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程力学受力分析8篇

时间:2023-12-27 14:40: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程力学受力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程力学受力分析

篇1

【关键词】 宫颈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分析

宫颈癌手术是一类常见的妇科手术,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大,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身麻醉术的普遍应用, 宫颈癌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趋势不断加强[1]。所以, 正确及时的护理和治疗则显得至关重要。本院就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这个课题展开研究探讨,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56.0±3.3)岁, 体质量46~70 kg, 平均体质量65 kg。对照组患者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57.0±2.9)岁, 体质量45~69 kg, 平均体质量66 kg。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的生活护理, 包括帮助患者翻身叩背、处理口腔卫生、饮食结构调整等。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中西药结合干预:在手术进行的当天应用川芎嗪:5%GS 500 ml+160 mg川芎嗪静脉滴注, 1次/d。低分子肝素:速碧林, 体质量为60 kg的患者使用0.6 ml, 腹壁皮下脂肪层注射, 每12小时1次, 连续使用3 d[2]。②促进血液循环:手术后将腿抬高大约20~30°, 多做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以考虑在术后第2天帮助患者下床活动。对于年老的患者, 由于是患有高血脂和静脉曲张的患者, 身体免疫机制下降, 可以采用弹力袜促进患者的静脉回流, 大约使用1~2周。③防止血液高凝状态:及时补充血容量, 手术后禁食期间每天的补液量不得少于2500 ml, 要尽量避免下肢输液, 不能在下肢同一部位反复的穿刺, 尽量不输库存内的血液。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占2.22%, 对照组8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占17.7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n, %)

组别 例数 发生血栓 发生率

研究组 45 1 2.22

对照组 45 8 17.78

P

注:两组比较, 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由于血液在深静脉处凝结, 阻塞管腔, 使得静脉回流受到阻碍, 进而引起血栓后综合征和肺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会造成患者肢体局部甚至是全部功能丧失从而导致残疾,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3]。本院在这项研究中发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增高以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有关。本院9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发生血栓, 其中有7例血小板高于正常水平, 有8例患者长期使用止血药, 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本院对此进行护理干预措施, 使用低分子肝素的优势在于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比较弱,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不明显, 而且出血的副作用小, 半衰期时间较长。川芎嗪是一类中药, 功效在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血管舒缩功能, 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改善血液的流变学特性[4]。

综上所述, 在基础护理之上, 加上川芎嗪和低分子肝素中西药结合等护理措施, 有效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提高了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季红薇, 王向云, 徐庆娜. 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分析. 中国医师杂志, 2009, 11(11):1489-1490.

[2] 陈志龙, 邓强, 张彦军.消肿止痛合剂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甘肃中医, 2009, 22(12):28-30.

[3] 张国凤, 陈月芳, 戴亚萍.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护理体会.中国乡村医药, 2007, 14(4):71-72.

篇2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压缩理论课时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的实际情况,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通过采用“并行”和“串联”方式进行授课,及时将“工程力学”课程知识应用到后续“机械设计基础”中,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优化整合;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10-03

“工程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工程构件最普通、最基本的受力、变形、破坏以及运动规律,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技术基础课和一些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原有“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知识模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则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大知识模块。现在我们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合并为一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其中力学部分分配了约2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部分分配了约70学时(含6学时的实验)。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授课方式及技巧,还考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在教学时数大幅减少,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把这门整合后的课程上好,对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近十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熟悉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针对学时减少等课程整合后的问题,试着对授课方法作了一些调整,对授课内容顺序进行了优化整合,对相关知识点作并行讲授,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两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一)工程力学

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主要是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服务的,机械设计中用到的设计理论都是源于工程力学中材料力学部分,而材料力学的学习又必须以理论力学为基础,所以理论力学的静力学概念和公理、受力分析、力系及平衡是机械设计的必备知识。材料力学中的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杆件变形基本形式、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变形、弯曲变形及弯扭组合变形这些内容,在机械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些内容也是必要的教学内容。

