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产品的商业模式8篇

时间:2023-12-22 15:1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产品的商业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的商业模式

篇1

[关键词] 农超对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5

[中图分类号] F7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0- 03

0 引 言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情况逐渐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供过于求。在农蔬产品的生产需求关系上,也表现为各个大中型生产销售企业开始全面向供应链的中下游转移,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对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流通环节太多成为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农超对接”可以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给农民、消费者、超市都带来更多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很大,所以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正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 发展进程

1.1 定义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民或者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的法人代表签订双方都同意的一种协议,由农民向超市直接销售农蔬产品的新型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流通模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给农民提供一种先进的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将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农民的供应连接起来,建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产供应相一致的供应链,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个层级的共赢。我们只有让农村的生产与城市的需求直接对接,城市需要什么,农村就生产什么,这样才能避免供需矛盾的产生与农蔬产品价格的剧烈浮动,又能减少农产品的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1.2 发展情况

在国外,“农超对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超市里约80%的农产品都来自“农超对接”,而我国只有15%左右。我国的“农超对接”自开展以来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也表明我国在“农超对接”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各个大型的连锁超市也在积极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连锁超市+ 专业农民合作社+农民”是我国有关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支持“农超对接”发展的主要商业模式。自从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开展以来,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达到规模以上的连锁超市已经超过850家,拉动就业人口超过200万人,与连锁超市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已经突破15 000 个,总的参加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展以来,虽然在减少销售成本、满足市场需求等一些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和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国“农超对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农超对接”发展速度缓慢,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偏小而承担的成本又偏高;②“农超对接”的现代化程度和集中度低,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规模意识不强,生产过于分散;③由于超市对于农产品的准入政策制订得不够灵活,降低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

2.1 合作社的因素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主要是通过合作社间接地和超市发生联系。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具有诸如知识和信息溢出、中间投入品的专门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广泛的正面效应 。但是,“农超对接”对农民合作社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仍然有非常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普通投资者,不能如愿以偿地参加到“农超对接”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专业人才不足、发现速度慢、科技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对“农超对接”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流通环节的货物损失依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资金方面的原因。专业农民合作社大多数都属于小微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导致现金流不稳定。很多大中型连锁超市的货款最快要半个月后才能结账,有的甚至是一个月,这就导致了合作社的资金链时刻都处在断裂的边缘。这是“农超对接”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②成本方面的原因。农产品销售最大的成本来自运输,几乎有60%的成本都来自于运输,所以农业合作社一定要扩大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增加农产品的运输量,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才能稀释掉高昂的运输成本,而少量运输农产品显然运费是非常昂贵的,甚至是奢侈的。如果农业合作社仍然是小规模、分散地运营,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为他人做嫁衣。这便意味着“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销量和种植规模的均衡问题,要尝试进行规模化种植。

2.2 农户的因素

农户的集中化和规模化水平太低,无论是从种植品种上看,还是从种植数量上来看,都过于分散。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规模化,必须保证不能出现脱销的情况,但是我国的农蔬产品生产仍然以分散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肯定会阻碍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拖慢“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农蔬产品的检查过于严格,也导致了农民对“农超对接”这种销售模式和流通模式积极性较低,最终导致农户能够提供的产品品种很少,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规模化被大大地降低,不能有效地满足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供应需求。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保守、缺乏品牌意识、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3 超市的因素

主要是:①由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投入的成本太高,导致一些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早期的投入成本太大,再加上房租、地租,人工成本、利润等各方面的考虑,导致了很多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望而却步;②由于连锁超市进入的要求和标准太高,一些专业合作社除非种植规模、知名度都非常大,而且产品质量极佳,否则就不要妄想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的销售专柜。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旦遇到各种节日,各个连锁超市会搞各种特价促销活动,农民就必须进行配合,然而在这种时候,如果产品利润率低,搞不好就会赔钱。因此,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对于农产品的采购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各种农蔬产品的外形要求,销售给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必须要长得相当“美美哒”,不能长得太“奇葩”;③由于很多大型连锁超市对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种植面积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对农蔬产品的级别和规格也有精确的标准和要求,而且要求农民在提供一种知名品种的同时还要提供其他种类的农产品,这样给农民的种植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发展的机制

在“农超对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既要保证农户的利益,又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对各级政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目前的国情来看,任何事物如果想要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都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各个连锁超市现在经营农产品的水平还很低,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技术还没有掌握,农业生产还是没有解决分散化的“老大难”问题,这样就导致了效率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没有效率,利润就更加无处着手。另外,已经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和倾斜政策也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所以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对于政府来说,其扶持政策发展的方向应倾向于专业农业合作社发展上,帮助农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大型集散流通中心。

3.2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个连锁超市的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在财政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为了确保这些巨大的支持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这些支持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监管,以保证其利用的效率。

