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13: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动物医学专业描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兽医寄生虫学;标本资源库;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36-02
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起着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该课程还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其教学时间的1/3~1/2是让学生对寄生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引起宿主寄生部位的病理改变的鉴别观察,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形态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各种寄生虫形态、发病组织器官和典型临床症状的识别能力,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准确诊断各种不同的寄生虫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使学生在以后的兽医临床工作中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形态学知识一直都是以文字描述结合挂图的形式来讲解,课堂教学很枯燥、很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课程逐步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和寄生虫标本实体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为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提高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开展。
1 寄生虫标本室的建设
对于兽医寄生虫学这样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教学标本的观察仍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高质量的寄生虫标本,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体标本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理论,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寄生虫学标本室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首要工作。
内蒙古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系寄生虫标本室从1952年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寄生虫标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由于我国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水平落后,各种动物体内感染寄生虫非常普遍。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地处内蒙古这样一个畜牧业大区,特殊的地域特点,为动物寄生虫标本的收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截至目前,标本室共收集了各种寄生虫浸制标本800多瓶,其中吸虫标本130多瓶,绦虫标本160多瓶,线虫标本200多瓶,节肢动物寄生虫标本200多瓶,原虫标本40多瓶,寄生虫病理标本120多瓶,收集针插寄生性昆虫标本22盒。还制作了寄生虫制片标本6 000余张,绘制了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挂图260多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寄生虫图片、幻灯片等。所收集的标本包括各类寄生虫、中间宿主和一些重要寄生虫病病理标本400余种,囊括了目前教学参考书上涉及的绝大部分种类的寄生虫代表虫种。特别是收集到了比较齐全的以牛、马、羊和骆驼为代表的我国北方草原家畜体内外寄生虫标本,在我国同类院校中,是兽医寄生虫标本比较齐全、独具特色的一个标本室,在几十年的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寄生虫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很多动物寄生虫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在一定区域内消灭了部分种类的寄生虫,使得近年来动物寄生虫标本的收集工作越来越困难。但是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寄生虫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不常见的寄生虫、在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种类,通过实验室标本观察来认识病原几乎成为唯一的途径。今后,寄生虫标本室建设和完善的途径,除了积极收集外,还应通过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相关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标本交换或购买等方式不断补充完善。同时,通过积极申报各类兽医寄生虫相关科研课题,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可为实验教学补充收集大量的寄生虫标本[1]。
2 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得到有效提高,被广大师生普遍采用与接受。但是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低、素材少等问题,使得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其中,优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的缺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应建立健全寄生虫数字化资源库用于教学[2-3]。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数码照相、显微照相、录像、扫描等方法将实验室现有的大量标本、寄生虫制片、幻灯胶片和图谱制作成了动物寄生虫图片和录像材料,构建了寄生虫标本图谱图片库和媒体素材库。补充绘制了一些寄生虫模式图谱并深入农村牧区收集了一些课程相关图片材料。将收集制作的标本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图片库和检索系统。为多媒体理论教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制作、完善提供了优质的素材资源,在近年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显微数码互动教室的建设及应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于2008年建设了显微数码互动教室。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用于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每位学生1台显微镜,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单独观察寄生虫制片。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教师与学生不能同时观察同一标本,不便于随时准确的进行指导。而且,每个学生的片子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标本摆放角度、制作质量等因素不尽相同,一些好的片子也很难与实验的其他学生共享。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端和学生端显微镜观察的视野可在电脑上显示,还可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上,便于学生共享和观察各种形态,学生对各种寄生虫的形态观察及病原鉴定快而准确。而且,这一互动教学系统还能够实现教师示教、学生提问、单独辅导、集体解答、资料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4]。
4 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的教学一直采用黑板讲授和集中观察标本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的讲授中,对于各种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原形态、畜禽病变组织的变化等形态学知识,主要以文字描述结合挂图讲解,这就使得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各种寄生虫和病变组织的形态完全依靠描述和想象,即使课程结束,学生对所学的病原体也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直观认识。而在实验课上,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让学生观察较多的标本,又会导致视觉疲劳,观察的比较粗,与理论课明显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变,该校“兽医寄生虫学”这门课程从最初的120学时减少到90学时,到现在的72学时。然而,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新的饲养模式下,寄生虫病出现了新的特点,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寄生虫病。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寄生虫病知识,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被引入到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后,为解决上述教学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灵活、多功能、多变化的示教特点在许多的课程教学中显现出优势,特别是在以形态学为特色的课程中,优势尤为明显[5]。该校近年来也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开始应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寄生虫标本数字化后,通过建立兽医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形态学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5 结语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寄生虫标本,在兽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立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并用于兽医寄生虫学的多媒体教学后,更是充分发挥了标本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类形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体教学,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把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契机,构建并完善标本室,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和攻关的一项课题,也是教学改革中卓有成效的一种途径。该校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在近年来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寄生虫标本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使教学质量、效果有了明显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6 参考文献
[1] 梁裕芬,韦俊彬,陈海英.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标本库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11):878-879.
