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50: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微生物学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2个重要概念,即“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生物分类内容的延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微生物中细菌的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细菌的结构及特征阐述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
2 学情分析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 能力目标
能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4 教学重、难点
4.1 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 教学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手干净吗?”利用“舒肤佳肥皂”广告视频小结答案:人们的手不干净,上面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这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奇的微生物(第1课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特征:结构简单、体积很小及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并告诉学生将主要学习细菌的相关内容,学习形式是游戏闯关。
5.2 模型建构,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色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色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没有核膜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拓学生思路。选取几个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细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3 阅读资料,获取正确信息
教师给出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图片及它们的相关资料,请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痢疾杆菌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枯草杆菌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5.4 学生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调查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合作调查。每组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上课时,每组组长对本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动、植物的遗体主要被腐生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5.5 收集资料,表演汇报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并整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6 知识冲浪,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问题:① 说说细菌和前面所学的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没有核膜包被,这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② 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突然都不存在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可从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方面作答)
5.7 课外拓展,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幻想报告,以“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题,题目自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最近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当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微课资源。中小学的微课包括丰富的资源,其主要表现为微视频,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微课课件开展自主学习。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初中生物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应用手段。
一、关于微课选题
一个微课重视表现一个主题,因此微课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其选题做到简明扼要,微课的关键就是“微”,其在内容、问题、研究等过程中普遍要求“微”,要求其内容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微课重视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主题。主题可以以实际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主,也可以涉及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实验、模型制作、学习方法等,要以“小而精”为核心内容,有着独立、完整的特点。可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特点确定主题。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呼吸运动”一节时,大多学生不能顺利理解此部分内容,这种现象牵涉到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假如设计宽泛的主题,包含多个知识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可以将全部内容制作成一系列微课资源。如关于洋葱切片的观察就存在着多个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对此开展实验,制作成微课专题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微课的应用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明确主题后就需处理其表现内容,达到“微”的目的。如一旦确定“呼吸运动”的主题,则应深入学生中间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才能使微课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旦整个选题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那么就会迅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此节课必然是成功的。所以在微课选题过程中可以应用合理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教师还需为微课的应用创建一个与主题相符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关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比例是7∶3,微课中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教学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微课就是一种“学习型资源”,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设计问题、引入活动等多种设计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学设计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设计思维、教学特点,其中应该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总结等内容。生物课的微课教学设计还应该融入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等内容。
1.关于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首先要强调“微”。第一,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在此环节要求题材新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在顺利导入后保证课堂讲解不脱离教学主线,有着较强的层次性,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第三,教师还需在每节课的结束环节做好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牢固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关于主题“呼吸运动”,笔者在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教学过程。首先,设计了导入情境,播放人工呼吸图片,提问: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以“呼吸运动”为主线开展课堂讲解,要求全体学生做呼吸运动,体验呼吸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并将身体变化设计为动画,结合动画讲解人身体的构造,要求学生在呼吸过程中感受不同部分骨骼的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呼吸运动的概念,从而对深入研究胸廓容积变化产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胸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呼吸过程中胸廓变化动画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感受情况,如为了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可以播放拉开的弹弓图片,为了模拟膈肌的舒张与收缩情况可以播放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的图片,由此得到呼吸肌收缩与舒张是导致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次,探究躯干容积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呼吸的变化。