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50: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灰色系统;“十二五”时期; GM(1,1);棉花需求
河北省是产棉大省也是用棉大省,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棉花需求是棉花生产和经营的晴雨表,是棉花流通的关键环节。①纺织用棉的数量在其中占据绝大部分并且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河北省棉花需求的主导因素,因此,本文以纱产量来推算出对棉花的消费需求。同时考虑棉花需求量受到若干不可控因素影响,②而采用能够弱化棉花产量随机性的灰色预测模型对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的棉花需求进行预测。
1、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1982年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建立起集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控制、优化技术于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的结构体系。它以“贫信息”、“小样本”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提取、开发、生产等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演化规律的描述与监控。其中灰色预测模型通过灰色生成或序列算子的作用弱化随机性,挖掘潜在的规律,经过差分方程与微分方程之间的互换实现了利用离散的数据序列建立连续的动态微分方程的飞跃。③其中,GM(1,1)模型是得到最普遍应用的核心模型,在此不做赘述。
2、河北省棉花需求预测
棉花需求详细可分为纺织用棉、民用及其他用棉(包括军工、医药、损耗等),正常年末库存、出口、化学纤维产量、纺织纤维耗用量、纺纱件数、纺织品消费支出、布产量等。④通常考虑的是纺织用棉、民用及其他用棉、正常年末库存及出口四大部分。民用棉所占比例不高,1998年以来只占到需求的10%左右,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⑤本文以纱产量换算河北省纺织用棉的需求。河北省纱产量2000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2001—2011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⑥
3、建立GM(1,1)模型:根据2000年-2011年数据建立模型及检验年份 纱产量
2000 437
2001 4599
2002 483
2003 4923
2004 4988
2005 6859
2006 8638
2007 9296
2008 9567
2009 10509
2010 12391
2011 14757
表1 河北省2000年—2011年度纱产量(万吨)
年份 实际
产量 模拟
预测值 绝对
误差 相对
误差 年份 实际
产量 模拟
预测值 绝对
误差 相对
误差
2000 437 4370 0 0 2006 8638 7664 974 11%
2001 4599 4121 479 10% 2007 9296 8677 619 7%
2002 483 4665 165 3% 2008 9567 9824 257 3%
2003 4923 5281 358 7% 2009 10509 11122 613 6%
2004 4988 5979 991 20% 2010 12391 12591 200 2%
2005 6859 6770 089 1% 2011 14757 14255 502 3%
表2 据2000年—2011年数据建立GM(1,1)模型后的模拟产量值与实际产量(万吨)比较
3.1 关联度检验:
经过计算,X∧(0)(i)与原始序列X(0)(i)的关联系数为09962,满足当ρ=05时,关联度需大于06的要求。
3.2 后验差检验:
A:样本标准差S1=∑X(0)(i)-X(0)2n-1=3443,
B:残差标准差S2=∑Δ(0)(i)-Δ(0)2n-1=323
C=S2S1=323/3443=00938
S0=06745S1=06745*3443=2322
ei=|Δ(0)(i)-Δ(0)|={43725,04175,27225,07925,55375,34825,53675,18175,18025,17575,23725,06475}
所有ei均小于S0,所以,P=1,C=0098
3.3 残差检验:
绝对误差序列为Δ(0)={0,479,165,358,991,089,974,619,257,613,200,502}
相对误差序列为:
Φ={0,10%,3%,7%,20%,1%,974%,619%,257%,613%,2%,3%}
相对误差序列中有些相对误差较大,所以要对原模型进行残差修正以提高精度。X∧(1)(k+1)=(X(0)(1)-ba)e-ak+ba=311848e01241k-268148进行查查修正以提高精度。
3.4 模型修正
e(0)={479,165,358,991,089,974,619,257,613,2,502}
e(1)={479,644,1002,1993,2082,3056,3675,3932,4545,4745,5247}
B=-5611
-8231
-149751
-203751
-25691
-336551
-380351
-423851
-46451
-49961
BT=-5615-823-14975-20375-2569-33655-38035-42385-4645-4996
1111111111
BTB=1042804105-28537
为了帮助解决新疆棉花远离内地销区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促进新疆棉销售,保护新疆棉农利益,国家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新疆棉铁路运输补贴政策。在新疆生产并通过铁路运输移库到内地销区的棉花,不分长度、品级给予每t400元的补贴。拥有出疆棉所有权的棉花加工和收购企业、经营企业、和纺织企业均可享受政府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新疆棉的市场竞争力,使得铁路运输成了新疆棉外运的主要渠道。
一、目前的现状
自去年12月以来,铁道部优先安排新疆运棉车皮,加大了国储棉的运输力度,而商品棉的运输步履维艰,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地区目前尚有10万余t已签订合同的商品棉不能及时外运造成合同不能按期执行,形成合同违约;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一片低迷,棉花价格极不稳定,由于新疆棉通过铁路运至内地纺织厂存在一定的周期,所以纺织企业采购棉花都是就近买货、随用随买,来疆采购棉花的纺企少之又少。因此,将棉花移库至内地销售成了当前众多棉企的首选,因棉花价格很透明,棉企、纺企利润微薄,所以在运输上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铁路运输。由于装运棉花的车皮数量有限,而大量的棉花又要集中发运,这势必会产生棉花运输车皮的阶段性紧张。在运输高峰期,全疆日装车数量不足百车,这远远不能满足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所以运输问题成了制约棉花市场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瓶颈性因素”。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铁路运力紧张
在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发生大的起伏下,棉花价格也经历了几次过山车式的较大波动,棉企及纺企的恐慌心理也逐年加剧,都不愿意将棉花在新疆站台积压过久,因为积压时间过长不仅要承担高额的财务费用,还要面对价格波动风险,于是大家都蜂拥抢着运输,大批待运的棉花积压站台导致新疆棉外运压力更进一步加大。好多企业都眼看着仅有的一点点利润让长时间积压站台产生的财务费用耗费的一干二净,甚至还产生不同程度的亏损。再加之国家根据国内需要,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被铁路部门调至运输的重要位置,棉花运输则从“一级运输物资”调到“二级运输物资”,这更使得大量棉花积压,运输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棉花供给出现阶段性紧张。
2.公路运输价格高昂
由于铁路运输紧张,小部分企业迫于定单的压力,在原料库存急缺而铁路运输又不能及时发运时只好采用公路运输,但公路运输费用相比铁路运输要高出很多。现以阿克苏农一师某团场团的棉花发到南京某纺织厂为例:从阿克苏发到南京通过正常的铁路运输成本大概是880元/t(轧花厂至阿克苏发运站55元/t、发运站收取的仓储费175元/t、铁路运费530元/t、南京站下站至纺织厂120元/t,计:880元/t),而通过汽车直接从轧花厂运至南京纺织厂仓库运输成本约为1300元/t,这样二者相差420元/t,再加上通过铁路运输还可以享受400元/t的补贴,因此,通过铁路运输实际要比公路节省820元/ t,这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还有的企业为了加快发运速度,把南疆站台的货短倒至北疆站台来发运,这样不仅要多支付一份仓储费,还要多支付两发运站间的公路运费,但折算下来通过公路运输仍比铁路运输的费用高出很多。虽然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比较灵活、方便、快捷,但高昂的运输成本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水平甚至市场竞争力。
