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13: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的成就,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中医传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38-06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Hospital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An Example of in Jiangsu Province
SHEN Jun-long, TANG Shao-liang, YANG Li, XIAO Zeng-min, BIAN Qi-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hen build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knowledge bar of hospital,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puts forward hypotheses and tests all of those using data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in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 central and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To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actionabl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hinese medicine heritage; empirical study
1 引言
2006年国务院16个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并确立了“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1]。2011年江苏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决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并提出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因此无论是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还是江苏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中医药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中医药持续、快速发展的源动力。由于中医药蕴含大量隐性知识及其特有师承教育模式,使得中医药继承与科技创新的基地主要集中在中医医院,因此研究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少量几篇文献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作了一些定性研究, 为促进医院科技创新提出了对策,但是,结合中医药蕴含大量隐性知识特点,基于隐性知识管理视角,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定量实证研究文献几乎未见。从已查到的文献来看,傅一军等结合中医特色优势角度,给出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一些措施[3];刘志国等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医院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4];周典等对医院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5];郝芹华研究了加强科研管理与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关系[6];何含兵等对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7];吉建伟等对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定性研究[8]。
总结上述文献可知,现有文献大多是对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实证分析,对于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本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理论,通过对江苏省内有代表性的中医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分析,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提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申俊龙,等:基于中医传承的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Vol.31, No.2预 测2012年第2期
2 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模型
根据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分析[9,10],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是在中医医院特定情境中,通过中医知识传承实现的。中医医院情境的不同,决定其中医知识的差异,从而影响中医知识传承。中医知识的情境嵌入性意味着中医知识传承必须充分考虑中医医院情境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医医院的特点,将中医医院知识场境分为医院学习文化SC、领导行为LB、激励措施IM、医院知识管理模式KM和组织结构OS五个维度指标。中医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延伸至管理角度,实际上是以中医知识传承即中医知识如何获得并使用为前提的。中医知识传承是对中医知识及其创造、汇集、组织、传播、利用和发展的系统管理,它需要在注重且提升中医传承意愿的情况下,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可以为中医医院内广泛分享和合理应用的中医知识。本文将中医知识传承分为中医知识获取CMKO、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CMKS、中医知识传承意愿CMKW三个维度指标。根据文献[1],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包括中医科学理论创新CMTC与中医技术与应用创新CMSC两个维度指标。
本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将中医知识传承作为自变量,中医医院知识场境作为影响变量,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作为因变量,研究促使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1a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1b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1c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2a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2c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3a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3c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4a 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4b 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5a 组织结构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5b 组织结构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6a 中医知识获取与中医科学理论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6b 中医知识获取与中医科学技术与应用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7a 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与中医科学理论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7b 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与中医技术与应用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8a 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8b 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参考文献研究成果[10~12]、省内各中医院老中医专家座谈、学术专家座谈、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管理领导访谈、团队多次集中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基本信息部分,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称等信息,中医知识场境子量表由16道题组成,中医知识传承子量表由11道题组成,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子量表由13道题组成,量表采用利克特表(Likert Scale)5分制法。
研究样本从江苏省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名录中选取, 最终从苏南、苏中、苏北各片区选取有代表性的8家中医医院,每家中医院选取30至40名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医生及少量科技管理干部,共270位中医医生及科技管理干部组成问卷调查的样本。问卷回收后,剔除问卷的准则是:剔除问卷填写缺漏多于5个选项者; 剔除问卷从头到尾选择同一分值者。剔除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6.7%。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中医知识场境子量表的16道问题项Item-Total相关系数都大于0.6,五个维度指标的
