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药行业政策8篇

时间:2023-12-27 15:4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药行业政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行业政策

篇1

1.GSP的认证促使医药商业企业的转型和整合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凡通过换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将在3一5年时间内进行 Gsp(GoodsupplyPraetiee一良好供应规范)认证,未能取得osP认证的企业,在下一轮药品经营企业换证时将取消其经营药品的资格。因此,推行GSP对改变目前药品经营企业过多过滥,药品经营秩序混乱的现状,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药品经营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发挥重要作用。现行GSP是药品市场准入的一道技术壁垒。为加快推行GSP和体现推行GSP的强制性,推行GSP将与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资格确认结合起来,GSP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持证药品经营企业是否具有继续经营药品资格的一道硬杠杆,成为药品市场准入的一道技术壁垒。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药品经营企业换证工作所采用的换证验收标准,实际上就是实施GSP的一个最低标准。医学论文

2.为医药流通企业积极拓展第三终端(主要指农村和城镇,除医院,药房外的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医疗保健品销售的终端)市场的创造条件: 随着国家全民医保覆盖制度的推进,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医药消费市场将展现出极大的销售潜能,而传统的医药商业企业多年以来一直忽视对第三终端的开发,因此第三终端无论从终端布点、产品结构、客户服务上都有待于大幅度的提高,这样流通企业才能真正地将第三终端这一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从而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3.消费品渠道成为OTC乙类及部分医疗器械的潜在大市场 OTC和医疗器械分类及取消I类医疗器械备案对“邦迪”;等双跨(既有药字号又有器械号品种)产品来讲在消费品渠道的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上WTO 后国家逐渐放开对国际连锁巨头经营OTC的限制,即这些大卖场向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申请经营OTC的牌照,可以在货架上销售OTC的品种,而不是以往依赖和有执照的药店连锁合作经营OTC柜台的小打小闹的经营方式。从美国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这确实是具备相当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大卖场经营OTC品类在中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因为消费者目前的消费习惯以及中国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大卖场对于此类业务尚处于摸索中,以沃尔玛来讲,目前还缺乏该品类的专业人士,虽然有这方面的意向,但进展缓慢。由于国家取消了I类医疗器械的备案,使得一般零售企业可以扩大其经营范围,扩充其经营的品类,由于I类医疗器械相对于一般消费类产品具有更高的商业利益,也使其放弃了一些低毛利的消费类产品。

篇2

这是一个中国医药工业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抉择的时代,回归我们的主业,看清我们生存的根本,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渐行渐远。

那么在2012年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整体的营销决策呢?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团队对中国医药市场进行了深透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医药企业的竞争策略:

一.策略领先 行动制胜

医药工商企业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在整体策略领先于同行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营组织、强化执行力。

面对医改的新形势,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而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将是医药企业在未来市场抉择中胜利的根本。

1.根据政策、市场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先生对多家成功的医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好的企业在产品规划上都有其独特的方面。比如提起西安杨森,我们想到的是达克宁;提起修正药业,我们想到的是斯达舒;提起三九,我们想到的是三九感冒灵颗粒。这是典型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然而,提到同仁堂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高品质的中药系列;提到王老吉,我们想到的不是抗生素的典型代表,而是跟上火、上呼吸道等相关的产品。

这就提醒我们,产品规划要具有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来自于企业对竞争市场的充分了解,从产品品质、产品内涵、产品系列化、产品包装,到产品市场传播策略等都要形成企业和产品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进行跟随性的产品规划,比如省级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需要进行基本药物的扩容,这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省级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药物目录。

2.对全国商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招标主体逐步变换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企业的职能将由批发商转变为配送商,这将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配送业务将成为医药商业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其主要收入为药品的配送费,配送费用包含在招标价格中,按比例向配送公司返还。这样一来,拿不到配送权的企业未来会被边缘化,或许被淘汰。

医药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商业客户,和主流商业形成业务对接,以便在主流商业内形成相对强势的渠道通路,这对医药企业所有产品的销售都会起到好的作用。

3.顺应形势建立适合的市场管理模式

鉴于各省的医改情况不同,医药企业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调整市场管理模式,重要的是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同时保证价格体系,由于安徽模式的全国推广和各省在进行招标挂网时要比对其他省同类产品的招标采购价格,这就要求医药企业的价格体系不能做穿,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掉。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由于在各省的营销模式不同,如自建办事处、制与底价承包制等两种或三种相结合的体制,造成了对各个区域的掌控力度存在差异。又由于掌控力度的差异,企业在招投标采购上形成了不同的价格,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必须尽快加以改善。

二.决胜终端 管控渠道

新医改带来的药品市场扩容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国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市场进行培育,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及早介入国家培育市场的医药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新医改对我国的医药终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医药企业形成几个具有增长性的终端市场。国内通常把中国药品市场分为四级:一是医院终端,指县及县以上医院;二是零售终端,指所有药店(包括连锁);三是社区终端,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四是第三终端,指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

医院的市场总量将继续增长,2011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公立医院就诊人数达15.64亿元,同比增长1.28亿人次,高端医院采购增幅下降为15.35%。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同比增长31.98%三甲医院的市场份额在增加,县级医院份额增长较快,新农合若有40%流向县医院,将带来约巨大的药品消费增长,县级医院药品销售总量将增加1倍。

由于中国新医改已经定了了基层突破的新医改决策,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市场和城镇社区医疗终端份额将快速增长。 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由于新医改的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趋势对零售和连锁打击非常大,2011年零售终端增速下降为15%,上半年药店增加16929家,连锁增加2409家,未来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未来对医保定点资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将受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的冲击。

从现在的情况看,医药企业惟有通过国家政策导向的营销规划才能对新农合和社区两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进行布局,未来的终端掌控是政治性的低成本的掌控,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的终端掌控。通过介入新农合、社区和基本药物目录进入国家强制使用的目录范围,就会随着新医改的推进逐渐进行真正的全终端覆盖,这种覆盖相对市场运作来说是低成本的,是强制性的,是相对垄断性的。

在进行政策性终端掌控后,医药企业还要解决渠道商业的配送问题,慎重选择未来的商业客户,对全国性的渠道商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主流渠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管控渠道上形成医药企业自身的优势。

