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37: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分析;干预治疗;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0022 长春市中医院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感知觉反应异常、智能障碍及其他损害,统称儿童孤独症。作者从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对5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并施以6个月的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孤独症患者均符合DSM-Ⅳ自闭症诊断标准[1]。其中男32名(64%),女18名(36%); 3~5岁17例(34%),6~12岁33例(66%),平均年龄7岁2个月。50例中24例曾作颅脑CT检查,9例曾作MRI检查,结果均除外其他颅脑疾病。各年龄组人数分布见表1。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分析 对50例患儿的母亲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做统计分析。
1.2.2 护理措施 采用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包括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护理等,时间平均6个月,5 d/周,8 h/d。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母亲有异常妊娠史者13例,占26%,包括先兆流产、孕期感冒、自主服药、脐带绕颈等;出生时新生儿窒息4例,占8%、早产1例,占2%、出生时 Apgar评分低于6分3例,占6%;7例儿童父亲或母亲患抑郁症,占14%、2例儿童的母亲为轻度智力障碍,占4%、其余患儿均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22例患儿家长教育方式不正当,占44%,包括打骂、严厉等。
2.2 治疗护理结果 本组患儿经心理护理干预,临床观察指标明显改善(见表3),说明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孤独症。
表1 各年龄组人数分布(例)
表2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例)
表3 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变化(例,%)
从表2可以看出,临床观察指标总有效率在孤独离群方面为90%,语言障碍方面为83.34%,运动协调方面为92%,情绪稳定方面为84%,注意力改善方面为85.34%。
3 讨论
通过对5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与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预防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预防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者,父母更要提高认识,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以期早期发现。
对于儿童孤独症,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1 行为干预护理 行为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种种不快的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随时随地的,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期待孩子不断地做出正确反应时,作为训练者就要时刻注意和遵循发指令的一些原则。
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患儿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为此我们制定了防治对策,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内容、并给孩子解释,帮助孩子理解。
本组患儿经治疗半年后,其孤独离群、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发育障碍等症状均明显好转。
3.2 感觉统合训练护理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发现[2]在患儿中感觉统合轻度及严重失调率分别为25.83%、13.25%。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我们设制了包括:滑板、滑梯、羊角球、袋鼠跳、隧道、蹦蹦床、圆筒、大笼球、独角椅、摇摇船、网揽、拍球、跳绳等15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可以显著减少负,增强各种机能。对50例孤独症儿童施以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心里护理结果表明:50例孤独症儿童运动协调、情绪稳定、注意力改善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护理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确实是有效的。
3.3 语言训练护理 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开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护士的语言交往训练。护士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4 音乐护理治疗 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5 其他 通过对人物表情、卡通图片表情、创设不同情境推断人物可能的情绪反应等训练。结果训练后50例患儿均能不同程度理解图中处境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其中人物蕴涵的情绪以及推断人物的情绪反应及感受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护理训练是目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主要的方法,只有全面综合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护理训练,特别是对他们非言语交际行为、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象征性游戏的训练将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好的康复,从而大大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67-02
孤独症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儿童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确,该病的治疗一直没有特效方案[1]。近年来,作者对收治的孤独症患儿采取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与针刺等中医药方法综合治疗的同时,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使每位家长掌握孤独症的基本知识、正确的护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改善预后,受到患儿家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3月~2008年3月在本医院康复病房收治的儿童孤独症的16例患儿,平均年龄为(3.79±1.67)岁。男14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7:1。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入院宣教 入院后热情接待,主动自我介绍及病区环境、设施、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护士、护士长、医院及病区各项规章制度、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等。说明要为患儿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了解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要求患儿家长熟悉上述介绍并签字。
2.2 康复评定 由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护士、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对患儿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共57项,分值为0~158分,>67分可确诊孤独症[2]。由主管医生将评分结果、病情估计、治疗措施及预后判断等告知家长,主管护士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患儿病情的反应,科学解释、正确引导,帮助家长克服对于疾病可能有的无知、紧张和无助障碍,以积极配合治疗。
2.3 康复治疗和护理 对患儿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训练(ABA训练法)、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语言训练、针刺治疗、按摩治疗、游戏治疗等。护士要由浅入深地讲解每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并要求家长掌握力所能及的康复训练手法,如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的方法。需要对家长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2.4 用药宣教 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对于部分有合并症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由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分别对使用药物的名称、性质、用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说明,要求家长了解和配合使用。