[2] 廖琳,王雅静,刘佩娜,等.建立计算机寄生虫标本图片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3):225.
[3] 陈海宁.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人体寄生虫标本数据素材库[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17(5):303-313.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程
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6]。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3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基础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验证与强化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创新综合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验证性实验和创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一般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素质,一般在上述2类实验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3大模块3个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2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在动物医学专业4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象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专业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李培英教授在组织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时,采用主体和客体对调的方法,改教师讲解实验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每次实验前1周,就确定上讲台讲解的学生,对该同学进行训练和试讲,试讲符合要求者方可走上讲台讲解实验。指定该生在上实验课时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步骤、成败关键和理由,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在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正在进行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收回74份,应答率为98.6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科生讲解实验”认为可行的占86.49﹪,认为基本可行的占13.51%,不赞成的为0。说明这种由客体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讲实验内容可促进讲解者多看相关资料,多动脑分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改教师“抱着学生走”为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如《动物病理学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教育的经验,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以小班(约25人/小班)为单位,每班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首先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举出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临床资料(病史、症状、化验等),独立观察,做出病理分析并报告结果,中途学生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鉴别诊断、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等能力都有帮助。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如动物形态学课程实习利用本校畜禽诊断室的临床病例针对微生物、病理、传染病等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连贯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辅导;让学生进行病原分离、病理解剖或病理切片观察;最后由微生物、病理与传染病等课程任课教师根据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能真实详尽地描述实验结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由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两部分组成,本专业始终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有组织、有计划、落实到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课程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以往学生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特别是操作技能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直至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实验成绩的30%)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50%)组成;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成绩由到课率与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占实习成绩的40%)和实习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组成。实行实验课综合评分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的每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贴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专业性畜禽养殖基地和区域性龙头支柱产业已形成,使动物医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靠行政手段引导确定学生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方式已难以进行。必须采取适当形式与相关企业生产单位联合,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与大型养殖企业、市(县)兽医院、宠物医院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合肥白帝乳业集团、安徽安泰畜禽养殖公司、上海光明乳业集团练江公司、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肥天红宠物医院、合肥动物保健中心、凤台县兽医院、利辛县畜牧兽医局、亳州市畜牧兽医局、五河县兽医站、安徽华澳兽药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本专业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试验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动物医学“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稳定且具有权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动物医学专业分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临床课教师组成。通过领导小组可以使学校和协议单位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二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协议单位业务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并向他们颁发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书。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届聘期4a),所聘请的这些校外兼职教师,不仅已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请他们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介绍专业实践经验,参与讨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让他们有其名,负其责,真正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和教学管理的参谋。三是积极与已建的校外基地进行充分沟通,抓内涵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对已建的基地进行评估、考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及时终止协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近几年动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注重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三方联动”指导本科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4a专业学习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科学研究初步尝试的实践过程,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7]。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其必须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规范,从而实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和硕士点较多的资源优势,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创新思路,改以往本科毕业论文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为“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3方联动”的指导模式。利用研究生资源,让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英文阅读、选题、实验技能、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在本科生论文选题、制定实验方案和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由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讨论,最终定稿。