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8篇

时间:2023-12-25 10:42: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主动学习

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转化为改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因此,高中生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学习,而智能的发展有赖于先天的素质,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应根据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强化能力培养。

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环境,它要求学生的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进行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在观察以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程序,如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他内容。

当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仅仅知识概念是没多大意义的,必须能够在实地加以区别。

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植物的变化、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本领,而且能锻炼其意志和品格。

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使认识过程更为合理,观察也更为全面,还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课程里有很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来确认岩石,了解各种矿物特性的活动,通过这些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中妙用文学名句启发思维能力

翻开史书,会发现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作品很多。这些文学名句如果能够时常被引用来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讲月相的变化时引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来陈述不同时段的月相等等。它们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意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长江流域时可以引用“金沙水拍云崖暖”、“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漂了三十多里才到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三、教学中要用恰当的教法引导主动学习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具有恰当的方法,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例如讲新课时,应该用教学挂图,把它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思维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边看书上图,再对照前边教师的大挂图对比着学习,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很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

练习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草图变相出题型,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如果画图的水平不高,不太象也没关系,只要能把关键的地理事物和名称表现出来就行。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要注意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拓展知识面,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图文转换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22-01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图文转换”是地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

地理教学中经常遇到图文转换的问题,图文信息转换题也是近几年高考中的主要题型,在教学实践中,图文信息转换的方式很多,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选择最恰当的转换方法,如:由图到文的转换、由文到图的转换,由图到图的转换等。通过图文转换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以下几种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以文释图

以文释图是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让学生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比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图像并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

仅仅会观察图,获取图像上的某些表面信息是完全不够的。教学过程中地理图像的运用还应该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力求理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和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阐述清楚与地理图像有关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的目的。

如:引导学生在等高线地图中对地形部位的判读,很容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等高线向低处凸――山脊――河流的分水岭;等高线向高处凸――山谷――河流所在地。等压线图中对气压场的天气状况的判读:气旋和低压槽处――阴雨天气;反气旋和高压脊处――晴朗天气。这样读图分析出来的结论形象直观,比单纯的语言表达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二、以图释文

以图释文是指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所以,学生在读图、析图的同时应学会自己动手绘图,绘图是地理图像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内容时,近日点的角速度、线速度比远日点的角速度、线速度大的问题,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如果运用开普勒定律―行星绕恒星运转时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的规律,绘出简单的示意图,学生容易直观的理解。这样处理教材,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互关系。

三、以图释图

以图释图是指用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图。地理学科的教学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上来。培养学生以图释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而能够做到以图释图,就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灵活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只会按一种固定的方式或教师教给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不会形成创新能力的。实施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以图释图,就需要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分析夏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一张在北极点上空的光照俯视图来表示光照和昼夜长短的情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地理图像之间的重新组合,对教材中某些图像加以类化,使图与图之间、图与表之间、表与表之间进行转化,然后将其引申发展构成新图。

四、以图变图

以图变图是指变形课本的地理图表或把教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变形课本的地理图表,对课本中的形态结构图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由立体图改为平面图;由直观图改为示意图;由实物图改为文字图等,或是将课本中的关联图改变形式以新的形式出现。

五、补全图像。

根据地理图像提供原因或结论,但又不全面,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图像知识和技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加以补充完善,称之为补全图像。这样就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不仅能培养用图绘图能力,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空间,满足学生创造欲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析图能力的提高,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敬君.《“图解法”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考试(教研版),2008年02期

篇3

一、增强地理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支粉笔,一本书”旧的教学模式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做起,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探索,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和常规地理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例如:在讲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中的酸雨时,首先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来源于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其危害可举例说明:重庆是我国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城市,那里重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加上地形、气候的因素,风速极低,相对浓度大,污染物难以向外扩散。重庆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8亿元。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而且引起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学习化学打下了基础。

二、贴近生活识“地”析“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贴近生活识“地”析“理”。例如:5月24日下午学校操场上形成一股较强的旋风,把地上的灰尘、废纸成漩涡状卷起,当时许多学生兴奋地奔走相告:“龙卷风来了!”有的同学却很疑惑:“这不是龙卷风吧?”对于这种现象是不是龙卷风,同学们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知道龙卷风的成因、特征、多发地点。我及时利用上课时间,结合地理课本“风的形成”这一节提出这一现象,先学习“风的形成原因”,然后把搜集到的有关龙卷风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并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料。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探究,找到了以下信息:①龙卷风是从天空中积雨云里垂伸下来的一根上粗下细的云管,形似漏斗。②龙卷风风速极大,可达每秒200米,而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一般为每秒32米。③龙卷风的极大风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伤亡。当我提出“今天下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漩涡风是龙卷风吗?”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兴致很高地展开了讨论。有一个同学总结说:“下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漩风不是龙卷风,因为:①当时天空晴朗,没有云;②操场边的小树腰都没弯一下,可见风速不大;③这股风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损失。”这一堂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始终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乐趣。

三、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纲要信号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结构,对知识体系、层次、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全貌。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章节的知识结构,然后相互交流,最后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结构转为主动地内化知识结构。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发问:1.“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特征?(纬度度,海拔高)2.在“高”影响下南极洲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3.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最后总结,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探寻主动学习的方法

