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4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管理;就业导向
自高校扩招以来,本专科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159.68万人飞涨至2009年的629万人。在数量庞大的本专科乃至硕士就业队伍中,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愈发微弱,中职教育学校的地位也显得更为尴尬了。
一、中职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招生人数的增加,2010年全国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高持平,约830万人;教育投入扩大,基础建设实现突破式进展,自2003年以来53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完善了中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2万名中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计划;家庭经济贫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仅2007年财政助学金经费就达90亿元,资助面高达90%。近几年,各级政府正努力实现职教攻坚计划。
(二)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部分中职学校占据地利、人和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职校面临着危及生存发展的困境,这有政策、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束缚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级不同等的社会认知。各地政府和群众看重重点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认同上呈“重普轻职”的倾向,以致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其次,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一线需求的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实训设备的短缺成为制约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职校热衷于短训,以赢利为目的,使职业教育变味成混文凭的地方。
再次,高质量就业难度大。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就业,而事实上,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610万,就业率87.4%,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预期下挫至历史最低点,“零工资”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中职毕业生能否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质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职教育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职业教育学校,2000年教育部印发展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构建职业综合性、项目化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都要从职业性特征出发,围绕市场对中低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经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应融合并服从于实践,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从“课本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借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等,将教学目标细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选择切合实际。目前,中职教学多采用面向21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排符合当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无疑书本知识的更新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实际水平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评析的匮乏使课本更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因此,中职经济管理教材的选择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使用甚至编发教学资料或教材,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
3.强化就业导向,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经济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口号式的宣传,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教学目标。针对于社会人才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就业资格的需求,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督促学生技能训练、圆满结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切实提升中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道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已在高专高职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职学校的半工半读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总结他校教学经验得失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学生理论性、实践性环节的平衡,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课程是人文学科,但与工科一样,必要的实践教学是使毕业生具备与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不能再以单纯的模拟实践为主,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磨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工作的复杂性、真实性,最大程度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零过渡”。
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长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都是实践性教学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实现初中级专门性岗位人员的定点培养。通过校、企联系的加强,实现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所设专业适应性的加强。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实现校、企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企业成长、在企业发展,在使校外实习基地在获取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熟悉有感情的员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三)就业能力考核办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是为针对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纠正弥补。
1.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业对实习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这就要求成绩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尤其对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应占据更高的比例。
2.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中职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和素质能力健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不应仅仅包括经济管理的专业技能掌握,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得体的社交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样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加强素质教育评价,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公平理论
作者简介:杨扬、朱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183-02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最早由弗洛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豍。随后玛沙奇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豎
众所周知,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当代大学建设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高校学生扩招、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辅导员职业的特殊内涵,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上。一,情绪衰竭——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许多辅导员刚刚从学生时代走向工作岗位,干劲十足,精力旺盛,充满激情,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二,去人格化——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不少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逐渐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三,工作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研和访谈显示,大多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体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之后成为负数,也即对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完全符合上述规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辅导员经验逐渐成熟,从工作中得到的总效用(主要指精神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之后成为负数,也即对辅导员岗位工作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工作经验已较为丰富),不但不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厌恶的感觉。
图1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用数学语言表达。设商品的效用函数为:
则边际效用函数为:
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增加或减少,也相应增加或减少,故与呈同方向变化,但到一定阶段,再增加商品消费时,,也即,与的变化方向相反。再从边际效用变化率看,,表示随着的数量递增,边际效用本身相应递减,即与的符号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即边际效用大于零表示随着增加,总效用也相应增加;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则表示随着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图1反映的是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的主要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二是设想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豐
因此,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从心理层面来看,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工作上的新鲜感,辅导员刚开始工作时想要获得成绩的欲望最大,因而在最初阶段的工作得到的满足感也最大,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不断重复同样的较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内容,其欲望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直至对工作产生倦怠感。此外,辅导员的工作本质是育人工作,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和成绩,这也会使得辅导员对工作的满足感不断降低,对工作产生倦怠。
三、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
图2
通过有效的激励对策可以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同样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谓激励边际效用递减,即随着激励量的增加,辅导员从激励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激励效用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也就是说增加相同单位的激励量,产生的激励效果会逐渐递减。激励边际效用递减见图2。
由于激励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为有效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建议:
1.物质激励要适度,并与精神激励相互结合
激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随着(物质)激励量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用会呈递减趋势,这说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在对辅导员实施物质激励时应适度。过强、过频的激励虽然会使得辅导员主观感受较为满足,但是这不仅会提高激励成本,更会产生激励边际效用递减,难以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此外,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属于更高层次的激励,是物质激励产生边际效用递减时的有益补充。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多样的精神激励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激励。
2.注重运用公平理论,体现激励公平
辅导员能否受到有效的激励,不仅取决于激励的绝对值,更取决于与社会比较、与周围同事比较以及与自己过去比较的相对值。因此,对辅导员的激励应注重运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当前,从横向比较来看,辅导员不仅与在校外工作的同等学历人士相比收入较低,而且与专任教师相比收入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职业认同度较低;从纵向比较来看,辅导员收入增长速度较慢。这些都会使辅导员产生不公平之感,从而造成职业倦怠的现象。所以,高校应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与待遇,使得他们感受到重视和公平,能够安心、积极地投入本职工作。
3.应适时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注重按需激励
根据辅导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验等特点,学校应适时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充分了解辅导员在某个发展阶段的主导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按照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高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应该越来越体现出满足辅导员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Shikani喉镜;纤维支气管镜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a)-0072-03
颈髓损伤的患者颈部活动受限,对气管内插管技术的要求较高[1]。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适应于各种困难气管插管,但纤支镜价格昂贵,且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操作技术,需对操作者进行一定操作技能培训,在一般医院难以普及。Shikani可视喉镜(seeing optical stylet,SOS)是一种高清晰的纤维光导可塑性内窥镜,研究证实,SOS具有不增加全麻下颈椎手术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反应程度,其操作时间短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疾病的手术[2-3]。本研究旨在探讨SOS与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对颈椎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择期行颈椎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外伤患者共60例,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呼吸道梗阻、窦缓或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有精神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Shikani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组(S组)和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组(F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气管插管前滴注乳酸林格氏液10 mL/kg。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经面罩吸氧5 L/min。于10 min内静脉泵入Dex(艾贝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荷量1 μg/kg,继以Dex 1.0 μg/(kg·h)维持至适宜镇静深度时(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为2~4分)。所有患者均以2%利多卡因5 mL通过自制的10 cm多孔硬膜外导管经口分次行口鼻咽喉部喷雾表面麻醉,随后2%利多卡因3 mL经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麻,气管插管前均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用麻黄素收缩鼻黏膜。最后在固定头颈部功能位下,两组分别用Shikani喉镜经口和纤支镜经鼻引导清醒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呼吸通路维持自主呼吸5 min以记录观测参数,继以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至术毕拔管。
1.3 观察指标
插管时间指从喉镜置入口腔开始,到气管导管成功放入气管内为止的时间[4]。记录两组的1次插管、2次插管、3次插管成功例数,插管失败例数以及失败原因。气管插管失败指进行3次以上的气管插管操作或气管插管操作时间持续10 min以上未成功者。观察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HR、SpO2变化,记录插管过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及SpO2变化情况
两组T1~T4不同时点SpO2均未见明显变化,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T4时点MAP、HR均低于T3时点,F组T3时点MAP、HR水平高于T2时点,F组T2时点MAP、HR水平高于T1时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各时点各应激指标比较
S组各麻醉时点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与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组T4时点E水平较T2时点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S组T4时点,F组T3、T4时刻皮质醇水平均高于T2时刻,且分别高于S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插管成功情况及并发症比较
S组插管成功率达100.0%,明显高于F组(80.0%),且S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F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声音嘶哑、牙齿松动,F组出现咽喉痛3例,心律失常2例,F组并发症明显多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颈椎疾病如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外伤等造成脊髓压迫,引起心血管功能代偿能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颈椎手术麻醉往往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方式。平时气管插管总会将颈椎尽量向后伸展,对脊颈髓受压、创伤后颈椎不稳的患者而言这种插管技术无疑会加大颈椎移位,由此可引起或加重颈髓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气管插管操作中最大限度保持颈椎稳定,避免颈椎移位引起颈髓进一步受伤,是麻醉的关键[5-8]。视可尼喉镜(seeing stylet)是一种光导纤维硬镜,适用于可视下引导气管插管、困难气道插管。在颈椎手术颈部固定的情况下,通过目镜直接寻找声门,将气管导管送入气管[9]。视可尼喉镜管径较小,对张口度和头部后仰度基本没有要求。从口角置入,沿口咽弧度直视下寻找声门,同时还可以通过颈部的光点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成功率极高[10]。同时视可尼喉镜气管插管不需要使用普通喉镜,减少了咽喉部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11]。本组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两组T4时点MAP、HR均低于T3时点,F组T3时点MAP、HR水平高于T2时点,F组T2时点MAP、HR水平高于T1时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组T4时点E水平较T2时点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S组T4时点,F组T3、T4时刻皮质醇水平均高于T2时刻,且分别高于S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组插管成功率达100%,明显高于F组,S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F组,两组均无声音嘶哑、牙齿松动,S组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 < 0.05)。与张群英等[12]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Shikani喉镜对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无明显应激反应,可以提高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32-633.