三.模式转型 适者生存

未来的市场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要素中,不同的医药企业也许只是在某个营销要素上较为强势,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实力的培育和建设,将上述四个要素配置成合理的组合,通过模式转型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

鉴于营销模式的适应性,企业必须从各省政策、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提炼出不同的实效营销模式;同时,这些不同的营销模式又必须统一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之下,必须能在不同的省级医药市场环境下实现医药企业的生存战略和发展战略。综合来说,医药企业要抓好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竞争要素。

政府关系是进入医药竞争市场的资格,缺乏良好的政府管理体系和能力,在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寸步难行。

产品是营销的载体,竞争要从产品的功效、定位、宣传、成本和目标市场细分等多方面练就竞争力。医药企业要提炼产品的价值,深挖产品的商业卖点,让患者在购买产品时觉得物有所值。比如达克宁由于商业定位明确,成为了治疗脚气的名牌产品,好多相近成分的产品泛泛地定位于皮肤用药,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目的性,自然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

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渠道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药品,渠道和终端的真正的使用和认可往往决定了产品在招标中的命运。同时,集中招标采购后,指定配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企业的产品销售规模,是否配送、配送量的大小、配送的覆盖范围等都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在当地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医药企业的渠道之争还表现在医药企业占用渠道商业公司资源的比例大小、商业公司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渠道政策的调整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突破的问题,要求生产企业自己配送,但这在真正的基层,企业生产企业自己配送是不现实的,那么渠道的竞争将伴随医药营销的全过程。

很多医药企业认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终端将被强制使用目录内的产品,所以终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终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强制使用只是表象,问题是使用多少、进了产品是否使用不一定由政府说了算。医药企业对终端的拉动和维护还是必须的。笔者医药医疗管理专家史立臣认为占据终端、扩大销量是长期的工作,不要企图一步到位。

三.提升能力 永续发展

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医药企业要学会借势,抓住政策机会。如何抓住政策机会?企业必须先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永续发展。

在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快速打造自己的营销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和发展。构建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销战略转型

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重新考虑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这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2.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很低,不像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该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当前,医药行业来的“狼”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3.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这个口号医药企业喊了多年,但笔者还未见到哪一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使用“三板斧”的老招,这也不叫专业。  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团队认为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行合理的管理、授权和配置,尽量精简非客服人员。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和运营体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强化市场部

很多医药企业的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有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好的市场部应该发挥如下作用:现有市场分析和未来市场预测;营销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调查;消费趋势预测;品牌推广、消费引导;竞争对手分析与监控;通路调研;围绕公司销售目标拟定市场开发计划;会同企划部制定营销、产品、促销、形象等企划案,并与销售部、客户部共同实施;现有产品研究和新产品市场预测;为公司新产品开发提供市场资料。

5. 强化医药企业政府关系管理

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研究政府新医改的工作思路,调整医药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没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或者公共关系部门,有的即使有也是在市场部之下的底层级职能编制,更多的是没有相对固定的职位和编制,杂七杂八的工作都做,就是政府事务工作做的少。另外,有些医药企业即使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也是摆设,既没有完善的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方案,也没有相关的政府事务拓展经验,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没有年度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预算,资金和费用都是来自在整体预算编制之内的结余或者挪用。

2).参与省级或者地方的新医改政策制定,或者为之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各省可以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推进新医改的进行和完善新医改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大纲式的文件,内容不具有实操性,这样各省就会制定适合本省的实操方案。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国家医改政策的研究,向省级管理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为省级相关部门分忧解难,或者为省级相关部门就本省新医改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医药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

3).编织医药企业自身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

由于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布局是面向全国的,所以医药企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造自己的政府关系网,这项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公司的政府关系部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驻地营销人员的人脉关系和业务能力,还要借助医药企业的商业客户,三方面共同努力打造医药企业庞大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络,未来医药企业的全国性市场布局的根本就是企业自身构建的政府关系延伸到哪里。

篇3

关键词:医药物流;政策环境;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081-03

Our Country Medicine Physical Distribution Profession Policy Environment Analysis

Wang Bin Teng Zhixiang

(Management Institute,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Abstract: Our country medicine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existence “many, small, disperses chaotically”, the aspect,the country to change the above aspect to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also played some positive roles, but our country’slaw,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lso existence imperfect place, the good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ies also needed the throwgood money after ba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execute together with it. This article key discussion’s medicinephysical distribution profession’s advantage good policy, as well as the law,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erfect place, can asimpel the medicine profession take the time the benignity to develop the reality reference function.

Key Words: medicine physical distribution; policy enviro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80%都脱胎于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医药供应站或者国有的医药集团,其余多是由制药企业原营销部门发展而来,由于这种先天的联系,目前业内的医药物流企业兼具了医药批发企业的功能。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家对医药流通企业审批的宏观控制有所失控,形成了流通领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效益低,简称“多、小、散、乱”。我国医药市场占世界医药市场的2%,现有大大小小的医药流通企业16000家左右,90%是中小企业,前三甲的市场销售额仅占20%左右,而美国医药市场占世界医药消费市场的40%多,流通企业2006年不超过50家,前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5%。由于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使行业整体效益低下,2005年,流通领域的行业纯利率仅有5‰;这也是行业内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的原因之一。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医药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

1.鼓励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提高市场集中度

早在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发的《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医药商业销售额的70%以上。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之后的“十一五规划”再次推动了这股热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医药物流的建设,原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计委也先后批准授额国债贴息医药物流项目10个,如广州医药有限公司正在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兴建药品、器械划拨、零售3个物流中心;上海国大药房连锁公司和浙江绍兴县浙江亚太集团共同投资组建浙江国大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其余的是:国药物流、重庆和平药房、广州医药公司以及上海医药公司、武汉同济堂药业、新疆新特药公司。2003年7月,外经贸部又开始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八地开展外资参股物流试点。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行业,希望地方物流企业能够进入“国家队”。作为当事人的流通企业更是热情高涨,多方筹资争取项目早日上马,且项目投资一个比一个大,如成都医药物流中心投资10亿元,内蒙古的“北方药都”总投资10亿元,江苏亚邦医药物流中心预计总投资高达16亿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策激发了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投资热情,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凭借其优良的存储条件、先进的分拣设备、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有望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扩大配送范围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从而提高市场份额,促进行业的集约化发展。