2.5 出院指导 由护士通知家长做好出院准备并指导在家中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治疗,教会家长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的,必须要求家长掌握家庭治疗方法。
3 健康教育形式
3.1 口头教育 口头宣传是一种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方法,使用方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随时随地进行,可充分利用语调、表情等语言,颇有生命力、说服力。(1)群体教育:将家长集中起来讲解有关孤独症的知识和治疗方法。(2) 个体教育: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以及不同时期的问题和家长的心理状态,因人、因时、因病施教。
3.2 书面教育 与口头宣传相比,书面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宣传方式有标语、板报、传单、小册子等。(1)板报:这是书面教育的主要形式,宣教有关孤独症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和治疗知识等,每月一次。文字宣传一定要配有宣传画、图片等,宣传画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思新颖,文字简练,标题醒目,让群众一看就懂。图片要真实性强,感染力强,鼓舞和教育作用大。 (2)文章、书籍、杂志:将有关孤独症的文章、书籍、杂志等发放给家长,询问其阅读后的体会。(3)多媒体、电视:制作购买与孤独症有关的多媒体幻灯片、影碟等,集中让家长观看。
3.3 示范互动 由主管护士向家长示范讲解治疗方法,并请家长交流心得,共同解决治疗中的问题。
4 结果
通过以上健康教育,家长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对患儿的护理和康复能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标。
5 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长期性疾病,患儿康复治疗手段复杂、康复时间长、费用高,部分家长难以长期坚持。健康教育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有增效作用,而且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在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健康教育的开展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健康教育有下列好处:
(1)健康教育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护理人员增强了以患儿及其家长为中心、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促进护士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关怀,密切了护患关系,也增加了患儿家长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尊敬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
(2)健康教育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健康教育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护理知识、人文知识等。健康教育的实施,调动了护士学习掌握孤独症知识的积极性,使护士在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得到患儿家长的高度赞扬,也使护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3)健康教育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护士通过细致周到的健康教育,使护理工作真正做到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显著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在接受健康教育后,认识了疾病,增强了克服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力,更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通过健康教育,患儿家长还学会了正确的家庭训练方法,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既减轻患儿的家庭负担,又确保患儿长期得到康复治疗,加快患儿康复,降低患儿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问题;对策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全面发育障碍的疾病,主要是在社交技能、认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发育障碍(包括发育延迟和扭曲), 多数患儿在智力、学习、语言表达、环境适应、与人交往等方面表现差[1],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儿有重要帮助, 其中少数可获明显好转, 但多数患儿远期预后欠佳。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并确诊的102名孤独症儿童家长, 其中母亲81人, 父亲21人, 年龄26~39岁, 平均31.4岁, 有固定工作的69人, 工作不稳定33人。
1. 2 方法
1. 2. 1 量表及问卷 采用状态焦虑问卷、Zung抑郁量表[2]、90项症状自评量表[3]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
1. 2.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
从表中可见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为:紧张焦虑、悲观抑郁、信心丧失、自责自罪。
2 心理问题评估分析
2. 1 紧张焦虑 由于家长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 难以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 四处求医, 认为孩子会致残, 且因为孩子与人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 时常担心孩子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周围人的无知嘲笑等, 常常感到紧张不安、顾虑重重、焦躁。
2. 2 自责自罪 多数家长在了解一些相关疾病知识后, 认为自己为了个人的发展而疏于在妊娠期情绪的不稳定、患病、自行用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未尽到照顾和关爱孩子的责任、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的不正当教育、在孩子婴儿期出现的初期症状未及时发现就诊等等因素造成家长的自责自罪心理。
2. 3 信心丧失 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即便接受了良好的治疗和训练也难于达到正常同龄儿的水平, 同时因治疗和训练持续时间长、见效慢、孩子不配合、难照顾等, 还需承担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家长信心丧失。
2. 4 悲观抑郁 孤独症儿童预后差, 多数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 智力低下, 感知觉、语言、社会交往障碍, 行为异常等症状, 部分症状在孩子成年后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使家长过分担忧孩子的将来, 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
3 对策
3. 1 紧张焦虑 在与家长接触时应热情耐心, 态度和蔼, 认真倾听家长的倾诉, 建立良好的关系, 做好知识宣教, 安慰家长, 认真解答疑问, 帮助正确认识疾病, 勇敢面对疾病, 培训家长指导孩子与人相处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技巧, 减轻孩子受伤或伤人。
3. 2 自责自罪 帮助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与孩子建立正常、良好的亲子感情及关系,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会家长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照顾、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有助于帮助家长克服自责自罪的心理。
3. 3 信心丧失 对家长表示理解, 使其知道早起治疗、驯良的重要性,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帮助和指导进行有效的家庭训练, 患儿改善和取得进步及时鼓励, 让家长和患儿看到希望。
3. 4 悲观抑郁 与家长保持长期的咨询随访关系, 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 采取积极长期的干预措施, 改善预后, 帮助取得相关社会机构的支持[4], 提高患儿的自我照顾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渔. 精神病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69-571.
