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0:32: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欢送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振平处长主持,厅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彭伏莲处长就送培学员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送培单位领导和学员代表都在会上表示了决心。周祥辉副厅长代表厅党组就本次办班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该项工作是厅党组着眼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并勉励学员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湖南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艺术院团普遍存在的“瓶颈型”难题,严重阻碍了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此事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厅党组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省文化厅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厅人事处、艺术处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院校,就人才培养事宜进行协商和洽谈,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际举措。
本次人才培训工作另一个创新特点是:省文化厅抓住第四届“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论坛今年在长沙召开的契机,从整合区域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率先提出倡议,构筑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得到了“9+2”相关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响应与支持,并签署了“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意向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9+2泛珠三角区域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湖南省文化厅于今年8月还主办了一期戏曲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和一期舞台美术讲习班。
演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省直、市、县专业剧院(团),花鼓戏、湘剧、京剧、昆剧、常德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9个地方剧种的32名中青年骨干演员。这是继1999年以来举办的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培训班,学员中有的是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和全省“芙蓉”戏剧表演奖得主,有的是去年全省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新秀”或“头牌演员”获得者,还有的是很有培养潜质的戏曲表演后起之秀。
本次全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是省文化厅针对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戏曲表演艺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实际举措。为了办好这个培训班,省文化厅在对全省专业剧团表演人才队伍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几次专家论证会,确定本次培训班以小生、花旦为培训对象。针对在时间紧、经费不足,学员文化、专业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厅艺术处会同省艺术研究所专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设置,聘请老师,反复研究论证,努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前后筹备工作历时三个月,并从省外及本省聘请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授课。如四川省川剧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山西临汾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次梅花奖得主任跟心,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以及本省专家学者来培训班授课。在课程安排上,既强调戏曲表演程式、技巧、及基本功的实践教学,又注重对学员进行艺术理论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辅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教学录像的观摩。目的在于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激发学员的创造思维。
本次培训班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学员进一步明确参加培训班的学习目的,怎样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学员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要努力学习老师们的人谦虚、朴实的道德情操和对艺术事业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博采众长,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向名师、专家请教。学员之间团结友爱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的同学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同学因单位工作任务,耽搁了课程,其他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同学们互帮互教,没让一个同学掉队,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本次培训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絮: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自法国的十七岁少年西蒙,也来到培训班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这位法国人民和文化的友好使者深深为中国戏曲 “唱、做、念、打”表演程式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不仅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还竞相表演节目,展示各自才艺。温馨、快乐的氛围为本次培训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关键词农业院校;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the superiority,feasibility,deficiency an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 talent to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tity;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talent cultivation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药用植物的使用在不断增加,在使用的50 000种药用植物中大约有2/3来源于野生品种。由于过量采挖,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因此,药用植物的栽培驯化与育种是中药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1药用植物育种现状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印度[1]。日本十分重视药用植物的质量和品种改良工作,把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脱病毒技术和生物新技术育种作为药用植物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日本育出的甘菊四倍体品种,其甘菊环酯含量是二倍体的1.2倍,花体积是二倍体的2.3倍。我国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中草药的种植生产中,多沿用地方老品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药材的地道性,但往往产量低、质量差,有些药材人工繁殖困难,影响了种植效益。随着中药材高效种植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中药材品种逐渐成为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中草药育种及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3]。
但是,药用植物育种工作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尤其在药用植物有关品质性状和化学成分调控机理的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几乎空白。在栽培的多种中药材中,经选育的优良品种不多;一些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没有很好地推广,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的人参新品种,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中药材种子的选育和生产远远落后于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生产,这虽然与中药材栽培引种的历史和难度有关,但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是其主要原因。育种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一批掌握现代育种技术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2高等农业院校药用植物育种专业和学科建设现状