据运用这种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反馈,“三方联动”的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充分享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试验,与研究生交流,可更好地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专科兽医是3年制,本科兽医是4年制或5年制,而兽医专业的课程十分繁重,学生从事临床的实践很少,而执业兽医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综合应用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猪疫病、牛羊疫病、鸡疫病、犬疫病、猫疫病和其他动物疫病在临床上的应用,要想完成这些题目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兽医专业学生的新的要求,各个院校必须修改兽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兽医教育从传统的书本教育,改为培养综合能力,注意从实践中得到提升、从实践中得到知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畜、禽、经济动物和伴侣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技能[3]。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执业兽医考试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所在动物医学专业团队从培养执业兽医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设计出一套新的适应执业兽医考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将原先与执业兽医考试大纲考试要求不相适应的课程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重组,加大了实践课教学的比例,第5学期专门独立出3周综合技能训练,专门培养学生对鸡病、牛羊病和猪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教学包括:课堂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劳动、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临床诊疗实习、毕业实习等。各项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超过60%。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鼓励教师提高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毕业生通过率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锻炼经历。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加快了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速度,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数量过多等原因,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时间过少或没有这个锻炼机会,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有待提高。笔者所在团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脱产赴企业锻炼,或兼职去教学动物医院坐诊或出诊,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执业能力。笔者所在团队30余名青年教师均参加了今年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达94%,大大增强了青年教师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育、培训工作的信心。着眼执业兽医考试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全面而深入地调整教学内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当前高校兽医专业通用教材,该教材全面地吸收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全面、详实,可以作为教材使用。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应试考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应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同时应对授课内容进行3个等级的划分,即“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和“一般性掌握”,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通过该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把握所要学习的重点,学习目的性增强,思路清晰;对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克服了机械性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性的学习,这为学生应试兽医职业资格考试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注重备课质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比较全面、系统,这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提出了1个新的挑战。课堂讲授需要“精讲”、“少讲”,其结果必然加快了授课节奏,加重学生课堂学习和记忆内容,并留下大量自学内容。故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后,如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授课亮点,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授课之余,笔者所在团队教师注重了平时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此外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亲手摄录和获取充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讲稿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激发了授课教师的备课激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注重病例的运用,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兽医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包括A1、A2、A3、A4和B1共5种题型,均为5选1的客观选择题。其中A2、A3、A4题型均为病历选择题[3]。由此可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着重对考生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考察。这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实例讲授的比重。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成员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结合病例和当时动物或人类社会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解说,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国不少兽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动物医院,如遇到送诊病例或送检病料时,对病例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并以现场方式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节省实验动物经费,还为教学搜集了宝贵的病例标本。有效地开发课外教学活动,激发自学兴趣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部分专科学校第3年基本上全部为实习阶段,所以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压得很低,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必须掌握内容相比,学时严重不足。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学方法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除课堂讲解外还需学生课后自学,并辅以教师指导。但由于大学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做到面对面的辅导,因此笔者所在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等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对共同的病历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并给出自己的意见。经过该教学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强并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演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视听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将视线和注意力都集聚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描述和板书或有限的教学图谱很难将这些疾病对机体造成损伤的感性认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学生难以形象记忆,只能够死记硬背,随着所需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容易混淆概念和产生厌学心理。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图片质量高、清晰、逼真,再现能力强,寓教于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加深了学生对疫病动态发生发展的意识,锻炼其掌握采取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时间和措施的能力。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教学方法
