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4 16:35: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校园的理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组织实施
根据当地卫生局、教育局文件,与学校及幼儿园取得联系,确定接种时间,拟定实施方案。中心成立预防接种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分工。
宣传发动
向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放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说明接种疫苗的名称、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禁忌证、接种时间,二类疫苗要求家长填写接种自愿书,决定是否愿意接种,以确定需接种人数。通过电台、网络、报纸、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影响面,将预防接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站点设置
每个接种点至少准备三间房屋,一间为登记、接种室,一间为接种后观察室,另外单设一间接种反应处理室,以免因恐慌心理造成。接种室要求光线明亮,每室要有醒目标示,观察室要贴温馨提示,如接种后请留观30分钟,无反应时方可离开。
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张贴以下提示:①预防接种工作流程;②接种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③二类疫苗要公布服务价格;④接种服务咨询电话。
根据学校、幼儿园接种人数的不同,配备相应的接种人员:现场组织员1~2名,负责与校医、班主任联系,通知接种学生,负责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现场记录员2~3名,由社区全科医生及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应种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过敏史、疑似发热者测量体温,有禁忌症者做好相应记录,对接种学生做好核实、登记工作,接种完后负责数据的汇总与上报。现场接种员4~6名,由取得相应的预防接种资格证书的护士担任,负责对应种学生进行接种,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接种,一个负责药物准备,以提高效率。现场急救员1名,由临床医生担任,负责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保证接种的安全。所有在场接种服务人员,接种前均应接受相关培训,熟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后的各种反应,发现问题,能迅速及时有效的给予处理,这是做好安全接种的根本保障。
安全注射
开始接种前,接种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室内准备接种台,接种前后均要用消毒液擦拭台面,接种时台上铺设无菌治疗巾,形成一个相对无菌区域。
准备好接种用物,如治疗盘、75%酒精、注射器、砂轮、棉签、锐器盒、污物桶、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等。
备齐抢救物品,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他常规急救药品、糖水、充满氧气的氧气枕等。中心配备的急救车随接种小组出发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接种人员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每完成一名学生的预防接种,即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免交叉感染。根据药物,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与深度。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针具毁形后放锐器盒内,接种完毕,将医用垃圾与锐器盒一同带回中心,按要求处理,接种室地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
冷链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要求,进行疫苗冷链储存、运输和监测。中心根据接种学生人数,领取疫苗,按2~8℃要求存放于中心冰箱,并做好收发登记工作。根据当日上午或者下午需接种学生人数,将疫苗用冷藏包运输存放,保证冷藏包内温度2~8℃。接种点疫苗现配现用,保证疫苗的质量。
讨论
本文总结近年来在2所中小学校及5所幼儿园,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所采用的临时接种点的设置与管理方法。结果,通过科学设置临时接种点和规范管理,共计接种12306人次,无一例接种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有时会对学生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以获得相应疾病的免疫力,在学校及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只要做好了组织实施、站点设置、安全注射、冷链管理等环节管理,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型;军队医院;优质护理服务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spital phase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are "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Zhang Xiao ming(Guangdong Public Security Frontier Corps Hospital Nursing Department)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 middle and small military hospital in stages to carry out"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Methods: combined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deployed in stage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nursing service proceed with, optimize the work flow, improve the system of carding and quality supervision, increase the support of logistics system.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sec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stages begin " excellence" service, all levels of nursing staff with high, the measures of implementing better, reduce hospital of accompanying rate, improves the qualified rate of basic nursing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but also improve the nurses work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Military Hospital;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我院作为一家中小型军队医院,在贯彻落实卫生部、广东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在论证自身的不足的基础上,明确关键环节,同时结合科室需求和特色,积极探讨应对方案,分阶段部署和落实“创优”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开展与实施,总结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为综合军队医院,护士总数285人,临床护理单元12个,床护比在1:0.38—1:0.43之间。结合我院护理现状,于2011年3月制定“创优“工作方案,首批确定3个示范病房,明确了流程优化,制度梳理,质量督导和改进、后勤支持等关键环节并分阶段部署和落实。每月护理部召开会议进行工作交流,经2个月的试行,5月底在全院推行实施床边责任制大包干的整体护理服务,收效满意。
2 实施前准备
