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8篇

时间:2023-12-28 11:50: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呼吸道通畅的表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

篇1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重点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现将对呼吸衰竭护理实践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房尽量朝阳,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还要保持安静,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病情稍轻者可适当进行一些功能锻炼,活动量以活动后不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为宜。饮食应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一般患者半卧位,昏迷患者要侧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气管,气管插管切开患者应取仰卧位。

2病情观察

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肌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等情况做好及时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况,重症患者需24h监测血压、呼吸和心率等情况,注意SaO2的变化及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观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呼吸音及音变化;患者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尿量及水肿情况等。昏迷者应评估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及时了解血气分析、尿常规、电解质等检查结果。在病情观察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

3合理给氧

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特点,合理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提高氧弥散能力,以纠正缺氧,减轻组织损伤,恢复脏器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对单纯性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高浓度吸氧有效,而缺氧兼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须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如保持气道通畅、清除痰液、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明显改善通气。严重呼吸衰竭通气功能明显障碍,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在吸氧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发绀是否减轻,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氧疗有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血气结果及时调节吸氧流量或浓度,以防止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麻醉,并注意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堵塞可引起换气功能出现障碍,致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1)神志清醒的患者,向患者讲清咳嗽、咳痰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咳嗽,并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如深吸一口气后再用力咳,这样主动咳嗽可加强气管和支气管的纤毛上皮运动,使附着于管壁的分泌物便于咳出,有利于气体进入肺泡,以维持氧张力。(2)经常变换,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保证支气管各方面的引流,以利于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一般1~3h翻身1次,并做好褥疮护理。昏迷患者在翻身前应先吸净口腔壁咽部的分泌物,以免变动时痰液流动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3)每次翻身时,用手掌轻轻叩打患者的胸背部,由下而上、由两边向中间顺序拍打,通过拍打的震动使痰易于咳出。(4)咳嗽无力,不能自行咳嗽,呼吸道又有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口腔或壁腔吸痰,吸痰时如痰液黏稠,堵塞导管,不易吸出,可滴入等渗盐水少许,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吸出。 (5)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分流,在雾化中使药液成雾状喷出,而进入患者体内――支气管与肺泡,直至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5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呼吸兴奋剂可达到加强自主呼吸和改善神志的作用,所以,有广泛支气管痉挛和痰液阻塞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在静脉点滴呼吸兴奋剂应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需要减慢滴速或暂停使用。

6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和预后的顾虑,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忧虑心理,极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语言表达及沟通障碍,情绪烦躁,痛苦悲观,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拒绝治疗或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心理。这时应多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鼓励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等各种缓解焦虑的方法。如采用缓慢缩唇呼吸、渐进性放松和想象疾病已经好转等方法,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改善通气效果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唇腭裂;手术;恢复期;护理

唇腭裂畸形手术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手术修复是治疗唇腭裂畸形的主要方法。我院唇腭裂畸形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方式。麻醉恢复期护理就是指患儿在手术室结束手术进入麻醉恢复室开始至患儿麻醉恢复送回病房这段时期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7岁。其中唇裂34例,唇腭裂11例(单侧和双侧)。

2 结果

本组病例1例伤口出血重新缝合,1例舌后坠,2例发热,经积极治疗、护理均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顺利送回病房,效果满意。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与安全 患儿进入恢复室后均采取平卧位,常规在颈部垫一小枕,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此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且可防止口腔内液体呛入气管。防止患儿躁动、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意外的发生。

3.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进入恢复室后根据情况给予呼吸机给氧或输氧管输氧,调节氧流量为1.5~2.0L/min。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发现患儿口腔分泌物增多或流出血性液体,要及时吸除口腔内的液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呛入气管。注意观察口腔内出血情况,若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积极进行处理。

3.1.3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患儿入室后常规输氧、接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2岁以上患儿接血压计袖带,常规测量体温。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若患儿出现体温升高、面色青紫、呼吸急促、脉搏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给予相应处理。

3.1.4 保暖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周围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患儿进入恢复室前应调节好室温22~25℃,湿度50~60%。冬季较冷时,可加盖保温毯,以维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

