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5:48: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阶段脱贫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应用技术; 无偿式资助; 有偿式资助
1、调查对象
本研究根据南宁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对该校贫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该校在校大学生及参与资助工作的教师。其中,专科生85人、本科生43人、教师13人。部分调查对象为
2、问卷设计
2.1贫困生认定调查:贫困生认定调查设置了贫困生认定合理性;贫困生认定公平性;贫困生认定方法;贫苦生阶段调查;贫困生信息保密性;贫困生信息造假等问题。设计理由主要是调查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2资助方式调查:资助方式调查设置了获得资助的方式;资助过程研究;资助的覆盖面是否全面;贫困生未获资助原因。资助方式设计理由是为了调查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方式,无偿式资助与有偿式资助的比例以及资助力度。
2.3贫困生心理边缘化与资助后长效机制调查:贫困生心理边缘化调查设置了贫困生信息泄露与贫困生心理发展关系;贫苦生为获资助而产生的行为研究。贫困生心理边缘化调查十分重要,发生校园极端行为的部分原因都与贫困在校生存在一定联系,为保证贫困生不为上不起学或自卑心理而自暴自弃,并且对于长效机制建立也十分有必要。
2.4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资助调查:贫困生自主创业资助方式调查;有偿式资助方式方法调查等。现有的有偿式资助主要是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然而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目前政府和资助者更多的倾向于无偿性资助。创新创业的资助是新型资助方式,也是建立有偿式资助方式的主要模式之一,其与无偿式资助相比,更能锻炼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脱贫能力,通过劳动获得回报的有偿的资助,是今后大学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3、调查结果
3.1贫困生认定合理性调查结果:其中72人认为合理,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51%;认为较合理德41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29%;认为不合理地28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19.8%。说明在受调查人员当中,普遍认可现行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但由于制度不能满足不同情况下各高校的具体要求,因此认为有必要将政策进一步进行具体化和规范化研究。
3.2资助方式调查结果:其中认为现阶段资助方式主要以无偿式资助为主的91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64.5%;认为现阶段资助方式主要以有偿式资助为主的39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27.65%;以其他资助方式获得资助的11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7.8%。从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的资助方式还是主要以无偿式资助为主,有偿式资助的方式较少较单一,应更多的向有偿式资助方式发展和改革。
3.3贫困生心理边缘化调查结果:其中认为存在心理边缘化的38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26.95%;其中认为不存在心理边缘化的117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82.97%;认为不清楚或不愿意说明的14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9.92%。调查结果现实,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边缘化现象,而这部分数据也只是初步调查,并未做专项心理普测,因此,可能还有更多比例存在心理边缘化现象的贫困生,由于贫困生人群本身易自卑较敏感等特性,因此需要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重视。
3.4应用技术创新创业资助调查结果:其中认为现阶段大学资助方式与应用技术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16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11.35%;其中认为现阶段大学资助方式没有与应用技术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56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档39.72%;认为认为现阶段大学资助方式与应用技术创新创业结合不足的69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48.94%。从调查结果看出,现阶段应用技术创新创业资助方式仍然十分匮乏,处于刚刚建立和起步阶段,这与现阶段主要以无偿式资助方式关系十分密切。当有偿式资助方式发展完善之后,应用技术创新创业将与有偿式资助方式紧密联系,并且形成长效机制。[1]
3.5贫困生资助后长效机制调查结果:其中认为现有资助体制已建立完善长效资助机制的61 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43.26%;认为现有资助体制尚未建立完善长效资助机制的56 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39.72%;认为现有资助体制已建立长效资助机制,但制度存在缺陷需要完善的24人,占抽样调查中在校师生总人数的17.02%。这部分调查包括资助后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感恩教育以及贫困生档案建立和长效跟踪调查直至其脱贫等。
4、改进方法与可行性建议
应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奖助机制。[2]“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在实践育人”,南宁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应用技术在校大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我校的资助政策目前主要以“校长奖学金”为主,而校长奖学金的资助方式比较直接简单,按照学生本学年的专业年级排名的百分比来认定资助方式。“应用技术”的概念是近几年新兴的高校办学模式,在摸索阶段,其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也应该进一步健全,包括对高校在校生应用技术人才的激励和资助办法也一样。这样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自发地向技术实践、技术创造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资助应由无偿性资助向有尝试资助方式过度。让受助者树立自主创业脱贫的观念和信心。有尝试资助方式最基本的是助学贷款、勤工俭学,除此之外,还应扩展其他资助方式,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增加勤工俭学岗位,减少奖助学金直接无偿式资助方式。再者,可以让受助者脱贫之后再一帮一,帮扶下一个平困生。在树立自主自强意识的同时,也增加社会责任感。
如果把无偿性资助比喻为政府或资助者的施舍的话,那么创新创业有偿式资助则更多地倾向于鼓励或奖励,这种良性激励模式的资助方式将应成为今后资助模式的主流。我们只有不断改革资助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技术高校教育的要求,建立长效的贫困生资助机制,由无偿式资助向有偿式资助转化,并且与应用技术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关注资助后贫困生心理和后续脱贫状况,才能真正落实并完善资助工作方法。
本文为南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研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学生资助政策落实问题研究--以南宁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为切入点”[项目合同编号2014XJSZ03]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虹伶(1985~),女,传播学硕士,南宁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准扶贫 现实需要 理论基础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99-01
