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医学基础体质8篇

时间:2023-12-26 15:19: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学基础体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学基础体质

篇1

关键词:教学现状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

基础会计》由于专业术语的抽象、深W、枯燥,加上职高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参与性差,形成被动性学习,习惯于听老师讲,很少去自己阅读教材,对知识进行梳理,更是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因而形成教学效率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结果。基于《基础会计》的理论性与操作性并举的特点,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其操作性强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变成直观性强的具体情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这一观念出发,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探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会计在会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基础会计课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首要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学会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技术和技能。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它起到启蒙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 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学生听得多“做”得少,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同时由于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教学顺序上,先介绍会计概论,后介绍借贷记账法,再介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学生要先学习理论再进行实训。这种教学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因其年龄小、基础薄、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会计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怎样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第一阶段:认识、入门、掌握阶段,教师主导,学生主角。其教学做环境: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连高清投影仪;教学方法和手段: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怎样做,怎样做好。教师在教学中,以实务教学为主线,将工作环节转化为教学任务,按实践操作顺序安排教学,学生先参观往届学生所做的账本、账簿、报表,从而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开始,首先边做边学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收据、收料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支票、进账单、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委托收款业务办理、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汇兑凭证、托收凭证等凭证的填制),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随后介绍企业的经济业务,如何将各种原始凭证分类,在学生有一些初步认识后,穿插讲解会计核算的“钥匙”――借贷记账法,并让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将经济业务(以某年的12月份业务为例,具体有筹资、提现、采购、出差借款、入库、出库、销售、差费报销、薪酬等日常简单业务核算和期末计算利润等期末会计核算)填制在记账凭证上,接下来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账簿核对无误后,编制财务报表,最后整理和装订凭证。通过动手,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在操作中,简要介绍用到的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务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一教学顺序,避免一开始就学习抽象的会计专业名词和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强化、巩固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其教学做环境包括:计算机局域网机房,教师机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软件(主要用于操作示范、教学互动提供教学资源等)+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主要用于教师布置和安排任务,并让学生通过浏览器访问,进行无纸化实训练习);学生机要求安装有互联网浏览器,如Windows IE(建议使用IE 6.0以上版本)。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操作训练法,课堂训练巡回指导,有问即答,即答即练。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课堂一体化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红.中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文摘版,2015.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领域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兼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潜能,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助学、创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但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传授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

3.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评价者: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既可以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可喜局面。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信息技术这门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效率低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固化。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讲解。此外,尽管大部分中职院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学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只是将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多媒体屏幕上,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丝毫作用。

2.缺乏实践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没有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在上完一节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完全分不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对自己专业有用的知识,更不明白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较为枯燥,与其他文化课相比,专业理论课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中职学生所不具备的。这也就导致了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持有消极的态度。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4.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职院校主要是以专业课为主,学生要学会适应文化课向专业课的转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巨大的挑战。由于职业学院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理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支持实践,也就是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首先,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边讲解边演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的演示,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加以掌握。其次,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实验和实践项目,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根据实验和实践情况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对课题进行分解和重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小的模块,使学生有秩序地对各个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化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专业性的理论进行解答,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

机械基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符合实际,否则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理论知识,无法形成技能,也就逐渐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将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实践和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了解。比如说,组建专业教室。顾名思义,专业教室就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的学习场所,使学生融入情景教学的氛围中,在课题教学中学习技能,提高能力。

3.精心地制作模型,广泛地收集实物

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周边的企业和实训车间进行实践,这样,既能使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丰富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

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实践教学更有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也不能“轻理论,重实践”而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使知识上升为理论层面,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惰性,更会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旨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制订出符合教学大纲以及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不能脱离实践谈理论,以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另外,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每节课所要教授的技能目标以及理论认知目标,并将其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避免训练中的“高原现象”

在实践初期,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先进步后停滞不前的现象,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严重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无法实现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理论知识指导,帮助学生度过“高原期”。

