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50: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植物景观营造;土壤改良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10-01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涝盐相随,干旱积盐”的盐分运动规律,要解除盐害,加快土壤脱盐,必须水先行,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以利排水淋盐,降低地下水位和抑制土壤返盐。盐碱地排水有明沟排水、暗沟排水、竖井排水和生物排水等多种方法,其中最经济、最普遍的是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工程投资较大,一般在重盐碱区采用,此法可局部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欧美、日本等国多采用暗管、缸瓦管、混凝土管和塑料管等排水。竖井排水对降低地下水位效果明显,可加强土壤水分垂直下降运动,促进地面与地下水的循环达到早涝、盐碱综合治理的作用。
在灌区采用防渗、截渗措施不仅可以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也是防止地下水位升高和次生盐碱化不可缺少的措施。建立完善的灌排系统,根据其气候条件、作物类型、水源情况和地下水状况,科学浇水,注意控制土壤水分平衡,能不浇水一定不要浇水,避免大水漫灌,有条件的采用喷灌,把握水盐运动规律,控制返盐,以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土地面积的大小,视土壤质地和盐碱轻重以及改良的难易而定。一般应控制在200-300亩之间,排渠间距为100-200米。若质地轻、盐碱不重,排渠间距可增大。渠深2-2.5米,要达到地下水位。灌水洗盐,是重盐渍土地改良的有效措施。为了提高灌水洗盐的效果,应根据土壤盐碱含量和成分、气候、地下水条件等因素。
一般选择在水源丰富、地下水位低、温度较高的季节。地下水位低,表层土壤盐分可随水向下渗的深;温度高,则盐分易于溶解,如硫酸盐的溶解度,在水温30℃时比20℃时大一倍,比10℃时大两倍。灌水洗盐用水量大,脱盐效果好,但用水量过大,不仅浪费水,还会带来副作用,如升高地下水位,土壤有效养分流失,降低地力。适宜的洗盐用水量,应根据土壤盐分种类、含量及土壤质地而定。如以硫酸盐为主的土壤用水可大些,以氯化物为主的土壤可小些:土壤含盐量高或透水性差用水可大些;反之可小些。洗盐总用水量一般每亩为300-400立方米,分3-4次进行。洗盐前深翻与平整好土地,做好畦埂,畦不宜过大,便于平整,使灌水均匀,增强土壤吸水渗水能力。分次灌水可达到省水、脱盐效果好的目的。第一次灌水,由于土地干旱,吃水量大,可适当多灌些,每亩约120-150立方米,以地表水深10-15厘米为宜。此后视土壤质地和渗水情况,每隔3-5天灌水一次,使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冲洗到不致危害选定的造林树种能忍耐的程度,并能保证其正常生长为止。
在水利工程措施上,加强农业生物措施,以巩固和提高土壤脱盐的效果,是防治土壤盐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措施包括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料,选育耐盐植物、合理密植、合理轮作套种、种稻脱盐等。采取各种耕作和培肥熟化土壤的措施,增加地面覆盖度,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减弱土壤毛细管水的上升运动,降低土壤地下水的蒸发强度,以抑制土壤返盐。
实行以增施土壤有机质为中心的综合改良措施,收效显著。有机肥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可加速土壤脱盐,并有抑制土壤返盐的作用。腐殖酸类肥料(如腐殖酸氮磷钾复合肥)特别使用于盐碱和缺磷的土壤。腐殖酸有较强的离子交换作用,可以同有害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减低土壤盐分浓度,减少钠离子对植物的危害。另外,腐殖质本身具有强大的吸附力,有吸盐的效果,还能产生有机酸,增大阳离子的溶解度,活化钙镁盐类,有利于土壤脱盐;增施麦糠、锯末、马粪,有明显的保墒、抑盐,提高地温和促进土壤脱盐作用;施过磷酸钙、硫按、硫酸钾、磷酸二按等化肥,可以降低土壤碱性,配以适量的复合肥或硫酸亚铁效果更好;宜施豆饼、棉籽饼,也有良好的改土治碱的作用。重盐渍土地采取深耕晒堂,脱盐效果更为显著。深耕晒垫,在新疆有两个适应时期。一是春末夏初,此时气候干燥,气温升高;深耕后,土块容易干燥,又值杂草萌生,深耕还可以起到灭草的目的,二是初秋,地下水位处于回落时期,气候干燥,也是土壤返盐盛期,此时进行深耕,可同时发挥防止土壤返盐的作用。
平整土地此项作业是加速土壤脱盐、消灭盐斑地、改良盐渍土的一项基本功。要依各地的不同自然地形条件,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方法,达到土地整平的目的。中耕松土在土壤含盐量未达到造林树种所能忍受的限度以前,中耕松土十分重要。灌水后及时中耕,疏松表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阻止返盐和加速脱盐。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82-01
所谓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不适合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根据土壤中所含盐分和碱分的多少,还可进一步将盐碱地划分为轻度(0.10%~0.25%)、中度(0.25%~0.50%)和重度(0.50%~0.6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各种盐碱地往往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中,影响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质地条件、地下水以及河流和海水的影响等。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 8亿hm2,其中我国盐碱地的面积为9 913万hm2。
人们对于盐碱地改良的研究由来已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一方面是排除已经积累在土壤中的盐分,另一方面是防止盐分进一步积累到土壤中(即返盐)[1]。但是盐碱地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受自然条件,如地貌、地形、土壤、气候及水文地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受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方式、水利工程设施等因素的影响[2]。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土壤中的含盐量与盐分的组成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应该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1 改良前准备工作
应该在治理之前先做2项准备工作:一是要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盐碱地做全面的调查分析,特别是要做好对于盐碱地土壤情况的调查,如了解土壤盐渍化的起因、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要对盐碱地土壤的演变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由于盐碱地土壤的类型繁杂,发生程度不一,土壤情况各异,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中水分、盐分的运动[1],给改良盐碱地增加了一定难度。笔者对各种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进行归纳,包括整地法、深耕深翻法、锄地法、填沙法、排水洗盐法、有机肥料法、化学改良法以及生物改良法等,以期提高土壤质量。
2 改良方法
2.1 整地法
削高垫底,平整土地,可以使从降雨和灌溉过程中获得的水分均匀下渗,提高冲洗土壤中盐分的效果,也可以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减轻盐碱危害。
2.2 深耕深翻法
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土地表层盐分聚集多,越到下层就会越少。经过深耕深翻,可以把土壤表层中的盐分翻到土壤的下层,同时把下层含有盐分较少的土壤重新翻到土壤的表层。通过深耕晒垡能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活性以及肥力,增强土壤的通透性能,从而能够有效地起到控制土壤返盐的作用[3]。这一做法有利于耕作蓄水。盐碱地深耕深翻的时间最好是在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季是土壤一年中返盐较重的季节。但在深翻盐碱地的时候,春宜迟,秋宜早,以保作物全苗。特别是在秋季耕翻,尤其有利于杀死病虫卵和清除杂草。
2.3 锄地法
锄地可以疏松表层土壤,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当盐碱地作物出现滞长现象时,不宜平锄、浅锄,而应早锄,适当深锄;适时锄地,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这样可以降低盐碱地的危害程度,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4 填沙法
