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物技术的核心8篇

时间:2023-12-24 16:3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技术的核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技术的核心

篇1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1 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内容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如在学习植物激素时,播放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教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再如,学习细胞增殖时,可展示不同生物细胞分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过程,这样会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当然,录像和图片要精选,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与学方式,突破重

难点,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生物学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强化重点内容,进行难点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

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合,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可用Flash课件一步一步地展示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4 网络教学有利于实现互动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接触。特别是在假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学校不再有围墙,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数据库。他们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也有机会在网上接触教学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5 信息技术有利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并能提高教学

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学习,它要求信息资源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的主体解放,因而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材内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

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制作几个不同梯度的课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窗口进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用阅卷软件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统计,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每一题的得分率,选A的占多少,选B的占多少……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而教师也可以省时省力并能在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

6 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极大丰富了生物教学的手段。尤其是在生物新课标改革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6.1 不要刻意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

当前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多媒体课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实现优美的视觉效果,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演示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刻意追求视觉效果,随意在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视频、动画等,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2 不要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篇2

反思这两年多生物教学过程,时刻引起我思索的是:为什么有的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而有些课程,使用信息技术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课堂秩序混乱呢?显然,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中存在着一个“适切性”的问题。

一、内容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首先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没有适宜的内容,再好的呈现手段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选择和课程有机结合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对于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能否选择最恰当的资源来构成自己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师能否将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我总结出:最适宜的内容,总是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内容。哪些内容容易触动学生情感,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呢?我初步总结了三个原则:

(1)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是学生知道一点,但又不完全明白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平时就曾思索过,平时就想不明白,现在在课堂上出现,自然激起了强烈的兴趣,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免疫》课程中,我详细展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由于大家本来就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救人一命,但对捐献的过程和危险性存在疑问,这一知识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关注,引发了一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讨论。

(2)即使是很熟悉的教学内容,也要选择特别的角度。我在组织《免疫》一课中有关“艾滋病”的教学时,就遇到了这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当他们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艾滋病”的时候,立即表现出反感的表情。我对此早有估计,于是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那应该是高危人群吧?但是他和很多高危人群共同生活了20年,他的朋友中有80人死于艾滋病,但是他却没有被感染。甚至科学家直接将HIV病毒注射到他的血液中,他也不会得病。这个人是不是很幸运?”学生瞠目结舌,反感的表情一扫而光。接下来,我播放了自己剪辑拼接的录像片段,片断中通过介绍这种少见的情况,穿插介绍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机理、传播途径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真正高尚的东西,永远有不可抗拒的震撼效果。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课程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给学生们朗读。那隽永的文字、深沉的哲理和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情感足以折服任何心灵,大大超越了文学作品和生物学知识的范畴。课堂里回荡着少有的凝重的气氛,平时最容易嬉笑的学生也被深深感染,课后特意向我索要网址,想把文章保留下来。这一节课也因此而余韵悠长,让人铭记。

二、技术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手段有简单和复杂的区别,但在教学中绝不是越高端越好,甚至不是非用不可。

(1)简单而有效应是选择信息技术手段的原则。在一年多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POWERPNT演示文稿为主制作课件,只有在必需的时候才采用FLASH制作一些动画片断插入其中。采用POWERPNT演示文稿好处在于:操作简单,可以更改,特别适合教师资源共享。实际上,POWERPNT演示文稿使用得好,完全可以获得足够的动画和互动效果。相对地,有些教师在幻灯片的动画和音效上大做文章,结果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听起来刺耳惊心;有些教师追求课件的技术含量,用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品课件,却连推敲课程设计理念的时间都没有,实属于舍本逐末。

(2)是否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应由课程具体内容来决定。在《细菌真菌的分布》一课中,我没有使用任何多媒体技术,而是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由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效果非常突出,成为我任教以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在《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课程中,我用数码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我的实验操作过程,经过图像处理后,让学生们观看并找出操作中的错误,我还应用了POWERPNT中的触发器功能保证了信息播放时的流畅和进退自如。整个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但效果绝对是其他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三、时间上的适切性

