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8篇

时间:2023-12-22 10:1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围绕同一个议题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多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单位时间内,“群文阅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优势,充分发挥实用阅读策略:“速读”、“比较”、“统整”…“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

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也为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需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具有图书的教室也为学生创设了群文阅读的良好环境,在阅读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其中,在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也需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立即帮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其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是群文阅读的一大作用。因此,面对文章中的疑惑点,学生应通过查找资料或者主动请教他人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答,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此外,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本身所有的课外书就比较少,大都是以学校发放的课本,因此在提升学生群文阅读水平的途径中,教师应为学生提高有效的阅读资源,而建立班级图书角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在语文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本身还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下,因此老师的指导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效果。其中,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文章单独、孤立地呈现出来,也不能将多篇文章一起呈现出来,而应该按照文章的结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如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主题和特点进行分组递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对相同结构的文章进行统一的讲解,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重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结构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的功能。其中,在教师引导学生开始群文阅读的时候,为了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还需加强对文章内容的讲解,以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文章中的整合信息。在此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开始内容教学,如将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的整体,通过设置一些比较性、冲突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阅读,其中所设计的问题需将多篇文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整合、延伸、鉴赏、评价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三.巧妙进行群文阅读的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教师首先需进行群文的组合,这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否成功组文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阅读的效果。因此,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来说,合理地选择一组文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而对于教师来说,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文章进行相应的选取,如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当前教学的热点、学生的学习水平、阅读训练重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方面都会影响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此外,对于不同的文章来说,教师还需结合文章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地搭配,并需注重文章层次和整体的效果,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选取的文章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主题一致但作者和写作时间不同的文章或者文章语言不同、文章表现手法不同、文章寓意不同的内容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通过对以上不同之处的要素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以从最大程度上使学生认识到该主题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之处,如此一来,则可以有效地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16

阅读是引导我们进行思考的武器,阅读是促进我们理解知识内容的必要阶段,阅读是我们学习生涯中最为基础的事情。由此可见,阅读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内在因素不同,因而在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在接受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性学习。可以说,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当然,阅读的效果也就因人而不同了。阅读形形的事物,阅读具体的知识性、科普性、生活性的书籍,阅读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阅读让我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了有力的臂膀,阅读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了愉悦,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人世间千变万化的事物,了解自然界的无限神奇,发现生活的奥秘,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无限的乐趣。既然阅读的好处多,那么,面对具体的语文阅读,我们又该如何做呢?相信很多任课教师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希望可以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一些浅显的帮助,也希望可以帮助我们的学子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阅读是引起学生进行思考的根源,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整体素养,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身心得到有益的放松,阅读可以极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总之,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面对如此多的好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涯中一定要激励自己多多进行阅读,了解阅读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更是需要学生多多阅读文学作品,进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就有强烈的阅读兴趣,这种兴趣伴随着他的一生,可以说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涯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无限好处,进而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兴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再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强化,相信我们的学生可以很快地爱上阅读的。

然后,在进行日常的阅读教学时,我们的教师要对具体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各个类别的具体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对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清晰的把握和理解,进而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对阅读素材进行一个明确的分类。在我们的语文学科中,常见的分类就是按照文本的特点来分,常常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多种形式。这种分类方法把语文阅读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到各种文体的特征,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关于阅读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的运用、文体的具体特色的彰显等等,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整体语文学习来说也是最基础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再次加以强化,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点,从而帮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与满足,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本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阅读可以是学生自己进行默读、大声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泛读,或者听阅读录音。这些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灵活地加以使用,其主要目的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感悟到阅读的有效性,进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这些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益良多。其中,关于阅读的方式,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学生自己进行默读的形式,而是采取小组合作、分段朗读的形式,相信这种新颖的形式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

最后,面对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之中的深刻内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以及能力上的提高,这才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最为有意义的目的。

篇3

关键词:高中教学;阅读教学;新课改;策略分析;

绪言: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的实践活动即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的阅读活动,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从而代替原先直接灌输自己的分析理解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教学课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也愈来愈少,在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就必须要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个大前提下,阅读教育对于高中教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优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新课改全面展开的前提下,优化教学成为高中教学的必须完成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优化必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同时必须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