(二)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机构原理分析、传动参数计算及典型零件的设计或选用,为学习后续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螺纹联接和键联轴、轴承等内容都是必须学习的知识点。

两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分析

(一)工程力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工程力学”课程各知识点之间是密切关联的:(1)静力学概念,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力学中相关名称的规范性定义或描述,是力学工作的“语言”,它贯穿整个力学教学和学习过程,是后续力学课程各章节的基础知识。(2)静力学公理,揭示了作用在物体上各个力之间的内在规律,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学习它后可以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3)受力分析,主要介绍构件的受力分析步骤及方法。受力分析贯穿工程力学的始终。教会学生进行正确受力分析技巧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4)力系及平衡,这部分知识主要揭示在平衡状态下,作用在物体上各作用力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建立各个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进而可以利用平衡来分析和求解作用在物体上未知的力。它是我们由已知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连杆。(5)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杆件变形基本形式,是材料力学基础知识,为我们研究材料变形、受力分析提供了方法。(6)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变形、弯曲变形及弯扭组合变形,揭示了工程中或机械中构件最基本的变形规律、强度校核和尺寸设计方法,是后期机械零件设计的理论依托。由以上分析可见,工程力学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机械设计基础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各知识点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机构自由度是分析机构和机器运动情况的理论基础。我们设计的机构或机器一定要按照人为设定的轨迹运动,既然这样,大多数运动装置设计时就要先进行自由度计算。若自由度和机构的主动件的数目相同,则该装置就能按照设计的轨迹工作,否则该机构根本就不能动或运动过自由。(2)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是机器中常见的基本机构,复杂的机构和机器一般是由这些机构组成的。(3)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是机器中常见的传动系统,设计机械时也要进行传动系统的设计。(4)轴是机器中重要的零件。轴是用来支撑机器中回转零件的,是整台机器的核心。(5)轴承也是机器中重要的零件,它是用来支撑轴的,以保持轴的回转精度。(6)联接是介绍机器中零件之间最常见的联接方法,在机器选用某一型号的此类联接时要进行轴向拉伸、挤压强度或扭转强度计算。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整台机器将上述各知识点相互关联起来,其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三)两课程各部分知识点的关联性分析

“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之间,有许多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1)“机械设计基础”在进行机构自由度分析时,运动副的类型和工程力学中约束类型及性质有关联。(2)平面连杆机构的识图、连杆机构特性分析时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确定和工程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有关联。(3)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特性分析和工程力学中受力分析有关联。(4)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的设计所依据的是工程力学的受力分析、力系及平衡、强度计算。(5)螺纹联接和键联接和工程力学中的受力分析、轴向拉伸与压缩和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密切相关。(6)轴设计要进行受力分析、扭转强度设计及弯扭组合强度校核无不与工程力学相关。(7)轴承的失效分析是利用工程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来进行的。

两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每门课程各个知识点及两课程之间各知识点关联性的分析,将各部分内容按照图3方式进行教学优化整合。

首先,以静力学概念和公理作为基础,将“工程力学”课程受力分析、力系及平衡两部分知识点与“机械设计基础”中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知识并行到一起。学生先学习受力分析和力学及平衡部分知识,再学习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等知识。

其次,因“机械设计基础”中的联接部分需要进行挤压强度、剪切强度、轴向拉伸与压缩强度计算或考虑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部分的知识,所以需要“工程力学”的轴向拉伸、剪切与挤压、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等知识作为铺垫。

再次,齿轮传动、轮系及带传动需要以受力分析、强度理论、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等知识为基础,所以应将这部分知识放到后面讲授。

