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8篇

时间:2023-12-22 11:25: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篇1

传统的品牌营销主要通过媒体广告、产品推销、宣传活动等形式完成,如今在传统企业纷纷进行O2O转型升级的趋势下,品牌营销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云品牌概念应运而生。云品牌是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主、线下为辅的品牌营销方式,云品牌具备浓厚的互联网思维基因,以用户为中心来塑造品牌,强调社交化,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互相之间的互动是关键,有利于企业的大数据沉淀。

早在2012年在李洋的《云品牌战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云品牌概念,震撼提出“有品牌,云品牌”的理论,让云品牌进入了公众视野。2014年进入到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期,云品牌才真正进入实践阶段,围绕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品牌塑造成为企业及个人的共同诉求。

云品牌几大特点:

一、口碑式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圈子化日趋严重,人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每天接受着过量的信息,为了抵御狂暴、无情的营销信息,人们自发的结成联盟,用圈子化的形式形成相对稳定的信息壁垒,过滤掉过剩信息。对于企业来说,用户几乎一夜之间消失在以SNS、IM、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化媒体中,出没于近乎封闭的群体中,品牌的传播与塑造变成了一种自发的形式,用户在使用产品后,如果满意会在自己社交媒体上传播,这种病毒式传播而带来的口碑成为目前企业品牌营销的主要策略。

二、品牌回归本质

“社群”关系在移动互联网的作用非常明显,他们有种相似的价值观,社会阶层、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也极其相似,因此他们更愿意相信来自同事、朋友、同学、信任网友的推荐,对于传统广告有种本能的排斥。在广告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广告50%是浪费的,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比率要达到80%。用户一方面在排斥来自官方的的广告宣传,而另一方面自己却甘愿做自己喜爱品牌的免费宣传员,在使用一款好的产品时会在社交媒体上推荐给自己的小伙伴。因此,用户对产品的判断不相信广告怎样宣传,而相信实实在在的体验,这就回归到了对企业品牌本质的需求,容不得弄虚作假,移动互联网缩短了产品和用户的距离,让品牌的传播不再是企业—广告媒介—消费者的模式,而是产品—消费者的双向模式。

三、注重数据沉淀

在时下如火如荼的O2O时代,传统商家迫切需要与互联网结合,O2O发展的过程也是品牌塑造的过程。垂直化、本地化O2O服务是目前发展的主流,微店、百度直达号的推出,让传统企业看到了曙光,在用户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及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加适合的营销模式及产品设计方案。数据沉淀是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中之重,对精准目标群定位、节省营销运营成本、调整产品方向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我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便利的同时,网络本身也成为了孕育计算机病毒的温床。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黑客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给计算机网络及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成为人们相互交流较常用的工具,但它也成了电子邮件型病毒的重要载体。还有一些通过局域网传播的病毒,比如冲击波、arp攻击等。同时,网站挂马也悄然兴起,正常的网页有可能被黑客利用加入非法代码,在浏览该网页时会自动下载木马程序到电脑上,入侵者利用这些木马可远程控制别人的计算机,并窃取一些有用的资料,比如网上银行密码、网络游戏帐号及个人隐私等。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算机病毒不是来源于突发或偶然的因素。病毒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并配合起来,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因此,现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为故意编写的,多数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产地信息。比如熊猫烧香病毒就是通过代码中的whboy知道作者来自武汉.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可执行性

计算机病毒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它享有一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在病毒运行时,与合法程序争夺系统的控制权。

2.传染性

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条件。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程序代码,这段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复制的目的。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中,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当您在一台计算机上发现了病毒时,这台计算机上使用过的U盘可能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在同一局域网的其他计算机也有可能被该病毒感染。

3.潜伏性

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越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越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越大。

4.可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同时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否则使病毒继续潜伏。

5.破坏性

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危害,即降低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其具体情况取决于入侵系统的病毒程序。如果病毒设计者的目的在于彻底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话,那么这种病毒对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它可以毁掉系统的部分数据,也会导致系统崩溃等重大恶果。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相比于传统类型的病毒,网络病毒有着更强的传播性和破坏性。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已经成为众多上网用户所关心的话题,下面我们来看看防范网络病毒的一些技巧。