对于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地,可以把含有较细颗粒度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从而使泥沙沉淀下来,也可以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便于淋洗。之后再通过排水系统将溶解的盐分排出。而对于盐碱化程度比较重的土地,最好可以按照实际的行距、株距挖坑,将坑内的盐碱化土壤挖出,再填入适量沙土,待降雨或者灌溉后方可进行播种[4]。因为泥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矿物养分,所以填充泥沙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使用此方法一定要预先进行专门的规划和设计,并且要注意加强灌溉管理,防止泥沙淤积河道。
2.5 排水洗盐法
通过建立水利工程设施,在盐碱地上采用较大定额的灌溉,以充分溶解土壤盐分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碱经下渗排到深层土壤中或者被直接淋洗[1]。对含有盐分的大量水可以通过排水沟加以排除。排水洗盐法可以起到淋盐洗碱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排水是保证冲洗效果的关键措施,无排水的冲洗,应尽量避免。
2.6 多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
盐碱化土地一般都具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1]。因此,可以在盐碱地中大量投入人粪尿、绿肥、饼肥、畜禽粪便、秸秆、麦草肥以及混合制成的肥料等有机肥。有机肥料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转化形成腐殖质,而分解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的碱性,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分解养分,促进养分的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由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提高作物耐盐力。同时,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对土壤中的有害阴、阳离子起到缓冲作用。因此,使用有机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缓冲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盐分组成,降低土壤碱性。同时,腐殖质可以使土壤透水性增强,使用化肥可以加强淋溶作用,减少水分蒸发和抑制土壤返盐。
此外,无机肥料也可增加作物的产量,要扩大有机肥源。如果施肥的同时配合灌溉洗盐,改良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然而,盐碱地在施用化肥时要避免再施用碱性肥料,如钙镁磷肥、氨水等,宜施入中性和酸性的肥料,以施有机肥料和高效复合肥为主,并注意控制低浓度化肥的施用。高浓度复合肥无效成分少,残留少。其中,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比较适合施用于盐碱地,且具有改良盐碱地的良好作用。但是化肥每次用量不宜过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1]。
2.7 化学改良方法
盐碱地因为其含有碱性盐类如重碳酸钠、碳酸钠,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通透性,直接危害作物的生长,需进行化学改良。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用石膏(即硫酸钙),再灌溉冲洗,即可达到改良的效果[5]。每年在盐碱地上施石膏1 125 kg/hm2,3年后盐碱化程度会明显下降。有些地方施用麦糠,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2.8 生物改良方法
可以选用抗碱作物种植在盐碱地,如棉花、苜蓿、油葵、高粱、大豆、玉米、葡萄等抗碱作物品种,从而减轻盐碱危害,确保作物增产丰收。也可以选种水稻,是中国改良并利用盐碱地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插秧之前先进行排水洗盐,在水稻的生长期淹灌以及大量排水换水,就可以冲洗和排走土壤中多余的盐分,能够较快地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要想通过种植水稻来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灌排水利工程系统,从而保证按时按量的供水、排盐和控制地下水位。在水旱轮作区,为了减轻淹灌对旱作区的不良影响,必须在水稻田的周围挖很多排水沟,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因此,在不适于旱作的广大地区推广种植水稻改良盐碱地的方法,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既可以减少盐碱危害,改良盐碱化土地,又可以收获水稻,此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3 参考文献
[1] 韩晓,王凯元,尹昭霞.高台县盐碱地初步治理浅析[J].甘肃农业,2011(2):29-31,33.
[2] 张建锋,宋玉民,邢尚军,等.盐碱地改良利用与造林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6):124-129.
[3] 王春娜,宫伟光,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发展[J].防护林科技,2004(5):38-41.
土壤改良的方法很多,如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树行间种草、果树行间间作其他作物及挖出土内石块,进行客土、泥中掺沙、沙掺泥等。改良土壤要根据果园土壤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改良方法。现介绍几种改良土壤的方法:
1 深翻
1.1 深翻土壤的作用
深翻果园土壤,可以起到松土、增加活土层厚度、改善土壤通气、改善土壤透水性能、增加土壤蓄水、调整土温及促进微生物活动的作用,从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有利果树根系生长。
对土层瘠薄,园地下层皆是沙石的果园,逐年由里向外,上下翻1次,将熟土翻到下面或将熟土与沙掺合;沙石多的果园,定要逐年扩穴,去石客土;泥中掺沙、沙中掺泥,都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1.2 深翻的方法
有逐年放树窝子深翻、果树行间和株间深翻、结合施基肥全园深翻等方法。山地果园在梯田或树盘的内半部深翻。深翻的宽度60~80厘米,深50厘米,深翻地长度,以树冠的1/2~1/4为宜。
深翻,可以一次或分几次进行,顺树行对土壤渐渐深翻;或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扩大果树植穴深翻。
2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增施有机肥料、行间种草、园地覆草、落叶归根、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缓解或避免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肥力。果园行间种草,表土层不,土壤温度变幅较小,水分蒸发量则少,气候干旱轻微时,能起到调节地温和抗旱保墒作用。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腐殖质增多,园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能够缓解或避免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肥力都能增强。增施有机肥,一定要施腐熟的有机肥。
当今各地果园,园地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有多有少,大部分果园的土壤,有机肥料的补充不足或根本得不到补充,有机物质含量逐年下降;也有少部分设施栽培(大棚栽培、温室栽培)果树,施用有机肥料超出了适宜范围,导致土壤中植物病源菌增加,造成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3 为表层根系创造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
栽植任何一种果树,果树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含有的养分和水分。果树的表层根系是根系的主要活动区域,它对形成花芽及提高果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与果树成花坐果、果实发育密切相关的钾、锌、硼元素,也主要靠表层根系吸收。
因此,栽培果树必须重视养根,要养护和利用果树的表层根系,就要为表层根系生长创造适宜生长的土壤条件,对于不良的土壤,就必须进行改良。
4 行间种草、覆盖树盘、种绿肥
在果树行间种草或用有机物(农作物秆叶,杂草等)覆盖果树株间地面,或覆盖树盘,或在树行间种绿肥,都能起到土壤改良作用。
5 间作
摘要:文登海滨盐土由海相沉积而成。土壤层全盐含量1.19~4.67%,土壤含盐量大,是典型的土壤重盐碱化地区,多数园林树木难以生长。笔者从事园林绿化行业十余年,完成多次滨海滩涂绿化工程项目,采取工程,化学,等综合方案解决盐碱地绿化案例。文登海滨为例淡滨海盐碱地改良文案。
关建词:碱盐土 工程 化学等综合解决文案