最后,轴及轴承用到力系及平衡、扭转变形、弯曲变形、组合变形等知识,所以将这两部分知识安排到组合变形后面学习比较合理。在讲组合变形强度理论后就讲授轴的知识会收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优化整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机械设计基础总教学时数90学时,其中力学部分占20学时,机械设计占70学时。传统讲授顺序是先用20学时将力学内容全部先讲完,然后再花70学时从机械设计原理讲到机械零件设计。传统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即讲零件设计时用到的受力分析学生已经感觉很陌生,老师不得不又花时间将前面的知识点再请出复习一下。本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时数就相对紧张。再经常花时间去温故知识点,这就让教学时数显得更加吃紧。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不停的赶进度,学生来不及消化就匆匆学习新章节。

如讲光滑接触面约束时,大概10分钟讲授,20分钟举例,讲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到后续机械设计课程中学习平面连杆机构传力特性时,要用到这部分知识,这距离上次这部分内容学习间隔至少一个月了。学生已经对光滑接触面约束力特点显得很陌生了。那么老师就得先花大概5分钟的时间去复习,然后用20分钟左右去讲压力角和传动角概念,接着再用30分钟时间去举例讲授或练习各种平面连杆机构压力角和传动角的分析。共用时85分钟。

经过优化组合后,光滑接触面约束刚讲完,就讲平面连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概念,大概需用时间25分钟,然后就以平面连杆杆机构为例,练习光滑接触面约束力的方向分析、压力角和传动角分析,大概用时35分钟。这种方式共用时60分钟。

通过比较,优化整合教学可节约25分钟的教学时数。不仅如此,通过现学现用,学生做到了对知识点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

这种优化整合式教学效果还可以从以下表格数据中得到启发(以2011级制造专业1班和2班为例)。

由上表不难看出,优化整合不仅在教学时间上显得宽裕,而且学生在课程堂上就能将学习内容消化吸收,及时应用,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是紧密联系的两门课程,将各部分知识优化整合,不仅能节约教学时数,还能增强教学效果,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思义.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4-46.

[2]欧阳曙光.工程力学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整合[J].广州化工,2011(39):169-170

[3]王燕楠.材料力学中提高综合素质的三点教学措施[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6):71.

[4]杨建波,王维,蒋平.中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及教改探索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6):25-27.

篇3

一、高职工程力学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力的不同形态,在受到压缩、剪切、扭转、弯曲等形变力时,工程结构的组合强度会发生较大改变。学生应根据力的变化特征,测算出力对工程结构的控制效果,确定结构载荷,设计出基本的构件尺寸。

(二)教学规律

高职工程力学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工程设计思想。工程力学的教学规律有以下几个特征:

1.规律突出,分类清晰

任一力学的变化都要遵照特定的规律,因为在客观世界中,力的变化和转移都是有迹可循的。

2.教学思想丰富

除了基础教学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工程力学特有的教学优势,创建复合型教学思想,全方位、立体式地解释工程力学的学习规律和教学内容。

二、工程力学教学思想的探究

(一)结合生产实践

1.安全第一思想

安全问题是工程力学教育的首要思想,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分析、控制,使力能够平稳、安全、可靠的在工程各结构中转换、变化,杜绝不安全因素在工程中出现。

2.经济思想

经济、实用这两种性能对工程效益价值的影响很大,对工程结构设计复杂性、单元构件尺寸、工程材料成本等内容都至关重要。在工程力学教育中,教师应突显节约经济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利用力学设计的优势,巧妙地转化工程结构,节约材料和人力资源成本。

3.实验标准思想

通过反复实验、测评,能够计算出力学性能参数,如工程结构的强度极限、弯曲极限、承受力极限等。这些参数与材料、工程结构的变化关联性都很强,它们的变化会引发参数值的变化。因此,以实验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是力学性能实验教学的宗旨。

(二)结合认知规律

1.基本点思想

工程力学应从力和力矩出发,探究两个基本量的变化特征,分析物体在移动、变形中的力能量。如静力平衡原则是指在物体被转化成刚体的过程中,静力会变成一个不断移动的质点,学生在分析力的变化情况时,可以根据质点的运动轨迹,寻找构件变形、工程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在实际操作中注意规避。