课堂教学必须有“留白”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也要遵守人类的认知规律。

篇3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生物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生命性是高中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生物体内时刻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的各项生命活动。生物体内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都是生物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语言+板书+板画(或挂图)”来处理。将复杂的动态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张静态的图片,再通过教师仔细讲述和系统板书,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这就容易造成许多学生对这些内容望而却步。虽然经过教师反复的“冷饭重抄”,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的重点难以实现,难点难以突破,影响了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运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生命活动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进行再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这一课件的动画演示,能真实地展示出和卵细胞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其整个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减数分裂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整体概况,然后按顺序将其动态变化过程的各个时期进行慢放、定格、特写和重复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如联会、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如何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如何?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如何?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体探究和协作讨论,在平等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与内化。这样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过程的原则

教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种问题的方案,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主动性原则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注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培养学生设计课件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4.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因材使用多媒体等手段。

5.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多时空,良好的诱发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倍受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让学生去黑板比较,既检验教学效果,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要强调任务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为了“表演做秀”,而应该切实与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相整合。教师应避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华而不实的情境,应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境。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要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比如讲有丝分裂细胞各个时期变化过程,动、植物有丝分裂区别,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发生在细胞内抽象的变化表现出来,以形象、立体、生动,完整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整个动态过程。再比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后排学生往往看不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连接摄像系统,通过微机把实验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以克服后排学生观察不清的弊端。我们还可以将不完整的实验过程设置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把实验在电脑上做完整。这样就把教师个人演示实验扩展成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改革;教学环境

1、“整合”与生物学科改革

多年来学科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就生物学科来讲,许多省市都进行过各种改革的尝试,譬如一些省从九十年代初期就着手初中教材的改革,引进STS 【1】、BSCS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和推进生物学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等 【2】。近十年的教改,不能说没有成绩,一批生物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较新的理念,从而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新意的研究课和有价值的教法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改革没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甚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当时的整个环境条件有关,但主要还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重要关系的认识相对滞后。从学科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整合”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生物学是门实验科学,当今生命科学发展迅猛,生物教学随之也融入了许多研究生命本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2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案的编写从手写到键盘输入,从纯文本到多媒体,从线性结构构思到超文本结构构思。这样不仅提高了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还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从学习方式的变革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自主性学习。例如,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1.3信息技术可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关系的转变

信息技术隐蔽性的特点,可使学生将某些难于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例如,男女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就自己难于启口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查寻自身性发育过程中疑惑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中多年梦寐以求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

2、“整合”的外部条件与内在因素

专家认为: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大工程比喻为“一张桌子”,那么它需要三条腿――第一条是硬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第二条是教育素材库;第三条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素质的教师。每一条腿都是支好“整合”这张桌子的必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观念先进,它就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很传统,那么也可能素材、课件就会变为教师“电灌”的工具。由此,除了需要进一步普及计算机及其网络设施外,更需加强的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3、“整合”的实践和研究

3.1“整合”的现状

自80年代中期起,就有一些生物教师与电教教师合作,开展CAI的工作,至90年代末,很多省市和地区的学校,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出现,涌现出了一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做出了一定成绩的生物教师。但是,当前无论是计算机在教室中配置的状况还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理念和素养,都与中央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2“整合”的实践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投入到“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整合”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课从整合的角度体现了三个特点:

①将微观世界或宏观现象,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由形象信息到抽象思维的桥。

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也曾努力过,但通过实践证实,在学生人数很大的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探讨空间。

3.3“整合”的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点就是个性化,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同样也体现在教师上,包括每个教师教育活动的方法、风格以至模式。我们需要发挥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多种整合模式的设想,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分析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环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A、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环境:将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

B、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环境:按学习内容它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和开放式的网络环境。

C、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当然“整合”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既是一项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关于“整合”的各种认识,进一步理清观念,不断建设与改善环境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生物学科“整合”的实践,将会更好地推动“整合”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

生物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使抽象的、微观的生物知识呈现得更加形象、直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不仅使生物教师改进了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