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83;中医知识传承子量表的11道问题项的Item-Total相关系数都大于0.68,三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87;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子量表的13道问题项的Item-Total相关系数大于0.7,两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值都大于0.87,符合Item-Total相关系数应大于0.35,Cronbach’α系数值应大于0.7的判断标准[13]。检验结果表明各子量表的信度较高,各维度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
收敛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子量表中各维度指标CFA模型的χ2值在测度模型有自由度时的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χ2/df值符合小于3的标准;GFI、NFI、CFI和IFI等都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9;AGFI都大于推荐的0.8;TLI都大于0.9;RMR都小于0.05;RMSEA都小于0.06。各项测度指标都比较接近理想值,说明各维度指标测度模型的拟合效果符合要求。在各量表中,维度指标对各题项回归系数的临界比(C.R.)都大于1.96,各题项对维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因为某些显变量的因子载荷固定为1,所以会出现显变量的因子载荷大于1的情况。标准差都大于零,说明各题项对维度指标的解释能力符合要求,不需要删除任何题项。上述结果表明,各子量表中的题项可以表征维度指标的内涵,子量表中变量收敛效度符合要求。
4 研究结果
4.1 结构方程回归路径检验
结构方程(SEM)中各潜变量均以多个测量项加以测量,而若均以具有多重指标的潜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有可能因为结构方程的数理运算过于复杂,估计参数过多,导致模型的拟合度降低。为避免此问题,本文在进行假设检验时,首先以“嵌套模型方法”进行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而后再以个别路径系数的t值验证个别假设是否成立[13]。结果显示上述关系所表示的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拟合状态。为深入研究变量间路径关系并验证假设,需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和比较,分析潜变量的直接路径系数(见表1)。路径系数中标准化系数值越大表示在路径关系中的重要性越高。
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验证直接作用假设。本研究验证通过条件为:临界比C.R.的绝对值大于1.96,且显著性概率值控制在0.05以下。在此基础上,标准化系数值越大表示在路径关系中的重要性越高。因此各直接作用假设的验证结果是:假设H2c、H4a及H4b不成立,其余假设均验证通过。
4.2 结果分析
验证结果表明,有3条原假设不成立,反映出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中医传承意愿并未引起高度重视。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领导行为对中医知识传承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在中医知识传承过程中,传与承的强烈意愿对中医的顺利传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这方面,虽然有专家意识到了中医知识传承意愿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中医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行为并未真正将加强中医信念作为重要考虑,使得在重视进修学习过程中并未将其纳入,使之成为被忽略的方面。
(2)知识库建设对中医知识传承的潜作用力还有待挖掘。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到中医知识获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获取的作用不明显;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到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的作用不明显。从结果来看,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的作用均不明显,究其原因,目前中医医院里知识库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知识库的建设还很少,在企业里很重视的知识库在中医医院还比较陌生。但是中医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共享的过程在中医医院以一种其他的方式进行着,因此二者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工具,知识库的作用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中医知识传承除了采用自身的途径进行之外,还必须重视信息化工具的高效利用。
从成立的假设及影响重要度来看,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均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又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影响度上要大于中医知识获取的影响度。这说明我国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仅重视中医知识的获取积累还远远不够,还需更加重视现有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传播与共享中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而我国在中医传播与共享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5 对策与建议
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表明中医医院知识与中医知识传承成正相关关系,中医知识传承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因此营造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承的中医医院知识场境,加强中医知识传承对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还发现,中医知识传承意愿虽然不能直接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但是却对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注重加强中医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要提高中医知识传承意愿。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5.1 营造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承的中医医院知识场境
(1)提倡学习、继承与创新的中医院文化氛围。由于中医知识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过程性等特点,而且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源泉,中医院文化需要强调学习精神、继承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医院文化建设首先就是创造一种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继承和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内外部交流、培训,如选派人员参加公共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或聘请一些名中医、专家到中医院内部进行授课与培训,为全体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平台,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减少因知识差异导致的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障碍。中医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最终由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去实践,因而必须动员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到组织学习中来。医务人员对组织的认同和承诺将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全员参与组织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医务人员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共识和理解程度,增强组织的中医科技创新能力。