一、 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在主持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农村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能够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能够真正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初步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我党的重要使命。强调,促使全民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阶段极其紧迫的任务。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困难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这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精准脱贫就是要摆脱以前灌溉式、一把抓的脱贫方式,通过建立档案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底细,实现动态调整,因人因户因村实施相对应的政策,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二、 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的。他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具体的方法将低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精确地识别出来,同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摸清帮扶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识别出扶贫对象后,要采取精准的扶贫措施使扶贫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针对不同情况的困难户要进行不同的扶贫项目。例如,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主体,可以直接向其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其日常生活。而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政府可以向其投入一定的扶贫资源,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技术的输入等,使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的道路。
三、 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做好基础调研工作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为了解决识别模式中存在的识别偏差等问题,我们应该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精准掌握我国当前贫困地区地域分布、贫困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教育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对于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扶贫客体不准确的问题,从而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扶贫很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医疗、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不仅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应从各方筹集建设资金,以建设资金投入为杠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 BT、BOT、PPP 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全面宣传与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扶贫先扶智,全面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提高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把握程度,可以椭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宣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越光.浅谈公共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以六盘水市图书馆一个扶贫点为例[J].贵图学苑,2016(3):28-30.
[2]黎立义,蒋业宏,石磊.浅谈“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为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6(8):56-59.
当前,贵州正处于奋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从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现阶段发展特征出发,省委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首要任务,把大扶贫作为第一战略行动。按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干部”干部任用核心要义,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脱贫攻坚是一块“试金石”。
脱贫攻坚能检验领导干部是否是政治的明白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战略性问题,也是政治性问题。党的十对人民、对历史作出庄严承诺,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清晰具体的目标界定,强调“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的小康关乎到全国。有志气、有信心、有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贵州的干部政治头脑清醒、政治立场坚定、能够担当大任、肩负重托的具体体现。
脱贫攻坚能检验领导干部是否是发展的开路人。贫困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发展是最大的扶贫。能够用足用好中央扶贫政策,把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幅增加扶贫投入,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增长;能够破除思想贫困、在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战略使命中探索和积累经验;能够带领干部群众谋事创业,让“沉睡”资源加快唤醒,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才算得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发展开路人。
根据全省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总体部署要求,要求积极对标一流、提高工作效能,2019年,是我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为全面做好全年脱贫攻坚工作,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大讨论活动“六个破除”要求,对标一流,查找自身存在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履职情况
着重从落实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三个落实“的开展情况入手,为驻村工作全面开展夯实基础。
积极开展了各项驻村工作。及时向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报送驻村工作工作信息。在“两节”期间对全体扶贫开发中心工作人员签订节日期间党风廉政承诺书,确保风清气正、廉洁守纪过好节日。
二、存在问题
1.僵化保守
工作中,脑子里条条框框多,犹豫不决,不去创新,不去突破,面对问题畏难情绪严重。
2.因循守旧
工作过程中认为现阶段工作不必要求过高过严,犯了因循守旧的毛病,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3.封闭狭隘
工作中,总是以经验指导工作,觉得现在掌握的知识范围就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不能与时俱进,容易造成工作思路的陈旧。
4.资源依赖
工作中认为领导安排好再去做,一切工作思路多是以领导的行政命令出发点,有依赖思想,大大制约了工作更好的开展。
5.随遇而安
工作中存在随遇而安的工作状态,总认为标准定得过高不切实际,无形之中就养成了得过且过、自我满足的心态,有此种思想往往造成了工作标杆不高,工作没有勇往直前的动力和开拓创新的思路。
6.慵懒散漫
工作标准要求不高,逐渐养成了慵懒散漫的工作作风,以检查应对检查,总认为通过形式上的检查和宣传就可以完成监管工作,实质上没有起到监督到位的作用。
三、问题产生思想根源
根据上述查摆问题,我个人认为产生诸多问题的思想根源是政治学习不到位,工作作风不实,创新思维不足,改革意识不浓,扩大开放不够,工作标杆不高。
四、整改措施
1.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工作中善于根据实际开展工作,具体情况。冲破条条框框多,克服犹豫不决,勇于攻坚克难。