提问:一旦躯干容积产生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时,肺的容积会不会发生变化?鼓励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瓶模拟实验装置,在反复思考演示方法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研究,得到:胸腔扩大时,肺同时也会扩张,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肺容积扩大时,气体进入肺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演示挤压塑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气体总量不变,那么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得到:肺容积扩大的情况下,整个胸腔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最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进行总结,在观看动画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概念图。整节课设计成功之处是融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模拟图片、模型、实验、推理等活动,最后顺利突破学习难点,将学习难点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2.关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虽然以“微”为主要特点,但其包括完善的教学环节。其主要以视频文件为主,同时融入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备课、小测、学生意见、名师指导等各种内容。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当属PPT课件制作质量,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PPT只涉及重点内容,不需录入全部教师讲解内容;设计背景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不可强调花哨设计;处于相同页面中的文字与图片要把握恰当的比例,字体颜色不宜过多,字体与背景颜色搭配要强调自然,字体大小要合适。
3.微课中的语言和媒体
微课课件要使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教师语言要兼顾学生的特点,不宜过难过繁,要有响亮的声音与节奏感,语速不宜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讲解过程中防止出现错误语言。教师可以提前写下自己要说的内容,但不要照稿宣读,那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媒体设计在微课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媒体设计质量才能使微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微课视频媒体纷繁复杂,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科学选择合理的媒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运用有利于收到较好效果的媒体。
三、生物微课的反思
1.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呼吸运动”的学习重点是复习与拓展,笔者在考核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可以确定其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制作中要兼顾各种细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思路可以确定为“导入新知、复习、讲解例题、分析失误、巩固练习”。
2.发挥其可重复播放的优势
微视频只需较短的播放时间,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选题通常都是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研究与探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利用微课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教师的单独指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开展个别辅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可以利用家长QQ群与微信群鼓励家长帮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微课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观看,因此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实验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创建了生动、平等的学习气氛。生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应用微课教学,及时做好反思与总结,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提高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徐佳.初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思路及反思[J].生物学教学,2015,40(3):48-50.
[2]梁春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细菌》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7):25-28.
一、核心概念的确定和解读
核心概念能够体现学科的本质,代表了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可以让学生像专家一样去看待和思考学科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塔型知识结构,更加便于提取和迁移,有利于实现理解科学的课程目标。准确定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成为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基于核心概念的主要特征,从科学主题、学科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把本节的核心概念定为“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科学主题出发,“系统”是当代科学的重要观点,从系统角度开展本节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思维的经验,领悟系统分析的方法,实现课程更高层次的目标;从学科的重要观念出发,“生命系统”是生物学科的重要观点,具有超越特定内容的迁移价值,能够成为分析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的通用模式;从教学内容结构出发,群落生命系统可以有效地把本节相关知识组织起来,从生命系统这个新的视角深入学科的本质。
二、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重视用好教材;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识特点;三是围绕“系统”这一科学主题组织群落相关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系统”是影响学生终生、可迁移的重要观念,是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概念);四是补充相关资料与生物学事实促进对群落概念与结构的深刻理解。(见图1)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模拟情境,初步认识群落的特征
教师呈现某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如何分析这个池塘生物群落?(2)假如池塘中大鱼大量减少,对池塘中其他生物数量将会有什么影响?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系统的高度认识生物群落及其主要特征。
2.分析资料,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由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是形成群落的基础,成为鉴别不同群落的最基本特征,所以认识和研究一个群落,一般是从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开始。
教师呈现研究人员对“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林”和“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两个森林群落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请学生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主要差别。
在比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是有差异的:表现在群落中物种数目和每种生物的数量不同、数量占优势的生物种类不同等等。
3.分析实例,解释现象,认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的生物间的关系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进行总结。
针对资料1“高斯的草履虫实验”思考和解释的问题有:(1)在“资料1”中,“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给出这个条件的意义是什么?(2)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是否可以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请试着给“种间竞争”下定义。
针对资料2“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思考和解释的问题有:(1)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说明了什么?数量波动的特点是什么?(2)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3)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精明的”捕食者大多不捕食正当繁殖年龄的被食者个体,更多地是捕食那些老弱病残个体,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对人类利用资源有何启示?
