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8篇

时间:2023-12-28 11:50: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篇1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有效的城市节水管理,加强城市污水治理,促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加强水资源保护, 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成为保障和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而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的节水观念以及粗放式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污水治理仍然停留在被动治理阶段,这种传统的污水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城市水的可持续利用原则。推动污水资源化, 指导各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探讨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的政策措施、工艺技术路线和标准,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多渠道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城市污水治理也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推动我国的城市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水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借此增加可用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应尽可能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成本。我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进展缓慢,应当抓住主要矛盾,以循环经济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予以推进。

第一,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加强城市节水管理,抓好城市污水治理系统规划,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关键。我国的城市节水管理,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城市节水管理从被动节水转变为提高水利用效率,主动科学管理,降低水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对城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保护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城市节水的认识从单纯的抑制需求、减少耗用量,发展到用同样的水量消耗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度的需求;从消极、被动的节水阶段发展到积极、合理的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阶段,体现循环经济高效率的基本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水质监测和设施维护,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第二,遵循循环经济的系统工程的理念,抓好城市污水治理设施专项建设,提高区域性和系统性,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核心。城市污水治理系统是由专项硬件设施支撑起来的,为解决好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污水大量产生,影响到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安全供水的问题,必须加大对区域和系统污水治理设施硬件建设的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污水收集管网配套能力,为污水资源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遵循循环经济的系统工程的理念,要以实现污水综合利用为目标,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和工艺方案,促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协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在城市水域的下游,没有考虑日后再生利用的发展需要。许多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很大,建在城市的下游,污水收集管网较长,造成长距离输送。所以,缺水城市应以再生水利用为目标,优化调整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

第三,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抓好城市建设中污水治理收集系统的配套,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运行能力,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有效方法。城市污水治理,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区域的设施配套,提高收集能力,强化点源治理,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实施污水资源化,要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尽快提高我国城市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技术水平。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再生水利用方案,优先选择水质要求低的再生水使用途径,尽量缩短输水距离,降低再生利用成本。积极开发适应当地条件的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工艺,较好地维护了城市污水治理系统的完整性,加快了城市污水治理的速度。

第四,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资金落实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基本保证,是城市污水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有资金作为保证,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政府有主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显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也必然难见成效。城市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模式是决定城市污水治理工作能否持久开展的关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是当前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积极探索。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的市场化运作。努力进行市场化资本运作,推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社会资本买断,不断滚动回笼资金和再融资,促进城市污水治理项目的再建设,必将对实现城市污水治理系统的良性循环,深入、持久开展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抓好舆论宣传,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扩大再生水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方面要率先使用再生水。

篇2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 存在问题 对策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污水排放量的迅速增长,目前城市污水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5.3%。造成城市及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制约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城市能否健康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城市污水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较低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备较落后,污水处理厂绝大部分是采用一、二级污水处理工艺,污水设备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等缺点。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451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45亿立方米/日,较2012年底新增污水处理厂111座,新增处理能力约300万立方米/日。但与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84.6亿吨相比仍相差较大,严重制约着我国污水处理的整体效率。

2.2 城市污水处理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差

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但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税收和维护社会稳定,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政策法规执行,从而影响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此外还存在对再生水利用的重视不够,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

2.3 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

我国经济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很紧缺。国家虽然投资新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但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只能达到50%,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率远低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污水处理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我国应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2.4 缺乏技术创新且管理水平低

传统的处理技术较复杂,我国目前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这样就造成了已建成的污水厂也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了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因此,研发新工艺,发展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效果好且高效率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管理及操作水平,是我国当前污水治理领域的一项主要任务。

3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加强国家和地方在污水处理建设中的配套投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县级地区的配套力度。使其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过程中,将城市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和污水回用管网统筹规划,逐步建成供水、排水、污水回用管网相匹配的城市供水和排水管网体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整体能力。

3.2 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城市污水治理持续发展

实施动态管理。环保部门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污泥处置去向的跟踪和检查力度,确保污水处理厂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出水水质达标排放,污泥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处置。建立常态监管机制,系统全面地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同时推行地方政府官员环保问责制。为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严格执行环保的法律法规,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城市污水排放和治理工作也应纳入地方政府官员年度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评估工作业绩与能力的指标之一,从而加强地方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根本上提升城市污水治理效率,逐步控制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投入机制,保障城市污水治理正常运行