3.2 并发症的处理

3.2.1 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的发生主要为喉头水肿、喉痉挛、舌后坠、气道分泌物增多等原因造成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由于小儿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较小,黏膜细嫩,气管导管反复插入或移动刺激喉部易致喉头水肿,刺激喉上神经易致喉痉挛。麻醉医生在插管时应注意选择管径粗细适宜较柔软的硅胶气管导管,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勿损伤小儿黏膜。护理人员在转移搬运病人时应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防止气管导管脱出或牵拉刺激喉部,引起黏膜损伤导致喉头水肿或喉痉挛。发生喉头水肿时可用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000u 、地塞米松10mg加0.9%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可起到较好效果。发生喉痉挛时,应立即托起患儿下颌,给予面罩氧。由于和肌松剂的残余作用,易导致舌后坠。此时应托起患儿下颌,头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可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后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以保持气道通畅,待患儿自主呼吸完全恢复,肌张力恢复,神志清醒后再拔除。

3.2.2 出血 术后止血不彻底、小儿哭闹或吸痰操作动作粗暴均可导致切口出血。此时应动作轻柔吸尽口腔内血迹,查找出血点,以纱布压迫止血。及时清除口腔内血液、分泌物,防止呛入气管内,保持呼吸通畅。

3.2.3 恶心、呕吐 由于术中气体潴留易致胃扩张;麻醉苏醒期患儿吞咽功能恢复,吞入液体、血液达到一定量易引起恶心、呕吐[2]。此时应将患儿头转向一侧,用吸引器吸尽口腔分泌物、呕吐物,防止发生窒息。必要时使用止吐剂。

3.2.4 躁动 由于患儿逐渐苏醒、加上疼痛的刺激、气管导管的刺激,小儿表现为哭闹不止、躁动不安。此时应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儿苏醒情况给予拔除气管导管或者给予镇静剂,待患儿入睡后再缓慢清醒[3]。

3.2.5 心律失常 由于疼痛、气管导管的刺激,体温的升高,都有可能引起患儿心率加快,当这些因素解除后,心率可逐渐恢复。

3.2.6 体温异常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故容易发生体温异常。冬季天气较冷时,注意给患儿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加快补液,抗感染,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4 讨论

唇腭裂患儿术后安全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唇腭裂修复术后容易出现喉头水肿、喉痉挛、舌后坠以及出血,情况较危急,观察或处理不及时将导致严重后果,恢复室护士应熟练掌握这些情况的观察和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唇、腭裂手术患儿安全、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孟庆云,柳顺锁.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

[2]庄心良,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81.

篇3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肺部感染;气管插管、切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63-0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原因大多有由高处坠落、楼梯滑跌、打架,或由于自行车、机动车辆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损伤都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而死亡率却远远高于四肢骨折。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59例,女33例,平均44岁;GCS评分3~5分25例,6~8分43例;均给予重症监护,给予氧气吸入2~4L/min。患者中度昏迷至深昏迷,单侧瞳孔散大42例,双侧瞳孔散大13例。头颅CT表现: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颅骨骨折。

2、护理体会

2.1 基础护理 ①室温18~20℃,湿度60%~70%为宜。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②: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避免舌后坠。③清除口鼻分泌物,每天2次口腔护理,预防和减少口腔细菌滋生。④每1~2 h翻身叩背1次,每4 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⑤超声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每天4~6次,每次15 min。⑥加强尿管和会阴护理,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每天2次,膀胱冲洗每天2次,尿袋每天更换1次,留置尿管时间长者1~2周更换导尿管1次。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意识障碍者容易发生误咽、误吸,或因下颌松弛导致舌根后坠等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必须及时清理咽部的血块和呕吐物,并注意吸痰,痰黏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每6h 1次,可加用α-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驱动雾化时,氧流量调至每分钟6~8L。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3 气管插管的护理 患者常因喉咽分泌物、舌后坠致呼吸道不畅,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给予大流量氧气吸入(4~6 L/min),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可保证吸痰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微弱应及时行气管切开,以减少呼吸道阻力,清除呼吸道死腔。

2.4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①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空气新鲜及流通;②局麻者取半卧位,全麻未完全清醒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6小时后改为半卧位。给氧,心电监护,吸痰。手术当日不宜过多的变换以免套管脱出;③对小儿、精神病及全麻者应约束双手,防止抓脱套管;④保持套管通畅,给予翻身拍背、吸痰、雾化吸入等措施,每日消毒内套管至少3次,套管内滴入1%的碘化钾稀释痰液,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⑤规察呼吸变化,如有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应及时检查处理;⑥术后第二天调节套管系带松紧,以系带与皮肤间能插一指为宜;⑦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并发症,如伤口出血、皮下气肿、感染等;⑧拔管前先行堵管,堵管后严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如堵管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可拔管。拔管后继续观察1-2天;⑨病人带管期间,拔管前后,应随时准备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械,以备万一。