一、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碱度pH值是植物营养最重要的参数。植物营养吸收依赖于对土壤或基质的pH值精确调节:pH值过低阻碍大量元素吸收;pH过高,阻碍微量元素吸收,如缺铁失绿等。大多数植物在pH>9.0或
(一)生物方面:土壤中转化有机养分是在微生物参与下进行的(微生物分泌使有机物分解的酶),土壤酸性或碱性对微生物生长有影响。酸或碱环境还会使植物根细胞原生质层的蛋白质带正或负电荷,与所吸收的矿物离子发生吸引或排斥。各种矿质元素都是以离子状态被吸收的。土壤中各种矿质元素的离子,有些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有些被土壤颗粒吸附着。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和被土壤颗粒吸附着的离子,都能够被根选择吸收。
(二)化学方面:土壤酸碱度对土壤结构性有影响。酸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大,容易把胶体中钙离子代换出来淋失,故酸性土易板结。而碱性土壤含有大量代换性钠离子、氢氧离子,使土粒分散,干后板结,造成碱土的结构性不良。阳离子矿物溶解度降低从而影响吸收。在酸性环境下植物会更多的吸收阴离子,同时抑制阳离子吸收,放出OH- ,使环境向中介点移动。在碱性环境中更多吸收阳离子,抑制阴离子交换,向外放出较多H+,同样使外部环境向中性移动。这也明确解释出植物的逆境抗性,突出适应性,说明了植物吸收物质是溶液PH变化的原因
二、盐碱良措施
盐碱良措施有多种,合理适度添加土体有机质;适度添加相关微量改良剂,充分利用生物的改性作用等都能进到土壤改良的效果。针对不同地理特征,采用相应的改良措施显得非常重要。盐碱地改良措施大原则: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散盐留。
(一)盐碱地改良的物理方法
1.工程措施
1.1地下空间处理,隔盐层处理:砾石、排水板等等物理处理形式,主要起到土体内纵向空间隔离的作用。隔盐层的处理过程中,水平标高非常重要,隔盐层应处于常规水平面以上,主要功能为隔断水分的纵向的疏导。淋洗过程中,具有加速水体疏导,富集盐碱水外排的功能。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结构可以因地制宜。蒸腾过程中,阻断水分向上传导。在多种隔盐层处理形式中形式中,煤块的应用有特殊的作用,吸附、中和碱性、造成气态隔离层为主要特性,可单独使用或结合其他设施使用。含硫类岩石作为砾石隔离层或基层石效果更好,我公司在锦州项目中因此受益非常大。砾石层上部过滤层除采用无纺布外,可视情况适量采用秸秆、树枝等植性天然材料,即可起到过滤作用,后期又可增加土体内腐殖质含量,一段时间内又可有效增加地温。
土体的种植区域内,根据具体情况,地下采用网格状布置排盐通道。布设方法:
(1)排盐管网布设:微地形区域环形布设主管(DN100PVC渗管),两地形高点间设次级管(DN60PVC渗管)与主管连接,另根据现场情况如有低洼处增设鱼骨状管与次级管连接。主管与集水井连接。集水井通市政雨水管网,或就近排向水域,也可富集后抽取外排。
(2)排盐施工工艺:
1)施工工序:土方造型盲沟开挖(包括开挖、整平找坡、铺沟底石子、铺管)铺碎石层铺无纺布覆种植土。
2)施工方法:①土方造型:根据排盐防碱相关规范要求,在排盐工程以下进行土方造型。造型参照地形设计图纸。②铺设排盐管:顺坡降方向间隔6-15m并行挖掘盲管沟:槽底宽300mm,盲管沟保持0.2%坡降,从高处挖起,沟要直,沟底要平整。盲管沟内平铺300mm厚的碎石(炉渣、石子等),排水沟内也要用碎石或石子铺平,并保持相应的坡降。盲沟内中心铺设(次盲沟用Φ6cm,主盲沟用Φ10cm)双波纹PVC渗管,接口处应胶粘牢固,上下两端用无纺布封口,应扎严紧。盲管过路时应外套钢管或水泥管子予以保护,保持相应的坡降;排水沟内铺设Φ10-12cm排水管(塑料、水泥、砖管等),侧面用石块或插木棍固定。排水管连接市政排水管网、明沟、集水井,且高于其水位15cm上。接口部分位置应准确,并用细石混凝土封闭孔洞周边缝隙。将并行的渗管与排水管连接,封闭接口处,保持通畅、完整的排盐管网。将渗管和排水管四周用碎石(沪渣、石子等)填盖,其厚度应不小于15cm。盲沟上再铺透水无纺布。③铺设隔淋层:在地下最高水位上、栽植层以下铺设厚度为300mm的碎石,其上铺透水性无纺布,形成隔淋层。隔淋层应平整均匀,不得间断。④修建集水井:集水井应沿排水沟方向,间隔50-100m设置。从隔淋层下开挖,至栽植层以上、高于地表10cm,加盖护理。集水井用砖和水泥修建,上口直径60-80cm,下底直径120cm,底部应与地下水位持平。
2.土体改良
2.1增加土体内有机质含量:增加土体内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利于植物生根,增加植株的抗性、适度应性。
2.2用化学土壤改良剂:是指施用化学改良剂改善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碱土)理化性质的过程。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硫酸亚铁,硫磺、硫酸、腐殖酸、腐殖酸钙等。施用化学改良剂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土壤溶液和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中盐基的组成等。例如,施石灰于酸性土壤,可减弱土壤的酸度,亦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碱化土壤施用石膏,可降低土壤pH值和碱化度,对土壤结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
3.利用不同的植物营造景观
生活在盐渍土壤中的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抗拒盐害的机制,根据这些机制将盐生植物分为三种类型,即:抗盐植物(如芦苇)、聚盐植物(如盐角草)和泌盐植物(如柽柳)。构筑景观可从不同的生理特性入手,遵循适地适树安排景观材料的原则,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习性,来营造合理的生态景观。对于重度盐碱地,可采用渐进式种植模式。
4.结合相应的灌溉形式,满足植物的习性,造成盐碱地的淋洗作用
1 盐碱地的定义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hm2,其中我国为9913万hm2。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积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2 盐碱地的分类
盐碱地在利用过程中,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率为70%~80%,含盐量在0.3%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6%,出苗率低于50%;中间这块就是中度盐碱地。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3 形成原因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质地和地下水、河流和海水的影响、耕作管理的不当。
4 改良技术措施
当土壤中含盐量超过0.3%时,大多数园林植物不能很好存活。因此,盐碱地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良土壤。盐碱地种植分析与土壤改良方法,应该适用于大部分盐碱地地区。它包括盐碱地土壤改良工程、客土绿化工程两部分。
4.1 盐碱地土壤改良工程
盐碱地土壤改良包括淡水洗盐、大穴整地和生物改碱3种措施,适合于生活区、家属区和其他非重点地段的绿化工程。
4.1.1 淡水洗盐。在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区域,可采用淡水洗盐的改良措施。具体作法是:先整平土地并做好畦,然后灌足淡水,黄墒时进行深翻(注意不要打碎土块)。20多天后,土块晒干,盐碱集聚表面,再灌淡水深翻,这样反复进行3~5次后,播种田青,并在花期压青,灌水。
4.1.2 大穴整地。挖长、宽各1.5cm,深1cm的大穴,拣出石块、砖头等建筑垃圾后回填原土,覆盖5~10cm厚的中砂后灌水,此法适合于土壤含盐量0.3%~0.5%的行道树绿化工程或楼房北侧的绿化工程。
4.1.3 生物改碱工程。用黄须菜、田菁等耐盐碱植物培肥土壤,抑制土壤盐分上升,从而使土壤脱盐。具体做法是:将种植地整平做畦后,深翻、浇水,然后栽植黄须菜,并加强肥水管理,定期收割。2~3年后可除去黄须菜,播种田菁,并继续加强管理,适时翻压。1年后,土壤含盐量降低至0.5%以下时,可栽植村姑子、砂枣、紫穗槐等树种,2~3年后,可换成白蜡、刺瑰、旱柳等耐盐树种。此法适合于重点地段的大面积绿化。
4.1.4 化学改良法:①施用磷石膏,②巧施化肥,③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④施用抑盐剂。
4.2 客土绿化工程
客土绿化工程是滨海盐碱地区城填绿化中采用较多的土壤改良措施,根据种植地的立地条件、绿化功能、要求和财力的不同,所采用的客土绿化工程也不相同。
4.2.1 大穴客土。挖长宽各1.5m,深1m的树穴,填满客上上部覆盖5~10cm的中砂,此法适合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行道树绿化工程。
4.2.2 大穴客土、上部做挡土堰口。挖长、宽各lm的大穴,上部周围做钢筋混凝土土堰口(地下20cm,地上20cm),下部垫20cm鹅卵石后填客土,表面覆盖5~10cm厚的中砂。此法适合于行道绿化工程。
4.2.3 客土抬高地面。底部设隔离层将栽植地挖深60~80cm,周围设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高出地面30~100cm),底部填20~30cm厚的鹅卵石或直径3~5cm的石子,然后换填客土。此法是重点绿化区通常采用的绿化工程,虽然一次投资较大,但见效快,绿化美化效果好。