利用教材中“种间关系”图和学生共同分析寄生和互利共生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填写表1,总结种群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
4.拓展学习资源,深化对群落结构特征的理解
群落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充分说明群落系统中各种群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群落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形成了群落系统内部的空间结构,群落结构决定着群落的功能,是研究群落的重要视角。
图2呈现的是2010年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群落结构剖面图,请分析群落垂直方面上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识图与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甜槠群落植物有明显的分化层次。学生通过分析表2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群落中的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请学生解释影响群落中的动物分层的因素。
总之,群落中不同生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表现为垂直空间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特征。
思考讨论: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群落垂直分层结构特点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微课;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思路
在“互联网+”的社会理念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愈来愈丰富。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微课”这一概念成为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
1微课的定义
从可汗学院等的做法看,简单地讲,微课就是指通过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独立、完整地学会某一知识片段或方面的学习活动。能否通过微课方式有效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有好的微视频。
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教学;不是将45分钟的教学内容压缩在5至10分钟之内讲授完;不是截取平时上课中的若干片段组成5至10分钟的短课。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授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或考点。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材料可以理解的内容,不适宜做微课。
2微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微课内容虽然短小精悍,但其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必不可少,一般包括: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下面就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五章第2节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部分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
2.1教学理念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微课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这样他们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自主控制学习的难度和节奏。生物课程应该重视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教材分析
本节微课教学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里的内容,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马上进行了能量流动的学习,这样体现知识间的连贯性,因为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在分析过程中可以体会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定量研究在生物中的应用。
2.3学情分析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选择教法和学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成功的教学设计的必备条件。只有认真地把握住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有的放矢。
本微课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快两年的生物,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数学思维,只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的是慢性子,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差异化教学,所以在录制微课的同时,编制了学案,以辅助微课教学。具体本节微课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和情景应用法,学法则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自我评价法。
2.4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好如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便能有目的地展开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部分的微课题目锁定为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将能量流动过程微课的重点确定为掌握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难点确定为能量输出的几个方面的理解以及相互关系。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的重点在于食物链的分析和传递效率的确定,难点是传递效率的确定。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②概述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5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虽然限定10分钟以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但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要有必要的教学
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能量流动过程”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九个步骤:情境导入――看图片分析食物链――分析生产者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初级消费者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最高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课堂小结――布置自我测评――结论性语句――结束。
关于“能量流动中相关计算”的微课设计如下:分析食物链中的计算――分析食物网中无食物比例的计算――分析食物网中给定比例的计算――分析隐含比例的计算。这样由易到难,逐渐的体验数学思维在其中的应用,尤其是给定比例的相关计算中要体会方程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多学科的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2.6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能量流动过程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问题,课堂中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问和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同时还录制了课后的拓展微课――能量流动的计算,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能量流动这节内容。利用课后微课拓展,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同时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同时在情境导入的教学环节中,我引用了本节内容探讨中的荒岛上求生的问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计算讲解中由食物链到食物网,由简入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我测评的设计,可以通过微练习来完成,丰富微课程资源,在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有效检验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师分析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问题的引导,比如尿液中的尿素被细菌分解,那么细菌获得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吗?以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方框中的数值是同化量,为什么不是前面图解中说的摄入量呢?基于学生突然的问题,我没有很好的思考如何引导,直接告诉了结果,注意看图解中有没有粪便,粪便中的能量才是上一营养级的,有粪便时表示摄入量,没有时表示同化量。我们老师很多的时候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从学生角度分析问题,并忽略调整节课的完整性,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多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比如我就可以问粪便和尿素是怎么形成的呢?也许这样就可以更能理解什么情况下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了。