2.5 吸痰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尽可能减少感染的机会;吸痰前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吸痰方法:①确定通畅后关闭导管近端,使其消除负压,快速进入气管内,插入10~15 cm。松开导管近端,恢复负压,边旋转边退出。插入气管时不做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损伤气管黏膜。②每次插入只吸引1~2次,注意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 s,保持吸引负压低于120 mmHg。需要进行多次吸痰者,两次间隔期间应吸氧或连接呼吸机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进行吸引。③为预防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组织低氧,吸痰前后应给予充分吸氧5 min。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减轻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同时要注意痰液的性质和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2.6 吸氧及呼吸机应用 颅脑损伤患者必须保证有效供氧,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可采取面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气管套管内给氧。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气流量,氧气导管要深置,以防止导管滑出影响氧疗效果。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保持呼吸机在正常工作状态,调整好各项参数。

篇4

【关键词】

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无呼吸或有不规则间歇而表浅的呼吸,表现为缺氧,新生儿评分在8分以下,是引起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必须分秒必争,并应加强复苏后的监护。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共 3987 例,发生重度新生儿窒息,抢救超过45 min复苏的1例。表现为皮肤青紫,无呼吸,心音低钝,肌张力松弛,四肢松软。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终获复苏成功。此儿童现年五岁,健康,聪明,无任何后遗症及不良反应。

2 护理诊断

2.1 低效型呼吸形态与呼吸道分泌物多,羊水或胎粪吸入有关。

2.2 潜在的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与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有关。

2.3 潜在的并发症-脑损害与缺血缺氧有关。

2.4 有感染的可能与新生儿抵抗力较低有关。

3 护理目标

缩短窒息时间,减少氧耗,注意保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4 护理措施

4.1 复苏

4.1.1 初步复苏

4.1.1.1 防止热量散失,置窒息儿于远红外线辐射的保暖台上,擦干全身羊水。

4.1.1.2 建立通畅的呼吸道,置窒息儿于最佳的复苏。肩部垫高2~3 cm,呈微仰伸位,用一次性婴儿吸痰管吸净口腔,鼻腔粘液,羊水,使呼吸道通畅,吸引时间不超过10 s。

4.1.1.3 诱发呼吸,轻拍足底或按摩背部刺激新生儿呼吸,此过程应迅速,准确,不超过20 s。

4.1.1.4 评价新生儿,观察其呼吸,心率,皮肤黏膜颜色,以决定进一步处理措施。

4.1.2 面罩气囊复苏

4.1.2.1 新生儿经上法处理后仍无呼吸或心率不超过100次/min,须进行面罩气囊人工呼吸,加压给氧,无条件时亦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频率为30~40次/min。

4.1.2.2 好转体征 复苏好转表现为心率增加,自主呼吸建立,皮肤黏膜转为红润。

4.1.2.3 如患儿仍未建立自主呼吸,心率低于60~80次/min,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速率为120次/min,每按压3次加压给氧1次。

4.1.2.4 若仍未见好转,可用药物治疗,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若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可用无菌留置针经脐静脉置管,以保证抢救等物及时,准确注入。

4.1.3 药物辅助复苏

复苏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扩容剂,碳酸氢钠,盐酸纳络酮等,复苏时用药的目的:刺激恢复有效心率,逆转无呼吸状态,增加组织灌注量,保持酸碱平衡。

4.2 复苏后的观察和护理

4.2.1 复苏后应持续给氧至呼吸平稳,要注意给氧的浓度和时间,浓度过低不能纠正缺氧所致的脑损害,浓度过高又可引起氧中毒,故应严格掌握给氧浓度,并及时停氧。

4.2.2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若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表现时,可酌情应用20%甘露醇治疗,有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止径。

4.2.3 取右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持病房安静,监测心率,呼吸。

4.2.4 注意排尿的时间及尿量

4.2.5 重度窒息儿复苏后应延迟开奶,48~72 h后给予母乳喂养,喂奶后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情况。

4.2.6 预防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较低,出生后环境变化大,易继发感染。复苏儿应放在清洁、消毒的隔离病房,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进行空气细菌监测,避免探视,各项护理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以防发生院内感染,需要时应用抗菌素。