2.简化思想

工程力学变化种类繁多,教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工程力学的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来看,力的变化是工程构件的形态变化,是导致结构拉伸、收缩的主要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力在平面、截面、立体面中是相对平衡和稳定的。

3.递进思想

层层深入、类比学习是工程力学教育的主导思想,教师可以结合典型例题,以类别题型为核心思想,分析工程结构的刚度、稳定性、变形极限等参数变化。如教师可以选取某一工程力学的案例,先分析一个构件的受力情况,详细介绍该构件在工程结构中的力量支撑作用;然后,分析周边相同构件的受力情况,分析不同构件因受力不同,变形情况也会有不同;最后,重新回到工程案例中,从细小到宏观,向学生阐述力在不同构件、结构、工程中的变化特征。

4.解释矛盾思想

篇4

关键词:高职 工程力学 学习方法

工程力学是高职机械类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许多工程实践都离不开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又和其它一些后绪课程及实习课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工程力学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我谈谈如何学习工程力学。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有些同学总认为工程力学课程肯定是很难的,自己肯定学不好的,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放弃了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工程力学课没那么可怕,应该把它当作“纸老虎”。不要带着思想包袱进行学习,可以把它们当作是普通的课程学习,甚至当作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来学。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并能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与反映现实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活动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不仅能充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能唤起积极地思索和深入地探究该职业的热情,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可见兴趣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重大作用。在学习工程力学时,应常结合实际给课程增添趣味色彩,如:我们用板手拧紧螺母时,用大板手省劲,而用小板手很费劲,这用力矩理论很容易解释:又如一直径不同的钢杆,两端受外力作用而拉伸,当力F增大到一定值时,由经验可知,断裂必发生在直径较小的一段上,这验证了衡量构件强度的物理量是应力。通过开阔视野,将趣味性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激活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注意掌握公理、定理、定律、基本概念。工程力学的公理、定理、基本概念很多,如:二力平衡公理,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三力平衡汇交定理,胡克定律,力的概念,约束的概念,力矩的概念等,这些我们必须熟记,同时对其内涵、要素、适用条件等要反复理解,做到真正掌握,这样我们在分析力学问题时不致于无从下手。工程力学的概念、公理、基本规律很多,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含义和表达形式,找到它们的异同点,以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如:平面任意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各力都在同一平面内,不同点是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不同;又如二力平衡公理与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的共同点是两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是一个是两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个是两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通过比较,可以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公理,提高认知能力、强化记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3、注意力学模型和假设。在解决工程力学问题时,常将实际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或对物体做某种假设,使问题大为简化,更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力学模型。如:理论力学中刚体模型,应用在物体受力时主要改变运动状态而变形很小的情况;计算内力时的截面法,假设截面所受内力用外力代替;计算应力的平面假设等。

4、注意解应用题,加强课堂练习。解应用题是工程力学学习的一个重点,解题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的牢固程度,也是度量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标准。通过解题,我们会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如:所有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都是方程∑Fix=0,∑Fiy=0,∑Mo(Fo)=0的演变:我们画受力图时,只要严格按照下面的步骤做,就不容易在受力图上少画、多画力或画错力,这就是,先确定研究对象并画出分离体图,再分析研究对象的约束类型及约束反力的方向、作用点,然后在分离体上画出所有主动力和约束反力,并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出来。课堂练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方式,我们应在学习中追求高的学习境界,学会学习,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工程力学虽然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并且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想一定能学好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 教学 工程应用 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便是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目前,我国职教理念便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宽度基础理论,又要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呢?近年来,各学院都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我院也顺应形势与市场要求,对工科的三大力学及结构设计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

《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要求老师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造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工程应用为中心,引导发掘生活中的工程实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和思维能力。

本人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现将课程体系作一分析,并将工程应用作一穿插,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二、课程体系分析

《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力学部分与结构部分,此文仅讨论力学部分。力学部分是将工科的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作了整合:即将《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部分中的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变形,及《结构力学》中的影响线部分提出来,组成了《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