[2] 沈渔. 精神病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50-252.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早期o理干预;临床有效性
儿童自闭症多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语言表达障碍、对任何事物无兴趣、做事行为方式比较保守刻板等,且多数患者出现精神发育缓慢的症状[1],该病男性多于女性。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长,降低其生活质量[2],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本文为探究儿童自闭症患者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儿童自闭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儿童自闭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患儿27例,女患儿13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6.0±1.2)岁;观察组男患儿23例,女患儿17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7.5±1.5)岁。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 ①两组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儿童自闭症的相关标准[3];②获得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进行基本治疗和护理等。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观察组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3.2.1心理护理 护士可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寻找引起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善于倾听,并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让患者足够信任自己;对于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患者,护士应当请教专业的心理以上,给予患者专业心理指导。
1.3.2.2语言护理 自闭症患者存在语言障碍的表现,应当选择专业人士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同时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训练者应当运用追视的方法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在与患儿的沟通交流中,要寻找适合不同患儿的交流方式,使患儿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患儿,使其增加信心。
1.3.2.3对家属的知识教育 关于此类疾病,护士应当对患儿家属进行宣教,使其准确明白该类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护理患儿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避免一系列不良情况发生。同时嘱患者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相关治疗方法,有利于对症治疗,促进患儿疾病恢复。
1.3.4对家属心理护理 在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家属的支持和鼓励能够使患儿增加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患者家属尤其是患儿父母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时刻保持积极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
1.3.2.5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患儿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应当由专业护士看护,积极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神色、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治疗。在压力稳定的情况下,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缓解患儿的紧张感。
1.4观察项目 ①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RS评分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有统计学意义用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R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CARS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儿童自闭症发生的因素包括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围产期因素及遗产因素等,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
早期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弥补了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能够做到更加主动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给予对症护理,极大的促进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6]。
本文通过探究儿童自闭症患者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研究数据显示,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100.00%)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00%);治疗前,观察组CA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ARS评分为(35.66±7.62)分,对照组为(41.22±7.85)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儿童自闭症患者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改善患者自闭情绪的同时,使护理满意度提高,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广霞,朱平,林辉,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儿童自闭症早期发现现状述评[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0):3531-3533.
[2]陈立群,郑旺珠.小儿自闭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110-111.
[3]唐莉,侯锦媛.1例自闭症伴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32):3065-3066.
[4]郭德华,聂云霞,杨广学,等.自闭症儿童肠胃道问题及护理策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74-379.
[关键词]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护理效果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障碍问题明显增多,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特别对于儿童和少年期,由于缺乏良好沟通,家庭氛围不和谐以及学习压力等因素较多导致儿童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1]。少年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一旦发生精神病不采取有效治疗将会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对于一些问题儿童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护理工作,了解其对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6)。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18岁,平均(10.33±2.15)岁;病程1~4年,平均(2.14±0.11)岁。疾病类型:精神发育迟滞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3例,儿童孤独症9例,抽动障碍7例,青少年情绪障碍1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18岁,平均(10.86±2.22)岁;病程2~5年,平均(2.32±0.14)岁。疾病类型:精神发育迟滞7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2例,儿童孤独症10例,抽动障碍8例,青少年情绪障碍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和《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有关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有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者;有恶性肿瘤及传染病史者。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包括保持病房整洁安全,做好安全检查,不准危险物品进入病房,督促按医嘱安排饮食,密切观察病情,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在精神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如加强环境管理:温馨、舒适的环境是良好、安心配合治疗的基础,护理人员应为儿童提供充满童趣的住院环境,例如,室内粘贴卡通人物和画报,播放动画片,摆放各种玩具等,促使其更快融入新环境,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杀,勤开窗通风,保证室内温湿度。医护人员要轻走、轻拿、轻放,减少医源性噪音,使患儿能安心、愉悦的住院治疗。良好护患关系建立:主动与儿童打招呼,保持亲切、微笑的态度,多与儿童交流,询问其身体和心理感受,了解其内心不悦,用真诚的态度给予解答和帮助,并开导消除内心负面情绪,多陪伴、关心和鼓励,引导患儿倾诉内心,并邀请家属共同参与,对于易爆易怒的患儿应通过其感兴趣的事物来平复其心情,增加其荣誉感和自信心[3]。认知干预:精神障碍的儿童大部分缺乏正确认知,存在不同程度情感缺陷,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主动纠正其错误认知,以游戏和动画片形式引导其分辨对错,调整自身错误行为,建立正常的表达。以问答的形式建立有效的沟通表达方式,同时灌输正确认知,调整其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恢复其正常生活能力[4]。
1.3评价措施和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比较: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主要依据其用药情况、生活行为、情绪控制等的依从配合程度划分。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比较:包括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用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儿童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包括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兴奋状态,分值18~126分,得分越高其精神状态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2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形式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用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两组BPRS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思维、情感、行为、认知等精神活动异常,此类疾病不仅会降低其生活和社会能力,而且会危害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儿童少年期是许多精神疾病发展的早期,若控制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严重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发展[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精神病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如下: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治疗的同时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它能全面改善其精神状态,提升社会和生活能力,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来平复患者的心境,全对儿童的实际精神状态和心理问题展开针对性干预,纠正其错误认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并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综合上述,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病情改善和治疗行为调整等具有显著成效,科学干预对其身心健康恢复大有帮助,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郑秀秀,张岩,朱桂东,等.综合心理干预对儿童情绪障碍患者治疗的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2):279-282.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5版.张道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童海静,丁凯景,吝国明,等.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疾病儿童与青少年家属焦虑和抑郁的改善作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3):58-59.