4.2.4 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或客土抬高地面底部设隔离层及滤水管。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的重点绿化地区,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和正常生长,经常采用该项土壤改良工程。即将种植地挖深60~80cm,底部压实,做水泥砂浆防水层,留好排水孔,周围设防水挡土干墙(高出地面40~80cm),填20cm厚的鹅卵石或石子后填客土。或者将种植地挖深60~80cm,并根据排水要求形成一定的坡度,底部铺设直径30cm的缸瓦滤水管,并使其与周围排水系统相接。然后,填30cm厚的鹅卵石或石子,周围做好挡土墙后,填满客土。该项绿化工程投资较大,但能够保证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是滨海重盐碱土地区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
5 树木种植与施肥
5.1 种植
盐碱地区的树木种植与一般土壤地区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3点:①在客土绿化工程的大穴整地改良工程中,植树前必须浇透淡水,并在土壤踏实后平整土面。②在树木栽植时一定要踩实,以使土壤与根系密接,减少风摇对树木成活的影响。③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促进树木根系生长,在树木浇完第一遍水后,其周围要用塑料薄膜覆盖。
5.2 施肥
盐碱土的施肥原则是以施有机肥料和高效复合肥为主,控制低浓度化肥的使用。有机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对土壤中的有害阴、阳离子起缓冲作用,有利于发根、促苗。高浓度复合肥无效成分少,残留少,但化肥的用量每次也不能过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施过化肥后应结合灌水,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6 后期养护
盐碱地绿化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后期养护,其养护要求较普通绿地标准更高、周期更长。为给树木供应充足的营养,可用氯酚素喷洒树木叶片,同时进行叶面施肥。树木栽植后1个月,第1次浇足安浆水,第2次浇保养水,1个月3天一小浇,7天一大浇。小浇即在根部少浇水,主要是叶面喷水,保持叶面水分;大浇即在根部浇足水,且持续浇2~3次以上,以达到树根在软土壤中生出新的毛细根的目的。最初几个月要浇淡水,逐渐在淡水中添加当地地表水。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在植物根部和叶面喷水、洒水,降低根部土壤的温度,保证花木的正常生长。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4A zeolite, tourmaline, and fly ash on the amendment of soil with high saline groundwater table, a soil colum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salt tolerant grass, Puccinellia tenuiflo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se three materials on the inhibition of salt accumulation in topsoil. Also, the three materials showed no effect on the increase of plant growth. The 4A zeolite tightened the soil andeven inhibited plant growth. Tourmaline showed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alt accumulation in topsoil and plant growth.Fly ash increased saltaccumulation in topsoil, but itstimulated plant rootextending to deepersoil with lower salinity, resulting in an alleviation of salt stres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all the three materials were unsuitable forthe inhibitionof salt accumulation in topsoil, while fly ash can be used to loosen tight saline soil.
Key words:salinesoil;4A zeolite; tourmaline; fly ash; puccinellia tenuiflora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资源和生态问题,是生态恢复和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在各类改良方法中,在土壤中施用改良剂的方法得到广泛关注。利用特定的改良剂调节盐碱土的理化性质,缓解盐分对植物的伤害,相比于其他方法具有见效快、投入小、周期短的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材料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改良或修复,包括糠醛渣、生物炭、沸石、电气石、粉煤灰等。
沸石是一种多孔矿物,具备良好的吸附性能。有研究表明,天然沸石加入土壤后增加了萝卜的产量,并且起到了阻隔盐分的作用[1],沸石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盐碱化土壤改良剂[2]。4A沸石相较于天然沸石而言,其吸附能力更加优秀,结构、性质均一,因而对于水溶液中的Na+应当具有更好的吸附能力。然而,尚没有4A沸石用于盐碱地土壤改良方面的报导。电气石是一类矿物的统称,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其用于吸附重金属的研究已被广泛报导[3]。有研究发现,电气石对Cu2+、Pb2+、Zn2+、Cd2+等离子均有吸附效果,是一种优良的新型吸附剂[4]。然而,电气石对于Na+的吸附研究则少见,将其用于盐碱土壤改良的报道罕见[5]。粉煤灰是燃煤工业产生的废弃物,将其用于改良土壤已有广泛报导[6]。有研究发现,在滨海盐渍土中施用一定的粉煤灰后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能力,使土壤含水量上升[7]。然而,粉煤灰良好的透水效果在干旱但高地下水位的地区是否会加重土壤表层盐分的积累,尚未得到证实。
较高的地下水位是导致表层积聚盐分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以往关于高盐土壤改良的研究较少考虑地下水中盐分向上迁移的贡献。本研究试图通过土柱试验,模拟具有较高水位的土层,以碱茅为供试植物,考察4A沸石、电气石、粉煤灰对表层土壤盐分聚积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滩涂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层盐渍化的缓解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南开大学日光温室进行,起止时间为2013年10月22日(植物移栽)至2014年2月28日(收获)。在试验期间温室内气温范围为0~35 ℃,日均温约为10 ℃,相对湿度约为10%~70%。试验中后期由于气温下降,于2013年12月25日将试验场地转移至室内日光灯培养架(光照度为72 mol?m-2?s-1),直至2014年2月28日收获。室内气温约为20~28 ℃,湿度约为20%~50%。
试验用土取自山东寿光,基本理化性质为:含水率3.39%,有机质2.46%,碱解氮26.61 mg?kg-1,速效磷9.10 mg?kg-1,含盐量1.05 g?kg-1,pH值为7.98。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种子由天津园林绿化研究所提供;4A沸石由南开大学催化剂厂提供,过400目筛;电气石购于天津市鸿雁矿产品有限公司,过400目筛;粉煤灰取自南开大学供热站。
以聚氯乙烯(PVC)管为容器(内径110 mm,高400 mm),一端以聚乙烯(PE)袋封口(两层),每管装土4.5 kg。底部放置一个塑料托盘,防止聚乙烯袋与地面摩擦破裂(图1)。
1.2 试验方法
将碱茅种子播撒在聚苯乙烯育苗盘中,3周后将幼苗移栽至PVC管。
试验设置两个盐浓度水平:0 g NaCl?kg-1干土(无胁迫组),10 g NaCl?kg-1干土(胁迫组)。每个盐度水平下设置4组改良剂处理:不施加改良剂;4A沸石;电气石;粉煤灰。
所有改良剂添加量均为10%(质量分数),与土壤混匀后装柱。每组处理设4个平行,共计32个柱子。每个处理移栽50株幼苗,幼苗移栽经5 d适应后,给胁迫组处理添加盐胁迫(10 g?kg-1),以NaCl溶液形式,由聚乙烯袋口加入(图1)。添加去离子水使水位至15 cm高度,试验期间每天检查水位变化,并从塑料袋口处加去离子水,维持塑料袋内水位为15 cm。在生长期内浇灌两次霍格兰营养液,共计100 mL?柱-1。
1.3 指标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试验结束时,在不损伤植株根系前提下,对每个处理均匀挖取基质表面下方5 cm处土壤。用于测量可溶性盐含量,以土壤浸提液(水土比5∶1)的电导率表示。
