化社会治理8篇

时间:2023-12-28 16:16: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能化社会治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能化社会治理

篇1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触点增多,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日益艰巨和繁重。而承担具体稳定工作任务的控申部门,如何充分发挥举报初核工作职能,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充分运用初核手段积极化解涉检上访。

2008年以来,项城市检察院立足举报初核职责,狠抓举报线索管理和案件初核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先后初核举报线索15件,件件得到了妥善处理,没有出现一起因举报初核工作而引发的新的涉检访事件。

一、转变执法观念,确保初核效果。举报线索初核的结案标准包括: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的性质已经调查清楚、被举报人的主体身份已经查明、举报事实的性质及查办管辖机关或者部门已经明确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等理由作为回复群众举报的最终解释,往往得不到举报人的理解。对此,我院进一步转变办案观念,切实保障来访群众根本利益,并立足实际寻求最妥善的处理方式,通过对举报线索的初核答复,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

二、全面提升能力,防止矛盾激化。工作中,我们在坚持按照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的要求,依法开展举报初核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将举报初核与化解社会矛盾、消除隐患结合起来,牢牢把握利用举报初核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尽可能使其功能发挥更突出。初核案件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群众多次举报未被查处,以及检察长交办的案件等,一般是针对职务犯罪,针对职务犯罪活动复杂化、多样化、隐蔽化,导致初核困难,管辖模糊的现状,为避免案件流失,全面了解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并针对某领域职务犯罪的特征等进行重点学习,从而准确区分案件的性质,避免各单位、各部门互相推诿,切实防止矛盾激化。

三、确保初核质量,预防发生。坚持对举报线索当日受理,当日呈批,尽可能缩短从接到举报到开始初核工作的时间,有效减少因被举报人觉察而隐匿证据、串通证言等反侦查干扰,同时让举报人感受到检察机关良好的执法作风,达到安抚情绪并减少上访的效果。另一方面做到快速分流。

四、注重结果反馈,有效化解矛盾。举报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开展举报宣传和受理、审查、分流、交办举报线索以及督办、答复等工作,依据所查证的事实讲道理、讲法律,同时根据当事人的法律认知程度、文化程度等实际情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释法析理,及时发现和化解上访群众的不当行为,并做好相关群众的安抚、疏导以及救济等工作,有效消除和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抓机制完善,细化制度保障矛盾化解

我院始终坚持把举报初核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注重从制度建设、程序细化和督察考核入手。一是健全制度。我院结合举报工作实际,成立了举报初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订了《初核、不立案线索审查、申诉、刑赔、交办案件管理制度》,规定举报中心为举报线索专管机构,明确一名线索管理专员。二是规范程序。我院制定了线索管理流程图,针对群众举报、上级转办交办、单位移送以及本院部门在办案工作中搜集的属检察机关管辖的举报线索,统一归口到举报中心,由线索管理专员登记并提出处理意见,经举报中心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呈报检察长批准。三是完善机制。为确保线索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我院将举报线索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责任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并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规定检务督察室和纪检组对举报线索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不按规定移交案件线索的个人和部门,由检务督察室严格按照《岗位责任目标管理考评标准》给予扣分,并计入年度考核。对线索泄密者,由纪检组按照《举报工作规定》严肃处理。2008年至今,我院先后受理举报线索85件,做到了无一件违反线索管理制度,无一人泄露线索秘密,为矛盾化解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六、抓详审细查,科学决策促进矛盾化解