2.1 在开展“创优”服务前,护理部组织全院的护理管理者召开会议,对开展“创优”服务科室存在的困惑和难点进行探讨,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科室开展“创优“存在的突出难点依次为①人力资源匮乏,科室新护士占较大的比例,无法优化层级结构;②护理等级与实际病情不符合的现象时有存在,没法真正落实基础护理服务项目。③护理人员无法从非护理工作解脱出来,如信息、结算、摆药、送检等工作占用了护理人员大量的时间。④“一日清单”的费用明细经常与实际有出入,易造成纠纷。⑤现有的绩效核算方式无法体现全面、客观、公平。⑥后勤系统保障力度不够,科室的物品维修、卫生、饮食、保安工作均需相应改善。
2.2 护理部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整合并罗列了推行创优服务要明确的几个关键环节①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意识,端正态度,深刻领会“创优”工作的实质。②健全制度,明确岗位职责。③强化基础护理技能培训。④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督导和改进。⑤争取后勤保障系统的支持。
3 分阶段部署和落实
3.1 第一阶段:制定创优方案,成立分管小组
通过前期论证,护理部牵头拟定工作方案,院领导的亲自动员部署,结合实际,成立了工作院领导小组,服务质量改进小组,人力资源管理小组,保障支持小组及宣传报道小组等5个专项负责小组。由院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具体负责人,护理部及护士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将护理部明确的关键环节作为重点优化目标。
3.2 第二阶段完善试点病区,首先完成“五项”优化措施
3.2.1 确定试点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调整排班模式
为了确保“创优”工作的持久和实效性,护理部认真调研,首先确定了内一科、外二科、妇产科为示范病房,均实行小组责任制包干。优先满足科室人力资源需求,由护理部和科室共同对护士层级资质进行考核与认定。广泛征求护理人员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社会即学校”时这样指出: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认为整个地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足见小班的课程实施运用“融入社会”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想摸索一种新的模式,让幼儿在主题中、游戏中真正地融入社会,依托着社会的力量,支撑幼儿更完善、系统地掌握真正的、内化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揭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融入社会”的教学模式尤为适合。
1.从“浮光掠影”走向“鞭辟入里”
3~4岁的孩子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具体的、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而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往往只是和幼儿“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幼儿似懂非懂。相反,“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实地考察、验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2.从“坐而论道”走向“亲身体验”
小班孩子对于说教完全不“感冒”(如:教师想向幼儿讲述救护车,包括外形、功能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那么“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与所学“内容”亲密接触、亲身感知,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深入地探究(如救护车,可带领幼儿来到就近的医院内进行实地参观,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救护)。
3.从“淡然处之”走向“欢欣踊跃”
小班幼儿好动,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但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只是待在活动室内,由教师带领幼儿完成活动。而融入社会式的活动可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接触到活动的内容,并且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在活动室内发现不了的东西,从而让幼儿对教学内容兴趣更为浓厚,探究欲望更为强烈。
二、探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在实施课程中的探究
定位在小班运用“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后,就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让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个别化学习的内容能在融入社会中开展,并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
1.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小班刚入园的阶段,幼儿正处于与父母分离的阶段,特别需要的是陪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适宜开展任何的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等。在这样一个适应阶段过去后,慢慢进入开展活动状态了,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游戏,怎么玩创造性游戏,可能更多的只是去摆弄玩具、材料。在这样情况下,可根据当前幼儿感兴趣的创造性游戏内容进行外出参观,让幼儿实际地去观察物品的摆放,工作人员如何工作、对话等等。
如我们在游戏时,孩子们提到要买东西,需增设超市。所以,在开设前就带着孩子们去了超市,孩子们发现了超市里有那么多的物品,还发现了物品原来都是分类摆放的……
参观后幼儿回到幼儿园开设超市就有了一定的经验,不用教师再运用一些语言进行描述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每次开设新的游戏时,都会带着幼儿先外出参观,之后再进行游戏。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必将主题内容先进行讨论,制定目标、内容等,并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家庭这一“粮草”先行,通过嘟嘟养成记或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有目的地带着幼儿融入社会、来到大自然进行小调查。
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兵马未动,家庭这一“粮草”先行动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寻找柳树,来到草地上寻找钻出土地的嫩草……
在主题开展前进行小调查,为主题开展奠定基础的形式不仅让主题顺利开展,并且让幼儿学会了观察、记录等学习能力。
3.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主题的开展,内容的安排,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幼儿的兴趣设计、安排的,并且在主题中安排了一些幼儿自主观察后的谈话活动。班内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存在的,所以需要这样的谈话活动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来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见,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只要孩子愿意说,愿意大胆地说就是最大的进步。
如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实施主题的第一天就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马路上,让孩子站在路边寻找各种各样的汽车,孩子们个个眼神发光地看着,呐喊着:“公交车!”“那是卡车!”……
看得出来孩子们对车兴趣浓厚,更对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兴趣,孩子们能自己找认识的车,并观察车的样子等,比起在活动室内看教师播放的PPT有意思多了!
