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8篇

时间:2023-12-25 14:36: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货币存在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欧元;汇率;希腊债务危机;生存环境

一、前言

2009年12月,以标准普尔(S&P)为代表的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先后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信贷评级下调一档,拉开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欧元汇率自此开始持续下跌。2010年5月10号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最高为7500亿欧元的紧急贷款计划,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对7500亿紧急贷款寄予厚望。从资金规模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足以让欧盟区债务问题国家撑上数年,而现实是残酷地,事实与期望相背。自2010年5月10日起,欧元继续下跌,6月7日,其对美元汇率跌至1.19,几乎接近四年来最低点,随后多有措施出台,但是效果不明显,其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如图一)。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由上可以看出,解决欧元持续走低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地从欧元本身或欧元区出发。那欧元为什么会持续走低呢?由希腊等国债务危机引发的这次持续走低为什么在7500亿紧急救助后还是未能止住?这些都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货币有货币与超货币之分,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到目前为止有且仅有贵金属可称之为超货币,在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纸币本位制”下,只能说是其货币或者说国家货币,欧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看到纸币成为超货币的可能。

欧元是在欧洲大部分范围内“纸币本位制”下的超货币。欧元的出现,是人类货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其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政府和经济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欧元的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s简称OCA)。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在最优货币理论方面,蒙代尔(1961年)、麦金龙(1963年)、格鲁博(1979年)、戈登(1972年)、石山(1975年)、威策特(1976年)等著名经济学家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从区域货币的的经济特质到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等作了系统性的分析,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1998年)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主要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虽然最优货币区有着强大的理论后盾,蒙代尔等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其一系列的存在条件一直是其软肋,首先,其对加入货币区的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要求高;其次,要求区内各国家经济状况要与货币区的总体经济环境相协调,借贷成本和物价水平保持一致等等,这些前提条件也影响到了其日后的应用。

三、欧元内外生存环境分析

欧元是对传统区域货币的一次大的扩展,在世界货币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其先天性缺陷,这些缺点几乎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前提条件与假设一一对应:成员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离。根据欧盟纲领性文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的相关规定,其要求货币区国家让渡出一些国家,财政统一(欧元国家区财政标准),要素市场统一,欧元的出现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分离,经济和政治分离;但是,由于区内各国劳动要素差异较大,要素单方面流动,货币统一后,在生产力方面未能一体化,货币政策调整乏力。欧元的先天性缺陷或许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不那么为人所知和注意,但问题一旦显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希腊等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持续和加剧,将欧元的缺陷彻底展示在人们面前,致使人们对其预期降低,这或许是其这次汇率的持续低走的根本原因。

从欧元区内部各国来看,存在问题也不少,各国债务比及赤字率远超《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如图二、图三)。

数据来源:).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会计管理;数字化;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概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谁就掌握了第一手财富。从而就能最先赢得商机。会计领域也不例外,目前,会计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新的变革;而引领这次变革的将是数字化与信息化。这一点在出版社会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现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些通信工程上的技术,实现对单一个体的量化管理技术,而后可以实现一系列职能的管理技术和办法。职能包括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开拓、发展等等。目前在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早已把数字化管理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去。这样一来,不仅能让一些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出版会计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还能为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出版会计管理体系做好准备。而后,企业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大,效益也就越来越好。

二、必要性与相关的影响力

现在出版社会计管理要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全面步入网络时代已成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出版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业务量与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大规模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现在图书市场已经全面放开。出版物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所以说,出版社必须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发掘读者现有和潜在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竞争力。这样一来,就更进一步地促使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的革新脚步加快。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出版社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无到有,日益提高,ERP、CRM、SCM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出版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但目前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并存,每个出版社只是应用了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的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非货币性重要信息不能及时披露,比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

由于数字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财务信息反馈与业务信息反馈脱节,如发行与应收账款之间、销售与仓库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相互查询,导致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统一、重复等。此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大量的数字不知道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又无人问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数字化管理要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实现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需要每天和经销商核对库存,而且了解三级下线的库存、经销情况,做到即时核对库存,对控制库存、调货、降低退货,意义重大。目前有些出版社和经销商核对库存的程度不够,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四、解决方案

数字化管理以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科学、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决不是购入一大堆软件、硬件,简单地用计算机及网络去替代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技术方而和文化方而的支持。因此,出版社必须有长期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委任信息技术主管人员全盘负责出版社的信息系统建设,将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系统设计时,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就是以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全程贯彻营销理念。强化财务的核心作用,从选题开始就可以进行成本预测,到流程末端的成本核算,充分实现对每个品种的“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体系。强化数据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按任务、角色来定义功能模块,用最合理的流程,在最合适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出版最合适的书。

数字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必须对数字化管理系统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和一定的控制能力,不仅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编辑、出版、计算机、发行等方而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会计在出版社数字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财务人员中熟悉信息技术的不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改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为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结语

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都是与社会的科技革命紧密相联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对出版会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进一步来说,对各个出版社的数字化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已经逐步从过去的老旧管理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即:较高的管理质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且把进步体现在企业效益和企业文化上。总的来说,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的数字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与综合素质,还要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有效地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相关数字化管理技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元丽,于莲华.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化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2(07).