2.新医改提供了大型流通企业无限想象的空间

新的医改方案虽没有出台,但2008年新年伊始就传来消息,政府将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另外,2008年将在全国基本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2010年达到“新农合”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而其中费用的80%是由财政“买单”。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投入是大势所趋,药品市场会因此而扩容;有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的医药市场将至少扩容1000亿元。新医改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医药分家的大方向也不会改变,但医药如何分家还是未知数,医院药房托管的试点还在继续,南京医药至今已经托管了江苏境内的130家医院,并将继续扩大托管范围至三甲医院。

新医改到底能够使医药市场扩容多少,给医药行业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极大地鼓舞着医药物流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医药分家方式的不确定给了医药物流企业希望,也给了其压力。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尽快做大做强以期将来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3.药品招标采购整治了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2000年,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药监

局、国家中药管理局联合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若干规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来集中招标采购演进为现在的挂网采购,或称网上采购)在全国展开。招投标的方法改变以往药品销售过程中,个别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抑制了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后来的网上采购进一步遏制了不正当交易的发生,在招投标、评标过程中,“双盲”的方式使暗箱操作的难度更大,由于投标人与医院药室部门没有直接的接触,投标的医药物流公司只能凭借其药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来中标。委托第三方来组织招投标的方式也一度受到医院的重视,而招标组织者与医药物流公司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评标过程中被认为更能保持中立和公正。

药品的招标采购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但增加了不正当交易难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正当交易,并且招标的竞价方式迫使医药物流企业降低药品价格来获取销售额,使其可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4.药品价格持续走低打薄行业利润

自1998年5月,国家计委(自2003年开始,降价令多由国家发改委进行)首次对药品降价,至今已经降价23次,降价范围由个别品种开始,至今医保范围内所有类别的药品都经历过降价,销量大的品种更是经历了多次降价。20余次的药品降价,使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药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压缩了中间环节的利润,使医药物流公司的利润不断减 少。

5.加强票据管理减少中间环节

2006年6月广东省实行的“一票通”或者“二票制”已经得到了认可,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推广。二票制就是对药品交易价格和票据流向进行监管,原则上所有药品由一级经销商,最多经二级经销商配送至医院。二票制规定大大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减少了中间费用,让利于老百姓。二票制还压缩了挂靠公司的生存空间,尤其是业内称为“自由人”的个体从业者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医药市场的监管,保障了群众的用药安全。

国家采取的以上措施,规范了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打击了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并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对于改善当前“多、小、散、乱”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缓解当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压力,缓和当前紧张的医患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医药流通领域的积弊不是短期内可以完全去掉的,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有待国家政策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尚需完善的国家配套政策

1.提高准入标准,慎重审批新上物流建设项目

现在已有报道称我国60%医药物流中心在空转,至今没有权威部门验证这一数据的真实性;行业内也有企业“不上物流是等死,上物流不一定不死”的说法,也没有权威部门的认可。虽然如此,国家有关部门也不可不引以为戒,防止出现重复建设,不再出现新的“多、小、散、乱”的现象。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药品消费市场大小,参考目前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根据物流公司的分销或配送半径把全国分成几个区,各区设立几个物流中心,以此严格控制总的医药物流公司数量。其次,国家可以根据行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资产负债率等金融指标,公司销售额、应收账款、市场占有率等销售指标,药品管理、储存等行业标准严格物流公司的项目审批,不达标的企业不允许开工建设,以此提高准入标准。

2.药品招投标有待规范

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药市场,减少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常现象,净化了市场环境,从法律上保证了正当的市场竞争,这使得制药企业将其精力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研发中去,医药流通企业则致力于加快配送速度、扩大配送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但药品招标从无到有,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我国很多地方在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招标行为不规范,在评标过程中存在不公开的现象,竞标企业无法了解评标的依据,不利于医药物流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招投标过程中不正常报价现象严重,如有些物流公司恶意压价,中标后不送货,不仅干扰了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药秩序,也不利于其他物流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影响了药品的库存管理。有些地方每年多次招标,物流公司疲于到处投标,干扰了日常的其他业务不说,投标保证金使原本不富裕的现金流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物流公司的负担。短期之内,在药品招标采购还不能取消时,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招标,规范招标操作过程,加强药品招标评价体系建设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二票制的实施缺乏监管措施

一票、二票定义虽然清晰,但对一票、二票的具体界定则要凭借生产企业或上级分销企业的销售委托书,能够拿到生产企业委托书的界定为区域一级(经销商),拿到一级委托书的界定为二级。但现在制药企业产能过剩,产大于销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把产品销售出去,出具一张委托书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企业何乐而不为,尤其是中小型的制药企业更是委托书满天飞,全国的一级不下几百个。真正的一级出具一张委托书可以增加自己的销量,获得了对上游制药企业的议价能力和谈判的筹码。尤其是现在仍然存在大量的“自由人”,往往挂靠某家商业单位,与特定的医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往往是现款提货,甚至可以预付货款,不但增加了一级的销量,还可缓解一级的现金压力。产品质量则完全由制药企业负责,货款由自由人自己收,也是没有任何的风险和责任。对自由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其他中小型商业公司了,所以也是委托书满天飞。

对以上的挂靠单位和个人,近年来,国家虽然在大力打击,由于他们有合法的外衣,往往也是无可奈何,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4.没有统一的药品编码不利于医药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化建设

由于药品种类繁多,名称复杂,有中文名、英文名、拉丁文名,加之前几年,对药品商品名的管理混乱,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规格、不同剂型的药品有不同的商品名,所以我国的药品一直没有统一的编码,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的产品一定要有编码,有些药品包装上没有编码也照样卖。即使是有编码的药品有些也是企业为了摆设和美观才去申请的,编码一般是向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于是就有了多套编码,出现了“万码奔腾”的局面。目前国内药品编码混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发展。

不仅如此,上游企业的不规范编码,增加药品流通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影响物流效率,企业要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己编码,要么实行人工分拣。不规范编码对于下游医药物流企业有害而无益,尤其是大型的医药物流企业,每天流通的药品上万种,混乱的编码造成分拣、结算的混乱。

药品的统一编码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不是可以由少数企业自行完成的。实现流通、经营各环节的信息化和电子化,需要统一编码的支持;电子商务对医药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系统也离不开统一编码,国家统一编码迫在眉睫,这需要国家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

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多、小、散、乱”的局面,国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家的政策、法令、法规还有待完善,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限制了其实施效果;或者,由于医药物流行业的历史、客观原因,还存在一些制约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因素。这都有赖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发现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并避免再次出现某些历史问题。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小刚.2006年医药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药报,2006,(12):2-3.

