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8篇

时间:2023-12-21 11:2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篇1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2

论文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3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4

关键词:现代林业;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560218);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152ACF60014)

作者简介:王新新(1992―),女,硕士,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通讯作者:胡冬南(1971―),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1102

1引言

现代林业的发展与建设,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梳理与总结现代林业建设所依托的理论,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林业的开发利用在传统粗放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现代林业的内涵在超越传统林业的范畴基础上,已经扩展到城市。

2现代林业的概念

现代林业,是林业现代化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其有别于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的发展前提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发展动力为现代产业化,其重点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持续化发展是其行业标准。现代林业的趋势将逐步向全球化和科技化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以及产能的和谐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现代化林业。

森林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林业的重要任务是承担着林产品供给与生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与公益事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布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化林业,当前林业是处于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以后林业工作的方向、主题与旗帜,是贯穿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3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林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应当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现代林业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要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和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生产力友好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该科学处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发展林业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

3.2景观生态学理论

注重保护森林与湿地两大基质,按照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依据。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去保护和发挥湿地、森林两大基质的生态核心能效,利用斑块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商品林和园林花卉苗木,注意保护斑块和基质之间的协调性。我们通过防护林、水域河流和道路营造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在满足其通道功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3环境科学理论

现代林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对环境的功能核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很有必要,然后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林业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确定规模、结构布局、建设时间和方式方法。创造出一个以森林为主体,安全、适宜、清洁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4[JP3]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的几个方面[JP]

4.1科技兴林,增大森林资源储量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加森林资源的后备储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于林业,需要做好保护好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发展的再发展。科学发展经济,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不以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留给子孙后代青山绿水。林业工程技术的革新,尽可能的提高了有限的木材资源、林产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增加林业行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4.2优化林业结构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林业

优化林业产业主要有三条途径:①加大培育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力度,加大竹林、名特优经济林和丰产速生用材林的建设;②大力度开发新产品,以加工低层次原料向综合高层次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③加大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调整林业布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的产业,推动产业重组,改良林业产业的结构,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最有价值的经济效益。

5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

5.1城市发展林业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众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把发展林业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是极为必要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舒适环境提供保障。

森林城市是国家为宜居生态环境城市所封的称号,城市森林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环境建设,其中植树造林作为重要部分。传统的形式是城市植树造林,但这种单一的绿化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只有多功能立体式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成森林绿肺,以建设森林城市为标准,梳理成城市与森林相协调的模式,互相促进,才能够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营生。“生态化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的象征。

5.2现代城市中发展林业的建议与对策

城市林业着重于发展其生态能效,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城市林业作为林业的一个分支,其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城市森林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城市公共教育制度,提高人们对城市林发展的认知,鼓励全社会人们去建设和参与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发展的总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创建城市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方法建设城市林业,提高城市森林资源、绿地及树木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森林进入城市,城市建立于森林中”。

6结语

林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新篇章,是广大林业人共同努力的新方向。通过现代林业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现代林业进行简要的说明和梳理,对现代林业和城市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小建议。现代林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以现代林业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并将科学理论合理的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用理论指导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建设。现代林业基础理论只能灵活运用,不能去死搬硬套,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总结,慢慢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代林业发展的体系理论,保证现代林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兰芳.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J].湖南农机,2010(3).

[2] 周光辉,周学武,但新球,等.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

[3] 代春龙.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10).

[4] 莫喜忱.浅谈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

[5] 吴晓虹,潘涛,吕任涛.试论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9(4).