1.合理设置、使用杀毒软件

如果安装的杀毒软件具备扫描电子邮件的功能,比如“POP3扫描”等,尽量将这些功能全部打开。经常用杀毒软件扫描并清除恶意插件。另外,现在的病毒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通过网络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必须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库。

2.合理设置、使用电子邮件工具

如果是使用Outlook Express作为邮件的收发程序,建议在“选项”中的“发送”设置中,选择使用“纯文本”格式发送电子邮件,现在大部分流行的邮件收发工具都支持以HTML方式撰写新邮件,而使用“纯文本”格式发送邮件,不但可以有效防止无意中被植入恶意的HTML代码,同时也可以减少邮件容量,加快发送速度。如果收到邮件附件中有可执行文件(如.EXE、.COM等)或者带有“宏”的文档(.doc等),不要直接打开,最好先用“另存为”把文件保存到磁盘上,然后用杀毒软件查杀一遍,确认没有病毒后再打开。不要打开扩展名为VBS、SHS或者PIF的附件,因为这类文件几乎不会作为正常的附件发送,却经常地被病毒所利用。另外,绝对不要打开带有双扩展名的附件,如“.BMP”、“.EXE”或者“.TXT”、“.VBS”等。

3.合理设置IE浏览器的安全级别

在控制面板中的“Internet选项”中,进行合理的“安全”设置,以减少来自恶意代码和ActiveX控件的威胁,在系统推荐的默认设置级别“中”的基础上,点击“自定义级别”按钮,可以进一步进行更严格的设置,多尝试几次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安全设置组合。

4.关闭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及启动项

系统默认情况下在开机时会加载很多的服务项、启动项,而这些服务项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率比较低,甚至根本用不上,反而为病毒攻击提供了入口和条件。关闭平时不需要的服务项及异常的启动项,会减少被病毒攻击的可能性。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五花八门,从而造成了对其加以防范变得难以控制。为此,作者提出了些许建议,谨此希望能够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带来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 计算机病毒 防范措施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最常使用的工具,于是它也成为“电子邮件型病毒的重要载体,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危害极大的邮件型病毒,如“LOVEYOU”病毒、“库尔尼科娃”病毒、“Homepage”病毒以及“求职信”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途径,而且一般都是选择 Microsoft Outlook 侵入,利用 Outlook的可编程特性完成发作和破坏。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 或程序) 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广义的计算机病毒还包括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和系统陷阱入口等等。计算机病毒虽是一个小小程序,但它和通常的计算机程序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 一) 计算机病毒的程序性( 可执行性)

计算机病毒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因此它享有—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

( 二)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

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病毒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

( 三) 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

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

( 四) 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

三、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高校教研室的计算机里都保存大量的文档、业务资料、公文、档案等重要数据和信息资料,如果被病毒破坏,被黑客盗取或篡改,就会造成数据信息丢失,甚至泄密,严惩影响正常办公的顺利进行。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轻则运行速度明显变慢,频繁死机,重则文件被删除,硬盘分区表被破坏,甚至硬盘被非法格式化,更甚者还会造成计算机硬件损坏,很难修复。有很多的网页上含有恶意代码病毒,用诱人的网页名称吸引人们访问他们的网页,然后修改访问者计算机 IE浏览器的主页设置为他们的网页,较为恶劣的还会放置木马程序到访问者计算机的系统文件里,随系统的启动一起加载,造成主页很难修改回来,更为恶劣的是修改操作系统注册表并注销造成注册表无法修改。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护

在正常的工作中,怎样才能减少和避免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与危害呢? 在平时的计算机使用中只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会大大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 一) 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

例如: 对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不要打开,并尽快删除,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网站,尤其是那些诱人名称的网页,更不要轻易打开,不要执行从 Internet 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等,这些必要的习惯会使您的计算机更安全。

( 二) 关闭或删除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

默认情况下,许多操作系统会安装一些辅助服务,如 FTP 客户端、Telnet 和Web 服务器。这些服务为攻击者提供了方便,而又对用户没有太大用处,如果删除他们,就能大大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 三) 经常升级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

据统计,有 80%的网络病毒是通过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传播的,像红色代码、尼姆达、冲击波等病毒,所以应该定期到微软网站去下载最新的安全补丁,以防患于未然。