篇4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点,是解决我国外贸 中存在的“三低”(档次低 、卖价低 、效益低)、“一多”(贸易摩擦多)的状况。“三低”、“一多”是由我国经济长期实行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 ,技术 、工艺相对落后 ,发展的动因非常强烈 ,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 回收率却很低。这充分反映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弊端。粗放型的管理理念和任意排放的生产环境必然生产出低档次的、低卖价的“大路货”;而“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廉取胜”必须要过渡到“以质取胜”,以适应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总的外贸发展方针指引下,在区域性互惠国际贸易政策的惠泽下,我国企业可采取如下应变模式 :

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

(一)扩大受惠产品出口

在 由自贸易区建立的条件下,中国产品可在低关税甚至零关税 、无配额 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的情况下,进入国外市场。企业现有的出 口产品如果列入缔约方的降税清单 ,就可以借优惠政策大规模扩大出 13,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是最直接的、也是较低层次的简单利用。有头脑的企业家也许会深入研究降税清单和降税进程 。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把本企业的出口产品逐步调整为受惠的产品,把受惠幅度小的产 品调整为受惠幅度大的产品甚至零关税的产 品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际上对出口产品的调整直接促使企业的经营策略转变,企业家们会看到每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不仅仅牵涉到若干大类产品进 口关税的改变 ,其 中暗含的是对方缔约国对我国产 品的需求情况 ,受惠产品某种程度上就是受欢迎的产品,受惠幅度大的产品往往是需求程度大的产品。(某些不给惠的保护性产品除外)

(二)保持出口的稳定性

一旦建立自贸区,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 区的贸易 即获得 了制度上的保障 ,贸易中的变数 、不确定因素减少 ,从而可以保障出 口的稳定增长。因此随着 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不断完善直至完全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企业都可以紧跟 自由贸易 区的谈判进程,逐步夯实 出口贸易结构 、优化商品结构 、稳定 国外客源 ,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实现稳定 、健康 、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外贸行业的稳定 、有序发展。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

我国企业可以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建立 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并形成以亚太地区为重点 、以周边国家市场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拓宽出 口渠道 ,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减少其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风险制约并抗衡欧洲与北美经济集团。亚太、尤其是东亚是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多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都把投资对准了这一地区,置身其中的我们更应充分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时机发展壮大自己 。

(四)以较低的进口成本开展进口贸易

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或地 区,其 90%的产品关税会最终降为零 ,这样能大大降低我国企业的进口成本 。2007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保持出 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 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这是多年来我国外贸政策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新提法”预示着外贸战略的新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 ,只有增加进 口,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贸易摩擦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进 口国面前也无能为力。中国应该增加进口,通过购买先进技术、专利和高科技产品,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扩大进口有助于充分利用 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商品结构,有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来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水平 ,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质量的产品出口,达到高层次的贸易平衡。

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与时俱进 ,顺应外贸形势变化 ,及 时调整思路,依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水平,掌握 国内的市场需求 ,到国际市场寻找进 口商机。例如现阶段可以开发东盟农产品和橡胶,印度 、澳大利亚铁矿石、牛羊皮等资源性进口市场 ,借助中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区协定 、亚太贸易协定等区域互惠政策,降低进 口成本,不断扩大进 口规模。

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我国外贸公司自 1987年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来 ,已在国外投资了数十亿美元 ,初步形成了 自己的海外投资网络。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我国外贸企业可以到东盟、亚太地区、智利等境 内去投资办厂、收购兼并,以当地企业的身份去制造产品产品既可以在当地销售又可以返销还可以销往投资国的优惠贸易 国家和地区。这样既绕开了关税壁垒,又在区内建立了自己的行销网络 ,增强了市场渗透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积极到海外投资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跨国并购。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 ,提高境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转移部分顺差。

(一)着重在重点、优先行业领域进行投资

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下列五个优先领域加强合作 :农业 、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 、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 。事实上,投资只是一种合作方式或载体,它可以覆盖任何产业领域。目前,有成员已经达成共识 ,各方之间的经贸合作除包括上述领域外 ,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 、工业合作、交通 、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 、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广泛的领域。

我国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专业特长,在上述领域寻求自己的行业发展空间,尤其是要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正在和即将 推动 的大型跨区域合作项 目,如湄公河开发项 目。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并已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开发湄公河流域的全面合作此外,泛亚铁路项 目也将吸引巨额的国际投资。我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签署 了关于农业合作的 《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信息部长会议即将召开。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其中所蕴涵的各种商机也在逐步显现。

(二)选择适宜的投资方式

各自由贸易区在投资领域的促进、便利和保护措施都在向法制化轨道推进 ,基于我国企业 已在这些国家建立了投资合作的坚实基础 ,因此我们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投资方式 ,以开拓各个市场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形式包括股权投资、BOT和工程承包。IT、家电和纺织等行业 的投资形式主要 是境外加工贸易 ,关税的降低乃至全部取消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各自由贸易区缔约国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方位开拓海外市场

自由贸易区协议涵盖诸多领域是一个全面经贸合作的框架。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运用贸易、投资等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方式 ,在 自由贸易区内构筑 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框架 ,甚至在参与或启动某一个大型项 目的合作当中,也要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够实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一国综合 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国家经济崛起 的过程就是本国品牌发展壮大的过程。如果没有品牌作龙头 ,就必然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没有竞争力,在 国际交换中流失大量的利益。

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品牌是商品内在价值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个标识 、一块牌子,而且是质量 、是效益 、是竞争力;它的诞生也不是靠炒作 ,而是靠研发 、靠技术 、靠管理 、靠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讲 ,创建品牌的要求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一致的。