机械基础课与其他的机械类专业课有着相同的特点,即理论性较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理论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支持下进行实践,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以生为体;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是: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得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轻松自由地掌握知识——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在学生有需要时,从旁递一下拐杖”的人。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其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广、更新快,所以它的学习方法有别与其他的学科。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莫大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目前的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知识的繁杂多样性,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学生会慢慢觉得它比较复杂、比较枯燥,并产生迷惘、惧怕、甚至想放弃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问题的探讨

在刚接触生本理论时,由于认识不深,没领悟到生本理念的真谛,只停留在粗浅的文字认识层面,认为: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里少做事少说话。就因为这么一个粗浅而又错误的认识,走了很多弯路。

开始按着自己粗浅的理解,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尝试过课堂初期向学生展示一个标准的作业成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完成相关操作;尝试过给出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引,引导学生操作……这些措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学生更是觉得枯燥无味。种种的失败让我决心重新认真学习生本理论。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对生本教育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曲解了它的真实涵义,以为让学生自由开放、独立自主的学习,就是教师什么都不用管,给出学习范围后听之任之就行了,既没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也没给学生适当的导航与鼓励,更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热烈、充满关爱与鼓励的学习环境。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由“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组成。

领受:教师要向学生确定教学任务,并且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要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做出调整。

领悟:是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和核心环节。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既然对“生本教育”有了较深、较正确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度尝试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首先,建立小组,提前明确学习任务。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向学生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关注一下大致的学习内容,尝试利用各种渠道发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必要时,还会向他们提供几个相关的网址,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浏览。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引导他们主动“准备”学习,还采用选举“最优秀发掘员”、“最优秀关联员”、“最优秀资料情报员”等方法激励他们多尝试、多思考。教师意识到:若仅靠学生单个去发现问题、去领会知识、去深化延伸知识,他们的个体力量与能源是不够的;而若他们一遇到问题就找教师,知识的延伸还时刻需要教师的指导的话,这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潜能,有碍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别说教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照顾不到每一位学生。所以,把学生每四个人组合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课前一起做好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工作,课堂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释疑,共同进退。

其次,组织探讨,因势利导,始终谨记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这个身份。课堂中,再次明确该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该内容提出一些相关而又扼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他们把课前已收集、分析好的资料与该节课联系起来,并让他们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把书本知识和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起来,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擅自把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演绎一个巡视者、旁听者的角色。只有当学生面露迷惘之色、不知所措,或是讨论争持不下时,教师才能引导他们走回“正道”,而这么一个行为也往往是点到即止,剩下的还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

最后,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绝不吝啬鼓励与欣赏。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或几个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与其他学生共同欣赏。在这些作业里面,有做得比较好的,也有稍有欠缺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把该作业完成得更出色的方法呢?让学生们共同思考共同探究,从而指引他们找出知识理解中的某些误区。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欣赏到他人的学习成果,也可以一展自己的“智慧结晶”,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个人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政治;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它在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是促进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对于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一下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多媒体

多媒体是指一种同时取得、处理、编辑、存入、输出不同类型信息的现代科学技术,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图片、视频传播等为一体,能够多角度表现信息,展示对象特征。多媒体技术具有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显著优势,将抽象、深奥的问题运用动画、视频等运动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刺激学生感官,将目标对象视觉化、听觉化,促使学生全方位地接受记忆信息,增强了课堂表达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解放了课堂上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解放了单纯依靠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媒体精彩的展示,学生可以自觉学习、吸收知识,使学习更加灵活、持久、主动。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地区仍存在着差异,未实现全面普及,而多媒体设施和技术水平也限制了多媒体教学效用的发挥,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施原则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政治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片面追求技术先进就是舍本逐末,毫无价值了。我们应致力于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探索研究。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切实为初中政治教学服务

多媒体技术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政治教学,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授。根据这一目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的指导、培养,还要为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讲授提供便利,提供相关资料数据,为教师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提供依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理论丰富、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硬件、软件条件,提升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内容载体,运用多种途径,如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服务初中政治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将学生作为授课主体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政治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就是要丰富课堂组织结构,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调动整体感官,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促进学习迁移。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手段的优势互补