到2003年,我国有18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药学教育,这些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大都侧重于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草药育种等方面,以致于长期以来,药用植物的育种和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研究落后于中药业发展的需求[4]。从农业教育和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分析,传统的种植业中本来包括中草药的生产,但是,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绝大多数农业院校中未设中药学专业[5]。
药用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优良药用植物品种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中,吉林农业大学是我国开设中药学专业较早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开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99年增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2年增设了中药学专业;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也开展了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到2003年,已有12所来自农业、林业、海洋类大学或学院开设了中药学专业,对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缺口。
我国高等植物约3万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 146种,常用栽培药用植物约200种,经选育的优良品种不足20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我国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不无关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加大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高等农业院校开设药用植物育种专业的优势和可行性
3.1育种技术体系完整
经历了优中选优的传统育种,在孟德尔遗传规律再次发现以及摩尔根等创立染色体遗传学说后,作物育种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杂交育种成了最主要,最有效的育种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作物的常规育种技术以杂交育种为核心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6]。在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染色体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这些已经成为现代遗传育种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出现了株型育种,品质育种,高养分、水分、光能利用效率的生理遗传育种等新的遗传育种研究方向[7],完整的育种技术体系,能满足培养药用植物育种创新人才的要求。
3.2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完备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增产增收措施。目前,农作物已形成了配套的种子管理、良种选育、良种生产和种子经营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农业院校在良种繁育推广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由其培养的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更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也符合新农村建设对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
3.3教育教学规律相近
药用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大多以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大田作物和园艺类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5]。例如,我国植物类南药资源有3 500多种,依据地带标志、气候环境、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等可分为8个南药资源区域,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下的华南亚热带、热带区,包括海南省、台湾岛及南海诸岛、福建省南部、广东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及云南省南部[8]。许多著名传统南药,如沉香、降香、檀香、千年健、鸦胆子、狗脊、使君子、白豆蔻、丁香、肉豆蔻、胖大海、马钱、乳香、没药、血竭、番泻叶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显然,同区域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专业人才。
总体而言,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品种选育机制不健全、推广应用差[9],而这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所在。
4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4.1师资问题
对于基础课所需的师资,目前的农业院校大多能够自身解决,比如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可由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部分基础专业课或专业课,例如土壤学、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等农业院校已有的专业师资亦可解决,甚至部分课程为农业院校的特色或专长,例如栽培学、农业推广学、植物保护等。农业院校真正缺少的师资是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药理学等部分基础专业课或专业课教师。而这部分师资可以通过引进、外聘专职教师、聘请社会兼职人员、本校师资外出到中医药大学进修等途径加以解决。部分课程也可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广州地区石牌六校(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实际上,农业院校在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别于传统药学专业,应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有所取舍,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2实验及教学实习问题
在实验室设置、仪器设备方面需要增设专业实验室,而有些常规仪器设备可以共用。这样也可以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教学实习场所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都有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农场,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很大便利。诸多农业院校,如华南农业大学,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用地,但是需要规划专用场地,以建设药用植物标本园,种植教学所需的药用植物,以满足教学实习、实验、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之用。
4.3科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可以立足当地,研究中药资源,开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等。科研过程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最有效的训练机会和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研与人才培养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学和教育的最佳途径。
5参考文献
[1] 高山林.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6):58-63.
[2] 罗光明,邓子超,杨世林,等.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现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9):15-18.
[3] 杨春霞,朱培林.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5):61-65.
[4] 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21(3):8-10.
[5]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6] 王彦霞,王海波.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存在的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2001,5(2):62-72.
[7] 张正斌.论作物育种的科学与艺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229-233.