实施品牌战略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品牌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空问。目前全球贸易摩擦增多,国内企业问竞争也很激烈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供大于求的矛盾都越来越突出。在国内市场上 ,70%一80%的产品都供过于求 ,没有供不应求的产品。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大,而没有品牌的企业则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品牌还影响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分配。目前,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跨国公 司重要的经营策略和竞争战略。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在市场扩张过程中,都把品牌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利用品牌抢占和控制市场,提高市场 占有率。

(二)重视保护原产地品牌,走品牌国际化发展之路

原产地标记与地理标志产品是密不可分的。在国际贸易中,地理标志不会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原产国标记同时使用,如“贵州茅台”出13时,除“贵州茅台”这一地理标志外,还必须标有“中国制造”这一原产国标记。而“中国制造”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来规范的,其中包括检验、检疫等。

国际贸易是展示商品的大舞台是商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使自己的商品实现 自身价值的竞技场。商品的包装 、标签 、标志是直面消费者的形象,是消费者的第一视觉和第一印象。而原产地标记就是这些形象和印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各方面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对管理机构和相关企业来说都需要经历一个 “认知一重视一为我所用”的过程 ,在这方面欧盟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篇5

1、国家基本医疗体系改革回顾

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以大包大揽为特征的公费、劳保医疗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产生了公费医疗费激增、浪费严重、医用材料缺乏费用控制等弊端。

鉴于此,国家于1994年进行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底在全国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避免了较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和不均。但由于覆盖面积过窄,大病统筹机制缺乏,医疗行为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等原因,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出现。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国家确定了在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2009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学生、儿童、老人等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医疗覆盖面扩大,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基本用药范围种类增多。从重点保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并做好制度之间的衔接。

2、企业现有医保制度建立的依据与现状

与国家各阶段的医疗福利政策相适应,企业医疗福利也相应经历了由企业“大包大揽”的公费医疗阶段(1958年~2001年)和医改接轨阶段(2002年~2005年)。

企业按照国家政策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鉴于过去职工看病基本上都由企业负担,职工家属医疗也一直由企业有条件的给予一定报销,而国家对未成年人及无业人员等群体尚未建立起全覆盖的医疗体系,为保证职工参保后的医疗水平不降低,确保医疗制度政策平稳推进,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员工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同时,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职工家属医疗待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过去企业内部的公费医疗式福利政策。

企业现有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是在特定条件下,适应国家政策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和运行,顺应了改革发展的要求,也综合考虑了企业历史的继承和国家当时的社保体系不完备的现状,为企业留住人才、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保障作用。然而,随着国家及地方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企业这一制度暴露的问题也日趋明显,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二、适时推进企业医保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国家医保福利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医保福利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保险政策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可报销的比例提高,员工个人负担压力减小。如:武汉市对职工住院费用的统筹报销比例已提高到86%~93.6%:统筹年报销限额提高到24万;门诊重症及慢性疾病病种范围放宽到10种,年统筹支付限额最高20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二、国家所应承担的社会功能显现,医保覆盖的范围已延展到所有城市居民,包括未成年人及无业人员。职工家属的医保问题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随着国家社保福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上两个方面今后都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2、医疗价格过快增长导致医疗费用持续增加

(1)物价上涨导致医院运营成本增加。

近年物价快速上涨,药品价格、医疗服务成本及医疗服务人工成本随之提高。

(2)医院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的改善相应增加医疗成本。

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医疗环境的要求,医院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相应增长。

3)“重检查、重设备、重药品”诱使提供过度医疗服务。

为增长业务收入,医院大量使用先进检测、监护及治疗设备,开具高价进口药品,形成“吃检查、吃药品”过度医疗服务怪象。

3、企业补充医疗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补充医疗现状

以武汉某机械公司的医疗福利情况为例,分析得出以下问题。

第一、补充医疗费用支出持续增加。

2007年~2011年,补充医疗费用共计约989万,年均支出197.8万元;其中退休人员医疗费年均占补充医疗费的74%。

第二、职工目前的实际医疗报销比例较原参保前还高,且相互之间不平衡。

职工普通门诊报销比例虽低于原劳保医疗报销比例(在职70%、退休80%):但加上补充医疗后,门诊慢性病及重症的报销比例已达76%~92.5%,甚至超过了参保前的原劳保医疗报销比例。职工符合政策范围的住院费用,医保统筹平均报销75%,加上补充医疗报销,最终报销比例高达90%以上,也已超过原劳保医疗平均报销比例(85%)。

第三、职工家属绝大部分已参保或可参保,但却仍占用公司资源,增加公司成本。目前,该公司职工家属近七百人,基本都属于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但只有极少部分人员参保。公司家属医疗报销费用年均6万余元。

第四、随着国家城镇医疗保险报销费用范围的持续扩大和报销比例上限的不断上调,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公司后续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必将进一步增加。以2011年补充医疗费用为例:由于2010年医保统筹报销上限额度从10万提升至20万,这一调整致使2011年补充医疗费用增长85万元,年增长率从上年7.7%激增至38%。

(2)企业对医疗费用管控的难度加大,管理成本高,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

第一、由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只针对住院及门诊重症就医进行网络实时监控和审核返款,缺乏对药店及普通门诊就医的管控,加上有些医院为吸引病源不惜弄虚作假,而企业补充医疗政策没有设置门诊报销限额,职工门诊就医相对自主性、选择性过大,共同造就了部分门诊医疗浪费的条件,持医保卡进行不正常医疗的现象增多,如,在药店购置日常生活用品、将医保卡借他人使用、持医保卡办理健康体检及开具非常规医疗药品(如注射干元一支滋补药品、大处方用药)并开具医保发票、将特殊治疗及住院手术应自费的费用转换为医保费用,并开具门诊医保发票结算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往往全部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买单”。

第二、职工家属等医疗报销的资格认定、报销核算等工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尽管如此,还常常因职工不理解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与纠纷,对企业及办事人员产生怨恨情绪。

第三、由于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增加,职工住院个人自付费用较少,导致职工无节制选择过度医疗,主要表现为小病大治、住院体检等现象。