(2)建立“按知分配、按才分配”的中医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措施。中医知识存在于中医院医务人员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中,存在于个人脑海中的中医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且这些中医知识与其在中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联结在一起。通常中医院医务人员用自己所掌握而别人尚未掌握的中医知识来衡量自身价值,不愿意与其他人共享中医知识,害怕把中医知识传播给他人后,会影响自己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因此,建立中医知识开发、传播和应用的激励措施非常关键。虽然中医院为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提供了平台,但是中医院仍然需要对每个医务人员不断进行激励,持续激发他们共享和创新中医知识,从而有效地把医务人员个体中医知识转化为中医院共有中医知识,扩大中医院的中医知识存量。中医院应把医务人员视为“有知识的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医务人员感到公平,必须建立与医务人员的中医知识运用与创造性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合理的知识报酬体系能够让医务人员感到公平,并能留住医术好的核心骨干医生,有发展潜力的医生,不断淘汰表现较差的医务人员。精神方面,可以授予中医隐性知识拥有者和贡献者相应的荣誉称号,在中医院内进行表彰等来满足医务人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构建扁平化的中医院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管理与学习效率。中医院组织结构决定了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效率。中医院知识分布的变化及其创新过程往往要求中医院在组织设计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整体上看,与中医知识创新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必须是具备环境适应性,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动力,能够有效激励知识员工的开放式组织结构,其突出特征就是能够有效地将组织内外分散化的中医知识加以有效整合,并持续地实现中医院组织知识的积累、创造和更新。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都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从最上面决策层到最下面操作层之间隔着许多管理层,管理手段主要依靠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得组织中的每个人与上级很难进行平等的沟通,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损害。同时,由于机构臃肿、层次过多、协调不畅,往往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中医院必须改变传统组织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以便于在中医院内部实现终身而高效的组织学习。
(4)建立与中医院发展相适应的中医知识库,并充分有效利用中医知识库。虽然研究结果表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传承的正相关关系不成立。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中医院都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中医知识库管理的概念,从而导致中医知识库管理水平极其低下,以至于没有对中医知识传承发挥任何作用。但大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表明,组织知识管理模式对组织知识的创新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医院要想促进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未来必须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中医知识库。
5.2 重视中医知识传承,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
(1)提高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知识传承的意愿。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国内也不断出现反对中医的声音,甚至一些中医医生都对中医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明显阻碍了中医的传承。这种情况下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尤其需要加强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利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制定适合当地的中医政策和措施。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对民众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从政策层面为中医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地中医医院必须加强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的信念,尤其加强师承过程里中青年中医医生的信念,并且采取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促使名老中医积极地传授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
(2)正视中医知识特点,重视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由于中医药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其多在名医诊疗过程和思辨过程中动态体现。因此,若要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整理挖掘其隐性知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名医的诊疗过程和思辨过程。隐性知识只有在流动和共享中才能显出价值。而且如果不及时梳理和更新,很可能会衰减和弱化。因此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刻不容缓。中医知识获取主要包括了中医知识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大量医学数据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促进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而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包括了横向与纵向的交流,包括加强中医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医医院间学术交流以及中医医院与中医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交流,同时不可忽视中医医院内部不同科室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加强优势互补的中医医治团队建设。由于中医知识相比较西医知识的隐性特点更明显,因此,宽松的知识交流与经验共享,构建集思广益、自由讨论的氛围,对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作用更加明显。
(3)顺应中医知识特点,重视师承制在中医临床教育上的作用。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养,这对高等中医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临床中医知识的隐性特点,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真正中医人才的培养要求,致使真正能够精通中医药整个知识体系、具有创新精神的名医、名家欠缺。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学术需要多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实践性强、学术流派多及独具特色学科本身决定了师承制教育在中医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学术界也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师承教育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中医临床教育的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矛盾,中医显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学校教育,而中医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中医临床学术思想和经验却必须靠师承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医师承工作颇有成绩,对于中医重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挖掘程度大大加深,中医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也说明了师承制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国务院16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 2011-01-28.
[3]傅一军,茅扬.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推进医院科技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8):28-29.
[4]刘志国,崔健.医院科技创新与隐性知识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22-224.
[5]周典,刘心报.医院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3):193-195.
[6]郝芹华.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医院科技创新[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1):88-89.
[7]何含兵,罗长坤,孙兆林同,等.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3):112-118.
[8]吉建伟,郑孔林,葛焕青,等.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34-35.
[9]谭可欣,郭东强.隐性知识管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7,19(12):49-54.
[10]Nonaka L,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34.