3.3 加强科技投入与完善人才保障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再也不是资金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人才与技术有了,资金与产品自然也就有了。为了更好地与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合作,专业农民合作社必须快速做出改变,改变自身固有的一些致命的弱点,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生存的农蔬产品的质量,积极提高自己经营与管理的水平,而人才的拥有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专业性人才短缺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导致了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中非常被动。一方面,在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更是不懂。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人才,包括财务和销售等各种人才。因此,为“农超对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3.4 完善金融和保险政策

如果想更好地发展“农超对接”,必须要积极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保险等政策。在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如果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进行不下去,因为农民和合作社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险服务在“农超对接”中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产品的生产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没有保险服务,农民在遇到灾难性天气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承受巨大的损失,这会非常大地降低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热情。只有当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同时被准确地运用到“农超对接”中,“农超对接”才会顺利地发展下去。

4 结 论

我国的“农超对接”起步较晚,目前存在发展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合作社、农民、超市3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应从发展机制、资金保障、人才与科技的支持等几方面,多管齐下地来促进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如果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能够很好地发展,那么我国的“三农”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定寰,张国材.农超对接的模式与意义[J].农村百事通,2010(14):4-6.

[2]徐刚.现代农业新引擎――我国“农超对接”开展情况综述[J].农村经

营管理,2010(4):11-25.

篇2

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农产品企业并不具备品牌化的资源与能力,改变包装、产品概念并不能改变企业的真正困境,因为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市场的渠道建设问题。

好想你枣业,走出了一条依靠单一品类的系列化产品进行渠道品牌运作的案例。好想你连锁专卖店,走出郑州,依托河南,走向了全国。

沙县小吃,将整个沙县人变成了遍布全国的餐饮零售店经营者,当地的沙县小吃协会以输出品牌与原料等提供服务与管理,除当年的温州商人之外,沙县创造了中国区域特色走向全国的成功案例。

而阳澄湖大闸蟹,建立起专卖店、机场零售终端、超市专柜、网上订购的立体销售渠道,产品价格比普通大闸蟹高出三倍以上,还供不应求。

因此,农产品企业必须认识到,渠道打通了,才是产品价格提升、销路提升、品牌建立的根本保障!

2.推动渠道建设的两种力量——推力和拉力

如何从好产品到好市场呢?

产品要想实现销售,除了本身的价值要有差异,并让消费者接受以外,第二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消费者购买方便。如何实现消费者购买的方便呢?这就需要有推力和拉力。

推力就是给经销商一个购买产品的理由,促进经销商将产品摆放到终端,这叫推力。拉力就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让消费者信任,这就是拉力。其实让产品进入商超,仅仅是推力,让消费者见到产品了。但是消费者见到了产品不一定会购买,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购买理由。

3.渠道创新

(1)渠道品牌的崛起。渠道品牌规避了食品传统渠道(卖场/便利店等终端店、分销批发商),以自建+加盟连锁模式建立品牌,如:来伊份的休闲食品零售连锁专卖店;好想你的大枣系列产品连锁专卖店;新润一品的特色农产品零售连锁专卖店。

这些渠道品牌的意义是,以渠道品牌驾驭生产商产品,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以渠道品牌整合产品”的商业模式,认为这种流通反控上游的商业模式,或许将是农产品下一步值得借鉴探索的重要商业模式。

篇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努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最近,我们对上海“货通天下”农商产业联盟进行了调研,发现它通过搭建集网上交易、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农商企业间紧密合作的产业联盟,比较有效地整合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并倒逼农产品标准、冷链物流、安全追溯体系等的建设,对农产品流通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农商产业联盟的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减少了流通环节,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鼓励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总量已有3万多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约有3000家,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据调查,B2C模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将生鲜类农产品物流成本降到25%-40%。但相对于服装、电子产品5%左右的物流成本而言,仍然较高。主要原因是:商业模式仍不完善,以信息查询和为主,在货源保障、产销对接、质量控制、物流成本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整合农产品供应链和价值链,严重制约了发展空间。据了解,生鲜电商市场渗透率仅为1%,市场拓展潜力极大。