4.聚精会神,定神细观
根据主题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些外出参观,让幼儿对主题内容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地的参观,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内容。比如在小班“汽车叭叭叭”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汽车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对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疫苗冷链车等特殊车辆比较陌生,最多在马路上、电视上或书本上见过,真正站在特殊车辆旁边几乎没有过。随着主题的推进,带着孩子们来到医院近距离地观察了救护车,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救护车里面有那么多的设备;参观警车的时候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敬意油然而生,对警车更是崇拜得不得了,跃跃欲试要上车“试驾”一番,还发现了警车原来跟爸爸妈妈的车差不多,但是有好多按钮,还有警铃呢!
在实地跟特殊车辆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极高,兴趣也很浓厚。
5.周边取材,资源利用
幼儿园里也是一个小社会,在主题的开展中,要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进行采访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事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问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避免了在采访过程时无话可问等问题。如在原创主题中,孩子们就去采访了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食堂的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奶奶,孩子们问的问题可多了,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开展,让孩子能真正地和“社会”中的人接触,并且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透秘:“融入社会”式的课程文化的点睛之处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应该真正地让幼儿走出活动室,与社会、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在接触中去发现、去获得。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幼儿在外出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描述、学会了发现……
1.增亮课程内容――闪光
在课程内容中,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幼儿走出活动室,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生活,有目的地去观察,并在观察后进行集体谈话、分享自己观察所得,教师及时地运用语言进行引导,让幼儿保留一定的探究欲望,并给予一定空间,让幼儿自主地去探究。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智慧校园理念在数字校园以及网络校园的发展实践基础上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本文从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环境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入手,简要分析智慧校园的组成结构以及典型模块,结合已有智慧校园的应用示例效果,对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理念的进一步建设趋势进行阐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 应用效果 策略研究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将高校教育功能推向了网络校园、数字校园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实践过程已经取得一些成绩,而智慧校园则是继数字校园建设后的又一阶段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在网络校园以及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网络校园、数字校园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分析,寻求可行途径解决网络校园及数字校园在应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不断优化校园教育信息化配置,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现代化的学习生活氛围。
1 高校智慧校园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于现代信息化技术与高效校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随着云理念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一代网络技术俨然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引擎。现阶段我国智慧校园建设仍旧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需要各界人士加大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努力程度,实现高效能、低成本、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为高校师生提供智慧服务的校园环境。
1.1 智慧校园的提出环境
进入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掀起了信息化升级的浪潮,对于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而言,其所需要达到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系列理念的提出,推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演化进程,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介,其势必会加入智慧化转型大军,借助先进相关技术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其建议宗旨在于创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便利舒适的校园生活。也就是说,智慧校园概念自诞生以来,便伴随着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等特征。浙江大学提出智慧校园建设意见后,便引起了教育领域众多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在不断的探索与研讨过程中,人们在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上达成了共识。智慧校园理念中包含三个核心特征:
(1)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旨在为高校环境中的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全面的、智能感十足的、综合的信息服务品台氛围,并根据师生及校务相关的不同角色、诉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撑为融入高校的各个服务领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技术,其技术目标在于实现校务相关的互联以及即时写作;
(3)智慧校园的建设主体在于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校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结合,为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提供一个可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其与高校相关角色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内涵与智慧地球理念如出一辙,其与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有着密切关联,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也是将物联网技术与校园应用进一步融合,借助物联网技术连接高校局域网中的各类型物件。
关于智慧校园在实际应用中的概念解析,不同应用目的的组织或企业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企业认为智慧校园与特定的产品之间有着捆绑关系,有些企业则认为智慧校园的主要载体是运营商的相关产品。但从高校角度看,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智慧校园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数字校园的发展版。从这一理解方式看,智慧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具有统一性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校务相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2 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十二五”以来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比例有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将革新眼光放在信息化特色与教育环境的结合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在众多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兴建的新校区配置中,不乏一些具有典型现代社会信息化特色的教育资源,完成了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转型雏形。这也为智慧型校园建设奠定了背景基础。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在于培养集合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的综合人才,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方式提升学生培养的多元化转型力度。