3.存在的其他问题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人民币汇率变动频繁,纺织企业的订单往往是数月以后的,如果原料不能及时供给,企业不仅要承担因不能及时交货而支付违约金的风险,还要承担汇率变动所带来的结算风险,因此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企业为了生存,为了长远发展,考虑到机会成本,在库存极度不足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选择公路运输以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自去年9月底新棉采购年度开始,部分企业采购的棉花在发运站存放数月,有的至今也没发出几车,他们不仅承担长时间积压而带来价格变动的风险,而且也要面对不能及时回笼资金所支付的高额财务费用,所以棉花的发运问题成了所有棉花同仁们所共同牵系的对象。
三、铁路运输所衍生的经济效应
纺织企业为了满足正常的生产,避免因不能满负荷生产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棉花贸易企业为了避免价格频频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各企业纷纷在为发运问题绞尽脑汁,随之一系列的经济问题自然产生了。
1.扭曲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
棉花快速发运出去是很多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所以各企业为了及时将棉花运出,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措施,想办法发货,这难免会发生金钱等形式的黑幕交易。而发运站和铁路相关部门也会乘此机会为自己谋利,相应的各种乱收费也会随即产生。在这种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下,势必会有一部分人经不住诱惑,从而引起各种商业腐败现象的产生,这严重削弱了市场竞争机制能有效避免社会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功能。
2.压缩了棉花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为了有效防止棉花在铁路运输途中的火灾事故,铁路运输安监部门要求:凡通过铁路运输的棉包水分一律不能超过10%,而且加工企业必须用塑钢打包代替原来的铁丝打包方式,否则一律不准上站发运。棉花企业为了及时发运,不得不改换打包丝,淘汰铁丝打包设备,对于水分超过10%的棉包进行重新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大幅度抬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总体利润率。
3.对棉花品质造成一定损害
棉包一般是通过夹包机进行装运的。通过铁路发运往往要经过数次的装卸,在装卸过程中难免会对棉包有一定的损伤,导致棉花外漏,往往会引起油污、煤污等。由于棉花自身的特性,整包棉花有部分污染后加以分离是比较困难的,但企业又不忍心丢弃。这样棉花好坏相混,必然损害棉花的总体品质。有时候棉包从加包机脱落时还有可能发生绷包,这样的棉花更容易受到污染,不仅损害棉花的品质,严重时还会影响到下游产品的质量。
4.对棉花产业链的波动产生放大效应
由于新疆棉花在全国棉花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采用单一的铁路运输方式,在运力紧张时如果不能及时将棉花运至内地,往往会造成棉花市场短暂的市场供求失衡。这样一来,棉花的实际到货价格在短期内将大幅提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判断棉花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给能力不断降低,企业预期后期棉花采购更加困难成本更高而纷纷扩大现阶段棉花采购,从而新一波棉花价格波浪式上涨不可避免。棉花作为纺织产业链的上游商品,其价格上涨对企业利润空间的压缩将被逐级转嫁到下一级产业链上,而该级产业链上的企业会在“蝴蝶效应”的驱动下快速放大。
四、针对当前棉花运输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积极推动新疆棉花供需信息平台建设,避免棉花短期内蜂拥外运
棉花是新疆“一白一黑”经济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和全局考虑,要想长期发展新疆农业必须紧紧抓住棉花战略不放松。而棉花作为一种行业公共物品,政府负有责无旁贷的供给义务。因此,政府应建立棉花供需信息平台,这可有效避免棉花需求企业的盲目采购,使棉花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新疆棉花的种植和生产,同时也可消除棉花需求企业的无序竞争,防止棉花短期内蜂拥外运。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
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农业经济产出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良与优化对提高其产量与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产量,使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创新,及时发现种植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推动棉花生产的关键环节所在。
1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在科技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断发生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正逐渐被技术改造生产所取代。简单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行业变化,而新技术的应用则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这种情况下,棉花栽培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也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参与到日常生产过程中。然而,国内高校在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专业设置上尚未涉及棉花栽培技术培训,这使得棉花栽培工作很难获得高素质知识型人才。另外,由于很多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认为应该通过学习来脱离农业,只有进入城市发展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下,长期专门从事棉花栽培的人员数量较低,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与市场要求。
1.2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科技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棉花种植领域,想进一步提高棉花的品质与产量,除了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还需要资金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当前情况下,地方政府对棉花企业及私人棉农的重视程度不够,较少将资金投入栽培和种植环节,导致该产业始终处于资金缺乏状态,无法扩大生产范围。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棉花种植者很难通过单纯的棉花种植来获得稳定的资金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他们的种植热情,甚至导致了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
1.3棉花市场波动性较大