对于优化教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应指出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1、教学目标应明确,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完成教学计划;2、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循序渐进,逐步引导,让学生逐步接近阅读、热爱阅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3、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提供正确导向。

二、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对阅读的兴趣不足,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但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加快,各种新型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渐先进,阅读内容逐渐丰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对引导学生热爱阅读也会越来越容易。

但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阅读退化现象严重, 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减少,阅读品位下降,阅读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

尤其是教学内容方面:(1) 教学内容繁多驳杂,不管是哪年级,什么教材,什么教学对象,其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全部按照背景知识、作者、字词辨析、句段分析、文章结构、主旨归纳、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分析的模式进行教学。

(2) 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热情不高,尽管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就是学生读书、语言揣摩、语言训练、独立思考机会的减少。这也就向广大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完善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三、 高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讨

1、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不例外。要使阅读教学得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迎合学生喜好创设阅读环境和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创新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自己揣测林黛玉进入贾府时的心理变化以及见到贾府众人时所说所感,然后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对于教材文章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变成了文章中的人物,强化了自己作为阅读主体的感觉,跟文章中人物产生共鸣,以此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关于学生对教材中阅读材料态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说明文、科普文章以及鲁迅先生作品。那么,面对这样窘境,教材课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就需要作出调整。教师应如何与学生沟通, 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点至关重要。此时换位思考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假设自己是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教材内容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原因,可以发现原因大致有两种:

1、学生没有相似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想办法寻找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点或者能引发学生相似情绪的经历, 引导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

2、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没有时效性,实用价值。即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升学、就业等都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种的观点已经对阅读教学造成了冲击,这也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自主的去阅读。就像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其关于专业知识的介绍过于浅显,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内容又偏离学生生活太远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从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讲起,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于宇宙的研究兴趣,进而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更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作为教材的切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自然可以把学生注意力和思路集中到教材内容中,并激发出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如《我有一个梦想》,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可以先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想,这样立刻就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兴趣,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从而激活课堂气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再来讲解教材,就容易多了。通过设疑来进行教学导入,引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每个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不同,阅读习惯也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对于阅读教学的接受情况不同,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总结了一套较完整、效率较高的阅读方法:先略读,初步了解文章主题,提出问题;后精读,针对文章主旨展开思考;最后针对其中字句,深入剖析字句的含义,深入理解文章。此外,阅读时还要注意圈点、批注,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阅读效果。

4、倡导阅读经典,提升文学修养

生活中各种文学作品鱼龙混杂,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的中学生而言,选择有价值的好书来阅读有些困难,教师应大力倡导经典文学的阅读。对语文来说,文学经典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中学时期学生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阅读作品。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经典,这就需要教师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经典文章的美丽。如《锦瑟》中李商隐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叹;再如帕斯卡尔:“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经典形象的比喻,把人的脆弱与智慧同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阅读教学中,经典的阅读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阅读兴趣,用正确阅读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经典之中,不断的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水平。

5、质疑问难,鼓励创新思维

有质疑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现。阅读过程中有疑问,就会激起求知的兴趣。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质疑更是为探究提供了方向。所以在阅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如戴望舒的《雨巷》,作者为什么要写雨巷而不直接以“丁香姑娘”为题?假如以“丁香姑娘”为题会给自己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说姑娘结着愁怨,这是不是暗喻了作者心中的忧伤?这些问题都能帮助学生增强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质疑不仅帮同学们提高阅读的兴趣,对课文理解的深化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质疑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视野自己的经历来理解着作者所勾画出的意境,其实就是在创设一个新的观察视角,用一个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结语:阅读教学的实施对于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其优化策略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工程,需要所有教师的努力探求,只有从科学角度出发,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才能不断完善阅读教学的方法,实现其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 ]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2 ] 陈萍,对高中阅读教学的建议,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篇4

关键字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5-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甚至教师充分发挥“蜡烛”精神。在课堂上无谓的牺牲和耗费时光,以此一切迁就学生,来积极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人。也有的教师总是与学生建立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笑脸相迎,与学生混成了好朋友。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电化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我认为,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其实不必从形式上去追求,而要根据实际需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是在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当一切成为虚幌的形式时,教学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实在意义了。