篇3

考试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要求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2014年国家申论试题第三题的第2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的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满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根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在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可见,该题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四点对策,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认为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就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把“农业投资”当作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措施,并且“投资”的含义不明确;“保证出口”的提法与中央不一致。

应修改为:建议采用提高农民种田补贴、调控农业物资的价格、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等综合手段,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应该为:建议国际组织协调将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的国家与严重缺粮的国家的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第三点对策存在的问题:只谈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涉及节约粮食的具体措施。

应该为: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宣传和推广节约粮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国际组织没有能力和权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向受都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因为实施对策的只能组织机构不正确。此外,发展中国家不应把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身上,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

篇4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篇5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篇6

1 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 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 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 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篇7

关键词:货币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DF43 文献标识码:A

1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

企业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能够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二是保证企业通过有效的货币资金管理,基于同样的货币资金成本,能够创造更高的货币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为企业获取最大的收益。

2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不规范,易造成货币资金流失。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严禁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但是企业内部对于财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漏洞。部分单位出纳员在登记日记账的同时,还负责核对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形成自己记账自己核对、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极易造成银行未达帐项多笔挂账等漏洞;对于银行印鉴保管、企业财务章保管、人名章保管等职务,在一些单位中均由财务负责人独自担当,有时财务负责人还负责支票审签工作。

2.2 货币资金收入存在的问题。铁路基层企业管辖范围点多线长、直跨地区,一些基层企业领导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基层单位各种货币资金的收入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如:铁路一些运营站段,下属的车间、班组闲置房屋部分出租给附近商户,其所得租赁收入不入账,直接作为所在车间、班组的活动经费;部分车间、班组利用其职业技术工种之便,借着单位的设备、仪器等私自揽活,所获收入进入少数人腰包等。

2.3 货币资金支出存在的问题。某些单位的财务人员道德缺失,私自将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核后的金额改动,然后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票据粘贴报销,财务人员与经办人员串通舞弊,使企业资金流失于少数人手中。

某些企业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将单位的煤、水、电等能源私自接入附近的饭店、浴池、住户,造成单位能源超支,而少数人却在其中收受好处,视国家大力提倡“节约能源”于不顾,严重丧失领导率先垂范的风度。预算支出的项目,年终测算还有结余时,单位相关人员串通舞弊,虚开发票,虚增支出,套取现金,视设备陈旧于不见,视安全于不顾,严重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 完善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对策

3.1 明确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职责。对涉及货币资金各项业务岗位必须有明确的分离,达到企业内部不相容货币资金管理职务分工负责的目标,而不是由一个人同时兼任。对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能使相关职务的员工在处理业务时,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按照这一模式的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产保管人员各自的职责,都必须实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各环节设置相应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作业流程和控制措施。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责、权、利,规范职务分离的管理措施。

3.2 规范货币资金的收入管理

3.2.1 加强现金收入的审批权控制。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收入授权审批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流程、具体责任和控制措施,还要规定相关经办人员在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时的职责范围和具体要求。在制度制定和实施中,要遵循互相制约的原则,并对大额资金收入增加必要的监控环节。

3.2.2 通过定期稽核盘点,掌握每笔货币资金的收入情况。相关财务人员在稽核盘点过程中,必须认真审核,审查货币资金收入的有关手续的完备、数字的准确、内容的合规与合法,使所有入账的现金、银行存款,都能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在稽核盘点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必须清晰审查货币资金收入凭证,及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过程。

3.3 严格货币资金支出管理。

3.3.1 准确编制资金预算。准确编制资金预算是实现货币资金支出管理有序可控的基础。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科学而严密地设计预算收支分类体系,针对具体科目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完整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硬化预算约束,不得随意追加、追减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便于对支出进行源头控制。

3.3.2 追踪货币资金的使用。各项货币资金在具体实施中,根据预算报送用款计划后,应同时紧跟项目进展过程,及时追踪项目进展与资金到位是否匹配,汇总并考核分析货币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4 严把会计队伍新人入口关,同时在职场中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情。企业招聘选用人才时,一定要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避免因人设事设岗,要做到以岗选人,以德为先。财务人员应具备视金钱为身外之物的思想意识,淡薄名利,有整体和大局观念,在处理各种涉及金钱的经济业务活动中,有一种无贪心、野心、私心的思想境界,要敢于拉开情面拒绝各种方式的金钱诱惑,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浇灌会计行业这片净土。