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种植与生产国,我国每年都会对外进行棉花出口,因此,国际棉花市场的消费行情将对国内棉花栽培种植产生直接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一定限制。鉴于人民币的贬值与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国内的棉花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另外,作为原材料出口的棉花所蕴含的经济附加值较小,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这使得棉花的出口价格及市场对棉花的需求量都很不稳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削弱了农民创新棉花栽培技术的欲望。
2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创新发展的意义
首先,棉花产量与整体质量的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创新对行业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重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棉花栽培行业的良性发展,保证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质检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出口变得更加频繁,此时,为了保护本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产品倾销给当地市场造成的影响,应通过创新技术和行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来实现对国内相关行业的保护。创新棉花栽培技术,提高棉花产量与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作物的产量,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另外,大力发展棉花栽培技术还能够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技术化发展。其次,栽培技术创新是我国棉花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新技术农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很多从事棉花生产的企业都开始了内部管理方法的改革与栽植技术的提升。落后的棉花栽培技术会对行业发展起到遏制作用,并影响这一行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在棉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从事相关生产加工及贸易销售的企业都开始改革自身管理机制,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及种植技术来提高其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力。
3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的创新建议
3.1推广无土栽培
棉花栽培技术无土化发展不仅是棉花种植水平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由于该技术对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操作水平都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深化对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棉花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为目标,逐渐提高我国高质量棉花的产量。另外,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型人才,由他们指导农民开展无土栽培,从而规避栽培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良无土栽培中所使用的营养液成分,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的水平。
3.2选取优良品种
适宜的温度、土壤与气候条件能提高棉花的产量,保证棉花的产出质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棉花对种植环境、光照及温度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容易发生病虫害等现象,对农民的种植活动与经济收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栽培前选择优良的棉花品种,选择比较优质的品种进行培育,进而从根源上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使其对多数病虫害产生免疫力。在棉花栽培技术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优良品种进行选中杂交,从培育品种中选择一些优质的品种进行二次培育,以此来优化棉花的纤维品质,保证棉花综合质量的提升。
3.3创新地膜栽培技术
地膜栽培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棉花种植的成本,为棉花生产创造更好生长的条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进行棉花种植,但自然条件的限制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种植成本存在较大差异,种植难度也有所不同。在棉花苗的培育过程中,地膜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苗成活率过低的问题,提高其成活率与种植品质,提高棉花产业的经济效益。
4小结
新形势下,应继续努力提高棉花栽培技术,大力促进行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济的进步,提高棉花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刚.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J].山西农经,2014(05):111-11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点概况
试验于2010年安排在新疆石河子大学试验站(44o18′50″N,86o03′33″E)。试验站海拔399.2m,年日照时数为2721~2818h,无霜期为168~171d,≥0℃的活动积温为4100℃,≥10℃的活动积温为3650℃,年平均气温为6.9℃,年降水量为125.0~207.7mm。土壤质地为壤土,pH7.56,有机质15.31g•kg1,全氮1.05g•kg1,有效氮54.80mg•kg1,有效磷19.12mg•kg1,有效钾196mg•kg1。
1.2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13号”,花生品种为“豫花15号”,大豆品种为“新大豆10号”,鹰嘴豆品种为“88-1”,洋葱品种为“宝红A号”,萝卜品种为“寿白光”,线辣椒品种为“改良8819”。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6种间作组合和7种作物单作,分别为:棉花/花生、棉花/大豆、棉花/鹰嘴豆、棉花/洋葱、棉花/萝卜、棉花/线辣椒6种间作组合和花生单作、大豆单作、鹰嘴豆单作、洋葱单作、萝卜单作、线辣椒单作和棉花单作。播种前试验小区施磷酸二铵300kg•hm2,折合纯氮(N)54kg•hm2、纯磷(P2O5)138kg•hm2。棉花现蕾后增施滴灌肥230kg•hm2,折合纯氮(N)36.8kg•hm2,纯磷(P2O5)46kg•hm2,纯钾(K2O)34.5kg•hm2。试验设3次重复,共计39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于4月28日统一播种。在棉花/大豆间作处理中,每个小区种植3个间作组合带。每个间作带宽1.50m,种植2行棉花、2行大豆,棉花行距为0.45m、株距0.1m,大豆行距为0.30m、株距0.15m,行长5m。小区面积(1.5m×3)×5m=22.5m2;棉花/花生、棉花/鹰嘴豆、棉花/线辣椒间作处理的田间安排同棉花/大豆间作处理。在棉花/萝卜间作处理中,每个小区种植3个间作组合带。每个间作带宽1.50m,种植2行棉花、3行萝卜,棉花行距为0.45m、株距0.1m,萝卜行距为0.20m、株距0.2m,行长5m。小区面积(1.5m×3)×5m=22.5m2;棉花/洋葱间作处理的田间安排同棉花/萝卜间作处理。单作作物都是等行距种植,株、行距都与间作时相同,小区面积:3m×5m=15m2,单作棉花每个小区种植7行;单作花生、大豆、鹰嘴豆、线辣椒每个小区种植10行;单作洋葱、萝卜每个小区种植15行。养分吸收量按间作中两种作物各自所占净面积计,单作和间作作物播种密度相同。采用滴灌方式,棉花整个生育期灌水14次,总灌水量5625m3•hm2。
1.4取样及测定方法