我院高度重视举报线索的审查工作,及时做好甄别、审查和分流。一是注重线索分析评估。加强对举报人举报内容、举报目的分析,对案件关键证据的取证难易程度、案件的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从中甄选出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如2009年初,我院受理了我市原种场职工匿名举报该场场长冯某、副场长闫某和会计宋某合伙涉嫌贪污该场土地承包费及国家对职工工资的财政补贴的行为。我院经过全面分析,认为该举报线索内容真实性大、可查性强,随即制定了缜密的初核方案,初查出冯某、闫某、宋某合伙贪污款5万余元的犯罪事实。二是注重加大热点问题初核力度。针对热点问题,我院坚持接访与下访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工作,从工作中了解职务犯罪的有关信息。一方面及时做好下访工作,深入到引发热点问题的行业和区域搜集有关证据。如2010年,我院接到群众举报我市贾岭镇闻楼行政村支部书记闻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高速公路补偿款的问题。我院通过调阅镇高速公路补偿办公室台帐以及行政村账目,深入高速公路沿线调查,查实了闻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发给群众的高速公路补偿款11万元挪用自己开办预制板场长长达半年。闻某得到相应惩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注重深挖线索。有效盘活线索数据库资源,运用初查谋略,发现和捕捉串案窝案线索。如2010年,群众举报我市通达养殖场负责人李某在本养殖场不具备核销呆账的情况下,虚构事实,向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出核销呆账的申请并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相关执法部门不认真审查、,使国家遭受八十余万元的损失。受理该举报后,我院立即将此举报线索与往年收到的反映这方面的举报线索一同分析评估,并会同反渎部门开展联合调查,一举挖出市农开办党组书记栾某及其他相关行政职能部门5人案。

七、抓息诉罢访,主动出击确保矛盾化解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和作用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南部,以碉楼而闻名。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起初主要是为了抵御匪患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的影响。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批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自从2018年江门市第六届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在开平市赤坎镇正式落地以来,项目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中紧密结合碉楼文化,积极挖掘碉楼文化的内涵,并且将其与现代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逐渐探索出了以碉楼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社区治理模式。

一、碉楼文化概述

开平碉楼是开平侨民将西方建筑理念和本土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开平碉楼集合了防卫、居住等多方面的功能。不同建筑艺术风格在开平碉楼表现出了很强的兼容性,成为开平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开平碉楼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精神和特色。碉楼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碉楼文化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碉楼文化理念可以概括为:以“碉其稳”,“稳”即“自卫防盗、安全稳定”;“碉其精”,“精”即“中西合璧、取其精髓”;“碉其和”,“和”即“以站为家、团结和睦”。

二、碉楼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论述

开平碉楼文化的演进和形成与开平本地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虽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社会治理理论的演变处于不相交的时间段和空间中,但是社会治理所体现出来的“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的特征与开平碉楼文化在演变和形成中所体现出的伦理道德、和谐理念、追求稳定以及兼容性等方面均存在高度的暗合现象。首先,社会治理理论的“调和”特征与开平碉楼文化在形成和演变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理念以及追求稳定的社会观念,均体现出了反对社会矛盾解决中的激励、暴力和不妥协的态度,追求和谐、稳定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主张通过相应的途径实现和平、和谐。其次,社会治理理论中的“多元”特征与开平碉楼文化中的兼容性之间表现出了高度的契合。开平碉楼文化结合了西方建筑文化和本地建筑文化的特征,因此从碉楼文化中也能够挖掘出社会治理理论中的“多元”特征。第三,社会治理理论的“过程”特征体现出了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等方面的特点。而碉楼文化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碉楼文化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能够实现对社会关系的不断调节。最后,社会治理中的协同治理理念与碉楼文化中的合作理念不谋而合。在社会治理中,要求多元主体通过构建协同治理的环境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而碉楼文化中“以站为家、团结和睦”体现出了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外界干扰中的合作理念。

三、发挥碉楼文化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

开平市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在服务社区居民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碉楼文化内涵的挖掘,结合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要求,将碉楼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团结、多元、互动等理念运用于解决社区问题、调解社区冲突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魅力。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和文化传承队伍传统文化是人的文化,需要依赖于人的创造力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要确定碉楼文化在赤坎镇社会治理中的主导性地位,就需要以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为平台,强化工作人员对碉楼文化的研究能力,理解文化中所具备的内涵。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对碉楼文化进行深入的识别、传播。因此,应以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为平台,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整合多元化的主体,为实现碉楼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二)强化对碉楼文化内涵的识别开平市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工作人员需加强对碉楼文化内涵的识别和挖掘。例如可通过“赤坎人家口述史计划”专项活动,形成初步的赤坎口述史,从口述史中得出碉楼文化的内涵,逐渐构筑村民的文化共同体。碉楼文化中的安全稳定、包容、团结、和睦等理念与社会治理的理念相吻合。例如可将安全稳定的理念运用到社区安全建设中,将团结合作的理念融入到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中。