农商产业联盟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它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构建农产品大流通体系的成功经验,强调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以产业联盟形式建立农产品供应商、采购商、农联组织、农业协会和涉农服务机构之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依托集交易撮合、信息查询、委托采购、拍卖招标、网上结算、物流管理、品质评定和折扣管理、第三方审核仲裁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高效运作,并以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为保障,从而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也被称为“BAB模式”(Business Agent Business),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的一种形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一模式中,产业联盟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了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通过联盟平台组织会员,实现销售型“大企业”和生产型“小农户”的产销对接。在严格的资信认定基础上,产业联盟吸纳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生产能力的农产品供应商(包括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和占有一定市场、经营业绩良好、具有诚信声誉的农产品采购商(包括加工企业、餐饮集团和流通企业等)成为交易会员。交易会员须遵守联盟章程和相关交易规则,享有相应的交易权利和义务。产业联盟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公益性社会团体,坚持非营利导向,按照“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的原则,适当收取交易服务费(每笔成交额的1-3%)并接受会员大会监督审核。产业联盟作为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组织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经济协同、项目合作、投资融资、联谊互动等活动,推动形成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是通过交易平台运营管理,有效匹配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电子交易平台是农商产业联盟BAB模式的核心。与一般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不同,农商产业联盟的交易平台运营建立在相对稳定的会员合作关系基础之上,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现货交易和网络交易的有机结合,具有连锁现货交易和电子商务展示直销平台的双重功能。在实际交易中,平台不仅能够为供需双方意向提供订单撮合、拍卖销售、委托采购、支付结算等交易服务,而且还根据销售方需求建立了一套农产品的品质标准、质量检验、缺陷折扣的交易流程。对于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争议纠纷,以交易规则和公平合作为基准,推行联盟内的第三方评估仲裁。这些规则和流程设计,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保障产品品质、控制违约风险,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特别是降低传统以庞大采购员队伍为基础的高交易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整合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依托联盟会员和交易平台,农商产业联盟不断拓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例如,在种养加工环节,产业联盟定向为会员企业提供农产品信息、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农资保障、管理咨询等服务。在物流配送环节,产业联盟致力于打造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向会员企业提供标准化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智能配送服务。针对农产品采购的季节性、波动性的特点,产业联盟以交易平台采购订单资金沉淀为基础,整合社会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会员企业发展短期定向融资服务,既可以解决农商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问题,也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投融资渠道。

自2014年下半年“货通天下”农商产业联盟电子交易平台正式上线以来,已拥有正式会员近2000家,另有3000多家企业的会员资格待审核通过。交易品种涵盖农产品10大类2900余种,累计实现交易额3.5亿元,意向订单10余亿元。交易平台会员(包括供应商和采购商)分布在河北、辽宁、山东、浙江、安徽、上海、福建、四川、陕西、新疆及台湾等10余个省份,涉及农民联合社、民企、国企、央企及外资、台资企业,覆盖种养殖、生产加工、餐饮、内贸外贸及金融保险等五大产业链节点,包括百胜集团(必胜客、小肥羊)、海底捞、真功夫、永和大王等餐饮百强企业,以及中储粮、中农发、北大荒、卓信等粮食十强企业。目前,正在匹配的年度采购需求总额超过50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农商产业联盟的商业模式创新

农商产业联盟模式不仅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种创新,而且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特别是在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具体体现在:

首先,有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农商产业联盟的核心在于BAB的电子商务模式。与一般的B2B模式不同,BAB模式通过企业间具有公信力、约束力的资源联盟与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机结合,把身份认证、信用评估、信息服务、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三流合一”,解决了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换问题,是一种升级版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更有保障的服务环境,有助于更大程度地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在农商产业联盟模式中,作为供应商的农场、种养殖基地、农联组织、加工企业和作为采购商的餐饮、食品、贸易企业,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以诚信自律、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高效运作、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保障,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从而在一体化平台上实现了农产品种植、加工、交易、仓储、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农商企业间的战略协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形成农产品大流通格局,这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其次,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国农业具有“小生产、大流通”的特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滞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商产业联盟模式中,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如农场、基地、农业协会、农联组织等,是产业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产业联盟按照销售商采购订单的数量、品质等需求,向农业合作组织提交订单,对接了产销双方,通过订单农业推动了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局部地区经营规模化,有利于稳定生产和价格。

第三,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农产品品种繁多、鉴别复杂,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难以全面覆盖,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的积极作用,形成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在农商产业联盟模式中,建立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是交易平台运作的保障。产业联盟以交易会员提交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为基础,结合产品特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等,制定产品品质标准,经供需双方认可后执行,并作为品质检验、缺陷折扣和争议仲裁的依据。这一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是在实际市场交易中充分博弈、不断完善形成的,是对国家标准的有益补充;同时,通过产业联盟的影响和约束,促进品质标准在生产环节的贯彻实施,有助于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快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制度。

第四,有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率的有力支撑。在农商产业联盟模式中,社会化服务是其维系联盟会员战略合作关系、提高联盟运转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体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会员普遍提供的公益,如网上交易、信息、技术服务等,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对于会员企业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率、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十分必要;另一种是增值,根据会员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商业原则提供的衍生服务,如管理咨询、物流配送、融资服务等,对于提高会员企业的竞争能力、推动产业联盟的发展壮大具有积极意义。这两种社会化服务都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和流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商产业联盟了解会员企业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是其商业模式生命力的一个方面。

总之,农商产业联盟所探索建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适应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性和典型性。当然,这一模式仍处在发展创建的初级阶段,其前景和成效还有待持续观察、跟踪研究,不断总结完善。

政策建议

农商产业联盟模式的发展,对于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促进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角度,建议:

一是重视产业联盟对整合农业产业链、提高流通效率的积极作用,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农商产业联盟模式是随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出现的升级版商业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益、拓展性强等特点,能够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具有紧密利益关系的合作网络,从而加快产业链的整合进程。应充分肯定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依据自身优势,以产业联盟等模式整合农业产业链。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等发展规划中,关注农商产业联盟BAB模式,将其作为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试点,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融资担保、物流设施建设、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是明确农商产业联盟的公益性行业组织性质。目前,中国对产业联盟的法律性质界定尚不明确。从业务特点来看,农商产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企业自愿参与而形成的一种互助协作型组织,具有非营利、公益性特点。农商产业联盟目前为一般社团法人,开展跨区域业务受到制约,公信力有待提升,履行职能的法律基础尚不清晰。建议有关部门明确农商产业联盟的公益性行业组织性质,并参照行业协会的管理办法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指导其规范、健康发展。

篇4

(讯)1、渠道变革型—农产品电商(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生鲜电商类:本来生活网、沱沱工社、电果网。农产品流通类:农产品(000061)打造农产品B2B交易平台。

2、产业链大数据型—大北农(002385)(大数据思维)基于产业链集聚养殖大数据,发育新商业模式。

3、专业合作社服务商—云华农汇网(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打造透明农业合作社组织,创新农村信用体系

4、智慧农业型-农业物联网试点(社会化思维)农业物联网的有益尝试

5、“农消”对接—创新营销手段(小而美、大地商业)(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的联接问题、养殖企业与终端联接问题(来源:银河证券 文/吴立)

篇5

关键词:国内农产品企业 营销模式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农产品企业中,有发展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建设强势终端的膳博士,构建直销系统的优菜网,建立高标准的有机生态农业有机农庄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出发点,都来源于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生产+加工+直销的经营模式,农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建立基地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派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将农户收获的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销往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机关学校等机构,以及企业自己创建的生鲜超市等,规模扩大后产品可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订单销售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及店铺、员工费用,直面零售端的营销模式。

一、传统模式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企业传统模式相对于电商模式发展更成熟,消费群体更稳定,简单地以传统配送的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打开市场并不现实。这种模式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立品牌。现在早已不是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时代了,企业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更富竞争力。品牌首先来源于品质。“伊都菜彩”是日本九州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直销店,它最大的卖点就是绝对保证产品的安全、新鲜,采用食品安全责任制,定期对产品品质安全进行检验,通过生产者设立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保险,并且各家农户的产品都上印有他们的姓名、电话,以此来加强农户对产品的生产责任心。这些措施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其品质和新鲜度,因此也打响了“伊都菜彩”这个品牌。除了产品品质,安全的运输保管,准确快速的派送,丰富的产品品种等都是企业品质建设的途径。因而,农产品企业需要狠抓品质为发展根本,此后再从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方面进行品牌的外在形象塑造。

2.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物流环节,成熟的冷物链技术不仅能降低损耗,节省成本,还可大幅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便于企业把控市场价格,获得更高利润。据统计,我国的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5%,每年的损耗量超过8000万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品的损耗率平均仅为5%左右,这背后靠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支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蔬菜物流形成了一条冷链,从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始终保证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温条件。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在生产环节,山东寿光在蔬菜棚里使用物联网技术,利用遥感设备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含水率等信息,通过移动设备把这些信息传输到工作台,实时分析大棚的状况指导种植。这套技术在为企业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更精准地把控产品数量、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3.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存靠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农产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而国外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平台。这类企业运用大量的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连锁超市的库存安全报警系统,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产品的准确订单,企业根据订单数,通知每天需要多少流水线工人,确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从生产点运送多少产品,需要多少时间生产,需要多少部配送车辆才能按时按点配送等。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配送精准,企业也不会出现生产浪费的情况,消费者也能在24小时内可以将新鲜的食品端上自己的餐桌。有需求就有市场,消费者有快速获取商品的需求,企业就有必要去改善管理满足这种需求。

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1.渠道拓展。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本身保存期短、易损耗变质,加上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成本很高,要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规模取胜。据武汉家事易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该公司目前的电商资金投入来看,每天订单达到8000单的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目前家事易每天的成交量平均仅约为5500单,根本无法达到盈利状态。所以发展电商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拓展渠道,扩大市场,才可能获取更高利润。

“千岛湖渔业”特供餐饮店,“阳澄湖大闸蟹”建立了机场零售终端,都是成功拓展渠道的例子,但并不适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直面零售终端的消费对象,因而渠道拓展必须偏重于网络零售。除了广告宣传,配套设施的配置也是重点。例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除了与公共自行车亭合作进行广告宣传,还在社区建立了便利服务站和社区实体店,为网络消费者提供固定的取货点;家事易公司受超市存物柜启发创造性地开展电子菜箱配送系统,与小区物业协商,上缴物业费在小区安装电子菜箱,形成终端网络,小区居民可在在网站上拣菜下订单后,利用会员卡或短信收到的密码直接去电子菜箱取货,很大程度地简化了快递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过程。这些配套设施就在消费者身边,消费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电商的优势。