伴随时代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自“交互式课堂教学”理论的提出,到“互动教学”理论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改善课堂学习效果一直都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教学”的引入,可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员间沟通和发展,完成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7}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提出为基础,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加以引导、合作学习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互动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已应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多种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fzl。笔者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动物病理解剖学》课堂,现将教学效果做一探讨。
1、《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
《动物病理解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平台课,是继动物病理生理学之后通过动物组织器官形态变化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的一门学科,在整个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中具有“桥梁课程”之称,既可参与基础研究又可参与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在4年制动物医学专业中被设置在大学2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此时学生已具备相关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免疫学、动物病理生理学等基础知识,对动物临床疾病的诊断充满好奇和探索欲。PBL教学模式的引入符合学生课堂学习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积极性,通过临床病例导入,以相关联问题提出为主线,启发学生回顾旧知识,研讨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推导和应用能力。
2、《动物病理解剖学》课堂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PBL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框架,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3],提倡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强调学生为主体,属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由于《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涉及内容多、学时少、专业性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PBL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完全实施是不可能的。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应确立《动物病理解剖学》总论与各论部分,即各章节重点与难点,然后再思考将PBL教学模式引入位置,做到学习与应用两不误。例如,出血性肠炎的学习过程中,引入犬细小病毒性胃肠炎病例,探讨幼犬出现临床症状及死亡原因,病例涉及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变性、坏死等相关内容,既学习新的知识又温习运用了旧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PBL教学应遵循课末提出问题,课下解决问题,课上分组讨论问题的程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能培养其灵活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3、PBL教学模式在《动物病理解剖学》课堂的实施
3.1PBL教学模式课堂运行流程PBL教学模式
是一种互动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表现,通过互动建立和发展师生关系,互动中确立主客体关系,课堂环境中展开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同时对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通过PBL教学模式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主导与总结,学生思考与参与,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探讨,建立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0
3.2PBL教学模式课堂实施效果PBL教学模式
在《动物病理解剖学》课堂的使用,改变传统课堂教师空泛讲授,简单课件与挂图讲解的方法,通过病例的引入,提出相关核心问题,讲解相关知识点,提出疑问,通过讨论形式加深理解,最后归纳总结。新的授课模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出疑问同时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该教学模式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2级、2013级的4个班级进行应用,实施班级学生的结课成绩平均分及考研率呈上升趋势,这也间接说明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3问题创设与实施
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来学习隐藏背后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充分发展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PBL教学模式在不同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4}}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围绕其进行,问题的提出是完成课程目标的手段,正确问题的提出可以指引学习的方向,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知识实际应用。在进行问题的创设时要考虑教学的内容范围,要全面、深入分析教学目标,将提出问题纳入教学大纲,让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点。另外,所设计问题要真实、典型,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引入课堂,结合学生知识背景提出临床实际问题,这样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也让学生通过真实病例了解临床的实际情况[+}。笔者将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在各系统疾病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病例的展现,提出与章节内容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总论基础病理知识去解释病理现象和发生机制,从而引出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呼吸系统病理变化中纤维素性肺炎的讲解为例,首先展示一例典型纤维素性肺炎病例(猪肺疫),针对相应病例提出问题,如:肺的正常组织结构是什么?纤维素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是什么?水肿的表现如何?充(出)血病理变化是什么?根据相关问题答案,结合病理组织图片,指出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让学生思考发生纤维素性肺炎后临床表现和形成原因,并主动去查找相关材料、归纳总结,启发学生把病理课程与临床诊断、传染病等课程知识自然衔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4课后问题讨论
实施课堂和课后讨论是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关键环节,教师在该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知识点或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提出问题解决办法。然而受课堂学时的限制,课堂讨论时间不宜过长,那么课后讨论就成为PBL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应用,新型的讨论模式出现了。通过建立群组的形式将教师、学生、甚至专家学者纳入团体,群组内的讨论可以突破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就课堂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教师也可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实现了课堂主体在课外的互动。该讨论形式不仅完成知识的交流共享,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4、PBL教学模式在《动物病理解剖学》课堂应用注意事项
PBL教学是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问题的处理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在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以学生为中心或教师完全主导的极端现象,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病例引入和提出问题要符合实际,能够结合基础知识要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呈现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00。每个问题或课程单元结束时要对所解决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要求,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科的发展不仅要具备优质的科研教学环境、优秀的师资队伍,还要拥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A]。经过实践教学证实,PBL教学模式作为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将是高校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缪成贵,周国梁,秦梅颂PBL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5):84-85
[2]费东亮,肖银霞,苏禹刚PBL教学法在高职家畜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19-120.
