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8篇

时间:2023-12-21 10:32: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

篇1

[关键词]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教育环境;教育目标;社会需求

一、引言

会计人才作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会计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展开是决定经济主体能否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前途所在。其中,决定会计人才质量的关键在于会计教育以及相应的会计教育研究,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如此,因此,如何发挥会计教育的实质功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两对矛盾出发分析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会计人才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供思考。

二、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环境与教育目标脱节

首先,教育环境与教育目标脱节是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首要困境。就教育目标而言,随着会计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财经类院校、职业类院校或开设会计专业的综合类院校都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会计专业型人才、会计复合型人才、会计管理型人才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院校都并未意识到会计教育综合配套措施或教育环境对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极端重要性。例如,部分高校选择邀请企业会计主管到学校讲课,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虽然课堂教学氛围、内容以及质量得到了提高,但由于没有教材、教学软件、教学数据等资源的配套,学生难以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程总结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而“温故知新”的效果也就难以实现。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还包括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毫无疑问,由于缺乏优良的会计教学环境,各类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从”,尤其在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系统、全局的发展理念,虽然在教材、师资、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想着手改革,但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打入国际市场,而传统、陈旧的会计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是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需求的。

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首先,改进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首要对策为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首先,相关院校必须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有效实现会计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其次,学校要在现有会计体系当中加入学生就业相关的指导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和发展前景,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二)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除了需要注重学科体系的重要作用,改进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还需要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对师资资源的优化、挖掘以及引入,同时,以上三个举措也涵盖了三方面的师资来源。其一,学校需要全面升级已有的会计教育师资力量,针对每一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师资升级方案,包括在职培训、企业挂职、校外进修、脱产学习等方式。其二,学校还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科研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深入挖掘潜在的教学名师或科研中坚力量,给予以上优秀人才更具成长空间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层次教育师资力量的水平。其三,学校还需要从企业引进优秀会计人才,通过全职引进、兼职引进以及客座引进等模式吸引优秀会计人才走进学校,给予学生最为直观、最为生动的教学。

(三)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最后,改进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还需要强化会计实践教学。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的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会计岗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熟悉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其次,教师还要建立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加入会计实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会计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学校在构建校内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仿真性、模拟性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企业真实的会计场景、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方法,从而通过系统性的训练获得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发现,深入分析与把握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创造性、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路径对于企业、市场以及学校而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学校不仅需要从会计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入手,更需要深入把握自身的发展现状,在挖掘会计教育优势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可能的突破点与创新点,从而形成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会计教育发展路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洪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35).

[2]朱静.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3]白霜.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5).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日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理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应围绕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多个环节的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改变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尝试,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应用型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所以,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必须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目标,从而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到底何为应用型人才?可能有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正是因为对应用型人才概念模糊导致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面对这些问题,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总结,从根本上制约了财务管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教学。目前,许多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部分任课教师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而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有些高校尚未建立专业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且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也少之甚少,大多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基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又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同时缺乏相关实践教学高水平的教师,加之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教学。这些都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对教师纯理论的说教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财务管理教学要上升层次是很困难的。

(三)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交叉性强,在相关学科的教学计划中都有开设,其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都会涉及,如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学、项目投资学、成本会计学中都会讲到,金融市场在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学中也会重复讲授,造成学时紧张。另外,许多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会计学中的变动成本法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用的较多,但时常会遇到没有学过管理会计学就学财务管理学的情况。又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运用了线性规划和概率统计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

(四)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存有局限。为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开设有案例教学课程,其被当作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专任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大篇幅地穿插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但通常案例是事先进行组织和规划好的具有理想状态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学生去分析和确定,只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案例环境和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较长,学生容易缺乏对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很好地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能力上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素质上要有较高的专业和非专业素养。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将其逐渐渗透到本科教学过程中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课程体系,重塑教育教学质量观,使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其具有能自主思考问题、处理日常事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要求更高。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理论教学研究比较完善,但对实践教学研究尚且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再者,要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水平,首先要具有专业化的实践指导老师,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员分离制度。高校也要加强对专职实践指导老师的培养,做好培训、进修、研讨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

(三)改革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为避免课程授课重复,建议各课程主讲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提前研究确定授课内容,避免课时浪费。对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期和不同学时数,可进行分模块教学,即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属必将内容,学时要有保证)、“重点应用模块”(联系理论知识介绍实际应用,学时可适当调整)、“拓展应用模块”(可根据学时不同进行增减)三个模块,有利于在不同课时情况下有效安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增强学习效果。在精简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四)坚持、定期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现代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着重突出“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如何让更多教师坚持并定期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很重要。首先,课程所属单位教学主管要将多媒体教学建设与发展列入学期工作日程当中,使多媒体教学质量工作常态化;其次,利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将本学期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予以展示,并开展多媒体教学质量评比活动;第三,加强示范性活动后续培训工作,传授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多媒体信息量大,如何使学生思维紧跟幻灯片切换速度,要适当补充必要的板书。板书的好处在于过程清晰,节奏与学生的思维基本同步,因此,在关键内容或关键过程上,辅之板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龚凯松.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1.2.

