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4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34―01
一、 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敏感自卑。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有的孩子会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
2. 孤单冷漠。单亲这一事实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他们当中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
3. 情绪冲动。过分溺爱或是缺乏关爱,亦或是缺乏监管力度的单亲家庭子女都容易表现出散漫放任的态度,在其行为上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减轻孩子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致使孩子产生任性、易冲动等不良情绪。
4. 厌学逃避。单亲家庭中,由于家长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暴躁等异常情绪,导致孩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 要么是溺爱有加, 要么是爱的贫乏, 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 造成身心不良发展。
2. 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由于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 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 他们自身不成熟的心理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 不少人有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自卑自怜,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 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 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 戒备心强, 难以与人合作, 由此造成种种心理问题。
3. 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事实上, 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 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 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 表现出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三、解决策略
1. 单亲家长方面。(1)鼓励孩子正确面对现实。(2)保持平衡、冷静的内在心理环境。(3)端正教育方法,倡导理性教育。科学的教养方式是教养结合、严慈相济、情理交融,是既关心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既理解尊重他们,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即严爱结合。
2. 学校方面。(1)情感育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这类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真诚的情感、榜样的形象、美好的生活,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2)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子女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性格的发源地,为此,学校应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状况,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4)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不仅要使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教育其他同学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关心和关爱,不歧视和讽刺,建立同龄伙伴间可倾诉和疏导的氛围及正常交往关系。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转化对策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全校有1400多人。虽然地处城镇,但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周边学区,一部分学生从乡村学校转学过来,一部分户籍隶属外省的学生随父母工作而转入。后面两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而且流动性大。学校在2014年4月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有170人,占总人数的12%。所以,如何帮助和教育这些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欠缺、叛逆性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了深入探讨单亲子女问题,我牵头成立研究小组。小组共有15人,涵盖副校长、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观察调查和沟通,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在观察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确立本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名单,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名册,设计个案表。2014年9月,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单亲学生登记统计:三个年级共有131个单亲家庭子女,我们把这些人再进行系统分类,从中分出56个特殊单亲子女及表现类型,其中学习障碍型有11人,占19.6%;心理波动型有27人,占48.2%;行为习惯障碍的有13人,占23.2%;混合型有5人,占8.9%。从其中选出12名有代表性的特殊生,各由一位成员作为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长期的跟踪辅导,并填写相关记录表。另外,设计了问卷调查,让学生分别选填或谈问题、提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一些结论。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类型及成因
1.孤独感
我们做了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为“你周末常和谁过?”这一问题,结果显示:和父亲或母亲过的只占21%;因为他们普遍有孤独感,缺少父母的爱,心情不好,又不敢对别人说。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2.感到渺茫,无目标
我们问卷中一项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找谁倾诉?”结果:找父母的只占27%,找同学的占13%,而找朋友的却占60%。总的来说,他们大多数没有家长的支持、理解、爱护,只能与朋友、同学倾诉,但同学、朋友都是同龄人,社会阅历少,有时难以解开心结,往往感到迷茫。
3.自卑心理强
调查发现,比较多的单亲学生平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甚至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提到:“你最希望老师对你有什么帮助?”比较多的学生希望“理解、帮助、公平对待我”或“多找我谈心、多鼓励我,指导我多与他人交往”等等。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反应,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希望老师公平对待自己,多关心自己。
4.逆反心理严重
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家庭变异后有什么困惑吗?”其中有孩子提到“父母性情改变了,常无理打骂我”或“感到难过、伤心,有精神、生活上的压力”。同时,也有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受到同学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或有的学生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与父母对着干,以此来报复。
5.不服管教,独尊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而养成“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他人。表现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比如,有一同学父母离异,跟叔叔生活,平时叔叔也不管他,谁的话也不听,谁也不服,屡次违反纪律,老师感到很
头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对策
我们研究小组在单亲家庭子女中选取了12位特殊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辅导,建立了“单亲家庭学生个案辅导记录”“单亲家庭学生个案辅导效果及反思”等跟进教育台账,通过家访、谈心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充分认识,制订辅导目标及措施,最后评估出效果及总结反思。我们根据资料分析,再结合家庭教育及一些社会因素,形成了单亲家庭不良行为学生转化教育的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
(1)思想重视,倾注真情
学校应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了解,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
(2)多方面帮助他们,善于鼓励,激发潜能,树立信心
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思想负担重,往往对老师隐瞒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学校要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心理的阴影,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詈捅硌铩6杂幸欢能力及特长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重要或具体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关爱单亲家庭学生,讲究耐心,润物细无声