[3]朱智,张雄飞,周克勇,等PBL教学模式应用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6):199-201
[4]马德星,李金龙,李广兴,等PBL教学模式在兽医病理解音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148-149
[5]杨彩然,杨宗泽,刘玉芹,等兽医病理学PBL教学模式问题创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26(4):77-80
[6]宋子震,董青动物生理与动物病理生理联组教学模式中开展PBL教学法的体会[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8):31-32
[7]孙茂红,岳春旺,王国华,等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方法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1):74-75
【关键词】行动导向 动物外科和产科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70-03
动物外科和产科是动物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培养学生动物外产科疾病防治、诊疗和护理等方面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试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建设教材、创设学习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及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通过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创设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当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用是在实际或仿真的专业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题教学团队召开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如兽医站员工、动物医院技术员、畜牧场生产管理者等)的调研分析会,讨论确定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为掌握外科与产科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基本知识、检查诊断外科与产科疾病的基本方法、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及具有面对患病动物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掌握处理外产科疾病的方法与步骤;方法能力目标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能力目标为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责任感及勇于探索等素质。
(二)建设行动导向型教材。教材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材存在的内容陈旧、仍然沿用一章一节进行编写、以每个章节间进行孤立性教学、没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等问题,开展了行动导向教材建设。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1.建设思路。动物外科和产科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是以位职业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诊疗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融“教、学、练”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教学过程。因此,教材内容设计要突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核心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打破以往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又要考虑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特点、教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及高职学生的特殊性,还要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实现学生学习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建设方案。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如兽医站员工、动物医院技术员、畜牧场生产管理者等)及同类院校专家调研分析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卡片法及座谈、咨询等方法分析自己熟悉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对现代兽医人才需求及核心工作领域(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进行深入的研讨;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到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兽医站、动物医院、诊所等行业走访调研,确定了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学习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及课程教学目标,对传统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掌握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掌握检查诊断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基本方法,掌握外科手术操作、诊治外产科疾病方法与步骤等为主线,将理论性知识与操作技能性知识进行整合,把整个教学内容(学习领域)“重构”,现已着手编写符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同步教材。
(三)创设课程学习情境。课题组教学团队经过多次反复的调研,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在同行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行动导向学理论要求,将该课程创设为三个学习情境,三个学习情境中包含了十四个项目任务,如表1所示。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将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检查诊断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基本方法、外科手术操作、诊断和处理外产科疾病的方法与步骤等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细化到一个个的工作任务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进行了高度融合,将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方法、工作要求、企业文化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行业、企业实际情境”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实施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根据职业工作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获取工作任务信息学生独立实施计划学生自评教师小结。具体以“牛的瘤胃切开术”的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资讯阶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教师给实习小组布置工作任务(牛的瘤胃切开术),并描述任务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及观看多媒体示教视频,如术前动物的准备及器械物品的准备、手术的步骤等,并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每个组员都形成“手术方案”和“各种耗材准备单”两种书面材料。此过程以教师为主导。
2.决策阶段。各实习小组收集信息并讨论、分析、比较每个同学的书面材料,最后拿出最佳手术方案。内容包括动物术前准备、手术步骤、突况应对方案、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方案,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监控和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方案做出相应调整。此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3.计划阶段。各实习小组讨论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及详细计划,并根据组员各自个性特点进行人员分工。这个过程,各组组长要认真负责将计划落实并监督执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4.实施阶段。各实习小组根据计划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包括动物术前的准备、器械物品的准备、动物的麻醉、手术部位的切开、组织的分离、缝合等环节。培养小组成员协调合作能力与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在实施过程教师要进行监控和引导,引导学生对动物的爱护、物品的节约及环保意识,并对手术中出现的难题进行安全和合理的处置,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5.检查阶段。对各组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检查,各组长收集信息完成小组汇报材料。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6.评估阶段。教师组织各小组展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采用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手术进行的全过程是否达成教学要求。评估内容包括手术各项环节完成情况、环境物品的整理、安全环保意识等,完成过程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工作的态度等方面。此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即采用过程评价、期未评价和社会能力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表2所述。过程评价和社会能力评价主要以14个项目任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考勤情况等方面进行;期未评价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所具有外科和产科疾病综合分析能力及处置能力,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技能操作(完整的手术操作过程)等形式,以执业兽医师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考试内容。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了课程教学内容。在探索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和行业最新技术,根据行动导向理念重构教材内容,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材,完善了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标准,建立了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试题库,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平台。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水平。动物外科与产科动导向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学习惯及学习态度存在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组织、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和环保安全意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毕业生就业率高并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以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为载体,彻底转变了教师的职业教学观,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下转第78页)(上接第71页)训练培养转变为具备职业岗位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了确保n题研究正常开展,教师们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及多样教学方法同,多次与兽医站、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多次参与到企业、兽医站调研,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这些措施使教师的技能水平与行业标准一致,从而保证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课题组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到校任教,开设仿真课堂,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也促进了优秀教师团队的成长。