[4]高雪,刘金香,海敬.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2):238-240.
【关键词】 心理护理; 自闭症; 疗效
doi:10.14033/ki.cfmr.2017.7.0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102-03
自闭症是小儿时期的心理障碍疾病,表现为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自卑等现象,患儿家长则表现为担心,不知所措,在临床护理中,患儿的心理需要呵护,家长也不可忽视[1],为探究其具体效果,现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85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85例自闭症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0例,年龄4~13岁,平均(8.36±1.08)岁;观察组,男35例,女8例,年龄3~14岁,平均(8.69±1.62)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行为训练 (1)训练患儿的注意力。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指导患儿在与其交流过程中,应看着对方的眼睛,正视对方的脸,让患儿慢慢适应,每日注视的时间可慢慢延长,进而反复进行练习,强化训练效果,促使患者在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的同时,会主动注意对方的目光、语言等。(2)指导自闭症患儿模仿动作。护理人员可指导患儿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广播体躁等,关注他人的存在[2]。(3)指导自闭症患儿姿势性语言学习及表情动作的理解。护理人员可协助患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姿势性语言,如点头和摇头,可先给患者做示范,然后鼓励患者主动模仿,然后联系,并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动画片促使患儿理解掌握身体各个动作及表情变化,如果患儿做对了,应鼓励,并强化练习,直至患儿能够自觉正确辨别。(4)提高患儿的语言交往能力。护理人员可采取设置情景模式进行训练,同时也可以在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训练,起初时间可短些,慢慢延长,促使患儿主动和别人建立关系,提高交际能力。(5)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交往。护理人员在获得患儿信任后,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后,根据患儿的爱好、兴趣与患儿做有兴趣的事,同时根据患儿的表现慢慢扩大其交际圈,直至患儿可以参加集体游戏时,可适当的增加游戏内容,例如,可指导患儿角色扮演,学习各种社会规范,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为以后的自立做好准备[3]。
1.2.2 康复训练 (1)呼吸训练。指导患儿如何进行吸气、吐气,完成发声练习,护理人员在训练患儿过程中,可反复进行示范,让患儿掌握,患儿做对了就给予鼓励和表扬,加强患儿的自信心。(2)口型训练。口型训练比较漫长,想要患儿完成口型模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护理人员可通过一些比较好学的,大的动作开始训练,慢慢过度到口型发音的模仿,如果患者未训练之前偶然发出声音,应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增加患儿发音的频率。(3)单词练习。护理人员可指导患儿从模仿说出物品名字开始,可选择患儿喜爱的东西进行练习,完成物品名称发音时,再过度刀卡片发音,同时也可以通过动作去学习一些单词。(4)指导句子练习。可先从短小的句子开始练习,慢慢过渡至长句子,也可以加入一些礼貌用语练习[4]。(5)复述和对答能力的训练。护理人员在指导患儿进行句子或文章练习时,应指导患儿复述、模仿,待患者复述达到20个字以上时,就可以采取情境对话的模式和患儿进行交流训练。
1.2.3 沟通技巧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在面对自闭症患儿时,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耐心的和患儿进行沟通,并引导患儿走出自己的世界,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1)护理人员如果看到患儿未正确使用器材或者出现危险时,不要职责和谩骂患儿,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也不要说患儿笨。(2)护理人员在看到患儿因找不到某东西或身体不适时而大哭或者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应先观察患儿的举动,不要先帮其解决问题,可用温柔的语气先和患儿说话 [5]。(3)当患儿和别人玩游戏时,一时不了解游戏规则,不知怎么玩时,要先以手势和动作示范玩法,帮助他了解游戏规则;如示范一次他仍无法理解,可多示范几次直至理解为止。(4)有些患儿大部分时间不会主动接近别人,缺乏与人相处的方法,有时还会喃喃自语,答非所问;当护理人员和他沟通时,除了试着叫他的名字外,还要想办法与其对视,如蹲下身子,使双方目光的水平一样高,让他知道你正和他讲话[6]。(5)如患儿对护理人员或欲与他互动者的呼唤没有反应动作时,可以用语言或手势提醒他,但不要替他做或为他先做,如提醒他将某物拿出而不是帮他拿出来。(6)自闭症患儿在某情景中,尤其在被他人干涉时,常会因情急之下情绪失控,或者说出不恰当的话,此r不可嘲笑他,要立即示范正确的行为并解释让他知道原因。(7)当患儿出现鹦鹉式的模仿说话时,要将他的话进行重复并转变成疑问句,再询问其意思。
1.2.4 家属心理护理 通常自闭症患儿的家属,其心理也多存在焦虑、紧张感,急于求成,期望过高,压抑,缺乏信心等,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倾听家属的心声,并对患儿家属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指导患儿家属要有耐心,自闭症比较特殊,心急只能适得其反,并向家属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掌握。同时和家属建立信任的关系,并让家属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并尽可能的理解和鼓励自己的孩子。
1.3 观察指标
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PEP(心理教育量表)对比两组患儿的现阶段心理l展和能力,并采取GESELL(盖泽尔发展量表)对两组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进行评价。ABC:Krug编制,共列出患儿感觉、行为、情绪及语言等方面异常的57个条目,筛查分57分,诊断分67分。PEP:主要是包括功能发展和行为表现。GESELL:评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主要包括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及个人-社交行为[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ABC、PEP测评评分比较
观察组ABC测评评分高于对照组,PEP测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GESELL测评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运动评分、应物评分、应人评分及言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自闭症的孩子有很多表现,如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或喜欢和别人交流但谈话的内容重复,出现鹦鹉式的模仿说话,不理解做游戏的规则等;患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表现出急躁、压抑沉闷、缺乏信心等,因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还要时刻关注患儿家长的心理[8]。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来院的自闭症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具体包括:重新训练患儿的注意力,让患儿模仿动作,增强姿势性语言的学习及表情动作的理解,提高语言交往能力,利用游戏改善交往等行为训练;同时对患儿进行呼吸训练、口型训练、单词训练、说句子训练、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及文字训练等;注意与患儿沟通的技巧,自闭症患儿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当他们对某种事物不懂时不要嘲笑他们,要告知其解决的方法,同时给予安慰;对于患儿家长,他们在孩子恢复期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告知他们要先把自己做好,才能更好的安慰孩子,促进恢复等,由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运动评分、应物评分、应人评分及言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叶雅萍,林慧敏.心理护理在自闭症护理中的积极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52.
[2]李家凤,胡景虹.心理护理在自闭症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229-230.
[3]陈佩佩.心理护理在儿童自闭症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B,2015,31(8):254.
[4]张晓丹.心理护理对自闭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31(24):243.
[5]张晓丹.心理护理对自闭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科学导报,2015,31(21):259.