[11]王国荣.组织学习视角: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组织学习方式相关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关键词】创客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注度逐步提高,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不断地被充实和创新,越来越高效的教学方式也渐渐被教育工作者挖掘出来,创客教育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为发展创造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创客教育拥有着创新思想、体验思想、项目学习思想,配合了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特点,创客教育这一说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
1.了解创客教学,充分剖析其特点
创客来源于西方,原意是“创造者”,是指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知识,把创意变成实际。但是对于创客的标准定义,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不一样的的理解。在中国来说,创客涵盖着科技达人、艺术创作者、手工艺者、软件程序员等各领域的优秀人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渐渐地掀起了“创客运动”这个热潮,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了了非常廉价甚至免费的科技产品,对我们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著名创客运动发起人之一也提出:“创客运动”是一项可以为各科教育带去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创客教学具有一定的目标与情景结合的整体性,它的教育目标以充分以学生主体,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结合了关于科学知识的融入、创新思维和意识的注入、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最终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可以表现出高超的生存能力。创客情景教育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网上和面对面学习、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它的不同资源和工具性。在创客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一定的跨界性,即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入一定的的物理、数学、英语知识,学习任务的布置中也涉及了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他W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让学生锻炼利用不同资源、不同学科知识来有效互动的能力。同时“创客教育”还是一种回归学生学习的自然属性――边玩边学,创客教育将知识点变成了宇宙中的星星,彼此照亮,让学生拥有“采星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然而然地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转换角色观念,让兴趣激发潜能
在创客教育的模式下,教学的中心由教师移向了学生,教师应该审时度势,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利用高姿态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地创设,而是要建设出一个创客教学的平台,提前为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充分促进学生的参与。这种创客教育为大多数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的挑战,对教师的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和想法,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高速发育的阶段,想法和个性特点随时都在转变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及时的对自己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客教育是要让学生接触真实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这个课程来说,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但是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课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落后,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去探索现实社会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解编程问题时,很多学生容易认为编程枯燥,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很多电子工作原理也变得不再神秘,教师可以引进现在的新技术Scratch,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计算机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它自己创作小游戏或者程序,当教师和学生合作把麦克风和单片机进行结合成功时,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
3.关注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真实
信息技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并且拥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为信息技术研发出新的成果。在创客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参与创客教育的欲望,让学生拥有一定真实的“创客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比如在学习到“计算机管理”的这个课程时,教师增加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了解现在电脑市场的详细情况,然后再实验装配一台电脑,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深化自己对硬件的认识。学生可以经过上网查询或者找专业技术者进行学习,基本上都会达到探究的效果。教师再在课上带来几台计算机的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选件,自己组装。很多学生在组装配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内存条是做什么的?硬盘是指的什么?让学生在不停地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有着一定的成功体验,深化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感受到实在的收获。
总的来说,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实质上改变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地位,让学生充分接触到了真实的世界,实现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励,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成本的竞争。而当前人员工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成本管理日益重要,这要求会计人员要参与企业的管理,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而不仅仅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而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设置已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需求,有必要对成本会计内容进行创新。
一、成本会计存在的局限性
(一)成本会计过分注重成本核算而轻成本管理。当前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为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核算、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选择等内容,其最终的目标为将成本与费用进行分配,核算出产品成本。当前,企业间竞争日益激励,成本飞速上涨,通过成本管理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会计人员应参与企业成本管理过程,树立成本控制的理念,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不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传授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必要原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育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成本会计课程以课堂传授必要理论、方法为主,结合校内实习进行强化,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现实生产情况,由于产品成本作为企业核心商业秘密无法进行企业实践,成本会计内容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时无法快速上岗,必须由师傅帮带中学习。如: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决定成本计算方法是采用品种法、分批法还是分步法,但现实中,由于企业采用工艺的不同,成本计算方法选择难度较大;部分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等,成本会计与现实脱节较大,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消弱了成本会计的作用。成本会计以手工模式,将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分配和归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核本文由收集整理算工作,从而传授成本核算的方法。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特别是erp系统的日益普及,将传统手工模式大量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成本会计人员仅需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从系统中选择计算方法即可,计算机自动完成成本核算的过程,从而使得成本核算过程日益简单,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时行核算,帮助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从大量的核算中解放出来,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成本控制,简化会计工作。