静力学为材料力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材料力学则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即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

1、静力学的主要内容: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规律,建立力学平衡方程,求解求知的支座反力。特别是对物体及系统的受力分析是重点,难点及基础。

2、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变形固体在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及组合变形,并分析在变形过程中各种内力的变化规律,明白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验算,利用强度条件进行校核、确定构件截面尺寸,确定许可荷载等问题。为工程实际中的选材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以上两大部分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只有理清知识的脉络,从本质上理解,提升知识,才能做到浑然一体,融会贯通。

三、课程教学中工程能力的培养

1、常见事物引进法。这一方法就是把学生们天天能见到的工程实物信手拿来进行教学。比如受力分析能力的工程应用。受力分析能力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并贯穿于整个力学学习的始终。受力分析是通过受力分析图来表达的。分析步骤是先画出主动和和已知力,再画出约束反力。如何掌握约束反力的画法呢?此处需要引入工程实际的例子:教室里门、窗的约束,同学们身上服饰的约束,座椅与板凳的约束,黑板的约束,马路上电线杆的约束,宿舍里床铺的约束,图书馆里屋顶的约束。。。。利用这些大家日常都能见到的约束来进行现场的受力分析图的绘制,让同学们掌握各种约束及其反力的表示方法。只要所示的例子具有针对性,受力分析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

2、概念导入中引入工程应用实例。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且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工作中实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探索。比如力矩及力偶的学习便是这样。

力矩也力偶是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的物理量,在学习这一概念时,先提出相关的问题: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开关门,什么位置更省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力矩的概念,继而提出力矩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就加深了对力力矩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提出应力的问题时,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大家如何才能渡过一片沼泽?显然在相同重量下,面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继而可以进一步问,两根粗细不一样的圆杆,在受相同的外力时,内力是否相同?答案是相同,那哪一个先断?肯定是细的先断,为什么呢,从而引入应力与面积相关的概念。

3、误解法引入。此法是利用大家的经验和思路,引出一个与经验完全不同的结论,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分析的方法。比如在讲梁的抗弯能力时,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桥梁截面是躺着放置的还是立着放置的?大家一般会不约而同地说,是躺着放置的,其实答案是立着放置的?为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讲梁的弯曲应力与抗弯能力的问题了。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在讲述了弯曲正应力的公式后,大家才知道,立着放置截面的抗弯刚度会增加很多,应力就会减少很多,接下来让同学们继续观察教师屋顶的承重梁的结构,加深理解,接下来可以进行讨论,为什么后一种放置方法更加安全,同时他们也会明白,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图纸来施工,绝不可以随便改变工程构件的安放位置及状态,否则,本来安全的构件变得不再安全。

4、先参观后讲述的方法。本方法是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先去参观一些实物,然后再引入问题。比如在讲述轴的抗扭能力时,先让大家参观一下学院的汽车修理车间,让大家看一看很多空心轴的例子,在师傅的讲解下,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情况下,我们用的都是空心轴。接下来,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分析相同材料的实心轴和空心轴在承载相同的扭矩时,采用空心轴更为经济。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主动轮和从动轮的排放位置问题,同学们会很快得出结论,将两输出轮放置在输入轮的两边比将两输出轮放置在输入轮的同一边更为合理的结论。

5、利用选材问题在工程中的应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同学们进行材料的比选,在比选过程中穿插力学知识。比如脆性材料的性能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此之前,大家都已知晓,脆性材料的抗压能力大于抗拉能力。铸铁是典型的脆性材料,价格比碳钢便宜很多,如何在工程中正确应用呢?让同学们先思考:对于铸铁,如何设计截面形状才能最充分地应用材料?同学们经过分析比较,认为将截面做成与中性轴不对称的形状,并使中性尽量靠近受拉的一侧,则梁在弯曲中可使梁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同时接近许可应力,从而最大发挥材料的性能,减轻构件重量,降低工程造价。

四、结束语

在《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中引入工程实例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也让他们理解了工程应用中的力学模型与现象,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今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不管是搞工程设计还是工程施工,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有着出色的力学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孔七一.《应用力学》,2002.