短小精悍的微课,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理念上要逐步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探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相信微课不仅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还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出产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时改变一下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上合理运用各种先进的科技产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微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凭借良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被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重视,它的有效运用可以切实引导学生和教师良好地沟通和交流,使生物课堂上无法演示的教学实验以视频方式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如何更好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和应用微课程为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生物;微课堂;设计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微视频方式播放给学生,不仅能直观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技巧及各种生物演化过程,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一、积极遵循微课程设计原则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程的教学价值,以及更有效地实现生物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的时候要积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学习水平,遵循微课程设计原则,多角度出发,力求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微课程。那么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呢?首先,短时课程原则。就微课程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微课程的应用能切实将传统生物教学时间和内容浓缩,少了花哨的教学设计,更清晰地将知识点显现出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高中生较小学生而言,自控力、注意力都要更强一些,却无法完全保证在45分钟的课堂内保持精神集中而不分神,因此,需要教师人为控制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点,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还能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效率提升。其次,内容单一原则。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每次学习少量而单一的知识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同时可以清楚地知道,微课程的优势是“微”,正是这一优势限制了生物教学内容。由此种种可见,在微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遵循内容单一原则,即一个微课程只讲授一个相关知识点,即使某些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也不要将其放在一个微课程中,以避免欲速则不达。最后,趣味性原则。打破课程中只有文字、符号的枯燥教课方式,积极在微课程中引入动画、图片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等,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进而实现教学效率提升。
二、合理开展微课程制作过程是保障
良好的微课程制作过程是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价值的必要措施。首先,对课程进行分析。即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微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哪些?知识点应如何分布和设计?如何借助微课程达成教学预设?等等,从而合理选出课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的是课题教学一定要细化,最好10分钟以内讲清一个知识点,以突出重点。其次,微课程设计。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时要以选题为依据,并制定一份相应的课程导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看,微课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生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录制方式,具体录制方式有:教师讲课式、PPT播放式、课件讲解式等。教案的编写与普通教学方案有所不同,微课程的课堂教学教案主要体现的是教师讲解过程,即力求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详略有度的生物知识。然后,收集材料与视频制作。对于前者,教师要结合微课程特点,并多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元素,以增强微课程的生动性。对于后者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原创和利用已有课件进行改造。最后,微课程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光线选择,如果需要用到屏幕录制软件,则要注意对麦克风的使用,以保证录制声音的清晰度。在录制讲解时,教师还要注意看镜头,确保与摄像头进行眼神交流。
三、科学应用微课程生物教学是根本
高中生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结构、知识类型及或详细或抽象的知识点,而且随着学生所上年级增加,知识点难度随之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感到困难,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为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利用微课程,合理加入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达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目的。如“细胞的呼吸”这一课,教师主要讲解的内容就是柠檬酸的循环过程,因为这一过程经历变化的环节较多,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以动画方式,将柠檬酸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新课之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微课程,让学生看完本节课讲述的知识内容,然后提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并让学生试着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呼吸的,以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光看课本,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要再次播放有氧呼吸中的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过程内容的微视频,如果学生还无法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补充讲解,直到学生将这一知识点完全理解内化。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同时它的出现切实帮助教师管理课堂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总而言之,对生物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程模型设计,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的微课程,教师还要认真分析和探究,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
作者:董巧红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 教学目标 实施设计
微生物实验室纯培养在生物技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实验,课题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实验难度很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中的许多工作,包括仪器使用、菌液稀释、菌株移植、接种等,都要在无菌的或不被污染的条件下进行,才能保证做到纯粹培养成功,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
依据课程内容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二、教学实施设计
1.制订实验计划
依据课程内容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安排见表2。
表2
2.纯化大肠杆菌的原理
微生物的纯培养,选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操作,经培养后可分离得到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即菌落。
3.准备实验材料
本课题所用材料、仪器及药品见表3。
表3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 配制系列稀释菌液
实验仪器和设备 培养皿、试管、酒精灯、试管架、移液管、胶头滴管、接种环、涂布器、恒温箱、无脂棉、玻璃棒、消毒棉球、超净工作台 培养皿、试管、移液管、接种环、涂布器等灭菌(已灭菌备用)
实验药品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00ml、无菌水150ml 提前配制(灭菌备用)
4.实验操作
(1)指导实验操作。本课题实验可按照下面实验流程进行操作:
超净工作台倒平板、接种培养箱纯化培养。
(2)接种法。一般是无菌培养基在水浴锅加热融化后冷却至50℃左右倒平板。操作必须始终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每皿倒入15ml左右并且不要将皿盖完全打开,冷却后的平板要倒置。