(四)为其他课程提供了改革参考。本课题所开展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方法,能为科学修订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经验。
总之,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是如何针对不同来源的生源开展区别化教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是如何解决实训条件不足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三是如何降低小班教育带来的教学成本增加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四是如何满足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较高要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只有不断研究,继续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院校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焕平,张亚寒.行动导向教学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8)
[2]周贞兵,戴腾飞,谢树桃,等.行动导向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3)
[3]刘泉生.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3(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QZJ1502)
关键词: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兽医病理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75-03
兽医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沟通动物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它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大体病理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剖检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方法研究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和转归过程,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学科提供理论依据[1,2]。
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与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系统病理学(呼吸系统病理、消化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泌尿生殖系统病理)和动物疾病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剖检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方法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4,5]。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学生只是简单地观看,而兽医病理课程概念较多,各种病理变化用肉眼和镜下描述繁杂且相似,此时学生毫无兽医临床知识,在死记硬背中失去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至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兽医病理学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6,7]。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于2012年通过《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对现有动物医学标本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先后完成了对10种新疆主要畜禽标本数据库的建设,标本文字数据记录达到2430条、图片5000张、视频资料10个(总时长300分钟),总资源量达到50GB,建设“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1个,其中包括动物病理大体标本图片600余张,教学资源丰富。
一、“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内容和特点
1.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建设。依托校园网现有的IT基础设施构建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Linux,WWW服务器采用Apache,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ySQL,应用开发语言采用PHP,该LAMP组合均为开源软件,无知识产权限制问题。应用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该架构便于使用者借助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电脑等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心资源数据库。
2.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管理与注册。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平台资源数据库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使用登陆前需在网站上进行用户注册,输入用户名、登陆密码、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单位名称、Email地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用户注册后由网站管理人员验证其相关信息后确定是否授权使用,用户授权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
3.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信息内容。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首页包括平台概况、新闻动态、动物解剖标本库、动物病理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动物疾病图库、科普园地、视频点播8个信息专栏。其中“平台概况”专栏详细介绍了《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平台所具有的功能,使广大专业用户能够详细了解平台的内容和应用范围,为广大专业用户使用平台提供资料。“新闻动态”专栏介绍畜牧业相关科研动态、学术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等畜牧业发展现状相关新闻。“动物解剖标本库”、“动物病理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动物疾病图库”四个标本资源库,通过登陆标本库可以浏览和搜索动物大体标本、病理大体标本、寄生虫标本和常见动物疾病病理图片,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查看和浏览学习。“科普园地”专栏主要介绍新疆畜牧业发展中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简介和科研成果展示。“视频点播”专栏承载教学视频课件、技术推广视频、科技发展视频。
4.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病理标本库的应用。授权用户可以根据所需检测内容选择二极检索标题,如:系统器官病理、肿瘤、病毒性疾病病理、细菌性疾病病理、支原体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中毒性疾病病理、免疫缺陷性疾病病理。再选择点击所需查询的三级标题,如:神经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呼吸系统病理、消化系统病理、淋巴与造血系统病理、泌尿系统病理、生殖系统病理、运动器官系统病理、皮肤及其衍生物病理,点击所要选择的系统病理名称就可以出现该系统病例所包含的大体病理标本图片,每张标本图片均由详细的注解说明,使学生能够结合标本了解该标本的病理变化特征。例如,在检索猪化脓性脑炎标本时,可以首先点击二极检索标题中的“系统器官病理”,然后再点击三级检索标题“神经系统病理”,此时会展现出“神经系统病理”中所包含的所有标本图片,然后可点击所要查找的图片(标本号4545),根据标本图片注解,详细观察标本特征。
二、动物病理标本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在病理教学中的作用
1.实现网络化教学,丰富病理学教学模式。兽医病理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识别来理解疾病病理变化的机制,使学生通过眼观标本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8]。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掌握和理解病理学基础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如何通过实验考核来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及各种技能的程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考核的作用,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将现有的600件动物病理大体标本,按系统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方法进行分类,每个标本用数码相机进行三面角度拍照存入计算机,上传到“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并进行编号、标注标本名称、文字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提高病理教学的效果。
2.增加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标本图像立体化。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兽医病理标本与数码图像、网络平台相结合,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将“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中相应的视频、图像在课前播放或让同学课前预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在实验教学后,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之中的病理图片反复学习完成绘图作业和习题。同时结合大体标本各种病理变化的观察帮助学生从立体的动态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的建设,可以有利于对所需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快速查找,实现了资源共享、开放学习,既高效便捷又生动直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展望
在传统的兽医病理教学过程中,对动物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病变观察与识别,是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大体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数量及种类的增加,特别是新增动物传染性疾病大体病理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补充,教学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为了提供多种病理学学习途径,建立“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将庞大的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以网络模式保存下来,不仅使病理变化图文并茂,直观易懂,而且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能够使学生更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升了病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专业技术人员获取和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诊辉,向双云,张晓远.《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畜牧兽医,2013,(34):75-76.