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以其生动多样的表现方式、绚丽多彩的资源更易于学生接受,为课堂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而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等也不容忽视,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传统教学手段的“篡位者”,它是原有教学手段的优化和补充内容,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两个手段相结合,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实际教学成果

初中政治教学应用多媒体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将课本的理论政治知识与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能贪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涉及面广,而对知识浅尝则止、不求甚解,应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思想。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际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

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知识整合,从而突出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讲授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同时,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方式,也极大丰富了授课形式,实现了讲授方式的生动灵活。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丰富授课形式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内容的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政治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更新,依靠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不言而喻,多媒体的应用极大丰富了初中政治的教学手段,扩展了教学范围,深化了教学内容,比如,音频、图像的运用对于相关教材资料、背景的介绍有着显著的意义。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丰富授课内容

传统教学手段的显著的弊端就是因为教师授课方式的单调和授课形式的老套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是常见现象。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视频、图像、声音等表达形式易于学生接受,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集中精神进行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学方式的丰富、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助力。但是政治学科对比语、数、外等传统重点学科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手段还稍显落后,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政治学科的应用之路还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这样才能促进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儿.浅谈多媒体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 教育学术,2010(11).

篇7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 高中学校

一、普通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

(一)普通高中学校的日常财务管理

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中,普通高中学校的内部财务管理主要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而纳入到国家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里的。在中国普通教育体系中,普通高中学校的工作重点不仅要管理好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行政分配安排,而且也要处理好学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在配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财务统筹和相关政策等外界因素中,普通高中学校要建立好校园内部的财政规则制定,保证资金的正常有效使用,从而定期统计好学校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等。

(二)普通高中学校在管理财务体系中的基本特点

普通高中学校共同的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在理论和实际的共同基础上,综合提升学校实际开支的资金预算、财务收支等管理水平。在管理校园物质上的日常消费和精神中的培训支出,都需要符合普通高中学校在开展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特点:一是普通高中学校在预算途径、预算设计和预算操作上的单一化;二是普通高中学校的财政补贴是由国家根据学校的实际运行和具体效果而统一分配的;三是“不以营利为经营目标”是普通高中学校在主持和分配经费流动时的重要宗旨。

(三)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与普通高中学校财务管理的联系

在国家的财政资金管理中,虽然政府内部负责资金管理和流动的相关部门会安排特定的统计人员、核对人员和监督人员,但客观上,财务资金的实际支出往往会在不同角度、不同细节或不同方面等情况中出现信息的模糊性。如果管理体系在进行考核监督中没能针对资金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情况等实际情况而运行,那么,就很容易造成管理内部的贪财贪污事件。当类似情况出现时,就可能导致国家的财政资金流失,引发分配不公,造成管理漏洞。

因此,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执行,不仅可以最大范围地规范和统筹普通高中学校的资金流动,而且也可以淡化学校经营时面临的财务负担,促进普通高中学校能继续以教育指引为重点,安排行政管理为途径,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国家栋梁。

二、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实施中的隐患

(一)财务统计上报工作上的繁多

为了合理合法地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财务分配,普通高中学校要及时、定期地汇总学校内部的资金运行情况,如教科研支出、活动经费和日常管理开支等。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整理和核对相关资料,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需要运用很多零碎的时间去统筹相关资金流动。同时,在与上级汇报情况的时候,学校都要分配合适的财政管理人员进行后期的跟进,并协调好学校内部与校外相关合作单位的沟通。而普通高中学校如果要定时安排大量人手进行财务的统计、考核和监督等,就会在不知觉中降低校园内部的财力与物力,从而拖慢了校园的日常管理秩序。