[2] 周旭,常庚申.Shikani可视喉镜在颈椎手术气管内插管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09,18(3):201-202.
[3] Turkstra TP,Pelz DM,Shaikh AA,et,al. Cervical spine motion:a fluoroscopic comparison of Shikani Opitcal Stylet VS Macintosh larynscope [J]. Can J Anaesth,2007,54(6):441-447.
[4] 何荷番,刘炜烽,翁培清,等.颈椎手术患者采用Glide scope视频喉镜辅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临床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45(3):221-223.
[5] 林献中,高友光,林财珠,等.光导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在颈椎手术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2):1060-1061.
[6] 薛鹏,张亚娜.视可尼喉镜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27-4528.
[7] 韦宁仙,严俊,张富均.视可尼喉镜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8,34(8):842-843.
[8] 李胜华,王长社,路铭.视可尼喉镜在困难气管插管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2):121-123.
[9] 吴一霄,甘林光,陈骏萍.视可尼喉镜在颈椎手术中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57-158.
[10] Turkstra TP,Pelz DM,Shaikh A,et al. Comparison of shikani optical style to macintosh laryngoscope for intubation of patients with potential cervical spine inju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luoros copic trial [J].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2006,18(4):327-328.
[11] 戴洪.视可尼可视喉镜引导气管插管在颈椎外伤手术中的运用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4):153-154.
【关键词】 螺旋ct;颈部血管;ct血 管成像。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guo ying-yu, yu qing-tai.
department of ct, songyang city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 138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a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methods all 34 cases with suspected as carotid or vertebral diseases underwent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using 16-silce spiral ct. the original imaging data were inputted and disposed with varies imaging processing software on the workstation,to quantified evaluate the luminal stenosis of cervical arterie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esults all 34 cases included 29 carotid atherosclerosis,10 mlid luminal stenosis, 12 moderate luminal stenosis, 5 severe luminal stenosis,2 segmental occlusion;15 calcified plaque,10 noncalcified plaque,9 mixed plaque ;the total ct value ranged from 20-1140hu,and the ct value of calcified plaque ranged from 220-1140hu,the ct value of noncalcified plaque ranged from 20-73hu; hese 7 positive findings included 1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bnomal origin,2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and 4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conclusion 16-slice spiral ct is good of time and density resolusion, combined later with 3d imaging processing on the workstation,it can directly display the shape of cervical artery,evaluate the percent of luminal stenosis and the stability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o cta is an accurate modality in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key word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ervical artery ;ct angiography
螺旋ct的问世,使ct采集容积数据成为可能,随着16层螺旋ct的推广应用,时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等多种图像后处理功能,使颈部ct血管成像有了新的突破,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笔者对34例患者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3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0月间行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52岁。扫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外耳孔水平,从足侧向头侧顺血流方向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mgi/ml),注射速率3.5-4ml/s,延迟时间18-20s;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管电流320ma,球管旋转时间0.6s,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625mm。将扫描的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主要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选择最佳质量图像用于管腔评价。
结 果
34例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共显示68支颈动脉及椎动脉,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9例,管腔轻度狭窄者10例,中度狭窄者12例,重度狭窄者5例,节段闭塞者2例;钙化斑块15例,非钙化斑块10例,混合斑块9例;ct值范围20-1140hu,其中钙化斑块ct值220-1140hu,非钙化斑块ct值20-73hu;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者1例;颈动脉体瘤2例;椎动脉狭窄者4例。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死亡率高。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适时地施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手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其快速、无创的特点在检出颅外段颈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1.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样病变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样病变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血管。传统的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研究发现与传统血管造影相关的危险性等于或大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危险性,而且可能高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对偏心性狭窄或不规则的狭窄因显示野的限制难以最佳评价。cta评价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8%-100%;评价严重狭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达100%。cta还较dsa容易发现血管腔内的不规则及溃疡。cta与mra及us对照研究发现,cta可以准确量化血管的狭窄与阻塞,mra易于高估狭窄程度;cta在区别高度狭窄及闭塞方面优于us。各种后处理技术各有优势,vr技术显示所有容积数据,能直观、准确显示血管的空间结构;mpr中的曲面重建技术可以对感兴趣区血管勾勒出单一的血管行径,可以对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准确的量化。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以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管腔狭窄越明显,越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近年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并非脑卒中的主要诱发因素,而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脑卒中密切相关。cta可以在显示颈动脉形态的同时,清楚显示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通过对斑块ct值的测量,对斑块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估。不稳定性斑块为非均质性斑块,富含脂质及坏死物质,称“软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稳定性斑块以纤维化、钙化为主,又称“硬斑块”,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病理基础以增生的中膜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为主。非钙化斑块通常为不稳定斑块,引起狭窄需要尽快治疗;钙化斑块也就是硬斑块相对稳定,引起的重度狭窄可选择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支架术。准确判断粥样硬化的部位、范围及性质直接关系到对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cta可以明确分辨各种斑块,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准确依据。