[2]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杨丽萍.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5):33-35.
[3]杨玉荣,姜义宝,焦喜兰.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89.
[4]王海花,张桂云,吴凤笋.兽医病理学教学标本建设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2):49-50.
[5]高利波,高洪.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82-85.
[6]冯平,孙旺斌,屈雷.动物病理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2):101-102.
[7]王建林,尹燕博.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高等高职研究,20,47(11):29.
[8]陈宏智,易本驰.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J].职教研究,2009,(11):36-38.
关键词: 动物医学专业中药材认识实习教学方法问题
《中药材认识实习》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学完《中兽医学》、《中药学》课程后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由于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掌握中药学识药、采药的方法,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因此中药材认识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实习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们多年来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进行中药材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简介如下。
1.采药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掌握中草药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药用价值、入药部位、采集时节和自然分布;并制作成浸泡标本和原色腊叶标本,供教学及科研使用。
2.采药方案及采药步骤
2.1实习时间及地点。
实习时间综合考虑课程安排时间和植被生长情况定于每年的6月中旬,地点选择植物资源丰富,生长较繁茂,品种多样化的崂山北九水地区。
2.2实习前技术培训。
2.2.1实习前动员。出发前召开全体学生动员大会,强调必带物品、相互协作、安全及保护药源等注意事项;编排小组,分发采药工具,落实负责人员,要求学生们在本组成员间、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2.2.2采药方法。为便于鉴别分类,采集带有花、果的标本。草本植物标本连根挖出(珍稀品种特殊对待),木本植物选取花、果及完整枝条剪下,雌雄异株者分开采集。
2.3标本制作。
标本采集之后,就地压制,先修剪理平,夹入吸水纸中,外用标本夹子捆好,同时对标本进行记录并挂好牌号标签。回校后要登记整理,换纸,保护叶子形态,适当整平,不使其折叠,过多叶子可稀疏摘去。及时换纸,以免标本闷热变色霉烂,做到一天换1—2次。4—5天之后将标本上台纸,装订并予以展览、保存。
3.采药实习教学方法
3.1教师讲解阶段。
每位指导老师带领30—40名学生,根据不同中药的生长环境兵分三路,分头行动,沿途采集,边鉴定边讲解、采集。按规定时间返回事先商定的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把采集的样本进行集中归类,讲解方法如下。
3.1.1准确描述每种中草药的植物形态。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无误地、通俗易懂地讲解每种中草药的生长环境、识别特征、入药部位、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同学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感官作用,快速地记住许多中草药的典型识别特征。如蕨菜,别名拳头菜;三桠乌药刮破根皮后让学生闻闻,有很浓的生姜味,然后讲解,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紫参,别名山虾,因其根部似虾而得名。又如马尾莲等一尝便知其味很苦,蛇莓是甜的,酢浆草是酸的,鱼腥草有鱼腥味,等等。这些植物都有典型的识别特征,同学们按老师的指导去实践,就能够很快地记住它们。
3.1.2把植物形态相似的进行对比讲解。中草药种类繁多,很多植物形态非常相似,我就把易混淆的几种植物放在一起对比起来讲解,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各种植物的识别特征。如玉竹、黄精和鹿药的鉴别,三种中药放在一起的确较难辨认,玉竹叶互生,一般向一侧生长;黄精叶轮生,直立生长;鹿药在顶端开花。又如车前草与平车前,一个是直根,一个是须根。这样一比较,同学们就不会弄错了。再让同学们观察其他方面的差异,他们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植物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3.2学生独立采集、制作标本阶段。
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标本采集,就地压制标本,并做好标签以备考核。对于一些一时不能确定其品种者,特殊对待,返回集中地后,再通过核查资料,进一步鉴定疑难品种,力求保证质量。当晚及第二天,翻动标本,晾晒吸水纸,教师轮换督促,强调其利害,勤翻勤换,做好善后工作,若不然,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精选标本,修剪植株,讲究造型,固定于台纸之上。并进行绿叶标本形态鉴定考试,叙述其科属、名称、药用部位及其功用。
4.实习考核
4.1考核内容。
4.1.1中药材的识别。在学生进行独立标本采集的同时,指导老师尽可能多地采集中草药样本并做好标号,集中放在比较空旷的地方,对学生进行随机抽签考核,要求对所抽到的中草药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入药部位、采集时节、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逐一写在答题纸上。
4.1.2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记录全面,对中草药的识别特征描述准确,书写整齐认真。
4.2考核标准。
4.2.1识别中药材的评分标准。能识别中草药的名称、入药部位及采集时节;生活习性及植物识别特征;功效主治;临床应用。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评分依据:凡能熟练地识别10种中草药,并正确地回答四个指标的内容,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4.2.2压制标本的数量与质量的评分标准。能熟练应用采药工具,掌握原色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压制的标本植物识别特征完整、清晰,品种数量每人10种以上。考查压制标本的质量及数量,每个指标10分,共计20分。
4.2.3实习报告的评分标准。内容的全面性、翔实性、准确性、见解的独特性。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评分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真实完整(应附实习点的中药资源名录),具有较强的分析、整理能力,并能提出较独特的见解,均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5.存在问题探讨