关键词:农科院校 农业产业化人才 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主要以分散的家庭承包方式经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只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的重复、盲目、简单性劳动,缺乏足够竞争力,也难以回避市场风险,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包含市场流通服务多元化、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集约经营规模化。它形成产、销、加工一体化的一条龙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这种转变,本质上需要由知识与技术的集约来实现。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人才在生产、经营和服务各个环节中进行大力推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缺口,因此农科院校需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负有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的重任。农科院校理应在农业产业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农业产业化又将促使农科院校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农科院校在农业产业化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一、农科院校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1.开展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训,为农村输送优秀人才
学校可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如开设的农学、果树、植保、蔬菜、畜牧等专业,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体系,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将活跃在农村基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学校还可以帮忙培训地方选送来校学习深造的农村实用人才,普遍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素质,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与农业技术贡献率息息相关。农科院校应发挥多学科优势, 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系统工程,与当地企业、科研等单位互动。通过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与交流,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有力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
3.服务龙头企业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龙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资源和配套能力。农业院校可通过整合相关学科力量, 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龙头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整合计算机、网络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 为中小企业物流配送提供技术方案等。
农科院校还可为龙头企业输送产业化优秀人才。学生毕业后服务于农业基地(公司)、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利于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二、农科院校需要培养的农业产业化人才类型
我国目前缺乏大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化管理人才,从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二种人才也是农科院校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类型,下面具体论述:
1.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在产业化各环节主要起以下的作用:
(1)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掌握先进农业机械操作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大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投人,增加产出,达到增产增收。其目的是要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人工创造的可控环境条件下连续作业,以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帮助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相关知识,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的人才。他们掌握了农林牧副渔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在产前、产中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有效的技术服务,指导农民进行生产。
(2)指导农民对农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与包装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只有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才能保证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约70%左右产值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由于我国缺乏农产品的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的技术、经验与人才,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以适应市场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这就需要大量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如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艺等技术,能切实搞好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的人才。
(3)帮助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科技人才先要帮助农民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其次,督促农民严格按规程操作、施用生物肥、药,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先进设施,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科技人才还可以帮助建设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建立监督检测,强化安全标准生产的措施等。
(4)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事实证明,一个地方转化科技最新的成果的速度越快,品种技术的更新也就越快,农民接受新生事物、转变观念也就越快,同样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也就越快。要适应买方市场,必须不断更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做到。
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帮助农民大胆引进科技新成果,使用新肥药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2.农业产业化管理人才
农业产业化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这种“能人”按其在产业化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营销人才
农业具有的周期长、易受不可抗力侵害的特点。为了获得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避免盲目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营销人才来帮助个体农民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抵御风险,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些农产品营销人才一般都聚集在产业化组织中。产业化已越来越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加入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农户呈逐年递增态势。而产业化组织负责“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连接产、供、销各环节的管理人才
目前加工企业大多数为植根于乡村的私营企业,它的生产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给。如果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保障,企业就难以运转。现在大面积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许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还较为松散,部分农民不按订单合同办事、单方毁约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有农民素质的高低的问题,还有农业组织形式的调整和完善问题,以及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要有善于整合并优化农业产业化各要素资源的能力的管理人才,帮助连接各环节并兼顾农户、企业、消费者各方的利益,形成紧密的利益集团。
(3)帮助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人才
一些农民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观念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保障要求农民必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养。有些农民缺乏职业道德,不顾农药的残留期,刚喷完农药就上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农民还须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信誉意识。这样才能够依法办事,又能通过法律讨回自己的利益。
因此亟需有帮助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人才,这些也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科院校面临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农科院校特色鲜明,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农业院校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方面倾斜,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下面就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做一些探讨。
1.师资问题
对于农业基础课所需的师资,农科院校大多能够自身解决。对于部分专业课,农科院校已有的专业师资亦可解决,甚至部分课程为农科院校的特色或专长。
面向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所缺少的师资,农科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外聘专职教师、聘请社会兼职人员,或本校教师外出进修等途径加以解决。部分新课程也可采取联合培养,甚至采取让学生跨校选课的方式加以解决。还可聘请专家到校传授农业、水产、畜牧、林业等农业实用技术和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培训等加以解决。