[2] 孙翠娥 《工程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分析,2009(6).

篇6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1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要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发展需要,就必须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切实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使教学与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学生既学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不断削减工程力学课程的课时,而其课时削减、内容不减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师在大纲的要求下,将过多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显然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难度。目前,国内的高职工程力学课程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重复多,缺乏与后续课程联系,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力学建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提高自学能力,为后续发展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调整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遵循“实用为核心”、“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操作力度,拓宽知识广泛性。

一是删除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理论演绎过程,直接给出结论进行应用。例如将“力的平移定理”的结论直接给出应用,删除之前全部的推导过程。

二是强调力学建模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围绕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将实际构件融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简明扼要,精讲多练。解题过程中更加注重解题思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如讲解静力学中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能举出砖夹子的使用原理,经过对砖夹子的建模及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且有动力。讲解材料力学中基本变形的强度问题时,强调外力分析、内力求解和应力计算三个步骤,这个思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是避免内容的重叠和脱节。力的概念、摩擦和动能定理在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已经接触到,这里强调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主动串联所学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四是加强与专业课的衔接。多选用与后续课程相关的例题。工程力学为专业课提供实用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前就清楚工程力学课程各项内容与将来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弯扭组合变形是后续《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引用工程机械减速器中轴类零件的设计,作为工程情境讲解梁的组合变形,既能使学生掌握组合变形的分析方法,又能明确组合变形要解决的实际任务。既使学生学会力学基础知识,更能将力学知识应用到工程设计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工程力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公式多,内容抽象,加上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教学的结果是对知识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高职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成了关键问题。

1.多举实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学生接触实际少,对实际构件的认识不足,缺乏兴趣。所以多举一些生活实例和工程实例,例如搬砖用的砖夹子、盖高层的起吊机、自行车链条、千斤顶螺杆等,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在材料力学变形讲解中,引用擀面杖和面片进行拉压受力和变形学习,让学生自己分析强度与材料的关系,得出强度准则。

2.采用类比法寻找解题思路

类比方法是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根据平衡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加速度a=0,将牛顿第二定律以不同的形式在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别应用,在分析构件受力情况下的平衡和运动问题时可采用类比的解决方法。静力学和动力学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使学生对两种状态的认识更加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在材料力学部分对四种基本变形也可以采用类比法分析。例如轴向拉(压)变形是按照外力、内力和强度三个步骤进行分析,这三个步骤同样适用于扭转变形、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分析。通过比较外力、内力、变形的不同,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受力和变形关系,进而增强对组合变形的强度分析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构件强度问题的能力。

3.采用提问、测验和及时评价等方法,鼓励学生学习,增强参与意识

本课程理论多,涉及面广,通过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评价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发挥主观能动性。

4.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实践意识

为培养现代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教学硬件及教学手段,规范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实验课的理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5.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合理利用工程分析软件

开阔学习视野,拓展学习的时空,提高学生对工程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对工程机械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和运动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解物体系统受力分析时,先绘出单个构件受力,然后用PPT软件制作单个受力构件移动的动画,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受力分析,使学生在整个过程感知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以及内力和外力的区别。又例如通过观看桥式起重机工作过程的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横梁的受力、变形和重物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建立横梁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建模能力及分析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优化复杂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

通过对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巩固了力学理论基础,体现了工程力学的工程实践性。通过相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相对完整、比较协调的体系,以使工程力学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整体优化中发挥更大效用。

参考文献:

[1]陈乐生.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力学与实践,2003,(25).

[2]徐鹏,关学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

[3]马景槐.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6).

[4]陈景秋,张培源.工程力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ZHOU Ping

(Jiangxi Yu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yu, Jiangxi 338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for better application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ability to innovat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ans, mak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was improved.