渠道拓展也要考虑拓展对象。农产品电商的产品相对来说更适合喜欢“宅生活”的年轻人、上班族,他们很少有时间买菜,即便去了超市也很难买到新鲜菜,企业要考虑到拓展渠道的成本,就必须从这类特殊的消费对象入手进行。除了本地市场,企业还可以发展异地市场,当拓展到全国和国外的市场时,企业不定只能自己去打开异地市场,也可以通过输出、扩散先进的商业模式、专卖技术使用权、寻找加盟商等途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更大幅度地开拓市场。

2.产品聚焦。产品必须有对应的消费群才能生存,也就是产品聚焦。很多企业认为,生产的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多。阿尔·里斯说过“市场是不讲逻辑的,你要做的是如何控制消费者的心智,不能什么东西都卖,而应该让消费者聚焦到某一个点上去吸收”。一般的烟草公司会把男女消费者都作为消费对象来开发产品,而万宝路的产品只针对男性,除一般男性外还包括牛仔。现在,万宝路成为了美国市场上最大的烟草销售公司,它所做的就是把消费对象聚焦到某一类人,聚焦生产符合这一类人“胃口”的产品。同样,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消费对象很明显,集中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年轻人,农产品企业推出的网上销售产品要符合这类特殊人群的“胃口”才有市场。目前,市场上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可直接烹饪的盒装速冻菜肴,针对发胖人群推出的瘦身菜肴,针对孕妇的营养菜肴等,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进行产品聚焦的发展趋势。

3.结合现代化物流。相对于传统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其特定的消费人群需要有品质的农产品配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农产品速递平台,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商品采购、加工,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和客户自行提取等各个环节高度信息化,并随时与中央数据库交换信息,从采购到配送,使整个物流链都完成信息覆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高效率配送。由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推广,现代化物流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必不可少的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操作中推行应用,包括电商平台系统,仓储系统,电子标签分拣系统,物流系统,ERP系统等等。

结束语:农产品企业的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随之滋生出一系列高效率的新型模式,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也确保了企业的利润。当然,并不是国外所有的模式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市场的特点,分析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奋勇直追。

参考文献:

[1]郭永宏,文化传播与营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2]刘真真,电子菜箱:生鲜电商突围的法宝[J],支点,2013年2月

[3]杨萍,聚焦是营销成功的关键[J],支点,2013年4月

[4]史贤龙,农产品企业如何走出商业模式的战略误区?[J],价值中国,2010年12月

[5]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月

[6]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前提及物流模式选择——以山东寿光蔬菜业为主要分析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篇6

1关于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研究

业务模式[2]源于英文“BusinessModel”,该术语在中文中有多种翻译方法,例如商业模式、商务模式、经营模式、业务模式等,或者最简单的方法是称之为“模式”。本文采用了业务模式的翻译。翻译方法的不同,其实反映了对于业务模式的不同理解。以现在查阅和掌握的文献来看,即使在英文中都使用“BusinessModel”的人,对其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

1.1国外学者与机构对业务模式的研究

[3]Rappa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业务模式的定义,认为业务模式就是企业一种如何产生收益并且维持生存、发展而开展业务的方法。同时,Rappa认为,业务模式也是企业确定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赚取利润的一种做法。Rappa同时承认,在电子商务领域,关于业务模式的探讨还远远不够。Afuah认为,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就是一个公司利用互联网持续赚钱的能力。欧洲学者PualTimmerS认为,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详细描述:

l)首先是对一种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活动以及它们在整个商业运作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

2)其次是对不同商业活动参与者的潜在收益的描述;

3)明确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

4)在3)的基础上评价本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能力;

5)分析竞争态势,定义公司的竞争者及潜在竞争者;

6)制定竞争战略,并藉此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AllanAfuah和ChsriotPheLTucci博士认为,商务模式具体体现了公司现在如何获利,以及在未来长时间内的计划。它可以归结概括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价值、规模、收入来源、定价、关联活动、整合运作、各种能力、持久性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环节和系统的“动力机制”。美国“网络就是组织”认为,业务模式包括:l)电子商店———作为买卖发生的场所,能够从传统的销售渠道中取得价值;2)信自、中介———是内容、信息、知识及经验的商,能够在特定电子商务领域增加价值;3)信用中介———可以在买卖双方之间建立信用;4)电子商务实施者———为其他电子商店或信自、中介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以使电子商务进行得更好;5)基础设施供应商———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的基础设施组织到一起的商业集合体。可见该组织是从电子商务中的组织形态及其作用来定义和划分业务模式的。