[6]姚丽萍.小儿自闭症的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7):135-136.
[7]欧惠娟,马丽莉,吴荣,等.高压氧联合心理护理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0,8(19):1698-1699.
一、多项选择题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有(ABC
)。
A.幼儿园的指导
B.社区的指导
C.社会团体的指导
D.个别指导
2.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有(ABCD
)。
A.饮食习惯B.
卫生习惯C.睡眠习惯D.
喝水习惯
3.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结构D.家庭氛围
4.消极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爱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养B.生活起居C.卫生护理D.
疾病防治
6.0—3岁儿童情意的培养应注意(ABC
)。
A.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C.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D.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
7.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ABCD
)。
A.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年活内容C.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
8.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应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细致入微,教给方法C.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D.
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
9.
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有(ACD
)。
A.听觉受到严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觉起到代偿作用B.语言交流遇到障碍C.个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D.学习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10.脑瘫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ABD)
A.
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B.运动、感觉的训练C.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训练
11.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D
)
A.
奠基性与终身性B.
安全性与多样性C.随机性与针对性D.
亲情性与权威性
12.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兴趣诱导法
B.
游戏活动法C.
实践操作法
D.
参观观摩法
1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学活动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有(ABCD)。
A.
食物喂养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D.
身体锻炼
16.
0-3
岁儿童语言的培养应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B.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C.
训练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17.
3-4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ABCD
)。
A.
思维与动作相伴随B.
认识过程体现元意性C.
爱模仿D.
语音发展出现飞跃
1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礼仪培养B.
挫折教育C.
亲子阅读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CD
)。
A.
及早发现,
寻求专业帮助B.
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C.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D.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ABD
)。
A.
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B.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C.
促进儿童心算能力的发展D.
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儿童家庭教青指导的形式包括(
ABC
)。
A.个别指导B.
专家指导C.
集体性指导D.
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
2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CD
)。
A.
系统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长道德素质主要包括(BCD
)。
A.
社会道德B.
传统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岁儿童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有(ABCD
)。
A.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B.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C.
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0-3
岁婴幼儿的卫生护理应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晒B.
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C.
经常给婴幼儿洗澡、做好身体抚触D.
婴幼儿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B.
自我意识初步形成C.
社会交往水平提高D.认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发展
28.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青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欣赏艺术美
29.
孤独症儿童的特征有(ABD
)。
A.
兴趣范围狭窄B.
语言发育迟缓C.
刻板的行为模式B
不主动与他人交流
30.
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青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ACD
)。
A.
随机性B.目的性C.
互动性D.
有效性
31.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语言教育C.
社会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从面上指导来说,
内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观念的更新
B.
儿童身心发展知识C.
家庭矛盾的处理方法D.家庭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与方法
33.0-3
岁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ABCD
)。
A.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B.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C.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D.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涉及(
BCD
)。
A.
自我保护
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
D.食物喂养
35.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统性D.
整合性
36.
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育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培养自护能力
37.
5-6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
好学、好问,
好动脑c.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D.
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3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39.
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涉及(ACD
)。
A.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B.