网络校园建设阶段回顾:从技术层面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校园阶段将原有校园网进行双栈式网络升级,实行IPv4与IPv6并存的校园局域网环境。引进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技术,为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连接所有校园内教学楼、支持多种数据终端访问校内资源的技术途径。在网络校园建设阶段,应用重点在于高校 门户站点、校内邮件系统、职能部门管理信息系统互通、视听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共享、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查阅、网络办公等网络技术支持的项目建设。虽然在网络化高校校园建设阶段,师生们体会到网路化学习环境的优势,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网络校园阶段存在着信息门户与身份认证方面有效的统一手段。
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回顾:数字校园理念出现于网络校园实践之后,其在网络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壮大信息化校园为核心目标,进一步整合了网络校园MIS系统、实现身份认证与信息系统的统一。可以说,数字校园建设阶段的应用重点在于校园内网络相关资源的统一化建设,从校园基础数据库、校园数据交换系统、校园信息门户站点到校园管理信息平台登录的身份认证,都实现了网络化校园阶段并未出现的统一化转变。从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方面看,数字校园将校园一卡通以及包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计划系统引入建设体系中,创建了数字图书馆、网络视听课程以及网络协同工作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方便了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及学习。
智慧校园构建设想概况:智慧校园的发展依托于已经有明显成效的数字校园实践成果,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兴模式。目前,智慧校园的应用尚处于构建阶段,其将尝试以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物联网、移动网等多类型网络进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采用近年来兴起且势头正猛的云计算技术,配合应用层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框架技术等高端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在于实现高校校园环境内的物物之间、物人之间、人人之间的感知互通、互联,从而改变传统静态状态中的校园管理模式,实现高校教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动态管理,并通过一系列高端技术作为保障手段,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的精细化程度。智慧校园目前在我国南方多所高校有所应用,例如,浙江大学将智慧校园建设的范围确立在平安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建设、科学校园建设等项目上;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首次提出“智慧泛在课堂”的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将图书馆电子教参资源融入学校教务系统之中,方便师生在教学课程信息与教参资源之间的即时互通操作。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架构介绍
结合智慧校园的概念解析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整合成果,按照鲁东明在《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文中的观点,将智慧校园的定义所蕴含的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基础网络、公共支撑、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应用服务、用户访问等六个环节,具体的结构展示图如图1所示。
按照顺序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结构中的典型主要模块的具体细节做如下分析:
(1)基础网络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据通信、语音通信、电视传输。基础网络环节所依托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超高速局域网技术,利用有线网络以及无线网络的相关计算机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平台,可支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语言、媒体等多类型、大规模的数据之间的传输与共享,并支持校园一卡通的数据传输。前文提到的平安校园的视频流传输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结构中的基础网络环节实现。而电视传输的主要对象则是数字化有线电视和校本电视,语音通信则是依托电信建设,实现有线电话以及近年来兴起的4G移动通信等。
(2)公共支撑环节主要包括多业务融合的高性能复合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机房环境、校内楼宇集合的智能大楼以及智能场馆、协同感知相关设施等。
数据资源缓解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办学资源库、图书文献库、物资环境数据库、人文环境数据库五类。其中,基础数据库包括教务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务资产设备管理、高校体育运动管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校园卡管理等。而办学资源库包含高校教学及辅助用场地、高校办公行政用房及场地、高校学生宿舍、高校学生食堂等数据库以及高校教育科研仪器资产数据库等。图书文献库主要指的是数字图书文献、学报校刊数据库等。物资环境数据库包含高校校园建设规划、高校校园卫生、高校校园绿化、高校校园景观等。人文环境数据库则主要包含高校校容校貌、高校班级风范、校规校纪、高校环境下的师生礼仪和人际关系等。
(3)共享服务环节包含六个模块: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公共通讯系统、校园卡系统、平安校园监控系统、应用服务层、用户访问层。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统一身份认证环节,其支持用户、权限管理以及应用服务注册等功能,保障平台使用的每一个用户均具有一个唯一的电子身份。统一化的身份认证也是智慧校园区别于网络校园的重要指标。
3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示例展示
高效智能校园建设在一些地区的高校应用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们欣慰的,针对其中几项较为典型的应用及其效果,笔者将作如下分析:手机开门:鹰潭某学院施行了凭借手机扫描门禁读卡器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在校园生活的便利。手机考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用手机进行考勤可以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点名上,缺勤与出勤的确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少的占用课程时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校园一卡通:作为网络校园、数字校园的产物,在智慧校园中的校园一卡通相对于此前有更进一步的升级,不仅结合了多类型计算机高端网络技术,更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网络校园以及数字校园建设中所缺少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高校校务数据管理的集成和共享。
4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成果展示了其方向的正确性,但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略,对于其中的典型问题及结合实际的可行对策分析如下:
首先,智慧校园参与师生对于现代化信息素养程度有待提升。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令高校师生在具体操作中对于相关技术的适应程度与智慧校园建设的要求之间出现差距。由于技术限制,造成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化的接受热情并不是很高,造成新进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操作中多数将精力放置于外包网络技术公司完成,这一现状并不利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进行。正确的操作模式应该是外包公司与本校信息化部门共同完成,根据学校的不同需求将网络高端计算技术进行本土化、个性化加工、开发。
其次,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高校环境下的师生对于技术性智慧校园的应用参与度并不高,一方面源于高校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源于缺乏有效激励手段。而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办学水平,也可以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更能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学生的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参与热情。也就是说,高校可以通过认真调研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商谈过程,确定合作企业,借助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推进本校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5 结语
基于本文分析不难看出,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虽然就目前智慧校园在国内高校的应用效果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对于问题原因的准确分析可以有效改善现状,通过参与师生观念的更新以及操作模式的多样化转变,进一步推进高校内智慧校园的渗透程度。
参考文献
[1]鲁东明.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D].商场现代化,2011(4).