2.试验基地问题
依托学校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围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对于农科院校缺乏的实验基地,可与各类企业全方位合作, 包括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科技园区等。利用社会大农业资源的优势,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农业产业化,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偏少,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突出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这一重点,有所取舍,办出特色。加大农业产业化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最终使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懂专业、善管理、会经营,寻找商机,迎接挑战。
(注: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结题论文 。课题题目: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研究,课题号:2014021404)
作者简介:(可不放在文章中)
为首都发展培育高端人才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介绍,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这为首都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在国家和北京市先后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也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部署。科技领军人才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中坚力量。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首都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巩固首都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将促进首都高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首都科技现代化,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率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高端创新型人才保证。
实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引领和带动,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的领军人才。形成一大批卓越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创新作用,创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为首都率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高端创新型人才保证。
高标准选拔领军人才
2010年底,由北京市科委承担的“‘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重点人才工程,是实施首都科技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继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启动实施以来的又一个全市性的人才工程。该工程实施以来。市科委坚持高标准。运用新方法。强化服务支持,做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突出高标准,保证入选人才的高起点。在选拔范围方面。要求领军人才必须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北京”建设。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具有突出贡献的;在个体标准方面,要求领军人才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突出的科研能力、领先的科研水平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直接从事一线科研工作;要具备优秀的科研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要具备出众的个人魅力、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培养和带领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
二是运用新方法,保证入选人才选拔过程的科学性。选拔工作中。借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考察谈话的有效做法,设立访谈调研环节。组织12个访谈调研小组深入到提名人选所在单位,通过民意测评、个别谈话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提名人选的品德、业绩、业界影响力、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团队建设等情况。访谈调研的选拔方式改变了以往人才选拔工作“评审会”相对封闭、被动、平面化的评价方式带来的问题,对提名人选的了解更加全面。也使科技系统干部深入科研一线、了解人才及其团队,推动了科技管理从注重项目向关注人才和项目有机结合转变。
坚持“三结合”培育人才
杨伟光强调。要注重“三结合”,加强对入选人才的培养支持。在领军人才培养期间,一是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立足首都发展战略需求,适应首都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重点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始终把激发领军人才的活力、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结合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实际情况和需要给予一定数额培养经费,同时支持和引导所在单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可优先使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优先推荐入选人员领衔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要坚持创新与创业创效相结合。在创新上,全力推动领军人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取得科学成果或技术突破;在创业上。引导支持领军人才努力把成果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在创效上。积极促进领军人才成果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为领军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交易政策指导和中介服务。加强对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公路行业管理 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措施,合理地调配、组织、培训与物力处于相互结合的人力资源,给物力、人力处于最佳状态提供保障,合理地协调、控制、诱导人的行为、心理以及思想,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确保企业的管理以及组织目标得到实现。公路行业基于以人为本的发展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科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公路行业迅猛发展的速度。
一、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体现
公路行业管理工作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达到认识人、尊重人等需求,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作用全面体现。公路行业的管理工作中科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将良好的管理的平台进行搭建,使员工的技术、知识、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工作人员的智商以及情况,将优秀的人才留住并且吸引,公路行业的管理工作中留住良好的人才,能够促进公路行业的营运工作拓展出较大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
二、促进薪酬制度的灵活性明显增加
公路行业在实际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为了促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得到推进,应该在企业经济效益获得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长效激励制度以及薪酬正常增长制度,确保公路行业工作人员工作的兴趣得到有效调动,加快公路行业健康发展的速度。通过分析公路行业实际的情况,并且与国家相关规章制度互相结合,对分配员工薪酬的方法进行设置。薪酬分配的设置主要是以利益责任互相挂钩、兼顾公平、效率优先为基础,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中心点,对员工工作职责、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构建岗变薪变、以岗定薪等相关制度,在符合企业薪酬政策、经济效益相关要求的情况下,科学地设置相关制度。同时,应该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长、劳动熟练程度等分别划分员工薪酬,确保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范围的调动,对工作人员立足岗位等有着较大的激励作用,从根本上促进公路行业营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位置,采用人才培养措施,能够使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凝聚力、认同感得到有效增强。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该通过分析经营管理、项目建设、营运工作等方面需求人才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确保构建的人才队伍能够符合优良素质、合理结构等需求。首先,重视内部挖潜的工作,加大岗位交流的力度,能够推动合理施工人才以及多岗位锻炼人才的工作。其次,通过对外引入人才的方式将公路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拓宽,给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专业人才、项目建设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进而,加大培训公路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力度,将全员达标的工作全方位启动,促进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再次,公开招聘专业管理人员,公路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均能够采用内部竞聘的方式竞争管理人员的岗位。最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分配人事制度,通过对员工进行考核,表现较为优异的员工能够转变为合同制,确保工作人员得到有效激励。