培养孩子的良好气质C.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D.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40.
截肢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应注意(
.BCD
)。
A.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C.
尽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学习D.
关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断题(将√或×坎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
来实现的。(对
)
2.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到家庭教青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青方式.(
对)
3.
1-2
岁儿童以有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持久性较低。(错
)
4.
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
但对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5.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6.
亲子游戏是家庭游戏的核心。(对
)
7.
对于3-6
岁儿童来说,
家庭教青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
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还能为学前儿
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
10.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的现状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错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韩国政府针对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导致教育危机而提出的。(
错)
12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
13.直觉行动思维是2-3岁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对)
14.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错
)
1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16.不同类型的家长亲子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
17.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18.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但对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
19.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对)
2O.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21.
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他助“
。(错)
22.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环境中的“
软件“作用不大。(错
)
23.
在家庭当中,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游戏,以及儿童操作摆弄实物所进行的实物游戏
是两种主要的游戏形式。(对)
24.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智力低下,
但也会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对)
25.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错
)
27.
对3--6
岁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艺术兴趣,
鼓励孩子创造美。(对)
2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29.
幼儿园、社区只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错
)
30.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1.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2.
家长的教育观间接影响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错)
43.
1-2
岁儿童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
(对)
44.
对特殊儿童的教青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对)
45.
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对)
46.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47.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间。(错)
48.
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和听觉信号系统的不同步。对(
)
4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50.
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
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O分)
1.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社会性?
答: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2.5分);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2.家长应如何教育孤独症儿童?
答:(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分);
(2)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2分);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
(1)
细心观察,及早发现(1分);
(2)
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3分);
(4)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4.
简述0一3
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活动的评价指标。
答:
(1)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1分)。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2分)。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
长进行细致的分析9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6
分)。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2分)。
5.
如何培养3-6
岁幼儿的社会性?
答:
(1
)
接纳、肯定孩子,
培养自尊、自信(2.5分);(2)
爱孩子,
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
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2.5分)
;
(2)
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分);
(2)
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2分);
(3)
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2分);
(5)
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2分);
8.
针对0-3
岁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1分)
;
(2)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2分)
;
(3)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6
分)
;
(4)
训练孩子的听力(2分)
;
(5)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2分)
四、论述题(16分)
1.请选择3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三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已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兴趣诱导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善于发现、利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深人的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儿童的兴趣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家长要善于利用儿童的积极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孩子的兴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兴趣需要家长的及时发现和栽培;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注意保护和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兴趣;孩子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需要家长通过后天去培养。
(2)游戏活动法就是家长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游
戏中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另
一方面要为孩子游戏提供时间和空间、材料上的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一起游戏。
最后,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
(3)实践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借助于儿童参与的各种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实践;第三,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第四,家长要鼓励儿童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4)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方法。对于物质环境的创设,家长首先应注意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干净、整洁,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长应注意诨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环境创设应做到:第一,为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体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5)赏识奖励法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良行为,并对孩子的
优良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方法。首先,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
和进步相联系;其次,家长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第三,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
(6)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种榜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学习榜样的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样是儿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同伴,还有文学、艺术作品中孩子喜爱的人物。要想给儿童起到好的榜样的作用,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同伴;家长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行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运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为语言的暗示、动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势、表情、暗号等)。暗示法运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孩子活动的兴致。暗示法经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长直接指出孩子错误的场合,暗示法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长的教育智慧。
自我认识从略。
2.
试从家长的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观念联系实际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
(l)阐明已选择的两个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
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元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
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
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做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认识从略。
3.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开展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
要求:(1)简述开展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相关内容s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3-6
岁儿童家庭、幼儿园合作教青的内容包括z
亲职教青、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资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家长会、约谈)
;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园合作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评价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事和资源共事。
自我认识从略。
4.