( 四) 使用复杂的密码

有许多网络病毒就是通过猜测简单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的。因此使用复杂的密码,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系数。

具体方法是在“IIS 信息服务”管理器中右击主机名,选择“属性”“主目录”标签,点击“高级”按钮,在“映射”标签中就可以删除不必要的映射了。另外,在属性窗口中选择“网站”标签,然后勾选“启用日志”,并选择“使用 W3C 扩充日志文件格式”项,每天记录客户 IP 地址、用户名、服务器端口、方法、URI 字根、HTTP 状态、用户等,而且每天都应审查日志。在上面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设置 Web 站点目录的访问权限。一般情况下,不要给予目录以写入和允许目录浏览权限,只给予。ASP 文件目录以脚本的权限,而不要给予执行权限。在“IIS 信息服务”管理器中展开网站的虚拟目录,然后右键点击某个虚拟目录,选择“属性”“虚拟目录”标签,在“本地路径”下可设置对该目录权限为“读取”或“目录浏览”等。

参考文献:

篇4

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及时性、开放性、匿名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网络给小学德育带来的特点有:

(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极大丰富了德育资源据

CNNIC第35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十九岁以下的青少年则占到网民总数的25%以上”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惊人的“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互联网的渗透比例是惊人的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接触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的态度是积极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学生尽早接触信息技术以便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小学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的渗透是明显的

(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师生互动加强QQ、微博、朋友圈、贴吧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交的重要途径学生年龄小、接触新事物能力强某种程度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比教师还多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了过去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格局这一点也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现在不少中小学家校联盟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社交软件平台进行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多维互动总体来讲学生主体性得到突出、师生之间互动性有所加强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视野更加开阔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界一直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便是这种理念产生的催化剂新媒体的开放性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空间事实上这与网络强大的信息流和丰富资源依然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和训练掌握一定的网络运用技巧熟练使用网络带来的各项资源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互联网给小学德育带来的威胁

(一)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感染

导致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后果互联网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良信息这是因为监管的力度不够网络匿名性、及时性、信息量的爆炸性等也是推手另外小学生自身心智发展不成熟并且父母因为工作忙不能很好地监督和引导孩子

(二)道德认知容易出现相对主义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媒介而部分主流的网站却经常大肆渲染极端事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偏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价值观念的冲突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市场经济道德观念的冲突而网络则成了这个冲突的“战场”网络所带来的全球化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中感到无所适从“价值相对主义背后的道德正当性是建立在价值实用主义基础上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和引导的缺失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认知的正确发展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出现障碍(3)部分教师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强“目前在学校中专职品德学科教师非常少约占总数的3.6%”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导致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本次调查显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丰富性教师品德与社会课上花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教师理解和教学准备不充分同时自身意志不坚定等原因教师道德败坏事情也屡见不鲜

三、解决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养努力引导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这就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引导学生的意愿更要有正确引导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能力目前在多数中小学中德育教师都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的总的来说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性对互联网认识不够深入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因此小学和大学应该加强合作在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设置小学品德与科学相关的课程和相关网络德育的问题为小学输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增加德育教师的编制数量同时也要加强在职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素养

(二)开发互联网德育校本课程和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针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危害网络德育应该及早进行学校应该在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家长乃至教师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互联网在课堂中积极渗透网络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在现实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学校和家庭联动加强引导和监管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思维 管理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业态形式。现阶段,对染学术界和理论界都还未将“互联网+”思维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企业在管理中仍然需要提高重视。通过整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需要具备如下几种思维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企业若想要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创新,就必须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主要包括:首先因为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互联网+”对产品和技术以及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其次,“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思维,有着运用大数据展开消费研究和市场分析的特点。最后,“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战略性。因此,在“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企业应当培养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如此一来,才能够做到真正得的融入“互联网+”时代,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二)免费体验思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构建自己的盈利模式十分重要。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电子商务、增值服务和广告。这三项盈利模式的一个共同点都是需要企业拥有一个基数较大的免费用户群。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来说,通过获取免费的产品来吸引庞大的用户群,并通过用户群获得增值服务,是“互联网+”时代中的一种新型思维形式。