[3]李素英,吴永立.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9.5.

篇3

关键词:市场需求 审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21-01

1 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在维护所有者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步突显的同时,特别是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查错防弊”型转向“复合型”。同时,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呈现出层次性,向高端、向宽口径发展。无论是对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的需求,还是对于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都显著增加。国家需要大批能够以全局的高度、前瞻性的思维却思考问题的高端审计人才充实审计队伍,满足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需要。

2 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审计队伍人员不足

现我国共有八万个左右审计机构,20多万审计人员(兼职)。全国审计机构每年完成审计项目上百万个左右,通过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经济效益上千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从内部审计看,全国内部审计机构3.4万个,配备内审人员10万多人,而我国企事业单位就有100多万家。内部审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大量的会计、审计人员充实到这只队伍中来。

2.2 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

刘世林在“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一文中以全国10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看[2]:其一,我国高校审计专门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缺乏包括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所有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尤为缺乏像诸如:金融保险审计、行政事业审计、财政税务审计等宽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其二,从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外,在审计人才本身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样,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而理论讲授与实务操作(讲授)结合才是上策。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中国教育界的人才培养目前还是重理论研究型而轻职业导向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封闭且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

2.3 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在职培养不够

目前在岗审计人员大多原来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和财会专业毕业的。从工作角度看,会计工作具有的缜密、细致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微观的思维方式,从其知识结构看,审计队伍总体上比较偏重钻研单一的财务方面的知识,缺乏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自身,限于繁多的工作任务之中,缺乏在岗培训机会或审计机关也缺乏让审计人员参加知识更新的观念。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更新缓慢、职业判断力不强,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在某种程度上说,影响了审计工作进度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2.4 对审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问题,审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大学生是否成才和将来在工作岗位上适应社会并立足的关键所在,尽管中国高校大都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也仅限于形势的要求,学生也就是考完既忘。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各级审计部门缺乏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的教育。

3 创新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高端审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更需重视和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3.1 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定位人才培养战略

目前,审计人才的需求已体现出层次性,由于人才需求的主体不尽相同,我们对于审计人才培养也不完全相同,表现各有其培养的侧重点和培养特色。其中,对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应以鉴证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年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评估等审计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则具备大众审计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以内审技术和内部控制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国际注册会计师与国际内部审计师的培养分别定位于鉴证、管理类国际人才。[3]

3.2 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

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多元化方式入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首先,在宽口径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压缩理论课,扩大实务课比重,从“填鸭式”模式向启发式、引导式,研讨式模式转变。课程中增加来自企业或实务界专家讲授的实务课程比重,或者开设更多的专题讲座。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训练。其次,建立课堂互动、课后讨论的培训模式,加强师生间、学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消化学习内容,让学员在碰撞中吸收知识,拓展视野,不断提升。改变教师的角色,互动中引导学习。[4]

3.3 加强审计类专业设置,加大审计人才培养力度

高校审计类专业设置严重不足,是导致审计类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开设审计专业,但有完备的师资力量支撑,具备开设专业条件的应建议开设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人才,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4 加快高端—— 领军人才培养力度

审计领军人才,也就是指精通行业审计所需各类业务知识,具有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够推动和引领该本领域不断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将在审计领域中将发挥着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一批高素质审计人才快速成长,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发展。为此,应加快制定各层次审计领军(拔尖)人才能力框架,健全各层次领军(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等机制,使高端审计人才培养成为长效机制,能站在时展和变革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预见和创新能力,能创造出显著的审计成果的高端人才更快、更多涌现出来。

3.5 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教育

结合行业、单位特点,按照市场、业务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了使审计人员胜任各类绩效审计工作,应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适应发展的需要。[5]

参考文献

[1] 孙硕.我国审计行业人员发展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35-236.

[2]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36-41.

[3] 张薇.市场需求导向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研究,2012(21):69-71.