[2]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新一代网络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3]周凯.上海交大首创"智慧泛在课堂"[R].中国青年报,2011(11).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应运而生的智慧校园力求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师生教与学的观念与方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智慧教育的能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什么样的校园称为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终端高度感知、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智慧校园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具有以下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
二、智慧校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智慧校园呼唤智慧教育和智慧型教师
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智能化电子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祝智庭等研究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智慧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教育目标由以往的注重读写算的3R教育转变为培养21世纪学习者所必备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和创新、协作和领导能力、跨文化理解、沟通、信息和通信技术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等7C品质;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充当学生学习的设计师,由以演完“教案”预设为特征的“演员型”教师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演型”教师转型。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智慧教育的内涵,提升自身智慧教育的能力,顺应信息时代智慧育人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智慧校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有组织、为了实现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学习之预期目标的努力。智慧校园中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引入,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不仅包括了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还包括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等。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得的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成为与正式学习互补的重要学习方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可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和社会性。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
智慧校园对智慧型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不竭动力;智慧校园中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覆盖,为教师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撑;智慧校园开放的在线资源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可通过移动终端下载阅读的电子图书为教师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资源。
三、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师智慧教育理念转变
智慧校园不单纯是硬件环境的智慧化,它包含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智慧校园建设也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专利和职责,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和构建。很多教师对此存有偏见,“等相关部门建好智慧校园之后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类似的想法层出不穷。因而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自上而下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观摩、外出学习等途径让所有教师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让所有教师主动参与到智慧教育的变革中。学校要敦促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拒绝故步自封。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智慧校园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智慧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教师有义务了解智慧教育、不断提高自我实施智慧教育。
(二)智慧化环境促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高
智慧校园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营造了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数字仿真实室、探究实验室、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学科的多媒体资源不但能再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真实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创客研究。智能化环境中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智能设备和环境与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
智慧校园所构建的在线学习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将教学的互动从课堂扩展到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为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还需要学会录制微课,学会映客平台直播等。
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教学能力。
(三)在线平台智慧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智慧校园依托各级教学资源云平台,为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在线教研、培训等提供智能化服务。提供备课和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协同备课,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资源和供教师开展教研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报告、公开示范课等,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
学校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采用由多机构、多用户协同参与编辑的“群建共享”模式,广纳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生产、传播和共享。
(四)智慧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
智慧校园所营造的智慧化教学环境推动着教学方式的智慧化,同时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努力让教师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等。
中小学教师要主动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熟知并熟练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研究它们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好融合的方式方法,让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首先自己必须学会使用并熟练掌握,进而通过教学不断探索在什么时间使用、怎样使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时,怎样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设置哪些学习活动、提供哪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合作等等。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完善而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正面效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表现,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系统,整合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和多元化评价功能,从基本信息、教育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学习培训、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同时结合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鞭策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提高自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推动教师的长远发展。
中小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应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在线资源平台、备课授课系统、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
[2]蒋家傅.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物联网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知,它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利用传感的方式让世界上的物质都智能化的联系在一起。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新的变革,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服务机制是将“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融合在一起,是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智慧校园中的物体都能够与物联网产生密切的联系,从而实现学校可视化的智慧管理,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也是数字校园进一步的升级发展形成的。学生可以在一个更为智能感知的环境下,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来开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 服务 机制