3.5 强化货币资金的监督。企业应定期对资金业务进行监督检查,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监督检查内容主要是: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的设置情况;资金授权审批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授权审批职责、范围、程序等的履行情况;印鉴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分开保管情况;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交接手续健全情况;库存现金情况,重点检查库存现金日清月结和账实相符情况;银行存款(内部存款)对账情况,重点检查核对银行账户(内部存款户)和编制、审核银行存款(内部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及时性,银行存款(内部存款)账面余额与账单余额相符情况,以及长期未达账项清理情况;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资金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6 必须加强货币资金风险管理。资金风险是一切贪污、舞弊、挪用、侵占的主要源头。重点关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全面覆盖资金活动中的所有风险点。在资金管理中,针对风险点,严格制定管控措施,本着一切控制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严抓各岗位人员之间的制衡点,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避免各岗位主要人员的串通舞弊行为,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形成举报投诉制度以及举报人保护制度,将资金安全风险主要控制在事前、事中,避免事后发现风险事实所带来的巨额损失。

参考文献

篇8

A股的上涨在于当日发改委的公告称,又有一些新的项目获得批复。这是继批复总投资规模逾7000亿元的25个城轨规划和项目后,中国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布批复的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及航道项目。将可能涉及的金额简单相加的话,这两天内集中公布批复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政府出台4万亿元投资规划的时候,有23个项目获得批复。

拜发改委网站的公告所赐,A股一扫连跌4个月的坏运气,在9月7日当天沪市的成交量放大到1111亿元—还记得吗,在这天之前,沪市的成交量每天不到350亿元—两市约有70只非ST类股票涨停,一度上证指数的涨幅接近9%。

尽管如此,也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相隔3年再度推出规模巨大的刺激行动的话,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先来看看两组不太乐观的数字。

据CapitalVue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2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应付款项占当季收入的46.5%,2008年年末这一数据为31.2%;应收款项占收入的31.2%,2008年年末为17.6%。

而《华尔街日报》报道,库存的数据也很可怕—第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库存占当季收入的76.6%,较第一季度的81.9%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年末这一数字仅为48%。

应收账款的占比更大说明资金链存在问题,账期被拉长了。这可能是同上游的公司销售情况同样糟糕有关。而库存的数字则更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一件事,那便是产能过剩了,很多商品根本卖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投资拉动计划的话,在短时期内会助涨股市,但更长一点时间,则会加重问题。

长久以来,中国的投资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或者是国有企业来主导,它们可能保留的计划经济的那套思维模式则会导致投资回报率一再下降—如果对已经过剩的生产力再次进行投资的话,则很难说可以得到多少实?惠。

如果需要投资大量的基础工程,就必然会导致信贷扩张—投资需要足够多的钱支持,官方会借此放松信贷。信贷放松后利率会降低,这会误导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喜欢现在。在这种逻辑下,投资者会偏向投资于生产周期更长的商品—比如基础建设相关的原材料。原材料价格会全线走高,这样会导致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在库存过剩的情况下还要再次面对价格高企的原材料。这便会陷入一个没有出口的莫比乌斯带中。

这不是经济学理论的纸上谈兵,此前的4万亿元投资以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都导致了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如果不想再次迎接危机的话,就最好在此打住,并长点记性。

关于市场的几件事

欧洲

9月7日全球股市大涨的原因还包括欧洲公布的债券购买计划。在此计划出来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收益率就开始齐齐降低—收益率降低说明债券价格升高,买的人更多了。南欧国家也开始经济改革,该削减的削减开支。投资者的神经也已经麻木了。不过,欧元集团在9月10日这周的会议是值得关注的。`

美国

9月12日是一个时间节点,如果要推量化宽松第三轮,则会在此时的议息会议上得到大的支撑。在中国股市大幅上涨,也就是发改委会加大投资的消息出来后,美元遭到了抛售。那些高收益国家的货币,比如澳大利亚元,在走高。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关系看起来还是那么紧密。当然美国没有理由推出量化宽松,但很难说2009年全球央行联手放开货币闸门的一幕不会重演—它们似乎都精于此道。

但如果要数据说话的话,美联储真的没有特别好的理由推出量化宽松第三轮—美国劳工部近期宣布美8月非农就业人数环比增9.6万,坏于预期;失业率为8.1%,好于市场预期。此前,经济学家平均预期非农就业人数将增加12.5万、失业率为8.3%。非农就业人数只是稍微低于预期,并没有非常严重的下滑—市场现在非常奇怪,此前害怕数据糟糕,现在巴不得数据越糟越好。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