篇4

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并加强经费管理。同时该《纲要》也对各高校教育经费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各高校应立足解决现行教育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管理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政策和制度。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系统,要推进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国家经费的支持和对经费有效科学的管理。

一、高职院校教育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经费紧缺,主要应由政府财政拨款办学的公益事业,变成了以学费收入为主的办学。对比美国社区学院2012年教育资金来源收入其中约60%来源于本地政府税收或者政府拨款(29.2%来自州政府税收, 16.3%当地政府拨款,16.6%联邦政府拨款),而2012年我院教育资金收入总额1.55亿元人民币中,省财政生均拨款占35.56%,省教育厅拨款10%,学杂费占51.35%,经营性收入3.2%,在生源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使主要依靠学费为办学投入的院校教学资金筹措不具备教育资金投入的长期性,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师资的引进、软环境建设,进而影响了高职学院的改革与建设。

(二)办学成本增加。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后,启动的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训设备投入,省教育厅要求建设经费学院1:1配套,这一举措促进了高职院校建设,但同时也加大了资金压力;另外,众多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获得,使部分高职院校债务规模过大,每年还本付息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预算开支比例不合理且投资效益缺少考评的尺度。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随意性大,预算指标缺乏考核依据;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管理分散,同时存在支出不合理,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资金监管力度不到位,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国有资产流失与损失情况普遍。对比美国社区学院预算资金教学支出约占48%,我院2012年财务预算支出中教学支出17.58%。

二、高职教育经费现有研究现状

1、发达国家职教经费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经费筹资机制已基本建立,办学定位与职能与我国高职院校相当的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基本没有教育资金紧张的情况。早在19世纪,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遵循“利益获得原则、能力支付原则”,这对当时困扰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提出了新思路,也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鲍尔森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利用数学模型总结出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确定最优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方法。N.A.Barr指出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应满足经济的原则和实践的原则。Richard,Anstin,Scott等学者从教育经费管理的角度指出高校教育经费的管理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和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2、各地区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管理多角度对比:王仁成对比香港的大学,指出内地高校存在政府拨款占学校总经费比例低,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各种收费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不得有半点突破。尹国杰对比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提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足在于经费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和利用自身学校条件筹措,少有从社会得到赞助或捐赠;理财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王连香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指出高校教育经费管理存在学杂费管理力度不够、收入控制上管理不严、预算制度执行不彻底、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赵国伟针对教育经费管理问题指出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应以涵盖高等教育经费全过程为目标合理规划准则层和维度。张晓春提出高职院校改善现状应该放开高校教育投资、增强办学活力,公开财务信息、加强公众监督作用等。陈尚从自身办学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提升自己的办学效益,减少资源消耗获得内部效益,培养人才获得外部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建议政府调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政府拨款比例,在高职教育成本应为普通高教成本的两倍以上的现实情况下,可逐增到持平;高职生均拨款落实到位;期待法律层面明确高职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兼顾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结果。建议建立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多元筹措渠道与机制,特别是利用社会捐资、校办企业、校友会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提出其筹措组织框架,建立操作程序。

高职院校需要高度融合各地区或行业,基于人的终身教育理念,大力开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各类培训业务,将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作为办学职能的反映;财政拨款与其他社会捐助、基金会作为非业务收入反映补充教育资源及多方融资能力。

约束机制是提高制度效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健全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财务内部管理、预算分配制度,强化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方法,设备购置要考虑可行性、必要性,能源消耗问题;提高资产共享率,避免闲置;节约、绿色环保,加强水电管理;固定资产可回收利用的实现循环经济;多管齐下从而缓解教育经费资源短缺的状况,实现向管理要经费。

参考文献

[1] 陈鸣、朱自锋,《中国教育经费论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171一172.

[3] 张晓春: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7).

[4] 陈尚、唐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J],高职专论,2008.

篇5

摘 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如何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和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阐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推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文化素养、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型人才是当下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我国众多高校,应用型人才是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高校在培养学生成为财务管理领域专业高级人才方面的目标定位各不相同。但从实际状况看,目前某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偏离[1]。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众教育”依然是教育模式的主流,因而某些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很难培养出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状况下,高校应当调整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并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另外,某些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偏离,并出现脱节现象。