收获碱茅地上、地下部分,于105 ℃杀青15 min,80 ℃烘干12 h,研磨,消解,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OES)测定钠元素含量。消解过程如下:称取0.2 g左右(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样品,加入65%硝酸7 mL,30%过氧化氢1 mL,用微波消解仪消解。消解过程由程序控制:首先升温至130 ℃,持续5 min,升温至150 ℃,持续5 min,升温至180 ℃,持续10 min,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以去离子水定容至25 mL,经0.45 μm醋酸纤维微孔滤膜过滤备测。
数据处理使用IBMSPSS Statistics 2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较,P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碱茅生物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无盐胁迫时,土壤中施加电气石和粉煤灰对碱茅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加4A沸石的处理碱茅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添加盐胁迫的处理中,电气石与粉煤灰处理对碱茅生物量影响不大,4A沸石的加入则显著降低碱茅生物量。在该试验条件下,10 g?kg-1NaCl胁迫显著降低了碱茅的生物量。从碱茅生物量上看,施加的3种改良剂均无显著的改良效果。在试验期间发现,保持充足供水条件下,4A沸石处理土壤表层极为干燥,水分上行困难,因此碱茅难以生长,试验中期即出现枯亡的现象。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表层含盐量的影响
采集植株收获后的表层土壤,测定其水溶液电导率,以表示土壤含盐量,其结果如图3。在无胁迫处理中,粉煤灰处理与其余处理的电导率有显著差异。在胁迫处理组,粉煤灰处理与其余处理的电导率差异显著。这表明,粉煤灰会显著加剧土壤盐分在表土层的积聚。为排除添加剂引入盐分造成影响,用烘干残渣法测定了4A沸石、电气石、粉煤灰各自的可溶性盐含量,粉煤灰可溶性盐含量与实验用土接近(约1 g?kg-1),4A沸石与电气石自身可溶性盐含量较低(约为0.1 g?kg-1)。在无胁迫处理组中改良剂引入的盐分不超过土壤基质,在胁迫处理组中,不同改良剂引入的盐分相比于10 g?kg-1的胁迫强度只占不到1%[(1-0.1)×0.1÷10=0.9%],因此本研究中不考虑改良剂引入盐分的影响。
本试验中胁迫强度由添加的NaCl质量控制,为更加直观地比较胁迫强度(10 g NaCl?kg-1 )与试验后土壤含盐量,笔者取电导率数值最大的一组土壤样品(7.41 ms?cm-1,约相当于18.7 g?L-1的NaCl水溶液)用烘干残渣法测定,其含盐量为20.1 g?kg-1。由于试验设定的胁迫强度为10 g?kg-1(考虑土壤基质背景含盐量则约为11 g?kg-1),即土柱下部土壤含盐量显然低于平均胁迫强度。该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的高水位条件下,柱状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从上到下依次降低,表层土壤含盐量远高于土壤平均含盐量。
2.3 不同处理对碱茅植株内钠含量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胁迫组相比于无胁迫组,碱茅体内钠含量显著上升。添加4A沸石的处理植株体内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除此之外,无论是胁迫组还是无胁迫处理组,电气石或粉煤灰的加入对碱茅植株内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钠主要积累于碱茅的地上部分。各处理组碱茅根部对钠的累积无太大差异,地上部分胁迫组相比于无胁迫组也无数量级差异。在只考虑均值的情况下,可以发现,粉煤灰的加入略微提高了碱茅的生物量,降低了植株体内钠浓度,所以在图5中,胁迫+粉煤灰处理相比于胁迫对照具有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 论
(1)4A沸石、电气石、粉煤灰3种物质加入土壤后均未能减缓土壤盐分向地表富集,且粉煤灰显著促进了土壤返盐;
(2)粉煤灰对盐碱土壤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盐分表聚,使得耐盐植物能够更好地在土壤深层扎根,吸收深层低盐土壤的水分,降低盐害;
(3)粉末状4A沸石和电气石对缓解植物盐胁迫并无明显作用,不宜用作盐渍化土壤改良剂。
3.2 讨 论
粉末状4A沸石不适用于土壤改良。在本次试验中,粉末状4A沸石加入土壤后,在低盐浓度下(无胁迫处理组)略微提高了表土含盐量,与胁迫对照相比则略微降低了表土含盐量,但均不显著。从图2生物量的结果中可以看出,4A沸石加入土壤后不仅未促进碱茅的生长,反而显著地降低了碱茅的生物量。试验过程中亦发现4A沸石处理组在供水充足情况下,土壤表层仍十分干燥,土壤板结严重。4A沸石是一种人工合成材料,通常是极细的粉末。呈粉末状的4A沸石加入土壤中后,使土壤黏粒组分大大增加,土壤中黏粒成分升高虽然会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8],但同时会使土壤水力传导系数下降[9],凋萎系数升高。由于4A沸石用于盐渍化土壤改良尚无报道,我们比较使用沸石对盐渍土进行改良的文献发现,多数试验使用的沸石粒径以4 × 6、6 × 8、6 × 14等筛网规格描述,约相当于4.75~3.35、3.35~2.36、3.35 ~1.40 mm[10],其粒径均远大于4A沸石。
电气石对于盐渍化土壤并无明显改良效果。生物量、试验后表土含盐量、植物体内钠含量等多项指标结果显示,添加电气石的处理组相比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即电气石不会加重盐渍土表返盐,但也不会促进植物生长。鉴于有众多文献指出,电气石对多种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11],为避免土壤重金属富集,对植物产生毒害,不推荐使用电气石作为盐渍化土壤改良剂。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垂直分布;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785-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18
盐碱土是气候干旱、蒸发量强等情况下形成的一类特殊土壤,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的重新分配,致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1]。用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是将工业废物的再利用和农业土壤改良相结合的一种改良方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盐碱化恢复过程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不同属性过程组成。其中,生物过程尤为重要,土壤节肢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土壤生态因子也决定了土壤节肢动物的生存与活动[3-5]。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对环境变化或干扰的反应极为敏感,可作为土壤环境监测的敏感因子[6]。土壤线虫[7]、原生动物[8]、蚯蚓[9]、甲螨[10,11]等类群已被应用于作为反映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土壤盐渍化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演变过程的生态驱动机制逐步受到关注,土壤节肢动物的种群分布、密度及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有机物含量及肥力结构密切相关。中国北方干旱区盐碱化生境如黑河流域[12,13]、吉林羊草草原盐碱生境[14]、宁夏银川北部盐碱改良地试验区[15,16]、新疆尼勒克农田[17],湿地盐碱化生境如崇明瀛东[18]、扎龙湿地[19]、豫东黄河[20]等不同盐碱化生境中陆续开展的一系列土壤节肢动物生态学研究表明,土壤pH、可溶性盐、碱化度、有机质等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主要因子,而且受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不同盐碱化生境的优势类群差异很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对黑河流域土壤盐渍化及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演变特征的耦合可显著改变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12,21]。
土壤盐碱化是目前制约宁夏农业增产的土壤因素之一,用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正逐步深入,并成为盐碱化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研究盐碱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和土壤环境的演变特征,为进一步解析盐碱化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演变机制奠定基础。为此,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改良措施下盐碱苜蓿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土壤节肢动物对盐碱化恢复的响应,为深入揭示盐碱化恢复的生物过程机理和制定有效的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研究地位于宁夏平罗西大滩试验基地(E106°22′50″,N38°48′18″,海拔1 095 m),地处河套平原西南部,地势平缓低洼,境内分布有中国乃至世界特有的龟裂碱土。该地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50 ℃,年平均降水量18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平均海拔1 100 m。地下水埋深约1.50 m,盐分类型主要有NaCl、Na2SO4、Na2CO3,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土壤碱化度为15%~60%,pH 8.00~10.40,全盐含量0.25%~0.65%。