(四)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存在重合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统筹运用。我国会计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大分支,成本会计注重成本核算,而将成本管理的大部分内容放入管理会计中,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分离,使得学生学习两门课:一方面无法统筹运用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知识,由于学生知识运用和领悟力的不同,能够柔和两部分的内容的学生较少,需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学习统筹运用,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降低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导致学生树立注重核算而轻管理地的思想,忽视成本会计参与管理的作用。
二、成本会计的创新型设计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新技术的运用,对成本会计进行改革已很迫切,因此,本人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创新型设计: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树立成本管理理念。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与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相一致,切合企业实际工作,增强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应将管理会计中成本管理的内容引入成本会计课程,将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内容纳入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将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作为一个整体,灌输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成本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参与企业管理中去,为企业决策者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树立学生全过程管理理念,企业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仅只局限于产品生产环节,而应是企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费用的全部活动。如企业的预测、决策、技术研发、销售等领域,分析和考核各项成本,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PS》;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3-01
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的培养模式不同在于,在我国高职的教育领域里,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挖掘与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启了联动模式,《PS》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他们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如何通过学校里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了使基本理论和技术得到保持,高职院校方面必须把当前的网络技术的方向掌握好,将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设置好。
一、课程建设的定义
课程是指教育内容的进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的统称。课程建设指的是为了推进教学进程的实现所包含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分量的总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的建设,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形成的着力点,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将《PS》作为强大的设计工具来实现平面设计创新。教学中构造技术专题,打造和专题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让学生从基础创作过渡到举一反三创新,达到有设计想法便有解决办法的境界。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代信息技术是抽象的概念,不仅要通过实践进行练习,还要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操作流程和步骤。
1.课程设置模块化
对于《PS》而言,教师应该注重高效教学,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科学按照要求将网络专业的各个职业进行划分。根据这个模块,可以将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在构建模块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予以重视,试图找到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2.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众所周知,基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性与参差不齐的现状,所以为了寻求突破,完善课程评价,让学生在标准化的课程评价里培养学习兴趣,成为课程建设的动力,也是改革的动力。为了得以实现预期目的,需要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进而探索出课程评估体系,尽快将课程评价标准化。
3.课程建设精致化
在高职学校里,计算机专业是目前非常火热的科目,在建设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有必要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机会,将专业主干的课程建设好,进而最终将专业课程逐渐精品化。
4.专业教材系列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高职制教学体系中,学校本应该就不同的专业开展不同课程的,至少在不同专业模块内,都应该划分出计算机相关教学的相应重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学教材不能系列化,不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的内容就是专业教材的建设,通过专业教材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明确,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更好的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目标,进而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很快的是适应岗位,以便在这方面能取得更好的突破。
三、对课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
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应该运用创新思维去开发全新的教学策略,以便争取在计算机好课程建设上能取的更好的成果。
1.课程精品化策略
需要对某些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并将课程作为先导,将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关于课程的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将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修订完善。对专业课程的网络建设予以加强,以便能为校内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课程建设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条件,才是还原学校教育质朴真实的面目的。
3.进行课程模块划分
院校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专业核心模块划分,相关人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依照应用能力的“宽窄”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置课程,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还需要通过各个方面对课程的模块进行强化,为了使某个方面的课程得到强化,以便让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4.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近10年来,把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由于各校理解上的差异,对待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在课程建设的效果和结果上不尽相同,如果把各名校名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他们的智慧来打造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均衡、信息共享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加强教学设计
在目前环境下,教学设计涉及很多方面,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手段,都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授n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6.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授课
在高职《PS》专业技术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问法、合作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等方式去实施教学,从而增强了实际运用的经验,也能在思考过程中更好的熟悉软件技能。这种方式可以将大学生的企业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7.组建教学团队发挥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所以课程建设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做好,课程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教学名师,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很大,是实现高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迫切需要专业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需要改革,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迎合时代需要的必然方面。但也应清醒看到,改革需要认清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改革实效。总之《PS》这门课程不仅要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而且要围绕着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学生的基础而开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琳琳.姜笑君.关于平面设计类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11.
