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汉语言专业分析8篇

时间:2023-12-20 11:36: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语言专业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言专业分析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现状;对策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且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例如,教师会按照“生平—思想—艺术”的模式组织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按照“原理—举例—练习”的模式组织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不但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也不思革新,“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在课堂教学中仍占据很大比重,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翻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集中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上,课程设置缺乏文理渗透,缺乏宏观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这样的弊端就是毕业生思维和视野较为局限,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三)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专业发展的定位关系到专业课程的规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了,教师的教学就会有清晰的目标与手段,学生的学习也会有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尽管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语文微格教学、书法、逻辑学、文化营销、秘书、新闻传播等实践类和拓展类课程,但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短板,但也使得专业的特色更加模糊。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对策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要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跟进了解用人单位要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保证更全面的知识输出。其次,教师也要将传统的“以师为本”思想转变为“以生为本”,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与性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同伴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二)完善课程体系

在2015年浙江万里学院的一项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52.2%的用人单位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的知识是“文书写作处理”,其次为管理类知识、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现代办公技术等。可见如今用人单位要求的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有调查显示,教学实习、文学现象讨论、传媒写作等实践类课程对就业有明显帮助。“责任感”“忠诚度”“道德自律”等软实力对毕业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而这些软性指标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无明显培养体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与其他学院沟通、联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中心,增设一些管理类、统计类等通识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针对实践课程制订严格合理的考核办法,让学生重视起来,才能实现良好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品格、职业素质与道德的培育,为学生日后工作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三)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专业要结合时展形势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语言文字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要继续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培养,做到“人有我优”,做精做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增加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如新闻传播、金融法律和信息处理技能等,突出一强多能特点,使人才培养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方向发展。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讨式

我国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因此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容易出现教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学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研讨式教学。下面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法据说最早源于德国,现已成为欧美国家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前创设问题,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育心理学来看,通过认识过程是可以掌握认知结构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认知欲望,从而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开始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发掘学生创造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只能充当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演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共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和谐共进、教学相长。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面对面讲授,从而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目的。诚然,这种忠实于教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在教育史上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代的教育使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大胆变革。事实上,传统课堂教学太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教育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当代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很快,过去陈旧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所以学生必须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具备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能够适应迅速发散、升级,甚至是裂变的知识发展”[1]。所以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即从讲授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的变革就理所当然了,而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向研讨式教学转变。也就是说,通过研讨式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殿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我探索知识规律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另外,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课外查找资料的自学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甚至可以说,研讨式课堂教学正是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来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真正目的。

二.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

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求知欲望。在研讨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对问题发表的各种见解,平等对待每一名积极参研讨的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使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摸索着前进。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2]但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只管教”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教师是一枝粉笔一本教材,学生是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教师台上只管不停076地讲,学生在台下只顾不停地记。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停地背笔记,考完之后,所以背诵的知识与笔记,一起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最后结果是,学生在毕业时可能变成了学习的“板鸭子”。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从教师中心回到学生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例如,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鉴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纯正的艺术趣味。我们可以在课前告知学生要解读的经典文学作品篇目,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己去欣赏和体悟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从别人的发言中来汲取知识的营养,达到对文学作品认知和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文学课堂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机械地记录一些条条框框的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没有理会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微之处,没有以文学理论常识来深化审美体验,没有培养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把握审美意蕴的能力。古往今来,所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告诉我们,教师的善“教”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所以,“最理想的教学艺术不是如何讲授得生动有趣,而是懂得如何启发和引导”[3]。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欧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只懂得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知道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讲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教师应该指点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大量劳动建成的现成大厦,而是指引他们如何去做砌砖的工作,从而带领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反复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与其把学生当作北京鸭填入大量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发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藏。因此,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中,我们与其告知学生一些名篇名著中的“闪光”之处,不如告知学生欣赏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去揣摩。

三.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为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研讨式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对所要研讨的选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应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辅以适当练习的方式。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指定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基本熟悉所要研讨的对象,为学生的课堂讨论作为知识准备。课堂上,教师则以精选的经典文学文本为个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品味。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课程以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解读为单元,每单元安排学生的自我练习,充分突出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实践性。具体来说,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其一,发动学生课前阅读作品。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发动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对要所要讨论和分析的作品有所了解,这样课堂讨论才会深入。特别是长篇小说或戏剧,只有先布置学生课前研读,课堂讨论才会深入。其二,课堂精讲部分文学作品。为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能力,在讲授过程中强调以审美的方式读解文学文本,通过文学语言、意象等层面的辨词、会意、识味、涵咏,给学生打开一个文学审美的天地,让学生体会一种新奇感,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探究的兴趣。其三,充分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培养学生文学文本解析、鉴赏能力为目标,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讲授到讨论、阅读和课程考试,均突出对鉴赏实践能力的要求。其四,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那些经过历史筛选的经典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开展经典作品解读实践,鉴赏不同民族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研讨式课堂教学改变讲授式教学的单向度模式,使之变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的双向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争取使每一名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是“我会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对探索知识的尊重。“这种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其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4]。研讨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风.教育理念与研讨式教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3):5.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J].乡教从讯,1928(1):2.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109.