Key words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0 引言

工程力学课程是机电、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平衡的规律和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应变、应力、刚度、强度、稳定性及结构受力、传力的规律。课程由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以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为主。该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高中物理联系较多,而职业院校学生普遍高考分数较低,基础薄弱,因而工程力学被普遍认为是难度很大的一门课程。因此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育创新,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1 教学改革与实践

1.1 理论教学和工程实例相结合

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普遍缺乏工程应用实践的职业院校学生比较抽象,在教学基本知识和内容的要求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工程实例及生活中的力学问题,通过对这些实例的观察、分析、建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应用能力。

在材料力学部分的教学中,以带式输送机皮带滚筒的力学分析为教学实例,首先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建立滚筒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滚筒三维模型

然后对滚筒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即力的约束和位移约束,调用ANSYS软件中的通用后处理模块计算分析得到滚筒的应力云图,如图2所示。利用软件的三维可视性直观形象显示滚筒在不同的外力及约束反力条件下,不同位置的应变、应力、变形情况。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实例中的图像,总结出了传动滚筒的应力主要是集中在滚筒轴两端与轴承连接处,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图2 滚筒力学仿真云图

1.2 力学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力学问题,掌握力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如在讲授压杆稳定时,首先介绍压杆稳定的概念,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进行稳定安全校核,使学生掌握提高压杆承载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力学问题研究方法,如静定平面桁架结构内力分析方法的节点法、截面法、联合法;静定组合结构内力计算的截面法、节点法;超静定结构分析的位移法及连续梁的力矩分配法等。

1.3 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应用上,加强基本力学定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教学内容经有机组合,分为上下两个模块。上篇包括力学基本概念、受力分析与结构计算简图、力系合成与分解、杆件变形形式、组合变形等内容。下篇包括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结构位移计算、影响线、压杆稳定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杆件强度计算,了解结构设计方法,能处理工程中的一般问题。

1.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项目任务考核、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1)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对工程力学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力学重点公式及基本定理的理解和记忆,选取典型试题,考重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项目和任务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工程项目力学实例项目解决理解过程中的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完成情况。(3)平时考核:采用作业、课程设计、力学实验操作相结合,考核学生平时在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教学方法革新

2.1 研讨式教学

通过工程力学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主动吸收和拓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讨论题目,让学生查找文献,提出解决思路,分析和解答。研讨课上学生通过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法,期间教师与其他同学对相关疑点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研讨式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研讨式教学设计

2.2 项目驱动式教学

选择贴近当前企业实际且能够包含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绝大部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的力学设计课题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具备利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设计指导书,其中包括:确定完成项目操作的步骤,制定具体的、对学生有指导作用的项目实施流程,配以必要的工程图纸及说明;提出实施项目的要求;给出符合企业标准的项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等。具体项目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

2.3 启发式教学

利用学术讲座、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结合专业背景介绍工程力学的最新前沿知识和发展史中一些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工程力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工程实例,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

图4 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

3 结语

通过分析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付诸教学实践,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掌握理解工程力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江西省新余市社科课题“依托项目的工程力学课程高职教育模式”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3YGY024

参考文献

[1] 段洁利.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2] 王涛.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体会.装备制造技术,2011(10).

[3] 刘新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14(1).

[4] 国洪建.对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2(7).