1.2国内学者对业务模式的研究

[4]关丁业务模式,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现选取其中较有影响者加以介绍和讨论。荆林波所用的概念是“商业模式”。他认为,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从事某一领域经营的市场定位和赢利日标,以及为了满足目标顾客群体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整体的战略如合。荆林波列举了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几种定义,然后着重从B2B和B2C两个角度对业务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荆林波把B2B分成7种模式:l)目录模式;2)兼营模式,既可做B2B又可做B2C的模式:3)政府采购和公司采购模式;4)供应链模式;5)中介服务模式;6)少拍卖模式;7)交换模式。荆林波的一个理论贡献在于把业务模式分为2个变迁阶段:第1阶段为按照传统业态的延伸,主要是指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各种传统业态把业务延伸到网上;第2阶段为真正的电子商务阶段,按照门户网站B2C模式、B2B模式的轨迹发展。荆林波还认为,过去“烧钱”的模式逐步让位于“赚钱”的模式,让位于中国日前有待解决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银行中介服务、供应链服务、商务平台设计与开发,最后到ERP的整合。只有建设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只有对传统产业彻底改造,才能为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基础。1.3对上述研究观点的归纳和评价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对电子商务模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

l)基于价值链的分类[5]PaulTimmerS提出的分类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也考虑到了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大小。按照这种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和其他服务等11类。袁清龙、吴清烈在系统论和价值链整合的基础上,把电子商务分为10种业务模式:①网上黄页;②电子商店;③电子采购;④电子购物中心;⑤电子拍卖;⑥虚拟社区;⑦第二方交易市场;⑧价值链整合;⑨价值链服务提供商;⑩信息中介等。

2)混合分类MihcaelRaPPa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经纪商、广告商、信息中介商、销售商、制造商、社区服务提供商、内容订阅服务提供商、效用服务提供商、合作附属商务模式等九大类。其中经济商又可以分为买/卖配送、市场交易、商业贸易社区、购买者集合、经销商、虚拟商城、后中介商、拍卖经纪人、反向拍卖经纪商、分类广告、搜索等11种。广告商又可以分为个性化门户网站、专门化门户网站、注意力/刺激性营销、免费模式、廉价商店等5种。吕本富和张鹏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B2B、网上金融、网上销售、网上拍卖/买、网络软服务、网络硬服务、数字商品提供者、技术创新、内容服务、网络门户、网上社区、旁观者等12种。其中对B2B模式根据职能划分为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类型:网上金融模式根据金融领域又划分为网络证券、网络银行、网上保险、个人理财、风险资本等类型。3)基于B2B和B2C的分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对B2B和B2C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6]。按照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将B2C模式分为电子经纪、电子直销、电子零售、远程教育、网上预定、网上发行、网上金融等7类。将B2B模式分为名录模式、B2B和B2C兼营模式、政府采购和公司采购、供应链模式、中介服务模式、拍卖模式、交换模式等7类。其中中介服务模式义可以细分为信息中介模式、CA中介服务、网络服务模式、银行中介服务等4种。2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7],是指在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经贸活动中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在中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也出现了许多反应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特点的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

2.1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与电子商务的适应性

研究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作用和适应性。

1)农产品交易链及其流通环节多。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有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甚至多种成分的中间商存在。而电子商务能够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使农产品贸易效率更高。

2)农产品交易不规范。由于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而电子商务中大量使用标准合同和文本,以及对交易的流程有明确的规定,以提高农产品贸易的规范性。3)农产品交易的对称性较差。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各自掌握的信息量不同,部分大企业所掌握的信息远比一般农户掌握的全面,使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而电子商务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将使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4)农产品交易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在整个农产品成本中,生产成本很低,但在各环节中都给农产品贸易增添很多成本,使初级生产者所能获得的利润很低。另外由于农产品价值重晕比低,造成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高,销售成本高而电子商务可用来减少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5)农产品交易量大。在大型批发和零售市场,农产品交易的数量大,次数多,每周甚至每天都必须交易。交易规模为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机会,而电子商务能给农产品贸易提供商流,物流等众多便利。

6)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快。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另外,农产品的产销变化非常快,交易对象和主体经常置换,需要不断搜寻新的更合适的交易对象。通过电子商务以创造全国性的市场,以帮助农产品企业更好的掌握市场脉搏,抓住商机,及时反应价格的变化。7)农产品的季节性强。因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在运输、储存、销售中常易腐烂、发霉,极易造成损失,所以农产品在销代时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快速交易。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寻求供求信息,快速地完成信息搜寻、网上交易和配送安排。8)农产品的区域性分布。不同的农产品有其最适合生长的地带,故生产的地域性强,这造成农产品分布不均衡。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创造全国性的统一市场,甚至同全球农贸市场接轨,以帮助农产品企业利用地域更好地抓住商机。