(三)依托碉楼文化建立社区治理体系碉楼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与社区治理的内涵存在多方面的吻合。赤坎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要以碉楼文化为依托,以社区治理的要求为标准,结合社区居民在各方面的需求,建立以碉楼文化传承和保育为平台的社区治理体系。以碉楼文化的精神为依托,把社区治理中的安全建设、支持网络建设、底线民生服务、社区教育等内容纳入到社区治理的内容中,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建立传统文化治理的反馈机制以碉楼文化为内涵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这就要求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根据社区问题以及社区需求,不断对以碉楼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行优化。开平市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碉楼文化社会治理反馈机制,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积极优化和改善,以社区需求为导向进行动态化的更新和优化,提升碉楼文化与社会治理内涵的契合度,更大地发挥碉楼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篇3

一、房地产登记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功能

在庞杂的社会管理系统中,房地产虽然仅是大众作为安居乐业的一个基础物质内容,并非是社会直接管理的对象,但由于其财产价值在家庭及社会资产中的占比之大而成为与广大民众生活以及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上我国当前房屋的私有率高达80%以上,因此,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突显。房地产的自然属性、权利状况等基础信息又往往来自于登记机构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信息,信息的准确与完整直接影响着其他社会管理工作。因此,扎实的房地产登记工作将为社会的高效管理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

事实上,在我国个人诚信体系尚待建立、法制化进程有待加快的过程中,房地产登记已超出了《物权法》所规定的法律定位,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第一,房地产登记是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法律程序。除《物权法》特别规定的因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物权外,未经登记的房地产不具有物权效力。即使是因法律事实形成的物权不需登记,但不登记的后果是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没有物权效力或没有登记的房地产,其权利势必更容易受到侵害而使真正的权利人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无法处分登记、不能有力地证明权利归属、无法顺利开展融资等经济活动,其内在价值将会因为没有登记而削减。第二,房地产登记是保护善意第三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必要手段。房地产是重大财产,其权利情况只有经过公示才能为第三人所知晓,也只有经过登记才能为购买者所真正拥有,不经登记确认的房屋产生的交易将埋下诸多隐患。为保护交易的公平和高效,我国法律规定了不动产善意保护制度,即与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发生的交易,即使名义权利人无权处分,受让的第三方仍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市场经济社会保持交易稳定的必要制度。第三,房地产登记是实现房屋融资或流通价值的必要前提。当前,房地产抵押是较为可靠的融资担保方式。另外,房屋的流通价值表现在租赁和买卖,而这两种交易行为都是以合法的房屋所有权为前提,即只有经过登记的房屋才能顺利地实现所有权所要追求的增值效应。第四,房地产登记是实现社会管理其他功能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房地产登记最初主要表现为协助纳税功能,发展至今,除纳税功能有增强之势外,还起到司法查封、国家安全局备案、物业维修资金缴纳等多样的协助功能。由于房地产登记是确定并记载权利人相关房地产状况的具有公信力的行为,也是最终关口,因此,房地产登记成为政府、司法等部门执行其自身公务的重要切入点,这使得房地产登记除了主要发挥法律规定的物权功效外延伸出了必不可少的其他社会功能。第五,房地产登记是一个地方城镇化建设、制订城市住房保障计划、推出商品房地块等所需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目前,有产者的房地产登记率较高,在我国发达城市,登记率高达90%。登记率愈高,登记簿信息反映城市建设、拆迁、改造的情况就愈准确。在登记信息支撑下,政府所要实施的城市改造或住房建设计划更可能科学、合理,减少盲目投资、错误决策。