关键词:创新性 信息技术教材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8
1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热潮下出现了各种学习方式,相比之下尤其是以合作、自主及探究学习作为主要模式,从该模式上又出现了许多学习策略与方法,比如小组学习、迁移学习及发现式学习等,这些策略与方法成为了当前教育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式下,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该如何发展和创新,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研究其教材设计创新性具有时代意义。
2 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创新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潜能,自然设计信息技术教材也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产生出一套具备学科特色、应用性较强的教材。从创新角度设计教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三结构理论的认识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阿玛比尔依据自身日常研究总结出十条基本假设,在假设基础上产生出了创造性成分框架,被称为创造力三结构理论。这三部分分别为领域技能、创造技能与工作动机,如下图所示。
图1 创造力三结构示意图
三个方面总结出了影响创造力发展关键因素,尤其是关键领域技能中属于活动基础,包含了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一些个体具备了特殊专业天赋;其有关的创造技能帮助个体认识创新途径,以工作态度与实践能力作为动机,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专业程度。
2.2 引申出创新性思路
在创造力三结构基础上,就能够将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转化到一种比较单一链接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单一链接思路示意图
从图2中可看出来,学习规律能力与创造意识与能力两者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属于性质不同的两个层面,并且两者之间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这两个过程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创造意识。因此,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不但要考虑到这种联系,还要突出信息技术自身特色。通过学习课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到创造力,这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从而说明在形成过程中属于隐形作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就要重视这种隐形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机会。虽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确实不能够意识自身形成了创造力,但只要进入到实践中就能够体现出来。
通过三结构理论启发,树立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创新思路,形成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及有意识个性创造力这样一个构思路线。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要体现出不同阶段知识体系间相互关系。
3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的创新性
3.1 设计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事实上,在设计教材上创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因素,同时创新也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3.1.1 紧抓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对于设计信息技术教材而言,基础知识是其中最基本、分量最重的知识结构,必须要引起设计者重视,只有在扎实基础知识上进行创造才具备说服力。在设计之时就要考虑怎样开发与利用基础知识中所隐含的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知识。传统教材中几乎都以操作技巧、技能作为主体,信息技术教材成为了一本软件使用手册。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出现了任务驱动法,这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教学模式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教材中的题材设计还不够,应针对硬件与软件性能特征设计出学习侧重点。比如教授画图软件时,要分析应用折线工具时可通过游戏方式加深学生理解工具使用。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够更加直观、更具目的掌握软件工具使用法,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一些客观问题进行简单思考。事实上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都能够设计出许多有趣的游戏任务方式,当然难易程度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而定。
3.1.2 整合各个学科
过去学生在学习中极难领悟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但是假如给予适当引导就能够让他们自发产生出创造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必须要整合各个学科,也就是把学生掌握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变成自发创造力。过去的整合学科就是将信息技术课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中去,甚至有一些教育理论把这类应用模式划分到不同教学层面上。在新课程改革下,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还需要多元学科知识支撑。将抽象能力和具体知识之间互相转化、推动,才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升华到自身创造能力。
3.2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是以“任务驱动”作为新教学模式来探讨其创新性的。
3.2.1 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上存在着以下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所谓教学“任务驱动”(简称任务)就是布置作业,通过作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而另外一些教师认为所谓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干什么,并没有考虑应该怎么去做或者能不能够做。事实上,这两种误区并没有清楚认识任务,即掌握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设计不但要具体,还不能够呆板;不但要强调教材的知识性,还需要体现出实践性。在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上机实践不能够低于总学时的70%,这就给设计教材加重了任务的重要性。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要重视该板块设计,也只有发挥该板块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够将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3.2.2 具备针对性
其一。要针对学生特征。在教材中设计任务活动不仅要体现出个性,还必须要实现弹性教学与分层教学,因此教材设计任务时就要从学生实况出发,要考虑到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年龄、认知能力及兴趣等各种特点,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及循序渐进等相关原则进行。不同年龄学生心理与心理上都存在差别,因此设计任务时就必须要具备针对性,比如高中学生与小学生存在区别,因此小学生就要从直观角度去设计任务,而高中生要通过一些原理与规则设计任务,在设计小学生任务时要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并且任务要简单明了,具备一定吸引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够完善自我个性。
其二,针对模式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在学习中作为听众,这种方式不但呆板还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师生之间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者,教师起到组织、促进、引导、咨询及控制作用。所以,设计任务时必须要针对新型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许多教学目标与任务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取学习资料。比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任务时,学生就必须成为任务活动主角,鼓励他们独自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中获取知识与学习成就感。
3.2.3 实现了协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统一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任务时,还必须要重视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之间和谐统一,必须要注意采取适当比例设计出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及工具去独自完成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协作学习任务时,按照一定标准将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平台给学生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所设计任务可以课外协作,也可以课内协作,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够揭示出问题的规律和本质。通过这种协作学习模式,将学生之间竞争关系转化成“组际竞争”、“组内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彼此交流中逐渐增长知识技能,加强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4 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出任务板块,必须要总结其创新性,通过这种方式让该设计更有效,更能够实现新课程改革真正目标,加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瑶.浅析信息化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胡小伟,任玉梅.“任务驱动”模式在《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运用[J].今日科苑,2009,(21).