城市污水治理应加入不同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建立与当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城市污水治理投资体制,加大对社会投资的吸引与支持,形成政府与国内外企业想结合的投资体制。逐步放开污水处理市场,鼓励国内外资本加入,采取BOT、TOT等多种合作形式,参与污水处理和污水回用的建设和运营。以缓解国家和地方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从而促进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3.4 鼓励工艺创新,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由于对城市污水处理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规划布局上的不合理,导致目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设计规模、出水标准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一级强化处理和二级处理,工艺中没有考虑长远的经济发展,不适应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要求。

因此,在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上必须按照“资源再生利用”的原则,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将传统工艺改造成为适应未来污水处理的先进工艺,应用膜分离技术、臭氧氧化技术以及安全消毒技术,努力改善城市污水处理水平,达到再生水的指标要求,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要努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技术进步,推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4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城镇污水量将越来越大,水环境污染也会日益严重,建设和运营好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解决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将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参考文献

[1]东枫.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园林科技,2010(10).

篇3

1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较好的地区多为一线城市,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在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管理能力薄弱,制约着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如下:

1.1存在“两种模式”的弊端

所谓的两种模式。一是在资金投入上存在困难,费用花费较大。二是,相关治理技术和管理能力有限,很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地区之间的治理和管理也具有双重标准,无法保证城市污染建设的正常运转。

1.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有限

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单一的治理手段,无法保证环境治理的科学性,也不能发挥管理的效力。例如,我国南京在2012年治理水污染中,虽然运用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治理对策,但是却没有形成制度规范,在实际管理中缺乏效用。

1.3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众多排污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交给专业公司运营的企业。但是从中国大环境上着眼,很多城市的认识还相对薄弱,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都有待提升。

2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应该采取的有效方式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在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我国相关单位一定要做好建设工作,根据污染设备建设的实际,完善相关管理对策,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

2.1加强社会城市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法律是规范行为的基准,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建设问题的核心,也是引导工作积极开展的重点,有助于规范运营单位的工作流程。因此,我国相关管理机构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鼓励城市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通过法律的制定明确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为城市环境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2.2环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励政策

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中,扶持和鼓励环保与社会管理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必须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上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的治污能力,使城市环境污染与社会管理服务尽快实现市场化。例如,国家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营服务方法,形成良性竞争的机制,充分发挥治理功效,为相关机构提供一定政策上的优惠。

2.3强化监督职能

有效地监督监管是保证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良好运转的保障,也是做好管理的有效环节,对此,环保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运营队伍监督水平的提高,定期检查设备使用情况,保证管理运营朝着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4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

环境污染治理要注重双赢,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使城市环境治污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需要平衡双方的利益,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在优化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空间。另外,治理机构还要确定合理的、科学的运营经费,这项经费的开支必须要低于排污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从而取得运营市场的最终认可,实现运营公司与排污企业的双赢。

3结语

篇4

新形势下城商银行公司治理

四大挑战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生存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加快特色化和差异化战略规划。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逐步加快,首先是人民银行通过两次不对称降息,大大缩减了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盈利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其次,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70%快速下降到了2012年的52%。在这双重压力下,作为规模小、业务单一、经营区域狭窄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之道,也就是市场中的业务定位和特色化经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说在利率管制时代还不重要,那么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就成了事关城市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金融深化和经济下行趋势带来的风险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层面加强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金融市场化带来的金融深化,一方面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风险结构的复杂性,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盈利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复杂的金融风险环境。除了已有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表外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恶化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等,都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部门间横向管理机制效率不高,单靠某个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董事会站在公司治理层面,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对银行整个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并将风险管理的考核制度融入到约束激励机制中,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对风险管理的协调强化效应。

(三)职业“银行家”市场的逐步完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渐解除,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市场化。如果说金融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很多决策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限制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那么在金融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自主决策范畴越来越大,比如定价的管理、风险偏好的确定以及综合化经营的实施等,都在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智慧。可以说商业银行非专业化经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真正懂银行的、具有战略思维和管理智慧的“银行家”。而银行家资源是稀缺的,随着金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家的配置和流动也会成为常态,这需要董事会能够根据经营形势的变化对银行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银行家价值的充分发挥。

(四)利益相关者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冲突,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全面统筹、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如果说过去城商行发展初期,面对的利益相关者较少,或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能够基本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结构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监管约束日益严格、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不断提高、客户需求持续升级,导致利益相关者在一定范围产生利益诉求不一致。比如监管部门为了实现金融稳定要求加强资本约束,但股东要求持续上升的股利回报,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财政目标,导致这些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因此,正确处理好利益诉求者的关系,就成为事关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董事会应该充分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银行的整个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各方利益需求关系,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能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