综上所述,在国家医保制度日趋完善、覆盖范围基本全覆盖的条件下,企业的医保制度体系与运作模式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性经济不景气、企业接单难、赢利难的困难局面下,进一步开源节流、千方百计降低各种成本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加快推进企业医保福利体系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优化企业补充医疗的几点建议

如何优化企业的补充医疗制度体系、创新我们的管控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整企业职工家属医疗福利向回归社会过渡

近年来,我国医疗统筹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各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惠及到有城镇户口的无经济来源的儿童、学生、无业居民,此类人员均可以低额缴费参保享受统筹医疗待遇。企业已具备调整家属医疗报销政策的基本条件。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家属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职工家属参保费用上,针对不同年龄、分时段、分阶段制定相关改进政策,逐步实现家属自愿、自费参保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待遇。

2、选择合适的补充医疗管理模式

目前,建立补充医疗福利制度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一般主要有单位全部自管、交由行业统筹模式以及利用社会商业保险参与等三种管控模式。单位自管,完全由企业出资并承担管控风险,费用管控难度大。许多企业往往都是在难以管控的情况下,都改与选定的医疗机构或保险公司签订托管协议,打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交由协议机构管理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报销费用由协议机构负责审核控制,通过第三方参与管理,以减少公司在医疗费用报销中的内部矛盾。

笔者建议,可结合采用托管模式和商业保险模式来转移企业医疗报销风险。通过协议设定门诊年度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定额,将部分就医管理职责转由专业医院承担。公司可依据对医院服务质量、医疗价格等监督检查结果、员工意见调查结果、基金使用的超支及节余情况,在就医员工、医院和公司之间形成三角利益格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双赢结局。

另外,由于补充医疗福利也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为过渡平衡新旧分配制度下的人员福利,结合医保后期预计出台的门诊统筹政策,设定委托医疗机构管理的合理年限,逐渐过渡员工门诊医疗待遇。

同时,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争取为在职员工出资参加团体商业医疗保险,将其住院医疗待遇并入商业医疗保险。这样可以利用专业机构管理医疗报销,加强对小病大治等不规范医疗行为的管控;也可以为在职员工增加意外伤害及大病医疗待遇,平衡与退休人员之间的医疗资源使用。

3、调整补充医疗保险政策

第一、对普通门诊的医疗报销比例与原劳保医疗持平,并设定报销起付线和上限额度。

根据当年医保卡最低划入额设定门诊医疗年度报销起付线,避免员工使用医保卡账户资金进行不合理的非医疗行为:另外,分析近年门诊医疗费情况,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设定相应合理的门诊医疗年度报销上限,避免员工发生无节制的过度医疗行为。

第二、取消门诊慢性病及重症人员的慢性病及重症医疗费补充医疗报销,提高其普通门诊医疗费的年度报销上限,加大其门诊医疗补贴力度。

篇6

【关键词】

一、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的实质及效果

(一)企业登记设立 “三证合一”的实质

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以下简称“三证合一”)是将市场主体原需办理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合为一证。申请人通过一个窗口递交一套申请资料,工商、质检、国税、地税等部门即可通过网上审批系统完成部门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审批结束后,申请人可在同一窗口一次性领取载有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的营业执照,实现一证代替三证。2014年6月中旬,枝江市安福寺镇便民服务中心首次试点“三证合一”改革。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始 “三证合一”、“一证三号”乃至“一证一号”改革试点。

(二)“三证合一”改革成效显著

1. 减少窗口、简化程序、减少费用。“三证合一”真正实现了“一口对外”、“一表登记”、“一次受理”。对申请人来说,简化了办事程序,避免多次往返各个窗口、反复提交相同的复印件、填写同样的内容的多份申请登记表格,省时省力省钱。

2. 信息共享、并联审批、增速提效。结合审批改革的需求,通过开发审批系统“三证合一”功能模块,受理窗口将受理决定与申报的材料通过网上审批系统分发至各职能部门,质检、税务部门收到决定和申报材料后可实现同步审核、先后发证,减少了多次审核、录入环节,缩短了部门间职能衔接和资料流转的时间,压缩了审批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

3. “一照多号”、方便简洁。在“三证合一”之前,企业登记注册完成后,所有的正、副本证照繁多,保管、使用均不方便。“三证合一”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上企业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一目了然。企业后续到银行、住建等部门办事时,只需出示一张营业执照及一份复印件即可,多种证件号码一目了然、办事更加方便简洁。

二、在政务大厅开展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登记设立 “三证合一”改革顺应政策导向、满足市场需求。

2014年,各地区工商企业新注册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工商分局,截止到2014年12月,新增市场主体达7253户,增长率55.64%。新开户数量猛增与受理程序繁琐、窗口人员不足、受理能力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凸显。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改革,符合中央政府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的要求,通过对审批流程进行合理化再造,简化审批流程、减少环节、最大程度上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提供便捷服务,增加前台窗口受理能力,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政务大厅具备“两集中、两到位”的办理优势。

依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全国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要求各审批职能部门入驻大厅集中办公,人员和授权集中到位,是开展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改革的前提。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政务办理大厅为例,2014年新大厅启用,青岛市崂山工商分局注册局工作人员整体入驻,质监、公安分局、国地税窗口都具备办件条件。在大厅设立“三证合一”联合办理窗口,既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又能够将办理情况及时总结、反馈,为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加强事后监管提供支撑。

(三)政务大厅能够搭建统一的电子化审批平台。

政务大厅为各部门实现电子化办公提供统一的网络平台。依托该平台,可以将各职能部门系统内的信息加以整合,针对“三证合一”需求开发相应的模块,实现“三证合一”网上审批。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实现网上同步实时抄告同级相关行政许可部门“先照后证”市场主体登记信息,保证信息传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强化行政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

三、需要解决的几方面问题

(一)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之相适应。

“一证三号”的改革既需要基层自下而上的创新探索,更需要高层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已经实施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改革的地区,普遍存在“一证三号”营业执照的使用范围和法律效力问题。一方面,本地区发放的“一证三号”营业执照在本地区范围之外不认可;另一方面,企业在拿到“一证三号”营业执照后到银行办理开户时遇到困难。这个问题是制约企业登记设立“三证合一”改革的首要问题,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予以协助,从而形成改革合力、综合推进改革。