于每种作物成熟时按一定面积分别取植株样;植株地上部氮、磷和钾的含量分别用凯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并根据生物学产量折算为作物的氮磷钾吸收量。当比较间作与单作养分吸收量时,均以可比面积为基础。
1.5计算方法
1.5.1单位面积产量的分解[14]
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养分吸收量)×(养分吸收量/单位面积)(1)式中,(产量/养分吸收量)为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量/单位面积)为养分吸收(捕获)效率。
1.5.2养分吸收量的比较
采用文献[14]给出的公式,比较间作系统养分吸收量相对于单作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这里单作养分吸收量不是指某一种作物的,而是体系中两种作物单作时的养分吸收量以间作比例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以磷为例,间作磷吸收量相对于单作的变化用ΔPU表示。
1.5.3养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间作的养分利用效率是成熟期间作作物地上部生物学产量之和除以间作作物地上部某养分的总吸收量,即单作体系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生物学产量;单作作物养分利用效率是单作作物成熟期地上部生物学产量除以单作作物地上部某养分的累积量;单作加权平均是单作作物按间作比例为权重加权平均的养分吸收效率。仍以磷为例,这里定义磷利用效率的概念为单位磷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地上部干物质量。间作磷利用效率相对于单作的增减(ΔPUE)用如下公式计算[14]:氮(ΔNUE)和钾(ΔKUE)的利用效率用相同方法计算。
1.5.4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产量优势的贡献
土地当量比(LER)经常被作为间作优势的指标:以磷为例,定义棉花在间作和单作中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分别为Aic、Asc和Eic、Esc;相应间作的另一种作物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分别为Aic1、Asc1和Eic1、Esc1。式(4)变为:氮和钾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产量优势的贡献用相同方法计算。数据分析用SAS软件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间作养分吸收量与单作养分加权平均吸收量的比较
2.1.1氮
表1结果表明,棉花分别与花生、洋葱、萝卜间作后,间作体系氮吸收量分别高于相应作物单作按照间作比例加权平均吸氮量38%(P=0.0130)、54%(P=0.0789)、74%(P=0.0362);棉花与大豆或者鹰嘴豆间作后吸氮量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0.2425和P=0.5341)(表1)。棉花与线辣椒间作后间作体系作物吸氮量相对于单作棉花与单作线辣椒按间作比例加权平均的氮吸收量降低34%(P=0.0008)。
2.1.2磷
棉花与洋葱、萝卜间作体系中作物吸磷量分别高于单作按间作比例加权平均的吸磷量71%(P=0.0585)和104%(P=0.0181);而棉花与大豆、鹰嘴豆、花生和线辣椒间作体系中作物吸磷量与单作加权平均吸磷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7562,P=0.8241,P=0.3532,P=0.3432)(表1)。
2.1.3钾
棉花/花生和棉花/洋葱间作的钾吸收量相对于单作加权平均值的增加未达到显著水平(P=0.1127,P=0.1121,P=0.0384);棉花与萝卜间作体系中吸钾量相对于单作增加58%,达显著水平(P=0.0384);相反,棉花与大豆、鹰嘴豆、线辣椒间作体系中吸钾量比单作按间作比例加权平均的吸钾量分别减少21%(P=0.0673)、22%(P=0.0850)和19%(P=0.0063)(表1)。
2.2间作与单作体系中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2.2.1氮
从表2可以看出,棉花与洋葱间作后氮素养分利用效率比单作加权平均高35%(P=0.0066);棉花与鹰嘴豆、花生、萝卜间作后间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相对于单作加权平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P=0.7966,P=0.3881和P=0.0915);棉花与大豆、线辣椒间作后间作体系中氮的养分利用效率比相应的单作按间作比例加权平均的氮素利用效率降低34%(P<0.0001)和44%(P<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
2.2.2磷
从表2可以看出,棉花与洋葱、鹰嘴豆、花生间作后间作体系中磷的养分利用效率相对于单作棉花、洋葱、鹰嘴豆和花生按间作比例加权平均的磷素利用效率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0.1017,P=0.8947,P=0.6584);棉花与大豆、萝卜、线辣椒间作体系中磷的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29%(P=0.0034)、19%(P=0.0039)和32%(P=0.0028),达到极显著水平。
2.2.3钾
从表2可以看出,棉花与鹰嘴豆间作体系中钾的养分利用效率比单作按间作比例加权平均显著增加高64%(P=0.0591);棉花与花生、洋葱间作体系中钾的养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变化(P=0.2757,P=0.9882);相反,棉花与大豆、萝卜、线辣椒间作体系中钾的养分利用效率降低11%(P<0.0001)、22%(P=0.0016)和29%(P<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2.3土地当量比及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贡献间作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并非是利用效率的提高。从公式(6)可以看出,LER的大小,取决于养分吸收量项(1+ac+ac1)、养分利用效率项(ec+ec1)和交互项(ac×ec+ac1×ec1)的相对大小[9]。从表3可以看出,棉花与鹰嘴豆、花生、洋葱、萝卜间作时氮、磷、钾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2、1.30、1.12和1.68,都大于1,说明棉花与鹰嘴豆、花生、洋葱、萝卜间作体系具有间作优势。氮、磷、钾养分吸收因子的贡献是正的,利用效率的贡献有正有负,吸收和利用效率交互作用的贡献也有正有负,说明棉花与鹰嘴豆、花生、洋葱、萝卜间作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棉花与大豆、线辣椒间作时氮、磷、钾的土地当量比为0.91和0.99,都小于1,说明棉花/大豆体系无间作优势;氮、磷、钾养分吸收因子的贡献、利用效率的贡献、吸收和利用效率交互作用的贡献有正有负。棉花与花生、洋葱、萝卜间作体系氮、磷、钾吸收效率对土地当量比的贡献分别为0.41~0.82、0.25~1.04和0.15~0.59,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35~0.04、0.03~0.14和0.16~0.01。间作优势在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来自于间作相对于单作吸收效率的增加,而不是利用效率的改变。
3讨论
3.1间作体系中养分吸收量增加的机制