1 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也都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之中。而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时展的又一次创新和改革。各国政府努力制定技术规划,来使得物联网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物联网将虚拟的世界与真实存在的物体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来为人们提供更为智能化、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物联网在用途方面也极为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更为精细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生产力水平,从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使得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更为科学合理,构建物联网智慧校园服务机制,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推进,也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2 物联网的概念及功能
2.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将传感器、采集器、RFID与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结合起来,按照约定的协议,来将各种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使得信息交换与通信更为顺畅,从而可以做到智能识别、跟踪定位、实时监控及管理的一种网络。如图1为物联网概念模型。在物联网时代,人们改变了沟通的维度,建立起了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用于各种日用品之间,这样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这种沟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如图1所示。
物联网走出了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物质结合,利用技术使得所有的事物都建立了一种连通,构建了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交互以及人与人社会互的平台。这也是信息化时代新的创新,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物联网的功能
物联网的功能与其体系构架有着重要的联系。物联网在体系构架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全面感知层,一个是可靠传递层,最后一个是智能处理层。这些主要是负责对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处理,从而在现代信息系统中形成新的融合,构建形成了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头脑”。
全面感知层这是通过传感器、二维码、蓝牙、RFID等设备来采集、获取信息,这主要是利用感官系统来智能识别和采集数据,从而使得感知能力有更全面和灵活的设计和开发,还会实现设备的低成本和高灵巧性。
可靠传递层是将感知到的信息利用网络信息与互联网的融合来传递出去,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并且移动电信网、互联网与无线传感网络对信息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通信网络其涉及到较多的技术,如无线接入技术、支持可移动技术、有线接入技术等,从而达到高性能的网络通信,所以也称其为网络层。
智能处理层又为应用层,这是对大量的信息数据通过云处理等智能计算技术来分析和处理,并对实体物品进行智能化操控,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设备与人之间的良好交互。物联网的终端设备也是由人来操控,是物与物相连的网络。所以,数据智能处理其平台交互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3 物联网与智慧校园
在学校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将物联网应用于教学中,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物联网技术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信息与网络结合,使资源实行高度共享,信息更畅快的进行流通。物联网还能够使得物体间信息智能化获取、传递和分析,从而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图2为智慧校园的总体结构。
3.1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是信息化社会在教育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智慧校园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师生凝造了一个全面智能具有感知能力的环境,并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为师生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计算机网络在学校各个应用服务领域进行资源与人员的交互、协作;三是通过平台的构建更使得学校与外部世界形成一个能够相互感知、交流的接口。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内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学生可以更为开放的获取信息,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有着更强的互动性和协作性,这样智慧化的学习也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更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管理,使学校真正实现服务性、感知性与安全稳定的智慧型校园。
3.2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作用
3.2.1 使校园学习具备可视化智慧管理
智慧校园中物联网的融入是对各种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获取和汇总,从而将校园中的物理对象实时控制所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这样一个可视化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学校管理,还会为校园管理提供更多地服务,使得学校管理更为人性化、智能化。就比如为了学校的治安问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师生的身份进行便捷的证明,还可以将这技术应用到考勤管理中。在学校内部可以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这能够对人体运动、光线、温度和声音进行感知,从而全面构建可视化教学环境,完善安全保障系统。在连接网络时,还可以实行智能化控制,使得学校的教学和安全环境利用网络智能操控平台实现安全智慧管理。
3.2.2 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环境方面的服务机制
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虚拟的学习环境可以让人们对丰富学习资料与教学资源的获取更为便利,但却缺少了真实的可触碰性,使得知识变得更为空洞。而物联网的融入,与现实世界的物品相联系,并互为想通,从而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联系,让教学环境逐渐走向真实空间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有机整合。在教学环境中每一个教学工具都具备数字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特性,学生身处课堂之中,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自然及真实的场景,这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人机交互,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对场景的感知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现有的教学平台与物联网有机结合,让远程实践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如图3为教学管理学习空间系统图。
图3:教学管理学习空间系统图
3.2.3 区域资源的共享性
由于区域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学校能够支配的优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困扰的问题。而物联网的引入,减少了该方面的弊端,实现了教育资源上的均衡。对一些比较大型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源都可以在物联网的作用下,使得区域间学校实现共享,师生可以同样享有教育资源。在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中可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会减少由于区域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公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4 物联网智慧校园服务机制的应用
4.1 智能节能走入校园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智慧校园进行能源方面的监控和管理,将物理世界中的能源对象有效的连通起来,构建节能管理专家系统,使得整个校园的能源消耗都可以得到控制和更为科学的管理。就比如对校园中的水、电、煤气等能源进行遥测量、脉冲量等信息的动态实时监控,从而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按照一定时间内的用量,来全面的了解能源消耗情况,并根据分析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来节约成本,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并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让智能节能更好的走入学校。
4.2 再现生长过程,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利用真实的场景再现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到只有实践才会感知到的知识和感悟,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与视野。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更多的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更贴近生活,也有助于运用生活之中。就例如在生物课堂中,对数字农植园的建设学习,可以根据传感技术、视频技术来搭建一个微型的数字种植环境,然后对种植的数据实时获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全程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根据过程中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来了解生物中蕴藏的奥秘,理解生命形成的规律。而采用物联网技术让数字农植园就在学生身边,这样真实场景的布置和延伸,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5 结束语
物联网智慧校园服务机制的构建使得学校真正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并具有人性化、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课堂设置真实的场景,把学校与社会、自然及学习对象都直观的联系和展现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增强人与人的互动性,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陈平,刘臻.智慧校园的物联网基础架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
[2]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3]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11).