在学校教育中,应有博大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家庭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大胆参加。如,我校曾举办一次大型的亲子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班集体,融入社会。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要让孩子面对事实,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是非观。这里,家长自身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忧虑重重,似乎低人一等。离异并没有失去尊严,要努力昂首阔步地走生活之路,让孩子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2)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来自同辈。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结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过周末。不要过多顾虑别人对自己或自己家庭的看法,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
3.呼吁社会关注及完善对单亲困难家庭的帮助
从我们的调查、访谈、个案跟进等反馈出来的单亲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全校131名单亲家庭学生分析,经济条件“较好”的只占2%,经济条件“一般”的占88%,而经济条件“贫困”的占10%。因此,政府应该运用社会控制的多种手段,如经济管理、行政控制、舆论控制、法律控制等来控制离异家庭的不正常增长,并解决单亲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避免他们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保持社会安定。
两年来经过努力,全校131个单亲家庭学生基本能遵纪守法,情绪平稳,没有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有22人被评为学月美德之星;有25人获成绩进步奖;有8人获成绩优秀奖;尤其是12位重点跟踪辅导对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和教育的研究,使我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初步找到妨碍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原因和教育转化方法。只要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关爱关注到他们身上,积极构建“三教”结合教育体系,那么,对单亲家庭子女中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⒖嘉南祝
关键字:单亲大学生;心理;对策
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单亲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尤其当他们进入高度自由的大学,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其中较为常见的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并探讨相应的培养对策。
1单亲大学生心理解析
1.1 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在徐安琪的调查中,被访的单亲男女或多或少地有“低人一等”感觉的占24. 3 %,明显多于双亲被访者的16%;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的占18%,也显著高于双亲被访者的8. 8%[2]。在方淑琼的调查中,有85.19%的单亲大学生表示宁愿自己呆着,不愿和别人在一起,30%的单亲家庭大学生表示不喜欢集体娱乐,喜欢单独性活动;而在完整家庭大学生中,做出同样选择分别仅有9.26%和11.11%[3]。有些单亲大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持消极的态度,自卑情结将他们的内心压抑起来,对人冷酷,人际敏感,情绪消极低迷等,严重的会导致自我封闭,心情抑郁等。
1.2 自控力差
自控力差主要表现在易动怒,攻击性强,做事冲动,遇矛盾易和他人发生冲突,情绪急躁。在北京市进行一次调查中显示:单亲家庭子女比其他子女在反抗性、攻击性和冲动感指标上分别高3. 9%和 23.3%[4]。由于单亲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离婚式单亲家庭,母亲或父亲易将怒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心理留下不良影响,导致他们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实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严重的会导致悲剧的产生,例如某高校女大学生遭殴打拍裸,其中3名打人者来自单亲家庭。
1.3 嫉妒心理
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经历过父母离异或者失去单亲的痛苦,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一种安稳的生活或者比较温馨的氛围。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总是用自己外在的东西作为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尺度,把自己放在一个痛苦的、强烈的、不断与别人比较的情景之中,内心深处时常被一种挫败感所困扰。这种恶性的、消极的、破坏性的不良情绪可以发展成为仇恨,甚至带有攻击性。
1.4 孤僻冷漠心理
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常常难以忘怀旧家庭成员相处的温馨场面,其作用远远大于新家庭成员中“近因效应”的影响。造成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孤僻的心理,行为怪癖、偏执,不愿意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掩盖起来,封闭自我,不轻易相信别人,也从不表白自己的心愿。虽然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开朗、积极、心态完好,但更多的单亲家庭大学生表现出对情感的淡薄,对别人缺少同情心,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和帮助,毫不顾及地指责父母,顶撞老师,甚至对周围的人持怨恨、冷酷的态度,导致思想行为的极端。
2培养对策
单亲家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但往往又自卑、敏感、不善交往,所以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烦恼和困惑。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因此,针对这个群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尤为重要。
2.1 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工作
从单亲家庭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他们的档案,熟悉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出现的问题等,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谐与人相处,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发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心,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
加强班级、宿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寝室文化大赛、个人形象设计、体育比赛、商务礼仪大赛、心理健康讲座等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舞台,使他们逐渐增强自信心,充实和滋润自己的人生,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走出心灵的阴霾。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消除孤独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3 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
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5],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平等的同伴关系。家长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比如:
第一,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
第二,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
第三,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2.4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理性理解家庭
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为父母做出的离婚决定感到气恼,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6]。尽管父母离异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但这的确是父母的权利,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人性中许多珍贵的品格正是从那些看似不幸的经历中锻造出来的,把眼光投向未来,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了目标,就会更有勇气面对眼前的困难。
3总结与展望
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其自身要不断的提高认识,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惑与矛盾,摆脱心理阻碍,充分的发展自我。
通过学校培养、家长参与、社会关怀以及个人努力,他们将在大学中塑造全新的自我,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
[2] 徐安琪.单亲弱势样体的社会援助[J]江苏社会科学,2003(3)
[3] 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4] 胡宜平.崇文区.普遍中学初中,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况调查[EB/ OL].(2005-12-19)[2006.05-01],北京崇文区教研中心网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状况;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09-03
单亲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单亲家庭的形成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夫妻双方的离婚、配偶的死亡等。本文所指单亲家庭子女也包括因夫妻两地分居而长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学生现状及心理特点