新形势下强化董事会

五大职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对整个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引领和风险约束作用。我认为在当前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是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是否能充分发挥,是否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安排来保障董事会的履职水平和动机。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大力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需要明确并强化董事会的以下五大职能。

(一)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引领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应该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资产重组和制度重建阶段、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阶段、特色化和差异化道路探寻阶段。当前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不足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正处于探寻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模式的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既有大型国有银行对本地大客户群的竞争压力,又有中型股份制银行对中小客户领域的挤占危险。在这种“双面夹击”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明确定位,找到具有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是从城市信用社改造而来,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相对缺乏,这就需要董事会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引领。董事会应该从整体上明确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清晰的、可执行的发展战略,并对战略的执行进行监督和必要的修订。

(二)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间协调人。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多。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银行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客户、员工、债权人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而且有时存在着较大冲突。这些利益诉求形成一个复杂的博弈矩阵,需要从全局统筹考虑才能形成总体平衡。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枢纽和核心,既是投资者的人又是管理层的委托人,同时需要从战略管理层面与地方政府和监管者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自然成为处理利益相关者复杂关系的中间协调人。董事会通过制定股利分红政策、风险管理框架和薪酬福利制度等,最终找到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平衡点。

(三)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作为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防御和管理风险方面是不具备优势的。而且,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畴本身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市场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风险体系面前,单靠银行内某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总体控制的,这就需要从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最终责任。在复杂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也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升级,应该由原来的规避和厌恶风险的被动控制态度,转向运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设计偏好阈值和计量轮廓,形成在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向“风险要效益”的主动风险管理理念。为此,董事会应该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框架、监督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水平等举措,切实做到明晰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

(四)优化激励约束机制的顶层设计者。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的委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制定出股东和管理层目标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可能的形成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与股东的收益最大化保持统一,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弹性和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当前银行业内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激励约束机制平衡的越科学越灵活,其经营管理模式就越具备竞争力,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越好。这就需要董事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者的智慧,将银行的战略方向、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等企业目标融合细化到对管理层和经营班子的薪酬福利设计中,实现股东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相容,最终实现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创新可持续融资机制的资本管理者。当前,在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渐大的新形势下,资本越来越稀缺,资本的成本(股东的预期收益)也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扩展和业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转型和发展阶段的未公开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公开融资手段,补充资本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构建一个内源性融资与外部性融资最优结合的资本补充渠道,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董事会作为资本管理的核心规划者,承担着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沟通,创新良性可持续融资机制的重任,通过利润、盈余公积管理和设计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股利分红政策,探索混合债等新型资本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积极谋划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等,最终形成一个以内源融资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

三大举措

为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董事会的履职水平。

(一)完善和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体系。为什么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在形式上非常完善,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治理效果上却存在差别?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确立和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职能,可以说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取决于董事会履职水平的差异。要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首先需要从公司治理的整个体系入手,从制度和职能上确立并强化董事会的地位和角色,包括界定明确股东董事、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在当前一段时期,特殊的发展目标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一个董事会“强势”的公司治理体系,才能从总体上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复杂的诉求关系,制定并强化执行特色化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等,保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健康平稳的发展。

(二)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健全董事会评估、激励和考核机制。董事会处于公司治理架构中的枢纽位置,董事会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内核部分,公司治理效能的发挥取决于董事会治理机制的科学优化的设计。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履职水平,首先要从制度层面优化董事会治理机制的传导与运转。针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董事成员结构不合理、董事会评估考核机制缺失等问题,需要加大力度调整董事会成员的结构,在某个范围内适度降低股东董事的人数比例,提高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人数,尤其是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重,以减少“强势股东”造成的战略决策障碍;细化专门委员会的设置架构,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其次,强化董事会成员学习和培训机制,提高董事会的人力资本智力支持,加强董事会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标准建立定期的学习交流机制;建立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培训机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经济关注热点设置培训课程,提高董事会成员的战略修养和业务管理能力。最后,针对董事会的履职绩效设计出完善科学的评估、激励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和提高董事会的履职热情和效率,最终真正实现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角色作用。

篇5

[摘要]研究社会不同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细分层次及其内在关联;分析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及信息传播特征,阐述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现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差距的成因;在国家层面上,确定相关的治理政策视角,设定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两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具体提出各阶段的不同措施。