间作优势的主要机制之一是间作体系相对于单作能够更多地获取养分。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棉花和花生、洋葱、萝卜间作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38%~74%、16%~104%、20%~58%。李隆等[13]对小麦/大豆的间作研究发现,小麦/大豆间作后间作优势主要表现在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其作物的养分吸收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24%~39%、6%~27%、24%~64%,而间作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5%~20%、5%~7%、6%~32%[1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吻合。研究已经明确,小麦大豆间作中小麦竞争氮的能力比大豆强[16],一方面使间作小麦能吸收到更多的氮;另一方面,使大豆根区土壤氮素水平下降,甚至造成缺氮。缺氮会有利于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的提高[1718],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吸氮量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具有豆科作物的间作体系氮吸收增加的机制之一。在本研究中的棉花和豆科作物的间作体系,其氮素养分吸收量的增加机理可能与其他作物和豆科作物间作的机理相似。另外,在棉花与非豆科作物的间作系统中氮素吸收的机制可能主要是由于这些体系存在着补偿和恢复机制。例如,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两种作物共生期小麦的生长和养分吸收量相对于单作大幅度增加,而间作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和养分吸收量相对于单作受到明显抑制。但当小麦收获以后,玉米和大豆在生物量和养分吸收上有明显的恢复和补偿作用[19]。小麦/玉米共生期玉米对氮的吸收速率低于单作玉米,到玉米生长后期,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氮的吸收速率明显增加,而单作玉米氮的吸收速率很低,甚至为负数;在小麦/大豆间作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特点,表明生育期不同的作物间作,晚熟的玉米和大豆均有明显的恢复和补偿作用[20]。在棉花分别与鹰嘴豆、花生、洋葱、萝卜间作时,棉花的配对作物均是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因此本研究中的鹰嘴豆、花生、洋葱、萝卜与棉花间作体系对氮素吸收的增加机制可能也是这种竞争恢复补偿机制[20]。Li等[21]通过低磷土壤上玉米/蚕豆间作作物根际对磷的吸收利用研究发现,间作后玉米增产43%,蚕豆增产26%,间作不仅促进了蚕豆对磷的吸收,而且也改善了玉米的磷营养,更加会对作物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和豆科作物的间作中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也能酸化豆科作物的根际土,进一步活化土壤中的有机磷,从而提高另一作物对磷的吸收量[22]。这可能是间作中磷吸收量增加的机制之一。在本研究中棉花和豆科作物间作体系中磷吸收量增加的原因也可能是豆科作物活化了土壤中的有机磷,从而提高了作物磷的吸收量。另外,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中发现的磷素吸收的竞争恢复机制[20]也可能同样适用于本研究中棉花与鹰嘴豆、萝卜、洋葱等间作体系中观察到的磷吸收增加。
3.2间作体系中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间作相对于单作养分利用效率有增加也有降低。本研究中棉花与鹰嘴豆、花生、萝卜间作氮和磷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时低5%、10%、17%和2%、6%、19%;棉花和萝卜间作体系中钾的养分利用效率比单作时低22%。在小麦/大豆的研究结果中得出,间作体系中氮、磷、钾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时降低5%~20%、5%~7%、6%~32%[1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棉花/洋葱间作中氮和磷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高35%和19%,棉花/鹰嘴豆与棉花/花生间作中钾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增加64%和15%。Morris等[14]整理总结了玉米/大豆、玉米/水稻、木薯/豇豆、木薯/花生、高粱/大豆等间作体系的养分利用效率变化,发现间作时磷、钾的养分利用效率比单作时都增加了。这些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3.3间作优势的作物营养吸收和利用基础
间作体系是否存在优势,在作物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养分吸收因子、利用因子和交互因子贡献的大小[14]。本研究中棉花和花生、萝卜、洋葱间作体系都具有间作优势,即LER1。棉花与花生、萝卜、洋葱间作时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因子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为正;尽管这些体系氮的养分利用贡献为负,但磷的养分利用因子贡献都是正的,整体间作优势表现为正。这与小麦/大豆间作中的结果[13]一致。棉花/大豆和棉花/线辣椒间作体系没有间作优势,即LER<1。棉花/大豆间作时氮的养分吸收因子贡献是负的,磷、钾的养分吸收因子贡献都是正的;氮的养分利用因子贡献是正的,磷、钾的养分利用因子贡献是负的。表明在这一体系中,种间相互作用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吸收量,但增加了磷、钾的吸收效率,相应地氮利用效率增加,而磷、钾利用效率下降,最终导致间作劣势。棉花/线辣椒间作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因子贡献都是正的,但利用因子的贡献都是负的,且利用因子的下降超过了吸收因子的变化,最终表现为无间作优势。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8-03
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分阶段、稳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实行“进口改造替代”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和非国有化,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逐步实现能源和粮食自给,基本保持了金融形势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较快发展。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3%,其中工业增长9.3%,农业增长6%,投资增长12.4%。
一、乌兹别克斯坦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农牧业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古老的灌溉农业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30%,出口创汇额占60%,从业人员占全国的3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现有农业用地2237万公顷(335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3.4万公顷(6051万亩),牧场面积1285万公顷(19275万亩)。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600-650 万吨左右,主要产品有小麦(约占粮食作物产量的90%)、大米。[1]2010年乌兹别克斯坦粮食总产值达695.2万吨。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中亚重要的水果和蔬菜产地,2010年产瓜果334万吨,各种蔬菜634.64万吨。[2]畜牧业以生产毛、肉为主,生产和出口大量羔皮,年产量占世界第二位,粗羊毛年产量约2万吨。养蚕业发达,年产蚕茧约1.6万吨,占世界第六位。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出口国,平均棉花(籽棉)年产量为350万吨,棉花种植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40%左右。每年加工生产原棉约100-120万吨,75%出口。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数据,2010年种植面积134.3万公顷(2014.5万亩),与上年持平。全年产籽棉340万吨,加工皮棉112.5万吨,比2009年增长7.5%。受益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上涨,2010年棉花出口额近1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46%。棉花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2009年的8.6%上升到了11.3%。2011年前三季度,皮棉产量68万吨,同比下降6.3%。皮棉加工率为33%,计划到2016年达到70%。在2011年10月12―13日乌兹别克斯坦国际棉花博览会期间,签约成交60万吨皮棉和纺织品,交易额达5.5亿美元。有来自38个国家330家公司的660名代表出席了此届交易会。从2011年1月1日起,乌兹别克斯坦税务部门不再接收棉纱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增值税退税申请。