一个家庭以单亲的家庭形式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便有。然而,从真正意义上对单亲家庭以概念的形式提出却源于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离婚率迅速上升。因离婚而最终造成的单亲家庭大量涌现,其比重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单身父母在生活、经济、心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乃至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开始关注。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将近25%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父母离婚后的半年里,常常有强烈的恐慌、愤怒等情绪发生。并且,有近50%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出现哭闹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甚至还有些孩子会对他人产生敌意或攻击的心理。而将近34%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其父母离异后容易患上抑郁症。总的来说,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第一,抑郁逆反心理。表现为:从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地自我封闭,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以此评价人和事,因此不轻易相信别人,从不表达自己的内心,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第二,怯懦自卑心理。表现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情趣和激情,极少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放任懒散心理。表现为:由于个别家长补偿式的极端娇惯,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等。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懒散,精神涣散,无视管制,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现象。
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一直以来便被众人视为比较弱势的群体。尤其是在学校,当一个学生是以单亲家庭子女的身份出现时,某些教师常常以不良的心态对待,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方式更为粗暴或者采取强制性的制裁手段。为此,教师在对此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使得事情再次升级,而最终促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而另一方面,对于单亲家庭子女而言,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或是缺乏父母对其学习状态的监督,他们常常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学校中,由于我国教育水平有限,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教师所要顾及的学生人数较多,很难顾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从而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而无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进一步造成其学习状况的恶性循环。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责任。尤其是离异家庭,在离婚的时候父母由于某些情绪因素影响而没有理性地处理好子女的相关问题。比如,对自己的子女置之不理,甚至是将自己的子女当作婚姻不幸的出气筒,从而更容易对子女的心理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使子女产生深深的抛弃感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同龄人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乃至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绩,加之,学生班级职务以及学生自身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不同人群的“分层”。而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子女而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部分单亲家庭子女无心向学,成绩不理想,甚至思想品德不端正。因此,对于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子女而言,这些学生明显与他们处于不同的“层次”。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而言,这显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家长的积极配合
首先,在父母离婚的“战争”中,孩子的心灵已经非常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也要非常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学什么,忧虑什么,希望什么。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感到心情愉快,从而在学习上也会努力。
其次,在单亲家庭中,孩子不是缺乏父爱就是缺乏母爱。在一般家庭中,父母是有角色分工的。所谓“严父”加“慈母”就是较普遍的类型。而单亲家长要一肩挑起两副担子,自己要把握平衡。
最后,在应试教育仍盛行的今天,分数仍然是衡量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有些父母就以分数高低作为奖罚的标准。实际上,父母要正确认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摆正了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奖惩才不会失当。
(二)学校的实际行动
首先,学校可以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并根据相关的测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实际表现状态来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相关档案,以便对学生有效监护。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不同心理情况,及时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理辅导。
其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歌唱、舞蹈等各种比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并借助这些活动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同龄人的面前展现自我的价值提供机会。同时,对于部分有能力组织活动的单亲家庭孩子,班主任可以将活动的组织权交给他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责任感。
(三)同龄人的团结友爱
同龄人的价值观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从而在班级中容易出现不受同龄孩子欢迎的情况。为此,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显现得极为重要。
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殊状况进行特殊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加强班级、宿舍的综合性的建设,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歧视和攻击,让更多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同龄人乃至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四)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部分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在其遭遇家庭的破裂时,由于父母的关心甚少,他们往往在生活上会遭遇到各种困难。为此,相关的部门首先应该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保障工作,保证单亲家庭子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等。
其次,应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爱护单亲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媒体、文艺作品等方式来呼吁全社会来为他们提供需求,从精神上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开展一些相关的咨询活动,并要求相关的司法部门加强对离婚者的要求,尤其是要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抚养和监督的工作。
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具特殊性。在学校中,他们也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为此,家长要担当起子女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关心、呵护单亲家庭的学生;社会要呵护我们祖国的花朵;教育工作者更要多关注他们,担当起教师“传道授业”的重任,让单亲家庭孩子也能像每一个同龄的孩子一样,拥有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魏知超,邹庆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
[2]刘媛,姜潮,林媛,李纯,赵岩.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孩子 心理问题 疏导 爱心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无知的。他们受到了种种伤害,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分析和积累,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二)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三)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四)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五)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需要,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心语信箱”别开设了面向单亲孩子的“爱心热线”,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卡,方便心育老师和班主任及时分析并提供辅导。同时我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在师生交往中用爱的语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用爱的行动传递温情,引导他们善待自己,用爱的激励,使他们重拾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强化对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和主要对策。