3.椎动脉病变
mr血管成像和dsa能显示椎动脉的全长,但无法观察钙化及骨骼结构,所以有不能发现椎动脉走行异常、骨质增生对血管压迫等缺点。三维颈部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显示与椎骨的解剖关系,能为椎动脉病变提供重要诊断资料。由于椎动脉主要供应小脑的血供,因此椎动脉狭窄的检出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由于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螺旋扫描和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联合应用vr、mip、cpr等后处理技术,避免血管的相互重叠。cta一次注药,可以同时显示颈动脉及椎动脉,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优势;同时ava血管分析软件可以将普通mpr迂曲血管图像显示的在同一平面上,旋转不同角度,便于观察管腔形态;可以直观显示血管腔有无狭窄及有无斑块形成,准确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和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相信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应用,颈部血管成像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阎钟钰 王振常 刘中林 . 1 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6):413—418
2. 罗健君,李晓兵,许建铭等 mr对比增强三维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j] 2006,4(2)
3. 杨亚英,张龙江,宋光义.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j]放射学实践,2004.19(10):764-766
4. 鲁晓燕 张挽时 徐家兴. 颅外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1.24(1):32-34
5. 包颜明,张龙江,沈进,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l8(2):137—141
6. willinsky ra,taylor sm,terbrugge k,et a1.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adiology,2003,227:522—528.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局部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East Branch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travenous group,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intravenous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20 mg/kg Tranexamic Acid; the topical group receiv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3 g Tranexamic Acid; the blank group received 50 mL normal saline into articular cavity. The conditions of hemoglobin, haematocrit,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incidence of thrombus of lower extremity vein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after operation for 1, 3, 7 day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no infection, renal failur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and topical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t perioperative period, decrease the rates of blood transfus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phlebothrombos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s superior to topical application,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should be used in preference.
[Key wor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ranexamic Acid; Intravenous drip; Topical application
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的失血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为更好地控制围术期失血,国内外学者开始在TKA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控制失血。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提示,静脉及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均可以减少TKA术后失血,但是,对于两种应用方式的效果、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2]。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期更加全面地评价静脉及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对TKA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以下简称“我院”)骨科初次行单侧TKA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141例;左膝94例,右膝116例;年龄57~81岁,平均(66.74±6.4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静脉组、局部组、空白组,每组70例。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所选用的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Depuy PFC假体,美国强生公司)。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全程使用止血带,切口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分别置换胫骨平台、股骨髁及髌骨。术后夹闭引流管2 h,放置引流管48 h。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3]要求,术后应用利伐沙班2周。静脉组在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30 min,将氨甲环酸(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993)按照2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滴,同时经引流管注入50 mL生理盐水;局部组在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将氨甲环酸3 g溶解于50 mL生理盐水中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空白组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将50 mL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
1.3 观察指标
术后血红蛋白及引流情况:记录术后总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查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以术后最低血红蛋白值计算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以术后最低血细胞比容计算总失血量。
输血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皮下瘀斑面积:输血标准:血红蛋白值小于70 g/L时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在70~90 g/L之间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由主管医师决定是否输血。术后7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门诊随访有无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及肺栓塞发生,直至术后半年。参考烧伤面积估算法确定皮下瘀斑面积,以患者五指并拢,一个掌面相当于体表面积1%的标准评估,于术后7 d测试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C列联表检验,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所有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及数据收集,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比较
三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局部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局部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三组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皮下瘀斑面积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三组术后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皮下瘀斑面积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静脉组显著低于局部组及空白组(P < 0.01或P < 0.05),局部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1)。见表3。术后7 d无症状性VTE的发生例数分别为静脉组1例、局部组2例、空白组1例,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内未发现有肺栓塞及明显症状性VTE情况,三组术后均未发现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3 讨论