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
(1)
说明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
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
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作用:首先,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其次,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文字的美,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了机会。第三,在阅读中能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对时间的亲子共读的时间。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亲子共读有接种形式,可以妈妈读,孩子听了还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讲。在多种形式阅读中,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文字阅读的能力。长期与好书相伴,阅读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终身。
自我认识从略。
5.论述0-1、1-2、2-3岁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1)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发展变化迅速,身高和体重发展变化快,身体比例变化明显,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身体各部位和各项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发展水平较低;身体行为以无条件反射行为为主,条件反射行为慢慢出现;动作发展跨度较大。
b.心理发展特点:各种感觉在胎儿阶段初具雏形,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知觉有了初步发展,图形知觉和深度知觉较早显现;注意开始发展,由注意事物形状至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引起注意到选择性注意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婴幼儿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时间不断增长;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此时是婴儿语言发生和储备期,他们听得多,积累得多,说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影响婴幼儿情绪的主要因素,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期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与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多以照看者对婴儿实施生活照料和嬉戏行为为主。
(2)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1岁后儿童身体发展的速度相比于1岁以前有所放缓,但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处在继续发展时期,仍需得到保护。首先,从身高方面来讲,此时期的增长速度比起第一年要减缓。其次,他们的心脏承受能力较低,不宜多做剧烈运动。第三,神经系统继续发展,总体而言,婴幼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平衡,造成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导致他们不能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时开始练习独立行走,但开始阶段很不平稳。手的精细动作发展,逐渐学会拿东西做动作,从单纯摆弄物体发展到把物体当工具使用,开始学习使用工具。
b.心理发展特点:1-2岁儿童感知觉的精细程度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2岁时,目测物体大小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而且他们开始关注体积较小的东西。在颜色知觉方面,1.5岁儿童同色配对的能力很低,2岁左右,有30%的幼儿能进行红色、黄色和白色积木的配对。此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持久性较低,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意活动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积极主动性。此时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认识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参与。1岁半到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运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显行为来解决问题。此时儿童理解成人语言的水平提高,能够逐渐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语。情绪进一步发展,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对象,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是儿童游戏的主要伙伴。2岁时,社会性游戏绝对超过单独游戏,社会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呈明显下降趋势。
(3)2-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发展之中,动作发展的技巧性和难度也进一步增强。
b.心理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的思维方式,即儿童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假想性游戏,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特点明显。2-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准确地表达思想,言语中带有明显的“童年”特色。此阶段儿童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此时还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3岁婴幼儿行为的冲动性特点仍十分突出,虽然3岁前幼儿已经出现坚持性,但3岁幼儿坚持性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2-3岁的时候,幼儿掌握代名词“我”,是其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3岁左右幼儿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各方面发展变化迅速,但发展尚不成熟,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身体发展遵循四个原则:即头尾原则,身体发展先从头部和上身动作开始,然后延伸至身体的其他部分;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央部位逐渐延伸至外围部位,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等级整合原则,即简单技能先独立发展,然后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复杂的技能;系统独立性原则,即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总体而言,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自我意识萌芽,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性游戏逐渐超过单独游戏,与同伴的社会交往逐渐超过与母亲的交往。
内容有点多,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只答要点。
6.论述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要点: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
方式:(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有:家长会、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动开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联系实际论述日本、韩国、美国的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答案要点: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韩国教育: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美国教育:美国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儿童、父母参与,重视常规培养和亲子阅读。尊重儿童主要表现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惯常使用的说话方式上,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断,不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国文化尊重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美国父母很少会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与中国父母相比,美国父母更为尊重子女的意见,注重耐心的聆听和平等地交流;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对孩子自我选择的尊重上。美国家长对子女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家内事务的参与和家外(如幼儿园或社区)事务的参与。在美国常规培养中,“常规”的内涵不是“纪律”而是“习惯”。习惯养成后,按照习惯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家庭的常规培养主要体现在饮食、睡眠和如厕三个方面。外国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独立教育;
中国家庭应当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应当更加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题(24分)
1.2岁半的毛毛马上要上幼儿园托班了,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幼儿园托班王老师满头大汗地到了6楼毛毛的家门口,按下门铃后,里面的木门打开了,一位女士隔着铁门间道:“你找谁?”王老师答:“我是毛毛的老师,今天来家访。”女士谨慎地说:“我们不知道你要来家访,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不巧的是,我们正要出门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尽快说吧!”王老师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下个星期一带孩子来报到时,最好让孩子随身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想和您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女士说:“好的,谢谢您,王老师,沟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王老师无奈地与母子“再见”后,转身挥汗下楼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师的家访行为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吗?请根据“第六章儿童家庳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相关理论、观点或教材活动案例评价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宥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访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幼儿在
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2)家访活动应该目的明确,准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细节的处理,如:准备小礼物、提前预约时间、教师着装、征求家长同意、使用技术设备等。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应该在家访后整理分析家访情况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完整性较好,有始有(依据活动案例2评价)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2.
女儿非常好强,虽然只有五岁,可什么事都想亲自尝试。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骑着两个轮子的自行车飞快地从身边过去,非常羡慕。于是吵着要我把她的自行车后轮两侧的两个小轮也拆掉。我考虑到女儿还小,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准许了她。那天,我带女儿来到水泥场地让她练习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平时骑惯了四轮车的女儿,骑上了两个轮的车子,一开始还适应不过来呢,看着女儿骑车摇摇晃晃的样子,我心理总是悬着,不断作势要去帮她一把,可女儿却骑得兴趣盎然,根本感觉不到骑车不稳的危险。女儿没有我的帮助,着实摔了几下,但她跌倒了,又马上自己爬起来再骑。看着女儿不怕疼,很认真的样子,我也就索性放开手脚让她去练习了,只是在旁边及时给予一些点拨和鼓励。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儿逐渐掌握了平衡技巧,车技也有所进步了。看着女儿骑在车上骄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动。
请根据“第四章3-6
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个参考答案,任选一个
参考答案1
相关知识点: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复能力。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幼儿,心理良好、协调地发展。比如,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两种感兴趣的体育技能,有助于丰富幼儿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2
相关知识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1)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动作
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使亲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球类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家庭的共同兴趣和爱好。(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广泛接触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之后,孩子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3
相关知识点:
在和孩子一起锻炼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首先,要准备丰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对安全
的场地准备,第二,检查孩子的着装,要便于活动,检查好鞋带、衣服等。
(2)
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坚持体育活动,又可以增加他们的
交往机会,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要坚持,尤其是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克服
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3.