地理科学的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同时还有其独到的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图。有人说“学地理就是学地图”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通过多种学法来充分接触地图、学好用好地图。

篇4

关键词:地理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

一、地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具有培养形象思维的优势。地理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最核心问题。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颗火花、一个闪念,而且经常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构成了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诚然,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而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众所周知,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流入黄河干道。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际上已把原因告知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于初中生而言也不太难。

三、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但在教学中如果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所以,利用这种潜意识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们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又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其思维活动也就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出学科特点,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科特点、依照科学的思维规律对学生进行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例如:在读“热带雨林”景观图时引导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是:茂密、高大、常绿、多层;其动物特点是:喜攀援或喜暖湿。这样,很容易就让学生完成由直观形象到抽象特点的记忆过程。

五、利用地理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地理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运用地图可以让学生在方寸之间探究地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形象感知、探究地理世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的探究学习从感性走向理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创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探究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热点新闻可以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件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样通过开放式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地理探究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一、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

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篇6

虽然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高中地理和教学初级的地理内容有所不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但需要学生熟悉基础的地理知识,而且需培养学生的地理答题能力。教育目标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但是高中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与立体性,进而导致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教育瓶颈。很多带有抽象性且很难表达出来的地理知识让教师没有办法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需要更加直接的画面帮助理解,重复的知识讲解不会有很大作用。例如计算太阳的高度角、换算精度纬度等,如果仅凭借学生的想象力,则很难对计算公式进行真正的理解与记忆。

二、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学习习惯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接触较早,但是在学习难度明显增大的高中地理内容中,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有困难。地理教师应重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薄弱的现实情况,需要从转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入手,之后借由现代教学工具的帮助,把抽象性地理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习惯通常是指学生看见地图就能够想到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学生在进行联想时通常会无意识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伴随日常生活使用地图的几率增多,学生也会愈发熟练对地图的应用,最后使学生能够达到教育大纲中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较为抽象,不易记忆,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查看地形图了解加深,对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有一个了解,明确自身看图联想的能力。

(二)构建循序渐进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只依据课程中的教育就可以完成,而是要从学生的课室、课前、课后与考试等各种学习阶段着手,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时,必须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地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比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提前复习,在大致掌握知识要点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农业领域与类型,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农业地域的位置选择与农作物种植等,让学生能够在私下交流中自然地学到地理知识。

(三)构建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局限在重复讲解教材内容的怪圈中,产生教师熟悉内容而学生一无所知的状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于理解的知识要点,需要依靠教师使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易接受与理解。在使用地图教学的工具时,教师应怎样应用地图进行正确教学,不但与学生能否深刻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有关联,而且与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方法相关。创设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也能使教师教学更加有趣与简单。比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建立图画课堂,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深刻记忆,并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划分,便于学生学习。

(四)营造看图说话的学习氛围

虽然地理是一门带有抽象性的课程,但它和现实贴近还是让很多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综合自身的教育风格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看图说话能够让学生在看到地图时可以做到“心口合一”,让地理学习变成“细雨润无声”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时,可以营造出看图说话的学习效果,展开地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言,讨论城市结构与人口变化,并作出假设,得到良好的地理学习成果。

三、结语

篇7

一、地图技能的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知识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区域到全球,同时包含着人文和地形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只有在与地图的结合下,才能更好地了解。图形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高中的地理课堂中,地图的应用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地图技能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对地图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尽收于地图之中,更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另外,学生掌握地图技能,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空间感。

二、对学生地图技能培养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应让知识走出书本,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课堂之外的世界产生浓烈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情感上与学生及时沟通,把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地理课中,地图地标的学习是十分乏味的,因此,教师就更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养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游戏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寓教于乐,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同时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会学生读图的技能。

要想教好学生读图,应让学生对地图的整体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其中的图形和符号有充分的认知,并能达到准确的掌握。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看图的习惯,这样才能对地图中不同的类型进行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其中的相关信息,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三)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的图文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地图内容填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形成一个知识网,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进行图文转换的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地利用黑板进行相应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黑板缩略图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需要,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进行描绘,最终形成缩略图。缩略图的要求可以不必太严格,只要抓住了本质的特征,并将要表示的重点做出明示即可,采用黑板缩略图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智力。黑板缩略图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让本来黑板上不会动的图形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都将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教师的手上和话语上,头脑并用,加深了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篇8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创新

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并进行不断的强化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学会预习,传授一定的预习方法。例如,让学生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书,上网查询,与师生提前询问交流等方式,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对于其中不懂的内容可以通过圈、点、勾、划,写批注等形式。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预习时,对于其中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究式提问。例如,在预习《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时,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地壳的组成物质有哪些呢?组成的物质都相同吗?让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注重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创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也要注重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的探究。这是因为所得出的地理知识结论不只是一个终点,为更好地巩固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应对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只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基于此,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当前地理课程新课改下的目标,对目标进行细化,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实验、制作和绘图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并逐渐过渡到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参谋的角色,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受教学和教材的约束,独立自主地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想象中学会创新

想象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针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可以从一些地理知识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二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地图,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联想。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加强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三是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创新

当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理学概念,切实地掌握了地理学知识体系、地理学实验和地理学原理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过程。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之后,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查漏补缺,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在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解答问题时,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战胜困难,学生会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条件去解决问题。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