5 体会

5.1 复苏的基础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即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导致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酸中毒。由于缺血、缺氧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及机体对缺血、缺氧损害性质不同,窒息患儿受损情况不一,要保证氧疗效果,保证组织供血、气道通畅十分重要。对窒息儿初步复苏时,吸净呼吸道内粘液、羊水是复苏的关键。复苏时注意患儿的,垫高背部呈微仰伸位,及复苏后右侧卧位。 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呼吸道内分泌物,以防再度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5.2 采用恰当的复苏方法是成功治疗窒息患儿的关键

及时,准确的评估患儿,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抢救药物的及时应用,对纠正酸中毒,低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成功治疗窒息患儿的关键。

5.3 保暖是复苏的重要环节

适宜的外界温度,可以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窒息的复苏。远红外线辐射的保暖台能使新生儿的新生代谢及耗氧量维持在低水平,又能直视患儿,便于观察,利于抢救。

5.4 复苏儿的喂养要恰当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缺氧后产生血流重新分布,非生命器官如胃肠,皮肤,肌肉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心,脑,肾的血液供应。胃,肠血管收缩造成黏膜损害或引起应激性溃疡,如早期哺乳可加重胃肠道负担,易致消化道溃疡出血。故对此例患儿常规禁食48~72 h后给予母乳喂养。

5.5 加强宣教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篇5

[关键词] 呼吸衰竭;护理

1 定义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稳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2 病因

参与呼吸运动的任一环节,包括呼吸道,肺组织,中枢神经,运动神经,肌肉,胸廓的病变,都会导致呼吸衰竭。

2.1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督导肿瘤,异物,舌根后坠(昏迷患者)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2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氧或缺氧合并二氧化碳潴留。

2.3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2.4胸廓胸膜病变: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均,影响换气功能。

2.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3 临床表现

3.1呼吸困难:发憋,呼吸费力,喘气常为主要主诉,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3.2紫绀:是缺氧气的典型症状,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村指甲出现紫绀,红细胞增多,紫绀更明显,贫血者紫绀不明显或不出现,严重休克末梢循环差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也可出现紫绀。

3.3精神、神经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智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4心血管系统症状: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动过速,长期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压下降,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4 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5 护理

5.1病情观察

5.1.1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频率的观察,如呼吸频率大于25次每分,常提示呼吸功能不全,有可能是呼吸窘迫综合症先兆期的表现,观察意识状况、发绀、皮肤的温湿度、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出血倾向,球结膜有无充血水肿,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等。

5.1.2准确记录出入量,必要时监测每小时尿量。

5.1.3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5.2护理措施

5.2.1一般护理:①病室需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密切观察呼衰程度及血压、脉搏,尿量和神志。

③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④严格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⑤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一般半卧位,昏迷者要平卧,头偏向一侧。

5.2.2合理用氧

①对单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高浓度吸氧有良效,而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需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除,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改善通气,严重呼衰药物治疗24至48小时无效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

②在吸氧治疗中,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缺氧得到矫正,反之加重。

③保持呼吸通畅:呼吸道堵塞可引起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是护理呼衰患者的住要措施。

5.2.3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抗菌药物要按处方的浓度在规定时间内滴入,使用过程中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②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滴速不宜过快,用药后注意患者神志和呼吸的变化,如头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时要减慢速度并报告医师。

③纠正低血钾时要严格按处方用要,并了解补钾后血钾等的变化。

6 健康指导

①指导病人缩唇呼吸,改善通气;

②预防呼吸道感染,根据季节更换衣服;

③戒烟,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④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1 病因

1.1 呼吸道途径

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血行感染: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医源性途径:由于医用器械如吸痰器、雾化器、供氧面罩、气管插管等消毒不严,或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或通过医务人员手传播等引起感染性肺炎。

1.2 症状体征

新生儿患肺炎时很少咳嗽,仅表现一般状况差,反应低下,口吐白沫,烦躁,哭声无力,不吃奶,体温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青等。产后感染性肺炎,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气促、鼻翼扇动、发绀、吐沫、三凹征(+)。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病程中可出现双肺细湿罗音。

2 治疗

(1)呼吸道管理

雾化吸人,引流,定期翻身,拍背,及时吸净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用鼻导管、面罩、头罩和鼻塞CPAP给氧,呼吸衰竭时可行机械通气,使动脉血Pa02维持在6.65~10.7kPa

(3)抗病原体治疗 细菌性肺炎者可参照败血症选用抗生素。

(4)支持疗法 纠正循环障碍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每日输液总量60~100mL/kg,输液速度应慢,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及肺水肿,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供给,酌情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1)环境:新生儿室内温度应在20~24 ℃为宜,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防受凉。