TKA作为各种膝关节疾病的终极治疗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关节外科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创伤及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术后失血的发生。Barwell等[4]一项针对324例TKA患者的研究显示,单侧TKA术后的失血量在340~1500 mL之间。Sehat等[5]研究则提示,TKA术后平均总失血量为1474 mL。围术期失血过多必然会导致输血率增加,由此带来的潜在输血风险、血源紧张、治疗费用增加等成为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围术期失血成为目前TKA研究领域的热点。
氨甲环酸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由于其与纤溶酶或纤溶酶原上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区有高度亲和力,故能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阻断纤溶酶原的激活过程,从而发挥止血的效果。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局部及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TKA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6-7]。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TKA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以达到减少失血及输血的效果,然而对于氨甲环酸的应用剂量、应用途径及不同途径应用的效果还存在争议。Cid等[8]的一项Meta分析曾指出,如果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量低于2 g,则起到减低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的效果,并不能有效减低输血率,如果期望减低输血率,则需要应用更大剂量的氨甲环酸。然而,2013年Panteli等[9]的Meta分析则显示,无论采用15~35 mg/kg氨甲环酸还是采用135~150 mg/kg氨甲环酸均能有效降低术后总失血量,减少输血率及输血量。Whiting等[10]对不同剂量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浓度和维持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20 mg/kg的剂量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最适合剂量。笔者认为,20 mg/kg的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后不仅能够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维持这种有效血药浓度直至术后8 h,基本涵盖了术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间。对于TKA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目前应用的剂量主要有1.5 g及3.0 g两种剂量。Jang等[11]研究提示3.0 g组减少术后失血的效果显著优于1.5 g组,故此作者认为局部应用3.0 g氨甲环酸为最佳选择。
对于静脉及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是否有区别,目前的研究结果争议较大,Sarzaeem等[12]针对200例初次单侧TKA患者的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证实,静脉应用500 mg组的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局部应用1.5 g组及局部应用3.0 g组;然而,Patel等[13]的研究则发现,10 mg/kg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总引流量及输血率与局部应用2.0 g组并无明显差异。由于各项研究采用的氨甲环酸质量、使用剂量、使用次数的不同,因此依据目前文献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了目前最常用的静脉应用20 mg/kg与局部应用3.0 g两种方案进行比较,结果提示,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后血红蛋白的减低程度、总失血量、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局部应用3.0 g组,而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因此推荐优先选择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局部应用3.0 g氨甲环酸后血药浓度低于静脉应用20 mg/kg[14]。
对于应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已经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2014年Poeran等[15]的一项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涵盖了美国510家医院的872 416例关节置换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肾衰、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无显著不利影响。本研究中三组患者术后无症状性VTE的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提示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并未增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三组患者均未发现有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局部应用3 g氨甲环酸及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均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减低输血率。相比较而言,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的效果更佳,因此推荐在TKA围术期优先选用20 mg/kg氨甲环酸静脉注射以减少出血。
[参考文献]
[1] Sabatini L,Atzori F. Topical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3978-3981.
[2] Roy SP,Tanki UF,Dutta A,et al.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tranexamic acid in blood loss reduction following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 plasty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12):2494-2501.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4] Barwell J,Anderson G,Hassan A,et al. The effects of early tourniquet releas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y [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2):265-268.
[5] Sehat KR,Evans R,Newman JH. How much blood is really los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orrect blood loss mana-gement should take hidden loss into account [J]. Knee,2000,7(3):151-155.
[6] Ponnusamy KE,Kim TJ,Khanuja HS.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4,96(21):1836-1844.
[7] Gandhi R,Evans HM,Mahomed SR,et al. Tranexamic acid and the reduction of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nd hip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 [J]. BMC Res Notes,2013,6:184-185.
[8] Cid J,Lozano M. Tranexamic acid reduces allogeneic red cell transfusions in patients under 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Transfusion,2005,45(8):1302-1307.
[9] Panteli M,Papakostidis C,Dahabreh Z,et al.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Knee,2013,20(5):300-309.
[10] Whiting DR,Sierra RJ. Efficacy of combined use of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2305-2309.
[11] Jang B,Kao M,Bohm MT,et al.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 Orthop Surg(Hong Kong),2014,22(2):146-149.
[12] Sarzaeem MM,Razi M,Kazemian G,et al. Comparing efficacy of three methods of tranexamic acid administration in reducing hemoglobin drop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Arthroplasty,2014,29(8):1521-1524.
[13] Patel JN,Spanyer JM,Smith LS,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versus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J Arthro-plasty,2014,29(8):1528-1531.
[14] Henry DA,Carless PA,Moxey AJ,et al. Anti-fibrinolytic use for minimising perioperative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6(3):1858-1886.