[3]任玉梅,胡小伟.任务驱动教学中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为例[J].今日科苑,2009,(23).
[4]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钟启泉,王庆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B81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热能动力工程主要是对热能和动力之间进行转化,在使用过程中,热电厂和锅炉能够将产生的热能转化为动能或者是电能,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节能。在热能动力工程中主要对热能和动力之间的转化进行研究,这也是热电厂自动化的主要过程,在进行热能动力转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对出现的能源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提高热能动力通常的利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供应。热能动力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学科是非常多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是以热能相互转化和利用为主的,同时也实现了电能、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目的,同时也要讲这门技术在其他领域进行应用,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一、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
1、热电厂中的应用
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在很多项目环节中都会涉及到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下面从几方面来简单阐述:
(1)喷管调节
喷管调节是热电厂的主要应用装置,在使用喷管调节时,调节阀的使用是有一定差别的,根据调节阀数目的变化会出现一定的改变,同时,负荷适应的前提下,平衡了各种汽轮机的变化,若要提高利用效率,需要使用分负荷的方式。在控制各类调节的数值中,多种运行方式是有着明显差距的,以单机运行和多机运行为例,在启动时单机运行可以保证增加机组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而多机运行则需要保证电网频率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使负载荷度重组和分配,从而实现新一轮的调频。
(2)节流调节
节流调节的方式在工况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同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在温度变化不大时,负载荷度的适应性会相对较高。所以,节流调节系统的应用对于整个系统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应用时,往往在小容量机组中使用,在大机组中的应用就体现不出明显的效果。
(3)调压调节
调压调节的经济性仅仅用于机组在某些负载荷度的情况下,随着负荷程度的提高,调压调节不再具有经济性的特征。在工作时,对于机械能的转换可能存在一部分的机械能损失,因为在这部分中机械能不具备转换成动能的条件,会带来一定的机组剩余速度上的损失。
2、锅炉中的应用
锅炉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除了外壳还有燃气锅炉电器控制部分,锅炉的底壳的主要功能是固定锅炉用于燃烧的部分,在底壳上还要安装一些控制锅炉的控制器部件,可以对锅炉进行一个良好的保护功能。这个部分是锅炉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保护锅炉的关键,是控制燃料燃烧等一系列运行方式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热能控制中已经逐渐向电脑全自动控制转换,用电脑来对锅炉进行智能控制,可以提高锅炉的运行精密度,保持燃烧的均衡。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科技创新
热电厂的创新主要表现重热现象、调频和减少湿气损失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充分体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科技创新。热电厂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重热现象,但是在利用重热现象时,要考虑重热的重热系数,要将重热系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实现重热现象的作用。错误的重热系数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热电厂的经济效益。当生产的过程中出现重热现象不能盲目的使用,首先要对重热现象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正式使用重热现象时要将重热系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工作指导与实际的生产需要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行重热现象的应用。
调频手段在热电厂的生产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调频一般分为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一次调频主要是指当电网的外力作用发生变化时,会给相关的数值带来很大的波动,影响整个生产的稳定性,这个时候设备自动的会进行调频,以此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这种调节方式比较被动,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调节,不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实现灵活的调节。二次调节是在一次调节基础上的再次调节,它相比较一次调节来说更加精准和科学。它可以将电网的工作频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智能技术设置相应的数值,提前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还能很好地管理控制数据,为下阶段的生产工作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降低湿气损失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因为湿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的同时还会生成多余的水滴,多余的水滴会影响到水蒸气的正常流速,造成能源的不必要浪费,降低了能源的使用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相关的生产设备进行创新,增加去湿装置和热循环装置,将多余的水分蒸发,提高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效率。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应用中的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实际生产的需要,锅炉的类型也较先前有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燃料的填充方面由过去的人工操作变成了智能填充操作,可以说增加了合理性,可以使锅炉内部的燃烧更为均衡和合理,达到对内部燃烧有效控制的效用。
在锅炉的燃烧系统中一般存在两种两种类型,其一是通过空气和燃料的燃烧调节来控制和调节锅炉的温度,此种方式是和锅炉本身的设定绝对值相比较的,采取这种方式较为复杂,不但操作麻烦并且其无法达到精确的目的,因为通过此种方法需要对锅炉的确定值进行反复的确认,核准无误后才能开始进一步的操作;另外一种方法则是通过空气和燃料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的,利用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相对准确,因为其实通过生产曲线来最终确定结果的,而能够造成最后结果准确的原因则可以归于生产曲线的准确性,它是在长期工作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得出的较为稳定的数值曲线,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锅炉的燃烧系统控制,是一个较为方便和先进的方法。