二、房地产登记功能扩大的现实阻力

以上所列的房地产登记如此多的社会功能,目前在许多城市并未真正有效地发挥,关键在于三个原因。一是法律对登记的效力定位和性质是单一的。《物权法》规定房屋所有权、抵押权自登记生效,未提及登记的其他法律效力,如未规定登记应收取契税证明、安全备案证明等等,这就导致各地的操作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现象。《物权法》是从私法角度也就是从权利保护方面对登记作出的规定,而登记派生的一系列社会功效只是在部门规章、法规中分散地进行零星设置。同时,《物权法》规定的是房屋实施依申请登记,即坚持自愿原则,不登记只是不生成物权,不承担其他法律后果,申请登记不设期限,不收逾期登记费,这就导致登记的意愿完全在于当事人自身,国家公权力无法介入强行依职权登记。二是房地产的建设主体存在重建设轻登记的现象,致使事实存在已投入使用的房地产远多于已登记的房地产。大量的建设主体重视前期建设工作但忽视能否申请房地产登记、登记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等事项,导致最终建成的房地产之权利归属无法顺利记载于登记簿。三是市场交易双方考虑不周忽视登记的重要性。一些成交双方在友好协商下达成的房屋买卖、赠与,当事人往往为规避税费或考虑仅为自住而未及时申请登记,使得一些房屋的登记簿信息停留在前手登记状态,与事实不符。这些问题导致登记的社会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

三、采取措施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登记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1.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

不动产统一登记必然带来手续的简化和申请的便捷,可以极大地节约政府资源,减少登记机构的重复劳动和申请人的往返奔波,也会降低申请人的交易成本。同时,不动产统一登记还会使信息更为准确完整,为社会各种需求提供可靠及时的基础数据。统一登记后查询房地产信息也将更加方便快速。

2.加大宣传以增强房地产登记的主动性

有关部门应大力宣传,要让房地产权利人认识到不及时登记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3.严格依法登记,加大不及时登记的成本

由于不及时登记往往伴随交易主体的缺失、大量的手续难以补齐,从而在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时,无法按现行规定办理。许多群众要在处分房地产时才对其房地产进行补登记,登记机构依法不能登记满足其需求时,这些当事人往往会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登记机构身上。因此,一方面,登记机构要尊重事实为其尽量想办法办理登记;另一方面,为做到依法登记、不留后遗症,应以更大的工作量或追加的手续以保证其登记的合法性,如对一些年代久远难以辨别的申请材料可要求当事人公证证明其真实性,又如对于部分主体缺失的则要求其通过司法途径或公告等方式解决。

4.加强对登记簿的动态管理,保持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利用价值在于其新鲜性、时效性、准确性,从微观而言,每个房地产登记簿的准确和适时才能让交易方获取正确的信息,从而提高对登记簿的信赖度。从宏观而言,每个登记簿的正确才能保证整个区域内登记信息的准确,为地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此,对现有的存量档案定期地清理更新很有必要,同时,要提升新增房地产登记的准确性。

5.注重GIS的常态化建设,提高信息利用的便捷性

登记信息在为个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为市场的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服务。而为区域化规划或某地块的征收、改造提供快速的信息服务,基于GIS的房地产信息建设是必要的前提。GIS系统能直观地在地图上划定范围进行各类房地产数据的统计,既为项目测绘提供基础数据,也通过编码关联将房地产登记数据加载于测绘图形上,因此,GIS建设既是房产测绘的基础,也是房地产登记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常态化、动态化,也就是说测绘数据和登记数据都要及时更新才能使它的统计分析功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篇4

******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闽商投资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汇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公司主要经营智能化电子电力设备及节能环保设备的生产销售。

该项目将投资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闽商投资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以现汇折合人民币3000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0﹪,***汇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现金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10﹪,******科技有限公司以现金出资150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30﹪。

目前公司前期手续已经开始办理,现商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已经办好,下一步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办理资料已经备齐,等新公司香港方委派法定代表人签字方可办理,时间拟定在4月7-10号。

篇5

水电资源开发中,移民未能充分参与,导致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不断上访,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从保障移民参与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水电移民安置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后期扶持阶段移民参与路径,建立完善移民参与机制,增强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能力。

【关键词】

移民权益;社会治理;移民安置

自1912年我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建成以来,我国水电事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水电资源开发突发猛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的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水电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带来移民安置问题。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民主政治状况来看,自上而下的水电资源开发决策较多,并且移民搬迁安置各个阶段,移民参与相对较少。由于移民未能充分参与,对移民政策的理解度,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度较低,出现了一系列移民安置问题。大量移民通过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不“信法”,通过向上级政府上访对当地政府施压的方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移民搬迁安置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再造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多个方面,再加上近年来因水电资源开发导致移民上访的人数、批次、案例逐年增加,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管理”强调的是从上而下的“管理”,“治理”更加突出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更加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通过扩大包括移民参与在内的公民参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移民参与权是指由于水电资源开发的区域特殊、移民身份特殊等原因,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参与水电资源开发决策、规划、经营、接受教育培训、分享利益或得到补偿的权利。根据水电资源开发的具体工作程序、内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创造条件,保障移民参与权,确保移民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使其由一个水电资源开发中的旁观者,成为一个参与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水电开发的各个环节,不仅对移民群众个人,而且也对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社会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水电移民安置规划阶段