(二)改革涉及职能部门的数据与网上审批系统信息必须共享。

在走访的各地市实际操作中,工商、质监、税务等职能部门各自使用自有系统,如部门专网与网上审批系统无法实现数据自动互导,受理部门只能对受理信息进行人工二次录入。这不仅增加了业务量、也影响审批效率。如果能够实现数据互导,将极大地提高审批业务效率、减少工作量。

篇7

整体而言,业绩前十基金大都行业配置比较集中,尤其超配了医药、通讯技术等板块。

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5只为主要投资于医药行业的基金,据《投资者报》统计,这五只基金在很多医药股上达成共识,大多重仓持有天士力、华海药业、恒瑞药业、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华东医药等股票。

医药行业基金领先

进入2013年,医药行业基金风光无限,业绩前十名之中,有五只主要投资医药行业的基金,包括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易方达医疗保健、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华宝兴业医药生物、融通医疗保健行业。

从刚刚披露的四季度报来看,这些基金配置最大的行业是医药股。汇添富医药保健配置的基金医药生物制品行业比重占基金净资产的78%,持仓最多的两只医药股是天士力和人福医药。

易方达医疗保健配置生物医药行业占基金净资产的62%,其前两大重仓股是华东医药、东阿阿胶。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生物医药行业仓位为56%,前两大重仓股是华润三九、康恩贝;融通医疗保健基金由于建仓期尚未满,仓位较低,去年四季度末的股票仓位只有55%,生物医药行业占基金净资产的36%,其前两大重仓股是云南白药、东富龙。

华宝兴业医药生物股票仓位为83%,其中生物医药仓位达67%,其前两大重仓股是康缘药业、国药一致。

对比这五只医疗行业基金,能发现这些行业基金共同青睐一些股票。比如五只基金都重仓持有恒瑞医药,再比如有四只基金共同重仓持有天士力、东阿阿胶、华海药业。

天士力股价自去年四月份启动至今,屡创新高,涨幅接近60%;东阿阿胶自去年12月初至今涨幅接近30%,华海药业这期间涨幅近40%。

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易方达医疗保健、博时医疗保健行业三只基金共同持有华润三九;易方达医疗保健、华宝兴业医药生物、融通医疗保健行业三只基金共同持有华东医药。华润三九自去年一月底股价启动至今,近一段时间股价又加速上涨,相比较,华东医药股价呈慢牛状态,但股价屡创新高。

看好政策受益行业

在展望今年投资机会时,一月份的冠军宝盈核心优选基金经理王茹远在2012年四季报中写道,看好2013年优秀成长股价值凸显的机会以及部分行业受益政策改革的机会。

王认为,2013年各个行业真正“具备颠覆性技术和应用”的成长股都有望脱颖而出,享受较高的PE。看好部分行业受益政策改革的机会,例如“民营资本进入电信领域”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从去年四季度末持仓情况看,宝盈核心优选超配信息技术,该板块占基金净资产的35%,该基金最看好的三只股票为拓尔思、科大讯飞、赛为智能,配置比重均占基金净资产的8%以上,目前这三只股票除了赛为智能股价从去年12月初至今翻番外,其余两只股票股价还没有大幅上涨的迹象。

实际上,对医药行业2013年一季度的走势判断,上述五只医疗行业基金态度并不一致,博时、华宝兴业、融通态度相对谨慎,而汇添富、易方达则比较乐观。

谨慎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市场对医药行业整体高增长预期较高,而年报的临近,部分公司的增长可能会低于一定市场预期,从而导致行业整体估值水平仍有小幅下降空间;其二,药品降价措施以及基药招标政策等仍存在一定负面因素;其三,获利回吐以及行业整体估值偏高和创业板中小板的解禁压力。

篇8

[关键词] 医药物流;运作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b)-0132-04

Th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Ping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specific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ies, its circulation performance relates to every household, and realizing the efficiency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logistics oper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thus make the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structure develop to the positive direc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al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由于医药行业的流通绩效与千家万户都密切相关,所以,医药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较为特殊的位置,实现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高绩效和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药流通的集约化以及相应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成为被广泛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中勾画了未来我国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新蓝图,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医药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 医药物流

关于医药物流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百度百科对医药物流给出了如下定义:医药物流是指在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物流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中的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通过对医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过程、存储过程、分拣过程和配送过程等一系列作业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医药订单的处理能力,减少医药货物在分拣时产生的错误,缩短医药库存时间与配送时间,进而减少医药物流的费用成本,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我国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政策中提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用药需求;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和药品的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有机整合”。可见,医药物流是新医改政策的一个重点提升改造领域,推动医药物流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国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医药成本过高的有效途径[1]。

2 医药物流的运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医药物流项目基本上大都还停留在医药企业内部的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很少涉及对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医药供应商和下游医药批发零售企业以及医院的整合,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重复运输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一系列现象,致使医药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情况。

国内的一些已有研究探讨了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医药物流的本质和医药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探索了医药物流行业的新型交易模式,但我国医药物流当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在医药物流实践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规划,目前医药物流中存在如下四大问题:

2.1 医药流通的费用过高,而效率低下

在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交易渠道复杂,物流节点过多,致使流通费用过大,药价过高。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往往要经过5~7级经销商,过多的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商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则占到了销售额10%以上。而在美国,医药流通费用率仅为3%,销售利润率为2.4%[2]。居高不下的流通费用侵蚀了医药企业的利润,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桎梏。

2.2 国家政策对医药物流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尽管我国曾对医药行业实施了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但药品管制的方法和监管模式仍处在探索和不完善的阶段,管制政策也随着国家相应体质的完善而不断调整,政府管制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一直显著,但效果一直不理想[3]。医药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腐败现象较严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负担重,医药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大。因此,医药流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分家”制度,旨在改变“药价过高,以药补医”的问题,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很明显。

2.3 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万多家,其中80%以上是中小规模企业,国药、上药、华润北药、九州通排名前四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30%,而美国排名前三的医药物流企业占到美国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目多且规模小,导致医药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而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偏高。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2.4 盲目建设医药物流中心