2.2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结合近年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践,归纳出以下7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8]:1)目录模式,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网上黄页;2)信自、中介;3)虚拟社区;4)电子商店;5)电子采购;6)价值链整合;7)第三方交易市场。以上7种模式可以分为3类:第1类是初级模式,包括目录模式、信息、中介模式、虚拟社区模式。其共同点是不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而是为农产品网上实物交易提供服务。第2类是高级模式,包括电子商店模式、电子采购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其共同点是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第3类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不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解决或缓解了目前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因此有不同的网络适应性:价值链整合和第二方交易市场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交易环一节过多的问题;信息的畅通、透明能够规范交易各方的行为,网上商店、电子采购、价值链整合、第二方交易市场4种模式中规范的交易流程、科学的交易方式能够减少传统交易中存在的交易不规范的顽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7种主要模式都具备信息的收集、功能,并且采用这些模式的企业为了聚集人气和提供完善的服务,都加强了信息的服务能力,使参与者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相关交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中介模式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中收集信息的成本;电子商店、电子采购、价值链整合、第二方交易市场能分别不同程度减低交易成本;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通过有效的网络交易手段及和约交易,能够减少交易的波动幅度:同时,针对农产品交易量大、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根据中国现阶段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电子商务的适应性,进行匹配分析[9]可以看出:

1)根据日前中国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目录、信息、中介、虚拟社区等以信自、服务为主的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目前这些模式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

2)农产品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首先需要在网上展列所经营的产品,必然应用网上商店模式。一般来讲,农产品企业开展网上采购之前,都会建立自己的网上采购系统,在网上向自身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因此往往农产品企业也采用电子采购业务模式。

篇7

6月18日上午,福建省农业厅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海峡品牌农业发展论坛暨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仪式。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省农业厅厅长张立先以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领导,各设区市农办领导,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代表共400多人出席了仪式。张立先厅长致辞欢迎到会嘉宾和代表,并介绍了福建品牌农业发展情况,陈荣凯副省长对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进行了授牌,来自海峡两岸的3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活动期间,省政府和省直部门领导还对新增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进行了授牌。

该活动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重要活动内容,以“品牌农业助推中国梦”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台湾农业品牌”、“产业集群联合发展战略”、“品牌农业未来发展30年”等议题,为农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了许多建议。

据悉,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是以品牌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商业综合体,总规模12万平方米,集福建八闽大地九地市、台湾、外省市、国际等多元版块,聚吃喝游乐购一体,把“家乡味道、特产殿堂”精彩展现。该项目实现了众多突破,在规模上为国内最大、亚洲一流;在产品结构上,它率先采取了品牌农产品竞标入驻制,以农业龙头的品牌产品为主力,集合“名、特、优、新”品牌,是品牌化程度最高、产品品质最优、品类最丰富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在商业功能上,它采取“展会营销、电商平台、物流口岸”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集聚了国内最前沿的商业配套服务技术。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发展壮大,其“福建名片”的效应将日益突出,若充分借鉴美国IT业硅谷、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义乌、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集聚效应的成功经验,或将破解中国农业品牌碎片化问题,并形成中国品牌农业集聚的新平台、新力量、新现象。

据海峡特产城董事长高晨生介绍,该项目每年将承担起百亿级的品牌农产品交易量,将成为中国品牌特产的贸易新枢纽,展示海峡两岸品牌与高优农业形象的新名片、龙头名企的新窗口、品牌成长的孵化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将在福州打造永不落幕的品牌农业博览会。

篇8

然而不经意间,农业领域也吹起了互联网的春风,从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To C生鲜电商,到美菜、链农等To B食材供应商,再到农商1号、田田圈等农资电商,以及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亩田,明显地感觉到创业者们和资本在快速地向农业互联网领域聚集,尤其是最近,各FA平台上出现的农业互联网创业项目越来越多。

“互联网+”时代,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农业领域的投资机会。这样一个需求稳定的万亿级市场,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但同时又是信息化最落后的地方,谁都能意识到这里面有多大的互联网改造潜力。不过,农业互联网与城市互联网相比也有其十分独特的属性,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许还没有做好功课,便被大风推到了跟前。笔者在此整理一下几年来的体会与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帮助初入农业互联网的投资&创业的伙伴们迅速认知这里面的“道道”。

大体上,可以从“进城”和“下乡”两条主线来分析农业互联网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一、“进城”——农业互联网之“农产品进城

“进城”主要是指“农产品进城”,“农产品进城”核心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问题。农产品流通又可分为“产地——销地”的大流通和“销地——最终用户”的小流通。围绕着这两种流通产生了如下几种商业模式,其中农产品B2B平台是大流通,生鲜电商(To C)和食材供应平台(To B)是小流通。

农产品B2B平台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压缩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两头散的特点,这一模式理论上应能产生多个大型的平台企业,值得期待。目前多数平台企业仍处于起步期,如果仅仅靠补贴引导贸易商之间的交易到平台上,而没有其他更多的衍生模式,价值创造有限。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方向应是上游尽可能贴近产地,下游尽可能贴近终端客户,依靠环节缩短和规模优势创造的价值来持久黏住客户。

