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8篇

时间:2023-12-21 10:32: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篇1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认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学生是构建知识学习的中心,以学习者为主导,掌握学习进程和内容的一切,主要依靠学习心理的变化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所以,依照这一理论,学校和老师应当首先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氛围。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当起引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架构,将新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以前的知识点中,扮演好指导者的作用,尽可能的照顾到学习环节中的各个细节。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想要真正掌握,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练习口语,训练语感。而且在社会环境下,口语英语的地位更高于书面英语,所以能够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就更加重要。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可以多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意思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环节。除此之外,大量的课余时间也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间。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是最有效最长久的学习方法。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知识对自己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学习才是真正掌握了学习价值的核心。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全新内涵

依照目前的英语改革要求,高校英语教学应当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将知识技能与学生整体素质联系起来,在掌握整体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个性的发展与培养。所以,在此指导下,我们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规划高校英语课堂教育。

首先,教师应当强化基本教育,强调整体素质,这是进行英语教学的基础,对于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出现的问题,老师应当及时给予帮助,提高全体学生素养水平。其次,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材施教,选取灵活的教育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长处,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

由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当前的高校英语课堂中,已经有许多教师在积极寻找教学创新的方法,但仍有部分高校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英语知识的需要。在上面我们提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的是领头羊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向。所以在现实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群体为重点,将传统模式中单纯接受课堂知识的学生转变成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核心地位。我们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体验学习环节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教学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进程。因为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下英语学习环节。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擅长的英语技能各不相同,学习方法也是大相径庭,所以老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分别安排不同形式的辅导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最高效的发挥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中,老师也应根据课程进度的不同,设计多元化的课堂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保障课程进度。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多交流,交换思想,听取学生对英语课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渐的改进薄弱环节,强化课堂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创新性的英语教学体验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所以找到与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强调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过程,把学生个体投入到教学模式的环节中,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创造者,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多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改变以往模式化、机械化的英语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大的语言练习空间。

篇2

一、“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着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互动和合作,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情境体验性和思维发展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

二、“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性,强调方式的合作性,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1.注重过程的体验性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一部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做心理活动课,虽然提供了心理体验的过程,但是不注重讨论分享和归纳总结,淡化了心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体验?互动?合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发展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强调方式的合作性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3.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让学生和教师作为双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接受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教学智慧在主体的互动性中产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80%的大一新生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焦虑、人际沟通问题、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改革“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韩语教学 高职教育 内在驱动力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能否发挥创造性,深受教师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已有的教学管理思想、方式、方法等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不适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度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按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必须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素质型人才。

受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外语教学虽在教学形式上较活泼,但仍走不出单向、平面的外语教学模式,这样的外语教学不符合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有一定自学能力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英语教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教学改革年年喊,哑巴英语的问题却仍然存在。韩国语,作为一门新兴的小语种,大多数学生直到进入大学才第一次接触,短短三年后却要他们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其是应用韩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要能流利地运用韩语进行对话交流,更要掌握一定的商务应用知识,特别是遇到突发状况时,更要能灵活运用韩国语和商务知识,这就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力求手段新颖、形式活泼、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使知识点、能力点都跃然于课堂之上,给学生以“立体”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任务是艰巨的。

1 大力改革“跟英语走”传统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韩语是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开始的,而大学的英语是在初、高中七年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所以对一门新的语言的理解与接受存在着很大的障碍。韩语的学习与英语还有较大的差异,且一般韩语的初学者都已经是高中的毕业生,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意识、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课堂中,先将唱歌、话剧、游戏、表演等融入课堂。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韩语。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课件要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的进行导入,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韩剧,练习对话;利用录音机播放单词和课文;利用电脑多媒体呈现新知识。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研,熟悉和掌握教材体系和重点

根据具体的环境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做一些灵活变通处理,对教材有较深的理解,能灵活熟练的驾驭教材。根据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立体化,还能通过技能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韩语教师在教授学生单纯的韩语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文化差异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韩国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应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让学生了解韩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政治文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韩语的理解。

3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引导下的自学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生掌握自学的技巧。一个社会的发现需要的是最大限度的为人们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教育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有效的运用起来,引导学生把新知识新观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活学活用,让知识得以丰富和发展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如课堂可以展开每日一成语、常用语、自由谈话、情景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韩国语学习的情感,积极开展课堂外开展韩语角、校园系列韩国语竞赛等课外活动,“立体化”教学形式最大限度的提供师生之间交往机会,营造了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愉快民主的教学过程,构成师生、生生单向或双向甚至多向的多种交往形式。

4 创新要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要持之以恒,允许学生失败,帮助他们在跌倒处汲取教训,激励学生百折不挠,攀登高峰。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着眼于不同的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珍惜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哈佛大学研讨会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研讨会课堂教学模式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交流氛围,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教学活动,始终把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互相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大胆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贯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建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具备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韩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推动韩语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努力探索创造性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力是推动韩语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因此,韩语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学习韩国语的启蒙阶段给与学生正确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为主。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评价基础上理解自己,提高自己,实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应改革传统的“一级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树立起他们学习韩国语的信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定期帮助和指导,采用课堂表现、日常交流、作业记录、课堂测试等手段,在自然的状态和开发、公开的环境下,主要实行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在韩国语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开展小组竞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芬.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期项目课程实施设计思路[J].价值工程,2012(30).