近年来由于医药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生产和药品批发企业所关注,因而,关于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实践性探索正迅猛发展。但部分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过程不切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盲目追求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建设,没有投入产出的观念,而且在基础管理和经营流程没有做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寄希望能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5];尽管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兴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也不是每个医药企业都需要配备物流部门,但在我国不同省市地区中依然存在忽视当前我国医药发展的现状而盲目建设医药物流项目的情况,最终导致建成的医药物流项目不理想[6]。

3 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

2010年,商务部在首次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全国会议上明确指出:将开展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药品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和医药的连锁经营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经营模式,通过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在最近启动并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度中也十分明确的指出:对于基本的药物今后将采用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的方式并实现药品的统一配送,并进一步规定医药生产的企业作为招投标的主体,作为基层的医疗机构应实现全部配备基药并使用基药,最终实现药品的零差率销售。显而易见,该政策启动实施后,那些网络覆盖面较全、药品的配送服务质量较好的大型的医药企业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将在医药流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7]。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实现的,而这基本上也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对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医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政策来引导和实现[8]。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医药行业的大企业进行兼并扩张,因此,医药企业之间合并是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通过兼并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降低医药流通费用、提高医药的流通效率作用重大。但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与国外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起来,仍相差甚远。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采取兼并策略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场市场扩容、行业兼并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改革却是关乎自身的存亡,中小企业应积极谋求自身生存的发展策略,除了选择被大的医药企业兼并之外,还可以选择中小企业联合组成大的医药集团的方式来求得发展,否则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3.2 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健康发展

医药行业是个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特殊行业,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受市场制约外,还很大程度受到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社会结构等都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医药企业的物流运作还必须时刻关注制度性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产生比较强烈的积极作用,而不合理的过多干预,将会导致医药市场失灵,致使制药企业给药品定高价。

为了促进医药物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2010年以后每年召开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等等,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一些急需得到改革的医药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正确使用价值规律,合理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来改革现有的医药物流市场的利益格局,创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医药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力量更加趋于均衡分布,利益分配也会更加趋于合理,各主体间的协作性将会被进一步增强,最终会使医药物流的运作成本被极大地降低,医药物流的运作效率也将会得到极大提升[9]。

3.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较为密集的颁布了一些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的制度和政策,显现出我国政府对发展现代化医药物流的极大重视。如2012年,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和连锁经营发展,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完善药品流通网络,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2009年国家公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基本药物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从政策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医药物流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各界关注的重点,是否具备相应的现代化医药物流能力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10]。因此,新形势下医药流通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实现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管理来抢占医药物流市场先机。

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为物流企业创造出丰厚的利润。我国医药流通必须打破传统的医药分销体制,向公平化、透明化方向变革,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来配合这种新型的医药交易模式。目前,现代化医药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要求医药物流企业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将医药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分装、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上的增值服务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花费最少的资金和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既定的任务[1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是信息化,信息化使许多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数据得以快速便捷、准确无误的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医药企业在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药品和药品订单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也成为规范和科学的流程[12]。作为医药行业经营实体的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公司应利用信息化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面对WTO的挑战[13]。

3.4 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来解决这个难题。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以外的物流企业去完成医药物流的服务。借助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可以减少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不必要的环节,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和进行集中采购来实现规模化经济,从而降低医药物流的费用。

作为第三方的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具备提供医药物流计划的能力,能够对医药物流的全程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明确药品的一些特殊存储和运送要求,能够按照GSP的要求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贮存、养护和配送,并可以提供一整套与医药行业的特殊要求相符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对于国内一些已经具备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在现有物流能力基础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要具备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能力,就需要重组第三方医药物流批发企业的资产,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与医药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结成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紧紧把握医药物流市场的节奏,以及时地调整自身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向其他医药公司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2]。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目前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为数不多。九州通医药集团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医药公司之一,九州通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拥有80余万平米物流中心仓储资源,4000多名物流精英,850余台运营车辆,集团7万余家医药上下游客户,良好的物流资源和业务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4]。

3.5 研究医药行业物流网络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运作形态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或完全规制行业,由于医药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较大,还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影响,同时,医药行业作为一个行业其运作还要符合市场的经济规律,医药行业的供应链组织和物流运作具有较大程度的竞争性,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致使医药行业中的企业供应链相对比较复杂。当前缺少对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内在绩效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调查研究医药供应链的组织模式现状。

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因素和实际运作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探寻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良性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展望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变革发展的趋势[15]。

3.6 构建医药行业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制度嵌入模式

在我国医药行业领域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设计合理有效的医药供应链组织及运作模式,致使药品在供应链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通常要经历诸多环节,极其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活动集成和合理的医药物流管理体系。对于这种情况,应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分析现有的制度嵌入对医药物流的产业结构和医药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各项宏观管理政策是如何改变医药行业商业利润的转移和利益方利益的调整。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嵌入性制度和供应链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演进过程,探索制度嵌入关键节点和具体要素,从而构建与制度要素契合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组织网络结构和运作流程。并基于上述分析判断,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嵌入,采用规范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对整个医药产业供需链进行整合,促进良好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提供医药行业物流产业化研究的新思路。

4 小结

从医药物流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医药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系统地分析、设计医药行业的流通体系和医药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亟需在理论方面对医药物流管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亟需在实证方面去探究我国医药流通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研究医药流通的绩效测度和考量模型,制订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以促进医药物流的理论发展,并在应用方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胡正东,李夏苗,李利华.基于LC-NPV法的医药物流实现模式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6):66-68.

[2]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3] 吕红.转型时期我国医药商业供应链的合作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4] 陈红丹,李锦飞.试论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6,(6):50-51.

[5] 李璨,游娟,吴志利,等.医院中药现代物流管理的应用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1,(9):42-45.

[6] 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1):68.

[7] 冉宝松.医药流通变革潮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3):50-52.

[8] 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9] 叶堂林.我国现行医药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战略构建[J].江苏商论,2008,(5):30-31.

[10]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11] 吴志利,程潇,陈瑞.优化医药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9(4):66-67.

[12] 藤志香,王彦.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10):725-727.

[13] 卢奇,王荣.医药物流商与渠道商的整合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0):72-73.

[14] 谷春光.物流需要变革和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22):44-4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