平板划线法(图1):即用接种环将菌体沾在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细胞随画线次数的增多而减少,将微生物单个地分离,并最终形成标准的菌落。在画线操作时应注意:一是用接种环取菌种之前、每次画线之前和画线结束都要进行灼烧灭菌,灼烧后要在酒精灯附近冷却后再操作;二是画线时不要划破培养基,如果采用分段画线法操作从第二次操作应总在上一次画线末端开始,首尾区不能相连;三是操作必须始终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稀释涂布平板法(图2):即先将菌液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梯度为(如10-1,10-2,10-3)稀释液,用无菌玻璃涂棒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平板上。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在涂布操作时应注意:一是配制系列梯度稀释液必须用无菌水配制;二是配制系列梯度稀释液和转移菌液以及涂布过程等必须都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3)培养操作。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空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18~24h后,观察并记录。这期间安排学生代表或实验小组长进行定期观察,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让其他学生观察到自己的实验成果。
三、问题讨论
【关键词】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也为学生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优秀生命科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2]。以往我校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显微镜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等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由于这些传统的实验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课堂上只是很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为了改善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在完成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后,尝试开设了自主设计实验。所谓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了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
1.1学生分组、选题
根据学生的学号和实验座次进行分组,每组3~5人[4]。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既保证所选择的实验项目不能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过小过于简单,难以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学科理论。
1.2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每个小组在确定实验项目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等,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完成实验设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每个同学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1.3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微生物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染色剂、药品等较多,且一般要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实验时要求小组成员科学安排实验时间,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同时在使用公共仪器设备和药品等方面与其他组及时沟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进程。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或遇到困难,尽量独立地处理、解决,必要时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实验的同时,小组成员要做好各项实验的原始记录,已备出现问题时查找原因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
1.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如时间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论文答辩。
1.5考核评价
自主设计性实验考核评价应该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操作能力、综合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做重点考察。在实验之前就应该向学生公布考评要求,考评指标要量化。
2、开设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主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的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自主设计性实验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且不同组同学的实验时间一般不同,很多实验可能会安排到周末或晚上。所以,为了保证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要求实验教师跟踪每一组学生的实验进程,这要比普通的实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自主设计性实验时间较长,同时同学们还要兼顾其他课程,所以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向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5],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第三,在学生分组时,尽量避免自愿分组。自愿分组往往会出现学习好的一组、关系好的一组、被剩下的一组等现象,导致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差较大,实验效果参差不齐。所以,应采用按座次分组的原则,如每一排4个同学为一组,实现了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随机搭配,同时规定自己的物品放自己的实验台上,实现实验用品的科学管理,避免了物品被误用等混乱现象。
第四,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作旁观者,更有个别学生钻了自主设计实验难以考勤的空子干脆不来实验。这些都背离了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验过程评价体系。
尽管自主设计性实验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今后将继续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尝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1-128
[2]程彦伟,韩亚伟等.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河南教育.2009,(9):52-53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24-1026
[4]张鸿雁,孙冬梅等.设计性实验思想在《微生物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69-270
[5]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14-616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力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平台,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探究知识的殿堂。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敲碎打、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些随心所欲、突然袭击、以问代罚式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提问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局,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和谐,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问。
一、创设物理情境,层层深入式提问,导入新课。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阻或电压。)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进行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式运动的”,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例子是对的,哪些错了,最后把对的进行分类。
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类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杠杆分类。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运用所的知识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形式,学生对此也能做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回答。
四、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疑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就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搞清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的轮船可以浮在水面?类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关系,深究细问。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这样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六、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引申性提问,这样的提问很自然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七、激趣性提问。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考,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加热,当上部的水沸腾了下部小鱼为什么却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问题,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
八、巩固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