2.坚持以创新激发动力活力
工作过程中努力破除因循守旧的毛病,工作到位,促进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坚持以改革促改革促发展
克服以经验指导工作的习惯,努力促进驻村帮扶工作跨越发展。
4.坚持以一流标准创造一流业绩
工作中坚决杜绝随遇而安的工作状态,要有勇往直前的动力和开拓创新的思路。
5.坚持以过硬作风彰显担当作为
杜绝慵懒散漫的工作作风,把检查和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驻村工作队员对驻村帮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从两会传递出来的各种信号来看,今后5年的政府工作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
而对于民族自治州而言,用短短五年时间追赶全国其他大中小城市同步小康的步伐,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在今年9月份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对于今后五年如何加快推进全国30个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讨,全国30个自治州的代表在大会上做了现阶段各地发展的经验分享。无一例外的是,30个自治州关注的焦点都齐聚民族地区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补齐短板、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协同发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各州的经验之谈也清晰勾勒出了现阶段我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30个民族自治州
GDP年均增速超全国平均
在第二届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恩施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恩施、凉山、延边、伊犁、怒江和湘西等6个自治州代表,先后进行了现场经验交流。《小康》记者获悉,“十二五”时期,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850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3.8%,增速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2015年恩施全州生产总值达到670.8亿元,同比增长9.1%,远高于全国的6.9%。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王海涛说,作为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全州面积2.4万平方公里,405万的总人口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就占据了55%,团结各民族人民向着全面小康目标奋进,恩施的责任重大。他提到,“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过程中,恩施以修路为先,以交通、通信为重,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增强全面小康支撑力;同时以打开‘山门’为先,依托‘世界硒都’的金字招牌,推动硒产业与互联网、大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此增加恩施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在恩施州文化中心广场一楼的硒产品展示厅,工作人员向《小康》记者介绍,仅今年前5个月,恩施州硒产业总产值就已接近180亿元,硒产业已然成为推动恩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透露,目前湘西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达到了78.1%,比2012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与湖南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长沙市缩小了1.4个百分点,全州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在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二五”时期,全州经济总量、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相继迈过千亿、百亿大关,经济总量更是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长李景浩说,2015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7%,2015年实现的进出口额达20.4亿美元,经济稳步增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副州长梅钰表示,“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推进,自治州的7类78项改革全面推进,6项试验试点示范改革高效展开。伊犁的跨境电子商务也在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开启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梅钰介绍,2015年,伊犁全州实现生产总值806亿元,五年内翻了一番,城镇居民的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8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共12175万元,由此奠定了伊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良好基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童志云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到93.6%,境内涵盖了22个少数民族。由于怒江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弱、人民生活最贫困、基础设施最差的民族自治州,为了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不落伍,近些年怒江州始终坚持走“靠山脱贫,以林致富”的路子,以打造绿色富民产业为目标,着力培育和发展峡谷特色生态农业。与此同时,怒江也在积极融入云南旅游强省战略,高位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据悉,2014年,怒江全州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2015年与2010年相比,全州生产总值从54.76亿元增加到113.45亿元,年均增长15.7%,成绩可人。
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
精准脱贫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声中,脱贫攻坚成为了“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自1986年起,三十年间,我国的反贫困战役一直在“攻坚”,政策几经调整: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现在,扶贫的最新关键词是――“精准”。湘西自治州是“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次提出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也是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
叶红专表示,湘西自治州在脱贫攻坚方面有着自身的精准定位和明确目标。“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打赢精准脱贫的重点和抓手,全力组织实施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今年,我们整合产业资金20亿元,建成了19个万亩以上的农业标准园、200个千亩农业示范园、1000个百亩农业精品园,以园区带动农业特色发展,实现的是生产脱贫的路径,这样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同时也结合实施了乡村旅游脱贫工程,我们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重点建设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和特色村落,着力打造出了具备湘西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十二五’时期,湘西全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0多亿元,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04%,是湘西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枫香坡位于恩施州城西南10公里处,面积约1.4平方公里,是一个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示范村寨。