(一)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倾吐、发泄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譬如,老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学校也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通过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情绪。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地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六年级的王同学因父母经常闹离婚,他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生活没有味道,就想离家出走。学校领导知情后,马上商量对策,并把如何开导的对策交给校“悄悄话中心”,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收效明显,该生已摆脱了心理上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证明:经过对有需求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对此,班主任应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譬如,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增进同学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可以用集体的“爱”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比如,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我就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安排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鼓励其他同学们和他交流。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他以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消除了自卑,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三)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了创伤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师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而要在平时多关注这些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就能创设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针对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反复无常的特点,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有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无私的爱和耐心的教育,才能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就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因为这样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要求防止过于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要进行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于是,我就找他和家长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学科老师积极配合,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学科老师应该注意加深师生间的真诚感情,用情去激励、温暖、鞭策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特别敏感,因此,学科老师也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老师自然期待每一个单亲孩子都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请记住高尔基的一段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只有老师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这些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愿大家用真爱开辟通向单亲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单亲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心理疏导工作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要加倍关心,特别在心理疏导上要适时适度,关键是“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的打击,初期是极度失望,万念俱灰,还爱哭,喜欢孤独,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6个月。中期会出现无所谓心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甚至于旷课、逃课。再到后来是内心极度痛苦、空虚。根据这一规律,心育老师要密切注意家庭变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譬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恐惧、担心、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当处在盲目乐观,什么都无所谓时,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他们,而且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处在极度痛苦时,老师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
四年级一位李同学,父母离异后,她和父亲生活,从小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的爱。父亲再婚,后妈添个小弟后,大家重心转移,给她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她为了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校期间不断违纪犯规,制造事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睡觉,学习成绩大都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单亲学生,我们对她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她,让她走出阴影。因此,我找她进行谈话,举出了她身边老师、同学与其有类似的经历。同时,我更加地关心她、安慰她,以减轻她的内心痛苦,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自我,而且告诉她,以后碰到了想不通的问题,就主动地来找我们,这样解开了她的思想包袱。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我们老师应尽的义务。在实施策略中,我们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2001.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6-2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另一方可能是因亡故或离异等原因而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子女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的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儿童的处境较完整家庭的儿童有很大差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趋向宽容和理性,中国的传统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婚外恋、婚前等反传统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导致单亲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看,单亲家庭的增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选择了单亲家庭,理想状态是带孩子的一方要有成熟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正如世界具有多样性一样,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都应该从容面对。一切以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为主要出发点。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早已成为心理学家们的共识。心里不健康的儿童与别人很难相处、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不能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则,他们将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儿童能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
1单亲家庭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和问题行为父母与完整家庭子女差距巨大: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4.92%,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8%;性格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远远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5.81%: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也大大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8.06%;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而完整家庭子女只有5.58%。
1.1智力发展障碍