(二)传y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模式的限制。

在我国诸多高校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某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2]。在平常课程教学过程中,某些高校的师生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仅仅是机械地传授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较少,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在某些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实验室、教学设施等还不够完备,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实验课程较少。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某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限制,这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过度重复,导致课时紧张。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在传统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师普遍抱怨课时不够用,不能进行全面的讲解和完整的课程安排。然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教材的编排不够合理,交叉与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财务管理中资金时间价值章节与成本核算章节中货币时间价值方面的内容,知识体系和框架方面的交叉重复会导致教学内容编排的重复,最终导致课时紧张。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科性质的内在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和造就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不同于学术研究类型的学科,财务管理专业并不要求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及全面的了解,而是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专业知识框架进行设置,注重基础知识及实用性知识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趋势及生产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岗位相应实际需求作为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标准。然而,某些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科体系的建设,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偏离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3]。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财务管理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运作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及风险防控等环节提出有效的、合理的建议[4]。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某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知识层面狭窄、思维模式比较固化及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较弱等问题,很难满足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因而其迫切需要具备扎实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应用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也要求高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推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就业形式的现实需要。

当前的就业形势存在这样的矛盾,即企业迫切需求优秀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众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某些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所需。

2.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编排偏离生产实际,且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缓慢,某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比较匮乏,对于实际问题的把握和解决上能力不足。

3.专业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机械传输而忽视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将导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致使学生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应当秉承扎实基础,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原则对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程进行编排和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专业方面的业务能力。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各应用型课程的基础知识,整合知识架构,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群与课程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保证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要结合课程培养的目标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注重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充分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应当完全依赖教材,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与工作岗位需求,将具体的案例引入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探索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借助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而其课程教学应更注重实践环节,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的重要性,因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开辟实践训练的平台,安排学生去合作企业学习,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实习和锻炼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以教学-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定向培养,从而培养出满足岗位实际需求的适用型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实践经验。因而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应当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校企之g的合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积极邀请或聘用企业财务职员、财务经理来校讲学,促进其与师生进行经验交流,丰富课堂形式,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层面,进而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对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当下众多高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郝丽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2015(11):38.

[2]孙晓琳.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269-270.

篇6

关键词:药品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岗位能力

2015 年教育部调整了高职专业目录,食品药品管理类中增设了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于2016 年开始招生,如何构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成了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难题。深入医药行业调研,了解医药企业对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对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调研内容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药品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医药生产、批发、零售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以及在医药行业从业的毕业生、实习生,其中涉及药品生产企业2家,药品流通企业8家,毕业生、实习生60人。

2.调研内容

(1)从药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获取如下信息:医药批发、零售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2)与医药生产、批发、零售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召_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表获取如下信息:医药企业对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员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剖析。

(3)与毕业生采取座谈,个别面谈,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如下信息: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及岗位从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对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调研方式

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个别面谈、访谈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医药企业的经营理念已开始从营销转向专业服务,保证药品质量并做好更全面、更准确、更贴心、更多渠道的用药指导和健康管理的专业服务,将成为未来医药经营企业的发展趋势。

调研显示,在医药企业从事岗位中,高学历层次则倾向于质量监控岗位、研究开发等岗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服务技能型操作,例如医药零售企业的健康顾问、营业员、电商客服;医药批发企业的质管员、保管员、养护员、购销员等。而目前医药企业都在发展慢病管理、医药电子商务,高职专科层次具备药品服务与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十分稀缺,满足不了用人单位需求。

2.岗位能力分析

结合调研结果,笔者对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对接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对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总结分析如下:

用药咨询与指导岗位(核心岗位)

岗位要求:能够进行常见疾病的用药推荐,提供正确的指导用药,确保顾客用药安全。能够对(中药、西药)处方进行调配。

对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具备较强的药品药理作用、制剂、规格、主要临床用途、用法与用量、主要不良反应等的介绍能力;具备问病荐药与处方分析能力;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公共关系、商业礼仪等能力。

医药商品购销岗位(核心岗位)

岗位要求:能够结合医药商品及医药市场的特点,进行药品购销的商务谈判活动;能够应用销售技巧开展医药商品销售;能够运用药事管理与法规知识对药品进行有效管理。

对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具备医药商品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销售技巧、必备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交礼仪知识,能够建立与维护同客户的良好关系;具备公共关系、商业礼仪等能力。

医药仓储管理岗位(相关岗位)

岗位要求:能够对入库和退回药品进行验收,进行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能够对药品进行保管与养护,保证药品在保管期内质量稳定;能够按要求准确处理药品发货,并做好相应记录,能够对库存商品进行系统盘点。

对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具备药品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备医药物流、财务管理等基本能力;具备文案写作、EXCEL、WORD等日常办公能力。

医药电商客服岗位(相关岗位)

岗位要求: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用药及健康服务咨询;能够完成网店日常销售工作,为顾客导购,问题解答;能够解答客户咨询,促使买卖的成交;能够接单、打单、查单等处理订单及顾客的售后服务。

对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具备问病荐药与处方分析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具备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具备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具备产品推广及活动策划能力。