【关键词】 高职 连锁经营管理 实践 教学
一、创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但人才供需的矛盾却非常突出。据我们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反映,人才缺乏,最缺的是中基层管理人才。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成为中基层管理人才,所需过渡的时间较长。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要实现培养目标,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教学,突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等四个方面。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连锁经营管理特色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新思路
近年来,全社会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创业环境逐步优化,大学生创业意识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在创业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可以参考以下思路进行必要的调整。
高职教育推崇的是在“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因此基于创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创新设计的第一步应根据社会的需求、院校的资源和学生的兴趣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向。第二步则应该是走访处于该创业方向下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和企业,了解其创业的过程以及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创业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第三步主要是对第二步的调研素材进行分析、提炼和整理,总结出从事该创业方向的人员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四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主要是根据创业人员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最终按照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的内在逻辑和彼此的关联性来整合为特定的教学课程或教学模块。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以往的教学设计思路最大的不同在于由下至上逆向生成,最后确定的是教学课程或教学模块,而非先定课程再来进行教学,彻底的颠覆了过去以课程为纲的设计思路。根据对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情况的调研发现,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连锁企业门店运作管理能力、连锁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业时打算通过连锁门店的开设来发展自身的规模同时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网上开店等。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与纯理论讲授或者是部门理论+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可以将所需的教学内容以若干个实训项目组合,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工作任务,围绕这个工作任务通过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开展特定工作所具备的能力。
2、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给更多学生提供接触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例如,对于网络推广这个实训项目,可以鼓励学生承接企业的网络兼职推广工作,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让学生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学校的实训任务结合起来,这样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另外,还可以在三年级至少安排半年以上的实习时间,采用顶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走入企业,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
3、建生产性室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由虚岗向实岗转移、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环节。例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与武商量贩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校园合作店(校园超市)就是很典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后,被安排到实习超市一线操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快速熟悉具体的工作流程,理解现实的工作情境,掌握必备的技能要求,明确未来的岗位目标,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4、导师制创业工作室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或管理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或者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兼职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将自己优秀的技能与崇高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指导学生。同时鼓励在校老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不断学习,造就更多“双师型”导师来强化学校师资建设。
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创新
1、模拟实验打基础
在初期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已有的模拟教学软件来为学生打基础,模拟教学软件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流程相对简化,不存在真实平台全真商务活动的交易风险,对于刚刚接触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是比较易于实现的,这样教学内容的设计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先使用网上银行的模拟系统来熟悉网上银行的相关操作。
2、全真实验促提高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单纯的模拟实验已经不能再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内容采用全真实验势在必行。全真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淘宝网上去开设一个真实的个人网店,但应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引导。
3、创业项目提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后,可以采用分小组的形式,以创业项目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引学生从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开始,到创业方案的完成,将前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训练,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三创赛”等连锁经营管理创业竞赛,以赛促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岗训嵌合练技能
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于人才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从经营规划制订、人事管理培训、投资风险预判、选点布置、物流配送、财务、会计、保险、法律事务等宏观管理,到每家店铺的商品陈列、顾客人流路线、加工、包装、保管、分拣、促销策划等微观操作,都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这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反复训练、不断操作才能形成。为充分体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真实性的体验,要通过实训软件中虚拟岗位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超市)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连锁企业)岗位工作三个方面的交替融合,尤其要实施校企深度联动,使教学的课堂情境与企业的工作情境一致,才能实现在岗位上习能练技的目的。
五、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来自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训练项目,将工作技能融合于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因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应用应该进一步加强。例如,连锁经营管理的核心技能主要是收银、理货、信息综合、网点开发、商品陈列、商品检验、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商品促销等。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教学项目化、模块化,有目的、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教学。
2、游戏教学法
创业活动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可以考虑在创业素质的培养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采用游戏教学法,安排诸如团队建设、人际沟通、人际协作等素质拓展训练,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创业的艰辛,从而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3、理实一体教学法
理实一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通过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教学可以直接安排在真实性强的实训场所,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模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考核创新
1、考核方式多元化
转变过去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而言,可以更多的考虑采用上机的方式进行,提交电子版的作业、作品来取代卷面考试。创业人才通常还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部分课程还可以考虑口式的方式进行。归根结底,考试目的旨在通过考核方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考核内容实战化
“背多分”式的考试在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尤为严重。有些学生认为期末考试就靠考前突击背诵,背的多考试的分数就高,而这样的考试直接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究其原因还是和考核内容书本化、机械化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考核内容改革刻不容缓,应该引入结合具体情境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工作能力、操作技能的实战化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内容的转变来促进学生日常的学习。
3、企业考核与院校考核相结合
在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环节中,可以采用企业考核与院校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重视在企业的活动,使其强化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从校内到校外,从虚拟岗位到实际岗位,让学生通过渐进式的做中学、学中做,实际体验逐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职业能力,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注:基金项目: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2010109)。)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 王晓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以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蓝本
孙艳楠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130000