(二)学校的电子信息平台发展缓慢

如今,财政管理与电子信息平台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为了配合普通高中学校和当地财政、相关代办银行等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商,学校在处理财政管理时,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结合电子信息平台,那么,很容易会造成管理过程中信息更新慢、资料繁杂混乱或者公示形式不恰当等现状。同时,学校在处理电子信息平台时直接忽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巧的共同联系,就会造成信息公告失去其时效性、推广性和传播性。

(三)处理办公经费面临的多种困境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统一实行和管理的体系中,普通高中学校要考虑教研活动经费的流动。除了教育结构以外,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中与办公经费流动的合作与经营。为了更全面、客观、综合地对学校体系中各个附属部门的经费进行分配,那么普通高中学校在整理平常学校行政、教学或其余活动时,就不得不面临相关收入、支出和资金变动等现象。同时,在处理办公经费统计时,学校一方面要考虑到相关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面临相关人员数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总之,在执行管理活动中的办公资金核对方面,可能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很多安全隐患。

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实施中的建议

(一)控制学校资金流动,完善考核监督制度

在管理和控制学校的财务资金分配时,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都需要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的新的管理模式。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各个部门之间的等级,通过一层层的资金拨款,从而促进普通高中学校与财务征收机关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监督。

虽然普通高中学校会在建立财务体系时要配合征收机关,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统一管理的财政部门通常都是运用事后监督的考核形式去进行统计。如果要追究学校在用款时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往往会造成很麻烦的连带关系,并且得出的结果有待考核。

因此,为了防止腐败贪污现象的滋生,学校在处理资金分配时,一方面要注意资金的详细预算和落实,另一方面要结合校园内部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考核和监督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促进学校能提高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开拓资金合作途径

在传统的国库集中支付制行使体系下,普通高中学校在处理财务分配时,一般会直接依附于国家统一管理的政策协商或资金补贴等。虽然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学校对教学经费的顾虑,但在实际管理中,大部分学校都不得不与银行进行合作。同时,学校也会考虑校园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的发展重心、进步方向和挖掘潜能等,然后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定期检查行政、教育和业余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经营开支,并开展相关银行贷款。

因此,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弱普通高中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学校就应该尝试打破对传统经营模式的盲从,学会联合社会中合适的投资者,通过增强对社会闲散流动资金的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学校内部的硬件或软件相关建设,增强学校、政府和银行三者的相互合作。

(三)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加业余素质培养

国家在统筹安排国库集中支付制时,学校内部通常是在一定的经费支付的基础下,同时兼顾校内的多种活动。在一般的条件下,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及面对数量庞大却异常繁琐的统计数据,财务人员难免会产生被动性想法,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管理程序随意,阻碍了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因此,为了指引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打破被动的工作状态,普通高中学校可以结合校内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和校园资金分配的余额比例等适当安排业余培训。一方面是使员工增强职业道德,坚持以“诚”为贵,学会以人为本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也淡化部门工作分配的详细工作安排,使员工学会灵活、高效地统计好相关数据,促进学校能在教育和管理中做到教研合一的良好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如今,普通高中学校在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展相关实施时,不仅要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而且也要挖掘财务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当学校能够结合当地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学校开发空间等因素时,就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向更美好的发展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篇8

脑出血急性期常发生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使用脱水剂是必要的,但用药量太大或用药时间太长,会造成脑细胞过度脱水,形成医源性颅内低压综合征。

例1:女患,62岁。因左侧肢瘫伴头痛5小时入院。头颅C示:右壳核出血(出血量约20ml)。给予20%甘露醇250ml,每6小时静推1次,同时静滴能量合剂。5天后头痛消失,肌力由Ⅰ级提高至Ⅲ级,将甘露醇改为250ml,每12小时静推1次。继续用药第12天,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平卧位可减轻。考虑再出血,将甘露醇再次改为每6小时1次静推,头痛日渐加剧,恶心、呕吐频繁,畏光,眩晕。于住院后第17天行腰椎穿刺术,抽出清亮脑脊液,压力40mmH2O。立即停用甘露醇,经镇静止痛,大量饮水,静滴生理盐水并辅予尼莫地平等处理,症状逐渐缓解,住院35天基本治愈出院。