四、促进企业文化得到推动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工作中构建企业文化有着相对重要的位置,公路行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从加大员工沟通力度、提高责任心、增强管理者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对于党工团在公路行业管理中开展的活动给予全面知识,确保班组文化得到全面推进,使公路行业的氛围以及文化处于良好的范围内。另外,还能够给工作人员构建才艺展示的平台,让员工将自身的特长、才艺充分发挥,同时能够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确保企业凝聚力有效提高。加大构建精神文明的力度,使员工的岗位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公路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能够对公路行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同时还可以将优秀人才引进公路行业的发展中,构建人才激励与人才选拔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且还能够使工作环境处于温馨和谐的状态下。公路行业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将优秀的人才进行选拔,使公路行业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一、毕业生对母校总体评价较好
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尤其是教学工作评价较好。其中,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我校教师师德、学校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秀;近90%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人员素质为良好;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良好。同时,毕业生也纷纷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建议学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加大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授人以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调查组得出的结论
毕业生综合素质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也成为了我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决定因素,今后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湘绣专业真正成为湘绣大师的摇篮。
1.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当前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竞争也日趋白日化,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他们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好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科学合理,与时俱进。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取最有时效性的第一手资料。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更加注重文化课的教育,加大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课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方面培训,让毕业生更快的适应用人单位工作要求,迅速融入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状,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社会竞争和职场的需要。
3.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反映,应当多举办讲座、论坛、比赛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还可聘请企业、工厂的专业技师来校作报告,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其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学生们的成长成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一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是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国有单位人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大幅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创新成果,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在生物技术领域,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在航天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二是人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已经成了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人才在不同地区、产业间的流动加快,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非公经济人才总量大幅增长,第三产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三是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单位用人和人才择业的自进一步落实,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人才流动的法规不断完善,人才的竞争和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四是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上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进一步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面对新形势,抓住时机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当前,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势在必行。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
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就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优先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一,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培养,就应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一是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切实抓好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三是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
第二,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资源。做强做大企业,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建立一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年龄结构合理、层级结构清晰、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在企业核心业务领域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使企业人才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人才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协调提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通过人才市场“猎取”等市场化方式配置人才的比例,全面建立人才选聘工作的竞争机制,逐步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通过培养,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
第四,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应根据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合理的格局。
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着力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加快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紧密结合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紧缺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农业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开展。
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需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进一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培养体系。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
此外,还要注意进行开放式培养。在世界科技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开放式培养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强同国际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是xx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鲜明揭示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历史经验证明,较之于优先积累物力资本的国家,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国家不仅发展速度更快,而且发展质量更高、后劲更足。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能迅速提升,就在于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惟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才能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最根本的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人们的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轻视人才资源开发。比较重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以及其他结构调整,轻视人才结构调整。比较重视各个领域、行业、项目中的物质投入,轻视人才投入。比较重视一般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轻视人才制度创新。这些都制约了我国人才作用的发挥,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把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关键就是坚持“四个优先”: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即是确立人才资源相对其他资源的优先开发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即是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即是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即是高度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设计,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必能使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