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过程中,编制单位要深入村庄(社区)、村民(居民)家庭等基层,广泛征求移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相关人士的建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充分考虑移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反复修改完善直至大多数利益群体认可的规划设计方案。目前的问题是法定程序的缺失,规划编制部门受托编制完移民安置规划,没有法律规定必须征求移民意见这一程序。移民的知情权在这一阶段缺乏一定地保障。

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实物指标调查阶段是一个基础环节,决定了搬迁安置工作的组织和移民补偿额,受委托的调查机构要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取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避免后期争议。在淹没实物调查中,鼓励村组代表、移民等共同参与实物调查、测量、登记和统计工作。村组代表对村集体土地及财产,移民对其所有的房屋等财产进行确认。由于水电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分布的高度重合性,在制定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时,注重水电资源开发中的民族宗教因素。要考虑宗教设施的搬迁安置费用,对于需要搬迁的宗教器物和设施,给予足够重视。依靠民族宗教部门、宗教代表人士和广大移民信众,出主意、想办法,妥善做好移民搬迁安置规划。

2 水电移民安置实施阶段

地方移民实施管理部门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做搬迁安置实施计划,再根据计划实施。实施阶段的工作繁杂,有组织搬迁、旧房拆除、场地清理、安置区基础设施与房屋建设、专项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及处理移民申诉、纠纷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等工作。移民通过参与安置调查、规划、实施和管理,及时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安置事项决策,有利于减少移民可能被欺骗的担心,减少对政府的不信任。可以选择移民代表全过程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参加与移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协调协商会议,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移民安置质量、进度和资金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移民安置去向、安置点选择,移民补偿资金的兑现,移民村生产用地分配,宅基地分配,移民房屋重建等与移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应当征求移民的意见,取得共识后再实施搬迁安置。考虑到具有的移民精神寄托、宗教感情受到影响,可以按宗教教规安排一定的活动,安慰移民群众,满足其心理需求,减少少数民族移民的阻力。

3 水电移民安置后期扶持阶段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服务;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 拓宽服务渠道, 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近年来学校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际出发, 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突出办学特色, 开辟了一条在服务社会中求发展的强校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问题, 提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面向社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

1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优势

1. 1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社区的重要作用是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正适应了这一客观需要, 在所处的社区内,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不但具有培养人才的优势, 还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丰富经验和水平, 凭借这些丰富的经验, 再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 既为学习型社区的成功创立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提高了社区整体服务水平。

1.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办学理念符合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教育理念一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教学模式也逐步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 越来越靠近个性化学习的特点。目前就业岗位逐渐增多, 对就业者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尤其是要求就业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做到会学习会生存, 这才是社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1. 3 ;面向社区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强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不仅对社区有帮助, 同样也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与社区的关系实际上是互助互利的关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能从社区得到新的发展原动力, 社区则需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提供足够的智力和人力资源, 二者之间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全新的服务大众的方式。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途径和策略

2. 1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首要工作任务是面向社区医疗卫生需求, 培养社区实用型医学人才 ;本校创建了有本校特色面向社区的“院校合一”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在校内建设了融教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培训为一体的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这种“院校合一”的校中院、院中校的模式激活了校内教学资源, 提升了教师的临床水平, 提高了全科医生培养质量。目前已有近300名具有全科医生素质的临床医生走向农村及基层卫生服务岗位。成果得到了政府、行业、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并在多所院校推广应用。

2.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之路 ;因地因时培养地方所需实用型医学人才, 把从业者在未来社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况在相应的课程里增加相关的内容, 增加课间去社区医院实习的次数, 让学生与社区医院零距离, 培养出来的从业者能够熟悉社区工作环境, 很快的适应社区的工作性质。多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已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使科学研究及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校企联合进行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和多个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与高校、企业联手, 开发应用型课题, 凸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功能。