1 引言

国内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社会影响。而新近的调查发现,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差距超过信息差距的总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而且还呈现出加剧的倾向。需要从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需求与认知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讨治理差距的对策职称论文。

本文首先区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我国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状况与成因,以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具体情境,提出分阶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层次

虽然已有文献尚未明确划分其过程的层次性,但可以从中发现,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获益能力差距三个层次。

2.1 第一层次接入差距

以欧盟的互联网调查和美国商务部的系列调查为代表,许多研究根据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一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时刻、饱和率水平都有显著差异,可以用图1所示的分层模型来表述:

群体A属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国最先接入互联网的群体,该群体中的个体接入比例最高;群体C是信息贫弱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起始时刻最晚、群体中仅有较低比例接入互联网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层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能力包括基础性技能、结构性技能两个层面。基础性技能即对网上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取得的;结构性技能是使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加工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类软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础性技能之上,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与学习取得。参与网络游戏、浏览网页与设计图文、开展网上交易之间的技能差别是显著的。基础性技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结构性技能持续变化。

2.3 第三层次获益能力差距

互联网使用能力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辅助下,形成获益能力,即运用互联网支持工作、改善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战略性能力。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使用能力、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获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获益能力差距最难以缩减。由于掌握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条件下,图1中的群体C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的收益也低于群体A和B:

3 我国城市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差距现状

3.1 我国互联网发展模式与信息传播特征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建立在政府推进和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务组织一用户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体系。自2005年后,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开始向农村渗透。2009年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网民3.84亿,成为人口最多的网民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关键性变化,是产生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创新。除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机、电视机等,都已具备网络接人能力,手机和电脑共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趋势日益明显。持续更新的互联网媒介,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向分众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3.2 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

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主要包括城市户籍的无业与失业人员、在业低收入人员等以及农民工两类。

3.2.1 城市互联网接入差距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08~2010三年中,我国总体互联网接入率在持续增加,网民城乡结构对比基本没有变化;而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率远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农民工的接入率明显低于城市户籍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水平,几乎没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联网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联网使用差距。以互联网发展全国领先的北京市为例,包括流动人口、郊区农民在内的各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可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9%、37.6%、53.4%。各群体之间在收入水平、电脑拥有率、互联网接入、上网时间长度、网络应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群体网络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广泛使用电脑和网络,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网络应用水平高;中端群体电脑拥有率超过五成,网络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3小时;低端群体电脑拥有率低,几乎不能上网、没有邮箱。占人口半数以上的低端群体包括城郊农民、下岗与无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妇女以及农民工,传统媒体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缺乏国家层面的量化数据,北京市的互联网应用结构作为一个参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数量以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互联网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联网获益差距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网络应用产生的价值很有限。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制度环境缺乏稳定性、组织机构快速变迁、个体流动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而利用互联网提供上述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第24次CNNIC互联网调查指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因回避社会现实而上网的倾向,超出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则与之相反;农民工与办公室职员在网上教育、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应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联网调查发现,与我国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中农民工和城市无业、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机上网中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是聊天,达到71.5%,信息贫弱群体从互联网应用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国城市互联网差距成因与治理

4.1 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个体层面,低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对互联网的有限认知是我国城市互联网接人与使用差距的四个主要成因,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产生互联网获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CNNIC历次调查发现,个人不上网的两个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上网所需的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从事低收入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几乎没有在岗位上获得信息技术培训,制约着该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我国市场化定价的互联网接入费用每户平均77元/月,网吧上网费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联网调查),网络接入价格占收入水平较高。城市户籍的信息贫弱群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农民工,但是也难以支付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和网络接入费用。信息贫弱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先赋性社会关系为主,链合关系短缺,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难以通过使用网络获得利益。论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形成与治理

在社会层面,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难以获得性,是造成农民工、城郊农民这两个细分群体低接入率的两大外部主因。信息资源供给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获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弱群体对信息服务的类型和定价决策以及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没有实质性影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对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这一群体的就业、学习、生活事务。

4.2 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政策视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质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与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深度参与。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数量庞大,与其他群体间存在较大的互联网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进程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现存差距将会加速扩大,互联网差距会与既有的多种社会分化相互渗透,导致信息贫弱群体难以参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社会活动,加剧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劣势。

