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技术的核心8篇

时间:2023-12-24 16:3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技术的核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技术的核心

篇1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1 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内容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如在学习植物激素时,播放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教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再如,学习细胞增殖时,可展示不同生物细胞分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过程,这样会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当然,录像和图片要精选,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与学方式,突破重

难点,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生物学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强化重点内容,进行难点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

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合,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可用Flash课件一步一步地展示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4 网络教学有利于实现互动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接触。特别是在假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学校不再有围墙,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数据库。他们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也有机会在网上接触教学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5 信息技术有利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并能提高教学

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学习,它要求信息资源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的主体解放,因而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材内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

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制作几个不同梯度的课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窗口进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用阅卷软件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统计,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每一题的得分率,选A的占多少,选B的占多少……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而教师也可以省时省力并能在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

6 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极大丰富了生物教学的手段。尤其是在生物新课标改革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6.1 不要刻意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

当前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多媒体课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实现优美的视觉效果,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演示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刻意追求视觉效果,随意在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视频、动画等,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2 不要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篇2

反思这两年多生物教学过程,时刻引起我思索的是:为什么有的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而有些课程,使用信息技术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课堂秩序混乱呢?显然,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中存在着一个“适切性”的问题。

一、内容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首先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没有适宜的内容,再好的呈现手段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选择和课程有机结合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对于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能否选择最恰当的资源来构成自己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师能否将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我总结出:最适宜的内容,总是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内容。哪些内容容易触动学生情感,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呢?我初步总结了三个原则:

(1)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是学生知道一点,但又不完全明白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平时就曾思索过,平时就想不明白,现在在课堂上出现,自然激起了强烈的兴趣,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免疫》课程中,我详细展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由于大家本来就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救人一命,但对捐献的过程和危险性存在疑问,这一知识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关注,引发了一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讨论。

(2)即使是很熟悉的教学内容,也要选择特别的角度。我在组织《免疫》一课中有关“艾滋病”的教学时,就遇到了这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当他们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艾滋病”的时候,立即表现出反感的表情。我对此早有估计,于是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那应该是高危人群吧?但是他和很多高危人群共同生活了20年,他的朋友中有80人死于艾滋病,但是他却没有被感染。甚至科学家直接将HIV病毒注射到他的血液中,他也不会得病。这个人是不是很幸运?”学生瞠目结舌,反感的表情一扫而光。接下来,我播放了自己剪辑拼接的录像片段,片断中通过介绍这种少见的情况,穿插介绍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机理、传播途径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真正高尚的东西,永远有不可抗拒的震撼效果。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课程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给学生们朗读。那隽永的文字、深沉的哲理和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情感足以折服任何心灵,大大超越了文学作品和生物学知识的范畴。课堂里回荡着少有的凝重的气氛,平时最容易嬉笑的学生也被深深感染,课后特意向我索要网址,想把文章保留下来。这一节课也因此而余韵悠长,让人铭记。

二、技术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手段有简单和复杂的区别,但在教学中绝不是越高端越好,甚至不是非用不可。

(1)简单而有效应是选择信息技术手段的原则。在一年多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POWERPNT演示文稿为主制作课件,只有在必需的时候才采用FLASH制作一些动画片断插入其中。采用POWERPNT演示文稿好处在于:操作简单,可以更改,特别适合教师资源共享。实际上,POWERPNT演示文稿使用得好,完全可以获得足够的动画和互动效果。相对地,有些教师在幻灯片的动画和音效上大做文章,结果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听起来刺耳惊心;有些教师追求课件的技术含量,用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品课件,却连推敲课程设计理念的时间都没有,实属于舍本逐末。

(2)是否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应由课程具体内容来决定。在《细菌真菌的分布》一课中,我没有使用任何多媒体技术,而是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由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效果非常突出,成为我任教以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在《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课程中,我用数码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我的实验操作过程,经过图像处理后,让学生们观看并找出操作中的错误,我还应用了POWERPNT中的触发器功能保证了信息播放时的流畅和进退自如。整个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但效果绝对是其他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三、时间上的适切性

课堂教学必须有“留白”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也要遵守人类的认知规律。

篇3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生物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生命性是高中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生物体内时刻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的各项生命活动。生物体内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都是生物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语言+板书+板画(或挂图)”来处理。将复杂的动态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张静态的图片,再通过教师仔细讲述和系统板书,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这就容易造成许多学生对这些内容望而却步。虽然经过教师反复的“冷饭重抄”,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的重点难以实现,难点难以突破,影响了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运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生命活动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进行再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这一课件的动画演示,能真实地展示出和卵细胞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其整个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减数分裂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整体概况,然后按顺序将其动态变化过程的各个时期进行慢放、定格、特写和重复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如联会、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如何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如何?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如何?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体探究和协作讨论,在平等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与内化。这样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过程的原则

教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种问题的方案,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主动性原则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注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培养学生设计课件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4.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因材使用多媒体等手段。