[2]赵春漫,木艳,王丽芬.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不足;本土化

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1913-1914年,桑代克又把它扩充成3大卷,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由此确立。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应用科学,它经过了20年代的初创时期,20至5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60年代以来的理论建设时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如今教育心理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

1、学科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倾向于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理论为主干,但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个别差异和学科心理也日渐重视。这种局面说明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零乱、内容庞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心理现象被分割成小块,研究课题较多,内容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当然,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在其研究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地会沿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在现在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必须要进行定量研究的潮流,这是很危险的。且不说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仅就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比也有许多差别。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必须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把质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并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不高

教育要服务于人,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塑造人。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在很多时候被忽视或忽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已经转变为学习者,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当中,他们更应该参与到具体的教学中。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要和学习者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4、研究成果难以中国化

心理学的思想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存在,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但完善的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却最先在西方产生。当我们引进西方和苏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时,却很难做到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中国化,这就导致这些理论在他们的国度里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实践,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这些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很多研究者在选题的时候,课题的来源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或翻译,没有从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样不断研究的结果是西方的心理学更加完善,而对我国的学校教育事业并没有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的出路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1、借鉴与创新并举

毋庸置疑,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研究也才有实际意义。实践证明,离开了中国实际与中国文化背景,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这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结晶,它与中国本土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对现代中国人的至深影响力无一种世界文化可比,离开它或脱离这种文化而去研究单纯意义的中国人毫无意义。i但研究不是固步自封,中国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并不排斥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借鉴,这种借鉴具体而言即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借鉴。西方心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到今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者总结了各方面丰富的经验,并且使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与工具,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杨国枢、林崇德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与道路探讨时也提出,本土化研究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深入地学习、研究并验证西方理论。因为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借鉴不但可以使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少走弯路,也使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更科学、更合理、更合法,而且有利于心理学的国际交流与沟通。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走这条道路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形式的借鉴并不排斥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最佳的契合点是“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在借鉴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也许能更为有效地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ii。

2、挖掘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离不开对丰富古老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学心理学大相径庭。它经几千年积淀而来,是中国心理学的长处之一。如,儒家、道家、墨家以及众多的中国古代学派领导者及追随者们的独特的思想视角与内涵,都曾强有力地渗透到国人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塑造了中国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状态。如今,这种特殊的影响力正日益为西方心理学家所关注,其理论解释观点与精神修养方式也正以各种渠道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挖掘中国历史中众多教育家的心理学思想,以中国人的理念研究中国教育中的问题,较之西方的理论更加切合实际、有效。可以说中国古代心理学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坚实的基础,如何挖掘、利用之以实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与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衔接与融合,是实现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具有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性。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既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更要建立适合本国具体国情,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理论。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特殊使命,那就是它的发展必须与教育对象相适应。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关注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寻找和建立适合本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合理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服务。

注释:

i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心理学探新,2006,(3):7-9.

ii 郑荣双,车文博.本土心理学特征论析[J].心理学探新,2003,(3):3-5.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了改善就业结构,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专业,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幼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学前教育的专业内容内涵丰富,涵盖了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对将来计划从事幼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的中职学生而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现状进行剖析,并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提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与一般中学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具体从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多方面体现出在同一专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很多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完全不知所云,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好,还有的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这些想法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和不努力。

二、教育心理学教学特点分析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同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教育心理学既有教与学的性质,还具有心理学的性质。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由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属于理论研究型课程,因此,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相对不甚理想。下文将结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现状和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运用分层教学法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教学知识,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完全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学习。

(二)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教育心理学对中职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比重,通过一些有趣的视频、短片等来向学生更为生动地传授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幼儿行为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幼儿吵架、哭闹等行为,加强学生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认知。在观看影片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影片,总结幼儿的一些心理行为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联系,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分析并上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调动感官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并能结合影片中的场景学以致用,将来运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

(三)注重实践,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时,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结合前面提到的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依据层次有序分组。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幼儿的实际案例,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在分析结果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了课程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独立思考、表达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对如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育心理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关于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思考: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英语教学;内涵;更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1. 前言

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建构主义逐渐进入高校英语教师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高校英语教师应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2. 社会建构主义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反映,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由此看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英语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英语理论知识,必须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英语知识。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内涵

3.1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1.1强化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的寻找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英语人才。

3.1.2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高校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2构建多样化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正好符合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练习英语、探究英语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讨论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英语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3创新英语教学体验

现阶段,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这与社会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3.3.1启发式英语教学

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语法知识和英语词汇等英语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英语应用能力,避免了“哑巴英语”现象。在设置英语问题时,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从多角度设置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表达能力。

3.3.2讨论式英语教学

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应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讨论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量英语语言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英语问题。讨论式英语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交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4.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更新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4.1更新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革新。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学观念,结合社会建构主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最后,高校英语教师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4.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对学生进行亲切的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构建主义理论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这里,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要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挖掘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料,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高校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与别人流利的交流。

4.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英语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师要把素质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当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英语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20):105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含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地分析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新课改出台后,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利用课文营造心理教育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动力。教师在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以白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文言文精练的文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文之中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创设“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精心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塑造科学的心理,创造和谐的环境。

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针对学生品读后的感悟进行升华。

2.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

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展开《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文章中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表达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教师将花木兰的年代作为背景,深度地剖析人物心理,挖掘出花木兰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

3.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下虚荣的错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对课堂的心理教学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心理教学的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含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地分析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新课改出台后,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利用课文营造心理教育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动力。教师在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以白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文言文精练的文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文之中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创设“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精心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塑造科学的心理,创造和谐的环境。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针对学生品读后的感悟进行升华。2.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展开《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文章中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表达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教师将花木兰的年代作为背景,深度地剖析人物心理,挖掘出花木兰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3.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下虚荣的错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对课堂的心理教学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心理教学的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康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6(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