生鲜电商(To C)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利用高效的供应链完成高质量的交付。从易果网开始,生鲜电商发展近10年,至今仍没有产生出让人期待的大企业。笔者认为,核心难题还是物流成本太高。单均物流成本高决定了生鲜电商平台只能提供价格昂贵的中高端食材来覆盖(按照测算,客单价需达到200元以上),这较大的地限制了其市场规模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纯线上的生鲜电商企业恐怕只能成为小而美的电商平台。这方面美国的标杆企业是Fresh direct。但近两年,在O2O的大潮下,生鲜电商也开始了进军社区的进程。据笔者测算,通过社区店的设立,能大大降低生鲜的配送成本,并满足体验需求,因而使得大众生鲜食材配送成为可能。在这个领域,本来生活、闪电侠、十五分钟等企业都在探索,沿着这一方向,笔者认为也许未来能产生巨头企业。

食材供应平台(To B)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其价值在于提升餐饮食材市内交付的供应链效率。食材供应平台又可细分为自建供应链的“类京东”模式和整合传统批发商进行配送的“类淘宝“模式。前者有美菜、链农,后者有天平派、鲜供社等。

未来发展趋势:“类京东”和“类淘宝”两类模式未来也许会,互为补充。不管哪类模式,由于仅改善食材市内交付的效率,笔者认为其价值创造仍有限,未来的发展方向恐怕必须要往上游走,通过做大规模后往产地拿货,在产地进行分级,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下乡”——农业互联网之“科技、服务下乡”

“下乡”主要是指科技和服务下乡,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帮助农业引入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以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现状。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商业模式包括:

农技服务

多数公司采取类似“春雨医生”的模式,搭建农户与农技专家的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由于普通农户的付费意识和能力弱,这类公司的盈利模式会是一大挑战;

农资采购和升级

通过农资O2O平台,为农户提供农资采购服务。由于这类平台直接对接厂商和用户,并且能优化资金周转效率,提升物流的计划性,所以可帮助农民买到便宜保真的农资。同时农资电商平台还能逐步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资产品。2014年后,农资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目前已是一片红海;

生产管理信息化

为种植场、养殖场、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提供生产管理的SaaS软件,帮助农户提升种养殖效率。多数企业未来希望切入农户的农资采购。笔者认为养殖管理SaaS市场可能到了一个好的切入时点,但对于种植市场来说,集约化的程度仍太低,目前做SaaS管理工具仍偏早;

土地流转服务

为农户的土地流转提供交易平台,配套相关的价值评估、金融、法律服务,在这方面,土流网一枝独秀;

金融保险

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户的金融需求旺盛。而由于征信数据缺失、财产不具备抵押条件等原因,农户的金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在农业保险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互联网时代,基于农业生产交易数据化的实现,产生了新的农业金融公司,如农信金融;基于气象卫星大数据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农业保险公司,如禾讯科技。

劳务组织

农业用工的组织存在需求时点集中、招聘渠道缺乏、法律手续不规范等痛点,据笔者了解,有一些企业已经在探索该领域的商业机会;

从以上商业模式分析可看出,科技、服务下乡,可挖掘的点很多,但笔者认为核心还是要抓农户,没有一张农户网络,所有的服务都无法落地。但中国农村广袤分散,推广渗透成本高,要获取规模数量的农业用户谈何容易。就个人经验而言,笔者认为:

农业用户的互联网转化仍是漫长的过程,现阶段获取农村的“KOL”是关键:

尽管70、80后逐渐成为农业的中坚力量,但就目前而言,多数农户仍没有自主上网购物的习惯。要完全实现互联网化尚需时日,在现阶段,抓住农村的”KOL”或者说所谓的农村能人(种地大户或者村干部等),建立与农户的信任联接,通过这些KOL去影响农户的转化,比直接广撒网去抓广大农户投入产出比会更高。另外,农村互联网用户的推广和城市互联网推广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由于家庭和家庭之间沟通较少,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相对恒定。而在农村,抓住了KOL并有了初始用户后,鉴于KOL在农村的强大影响力,后续用户的获取成本几乎接近零。

国家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大背景下,适度规模农场可能是最先互联网化的用户群体,也是现阶段最现实的价值用户:

笔者认为,受人多地少等国情特点影响,中国农业的未来更可能走日韩模式,会形成大量的300-500亩的适度规模农场。事实上,截止到去年,中国的耕地流转率已经达到35%左右。对这些适度规模的农场而言,接受测土配肥、无人机植保等定制化服务是经济的,因此他们是最有付费意愿的农业互联网客户,同时他们也是重要的农村”KOL”,如何抓住他们是现阶段农业互联网的重点。

切入点要选择能解决农民现实困难的服务,不能太超前或理想化:

从上图中可看出,农民需要的服务其实很多,但要能抓住农民目前最需要的,才能获得足够大的用户规模。从这个角度,个人更加看好以农资电商及金融保险为切入点。因为前者市场规模大,用户基数广。后者是农民所急需,同时又能显著推动农业生产。

要渗透进农村,接地气的团队才能确保执行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