(三)用户第一思维。在互联网还未出现之前,传统企业就开始强调“顾客是上帝”的理念,但是受到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的限制,使传统企业“顾客是上帝”的理念难以落实。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实现本质上的用户第一,不但要通过其原有的资源和规模来生产产品,用户的需求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通过不断地创新,将新产品尽快的推出市场,能够更早地把握市场的走向,对于占据市场份额、开拓市场也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创新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建立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第一,企业应该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企业文化,“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的井喷为企业带来的是其产品愈发的透明化,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企业只有展现出开放的态度,将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展示,并且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并且不断完善和提升,才能够使自己处于百战不殆的境地。第二,在“互联网+”时代下应建立不断革新的企业文化,“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特点就是千变万化,只有企业不断革新,才能够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创新。第三,应当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所谓包容,应该涵盖对员工的包容,这样才能激励员工,激发其积极性;对用户的包容,因为用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对合作者和对竞争者的包容,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企业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中。

(二)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的爆炸式喷涌,使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变得尤为透明,员工能够随时获取想要的信息,这就使企业原本存在的“中心化”和“组织化”情况逐渐消失,员工不再必须从管理人员获取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但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来进行决策,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也尤为重要。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因为管理层较多,信息的传播速度很慢,如此一来,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在完善的组织结构中,不再将管理者作为结构的中心,每一位员工都是信息的中心,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创造和传递信息。如此一来,不但提升了个人获得信息的数量,还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进而能够帮助企业依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做出策略调整,以更好的形象面对市场的发展。

(三)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好、更规范的发展,而不是用来约束员工,太多的制度约束只会对企业造成发展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和知识储备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愈发重要,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员工。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多激励、少惩罚,鼓励员工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只有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员工不断迸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四)建立平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无论是单纯把员工看作是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是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把员工看作是一项重要资源的人事管理理念,他们都觉得企业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所以企业通常都是从自身的最大化利益着手,建立严苛的制度和登记对员工加以限制,最大程度地“剥削”员工的机制。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每个员工都能够通过传播或者信息成为信息的中心,员工不再依赖于管理者来获取信息,如此一来,管理者的权威不断下降。在个人成为信息中心,管理者权威下降的同时,企业和员工之间垂直的隶属关系就被逐渐瓦解,其展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结语:“互联网+”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它带给企业一种崭新的斯文模式,对传统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互联网+”思维不仅传承了传统思维,而且对传统思维进行了颠覆,其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有机遇,还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就管理来说,企业应当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不断革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对企业的发展不断创新,使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品牌,

2015,04:83-84.

[2]褚吉瑞.“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J].

经营与管理,2015,12:52-55.

篇6

[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点;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网络时代下的特点

1.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

新时代的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报刊、电视、新闻广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平台与空间价值。传统媒体拥有着宽广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品牌意识,经济效益突出,其广告经济利益、平台社会影响力大等等,如电视媒介受众范围广,信息真实可靠,用户可信率高。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受众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受众的用户多为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他们不懂网络,不太会使用新媒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2.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媒介,例如移动通讯、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网络互动及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前日发生、明日见报的时间差,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各种弊端,新媒体信息传播虚假性不断出现,各种造谣、丑化、虚构等事件不断出现,负面现象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不到位所引起的。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需要融合,需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速集聚与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弊端,所以借助新媒体可以加速媒体传播力度与扩大范围,增强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例如140字的微博短语,短短几句便可以说明信息,转发之快、传播之广是传统媒体所做不到的。但是,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信息传播快的同时也存在真实性不稳定的因素,新闻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也无法全面展开,所以在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时,也要增强全媒体时代的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二、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的机遇

新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插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多元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融合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深度和典型的报道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参与。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媒体发展趋势

新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互联网的“高铁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有全方位的媒体做依托,融合媒体的发展需要借助互网这个媒介,才能更为高速有序地发展与进步。未来的全媒体发展需要借助行业的发展规则,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如: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慢,客户趋向老龄化,缺少受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管理制度严格等;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趋向年轻化,用户之间互动频繁。《半月谈》《人民日报》《光明经济日报》等等报纸杂志,不仅有纸质的报刊,也已经出现网络杂志、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平台等。电视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电视中,如CNTV研发的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QQlive、UUSee网络电视、数字媒体、云电视等等。多元化的网络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同步播放,扩展了受众群体,增加了与群众互动的平台,增加了客户群体,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发展需要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体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互联网要求的新融合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时间的舆论引

导.重庆科技院学报,2010.2.