一、利用信息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

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校园网上获得更多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和观点。例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的事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知道三聚氰胺和蛋白质有着相同的元素N,检测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是通过检测N的含量来间接推算的。奶粉中N含量越高,意味着蛋白质的含量就越高。三聚氰胺最大的特点是含N量很高(大约66%),这样一来,不法商家就用其冒充蛋白质了。通过资料的搜集,学生加深了对蛋白质组成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课堂的黑板、挂图显然不能激发学生太高的学习热情。利用信息技术,课前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广告、图片等,可以更好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时,教师可以播放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和宇航员太空中带回的种子发育成太空蔬菜的视频。学生对杂交水稻和太空蔬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杂交水稻和太空蔬菜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各自的看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课堂中很多生命现象、代谢途径等教师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导致学生觉得高中生物很难听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化静为动,形象直观,虚实结合,帮助学生构建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例如学习“减数分裂”的时候,书本上只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分布图,很多同学表示不能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过程,能真实地展现出和卵细胞形成的动态过程,惟妙惟肖,通俗易懂。通过动画的展示,学生了解了减数分裂过程的整体概况,然后按顺序将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慢放、定格或重复,让学生看清每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DNA的变化,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联会?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是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得将知识建构起来并内化。这样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结合,实现了生物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宏观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四、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有些实验受到时间空间或操作条件的制约,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就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教学了。例如“生物膜系统”的教学,需要认识分泌蛋白质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这个实验需要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设备也比较复杂,在中学实验室里是很难完成的。传统教学利用挂图配合教师讲解来“讲实验”,效果不理想,学生听完一头雾水。利用计算机模拟科学家的实验,形象地展示出鼠的胰腺细胞中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中出现的过程,从而理解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过程。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留下较深的映像。真是“千言万言讲不清,一用媒体就分明”。当然计算机模拟实验是要有限度的,不可过分依赖模拟,替代了学生的动手实验,生物科学毕竟是以真实的实验和学生自己探索为主。

五、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系统地复习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2-01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笔者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来制作课件,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在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课结合信息技术上效果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有些课结合信息技术上反而比传统教学效果差。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利用网络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现各种生命现象、过程和规律,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必修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蜜蜂采蜜"影音视频短片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信息传递的作用"时,除了通过信息技术Powerpoint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以外,还使用Flas软件播放"蝙蝠的回声定位""植物在光照刺激下开花"等动画,并在适当时候使用暴风影音来播放小的影音视频剪辑,如"孔雀开屏"等多彩的动态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使探究性教学顺利展开。

2.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生物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素材。

例如,《减数分裂》一课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该课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3.解释复杂的生命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述的。应用生物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

要将高中生物教学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不足,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凸显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宗旨,改善教学模式,使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使高中生物教学更为高效。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导入变得更加生动

要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情境创设,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已经能弥补这样的短板。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放映动画、资料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生物的进化时,教师可以播放《地球进化过程》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进化过程,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而在对《光合作用》进行讲解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科学家的一些实验促进学生探究大自然的热情。借助断句的放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感化,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文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讲解时,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演示,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组合定律,这样,这一章的难点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打破时空局限,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生动地模拟生物实验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而生物科学的前提就是实验。在对《神经调节》进行讲解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模拟,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人类兴奋的传导当中电荷的递质是怎样的。在实验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常常会使教学效果较为模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则可以对比结果说明原因,修正实验当中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多样误差。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复习快速而高效

在生物复习过程当中,利用计算机设备,将预备好的系统投映到大屏幕中,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并且便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讲解。在复习过程当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内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复习。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其在学习过程当中学到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将展示内容呈现到学生面前之后,学生就会根据已经学到的内容,对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侧重复习,这就提高了复习的时效性。

在对高中生物教学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自身定位,不应单纯地操作机器,将过多的时间放在电脑上,使机器代替了教师本身。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学教并重”的整合。此外,还应该增强对计算机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平辉.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优势之浅见[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篇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0华诞之际,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敬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校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校师生员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为陕西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农业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国家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跨入新的世纪,我们坚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定会将70华诞作为学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陕西省和本部地区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学,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和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为发展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衷心祝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继往开来,再创佳绩;

衷心祝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衷心祝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成功!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