2、石油、天然气开发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总储量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占第3位,天然气储量与荷兰和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储量相差无几,属于世界上15个拥有丰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之一。石油预测工业储量53亿吨,已探明5.84亿吨,天然气储量54.3亿立方米,已探明20.5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截至2010年底,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储量为1亿吨,比2009年增长0.05%,天然气16亿立方米,增长0.8%。2009年开采石油450万吨,日均10.7万桶;2010年开采石油370万吨,日均8.7万桶;石油消费从2009年的48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00万吨,增长2.8%,国内日均消费石油10.4万桶;2010年开采天然气591亿立方米,比2009年下降1.5%,国内消费天然气455亿方,比2009年增长4.6%。2010年,天然气出口272亿立方米。2010年,石油产量比上年下降17.8%,天然气产量比上年下降2.1%。2011年1―9月,石油产量为144.3万吨,同比下降5.2%,天然气产量472.6亿立方米,同比下降4.3%。[3]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已发现的油气田共有190处,其中已开采88个,准备进行开采的有58个,正在勘探中的有35个,另有9处油气田处于封存状态。油气资源产地可划分为五大区域,即乌斯秋尔特油气区、布哈拉-希瓦油气区、吉萨尔西南部油气区、苏尔汉河油气区、费尔干纳油气区,各区域内油气田数量不等,最多的是布哈拉-希瓦油气区。为鼓励和吸引外资参与油气资源开发,乌兹别克斯坦还在部分区域内划分出了19个“引资区块”,供外国投资者选择。包括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均与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合作。
3、铀矿开发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第二大产铀国。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 统计,目前对约40座铀矿床进行勘探, 其中有27座为大型矿床。2007年共产铀2338 吨, 居全球第7位。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和矿产资源委员会数据显示,境内这27个铀矿产地均分布在克孜勒库姆沙漠地区,已探明和评估的铀储量为18.58万吨,其中13.88万吨为砂页岩矿,4.7万吨为黑页岩矿;预测的铀远景储量为24.27万吨,其中砂页岩矿18.88万吨,黑页岩矿5.39万吨。上世纪90年代初,在乌兹别克斯坦拥有铀矿开采、加工及出口专营权的“纳沃伊矿山冶金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每年生产3000-3500吨贫铀。2005年因“联合体”硫酸生产出现技术问题而导致铀减产;2006年铀减产到2260吨,下降1.8%;2007 年产铀2270 吨,同比增长0. 5%;计划在2010年前将年产量提升至3000吨。乌兹别克斯坦没有自己的核工业,铀原料全部出口。随着国际铀价的高涨,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能源企业也纷纷向乌兹别克斯坦提出合作开发铀矿的意向。铀矿业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提高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4、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蕴藏着储量可观的钛、锰、铬、铅、锌、钨、钼、锡、汞、锑、铀、铜以及金、银等金属。其中黄金已探明储量2100吨,前景储量3350吨,居世界第4位,年产量80多吨,居独联体国家第2位、世界第8位;铜勘探储量30多亿吨,居世界第10位,年开采量约5000-6000吨,居世界第11位;钼储量占世界第8位;镉开采量占世界第3位;锌、钨砂、镍、钡等有色金属产量均占原苏联40%以上。黑色金属矿藏较为贫乏,因而在采矿冶金工业中,有色金属工业相对发达。2010年有色金属总产值37839亿苏姆①。已发现的41处金矿床中33处矿石品位较高,9处正在开发。纳沃伊冶金联合体、阿尔马雷克冶金联合体和黄金生产联合公司是乌兹别克斯坦三大生产黄金和其它稀有金属的企业,其冶金工业和生产能力在中亚地区位列第一。铜矿主要分布在乌塔(塔吉克斯坦)交界处的库拉明山脉,目前开发了卡尔马克尔铜矿、萨雷-切库铜矿和达利涅耶铜矿。“联合体”为乌兹别克斯坦黄金主要生产部门,现年开采黄金80吨,生产黄金57-59吨。阿尔马雷克冶金联合体生产全国90%的银、20%的金,是乌兹别克斯坦唯一的铜生产商,有权开采铜钼矿和铅锌矿,生产精炼铜(阴极),金属锌、铅精矿等产品,2009-2013年阿尔马雷克公司将投资1.8亿美元改造铜选矿厂。[4]同时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展开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方面的合作。
5、机械制造业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的机器制造业是在卫国战争时期随着苏联中部地区机械制造厂疏散而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从修配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发展过程,成为部门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过调整产业结构,植棉和轧棉设备制造业具有优势。国内有3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大型机械厂94家。机械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4%,固定资产比重为16%,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就业总人数的25%左右。2010年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总产值54326亿苏姆。农业机械、轧棉机械、纺织机械、电机、石油化工机械、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无线电通讯、电器产品、日用技术等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塔什干、撒马尔罕、安集延等城市。喀什干为机械工业的中心,许多大型机械制造工业企业设在该市。中亚地区三分之二的机器制造产品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也是中亚地区唯一生产丝织和纺纱机械的国家。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汽车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领跑整个中亚地区的家用汽车制造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乌兹别克斯坦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去年的纯利润增长了51.5%,将近159.4亿苏姆,约合924万美元。该公司和美国通用公司2004年组建了通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乌方控股75%,通用公司控股25%。2010年通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的汽车销售量大约是14.3万辆。[5]除满足国内市场外,乌兹别克斯坦生产汽车还出口到俄罗斯和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2011年1―9月,“通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向俄罗斯市场销售汽车71623辆,销量同比增长31%,在俄汽车供应商中位列第十,占据乌克兰汽车销售市场3%的份额。[6]
二、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水源不足,生态脆弱