篇5

【关键词】 东风渠 河道生态 绿化美化 以绿养绿 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和基础,而河渠道的生态绿化建设便成了摆在水利人面前的重要任务。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既与民生息息相关,又与城市绿化步调一致;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美化环境;既能提高渠道运行的安全性,又能实现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1 基本情况

东风渠灌区位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管理的干渠16条,全长816公里。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大多处于郊外农村,河渠道两岸地形千差万别,这也为渠道生态绿化治理及景观打造提供了天然的大舞台。从2004年至今,东风渠管理处每年利用丘陵区干渠进行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之机,对改造渠段两岸进行生态绿化,在管理站、点或必要地点打造水文化景观长廊,相续建成了一批在大型灌区具有示范作用的河渠道生态绿化示范点。如东风渠眉彭干渠生态渠建设,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生态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如东风渠总干南北闸景点建设以历史人文景观来突显水文化的特点,既富含哲理又具浓厚的文化底蕴等等。

2 实践与探索

2.1 将新理念融入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的原则之中

在渠道岸坡绿化的规划设计中,以现代水利的理念为依托,重点突出人文水利及生态水利,按照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注重特色的原则,突出山系与水系融为一体的和谐绿色长廊特色。在规划设计中,严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科学搭配乔、灌、草三层绿化物种和巧妙布局小景点,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冲刷侵蚀两岸水土,最大限度降低入渠洪水的浑浊度和有效拦蓄入渠洪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对新建水利工程设施的破坏,充分发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同时达到绿化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的人、水、自然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

(1)在沿渠带状绿化规划设计方面,利用渠道地处郊外、农村原有的田园风光,以及河渠道两岸自然的挖填相间的起浮地形,形成高雅别致、错落有致、美观和谐的绿化风景;依托河渠道原有的弯曲,制造出曲径通幽、曲则有情的效果,以岸坡绿化衬托出水的洁净之美和灵动之美。在绿化效果上,按照注重层次、合理搭配的原则,充分利用植物的大小、色彩、季相等特点,把乔木、灌木、图案及地被植物进行巧妙配置,努力打造四季有花、四季常青、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在绿化苗木选配上,充分考虑维护成本、适宜性、成活率,按照“观赏、实用、便于维护”的绿化要求,做好苗木品种的选配。以渠堤两岸生态绿化治理为侧重点,大面积铺种防冲刷、耐干、维护方便、低成本的草坪。新南干渠王家冲填方渠段外坡在物种的选择上,大面积铺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耐旱、耐冲刷的铁线草,渠堤外坡间种植美人蕉和芭蕉树加以点缀,增添了美感。通过治理,达到了固坡、减小雨水径流对坡面的冲刷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如图1所示。

(2)充分利用一些节点工程,依托河渠道两岸现有的挡墙、桥梁等水工建筑物,植入具有个性的文化小品,用以增加渠道绿化的文化品位和哲学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眉彭干渠地处丘陵山区,在生态渠道打造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方渠段两岸现有条石挡土墙的立面,打造成壁画形式展现出来。壁画两端雕刻有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者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千古名言。壁画巧妙点题、引题将人文生态融入自然生态之中,更展现了水利人知性的一面。如图2所示。

(3)在重要枢纽闸、管理段的景点,根据管理段庭园结构形式的特点,引入园林景观打造的风格,将增加水利工程的水文化作为重点,突出景观的哲理和文化底蕴,以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品位。总干渠南北闸景点建设,利用总干渠和北干渠分水处的三角地带,在原堰塘内作景观设计,共设计“太极阴阳、龟负洛书、飞沙溢流、翠瀑洒珠、碧泉吐玉、七星伴月和空亭翼然等景点,用“龟负洛书”展现大禹治水,“飞沙溢流”则是小型的宝瓶口,展现李冰治水的画面。如图3所示。

2.2 强化河渠道绿化管理,巩固绿化效果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作好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加大生态绿化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建管并举”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已成绿化区域的管护力度,巩固绿化成果。