已有研究发现,仅采用技术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提供网络技能培训等技术性措施,不足以缩小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关政策设计开始转向社会性视角,在采用技术性政策措施的同时,从信息贫弱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障碍出发,通过社会政策,向这一群体赋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业政策与信息化政策等多个领域,需要提高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加其社会资本,完善公共服务,使这一群体获得更多利益。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公私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社会矫正机制,缩小我国城市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贫弱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战略目标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还较为薄弱。本文认为,我国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以提高接入率为基础,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见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对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加强城市公共网络端口建设,将学校、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等接入互联网,使信息贫弱群体能够接触网络。建议以民政部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区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通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向各类信息贫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献电脑、免费或低收费网络服务;各地区应探索将城市公共网络资源向农民工开放的模式,改善他们对网络的获得。应融合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向信息贫弱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联网使用技能与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化培训存在多方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应鼓励信息技术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开展就业支持计划(例如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结合就业需求(无论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业)设计教学内容,使信息贫弱群体通过培训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强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灵活性。

5.2.2 长期的治理措施

强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应推进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本土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包容性空间,继续推进信息无障碍标准,增强缩减信息差距的技术基础;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全民信息技术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际传递。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文网络等媒体对信息内容加强自律管理,创建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要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内容。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用户导向性,使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能够获得关键性的公共信息服务。

形成长效信息培训运行机制。信息技术培训需要进行平台建设,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长期投入,对培训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改进。在实践中,一些跨国公司联合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规范性高,重视培训师资和当地的骨干力量,产生了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区学习模式。

增强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高级蓝领短缺的就业市场状况会延续。城市信息贫弱群体就业以蓝领职业为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就业选择、社会资源分配不利于蓝领。国家应提高职业教育的成效,创建更为多元的文化环境,使蓝领在社会参与、经济与文化资源分配中获得更为公平的机会,提高收入和职业满意度。论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形成与治理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电子政务,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数字鸿沟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国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对策,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国家信息化优先领域和推进策略,中国信息界,2009.1:36-43

篇6

新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生存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加快特色化和差异化战略规划。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逐步加快,首先是人民银行通过两次不对称降息,大大缩减了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盈利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其次,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70%快速下降到了2012年的52%。在这双重压力下,作为规模小、业务单一、经营区域狭窄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之道,也就是市场中的业务定位和特色化经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说在利率管制时代还不重要,那么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就成了事关城市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问题。

金融深化和经济下行趋势带来的风险压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层面加强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金融市场化带来的金融深化,一方面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风险结构的复杂性,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盈利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复杂的金融风险环境。除了已有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表外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恶化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等,都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部门间横向管理机制效率不高,单靠某个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董事会站在公司治理层面,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对银行整个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并将风险管理的考核制度融入到约束激励机制中,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对风险管理的协调强化效应。

职业“银行家”市场的逐步完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渐解除,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市场化。如果说金融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很多决策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限制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那么在金融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自主决策范畴越来越大,比如定价的管理、风险偏好的确定以及综合化经营的实施等,都在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智慧。可以说商业银行非专业化经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真正懂银行的、具有战略思维和管理智慧的“银行家”。而银行家资源是稀缺的,随着金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家的配置和流动也会成为常态,这需要董事会能够根据经营形势的变化对银行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银行家价值的充分发挥。

利益相关者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冲突,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全面统筹、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如果说过去城商行发展初期,面对的利益相关者较少,或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能够基本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结构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监管约束日益严格、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不断提高、客户需求持续升级,导致利益相关者在一定范围产生利益诉求不一致。比如监管部门为了实现金融稳定要求加强资本约束,但股东要求持续上升的股利回报,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财政目标,导致这些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因此,正确处理好利益诉求者的关系,就成为事关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董事会应该充分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银行的整个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各方利益需求关系,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能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

新形势下需强化董事会五大职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对整个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引领和风险约束作用。我认为在当前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是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是否能充分发挥,是否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安排来保障董事会的履职水平和动机。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大力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需要明确并强化董事会的以下五大职能:

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引领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应该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资产重组和制度重建阶段、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阶段、特色化和差异化道路探寻阶段。当前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不足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正处于探寻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模式的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既有大型国有银行对本地大客户群的竞争压力,又有中型股份制银行对中小客户领域的挤占危险。在这种“双面夹击”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明确定位,找到具有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是从城市信用社改造而来,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相对缺乏,这就需要董事会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引领。董事会应该从整体上明确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清晰的、可执行的发展战略,并对战略的执行进行监督和必要的修订。