5.1由于是野外实习,边走边讲,同学们求知欲强,随时会采集身边的枝条树叶来问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认识更多的植物,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5.2由于采药实习需要在植被丰富的地域进行,加上实习学生人员太多,肯定会对生态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林业局一般不接受这样的实习队伍。这就造成实习地点的局限化。建议学校和学院加大投资,建立一处比较完善的中草药品种标本园,以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
5.3实习时间较短,给学生预留独立采药的时间较少,讲解中草药的品种较多,学生不独立实地采集较多品种,难以保证实习效果。
通过中药材认识野外实习,学生对药用植物及其科属、植物分类能深入了解,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对植物的判断中。另外,野外实习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晓平.中兽医临床教学方法探讨.中兽医学杂志,2002,(2):33-35.
[2]李孝兰.藏医药教学采药实践课之我见.青海师专学报,2002,(5):96-97.
关键词 动物科学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总体上要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重实践”为改革思路.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生产实践实习方案,实施课程整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在动物类专业通过课程整合,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整合课程与调整实践方案。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加强基础课的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建立功能性课程,进行复合武能力培养。如对动物机体功能知识的课程《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明确其侧重点,优化课程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系列课程,加强《禽生产学》、Ⅸ猪生产学》.《草食家畜生产学》教学。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不同专业模块。按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来划分专业模块,即所说的专业模块教育。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突出:①动物遗传育种原理;②动物繁殖与动物胚胎工程。③取得较大进展的畜禽育种;④重要动物营养理论;⑤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和饲料生产等的科研教学。
二、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一专业模式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能提出独立见解以及有责任感的精神。
(二)教学时间实行“3+1”模式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行3+1模式,即3年课堂教育,即在大学阶段前3年在学校加强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1年教学毕业实践,即在大学阶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组,将大学生分配到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实习,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体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落实和采取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门类打通,为培养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在通才教育体系中加强专业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施行“3+l”模式和“专业模块教育”等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和拓宽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施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是形态澡,如《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兽医学》,有的课程包含形态学教学内容,如《家禽学》、《猪生产学》、《草食动物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课程。形态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难、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大量文字资料,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系统化,简单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多媒体CAI中声音、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可创造出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学习环境,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一)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以研究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把教学,研究、实践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三结合”基地体系,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科技型的教学基地。该基地包含种鸡场、奶牛场,奶制品厂.兽药厂,预混料厂,这些“三结合”基地具有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实习场所和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保证了“三结合”基地的稳固发展。
(二)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管理,畜产品加工与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接轨性,采取和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性内容.课题选定及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请地方技术人员讲授诊疗和养殖经验及实用技术、当地畜禽疫病发生规律、畜牧业生产管理,兽药饲料经营等。在接轨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地方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启蒙老师。这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