(1)聘请专业绿化维护公司对绿化区域进行维护。绿化管护的专业性较强,植物的习性各异,需制订具体的维护方案。为此,东风渠管理处聘请专业绿化维护公司对绿化区域进行维护,签订维护合同,明确维护目标。由承包人负责实施绿化合同区域内的管护养护和保洁工作,管理项目包括:绿化区域的施肥、施药、杀虫、修剪(树、灌木、草坪)、清除杂草、换种、延伸草皮等技术管理。绿化维护公司聘请当地群众为管理员,并对他们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业务知识讲座和实际操作,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绿化管理任务的有效圆满完成。同时聘请的管理人员要负责日常巡查工作,防止并制止出现侵占、人为损坏绿化工程的现象发生。如图4所示。

(2)加大绿化执法力度,维护绿化成果。为确保河渠道绿化的长效管理,要认真抓好绿化执法工作。充分利用水管单位已有的水政执法队伍优势,安排执法人员参加绿化执法方面的业务培训,负责对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工作。设立举报电话,实行“群防群治”,确保损坏绿地和苗木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3)加大舆论宣传,提高沿渠居民文明素质。进行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主要受益的是当地居民,加大宣传,强化舆论监督,鼓励、引导沿渠两岸居民参与绿化管理。充分结合水法规宣传和平时普法的时机,不断地加大绿化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爱绿护绿的氛围。设置温馨标语牌,提醒广大居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爱护我们共同的水利生态环境。

2.3 大力发展“以绿养绿”的循环模式,促进绿化工作良性循环

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开展,绿化面积及规模越来越来大,需要投入的维护经费也不断增加。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费管理模式为自收自支,绿化建设方面已投入很多资金,在没有国家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还需要在维护方面投入大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为此,要尽可能地开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托现有的大面积绿化区域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以绿养绿”的循环模式,促进绿化工作良性循环,减轻单位支出负担。

(1)利用已成绿化区域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苗圃产业,套种生态经济林。在新南干渠生态绿化区域,由专业绿化维护公司牵头运作,业主单位以现有绿化区域为资源入股,用分红收入抵扣部分维护费。绿化公司在渠道管理范围内种植长势和见效较快的巨桉树,计划用5至10年时间,逐步减少河渠道绿化维护方面的投入,实现生态绿化自身良性循环。

(2)充分利用部分河渠道管理段(点)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渠道,补贴绿化建设。总干渠进口段约有8000余平方米的绿化区域,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好,利用地处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招租,盘活了资源。

3 经验与启示

3.1 按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按照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多树种、草种的合理配置,提高河道生物多样性,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坚持五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二要坚持“满足功能,兼顾景观”的原则;三要坚持“保障水利工程设施安全”的原则;四要坚持“保护与新建结合”的原则;五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3.3 按照“突出功能,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与搭配物种

(1)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林冠结构。乔灌草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林冠对降雨的截流作用,减弱雨水直接对地面的溅击作用。

(2)深根系植物种类和浅根系植物种类结合,形成立体的地下根系结构,不仅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提高了土层营养的利用率。

(3)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植物群落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避免色彩单调,提高景观效果。

(4)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搭配,河坡和堤顶较宽时,在四周可采用阳性树种,林带中间和林下则采用阴性树种,以减少树木间的竞争。

(5)不同花期的植物种类混交,不同花期的植物混交,改善河道的视觉效果。

(6)在优先考虑防止或控制河岸水土流失的条件下,充分考虑植物护岸植被带的绿化,美化的亲水景观效果和提供动物良好栖息地等生态效能。

4 结语

做好灌区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为灌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水利生态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我们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水利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人水和谐、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冠美.水工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6.06.