1.2 样地设置与土壤节肢动物采集鉴定
样地设在6×6拉丁方设计(36个小区)的苜蓿(Medicago sativa)试验田(已种植2年,每年夏季和秋季各刈割1次),小区面积5 m×10 m,总面积1 800 m2,苜蓿株(丛)距10 cm,行距30 cm。共设6个处理,处理1(MXA)不用任何改良技术;处理2(MXB)施脱硫石膏1.5 t/667 m2;处理3(MXC)施改良剂0.5 t/667 m2+有机肥2.0 t/667 m2;处理4(MXD)洗盐灌水定额270 m3/667 m2;处理5(MXE)施脱硫石膏1.5 t/667 m2+灌排措施(同处理4);处理6(MXF)施脱硫石膏1.5 t/667 m2+有机肥2.0 t/667 m2+改良剂0.5 t/667 m2+灌排措施(同处理4)。采样于2014年6~10月进行,每20 d采集1次,共采集7次,同一处理选择3个小区,并在3个小区上各设3个重复。每一样方以200 cm3环刀法分0~5、5~10、10~15 cm三层取土样,带回实验室分别用Tullgren法(干漏斗法)进行分离提取土壤节肢动物[22]。
对采集的土壤节肢动物标本进行鉴定[22-24],因土壤节肢动物成虫和幼虫的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所以将成虫和幼虫分开统计数量。
1.3 土壤理化因子分析
在每个样方内,用环刀法按照0~5、5~10、10~15 cm分层取土样,装入袋中,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全盐和碱化度值[25]。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分别用TP-ST-1和TP-SR-1在样地野外测定。
1.4 数据分析
各类群数量等级划分:个体数量占全部捕获量10%以上为优势类群,介于1%~10%之间为常见类群,介于0.1%~1%之间为稀有类群,0.1%以下的为极稀有类群。以土壤节肢动物密度(D)反映不同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其含义为100 cm3捕获的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H)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为H′=-∑PilnPi,其中Pi=Ni/N,Pi是第i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Ni是第i种的个体数,N是总个体数[26]。
土壤因子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分析[27]。关联系数:rij(k)=(Δmin+PΔmax)/Δij(k)+PΔmax,式中,Δmin、Δmax分别为所比较数列的绝对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P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在0.1~0.5,本研究取值0.5。
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分析不同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差异。采用Correlate相关分析中的Pearson指数分析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类群丰富度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检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在研究样地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10 194头,31个土壤节肢动物类群,隶属于3纲11目27科(表1)。依据个体数量划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和棘跳科,其个体数分别占群落个体总数的75.52%和10.77%;甲螨亚目和等节跳科为常见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7.66%和4.29%;稀有类群为6个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1.04%;极稀有类群为21个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0.72%。不同样地主要类群略有差异,其中MXA样地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77.21%)和棘跳科(10.26%),常见类群为甲螨亚目(9.36%)和等节跳科(1.16%),特有类群为疣跳科、啮科;MXB样地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83.80%),常见类群为甲螨亚目(3.42%)、棘跳科(8.48%)和等节跳科(3.61%),特有类群为叩甲科;MXC样地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74.90%)和棘跳科(10.61%),常见类群为甲螨亚目(5.83%)、等节跳科(5.51%)和地蛛科(1.13%),特有类群为康(虫八)科;MXD样地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76.88%)和棘跳科(11.99%),常见类群为甲螨亚目(6.18%)和等节跳科(3.93%),特有类群为苔甲科;MXE样地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60.81%)、甲螨亚目(14.52%)和棘跳科(10.86%),常见类群为等节跳科(8.66%);其中MXF样地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73.13%)和棘跳科(14.22%),常见类群为甲螨亚目(7.90%)和等节跳科(2.02%)。
优势类群前气门亚目种群密度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F=24.472,P0.05)。不同改良措施对稀有和极稀有类群数目没有明显影响,但MXA样地最多,MXE样地次之,MXC样地和MXF较少,说明在人工干扰条件下,稀有类群数目有减少的趋势。稀有和极稀有类群数目受土壤水分量的影响显著(r=0.932,P
由图1可知,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苜蓿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丰富度(F=1.083,P>0.05)没有显著影响,MXA样地类群丰富度最高,说明农艺措施干扰会降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不同改良措施明显影响盐碱苜蓿地土壤节肢动物聚集程度,MXB样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样地(F=0.389,P
2.2 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
本次调查研究中,0~5、5~10、10~15 cm土层总类群数分别为24、22、18个,个体数量分别占调查总体数量的40.26%、41.32%和18.42%。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存在差异,0~5 cm层与10~15 cm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566,P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苜蓿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丰富度和密度随土层而变化的规律的影响略有不同(图3)。0~5 cm层MXA样地的类群丰富度显著高于MXB样地,不同样地间类群丰富度差异不显著(F=1.386,P>0.05)。5~10 cm层MXB样地的类群丰富度显著高于MXE样地,而其他不同样地间类群丰富度差异不显著(F=1.432,P>0.05)。不同改良措施对不同土层的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分布没有显著影响,MXB样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在3层中均为最高,在0~5 cm层MXF样地最低,5~10 cm层MXC样地和MXD样地最低,10~15 cm层MXC样地最低。
2.3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
不同样地0~15 cm土层土壤理化因子的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不同改良措施下,样地间的土壤全氮、有机质、pH、全盐和碱化度有所不同。MXA样地pH、全盐和碱化度显著高于其他样地,5种改良措施下的土壤全盐差异不显著,MXB样地的pH分别与MXD和MXE样地差异显著(P