(2):要注意经常变换,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3)喂养:应供给患儿足够的热量、营养和水份,如病情危重者,可暂停喂奶、喂药,以免呕吐引起窒息。如喂奶时患儿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应立即停止,并予吸氧。病情稳定后,喂奶也应少量多次。

(4)吸氧:当患儿出现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唇周青紫者应立即吸氧。烦躁不安或鼻腔分泌物多者可用漏斗法给氧,每分钟给氧量1—2L。使用时,漏斗边沿距口鼻1 cm左右,太远则浪费氧气、效果不好,太近则影响气体交换而加重呼吸困难。患儿安静后,可改用鼻导管法,要间歇吸氧。

(5)吸痰:肺炎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但新生儿反应低下,不会咳痰,故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吸痰时,采用口对口或大注射器连接导管吸痰,吸痰动作要轻,避免过分刺激。

(6)体温:新生儿肺炎体温多正常,若体温高者可采用物理降温,一般不用退热药物,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对发热患儿应进行降温,体温不升者应给予保暖,必要时置于暖箱内。皮肤温度保持在36.5℃(36-37℃)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55-65%)。

(7)应供给患儿足够的热量、营养和水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如病情危重,需要静脉补液时,一定要严格掌握输液量和速度。输液时,每分钟以4~6滴为宜,以免因速度太快引起肺水肿或心衰而加重病情。液量也不宜太多,按40-60ml/(kg。d)计算。

篇7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在临床中比较的常见[1],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不少患者术后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其的吞咽、咳嗽等反应都有一定的障碍,故应注意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观察,保证其的通畅,这也是挽救患者生命关键。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120例此疾病患者,现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如下。1 对象

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120例此疾病患者,男93例,女27例;年龄7-83岁,平均48.1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19例,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有24例,进行气管切术治疗的患者有49例。2 护理措施

2.1 如患者没有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给予其的护理措施 此类患者多数有呼吸道的临床表现,患者易于出现感染的并发症。故患者应取半侧位的。把患者的床头以15-30°抬高,这个有利于患者排出痰液。伴呕吐病人以侧卧位为宜。定期给予患者进行拍背、翻身等护理措施,给予其对症治疗措施。也可使用多频震动治疗仪震动背部每4小时震动一次,对患者进行各项预防措施以防止其发生并发症。

2.2 经口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的护理

2.2.1 保持气管插管导管位置固定,防止导管扭曲、受压,脱出,移位,经常观察导管尖端距门齿的距离。及时湿化吸痰,每2小时用无菌注射器向气管插管内点滴湿化液(灭菌注射用水),以稀释痰液但应避免过度刺激气管和支气管。

2.2.2 及时吸净气道内、口、鼻腔分泌物,防止痰液坠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

2.2.3 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预防肺部并发症。

2.3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

2.3.1 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是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2]。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灭菌注射用水)或采用湿化液(兰苏30mg+灭菌注射用水250ml),将湿化液袋固定于输液泵上,连接输液管,剪去输液管针头,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然后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8cm,以8-10mL/h的速度持续泵注。吸痰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要在进行操作中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动作应迅速、幅度要小,对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之后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出现问题进行对症治疗。

2.3.2 如患者没有进行吸痰治疗,可以应用湿化的无菌纱布放在患者应用的气管套管上,这样可以起到湿润的作用,可帮助患者排出痰液。

2.3.3 定期给予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措施,进行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预防肺部并发症。

2.3.4 环境管理 置患者于安静、清洁、空气清新病房,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60%-70%,每日对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或三氧消毒机消毒3次。

2.4 机械通气时呼吸道的护理

2.4.1 气管套管气囊充气适宜(25-35厘米水柱),不要漏气,要保证足够有效的通气量及气道压力;如果充气过量,气囊压力易致气管黏膜压迫坏死。湿化罐内加无菌蒸馏水,温度设置35-37摄氏度,及时倾倒积水杯内冷凝水,防止呼吸机工作时产生的管道内积水吸入气管内引起呛咳和肺部感染。

2.4.2 人工呼吸机高压报警时首先要检查并排除气道阻塞的原因,及时吸尽气道、口、鼻腔分泌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低压报警时首先要检查气囊是否漏气,保证气囊充气适宜。

2.4.3 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预防肺部并发症。翻身时防止呼吸机管道脱出、扭曲、受压。