1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有关新课程教师的评价反馈应该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促进课堂学习新的亮点的生成。然而,现在教学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在课堂教学上当学生答完问题,老师就用“掌声鼓励!”“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吧!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课标》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注意这些细节,我认为这才真正领会了《课标》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表现。然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不少教师甚至以为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20%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也就是说,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当他们以满腔的爱心和责任感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时,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在进行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他们将赢得社会和学生对他们的最崇高的尊敬。

2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学已有知识积累经验的唤醒上。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整合知识,不断捉摸研究调整,从而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跟学生一起,成为整个语文课堂的构建着、创造者、生发者。教师是教的主体,不是在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切,此时的教师是要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懒”先生,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金口”真的开出来。要适当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也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教师淋漓尽致的发挥教的主体作用,在能够在某一种情况下激发学生学的主体性。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篇5

一、静心品读。还原文本画面――真切体验

入选苏教版教材的文章,大多文字隽永,内涵丰富。有的描绘了各地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如《埃及的金字塔》《烟台的海》《秦兵马俑》等,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孩子们的心田被人类文化的神韵滋润着,他们登堂入室,领略着大自然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无穷乐趣;有的表现了人间挚爱与真情,如《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第一次抱母亲》等,孩子们读着这些文字,学习着语文,生命在成长的同时,心灵也在成熟……打开文本,无疑是打开了知识的宝库,静心品读,真切体验,是挖掘其中宝藏的最直接的法宝。针对文本特点,或放声朗读,或轻声吟诵,或无声默读……许多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中间,行走在字里行间,沉潜到情感世界里,触摸文字,在“读”中释放心灵,体悟情感,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二、精心设疑,激活阅读思维――深入体验

虽是同一个文本,但不同的学生对其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生发出迥异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随时产生或解决许多不同的疑问,这样精心设疑,激活阅读思维,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学生才会深入体验,真正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曾听过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槐乡的孩子》一文,学生读完课文后问“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设疑激思的绝佳契机,于是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课文,理解月落柳梢是指晚上,然后请学生找出文中这类表示时间的其他词句,如“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要求学生仔细读读课文中这些表示时间的语句,想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学生细细品读文字,慢慢体验画面后,答道: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此处,教者适当设疑、启思,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进行了到位的品读、思考。这样的深入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咬文嚼字、思考辨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既习得了语文本领,又锤炼了思维品质,使教学达到了“文意兼得”的效果。

三、用心搭台,创设交流机会――分享体验

阅读过程中,随着体验的深入,孩子会产生向他人倾诉、与他人交流分享的需要。这时,教者应适时地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自由表达,自我表现。可是如果只是大范围地全班分享,也许有些孩子永远也不会走进你的视野,永远也不可能走上讲台,课堂上的展示机会可能每次都会被那些聪明的、勇敢的孩子抢走了。如何给需要交流分享而又缺乏机会与勇气的孩子一个机会,就要靠教师创设一个自由表达、互相分享的平台。课堂上同桌讨论就是教师为孩子搭建的一种非常不错的平台。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堪称经典课例。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模仿孙老师教学,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体验。教者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一个林冲?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同座之间先讨论讨论。别急,还有一个要求,待会我让你起来讲的时候,不仅要讲出你认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林冲,还要讲出你的同桌――他认为林冲是怎样一个林冲。就是要把同桌的话、同桌的语言原原本本说给大家听,就是要学会倾听同桌的发言……”如此的教学,教者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小范围分享读书后的感受,接着在全班交流,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引导学生细心地倾听同学的观点,并要把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的观点一起表达出来。这样的讨论和发言,不仅给每个同学搭建了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提供了表达与展示的机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以及悦纳他人的好习惯,这是一种体验性阅读的有效策略。