3 ;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服务成为区域人才培训中心

3. 1 ;构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构建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教学医院床边教学、社区卫生中心家庭访视和卫生行业社会实践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了临床基本技能单项训练、临床基本技能综合训练和社区公共卫生团队训练三个模块, 并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药跨专业的团队协作异课同训项目, 实训内容与岗位内容零距离。

3. 2 ;创造全民学习的条件供各类医学人才培训和各种卫生咨询 ;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率先创建了校办社区医院和康复养老中心, 促进了四位一体、校院协同实践实训体系的形成,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行业一体化、学校与医院一体化。创建全科医学教育及职业培训鉴定基地, 搭建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立交桥, 形成了社区卫生人才培养闭路链接, 有力推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成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

篇7

后勤保障是医院三条生命线之一。目前,医院后勤的社会化管理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一概念主要指医院通过面向社会统一招标,将保洁、保安、食堂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公司,通过精细化分工管理弥补院内专业能力的不足,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让医生和护士将更多时间还给临床和患者。

保洁不仅仅是清扫

早在2007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就开始实施“后勤社会化”,两家物业公司近200名保洁人员进驻千佛山医院,负责10万平方米病区内的保洁、司梯、外送工作。该院护理部部长曹允芳已经对这些外包服务工作兼管了6年,已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不了解医护知识,不懂病人需求,就谈不上服务。保洁员绝不是单纯地打扫卫生,还要在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对病区进行消毒隔离等。”曹允芳拿起一张明细表,记者看到上面记录着保洁员的工作门类。她告诉记者,外包后的保洁工作还有更高要求。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生活垃圾和具有传染性的医疗垃圾如何处理,遇到病人晕倒的紧急情况如何应对,保洁员都要一一掌握,并定期参加医院的院感知识培训。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后勤保障处处长李敦军表示,该院保洁工作委托了两家物业公司管理,除了严格的保洁工作外,物业公司还要承担陪检、配送检验样本和注射液体等工作。

“医院有三条生命线,医疗、护理、后勤保障。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容易产生医疗纠纷。”李敦军说,后勤服务跟不上,呼吸机使用时因停电而停止运转,病人就容易出现死亡,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医院对外包人员要定期进行考试并公示成绩,认真审核每一次培训成果,往往能发现近期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省内医院涉及外包服务的已不在少数,这一外包模式符合时代潮流,前景让人期待。”与齐鲁医院合作的物业公司项目经理何茂庆表示,未来几年,涉及医院后勤保障的物业公司将呈现增长趋势。做好外包服务,不仅能给医院省钱省力,也将实现公司与医院的良性合作和形象的双赢。

为治疗和护理腾出时间

据了解,20年前,还未“外包”的千佛山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上到教授主任,下到年轻护士,每周都要对病区分片包干大扫除。“‘外包’后,最大的感受是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曹允芳表示,随着医院工作量的加大,病人需求明显提高,院内设施逐步改善,保洁工作必须由系统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工作的细化让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治疗和护理。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服务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几个月前,为防止疏漏、明确责任,齐鲁医院的被服交接必须在病房内进行,由洗涤公司人员和护士当众清点并签字确认。“被服上的皮屑脏物,在清点时会对病区造成二次污染。”李敦军为此伤透了脑筋。现在,后勤部门与洗涤公司共同想出一则妙招。病号服的上下衣、床单、床罩和枕套,每件物品上都安装一个可耐200℃高温熨烫的感应式电子芯片,通过扫描仪器扫描即可获得物品信息,彻底改变人工清点的模式。“不仅减少了清点时间,更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院内的感染风险。”两个多月的试行,让李敦军对此充满信心。

据了解,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的药物,由专门的外包配送人员运送到病房。“与护士相比,从属于物业公司的配送人员和39位陪检员,用人成本相对较低,不仅为医护人员争取了更多医疗时间,还为医院内部节省了资金。”何茂庆说。

此外,李敦军心里还有自己的一笔账。他认为,从人员配备的角度讲,外包模式也为管理成本创造了节约空间。“如果针对每个工种都保有一支正式职工队伍,医院开支就相当大。”