近年来,枫香坡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将山地、农田改种茶叶,建成了标准化茶园540亩,每年每亩鲜茶的收入就超过了5000元。在四季常绿的茶园,村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开办农家乐,农民人均收入在2015年达到1.4万元。在枫香坡的调研中,不少兄弟州的干部代表对恩施乡村旅游与脱贫结合的路径极为看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才仁公保说,将民族文化旅游与脱贫结合,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助推民族本土文化传承,很值得各州借鉴和学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又该怎么办?钱物救济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凉山、延边、怒江自治州给出的答案是:易地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介绍,凉山州目前坚持把新村新寨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启动实施了23.55万贫困群众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目前已建成新村新寨2498个,经过危房改造的有14.2万户,37.2%的农村群众已入住新居。
采访中《小康》记者了解到,各州在异地搬迁扶贫中始终把尊重群众意愿放在首位,并非一搬了之。他们根据水土资源状况和城镇化进程,因地制宜制定群众认可的搬迁方案,对具备整村自然搬迁条件且愿意集中安置的群众采取集中安置,对不具备条件、不愿意集中安置的群众采取分散安置。
青山绿水保“绿色银行”
增强全面小康的承载力
与脱贫攻坚几乎同步展开的,还有一件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未来的攻坚战――生态保护。整个调研过程,30个州的党政负责人对比对照,感触颇多。
“由于历史等原因,民族自治州地区多属我国的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虽然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突出。”黔东南州副州长吴坦分析,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增速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综合经济实力虽呈现出增强趋势,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发展面临的生态制约仍然明显。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不等于进入同一水平的小康。”吴坦说。
“如果留意全国各大景点和生态保护比较好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有着绿水青山的五星级景区景点多数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果做不好生态保护这些绿水青山也不会吸引那么多人去游览观摩。所以绿色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必须同步。”甘肃代表在发言中呼吁各个自治州应把保护生态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以更好的发展地方民族旅游产业。
“恩施与玉树虽然相隔千里,但都在同一片蓝天下,保护生态是大家共同的任务。在这个大前提下,大家一定能携起手来,在2020年一起进入小康社会。”玉树州副州长才仁公保认为,生态保护各州可以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把绿色生态作为地区发展的优势和财富。
“地处大山区,我们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制约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生态,根本出路也在生态,为了能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恩施目前制定并颁布了湖北省首部城市规划区内山体保护条例,率先出台州城大气污染防治十条,保护为先绿色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成为恩施增强全面小康的承载力。”王海涛在大会发言中说。
延边代表则表示,作为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核心区和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延边在产业发展方面,一直以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的优化升级,生态保护力度只增不减。“尤其是近期,在延吉市发现了晚白垩纪早期恐龙化石,其数量、属种、丰富度在我国均属罕见,我们正在积极开展恐龙化石的保护、挖掘和申报工作。”李景浩说。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中国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066-03
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中国整体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思路与发展模式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比较起来,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因此,中国在逐步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内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减压阀”与“稳定器”作用,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展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多,因此,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从宏观层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清脉络,确定思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遵循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发展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1]。
具体说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思路。
(一)必须坚持“低标准、广覆盖、深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历经几十年的资本积累之后,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遗留漏洞及欠债问题很多,所以相对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资金缺口依旧比较大,短时间内投入的一次性专项资金也就不可能太多。因此,中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可能追求过高的保障标准,而只能确保保障范围的扩大,尽最大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也就是常说的“低标准、广覆盖”。另外,在建设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保障体系和内容设计的科学合理,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既符合中国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使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又能满足未来农村更高保障项目的发展需要,同时具备经济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达到“深层次、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安排上要循序渐进,依次提高