[4]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宗平,黄维.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5]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6]田丽.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校园一卡通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作者简介
李志刚(1971-),男,江苏省太仓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关键词:差分GPS;定位技术;基站;超声波定位;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N94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18-02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wisdom campu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campus safety management, to the vehicle and the special goods carries on the GPS localization, carries on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takes preventive measures. We can use differential GP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e stations, reducing the impact of errors in the positioning process, recording the vehicle travel path.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ultrasonic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library,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books and other items of information, let us borrow books readily available.
Key Words:Differential GPS;Positioning technology; Ultrasonic positioning ;Base station; Smart campus
“互网+”正推动着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升级。我们设计的智慧校园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超声波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嵌入式等关键技术,连接校园内预先安装的各种传感器,发送数据到数据处理中心(一般由计算机完成),计算机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判断,并且反馈给相应的控制器件,来实现校园智能物联网络。我们的目标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校园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楼宇出入人员等的实时动态管理。同时,为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实现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利用GPS定位感知和追踪物品位置,对出入校园的车辆进行定位和监测,能够保障校园交通秩序。此次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差分GPS定位系统实现对车辆的监控[1]。
通过调研与讨论,对于室外,我们选择了GPS定位。因为红外定位技术只能在直线视距内传播,传播距离较短,而且容易被荧光灯或者房间内的灯光干扰,在精确定位上有局限性。蓝牙器件和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对于复杂的空间环境,蓝牙系统的稳定性稍差,受噪声信号干扰大,相对来说,GPS定位成本合理,范围广,可以完全覆盖整个校园,所以我们选择搭建GPS定位系统。
首先介绍下GPS系统,目前GPS在定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GPS全称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Global Position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起始于1985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我们所理解的GPS功能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整个校园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首先可以应用在校车上,在校园内已经实现了无线全面覆盖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发手机端APP,通过4G或者无线可以实现显示校车位置以及班次信息,为老师以及学生提供便利,节约时间,同时不会延误乘车时间。其次,由于在校园中安全第一,我们可以将此定位方案应用在进出校园的流动车辆上,对其出入进行记录以及路径监控,以提高校园的安全系数,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2]。
1 差分GPS定位系统在车辆上的应用
GPS流程图1所示。
由图2可以看到整个定位系统的工作方式。在校园里建立无线基站,基站从GPS卫星接收信号,然后发送信号给移动的车辆,同时,车辆也从GPS卫星直接接收信号,将两个信号对比,以无线基站作为基准点,发送改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目前我们采用位置差分原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这种差分系统。安装在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准站的坐标。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存在误差。基准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发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准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以上先决条件是基准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准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完全满足在校园内的使用[3]。
春暖花开,校园里树叶逐渐茂密,普通的GPS定位受树叶,高楼的影响比较大,甚至完全没有信号,因此为了保证实时性以及准确性,我们决定采用差分GPS,在高楼天台搭建基站,在接收到这些车辆的经纬度信息后,通过有线链路将数据传到系统中心设备(服务器后台),可以实现对全校园内的各个车辆的监控。在实现了准确记录车辆路径信息后,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便利在校师生便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大胆的提出可以开发手机APP,通过4G或者无线将校车位置信息传送到APP,在APP界面上显示,可以随时掌握校车位置信息,合理安排乘车时间。
2 室内定位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
我们同样决定将在图书馆建立定位系统。传统的图书馆以提供阅读与空间使用为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为了找需要的书籍,先找到相应楼层、然后是相应的阅读室、再一排排的书架中一本本慢慢查找。虽然我们图书馆引入可以检索以及借还书本的管理系统,然而得到的只是在哪个阅读室,无法准确定位书本的位置。因此在网络发展如此蓬勃的今天,我们如何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呢?很显然,超声波室内定位技术就可以提供精准的位置信息[4]。
室内定位即在封闭的环境中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主要方式有无线通讯、超声波定位等多种技术集成形成一套室内位置定位体系,对人员、书本等在室内空间中的实时位置监控。因此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对这些人员定位、物品的监管目的,同时随着传感器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深入,室内定位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与差分GPS效果基本等同,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室内环境中实现应用,在图书馆等封闭场所是最佳的应用案例。
室内定位可以提供室内更精准的位置定位,并且显示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以及读者的用户端中,一旦室内定位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测试效果达到我们预期的成果,书架上的每一本书籍都拥有一个定位设备,这个定位设备不是单纯的条形码,而是我们寻找书籍时的导航,它可以发送自身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同时,我们利用智能设备读取书籍具置信息,并计算距离,直到我们拿到那本书籍,点击确认,一次完整的寻书程序才能结束(如图3所示)。