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也显著地差于完整家庭子女,而且这种差异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得十分显著。在智力表现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关系的紧张度与儿童智力发展直接相关,即随智商降低,家庭关系呈现越来越差的趋势。
1.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1.3性格发展障碍
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地敏感多疑,他们常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所以,他们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地,他们有的因自卑而不善交际、胆小怕事、忧郁冷漠,有的却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单亲儿童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是逆反心理的一般表现。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极端的儿童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2单亲家庭的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对策
2.1从家庭角度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长对子女的评价要以积极性为主,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还要调节好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样才不会让子女感到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加强亲子沟通,增强交往意识。心理学家哈贝马斯强调交往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所以为了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良好发展,必须重视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要引导子女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要乐于倾听。在这种平等基础的亲子沟通中。单亲家长和其子女会更加理解对方,这样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失调状况的改善。
2.2从学校角度
(1)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如针对他们的忧郁情绪,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或紧张,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融洽亲子关系,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他们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等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离异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老师要要求同学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关心,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用爱心抚慰创伤;还要有意识地选派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孩子交往,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用爱心激活信心。
2.3从社会角度
传统观念认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有缺陷的,在单亲家庭儿童潜意识中形成一种被拒绝、被歧视的消极心理。因此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给予单亲家庭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理创伤,发展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学宁.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4,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单亲家庭增多。父母离异等原因使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烦恼之中,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村;单亲学生;心理健康
一、农村单亲家庭增多的原因
西部农村单亲家庭增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轻的男性都要外出打工,造成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缺少交流与沟通,夫妻感情淡漠,一旦产生矛盾就会导致离婚;第二,由于农民工所做的工种和环境,造成了较高比率的工伤和恶性死亡事故,出现单亲家庭;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于婚姻家庭观念的理解和重视,在面对婚姻危机时不再隐忍或委曲求全,而是提出离婚解放自己。
二、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单亲家庭里的孩子无法获得健全的爱,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和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一)学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是安全需求。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作为后盾,面对复杂的世界就会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从而变得紧张、彷徨。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和别人、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周边的环境,更别说适应环境、实现自我。
(二)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当一个完整的家庭变为单亲家庭时,周围的人可能会用异样的目光看待这个家庭的孩子。父母双方离异,整个家庭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父母双方对于子女日常生活开销互相推诿,长期冷战或争吵,潜隐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自卑的孩子缺乏自信,他们和人相处首先采取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模式,长此以往,在人际交往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孤独无助。
(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和不良品行
家庭的解体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巨大伤害,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下,他们对别人的言行不加区分地反抗和抵制,与人交往困难。有些学生经常与教师作对,故意违反学校纪律。还有些迷恋电脑游戏,沉迷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甚至出现说谎、骂人、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盗窃等行为。有统计显示少年犯中离异家庭孩子占到40%。
(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生活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家庭破裂又使他们的心灵收到重创,他们面对生活悲观消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
(一)学校应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还应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合理利用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分析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与促成心理疾病的因素,对症下药,及时疏导,使其养成自信、自尊、自助的良好个性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培养单亲学生的健康心理
父母离异的子女经历着痛苦的感情磨砺。作为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师爱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是班主任,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班级环境,使单亲学生不受歧视和冷落,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消除其自卑感、孤独感;发掘他们的特长,加以积极引导,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多鼓励单亲学生,帮助其树立对生活、人生的信心,正视挫折,培养他们奋发图强的个性和坚韧的意志力。
(三)教师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单亲家庭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及问题,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帮助孩子走出心灵困境,也应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
(四)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农村单亲家庭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通常是和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一起生活。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缺少与子女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使得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家长必须做出改变,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绪,敢于面对并解决问题;为孩子创造愉快的家庭氛围,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子里,让生活无限接近从前,将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6(12):184-185.
[2]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J].家庭与家教,2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