本例在控制脑水肿时,因脱水剂应用时间太长(共17天),剂量偏大,造成脑细胞过度脱水,血液浓缩,发生颅内低压综合征。经镇静止痛,大量饮水,静滴生理盐水并辅予尼莫地平等处理,脑症状消失。笔者体会,控制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应用脱水剂的时间一般为7天,很少超过10天,应用剂量应根据颅高压症状轻重、头颅C所示出血量多少而决定。

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脱水、利尿,应用激素、糖类药物,乏氧、呼吸异常等原因,常并发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使人体内环境遭到破坏,如不积极治疗则可能危及生命。

例2:患者,女,53岁。因右侧肢瘫伴意识不清3小时入院。腰穿抽出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血生化检查:K+4.6mmol/L,Na+140mmol/L,Cl-98mmol/L,CO2-CP27mmol/L。诊断:脑出血。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中性治疗。3天后神志转清,7天后神志模糊渐至浅昏迷,呼吸深大。第2次腰穿肉眼未见血性脑脊液。急检血生化:K+3.0mmol/L,Na+130mmol/L,Cl-96mmol/L,CO2-CP18mmol/L。血气分析:p7.2,BE-4,标准碳酸氢19,二氧化碳分压为4.0kPa,立即给予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氯化钾等静滴,次日下午2时许,病人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又过2天复查K+、Na+、Cl-、血气分析,均正常。25天后基本治愈出院。

本例在脑出血治疗中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低钠血症,使病情加重,幸亏及时纠正才转危为安。笔者认为,在应用脱水剂的同时,要适当补充钾、钠、氯离子,尤其对不能进食者,并且要定期复查钾、钠、氯和血气分析。

预防感染

脑出血时,因患者多有意识障碍、长期不变、吞咽功能障碍,在此基础上,由于唾液、食物的误吸、呼吸道护理不良,肺底瘀血,很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尤以意识障碍者为著,发生率70%以上[1];也可因尿潴留、尿失禁、下导尿管等引起尿路感染。因此,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例3:男患,62岁。因右侧肢体运动不灵伴头痛12小时入院。头颅C证实为左侧壳核出血。给予吸氧、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第5天出现咳嗽、咳黄痰,发热,体温38.5~39.5℃,嗜睡,时有躁动不安,双肺底水泡音。血常规:WBC17.9×109/L,N0.90,L0.10。尿常规为Pr(+),WBC30~40个/P。给予氨基苄青霉素5.0g+生理盐水250ml,每日2次静滴,终因感染严重,于病后第11天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本例主要死因是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由此而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笔者认为,对脑出血病人,尤其是重症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避免滥用降血压药

以往认为积极降血压是预防脑再出血的关键,目前则认为脑出血患者常有颅内高压,此时的高血压是维持有效脑灌流所必须的。此时,若应用降血压药物,一旦血压下降,由于脑出血患者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破坏,势必影响脑内血液循环,加重脑水肿,使病情急剧加重,甚至死亡[2]。所以,在急救中应着重降颅内压,颅内压下降则血压自然下降。

例4:女患,44岁。因突发右侧肢瘫伴意识不清30分钟急诊入当地乡卫生院。当时血压为220/110mmg,呕吐频繁,拟诊脑出血。立即肌注利血平和硫酸镁各1支,同时静滴能量合剂,吸氧。1小时后血压未降,又肌注利血平、速尿、硫酸镁各1支。笔者赶到会诊时,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血压降至150/90mmg。立即停用降血压药物,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推,血压继续下降,抢救无效于2小时后死亡。

本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高、呕吐、意识不清,是颅内高压的表现,而在急救中未降颅压而应用降血压药物,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死亡,教训是深刻的。

除以上列举的几个问题外,还应注意在脑出血急性期适当吸氧,强调患肢功能锻炼,定时翻身以防褥疮发生等。由此看来,脑出血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切不可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文献
    刊号:31-168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