众所周知,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求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当年工作的重点。在此之后的若干年,几乎每一年的大学生就业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不绝于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类院校由于其办学特殊性,就业问题也得到了极大关注。部分学界人士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依托于良好的办学环境、丰富的外方资源,在培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其就业应好于普通同类院校。但是据笔者这些年的观察及中外合作类院校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来看, 此观点过于盲目乐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但没有好于普通同类院校,更有略低趋势,追其原因与此类院校的办学定位脱离市场需求实际有不可推卸之原因。因此, 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更应着重解决毕业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双重矛盾,加强就业预警机制的建设,已然成为研究此类院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笔者借助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蓝本,分析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市场需求和高校办学定位相结合的就业预警机制。
1 导致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纵观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依然短缺,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因素都造成了毕业生质量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不符合本区域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考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培养人才应着力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陷入“功利”圈中,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招生,盲目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造成原本稀缺的教育资源无谓浪费。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等偏文科的专业比例过高,造成同类型高校专业设置中同化现象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最初的办学定位。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首先,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过于依赖外方资源,以外方提供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缺乏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不分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其次,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依然沿袭传统的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培养模式,教育资源的缺乏,又使同类院校独立建立实训基地能力有限,致使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以及适应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外向型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3 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大多数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未能做到结合市场需求、企业要求,依然以方式方法落后且单一的考试作为衡量人才标准,难以真正衡量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容易产生应试能力强而实际应用能力低的现象。同时采用单一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只拘泥于书本知识、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4 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毕业生质量的下降
目前大多数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能够借助外方资源,但是很难吸收国外的管理模式,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兼职教师比例过大,对兼职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和监管, 脱离所在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讨论,导致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无法深入理解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的内涵,无法将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一并灌输到课堂实际;部分同类院校人浮于事,不能尊重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鼓励卓越,多年工作只局限于校内,缺乏企业兼职经历,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本应多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出国交流机会也非常有限,致使部分教师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对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之适应本地市场的能力有限,也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
2 建立市场需求与高校办学定位有机结合的就业市场预警机制
2.1 加强对区域市场调研,明确地区发展优势产业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坚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推荐就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的就业工作机制, 在办学初期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设立办学目标、专业类别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过程中,随时掌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合作,了解同类型院校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新信息,以外方资源为支撑,取其精华,通过对就业状况调控和监测,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调整,确保制定的办学目标不脱离市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2.2 以目标市场用工需求为起点,搞好办学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在外方提供的专业设置基础上,深入进行市场研究和科学预测,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以目标市场的用工要求为起点,做好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高校还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已有毕业生就业状况、自身擅长领域及学科发展目标最终确定其办学定位。以定位创品牌、树优势,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培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外向型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3 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预警系统
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必须依据自身办学特点,建立高效、灵敏的就业信息动态预警系统,以准确、及时的获取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各类信息资源,并整合获得资源,在调研就业信息、校内外招聘会和就业信息汇总等基础上,及时建立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 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充分了解就业供求趋势、就业区域分布,科学有效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将获得的信息资源共享,为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人才供给信息。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人才评价之根本,通过“就业——专业——招生” 的联动机制,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相挂钩,通过对专业发展规划、招生计划以及人才评价等工作的评估,对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除此之外,所有任课教师要参与到动态预警系统的建设中来,不拘泥于教学,通过走访企业、深入调研,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开展大规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感,最终建立具备市场发展眼光的完备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从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列入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经管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1],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论课程[2]。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国大多数经济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计量经济学作为本科公共必修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已经修完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前期课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致的,先设定模型,然后通过样本抽样,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3]。
在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无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缺乏引导学生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衔接。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的过程中,缺失了知识点的过渡和迁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视角来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困难程度。学生不知道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计量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论述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相互割裂的主要问题,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从概率论与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出现的教学问题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已经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将已有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和计量经济学中的知识点相串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许多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概率统计中只是简略的介绍,甚至一带而过,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常常忽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欧美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前期修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以中国在引进的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后,也没有在课程上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为了具体说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以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经典线性回归的最佳线性无偏性质和违反基本假设造成的后果两个重要的知识章节作为案例说明。
(一)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