除此以外,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也可作为其创新项目之一。锅炉内部的零配件之一风机的造型和结构都较为复杂,属于运行机密,测量却很困难的类型,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专业的、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来推动与完善锅炉叶轮的制造和运作及其发展。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用仿真或模仿操作的手段来进行,首先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对机械内部的气体流动做一个较为准确的预算或评估,而后再通过不同方位的空气吹入乃至风机的流动来进行模拟实验,最后将实验得出的数据通过电脑来进行分析与验证,需要通过多次试验得到的多重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以求在最后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科学的进步,而社会发展与资源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矛盾。当前,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也有了提高,更好的缓解了资源紧张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技术创新竞争的世纪,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教育的问题。创新是国家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在,也是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和科研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数控设备出现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企业需要大量从事数控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符合数控技术应用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并实施了“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经多年的建设与实施,成效显著,特色凸显。
2“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等。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度并不很高,有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较多的重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实际的承上启下关系,学生往往在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并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场,这种教学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2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②课程设置未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区域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③课程设置相互独立,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有机地渗透融合;④存在课程设置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等情况;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选用;⑥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过少。针对这些问题,在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完成产品”为平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完成产品的工作过程”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企业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职业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产品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效果,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
2.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走访、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现代制造企业中典型的机电设备,按学习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过程,对课程进行序化,构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 1 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质、岗位基础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等四个学习领域。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咸宁工业园为基础,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为教学载体,以三个层次、四个学习阶段,划分四个学习领域为支柱支撑,以产品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车削、铣削等岗位核心职业技能。
图1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3.1围绕核心技能设计学习领域,以产品为导向
因此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方面有: ① 全面。该产品须涵盖数控技术专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质,使学生在完成该产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② 实用。产品应使学生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思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同步提高。
为此,在种类繁多的机械加工产品中,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这些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围绕这些教学载体的相关内容来组织。将机械加工中的车、铣、刨、磨、钻进行大综合,把前面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通过整合形成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2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须有硬件的支持,因此,充分依托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分别对应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托校外企业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帮助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的核心课程。所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3创设行动导向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教学载体选取,通过研讨完成教学内容排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三位一体,每个教学任务都贯穿了“任务的引入任务的分析工作方案( 计划) 制定任务的实施技术资料编写与评价”五个阶段。在每个任务中,由教师讲解每个任务的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按照自己的构思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产品的加工,并进行汇报展示,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递进模式培养,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3.4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课程实施特点
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其特点为: ① 针对生产实际中的机械产品设置课程,针对能力培养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在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③围绕职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产品来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生产一线;④“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规格在逐步提高。高职教育作为数控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数控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围绕数控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并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化、精细化、职业化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栾咏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研究与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4-57.
[2]刘安华,刘守义,陈德清.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8):138-139.
[3]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