微地域内土壤节肢动物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十分复杂,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前气门亚目和棘跳科密度、常见类群甲螨亚目和等节跳密度、稀有类群密度、类群丰富度、总密度、群落多样性指数作为母数列(y),并依次定义为前气门亚目(y1)、甲螨亚目(y2)、棘跳科(y3)、等节跳科(y4)、稀有类群密度(y5)、类群丰富度(y6)、群落密度(y7)、群落多样性(y8)为母数列,对土壤的理化因子(表3)作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差异明显(P
在所有的系数(表3)中,r65最大,r65=r(y6,x5)=0.829 0,表明土壤碱化度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丰富度影响最大。从土壤节肢动物的5个类群来看,在r1j中,即r1j=(y1,xj),r13和r11较大,r14偏小,表明前气门亚目受pH(0.782 6)和全氮(0.761 1)影响较大,受全盐(0.666 6)影响最小;在r2j中,即r2j=(y2,xj),r24和r25较大,r12偏小,表明甲螨亚目受土壤全盐(0.828 5)和碱化度(0.818 7)影响较大,受有机质(0.596 5)影响最小;以此类推,棘跳科受土壤pH(0.743 1)影响最大,受有机质(0.679 2)影响最小;等节跳科有机质(0.682 1)影响最大,受全盐(0.662 5)影响最小;稀有类群受全盐(0.776 5)和碱化度(0.769 0)影响较大,受有机质(0.549 1)的影响最小;类群丰富度受土壤碱化度(0.829 0)影响最大,受全盐(0.810 3)较大,受有机质(0.526 8)影响最小;群落密度受全氮(0.812 1)影响最大,pH(0.796 9)次之,受全盐(0.627 8)影响最小;群落多样性受pH(0.819 4)影响最大,全盐(0.786 5)和碱化度(0.775 8)次之,受有机质(0.549 5)影响最小。
土壤理化因子关联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pH(0.736 7)、碱化度(0.734 5)、全盐(0.734 3)、全氮(0.713 7)、有机质(0.619 4)。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关联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类群丰富度(0.730 6)、群落多样性(0.730 4)、甲螨亚目(0.729 9)、群落密度(0.713 7)、棘跳科(0.713 4)、前气门亚目(0.712 6)、等节跳科(0.671 5)、稀有类群密度(0.659 6)。灰色关联度越大,说明子序列对母序列的影响越大[27]。可以看出,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与土壤节肢动物的关系密切。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与选取的环境因子最为密切,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密切程度略低。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分别与土壤pH(y=-24.117+3.667x,r2=0.629,F=6.788,P=0.048)、碱化度(y=0.860-0.174x,r2=0.825,F=18.793,P=0.012)和全盐(y=3.702+0.640x,r2=0.618,F=6.472,P=0.044)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不同改良措施导致的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的变化会明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类群的分布。
对0~5、5~10、10~15 cm土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H)与表2的土壤理化因子进行多元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在0~5 cm土层,土壤全盐和全氮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r2=0.951,F=29.253,P=0.011)的决定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r2=0.884,F=11.472,P=0.039)。在5~10 cm土层,土壤全盐决定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r2=0.813,F=17.386,P=0.014),土壤碱化度决定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r2=0.690,F=8.910,P=0.041)。在10~15 cm土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因子没有明显的回归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关键词:油茶;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11-08-12
作者简介:曹 永(1983―),男,云南罗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法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66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096-03
1 引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经济树种。油茶以其自身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青睐和人们的认可。营养富含量高、耐储存不易腐坏、经济用途广泛、生态适应性强等是其最突出的特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和健康饮食,油茶作为高级优质的保健用油的材料来源被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改进和完善油茶栽培技术,实现油茶的高产、优质、高效,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油茶树木的枝肥体健、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水土保持性高,是生态适应性极佳的油料树种;同时油茶可以用作肥料和化工原料,油茶籽压榨出的油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通过深加工可制取精炼茶油和高级天然化妆品,茶油麸饼及茶壳也可以进行加工利用,树皮光滑、根深叶茂,是营造防火林带的极佳选择。
一直以来,由于油茶品种良莠不齐,栽培技术不当,管理不科学,综合开发技术不完善成熟等原因,造成油茶并不高效优质。但是,近年来,油茶作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市场前景非常乐观,油茶多产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同时也探索出了适合栽培高产油茶的技术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育苗管理
育苗管理对于整个油茶栽培过程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育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油茶高产栽培的实现效果和收益,因而,在育苗管理阶段,致力于从林木树种的选择、环境的选择、地形的开发整理、科学高效育苗以及抚育过程等环节进行栽培技术的探究和实践。
2.1.1 林木树种的选择和地形开发整理
在林木树种的选择方面,高产油茶林应该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严格审查认定并且在当地气候、土壤等客观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的优良树种。在油茶良种特别是跨区域的引进种植之前必须进行小范围的科学良种引种试验,确认该树种符合在当地种植和推广之后方可大面积推广普及。但是由于时间生产中需要选择产量高、性状特征明显、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树种而各地推出的良种数量太大,很难切实做到实时正确地判定树种的标准。因此,实践生产中应当选择精品良种来进行配比组合栽培,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成效和检测树种收益。对于种苗的生产,需要依据相应的生产计划在当地实际建立起采穗和育苗基地,以减少种苗成本的成本投入,进一步优化栽培体系,提升造林的品质。
在林地的选择方面,要优先考虑到油茶生性喜光,喜温,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不宜经受严寒酷暑和碱性土壤。基于以上生长习性,为保证油茶实现高产和稳产,必须满足其生长发育每个环节所需要的完备的温度、湿度、水分和肥力等条件和要求。山地油茶林地应该选择土层深度在60cm以上,因为油茶为常绿树树种,适宜于各类土壤种植,甚至较贫瘠地也能正常生长,但是最好选择土壤质地较为疏松并且肥沃厚实、湿度适中、地下水位约在1m以下、海拔高度大约在100~700m之间、排水性能良好的酸性(pH值为5.0~6.5)红壤、黄红壤的山地种植。同等条件下以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为好,无风寒、坡度25°以下的中下坡为宜。应尽量避免选择高大山地、长陡坡、阴坡及积水低洼湿地。