在此,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每本书不仅有平面上经纬度,而且有垂直面上的高度,也就是在几楼。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在地下书库中心建立一个基点,将整栋楼的高度分为九个层次,纵向位置信息由算法来计算,例如在第一层次内的纵向位置信息都属于地下书库,接着是一楼,二楼直到八楼。这样我们在寻找书籍时就方便了很多,可以直观的在智能设备上看到书籍的位置。同样,对图书的管理也简化了很多,在每本书上有自身初始的位置信息,图书管理员在整理书籍时,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直接获取此书本的应该放置的位置,可以迅速地归类,还原。而且这些定位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图书馆的自修室等地。
通过对读者需求的进一步探索,我们发现还可以记录读者经常阅读的书籍习惯以及活动路线,图书馆通过云平台可以调整藏书的购买方向以及书籍的位置。将受欢迎的书籍放在大厅或者一楼,减少读者寻找书籍的时间,同时也大大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为了更好的体现智慧校园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我们可以通过室内定位设备,当读者进入图书馆时,推送最近热门的新书,提升自身作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以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续可以提供类似论坛的讨论交流平台,让优秀的书籍不断滋养我们大学生渴望优秀的灵魂。
对于超声波定位系统,我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成为超声波,我们是听不到的。我们采用的是利用SID技术制作的超声波自动定位仪,利用超声波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来确定目标的具置。超声波频率较高,穿透力强,指向性强,能力消耗较小,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因此以上的这样特点也是我们选择在室内用超声波结合无线定位的原因。
通过对图书馆室内定位系统的探究,我们找到了在室内能实现准确定位的方案,以后需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定位系统,搭建更强大的云计算平台,为每位读者提供更加贴心的管理系统[5]。
3 进一步理解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智慧”涉及到方方面面,核心宗旨是以人为本,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将教育信息化向前推进一大步。我们涉及的智慧校园主要是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智慧校园的参考模型由下往上分为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网络层以及物联网应用层,我们研究的差分GPS定位以及结合无线与超声波的室内属于感知层。每一层都需要考虑方案的完整性以及可执行性。通过对智慧校园的探索,我们对智慧校园的理解更进一步了,我们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高校园的安全系数,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6]。
4 结语
为了实现智慧校园而建立的室外差分GPS定位系统以及室内定位系统,为智慧校园的定位寻迹提供了可靠的方案。差分GPS精度高,成本较低,可行性高。而室内定位系统结合了无线和超声波定位,成本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室内范围较小,且穿透力强,因此这种方案同样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完善智慧校园的定位系统,致力于减少误差,提供更好的定位系统的方案。在将物联网完全应用到智慧校园上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祝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黄荣怀.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_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3]张新刚,田燕.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立体防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114-119.
[4]谢刚.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 智慧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新阵地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幼儿教育信息化新典范:成长的智慧树 郑州:建立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区 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 智慧教育新范式驱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错误实验”――启迪智慧的钥匙 用实验点燃智慧的火花 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 一项富于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 智慧的物理教育:从学生自主实验入手 信息化智慧拼图 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 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研究 试论会计实验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7] [8] [9]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6] 余胜泉.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5~9.
[10] 钟义信. 高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理论的新阶段[J]. 计算机教育,2012,(18):6~11.
[11] Dey A K. Providing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Building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12] Dey A K,Abowd G D,Salber 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1,16(2):97~ 166.
[13] 陈凯泉,张凯.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J]. 远程教育杂志,2011,(5):50~57.
[14] [15] [16] [17] 贺斌,祝智庭. 学习环境给养设计研究透视[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1):30~38.
[18] [19] [20] 贺斌,薛耀锋.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21] 王觅,贺斌,祝智庭. 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 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2] [25] Millan-Almaraz J R,Torres-Pacheco I,Duarte-Galvan C,et al. FPGA-Based Wireless Smart Sensor for Real-Time Photosynthesis Monitoring[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3,(95):58~69.
[23] [26] Gorghiu L M,Gorghiu G,Dumitrescu C. Implementing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Achieved in the Frame of VccSSe Comenius 2.1. Projec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2):2952~2956.
[24] [27] Gorghiu G,Gorghiu L M,B?zoi M. Setting up of A Web Educational Video-Clips Exhibition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2):2906~2910.
[28] [33] Sládek P,Válek L P J. Remote Laboratory――New Possibility for School Experiment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2):164~167.
[29] [34] Stefanovic M. The Objectives,Architectures and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 Laboratori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9):250~262.
[30] [35] Wojciechowski R,Cellary W. Evaluation of Learners’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in ARIES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8(10):570~585.
[31] [36] Hwang G J,Yang T C,Tsai C C.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onducting Complex Science Experi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9,53(2):4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