篇6

2."意图谬误说"与性别创作主体林树明

3.吾谨文学思想考论冯小禄,张欢

4.论民主及党内民主带动作用的根本前提王宏

5."巧实力"与中国的和平发展贾付强

6.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卢德友

7.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刘明华

8.地方性医药知识的传承模式及其内在机制和特点——湘西苏竹村的个案梁正海,马娟

9.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麻勇恒

10.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杨昌鑫

11.我国知识增长与经济效率关系实证研究——基于Geweke分解模型的检验钟鸣长

12.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法治政府"基本内涵探究王文惠

13.新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史开国

14.公序良俗原则与侵权责任法一般条款——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毛永俊

15.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赵翔

16.当代城市文学的精神嬗变、价值与可能寇国庆

17.矛盾与融通终结共总结——周密文学思想之特征及其意义任竞泽

18.新时期城市文学研究综述谢廷秋

19.审视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经验促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发展伍鹏程

20.增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阳黔花,李小利

21.面向生活的有效课程策略研究王慧霞

22.现象学视域下的教育研究林仕彬

23.英语、汉语普通话及贵阳方言节奏分析——贵阳方言学生英语节奏学习探究习晓明

24.语义、表现法与民族思维方式差异——英语抽象名词汉译的三个理据胡晓

25."好生"的来源与演变更替张振羽

26.我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范向阳,滕建隆

27.再论口语戏乐自然优生流程——乡语改调中"地、心、语、乐、情、美态递为反映"之个案朱显碧,宋运超

28."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栏目主持人导言/"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支持人语

1.《矛盾论》三题王炯华,WANGJiong-hua

2.马克思式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对货币魔术师和流通魔术师的批判黄瑾,HUANGJin

3.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活动演变的必然性龚振黔,GONGZhen-qian

4.中国法学应用型教育模式初探——以经济争议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为视角张冬,ZHANGDong

5.求心理合一以自得的儒家圣人之学——青年王阳明的作圣之功述评陈多旭,CHENDuo-xu

6.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解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刘卫星,LIUWei-xing

7.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产生机制分析朱军,ZHUJun

8.荧屏上的"红流":电视剧李俊,LIJun

9.略论中央苏区的反腐倡廉建设龚大明,杨圣,GONGDa-ming,YANGsheng

10.贵州苗医药传统知识的专利保护杜小卫,DUXiao-wei

11.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梁正海,LIANGZheng-hai

12.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几点思考——以四川为例陈明红,CHENMing-hong

1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基于人口城镇化进程中资产建设的视角王昌锋,WANGChang-feng

14.建立贵州反贫困战略的几点意见何康宁,HEKang-ning

15.我国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陈柳钦,CHENLiu-qin

16.美国的文艺复兴——超验主义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郎玉珊,LANGYu-shan

17.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李长中,LIChang-zhong

18.从"止乎礼仪"到"诗不匿情"——王夫之《诗经》学中的诗情观初探郑晶燕,ZHENGJing-yan

19.再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张先坦,ZHANGXian-tan

20.现代汉语基本层次范畴参与构词的理据、来源及其他宋宣,SONGXuan

21.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王晶,WANGJing

22.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赵国军,ZHAOGuo-jun

23."要"的语法化琐议范井玲,FANJing-ling

24.虚拟大学发展乏力的利益链分析任胜洪,RENSheng-hong

25.传播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地位初探刘占祥,胡凯,LIUZhan-xiang,HUKai

26.试论高等教育制度的合法化过程朱平,ZHUPing

27.从新闻访谈的话轮转换分析看语用原则的运用史红梅,SHIHong-mei

1.论作为社会保障法价值基础的人道主义董溯战,DONGSu-zhanHttP://

2.启动消费信贷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之举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邵彦敏,SHAOYan-min

3.农村中介组织网络的基本功能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徐顽强,李华君,XUWan-qiang,LIHua-jun