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间协调人。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多。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银行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客户、员工、债权人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而且有时存在着较大冲突。这些利益诉求形成一个复杂的博弈矩阵,需要从全局统筹考虑才能形成总体平衡。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枢纽和核心,既是投资者的人又是管理层的委托人,同时需要从战略管理层面与地方政府和监管者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自然成为处理利益相关者复杂关系的中间协调人。董事会通过制定股利分红政策、风险管理框架和薪酬福利制度等,最终找到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平衡点。

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作为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防御和管理风险方面是不具备优势的。而且,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畴本身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市场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风险体系面前,单靠银行内某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总体控制的,这就需要从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最终责任。在复杂的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也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升级,应该由原来的规避和厌恶风险的被动控制态度,转向运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设计偏好阈值和计量轮廓,形成在明确和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向“风险要效益”的主动风险管理理念。为此,董事会应该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框架、监督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水平等举措,切实做到明晰和坚守风险底线的最终责任人。

优化激励约束机制的顶层设计者。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的委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制定出股东和管理层目标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可能的形成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与股东的收益最大化保持统一,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弹性和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当前银行业内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激励约束机制平衡的越科学越灵活,其经营管理模式就越具备竞争力,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越好。这就需要董事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者的智慧,将银行的战略方向、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等企业目标融合细化到对管理层和经营班子的薪酬福利设计中,实现股东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相容,最终实现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创新可持续融资机制的资本管理者。当前,在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渐大的新形势下,资本越来越稀缺,资本的成本(股东的预期收益)也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扩展和业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转型和发展阶段的未公开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公开融资手段,补充资本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构建一个内源性融资与外部性融资最优结合的资本补充渠道,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董事会作为资本管理的核心规划者,承担着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沟通,创新良性可持续融资机制的重任,通过利润、盈余公积管理和设计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股利分红政策,探索混合债等新型资本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积极谋划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等,最终形成一个以内源融资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的三大举措

为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董事会的履职水平:

完善和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体系。为什么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在形式上非常完善,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治理效果上却存在差别?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确立和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职能,可以说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取决于董事会履职水平的差异。要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首先需要从公司治理的整个体系入手,从制度和职能上确立并强化董事会的地位和角色,包括界定明确股东董事、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在当前一段时期,特殊的发展目标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一个董事会“强势”的公司治理体系,才能从总体上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复杂的诉求关系,制定并强化执行特色化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等,保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健康平稳的发展。

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健全董事会评估、激励和考核机制。董事会处于公司治理架构中的枢纽位置,董事会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内核部分,公司治理效能的发挥取决于董事会治理机制的科学优化的设计。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履职水平,首先要从制度层面优化董事会治理机制的传导与运转。针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董事成员结构不合理、董事会评估考核机制缺失等问题,需要加大力度调整董事会成员的结构,在某个范围内适度降低股东董事的人数比例,提高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人数,尤其是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重,以减少“强势股东”造成的战略决策障碍;细化专门委员会的设置架构,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其次,强化董事会成员学习和培训机制,提高董事会的人力资本智力支持,加强董事会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标准建立定期的学习交流机制;建立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培训机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经济关注热点设置培训课程,提高董事会成员的战略修养和业务管理能力。最后,针对董事会的履职绩效设计出完善科学的评估、激励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和提高董事会的履职热情和效率,最终真正实现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角色作用。

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环境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garden. So will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a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premise,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hrough the art of processing methods mimic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obtain good landscape effect, and in improving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produced a huge role.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Urba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标志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在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环境系统,在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的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外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等措施,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也使环境更加体现在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在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加完善的同时,更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园林的概念及内涵

2.1 生态园林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便是生态园林,在本系统中,由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群落,种群间相互融合,构成不同的层次和适合的季相色彩,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发挥其能,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得到充分利用,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便形成,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便是如此,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巅峰。

2.2生态园林的内涵

(1) 以科学为基础,合理安排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个适合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使小气候得到调节,吸收环境中对人体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使生态系统得到基本平衡。

(3) 美化景观,在净化环境的同时提高艺术水平,增加游客观赏的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应和提高保健修养的能力,尽可能的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 如何建设生态环境城市

将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融合进怎样规划建设城市,根据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编制一套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并根据此规化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咯、措施和行动计划。城市的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便形成了。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合理绿地分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绿化大气环境、水系环境,并使之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降低热岛效应。保持城市传统文化以及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人文遗产。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相处”,地形的地貌、河流水系的原本形态都将要被保持,努力成为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的绿化生态城市。