正是由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遵循“低标准、广覆盖、深层次、可持续”的发展方针,因此,在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和内容的选择上面必须先后有序,不可能齐头并进。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应当先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行,农村核心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传统的以子女为依靠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步瓦解,另外由于农村产权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很多时候也是名存实亡,集体经济对农民养老的帮扶作用也是日渐微弱,新时期农民的养老问题只有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解决。其次,很多农民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营养不良等诸多因素,造成农民在到达一定年龄阶段,尤其是年老之后往往疾病缠身,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会使已经脱贫的农村家庭再次返贫,因此,医疗保险对农民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对比城市低收入者来说,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由于客观环境与自身因素的限制,通常缺乏增收创收的途径,人数也相对较多,并且往往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所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维持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以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大内容为核心,因为这三大部分是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里面最欠缺的,也是农民最迫切需求的,集中资金和精力重点主攻这三大领域就是“好钢用到刀刃上”,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至于社会福利等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内容,需要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逐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一方面,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内容往往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是一个“烧钱”的领域,如前所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欠债问题很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中国对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投入是一种弥补性的“还债”,因此现阶段中国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净投入”依旧比较少,只能提供最重要、最急需的保障内容。另一方面,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项目不仅花钱较多,而且对保障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要求也比较高,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如果所有的保障项目齐头并进,不仅会降低政府的宏观社会保障管理水平,而且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项目的选择上是要有明显的先后顺序的,必须依据“前简单,后复杂;先低级,再高级”的发展路径,这样做不仅能保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能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策略
引言
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在此从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几点加强策略,仅供参考。
1 当前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等诸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通常借鉴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管理的传统体制,如果采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就会形成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政事交叉、职责不清,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利事业行政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等各项工作发生了错位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结构的编制、水费计收体制、灌区水价核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经常将管理与养护融为一体;管理部门经营性资产过于单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缺乏一定的活力,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并且这类资产缺乏一定的处置权,导致公益性的资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益作用,由于经营性资产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那么,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管理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对水利工程正常投入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如果有相关管理部门,他们就会等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就没有人过问。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与养护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极少数工程甚至没有建设完毕,就发生了破坏现象。另外,在人员经费的供给方面,多数负责防洪、排涝工作的,由于财政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根本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
1.3 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内部管理较为粗放
水利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水利工程建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以及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的水利事业。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手段较为滞后,经营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另一方面是水利工程管理中人员总体数量过多而真正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甚少,严重缺乏一批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现阶段水利经营管理市场实际需求。
2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谁先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谁就能抓信住机遇,迅速发展。这些年来,我县的工程管理单位在解放思想的大道上确实有了些新的起色,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单位依然存在着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懒汉思想,进取争先、自谋发展意识不强,极大地妨碍了工程管理,束缚了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成熟时期,如果我们还抱着那些落后陈腐观念不放,势必错失发展良机。为此,我们务必加快转变六种观念:一是转变水利是单纯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的观念,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观念;二是转变无偿供水的观念,树立不是商品,征收水费是实现以水养水,自我维持的观念;三是转变水利事业只姓“农”的观念,树立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观念;四是转变等靠要、吃皇粮的观念,树立试闯冒,依靠自己的观念;五是转变安于现状、守摊子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六是转变安于贫困、讲义不言利的观念,树立义利并重、脱贫致富的观念。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换活脑筋,大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早脱贫,水利职工早致富。
3 做好用水管理监督工作
用水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和工农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用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用水、量水管理、水量调度等内容。
3.1 计划用水