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降雨地域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甚至不超过70―80毫米,只有山区多达500―600毫米。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 而年蒸发量高达1350―2200毫米。全境内的年总降水量约80―100立方公里, 其中1/3以上趋于沙漠,不能形成径流,难以利用。随着人口增长、水资源需求增加、大规模垦荒、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常年少雨干旱, 致使咸海面积急剧缩小、土地沙化加剧,生态极其脆弱。以棉花种植为主灌溉农业,耗水量大,灌水与排水系统不完善, 破坏水质,使绿洲的肥沃土地严重盐渍化,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以棉花产量为例,与非盐渍化相比, 弱盐碱土减产16%, 中盐碱地减产50%, 重盐碱地减产83% 。同时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很大,用水分配不合理等,都会造成水源浪费和污染。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虽然极力倡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由于资金短缺等各方面原因,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解决。因此,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的消极影响还会继续。
2、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合理
长期受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工业较侧重发展采矿业、天然气、有色金属等重工业部门,加工业、采购、储存、运输业发展滞后。苏联解体以后,经济困难使这些企业多数失去了活力,资金的匮乏使这些设备老化的企业无法进行更新改造,产品没有竞争力。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不得不关闭了200家亏损的纺织厂,非常老旧的设备将高价值的棉纤维原料加工成没有市场需求的低品质纱线,浪费了高品质的原料。过于片面强调种植棉花, 而对其他一些农作物, 尤其是粮食作物缺乏应有的重视,本国可耕地有限,农村人口过剩,致使就业压力很大。近年来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主要还是涉及采矿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重要工业部门。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商品中能源类占出口总额的34.2%,皮棉占8.6%,黑色和有色金属占5%。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占56.5%,化工产品及塑料占11.1%。[7]可以看出乌兹别克斯坦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原材料和能源输出为主,国内整个经济体系不完善,这样使得经济领域会受到外国的影响。正如赵常庆先生指出:“一方面,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体系脱胎于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体系,形成了以资源和原料开发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经济自主性差,在经济改革方面既缺乏资金也缺乏技术和经验,在交通、通信、市场等方面形成了对俄罗斯等外部势力的传统依赖关系。另一方面,一些大国和跨国公司为了在中亚获取经济利益和达到政治目的而相互竞争,利用各种渠道干预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经济。”[8]由于国内经济体系不完善,经济总量小,抑制了对乌兹别克斯坦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3、经济改革缓慢,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乌兹别克斯坦的改革没有最大程度的破除发展障碍。秦放鸣教授认为,独立初期乌兹别克斯坦依据本国国情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使得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降幅最小、回升最快, 避免了类似于独联体其他国家雪崩式的大幅度经济衰退。但是进入21世纪,其经济发展不再是一枝独秀, 与哈萨克斯坦相比差距很大,明显落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改革是在强调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大前提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却不断得以强化, 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吻合, 从而使其经济改革进入21 世纪后, 出现了经济发展沉稳有余而活力不足的滞后局面。[9]乌兹别克斯坦为了保持进出口顺差,人为制定政策限制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未能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于其国内政策多变,致使引进外资方面表现乏力,投资短缺和技术设备落后,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合资企业经营中的各类检查名目繁多,行政审批程序复杂,苛捐杂税繁乱纷杂,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赢利的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政府有关部门滋生腐败。如何突破这种经济发展沉稳有余、活力不足的滞后局面,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走。
三、小结
自2005年以来,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总体上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2007―2011年,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1%―9.0%之间。在全球经济显著衰退的大背景下,独联体其他国家经济均出现了迅速下滑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较为良好,仍然保持了较高经济增长率,得益于对内需的拉动。政府加大了对固定资本投资的力度,大力进行生产企业和交通等基础事业设施改造,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商业,增加就业岗位。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但产业结构不平衡使其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和需求的影响。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提出了六项优先发展和完成的任务。在确保特色优势和特色产业继续发展的同时,努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中一直坚持“五项原则”,即经济优先、国家调控、法律至上、社会保障、循序渐进。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待于时间的证明,预计2012年仍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投资政策的实施、出口原材料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将有助于其经济增长。今后主要任务是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降低通胀水平,提高生产率和居民人均收入。
■
注释:
① 1美元=1660.7苏姆(2011年2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EB/OL]./1,2012-03-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EB/OL].,2007-09-26.
[3]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1-01-27.
[5] 乌兹别克斯坦领跑中亚汽车制造业[EB/OL].国际在线,2011
-11-21.
[7] 吴宏伟.中亚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机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2.