2.5 避免患者出现异物吸入 ①如患者为应用鼻饲治疗,应把其的床头进行抬高,保持20-30°。在进行胃管插管时应确认插管是否在患者的胃中,确定无误后才可进行操作。在进行治疗中应注意对其进行观察,防止发展意外情况。②患者应注意保持正确合理的,如其呼吸道中有异物应立即给予其吸出来。呼吸困难者可放置口咽通气管。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应特别注意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如出现情况应给予其进行对症治疗,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负责,并要求其应具备高超的技术,给予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两岁以内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尤其多发生在6个月以下婴儿。其发病季节在冬末春初,以冬季多见,临床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喘鸣,严重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唇周发绀,呼吸浅促,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感染后体温可有不同程度升高。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9年12月64例毛细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4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依据[1]。其中男34例,占53.1%,女30例,占46.9%。1~2月10例,3~4月11例,5~6月9例,7~12月12例,1岁以上22例,平均年龄11个月。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10天。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发热54例,占84.4%,咳喘58例,占90.6%,暴喘13例,占20.2%,发绀25例,占39.1%, 烦燥不安19例,占29.5%,呼衰13例,占20.3%,心衰16例,占25.0%, 肠麻痹腹胀4例,占6.2% ,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占1.6%,支气管 周围炎7例,占10.8%,X线示肺气肿5例,占7.8%。

2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

2.1.1病室要求:严格呼吸道隔离,室温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为50%~60%,空气新鲜,忌对流风。

2.1.2保持安静与充分睡眠:各种操作应做到时间集中,操作准确手轻,对喘憋患儿尤为重要,同时要保持病室安静,减少陪护人员,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

2.1.3患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重度发作时病人呼吸困难,此时应取舒适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2.1.4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及富有维生素的饮食。严重咳嗽呼吸困难者,可留置胃管,予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供给。本科采用鸡汤、鱼汁及小米粥少量多次经胃管注入,营养价值良好。

2.2发热及口腔护理:发热时需要Q4h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形及伴随症状。再试是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后,半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有高热惊厥史者当注意预防抽搐的发生,加床档防坠床。主要采取物理降温,例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喂温开水,避免退热出汗多,防止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现象。每日用银菊饮口腔护理两次。

2.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咳嗽、喉中有痰和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普米克令舒+爱全乐+沙丁胺醇,每日2次,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雾化吸入后立即行吸痰处理或根据病情必要时吸痰,这样可以使患儿呼吸顺畅,减轻缺氧和心脏负荷。变换,适当地用空心掌扣击胸、背部,翻身拍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易于排出。此外加用止咳、化痰、平喘、抗生素等药物,配合中药泻肺豁痰平喘剂。

2.4保持吸氧导管通畅:患儿面色苍白、唇周发绀、鼻翼扇动明显,有三凹征、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血氧分压在4.7~9.3Kpa,二氧化碳分压在6.6~12Kpa)而且肝脏有进行性增大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轻度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1~2L/min;有严重发绀、呼衰者,立即给予头罩或面罩吸氧4~6L/min,同时注意用氧安全。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神志,意识,紫绀等,随时调整给氧浓度。对于烦躁不安、喘憋严重时,在给予中心鼻导管低流量氧气吸入的同时结合镇静处理。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如吸氧时需喂奶、喂水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防因喂养不当而呛奶。

2.5控制输液: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患儿安静,多数6个月以内患儿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建立静脉通道后要固定妥当,以保证所需药物和液体量顺利输入,保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一般根据年龄不同控制在6~12滴/min,严防肺水肿及心力衰竭。为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必要时给予强心药物,所需治疗均用微电脑输液泵泵入,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6护理观察

2.6.1病情观察: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忽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喘气加重。心率大于160~180次/分,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提示心力衰竭,立即给氧,报告医师,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以强心利尿等药物。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口吐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遵医嘱给予20%~30%乙醇湿化给氧,乙醇能降低肺泡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时间每次小于20分钟。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出现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张力高等,提示脑水肿。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便血等,提示中毒性肠麻痹,均应及时报告并配合医生抢救。

2.6.2尿量的观察:要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记每次的尿量,这对评估有无呼吸衰竭、酸中毒、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着重要作用。

2.6.3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遵医嘱在使用各种药物时,特别是解痉、平喘、激素、镇静、利尿、洋地黄等药物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观察药物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3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均两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患儿居多。其特点:气管、支气管的解剖上比较狭窄,病毒感染后,因粘液潴留,黏膜肿胀,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梗阻,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护理中的关键。同时做好基础护理,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协助医师诊断,使重症患儿不失抢救时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