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是小样本理论下的普通线性回归的最重要的性质,大多数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绍这一内容,例如国内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计量经济学》[4]和国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5]等。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后续学习。然而对于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学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还有n阶原点距以及n阶中心距的内容。但他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并没有接触过无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实上,就计量经济学的本质来说。无偏性就是用一阶中心距来计算,有效性则用二阶中心矩来衡量。而这两个概念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但如果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不特别加以说明,学生很难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关于中心矩的介绍很简略,许多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性,而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忽视对概率统计的中心矩的介绍,导致学生采取一种割裂的视角,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思维框架。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常常遇见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最优线性无偏性来衡量最小二乘法的优劣?因为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种种优良性质,在同学们不熟悉无偏性和有效性与中心矩之间关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这两个概念往往显得突兀,学生在学完了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最优线性无偏性之后,仍然会产生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的疑问。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绍最小二乘法的内容之前,先介绍均方误差的概念来引入无偏性和最小方差两个概念,这与数理统计中如何衡量参数估计的性质等内容部分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如果学过了数理统计学,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误差的概念。关于这种过渡知识的介绍,已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进,例如陈强著的计量经济学教材[6~7],與许多其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具有最优线性无偏性的性质。而是在还没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绍了如何评价参数估计的优劣,即介绍均方误差的方法,均方误差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无偏性的证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证明,这种分解方法可以直观的表示为什么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得到最佳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因为这种对参数估计优劣的评价是通用于所有的参数估计,而不仅仅是对最小二乘法。同学在理解了评价参数估计的方法之后,就不会再对最小二乘法最优线性无偏性的证明过程感到难以理解了,这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如何从数理统计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二)违反基本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性的影响
当违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设时,其最优线性无偏性会如何受到影响?许多同学常常依靠背诵的方法记住违反了每一条假设产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这会导致学生混淆违反不同基本假设与产生后果之间的关系。古典线性回归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条假设而得出的最优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第一,线性假定;第二,严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严格多重共线性;第四,球形扰动项。事实上,在对于无偏性的证明当中,并没有用到第三条和第四条假定。第一条假定可以通过设定线性方程的形式来保证实现,一般我们可以假设其满足。所以,影响无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条严格外生性。第二条假设也是最容易违反的,而且直观上并不能看出是否违反了第二条假设,也很难使用计量的统计方法来检测第二条假设是否被违反。事实上我们所有关于线性回归方程内生性的讨论,都是基于违反的严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开的。只有违反第二条假设,最终的估计才是有偏的,而违反第三条和第四条假设,并不会对估计结果的无偏性产生影响。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常常认为违反多重共线性或者球形扰动项的假设都会影响无偏性的估计。以至于他们认为所有变量之间不可以存在任何相关性,或者认为不可以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否则他们认为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这都是错误的观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理解在推导无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学们在数理统计中已经学过,但是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中一般并不会介绍,如果在推导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无偏性之前,先介绍迭代期望定理,则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理解整个推导过程,从而理解得到无偏性所需要的假设,并可以推导出违反不同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产生的影响。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教学改进方案
上述介绍的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这些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教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推荐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先让同学分组讨论,由此可以了解他们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并且让同学们尝试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推导出计量经济学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缺口,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经济学的新知识和他们的知识储备相连接,帮助学生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
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最小二乘法内容之前,先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虽然有些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放到了附录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这一部分基础知识的介绍。所以更合适的方法是先介绍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比如,最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条件概率、条件分布、数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随机变量的性质、假设检验、统计推断、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随机过程等。让同学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能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尤其对学生后期进一步学习最小二乘法的性质的数学推导过程和性质非常有帮助。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案
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演练”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教师的讲解和课后的习题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分组讨论,虽然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较多的时候很难开展,尤其是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但是,如果在课堂上给出五分钟,让同学们能够自行讨论,并反馈他们对于计量经济学推导过程的理解,将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基础知识,尤其在不知道他们掌握了哪些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往往无法在他们已有知识库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很好的链接。造成学生在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孤立的视角,无法跟他们之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形成有效的联系,最终无法建立更加统一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三)教学大纲的优化方案
对于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现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学知识点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情况,提出更合理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比如,从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来看,往往会花很多笔墨来介绍小样本理论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和相关性质,尤其是在违反了不同假设之后所导致的不同后果。许多教材都会介绍当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这两种违反假设产生的后果并不十分严重,在使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处理的方法非常简单。这与实际教学中所花费的学时不相符。另外,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中,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介绍多重共线性对于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并不经常讨论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除非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为当建立回归的模型时,我们就会考虑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尽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线性很严重的变量。而不是通过后期的测量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来删除相关变量,因为如果该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考虑其理论意义,而不是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将其删除,如果删除一个相关的变量,则有可能会因为删除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导致最终的回归结果产生偏误,最终反而得不偿失。
上述内容越来越被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者所认识到,目前,计量经济学正发生可信性革命性[9]。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需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上做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10]。所以对于在一些理论上推导复杂,但是实际应用中简单的相关知识,应当在教学中多介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推导模型,并说明推导过程中违背假设所导致的后果以及实际处理方法,如果学生能够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理解不同的假设条件下的推导过程,将对他们在实践中处理各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