三、讨论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真正符合企业所需的高职专科层次药品服务与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十分稀缺。因此,医药类学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提升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

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能够从事药品服务与管理工作。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能力分析结果,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建议开设:药用化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药调剂技术、药品营销心理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剂学基础、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程;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建议开设: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基础药学服务、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药品储存与养护、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医药电子商务等课程。同时建议开设配套的实训课程:商务谈判实训、药品零售服务综合实训等课程。

参考文献:

篇7

文章认为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学生难以较快胜任财务管理工作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建议,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文章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确定了课程体系建设应满足工作岗位需要、避免不必要重复,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兼顾地区和行业特点等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课程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课程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设置。

1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 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 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

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

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

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

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

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

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

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汤炎非、谢达理.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7期;

[2]Xie da li,Tang yan fei.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e and Dynamic Curriculum Tak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ization,the excellent course in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载2013年6月Es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3]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4]崔莉,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思考.网络财富,2010年第10期;

[5]吕立伟、张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财会通讯,2011年第21期;

[6]朱开悉.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04期;

[7]杨克泉.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 J ] . 财会通讯, 2006( 8) ;

[8]朱传华.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

[9]李文静.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8月上;

篇8

【关键词】高校 债务化解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03-02

我国高校负债在1998年前并不受外界关注(1998年央属的高校银行贷款总额仅为5亿元),然而,近十多年来高校不断扩地从事基础建设,建成后再扩大招生,而不断扩大的学校规模后则是迅速膨胀的债务。教育部明确2009年的工作要点之一,是“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这是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2010年工作要点指出“扩大化解高校债务风险试点”。高校债务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面对当前高校严重的负债办学,如何尽快找到化解债务的有效途径变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债务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

1.高校债务的现状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在其的《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债务风险逐步显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200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2007年3月,九三学社邵鸿认为:“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000亿元”。中国高校背负债务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很快降低,甚至还呈上涨趋势。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如果按保守估计4000亿元的贷款余额,以年平均利率6.5%计算,高校每年还贷的利息支出将达260亿元。我国高校债务规模巨大,由于缺乏还贷资金来源,还本付息压力极大,财务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资金压力成为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高校债务形成原因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教育获得快速发展。面对快速增长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高校扩建新校区以满足办学需要成为必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扩招后,国家财政新投入经费没有同步同幅度增长,云南省财政对高校的教育基本支出拨款从2004年至2007年一定四年不变,政府对教育的总投入严重不足,高校为把握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不影响学校教育事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银行贷款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

二、高校债务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和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为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必须重点保证学科学位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大科研项目等重点项目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高校巨额举债办学,势必影响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教职工的经济利益,更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高校债务化解对策探讨

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采取积极措施化解高校债务,避免债务风险,降低办学成本,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稳步发展。

1.政府加大投入,帮助高校化债。

政府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是确保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4%;二是建立高等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实行分类分级指导,切实提高高校的生均拨款标准;三是尽快实施政府化债激励机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推进高校快速化解债务;四是加大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五是政府对高校贴息贷款,减轻高校经济压力;六是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规范高校贷款的使用,认真审核贷款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修订高校会计制度。

2.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化解债务。

(1)老校区土地置换。据调查,我国相当部分的高校负债是由于建新校区引起的,随之学校搬迁新校区,老校区由于面积偏小被弃之不用,而老校区大都处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土地商业价值高,升值快,这为土地置换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置换老校区部分土地,应当以土地置换获取收益偿还贷款或用于新校区后续建设。

(2)加强收入管理。学费及住宿费收入是高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占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达30%以上。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较普遍,欠费金额越来越大。高校应精心组织和管理好学校的收入,齐抓共管、着力降低欠费率,力争应收尽收。

(3)努力扩大社会服务。高校应充分利用办学优势、科技优势及人才优势,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扩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和广度,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尝试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当前,我国社会资金比较宽裕,通过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可以筹集大量中长期资金,一方面可以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用来置换高校的部分银行贷款。

3.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偿债能力。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厉行节约,充分发挥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经费使用监督,严格支出管理,避免浪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科学配置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充分盘活闲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的偿债能力。

4.调整贷款结构,控制新增贷款。

高校既要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又要做好偿债准备,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资金的效益,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的同时,逐步调整贷款结构,增加中长期的项目贷款比重,缩减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减轻资金筹措与贷款偿还的压力,降低财务成本。并且,为确保高校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必须采取措施,严控新债发生。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与财政主管部门联合,对高校贷款条件和贷款规模进行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1 祝华凤.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0(4):60~61

2 尚运生.高校债务问题的解决措施[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9):108~1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