篇7

>>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 互联网政治的新变化 无政府与大政府: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政治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社会预期的变化与引导 “互联网+ ”时代带来的变化,你了解多少? “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变化及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N种趋势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 互联网时代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途径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1.

[6]朱啸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6-29.

[7]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1.

[9]诺姆·乔姆斯基,戴维·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M].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10]十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11-3.

[11]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

[12]Old and New Media Both Make News,But Economy Tops the Agenda,July19-25,2010.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工会;创新模式

“互联网”一词可以说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正如《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曾经断言过的:“互联网是一个关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会由一种个体变为一种集体。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通过结合把自己变为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互联网的风潮在席卷全球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劳动关系领域,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己任的工会组织不可能置身事外。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中每个工会工作者都需要思考:互联网时代对工会意味着什么?将会给职工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将给劳动关系领域带来哪些变化?并且由此引发思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改进工作方法。

1 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

当前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互联网新时代。总结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渠道分享知识、心得和观点;移动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新媒体应用发展迅猛,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客户端已经成为网民们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互联网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大数据、云计算等促进了数据计算、存储、管理等水平的提升。

2 互联网时代下工会工作的新模式

(1)全国总工会十六届四次执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和实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的工会工作格局。要求各级工会树立互联网思维,深刻认识互联网给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创新发展起到的带动作用,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信息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新趋势,立足工会系统进行总体谋划,大力加强服务职工网上运行工作,打开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新窗口,使“互联网+工会”成为常态,更直接便捷地联系服务职工。”

根据全总的工作指示,工会组织应该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认清国家未来的发展形势,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将工会工作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工会工作在管理模式上能够紧跟时展。

(2)目前我国使用智能手机的居民数量稳步提升,智能手机在企业员工中更是几乎已经达到人手一部,这就为工会工作未来依托互联网取得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中,工会工作应该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终端的平台作用,提升工会工作的管理效率。

3 互联网时代下工会工作的创新方法

(1)建设工会信息化管理制度。依托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发展提升工会工作效率,首先要进行工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在进行工会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规范、科学”原则,建立系统化的工会工作准则,进而实现工会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以信息为实践载体,将各种工作要素连接成为一个互助互联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人们处理日常事务及相关工作的管理能力。信息化制度要求运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促进全单位甚至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2)建设互联网时代中的工会工作管理模式平台。运用互联网红利,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先进技术,结合工会工作特点,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系统化、全面化的工会工作管理平台。比如,运用工会智能化办公软件进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工会困难职工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员工进行网上申请与办理,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建设工会劳模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定期更新宣传来自于员工内部的正能量;利用网上平台等方式发放劳模“三金”补贴,提高发放效率与准确率;建立职工医疗补助的网上申请流程,建立工会税务代收回拨全程网络处理流程。通过互联网化的工会工作管理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会管理人员与职工之间的交流频次,第一时间了解职工的诉求与愿望,同时还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消耗,简化工作的流程。

(3)丰富工会工作形式,有效提升工会工作的管理质量。使用手绘漫画、微视频、H5场景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创新技术在官方微信或公众平台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借助五一劳动节活动的契机,在工会工作平台开设“劳模风采”专栏,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员工学习先进;将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的“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培训搬进“微信课堂”,帮助员工答疑解惑;定期分享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知识,邀请专业律师为员工答疑解惑;举办线上亲子系列活动,进行有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问卷调查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深化职工文化建设。此外,开展微访谈,将基层员工的创新工作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向员工进行展示,帮助员工进行分享与提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在当前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互联网与工会工作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时代的实质是其智能连接方式与各类关系的日益紧密。而互联网时代中的工会工作其实质是工会的许多服务内容将以网络方式呈现。工会组织本身就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再加上利用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必然产生放大效应,真正使工会与职工群众离得更近、连结得更紧。

【参考文献】

[1]王少波.对建立“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的思考[N].工人日报,2016.7.

[2]对建立“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的思考,中工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