2
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卡。咱们比赛吃胡萝卡,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看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
请根据“第三章:3岁儿童家庭教青指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指导相关理论或观
点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
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
(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
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养者要
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4.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对我们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年来,我已经参加了4
次这样的活动。以往的半日开放活动,
就是让家长到幼儿园来看一看孩子们的活动,
看完孩子的活动,半日活动也就结束了。然而,幼儿园这次开展的半日活动部和过去有所不同,获益良多。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张观察记录表发到每个家长手中,使我们既能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半日活动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师对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让我们一边对照观察记最表观帮活动,一边做些简单的记录,在相应的铺导。比如,做操时,孩子的态度是否认真,动作是否开始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在积极思考,进餐时,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习惯等。在参与半日活动中,我们家长能在这份记录表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请根据“第六章
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家园合作教育方式的相关的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身心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他们的成长需要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配套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优质的专业资源、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使之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今后重要的发展途径[1]。
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及教育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对于特殊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结合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2]。
2013年济南医院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架构,成功转型成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级康复医院,2014年3月成立“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致力于拓展医教专业交叉发展,重点在于关爱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诊疗,从而全方位地探讨建立特殊儿童身心康复阵地的建设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济南市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填补了山东省特殊儿童医疗康复与教育无交叉专业合作的空白。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综合康复手段,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诊疗,通过特殊教育、综合训练、现代康复相结合手段,减轻功能障碍,弥补功能缺失,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1 创新“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1.1 多种形式发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对综合医院的康复中心、社区的康复训练机构、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体系;对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办特殊儿童康复特教班;同时,按照新形势下医改方案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1.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医疗机构殊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 发挥医疗机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对辖区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指导作用,特教老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医疗机构指派专业医学康复人员,帮助特教学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康复与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指导特教老师开展康复工作,并对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咨询。
1.3 发挥市级及各区县特殊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设备及技术特长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及各类残疾人教育与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
对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进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干预,但核心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教育康复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3]。“医教结合”广义上是指由特殊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家长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综合康复平台,共同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智能锻炼、身心多重干预、生活能力培养、潜能开发的教育教学过程。
3 完善“?t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评估机制
3.1 建立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康复教育评价体系 医教结合综合评估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实践证明,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和教育干预,能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功能产生代偿性改变。其中,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4~6岁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评估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节省康复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团队 建立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跨专业评估团队,建立评估团队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家校联合会,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评估效果,开发并细化学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客观公正并具有针对性的定期讨论分析评价[6]。专家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教育与康复建议,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建立档案,跟踪检查、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兼顾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营养干预,让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最优化的身心发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科交叉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培训计划。在训练中,既要注重增强儿童的肌体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补偿身体缺陷,又要重视矫正儿童的行为缺陷,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4 优化“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
现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已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传统专业,逐渐拓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与情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多个领域。这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更为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业务技能[7],同时特殊教师的岗位分工趋于越来越精细,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特长相互补充,建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的“走班教学”模式或将成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一是要多途径加强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保障机制。培训学校的教师应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残联的外聘人员应由残联拨款,应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考编机会,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考核获得事业单位定岗。其次是推进康复医师和特教教师的“轮岗”,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9]。通过轮岗制度,促使特教教师全面掌握入学评估和个性化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康复医师则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规范水平,从而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批分类培训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整合各康复培训机构的康复专业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及带动作用。四是引进专家支持,做好带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开展筛查、检测、评估、康复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加强日常医学护理的规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5 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融合发展并非“医”与“教”的简单结合与堆砌,如何让“医”与“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5.1 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实行个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残疾儿童的多元发展需要为基础,重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承认儿童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多元化,用不同层次、个性化教育服务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1]。开设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科大综合”课程[12],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年龄阶段和盲、聋、弱智、自闭症、脑瘫等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指南,编排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课程表,编制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充分发挥专用训练室功能,统筹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13]。
5.2 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特殊儿童潜能 专业人员应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科学调整和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5.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 尝试开设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特色课程,以及为儿童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
6 构建“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
6.1 建立特殊儿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特殊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的运行机制,建设特殊儿童筛查、首诊报告信息平台,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档案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2 确定医学诊断定点单位 进一步统一规范特殊儿童的检查标准和评估体系,贯穿每个特殊儿童不同教育阶段的全员及全程服务[14]。
6.3 建设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 实现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培训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教育与康复的专业支持。
7 开展“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家长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有限与薄弱,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儿童认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格的平衡发展,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16]。
“家校结合”的终极目标,是将家庭与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训学校要加大对家长进行专业化培训力度,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用正确的态度和适合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见面会、联谊会,定期进行家访,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