4.论影响日韩影视剧在中国传播的政治与文化因素温朝霞,WENZhao-xia

5.济南事件后"抵货"效果之多维审视周石峰,ZHOUShi-feng

6.简述冷战后东南亚的海盗活动及对策胡杰,HUJie

7.屯堡文本符号化空间的关键词与核心句法朱伟华,ZHUWei-hua

8.贵州苗族女性服饰的审美内涵姜(日韦),JIANGWei

篇7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以系统的、平等的、全球的、协调的方式发展旅游、协调环境、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三种间的利益关系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1]。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的研究切入点也就是来自于总书记的基层调研。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生态园为周边都市居民提供优良的旅游与休闲环境,成为独具魅力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当代生态农庄型度假观光胜地。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她除了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农业学习之外,还具有生态体检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促使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农村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关注学者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关注农村社会的变化和农村基层工作者的新思路,关注农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从中也了解到一些问题的缘由,也对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二元社会的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社会科学者们的思考,基层管理者的先进经验,以及城乡社会的矛盾都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而对于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也源于多年的专业学习,农村建设问题中的许多问题是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相互促进、内在的统一关系[2]。乡村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美丽乡村”增加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旅游是由国外引进的(即从“可持续发展”派生出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就是指: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即可以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缺乏实践的经验,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在认识上、规划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对农村的内涵认识不够,简单的理解新农村就是新道路、新房子、新村庄,造成重视村容整洁,忽视生产发展。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维护本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又要同周边区域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广度上,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民风、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延续历史文化,保护乡村资源;延长生命周期,保障经济利益。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这样的环境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待农村生态建设问题切不可不顾农村社会的现实。农村如果得不到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很难保住。农村建设如果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可能会损害到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态建设问题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有多深。处理好这些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提倡一种新的文化,将对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第一,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必定会造成开发和保护不一致的情况。从长远角度来分析,乡村旅游确实能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开发”与“保护”脱节的情况。有的地方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保护,盲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破坏。一方面破坏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对农村文化的吸引力造成了影响。第二,很多地方的旅游产品比较的单一,种类比较少,从而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这样游客来了第一次就不来第二次,留不住客人。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游,这样造成乡村旅游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仅仅体现在乡村旅游的简单开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还不够深入,没有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的规模比较小,仅仅体现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参与型、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比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持续增长。第三,目前乡村旅游有的地方还不是很规范,市场缺乏统一地管理。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时间较短,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管理规范上的缺失。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分配利益不均,缺乏有效的政策来规范市场。乡村旅游中宰客、降低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态度恶劣等情况较普遍,此类情况造成了游客的流失,游客流失了必然会给农村旅游造成非常大的损失[4]。

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总结为:“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统一规划、产业协同”。也就是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思想及其系统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坚持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行业、农户、游客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的效益均衡发展[5]。根据以上的总体思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做到以农为本、农旅和谐发展,注重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不影响乡村旅游的正常运作。②做好乡村旅游长期、中期、短期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③按照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市场潜力,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发挥乡村旅游在本地区的功能。④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合理规划,调动多方参与主体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最优。

5结语

篇8

关键词:和谐矿区;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32-01

1 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当前来讲,就是要努力形成全体公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殷实。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法治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径。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公平不单是指经济公平,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在法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称,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作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伦理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帮助,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创造活力是社会活力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因此,只有形成全体公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煤炭企业构建和谐矿区存在的问题

(1)发展需求与结构调整之间矛盾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煤炭企业通过采取结构调整、改革改制、资产重组等措施,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阵痛”,在寻求煤炭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牺牲,遗留问题较多。

(2)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渴求和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矛盾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我们煤电公司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社会高度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的今天,这个矛盾尤为突出。

(3)党群干群关系之间矛盾的问题。当前正值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在矿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矛盾。

3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开发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谐矿区贵在“人和”。而“以人为本”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现人和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和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使员工的一切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坚持以发展为根基,从物质需求保障上为构造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矿区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企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做到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和谐促进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增盈提效,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和谐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坚持以学习为手段,从队伍素质的提高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注入创新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来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现学习型企业的进程中,要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成才,更好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要逐步完善岗位成才激励机制,引导职工钻研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4)坚持以文化为导向,从团队精神的凝聚上为构建和谐矿区塑造精神支柱。要以文化为导向,建设独具矿区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树立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精神支撑。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从而创造最佳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