5.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多时空,良好的诱发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倍受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让学生去黑板比较,既检验教学效果,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要强调任务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为了“表演做秀”,而应该切实与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相整合。教师应避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华而不实的情境,应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境。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要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比如讲有丝分裂细胞各个时期变化过程,动、植物有丝分裂区别,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发生在细胞内抽象的变化表现出来,以形象、立体、生动,完整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整个动态过程。再比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后排学生往往看不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连接摄像系统,通过微机把实验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以克服后排学生观察不清的弊端。我们还可以将不完整的实验过程设置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把实验在电脑上做完整。这样就把教师个人演示实验扩展成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教学;多媒体;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其中,生物科学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着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有效。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优势。

    一、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书本、挂图、模型等有限手段向学生传授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可以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这些资料信息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

    二、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反映的是千姿百态的生物界、变幻莫测的生物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固有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等较为枯燥、抽象、呆板,难以表现其动态变化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借助电脑、数码投影机和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工具,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精彩内容,吸引力大,渲染性强。教师向学生讲授时,还可以借助扩音系统使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若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则可欣赏性更强。

    1.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为生物教学构建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教学方法可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将得到更大的激发。

    2.使教学变得高效轻松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的事物原理,缩短了授课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利用Word写成的电子教案,只要调整一下字体大小就可以在网络平台的屏幕上一幕幕地清晰投影出来;利用简易的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标准的文字以动态的效果一幕幕地展示,需要时还可以把一些反映重点和难点的动画反复地、有选择地加以观看;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感更强,更有吸引力和渲染性;运用网页课件进行教学,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效果显着。因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可使教学变得高效轻松。

    3.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进行的是生物学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缺少独立活动的机会和独立自学的方法,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根本适应不了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和归纳,而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施生物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生物信息,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学过程的转变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改革;教学环境

1、“整合”与生物学科改革

多年来学科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就生物学科来讲,许多省市都进行过各种改革的尝试,譬如一些省从九十年代初期就着手初中教材的改革,引进STS 【1】、BSCS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和推进生物学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等 【2】。近十年的教改,不能说没有成绩,一批生物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较新的理念,从而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新意的研究课和有价值的教法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改革没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甚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当时的整个环境条件有关,但主要还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重要关系的认识相对滞后。从学科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整合”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生物学是门实验科学,当今生命科学发展迅猛,生物教学随之也融入了许多研究生命本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2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案的编写从手写到键盘输入,从纯文本到多媒体,从线性结构构思到超文本结构构思。这样不仅提高了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还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从学习方式的变革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自主性学习。例如,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1.3信息技术可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关系的转变

信息技术隐蔽性的特点,可使学生将某些难于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例如,男女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就自己难于启口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查寻自身性发育过程中疑惑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中多年梦寐以求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

2、“整合”的外部条件与内在因素

专家认为: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大工程比喻为“一张桌子”,那么它需要三条腿――第一条是硬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第二条是教育素材库;第三条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素质的教师。每一条腿都是支好“整合”这张桌子的必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观念先进,它就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很传统,那么也可能素材、课件就会变为教师“电灌”的工具。由此,除了需要进一步普及计算机及其网络设施外,更需加强的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3、“整合”的实践和研究

3.1“整合”的现状

自80年代中期起,就有一些生物教师与电教教师合作,开展CAI的工作,至90年代末,很多省市和地区的学校,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出现,涌现出了一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做出了一定成绩的生物教师。但是,当前无论是计算机在教室中配置的状况还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理念和素养,都与中央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2“整合”的实践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投入到“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整合”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课从整合的角度体现了三个特点:

①将微观世界或宏观现象,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由形象信息到抽象思维的桥。

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也曾努力过,但通过实践证实,在学生人数很大的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探讨空间。

3.3“整合”的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点就是个性化,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同样也体现在教师上,包括每个教师教育活动的方法、风格以至模式。我们需要发挥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多种整合模式的设想,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分析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环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A、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环境:将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

B、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环境:按学习内容它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和开放式的网络环境。

C、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当然“整合”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既是一项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关于“整合”的各种认识,进一步理清观念,不断建设与改善环境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生物学科“整合”的实践,将会更好地推动“整合”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2-01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笔者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来制作课件,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在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课结合信息技术上效果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有些课结合信息技术上反而比传统教学效果差。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利用网络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现各种生命现象、过程和规律,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必修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蜜蜂采蜜"影音视频短片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信息传递的作用"时,除了通过信息技术Powerpoint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以外,还使用Flas软件播放"蝙蝠的回声定位""植物在光照刺激下开花"等动画,并在适当时候使用暴风影音来播放小的影音视频剪辑,如"孔雀开屏"等多彩的动态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使探究性教学顺利展开。

2.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生物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素材。

例如,《减数分裂》一课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该课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3.解释复杂的生命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述的。应用生物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篇7

1.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2.人机关系处置失当。

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3.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实验课时,比如显微镜的观察,教师如果应用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获得切身的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件在生物课上运用最合适,效果最明显、效率最高呢?我认为有这么四类课:

一、关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教学

在学习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课件概括总结生物的形态结构,采用局部放大、闪烁等效果,可更加清晰地呈现生物体的具体结构,便于学生在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人体的结构、关节的结构、细胞的结构、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呼吸道、心脏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段。

二、关于生物体的生理过程的教学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一般不易观察,可运用一些电教媒体,模拟演示生理过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开花、传粉与受精的过程,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过程,尿的形成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等,这些过程或及其缓慢,或微观难现,无法实地观察。这时用课件既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关于生物学观点的教学

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在认识、理解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基础上,经过客观分析逐渐形成的。这类知识常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呈现,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之认同一些生物学观点。教师还可创设情境提出教学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认同某一生物学观点。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等的讲解。

四、关于复习课的教学

篇8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生物

引言: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研究生物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学科,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这门课程应该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致并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生物的教学形式都比较单一,更多是依靠教师的讲授,及时是一些需要观察和实践的环节,最多也就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无与课程建立起有效互动和联系,感受不到生物学科的真谛和内涵。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图形、动画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和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结构,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和知识探索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实际上,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细菌的繁殖、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等等,而这些内容如果仅通过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有很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说,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通常都会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和仪器设备观察的方式开展。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仪器的配备情况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因此,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的课时十分紧张,大部分时间还是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就得到了极大的凸显,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微观世界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有效增加课堂互动,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1]。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也体现出了其优势,推动了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2.1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还没有全面推行的时代,课堂教学的开展只能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教材的学习,换句话说,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学生的听觉来完成,学生首先要将所听到的信息进行记忆,再将所记忆的信息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储存,这中间要经历很多的步骤,而每一个步骤由于个体差异性都会产生一定比例的信息丢失,因此,真正能够存储到大脑中的可以被理解的信息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全程保持专注力,否则就会丢失掉一些信息。从对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情况来看,“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问题,大部分同学对于这种完全依靠听力来获取知识的方式表示了极大的质疑,他们更期待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这种需求正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时代所能够满足的,在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的授课可以借助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模式,让信息通过视觉直达大脑,更加的形象、生动,再辅以听觉,从而构造了立体化课堂教学氛围。这个时候,学习不再只是面对冰冷的文字,还增添了有温度、有情感的、动态的形式,这种视觉的冲击所带来的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2.2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上面就提到过,生物虽然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但其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和阻碍。尤其面对一些微观世界知识的时候,如果没有直观的认识,那只能依靠学生的想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没有全面融入生物课堂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仅能停留在表面。而在多媒体时代,教师的讲解可以辅以生动形象的图片,甚至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这更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这个层面,“微课”“在线沟通平台”等方式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思维能到了发展,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2.3知识面的拓展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的融合的优势还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知识库,学生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将所获取的信息在课堂进行分享和讨论,构建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性课堂,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让“教学相长”得到了充分的践行[2]。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策略

3.1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融入到视频、动画中,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尤其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变换形式的讲解方式,以更受学生喜爱和接受的角度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学习,更积极的参与和思考,动画和视频的播放让原本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初中生物中“生物和细胞”为例,这个章节的知识点包括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观察。课堂教学可以将细胞的生长过程和细胞的结构通过一个小短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视频中再配以相应的解释说明。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下子就让原本紧张的课堂氛围轻松了下来,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了解到有关细胞的知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真正的细胞结构,这样相辅相成的过程,能够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虚拟到实际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能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2“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应用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知识探索欲望的引导和激发。而“微课”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够极大扭转过去由教师把握课堂教学主动权的局面,从而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得以唤起,思维得以发展。“微课”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提前将下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课件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自主学习,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记录,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也让课堂的互动和教学更加高效。以“人体的营养”为例,这是一节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均衡饮食、绿色生活也是现代人所提倡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包括“饮食中的营养物质都包括什么,不同的营养物质所起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提示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网络等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查找和学习,从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可以通过观看教师所提供的课件,还可以通过沟通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最终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来分享对这个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疑问,共其他同学参考,针对问题,大家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再针对同学的分享进行指导,从而构建高效、互动、开放性的课堂[3]。

3.3信息技术提升实验效果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无论是细胞的分裂过程、血液的流动过程、细菌的繁殖等等都是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才得出的结论。甚至可以说,生物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对于生物学习来说,同样离不开实验现象的观察,很多的知识点也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但是,考虑到实验器械、装置和实验过程的限制以及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很多的实验是无法开展的,及时能够开展,也由于收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实验精度,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导致实验原本应该体现出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进行还原和呈现,并且能够反复播出,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甚至体验到参与实验的感觉。比如“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这个实验一般需要2周的时间,实验过程较长,同样需要经历较长实验周期的还有“探究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这个实验,相对于第一个实验,后一个实验所需的条件更加多,同样不容易实现。而针对这类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过程以多媒体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便播放视频边进行实验过程的讲解,最终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和细节。这种实验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反复进行回放,还可以对细节进行慢放,甚至可以实现学生课下对实验过程的复习,这样以来,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实验在生物学习中的价值也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