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备、高效、稳定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设施,保护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的污染。使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在城市建筑(包括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了建筑节能、节水技术,低消耗又环保。

改进城市日常的生活环境。完善城市公共卫生的设施,控制水平达到了治理较高的污染,并有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处理各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执行国家和地方对于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长时间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在三年内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没有重大破坏绿化成果行为、没有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4 如何使西北地区成为生态园林城

4.1 以西部经济大开发促进西北地区生态大治理。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对发展大局的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的重心转向西部地区。最近二十年,西部地区的环境由于经济滞后发展及生态治理能力不断的下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目前西部应重新调整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性养育对遭到破坏的林草植被,对所剩无几的珍贵天然植被进行封闭性保护,实施对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大面积的荒山漠野展开大规格人工绿化。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要采用新的高效率治理方式,大规模的增加投资,更多剩余的积累来源需要地方提供,资源配置体制和政策的支持也是必要地。

4.2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和西北地方财政因此进行大量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可能的满足生态环境的治理上的不足与资金短缺问题。大量的资金供给问题对市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应当继续倾斜对东部高效益产业政策,通过加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转移到西北,更多的向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投资。由于目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薄弱,生态治理急需治理的条件下以及投资效果的外部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加速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投资。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的保障制度。与此同时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水利设施、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市场化的改革对西北地区也有一定的帮助,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地方公共投资的能力,也适当的增强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达到提高经济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的境界。

4.3 以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环境水平

西部坡耕地地区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补偿粮食的政策,这样贫困山区的农民吃饭就有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样得到了群众基础,在此地区进行的创造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的环境保护事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在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因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有了有力的后盾。当地农户不仅退耕植树而且主动上荒山植树,此政策受到了人们的响应,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政策还应应用到生态极其脆弱或应受特殊保护的地区,对以砍伐、放牧、耕地、的贫困农户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在高产田建设国家及地方财政应当对贫困山区提供更大力度的投资支持,以机械施工方式为主,以较高效率地得到更高的粮食数量。种植经济林也应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发展农牧果菜加工业,眼观应放到新的高收益产业上来,使收入渠道更加广泛,从多方面获得资金来源。使当地地区的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这样可使西北地区尽快走出贫困的阴影,以及经济带动环境的政策(在不破坏现有环境的前提下)将会得到更多的响应也会取得成功。

5 结语

现代城市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城市园林空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发展的有机体,但这些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物便是园林要素中的一个动态要素,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要素。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当城市园林的绿化达到一定的生态水平,绿色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则绿色的气息,绿色将环抱我们的生活,好像整个城市都是绿色的花园生态园林建设的成功将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篇8

[关键词]城市 互联网 信息差距 治理

[分类号]G203

1 引言

国内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社会影响。而新近的调查发现,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差距超过信息差距的总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而且还呈现出加剧的倾向。需要从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需求与认知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讨治理差距的对策。

本文首先区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我国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状况与成因,以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具体情境,提出分阶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层次

虽然已有文献尚未明确划分其过程的层次性,但可以从中发现,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获益能力差距三个层次。

2.1 第一层次――接入差距

以欧盟的互联网调查和美国商务部的系列调查为代表,许多研究根据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一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时刻、饱和率水平都有显著差异,可以用图1所示的分层模型来表述:

群体A属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国最先接入互联网的群体,该群体中的个体接入比例最高;群体C是信息贫弱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起始时刻最晚、群体中仅有较低比例接入互联网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层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能力包括基础性技能、结构性技能两个层面。基础性技能即对网上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取得的;结构性技能是使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加工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类软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础性技能之上,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与学习取得。参与网络游戏、浏览网页与设计图文、开展网上交易之间的技能差别是显著的。基础性技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结构性技能持续变化。

2.3 第三层次――获益能力差距

互联网使用能力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辅助下,形成获益能力,即运用互联网支持工作、改善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战略性能力。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使用能力、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获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获益能力差距最难以缩减。由于掌握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条件下,图1中的群体C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的收益也低于群体A和B:

3 我国城市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差距现状

3.1 我国互联网发展模式与信息传播特征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建立在政府推进和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务组织一用户”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体系。自2005年后,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开始向农村渗透。2009年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网民3.84亿,成为人口最多的网民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关键性变化,是产生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创新。除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机、电视机等,都已具备网络接人能力,手机和电脑共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趋势日益明显。持续更新的互联网媒介,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向分众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3.2 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

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主要包括城市户籍的无业与失业人员、在业低收入人员等以及农民工两类。