计划用水主要是有计划地进行蓄、引、提、调和分配水量。实行计划用水,必须在用水之前,根据水源情况、工程条件、工农业生产安排等方面编制用水计划。实际上,用水计划就是合理地安排引水、输水、配水和用水等工作的计划。编制的用水计划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工作方案、计划表、工作图等,应当通俗易懂,便于工作人员实际应用。
3.2 渠系测水
一、农行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深化“三农”服务
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行西藏分行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明确的思想信念,凝心聚力,切实做好分内工作,将服务“三农”与支持西藏经济发展作为工作基础。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近百分之九十五的营业网点针对县域开展“三农”业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者奋战于“三农”一线,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财务资源为西藏“三农”金融保驾护航。目前,在西藏个别地区用作基层营业所网点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三亿元,而上述一系列举措使农行西藏分行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并深化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遵循全行服务“三农”的工作原则。
(二)保障金融扶贫的全面推进
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正处于治理、稳定以及振兴西藏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上级系统有关扶贫攻坚的政策部署,遵循总分行的相关扶贫金融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实施细则,以“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基本理念为导向。同时,“双联户”的“双基联动”贷款及领导挂点服务三农工作等多项政策,从根本保障了金融扶贫受益人群的广度。二零一七年初,西藏省部分农行分行投放涉农贷款超过十六亿元,余额五十七亿元,共发放1.09%扶贫贴息贷款近五亿元,余额超过三十一亿元,惠及多个乡镇。二零一六年开始发放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数十万户,超过二十亿元。
(三)扶持西藏贫困户致富
对于现阶段西藏的实情,农行西藏分行持续推陈出新,找到匹配于自身的普惠金融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与产品创新。对于农牧民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情况,农行推行“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小额贷款、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贷”等专属产品。在此基础上对个别县市的经济“融资难”问题,农行在和各级政府予以全面对接后,控制了准入标准,出台“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扶贫产业贷款机制,现阶段发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近百笔,金额超过十亿元。同时对于西藏信用环境普遍偏低的问题,农行出台三级信用机制,从根本深化了金融环境,构建了命中守信的还款观念。
(四)做实服务
西藏基础金融服务存在的内质弊病大多处于农牧区,而金融服务的基础也在农牧区。农行主动履行政治职责,通过非常高的成本深化西藏部分区域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期达到西藏地区偏远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根据“金穗惠农通工程”基础,构建有指向性的三农金融服务,进而达到西藏偏远行政村的金融需要,农牧民即使在村子中,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经建设“自助银行+物理网点+流动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五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西藏个别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率。现阶段,在西藏地区总计发放超过三十万张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超过三千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于高寒乏氧、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杂的西藏地区,农行西藏分行全体工作者均发扬“走村串户,背包下乡”的奉献精神,在个别地区通过“背包银行”以及“马背银行”等形式深化流动金融服务,而近年来,农行在左贡县下林卡区域,波涛滚滚的怒江上方,藏东农行工作者冲破千难万阻构建了“索道银行”,而“索道银行”从根本促进了此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二、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农行未来工作的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全面贯彻西藏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从根本落实依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方针,匹配于基层“三农”金融服务的实情,遵循对党与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持续深化和西藏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阶段性和西藏各级政府予以协调,构建周期性的沟通模式,主动落实普惠金融工作,同时为政府的扶贫方针提供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侧重于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做好基层工作者人文关怀,紧抓“三农”队伍构建。经各种有效的途径,切实深化三农条线业务工作者的培训,侧重于对现阶段业务发展所需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予以培训,让“三农”条线工作者全面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进而从根本促进农行西藏分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匹配于实情,在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三农客户名单管理体系与责任追究体系,做到奖优罚劣,进而构建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具有担当的高效“三农”队伍。
在未来的工作中,依附于西藏“带动两翼、强工重镇、构建基地、东西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林下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可复制、便于整体推广的项目。主动探索西藏农村产业金融新体系,同时了解相关政策,开发新市场,引导各级客户经理走进园区,了解企业,主动扶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将市场予以全面且精准的定位,要体现其专业化、产业化以及品牌优势,要将信誉有保障的特色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为推动西藏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农牧区创业就业服务铺平道路。
建议西藏省上级系统全面深化公共基础条件建构,进而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条件价差县域的调研,特别是农牧区,要对此类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掌握民众之需,进而因地制宜设计改良措施。持续加强对交通、水电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调整西藏公共基础水平,在便捷民众的基础上,也利于普惠金融的纵深,进而为深化西藏金融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加强对基层“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调研,第一时间制定出有关“十三五”的相关扶贫攻坚策略与实施明细,同时农行西藏分行需要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监督力度,进而使西藏金融业有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西藏上级系统要提高对农行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优质信贷以及存款等政策资源,因此确保普惠金融的全面进程。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