四、潜心会文,写出真实情感――升华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有感而发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文本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恰当的练笔,几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一个片段均可。除了课堂小练笔,有时还要求孩子们在书上动笔写一写阅读之后的感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有时候,甚至是把同学的精彩发言记录下来。多动笔,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习惯。通过这种体验性练笔,让学生学会用“写”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教版第12册《理想的风筝》一文,通过腿有残疾的刘老师放风筝的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精神。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漾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先引领学生抓住前文刘老师故意撒脱手放飞风筝的情景,想象刘老师一蹦一跳追风筝的样子,体会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抓住文本内涵,出示了一个写话练习:“刘老师仰望蓝天白云,他在想:____。”引导孩子们体验、揣摩刘老师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热爱生活、敢于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从孩子们后来交流的虽然幼稚但流露真情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刘老师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正逐渐在学生心里丰满起来。这样的体验性练笔正是我们语文课所需要的,它带给学生的丰富体验将伴随其成长并在每个孩子生命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营造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建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核心部分,在阅读中对学生的识字、理解、写作等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结合教学辅导书和网络资源完成对文本核心内容的理解,并总结出小学生在文本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通过细无巨细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课堂教学的知识量。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者们逐渐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学生以笔记等辅助形式来承载这些知识,通过背诵来进行自我的内化。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有是有感情和思维的参与的。当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受到挫伤时,教师传递的知识就会受到阻碍,学生的下课时会原封不动地在还给教师;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时,学生对知识就无法进行灵活的迁移和运用。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处于无声的状态,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疑惑,在问答形式为主的师生互动中,也就无法展开双向的交流和互动,没有思想的碰撞,知识就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不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阅读课前增加学生的独立思考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核心目标, 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积累资料完成对内容的独立思考过程,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包括,一,通过查找字典认识课文中的陌生字,并了解字词的含义,作组词练习;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向爸爸妈妈讲述文本故事;三,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列文虎克的这种玩法的看法;四,搜集爸爸妈妈“玩出了名堂”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新字词的学习,这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必备能力;其次,通过向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方式,学生 从总体上把握了本文的内容,并且转述和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内容的自己理解过程;再次,通过搜集资料来丰富学生对主题的深化, 也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进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就是有自我明确难点和重点的内容,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二)小组互动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新课程提倡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思维,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产生了认知冲突,通过合作和互动交流借助小组共同的基础,借助思想的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如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教授首先通过卡片游戏,来巩固识字,教师通过卡片展示生字,学生知道的并主动讲解,获得一致认同的给予积分奖励;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迅速形成本小组的研究问题,要求以书面形式呈现。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问题包括: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如何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表达文本核心思想的是哪一段,怎样理解;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事物的缺点和另一个事物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循环给予间接性的指导。通过自主参与教学,自由地表达观点和讨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实现了自我的意义建构。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启阅读的关键时期,学生开始了以文字为主的阅读。在阅读之初,学生有很多字词不认识,在阅读时常常采用的是逐字逐段的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便进行查找,这就将阅读分为零散的部分,对文本内涵也出现把握不准的现象。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不仅讲究阅读内容的细致分析,而且关注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方法,首先快速整体的完成文本的阅读,感受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将本文内容进行分层,把握住每一段的核心句子进行分析,这样会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提高阅读效率。同时,在面对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字典查找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猜测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关注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实现针对性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互动交流实现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2 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2.1 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 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2.3 巧用评价,激活阅读。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篇8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创新性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开头写的山区孩子上学条件艰苦时,有“跋涉、蜿蜒”两个词语非常重要,“跋涉”就是跋山涉水,“蜿蜒”的原意是蛇爬行的样子,在这里是弯弯曲曲,形象地突出了小女孩上学时的困难与艰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些词的意思。当我在讲到这段时,又播放了山区孩子上学的视频,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而如果单独理解,就体会不够深刻。通过语境,学生对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升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松鼠》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松鼠具有哪些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品读,并及时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班长的那种崇敬之情,这种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已比较久远,对于文章背景和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更加难以把握。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而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过草地的视频片段,通过再现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当老班长去世时小战士会如此的悲痛,并且至今那只生了锈的鱼钩还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如此这般,学生才能建立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期刊
  • 阅读
    刊号:32-1729/G4
    级别:省级期刊
  • 新阅读
    刊号:10-1001/C
    级别:部级期刊
  • 现代阅读
    刊号:11-5566/G2
    级别:部级期刊
  • 课外阅读
    刊号:11-4602/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