3.2.1 城市互联网接入差距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08~2010三年中,我国总体互联网接入率在持续增加,网民城乡结构对比基本没有变化;而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率远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农民工的接入率明显低于城市户籍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水平,几乎没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联网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联网使用差距。以互联网发展全国领先的北京市为例,包括流动人口、郊区农民在内的各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可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9%、37.6%、53.4%。各群体之间在收入水平、电脑拥有率、互联网接入、上网时间长度、网络应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群体网络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广泛使用电脑和网络,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网络应用水平高;中端群体电脑拥有率超过五成,网络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3小时;低端群体电脑拥有率低,几乎不能上网、没有邮箱。占人口半数以上的低端群体包括城郊农民、下岗与无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妇女以及农民工,传统媒体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缺乏国家层面的量化数据,北京市的互联网应用结构作为一个参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数量以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互联网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联网获益差距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网络应用产生的价值很有限。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制度环境缺乏稳定性、组织机构快速变迁、个体流动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而利用互联网提供上述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第24次CNNIC互联网调查指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因回避社会现实而上网的倾向,超出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则与之相反;农民工与办公室职员在网上教育、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应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联网调查发现,与我国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中农民工和城市无业、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机上网中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是聊天,达到71.5%,信息贫弱群体从互联网应用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国城市互联网差距成因与治理

4.1 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个体层面,低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对互联网的有限认知是我国城市互联网接人与使用差距的四个主要成因,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产生互联网获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CNNIC历次调查发现,个人不上网的两个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上网所需的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初中

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从事低收入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几乎没有在岗位上获得信息技术培训,制约着该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我国市场化定价的互联网接入费用每户平均77元/月,网吧上网费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联网调查),网络接入价格占收入水平较高。城市户籍的信息贫弱群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农民工,但是也难以支付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和网络接入费用。信息贫弱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先赋性社会关系为主,链合关系短缺,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难以通过使用网络获得利益。

在社会层面,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难以获得性,是造成农民工、城郊农民这两个细分群体低接入率的两大外部主因。信息资源供给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获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弱群体对信息服务的类型和定价决策以及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没有实质性影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对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这一群体的就业、学习、生活事务。

4.2 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政策视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质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与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深度参与。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数量庞大,与其他群体间存在较大的互联网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进程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现存差距将会加速扩大,互联网差距会与既有的多种社会分化相互渗透,导致信息贫弱群体难以参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社会活动,加剧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劣势。

已有研究发现,仅采用技术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提供网络技能培训等技术性措施,不足以缩小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关政策设计开始转向社会性视角,在采用技术性政策措施的同时,从信息贫弱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障碍出发,通过社会政策,向这一群体赋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业政策与信息化政策等多个领域,需要提高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加其社会资本,完善公共服务,使这一群体获得更多利益。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公私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社会矫正机制,缩小我国城市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贫弱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战略目标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还较为薄弱。本文认为,我国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以提高接入率为基础,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见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对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加强城市公共网络端口建设,将学校、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等接入互联网,使信息贫弱群体能够接触网络。建议以民政部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区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通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向各类信息贫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献电脑、免费或低收费网络服务;各地区应探索将城市公共网络资源向农民工开放的模式,改善他们对网络的获得。应融合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向信息贫弱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联网使用技能与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化培训存在多方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应鼓励信息技术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开展就业支持计划(例如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结合就业需求(无论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业)设计教学内容,使信息贫弱群体通过培训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强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灵活性。

5.2.2 长期的治理措施

・强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应推进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本土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包容性空间,继续推进信息无障碍标准,增强缩减信息差距的技术基础;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全民信息技术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际传递。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文网络等媒体对信息内容加强自律管理,创建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要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内容。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用户导向性,使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能够获得关键性的公共信息服务。

・形成长效信息培训运行机制。信息技术培训需要进行平台建设,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长期投入,对培训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改进。在实践中,一些跨国公司联合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规范性高,重视培训师资和当地的骨干力量,产生了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区学习模式。

・增强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高级蓝领短缺的就业市场状况会延续。城市信息贫弱群体就业以蓝领职业为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就业选择、社会资源分配不利于蓝领。国家应提高职业教育的成效,创建更为多元的文化环境,使蓝领在社会参与、经济与文化资源分配中获得更为公平的机会,提高收入和职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电子政务,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数字鸿沟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国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对策,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国家信息化优先领域和推进策略,中国信息界,2009.1:36-4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