曹允芳回忆,以往护士为满足病人需求,常常要求助于各个部门,来回奔波与部门推诿往往造成时间浪费。“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就是让后勤围着临床转,解决医院的后顾之忧,最终达到让医院围着病人转的目的。”

“外包后”更应重管理

“外包下的合同制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强,专业人才断层,相关服务就难以跟上。一旦出现问题,远水难救近火。需要引进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才能有效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李敦军坦言,甩完“包袱”,更要收拾好后勤管理的“摊子”。

现在,李敦军最头疼的还是人员的稳定性。2000年,齐鲁医院后勤正式职工是229人,目前只剩91人,自然减员退休人员占2/3,但一直未曾引进正式人员。李敦军认为,对专业性很强、需要由专业技术工人且需借助特种设备或工具才能完成的维修内容,如电梯维保、空调维保和玻璃幕墙更换等,则应通过招标形式委托社会公司实施。对一般水电气问题,医院还要保留一个后勤维修队伍。

目前,医院外包工作多属于基础,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物业聘用人员大多是来自城乡结合部,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年龄偏大且素质水平都与现代医院服务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曹允芳说,“然而,不管这些人是不是医院的正式员工,可穿上医院的工作服,就代表医院的形象。”因此,医院的监管难度就大大增加。

篇8

一、深刻认识高校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突出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1、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目前高校都逐步强化了职业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而增进高校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则需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且受到不同体制环境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形式建构领域,而在深度互动和互利双赢上却做得不够。为此,通过挖掘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来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便能在双赢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2、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如,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着各自为阵的发展态势,而未能在循环经济视角下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此,通过利用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专家档案资源,便能在智力和人力支持下帮助地方产业经济走上一条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养共生环境生态

尽管高校在隶属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别,但其在具体的区域内办学,必然会受到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在拓展高校办学空间的潜在要求下,高校管理层也需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触。可见,培养环境共生的生态,对于高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通过突出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便能为实现环境共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分析

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助推社会主体的发展

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其根本仍在于转换高校档案管理思路,并在高校管理层的牵头下积极建立与社会各类主体的联系。本文以科研档案管理为视角,那么社会主体也主要指向了企业。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将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相结合,则能为企业带来知识红利。但这里也需要明确,即高校档案管理若要切实助力社会主体的发展,其本身也需要进行信息重构。

2、实现社会化办学目标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突出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将实现双赢的目标。那么双赢在高校这一侧便体现在,促进高校借助社会办学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归因于:首先,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助力社会主体发展,进而社会主体将愿意与高校建立在教学上的深度合作;其次,高校通过与社会主体间建立起基于?n案信息交互的人员往来,便能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再次,通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深度互动,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整合。

从以上两个方面所做的职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需要在辩证视角下来理解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而且,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职能,构成了高校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实践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以科研档案管理为例,实践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

高校在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其本质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所周知,高校科研档案内容主要以公开发表的论文、已申报的专利,以及课题结题等信息为主。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且所基于的问题导向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结构相对接。因此,高校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团队,应与企业接触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然后再针对专业教师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资源重构。

2、具体掌握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短板

在与企业进行接触时,还需要掌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或者组织架构调整的长期愿景和近期所遇困境。只有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重构,才能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供给侧优势。为此,这里就需要夯实企业一线调研的绩效。所以建议,高校应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该会议召开的地点分别设置在高校专业所在院系和企业方。通过这种长效机制做保障,不仅能优化科研档案供给质量,还能引导教师建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研究方向。

3、高校多部门协同对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在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发挥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优势。在组织建设上,需要将专业所在院系、科研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部门纳入其中,在职能定位上则需要重点发挥院系、科研处的职能。图书馆依托自身的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能力,可以为科研档案电子资源重构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之后所开展的档案信息线上交互活动,也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学报编辑部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可以为具体的科研信息提供文献梳理工作。

4、开展线上信息交互线下人员往来活动

为了实现档案社会化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这里还需要开展线上信息交互和线下人员往来的活动。不难知晓,在本文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实现其它类别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应深刻理解档案信息背后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且正是依靠了这种主体作用才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双赢目标。

总之,从时间维度来看,建立良好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将使高校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价值。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客户关系管理中来理解。在高校未来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还需要增强对“权变理论”的认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