篇8

关键词: 工程力学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引言

《工程力学》是工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该课程能否学好,对后续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不同于理论力学或是材料力学的单独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工程力学》内容相对较多,课时相对较短,学生在学习初始就感到很困难;第二,《工程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内容有着强烈的工程背景,例如点的合成运动,是解决机构运动中各构件的运动关系,涉及很多后继课程才研究的机构,学生缺少对这些机构的了解和认识,特别在有多个刚体组成的系统运动时,各构件的运动及相互联系难以想像;第三,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公式繁多,并有着独特的思考分析方法,尤其是在材料力学部分的四种基本变形中,涉及很多新的概念,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及分析能力才能很好地理解。笔者结合在该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按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时间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粉笔+黑板+教师讲述”的方式,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明白逻辑推理的每一个步骤,比较适合人的思维过程。但由于板书、画图、语言说明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内容有限,教学效率较低,随着课内教学的计划学时数量的减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课程的教学情况。学生在《工程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较难,理论力学部分抽象,材料力学部分公式繁多,整体课程单调、枯燥,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活跃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避免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的认识误区。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是近年来出现的先进教学模式。它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学习情境,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直观,使一些无法言传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节约大量板书的时间,让大量的工程实例轻松走进课堂,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加快教学节奏,增强教学效果。

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

在现今的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能较好地把重点、难点及教师难以表达的知识点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有助于他们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目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有关教学重难点分类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如:约束的种类,力系的分类,点的运动形式,刚体的运动形式,动力学的求解方法,以及材料的基本变形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殊优势将一些平时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静力学部分约束的解除与受力分析,运动学部分中各种构件的运动形式,材料力学中的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以及其中的内力应力分析等等。通过多媒体中的动画模拟,学生能更真实地获得直观经验,解除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之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再有,工程力学课程中的一些常规实验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如:灰口铸铁和低碳钢的拉伸实验,可以清晰地演示出试件在整个过程中的破坏形式及最后的断口形状,绘出相应的σ-ε曲线,标明相应的四个变形阶段,清晰明了;又如铸铁发生扭转变形破坏时的最终断口的螺纹形式,等等。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也填补了力学实验学时少的缺点。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体会和建议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了大量的可视性、可比性、可听性教学素材,使学生可以很形象地观察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例如在《工程力学》讲解固定铰链约束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用动画的形式将销钉、构件及底座分离开,然后再组合成固定铰链,并演示其运动规律及约束条件。似如这种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表现力强的表现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

对于习惯于满灌式的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欠缺,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实物到受力简图、从平面力系到空间力系的延伸,从理想模型的受力分析到变形实物的平衡和运动变形规律的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工程力学》课一个很大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而物体的受力分析又受制于空间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突破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突出其空间形象的表达,能够充分展示各种约束的受力特点,清晰表达物体的空间受力,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画出受力图,为更好地学习后续知识打好基础。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人机界面不等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界面,多媒体技术不等于信息量,信息不等于理解,如何把多媒体技术用好,强化多媒体时代的教师作用,将是现代教师面临的较大的难题。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学人员要知道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既不能代替教师的教,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仍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结构使其形象、生动地突出重点、难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对教学方式不习惯、视觉易疲劳等问题。在常规教学中,黑板上的文字保留时间相对较长,这为学生自我调节精力集中提供了方便;而多媒体教学则不然,照片、文字一旦放过便不复存在,这就给听课者以压迫感,打乱了学生们头脑的思维惯性。因此,许多学生对多媒体授课存在一些反感情绪。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室都配有厚厚的窗帘,课件中的色彩刺激强烈,学生在教室中容易视觉疲劳。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多采用暗色底纹以尽量减少学生视觉疲劳,并适当地用语言语调、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沟通。特别是配合黑板这个不可代替的媒体,它营造的教育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氛围,是多媒体做不到的。例如在点的复合运动教学中,通过黑板教学让学生了解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的概念,推导出速度合成定理,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些速度的合成分解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这样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度地联合起来,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须防止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对于内容多,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的部分,不适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这样教学会使教学更加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刻。也不要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过多地运用强烈色彩、图片和动画,看起来热热闹闹,使学生被这种综合刺激所吸引,事实上却对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上,而忽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造成本末倒置,会不知不觉地使学生把精神愉悦当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面对21世纪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培养,《工程力学》现代化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可以预见,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前景光明,它的成功运用促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求索,勇于创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鸿文.材料力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范钦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左辉,徐海燕,高玉华等.《理论力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16,(1):34-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