[关键词]普法战争 ;法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七十年代,在20世纪时得到完成。在时间的横向轴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时期,即1870年,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并以法国与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而告终。在19世纪六十年代末法国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仅居老牌工业国家英国之后的第二大强国。19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法国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法国并未维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优势,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它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1870~1890年为2.1%,1891~1900年为2.6%。[1]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比较慢的。被后起的美、德新牌资本主义国家超过。那么,我们试着探究在同一时期发生的普法战争与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法国为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缓慢,更有助于我们对法国史的学习以及对工业革命规律的把握,并得到启示更好地迎接接下来的发展。
一、资金上
普法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法国,1870年8月,德军进行反攻进入法国,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德军在法国境内进行烧、抢、轰炮等,使得防御战争转为不正义的进攻掠夺战争,对法国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民房、财物、粮草、村庄等,能运走的就运走,不能运走的则进行摧毁破坏。德军还在占领区内进行强行征集政策。据普军一个军官供认,他的部队在十二天内疚烧毁了五个村庄。[2]巨额的资金外流,使得法国经济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法兰克福》条约第四款中所述,“所有德兵留存之地,不许取兵饷,收地租,法国供其日用”[3];第六款中所述,“法营被获之兵,尚未放还,俟允定合约后,急行解送,法当预备火轮车前往德国,议定接送法兵之费,应按法国定例”[4];第八款中所述“条约定后,各省德兵占据之地,尽交本地法官料理,所有德兵食用,均照德军总军办理,德军住留之地,德军派员往收税粮与法国互相清算”[5]。以上条约表明,法国境内的德军占领区,不能收取德军的兵饷,占领区内的地租法军也不能收取。而这一财政收入很显然落入到了德军手中,且德军占领时间多久,法军就得支付他们多久的日常开支。在普法战争中,仅战争本身就使法国遭受了130亿法郎的损失。
清朝使臣张德彝在他出使法国归来所著的《三述奇》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法兰克福》合约的十项条款,第二款所述“法应赔偿德军费50万万(亿)方,分为两次,每次五千万,余归三年分还,由换约日起。”[6]即法国应根据合约在三年内向德国赔付50亿法郎的巨额资金赔款。本应分为三年还清单赔款,法国却在战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提前把赔款偿清。法国被德国俘虏的士兵,法国还要出资赎回。
战时经济损失和赔款导致资金的缺乏势必让花在科学研究上的资金匮乏。众所周知,科研需要经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运用于生产中。科学技术需要运用于实际当中,而资金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纽带作用。资金的缺乏使得发明无法投入生产,继而无法转入商业运作使之带来利润。不仅使法国元气大伤,同时也中断了法国自1867年危机之后出现的暂时繁荣局面,使工业生产急剧缩减,进出口贸易猛烈下降,造成了法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相对缓慢和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迅速下降。[7]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进行,又需要雄厚的资金来购买原料、购置机器和建造厂房。不仅如此,后面劳动力工资的发给也需要资金。
二、资源上
在法国与德国签订的《法兰克福》和约中,明确规定,将法国的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的大部分割给德国。失去阿尔萨斯省和洛林对于法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对于德国来说拥有这两个省却是笔巨大的财富。这也是两个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进程区别极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阿尔萨斯省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洛林大区是法国的第一大棉花和煤产区,第二大钢材产区,全年生产的电量达到460亿千瓦电,生产的煤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法国从十五世纪开始产煤,采煤业长期以来是法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部门。[8]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法国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虽然有三个较为集中的中心地区。但是,煤矿在各地却形成较为分散的工业区。在法国,除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其他区也有煤矿,但是没有这两个地区的资源相对集中。而且地理条件不优越,开采相对困难,能够炼焦的煤更是少,运输也很困难。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国钢铁产量从1870年的118万吨增加到了424万吨,而同期美国却由12万吨增加到了1035万吨。[9]下列统计表可以说明法国工业发展速度的缓慢程度:[10]
一个国家铁、钢、煤电产量直接反应了这个国家资源的拥有量。由上表可知,法国无论在钢、铁、煤产量中都属于少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钢、铁和煤。其作用尤其体现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电力工业的发展需要性能更加优良的动力机械,电力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旧工业部门钢铁行业的发展,使钢铁迎来了新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各种大机器的生产制造都需要钢铁作为原材料,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在机器制造工业、军事、铁路运输等广泛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而冶炼钢铁煤又是必须的,进而引发了采煤业的发达。煤资源的被掠夺会造成国家发电量的不足,也将给很多电气化应用普及带来阻碍。煤、铁都是重工业所必须的资源。相对比,德国因普法战争的战果阿尔萨斯及洛林的资源,使得资源增长,经济发展迅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更是发展飞速。所以失去阿尔萨斯省和洛林这两个区的资源,导致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源的严重短缺,制约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人口劳动力上
根据《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将失去160万阿尔萨斯-洛林人。[11]战争造成人口的减少及对其增长速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它的普遍特点,法国也不例外。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使法国在战场上丧失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共派出500,000人,而伤亡人数却达到了150,000人。因普法战后梯尔也政府的卖国行径,促使了巴黎无产阶级为此而进行了斗争,并随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巴黎公社。最后巴黎公社被法国政府消灭,成员大多被处决,法国无产阶级为此付出了约十万条生命的代价。[12]《法兰克福》和约第一款中规定:“法国愿让与德东边一半省地,计6府,1763村,1580474丁口,一切法例契券皆去,永归德国。”[13]法国人口在1871年仅为3610万,1886年增至3852万,平均每年增长不足九万[14]。这与同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参见法、英、德三国人口增长对照表[15]:
法国人口基数本来就不大,人口出生率也有了下降的趋势:1872~1875年间为26.2‰,1896~1900年间为21.9‰,每个家庭平均只有子女2.2人。[16]发展速度还很缓慢。在1750~1900年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不到3.7‰。[17]
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工厂后备力量不足。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化工业取代了轻纺工业,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没有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制约着大企业的发展。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却都在发展大工厂大企业。法国的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仍为中小型企业。据1896年的统计,雇佣工人50名以上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1.3%,(这些企业的工人占总数的45%)雇佣5~50名工人的企业占13.57%,雇佣1~4名工人的企业则占83.93%。[18]
四、总结
法国从第一次工业水平仅次于英国而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国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落后为第四位,且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也下降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法国还是个大国,而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却降到了后面。这与普法战争有着很大的关系,上面所提的一系列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法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这次战争对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总的来说还是负面的,起着阻碍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的负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普法战争,那么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果将更加突出,工业水平也将更高。从普法战争对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没有雄厚的资金来投资科学技术运用于工业生产,工业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雄厚的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各个生产链不能正常地运行。而人才,不仅在当时,对今后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人口的减少,无疑也减少了高素质人才和科学家的数量,也减少了工业所必须的自由劳动力。自由劳动力的减少,制约着大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要是没有资源的拮据,法国将是个资源大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也不用受到资源的制约。由普法战争带来的这些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都阻碍着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于谨,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黄尊严.试论普法战争的影响[J]齐鲁学刊,1988.
[3]张德彝.三述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张德彝.三述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张德彝.三述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张德彝.三述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7]黄尊严.试论普法战争的影响[J]齐鲁学刊,1988.
[8]张怀亮.法国概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
[9]薛晖.清朝使者记载的普法战争与巴黎公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0]亚・德・柳勃林斯卡娅,达・彼・普里茨克尔,马・尼・库兹明.法国史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
[11]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张芝联,法国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3]张德彝.三述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4]张芝联,法国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5]张芝联,法国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6]保尔・贝尔多等.当代法国史1789-1980[M].巴黎,1977-1981.
[17]连玉銮,张运城.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