在地形开发整理也就是整地方面,之所以要整地就是为了使土壤更加的熟化和疏松,从而加深土层厚度,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和通气状况,改良土壤结构,缓解微生物活动条件,为油茶根系创造出最佳的生长发育条件。整地可随时进行,但以挖“伏山”为好,即在造林前1年或6个月进行。具体的整地方法有全垦 (坡度15°)、带状 (坡度16~25°)、块状 (用于零星造林和“四旁”种植)三种形式,具体的整地方式应该视不通的立地类型而定。一般平坦地坡度小于10°的可以进行全面整地,而山地坡度大于10°的则可以采用水平带或穴状整地。可以是适量添加钙镁磷肥或农家肥与泥土混合填入塘中作底肥,这样会提升土壤肥沃度,如果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尽量从周围找寻一些表肥土填入塘中,然后回填表土,将洞填满呈馒头形,供造林时使用。。
2.1.2 科学合理育苗
在实践生产中主要存在两种造林方式,分别是直接播种造林和栽植树苗造林两种。其中,直接播种造林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易操作,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缺点是树苗的成活率与生长保存率较低、栽培管理难以控制、出苗参差不齐、较难控制密度且容易造成种子的浪费。而栽植树苗造林则成活率与保存率都较高,栽培管理以及树苗密度控制较为容易。
(1)栽植时间的选择要适当,确定的最佳栽培时间主要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油茶树幼苗情况而定的,一般是在雨季或雨季来临之前,特别是阴天或小雨天进行栽植造林为宜。其次是栽植深度要适宜,太深会埋叶,太浅则会露根,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幼苗生长,应该做到栽植时保持根系舒展,主干直立,然后用脚踩紧压实。
(2)应注意油茶的右面应该随起随栽,如果没有全部栽植完毕,必须将剩余的进行假植;如果有需长途运输的幼苗,应先进行适当修剪主根和密集的枝叶,尽量连带一些宿土或用黄泥浆,然后再包装运输。栽植的时候注意间隔栽种,造油茶为异花授粉树种,因此,为了满足授粉的需要,通常要求多个无性系品种混合在一起进行栽植,以利于授粉和采摘这样有利于授粉和保证成熟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2.1.3 油茶幼林的抚育管理
(1)土壤管理及水土保持管理。但树种被栽植造林后,第1年为保护根系健康,可以暂时不进行抚育管理,第2年开始每年抚育1~2次,第1次5~6月,第2次8~9月。抚育所要做的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扩穴,逐步连成带,带要外高内低,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竹节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也可筑鱼鳞坑,合理管理土壤和修筑保水蓄水工程。
(2)补植种苗与整形修剪。保证油茶树苗之间的密度是保证高产优质的基本环节。在抚育管理中发现少株、病株,以同期的壮苗进行补充栽植,同时注意加强管理,使补植苗与林地其他幼苗均衡生长。至于幼苗的整形修剪,多以整理形状为主,轻度修剪控制徒长枝,促进主侧枝生长,形成低矮的自然圆头型和开心形树冠。在立地条件好的中幼林中,将部分不结果或者结果不多的幼苗,采用大树换冠的方法进行改良和修剪,从而提高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2.1.4 油茶成林的抚育管理
对于油茶林中疏密程度不均或过密活过疏的林,间伐掉不适当的植株,林中空地则予以补充种植,从而使林木相对整齐统一,分布格局合理。对油茶成林进行修枝的基本原则是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小年轻剪,大年重剪。具体的操作方法要因树木情况而灵活调整,从下部到上部,从树冠内部到外部依次修剪。要保证修剪均匀适当,上部和下部不能过分重叠交错,互相之间不拥挤、有空隙。要特别注重剪除掉徒长枝、病虫枝、细弱枝和影响整株油茶树光照的部分。老年期的树木,主要是保存具有生长结果能力的枝条,对长势明显减弱的枝条适当短剪截或者放弃。
2.2 常见的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止方法和措施
2.2.1 炭疽病防治方法
炭疽病具有对油茶的危害时间长、产生侵害的器官多、在整个油茶幼苗的生长期内病菌原体会反复多次感染叶牙、花蕾、果实等树苗的各个部分等诸多表象。
可结合育苗造林措施,消灭病源,防患虫患。发病高峰期的7~9月,坚持定期喷洒湿度的药液进行房子和和处理,有不错的效果。剪去各种被病虫害侵蚀的枯枝和破伤枝,剪掉清除受病的果实;药液一般要在雨后以及花落之后喷洒,否则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2.2 烟煤病防治方法和措施
烟煤病主要危害和侵蚀的是油茶的枝叶,会在叶子的正面以及枝条的表面产生类似黑色煤尘的物质,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层在枝条上,使油茶树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生长不够健康茁壮,直到干枯而死。
适当修剪枝叶,疏散伐枝,提升油茶林内的通风和采光效果。用50%三硫磷乳剂1 500~2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500~1 000倍液杀死介壳虫进行药液防止和处理,效果显著。
2.2.3 茶梢蛾防治方法
茶梢蛾是以幼虫危害叶肉和蛀食春梢,为害率一般达10%~20%,严重林可达30%,被侵蚀的枝条和树叶会逐渐枯萎而死。
在虫患繁盛的时期,加大人工剪除的力度,将被侵害的枝叶进行集中处理和修剪;药剂综合防治和处理:在虫患严重为害油茶林地的情况下,需要掌握幼虫转移为害时期喷敌百虫500~600倍液或杀螟松1 000倍液,便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虫患带来的严重后果。
2.2.4 软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治
对于软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治,实践生产中一般用50%多菌灵300~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50%退菌特1 000~1 500倍液,1/100波尔多液。,其中根腐病可用1%硫酸铜或敌克松等消毒病苗。
2.3 油茶低产、少产林地的改良
根据林立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良方案,氛围适合抚育管理、可有选择性地进行抚育管理以及适宜更新改造3种情况。所采取的对低产少产林地的改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清洁整理油茶林地。将油茶林中的过大影响油茶是你林木、杂灌木和有害杂草等清除;
(2)整理枝叶修剪形状。苗木在成长期很容易过于繁茂而互相之间产生影响,因而需要通过修枝整形改善通风采光条件,尽量修剪掉过密的交叉枝、重叠枝、过弱的营养枝、病虫枝等,形成良好的树木形状和结构;
(3)间隔之间的密度调整。林间过密的格局会造成苗木生长过缓,需要将过密的疏伐、过稀的适当以良种壮苗补充栽植,一般情况下每亩保留60~110株即可;
(4)水土保持能力的改善。对于坡度较陡的林地,应修整成为梯形,或者按照环山水平开挖1.0~1.5m的竹节沟;
(5)科学合理施肥。在不同季节要适当调整不同的施肥方式和种类,以保证达到保持土壤肥沃,供给苗木生长;
(6)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以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为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成林的管理现状,在适当的季节进行药剂的喷洒;
(7)劣株和枯株的改造。对于生长情况不良好或者结果较少的植株进行改造,将结果较少的或者不结果的进行修剪和喷洒药剂的治理,以提升产量和品质。
经过对低产林进行的科学合理的改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状况,提升油茶产量,改良油茶果实品质,以保证整体经济利益的提升。
2.4 果实的检验与处理
经过科学细致的育苗管理、抚育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止过程之后,幼苗、成林、开花、结果都会相对顺利的进行,果实可以顺利成熟,但是在进行采摘和验收的环节之前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果实都可以进行提炼成油,之前需要进行细致的检验和处理,选出优质饱满的果实,放置在阳光充足干燥的场所进行晾晒,使油茶果实能够自然开裂,然后仔细地将杂质和果壳筛选干净,将剩余的果实部分进行提炼成油,并加工成各种产品。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油茶越来越关注,对油茶本身以及其附属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就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油茶栽培技术,不断改善现有的油茶产量和品质,不断培育出优良的油茶品种,保证油茶更加高产、优质,制造出更多符合健康饮食需要的绿色食品,从而进一步提升油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口碑。
参考文献:
[1] 温焱光,温华英,谢岳昌,等.广西软枝油茶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9(7):57~58.
[2] 聂晓平.高产油茶栽培技术要点[J].科学种养,2011(4):24~25.
[3] 施廷喜,占代飞,胡炉魁.油茶无性系良种栽培的质量技术管理[J].林业实用技术,2009(11):37~38.
[4] 庄瑞林.中国油茶(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