篇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老牌学科,有着比较悠久的教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性水平较高的汉语言专业人才。以往,这一专业有着较高的就业率,招生也比较稳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一专业也进入了转型期,它能否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应用性成为决定这一学科能否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关键。这也使很多高校深刻意识到这门学科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已成为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教育特点介绍

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早起源于北大的中文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多年来,教育部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规定几乎无所变化,仍沿用十三门基础课程设置的模式,是一门课程设置最为固定的学科。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已趋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也暴露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不强的特点。三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分析课文内容为主,往往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由于对实践重视不足,很多学生缺乏实践适应性,所写内容也不满足实践需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意义

在当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的现实需要。这门学科只有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它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就目前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需求而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其本质体现所在,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中,汉语言文学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作为语言工具,其充分的决定了它的易用性。

三、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习惯促兴趣,以兴趣促效果。目前,社会的浮躁使得很多学生的内心是浮躁的,他们觉得“速食文化”很流行,也很奏效。因此,很多学生受速食文化的影响,不能潜心研读。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两小时,放下浮躁、静心细读、品味、思考,使所读之书入心入脑。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之后,尝到了静心细读带来的“甜头”,自然也就提高了阅读兴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理论素养得以提升,心灵也得到净化,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二是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课程内容较为固定。但从这门学科目前培养人才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角度衡量,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急需进行改革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在主要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调研目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比如,针对政府机关,可以开设公文写作课程,不同文件如何行文,采取什么格式等等,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与工作接轨,省去了较长的学习锻炼过程。此外,目前所有文件材料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能否熟练操作并应用计算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出来也很关键。所以,还应有针对性地增加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办公软件,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所以,课程内容改革极其重要,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一些提高专业应用性的选修课,保证所培养人才满足岗位需要。三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水平。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角色,是决定学科教学水平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应用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这就需要提高师资水平。一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配备优秀的师资,满足日常教学需要。二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科应用性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三是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向学生传播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提高学科应用性实践要求。四是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上用人机构的联系,通过开设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找到自身短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篇5

当今社会的信息需求量与使用量都非常大,开放教育教学如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更加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有效对话,学生如何在课程学习以后做到学而致用,这是非常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开放教育在总体上来讲属于动态化过程,其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但是也要受到特殊教育主体及教育客体的限制,从而以开放式教育规律为指引,进行系统化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开放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教学方法研究时,首先当然要坚持教育理论中的普遍规律,揭示出它和传统教育手段相不同的特点,其次也要注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防止照搬教学原理,不顾教学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化特点,而是要用发展与变化的思维进行针对性研究,机动灵活处理教学方法模式的革新。汉语言文学的科目教学一向是文科专业里面的核心专业内容,更是高校教育系统里面的相对发展成熟的专业,现在已经形成了较独特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但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更要把开放教育做到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用动态化思维为汉语言文学的科目教学方法改革服务。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更加灵活的讲课形式。

开放教育学生以社会在职人员居多,学生出勤率肯定不如普通高校。如果某批学生本来人数不多,而缺勤状况又很突出时,采取大班讲课的办法显然不合适。经过研究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出勤率率好的时候应以教室授课为主,教室授课可以更加方便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于学生欣赏课件与集体讨论交流,而在出勤率不好的时候,则可以采用教师同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手段,或者教师同学生在一同浏览网络页面,制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讲课形式要因教材而动。

有些课程文学性很强,如现代文学课、古代文学课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就要多讲,少提问,少组织讨论;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如古籍导读、西方文学史论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学习,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使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教师则需采用理论及实践相配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是中小学老师,用这种课程设计手段,能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

(三)增加网络辅导。

网络辅导实为课堂教学的延续,网络辅导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作空间,辅导内容可以包括电子教案、自主学习辅导、复习指导、习题分析、课程论坛等。自主学习辅导包含:上课地点、上课时间、上课预期内容、课程重点、课程难点、课程习题设置等方面的内容。电子教案则为全书框架的基本梳理,还有各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分析。课程论坛的重要性需要加以特别强调,它是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互动的基础平台,开放教育教师要按照教材设置内容定期组织讨论内容,学生针对讨论的核心内容可以随时进行疑难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复习指导重点强调主要学习内容、针对性训练及参考答案,方便学生根据参考答案进行自己所做答案的对比分析,从而去粗取精,产生更好的习题训练效果。

(四)考核方案要富有特色。

开放教育学生的日常成绩应当占有总成绩的更大比例,日常成绩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上课出勤率、第二是书面作业完成情况、第三是网络学习表现情况。日常成绩评价标准要有开放式教育的特点,逐步加大网络学习分值例。考核方案应当更加突出成人化特点,上课出勤率的评价分值不应设置太高。考核方案应当更加突出自主化特点,学习速度的快慢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决定,在大的时限范围内,学生自行学习进度的自由把握。网络学习表现情况应当加大评份分值比例,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并规定明确的答题时间,考核方案的形成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按期完成作业,在最大可能范围内提升学习效率。

篇6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由此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较短,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缺乏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出现众多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学习经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学生而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掌握的理解能力不同,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因此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当前要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其根本在于梳理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对症下药优化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1.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电大教育采用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并且所有的课程学习可以在3~8年完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远程教育,完成学分选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较为丰富,其在日常的一些学习时间会被其他的各项工作、交际等取代,这直接导致学生对电大教育抱有一种错误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偏见。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平时学习靠积累的学科,汉语言各个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考试考核成绩可以检验的,而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却是需要学生调动其平时的知识积累,发挥文学审美能力、文学评论创造能力等完成论文的选题、论文材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而事实上平时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错误的看法,使得其并未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性特点。导致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完成论文时无从下手,既找不到要写的论题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挖掘。与此同时,这些错误的看法使得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写作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没有提前积累材料,准备论文写作。而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想要完成一份有分量的毕业论文,更是使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2.学生未能掌握汉语文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重难点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调动各种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才能够正确认识汉语言毕业论文,完成科学的论文写作。但是事实上,当前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课程并不是强制性的有学分要求的课程,其仅仅是一种参考指导的课程,而电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时间限制等,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地完成对毕业论文写作是什么、怎么展开毕业论文写作这样问题的探究,在真正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中面临众多问题。第一,毕业论文的论题选择不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根本,蕴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学内容,也闪烁着一些耀眼的文学著作、文学明珠,而这些内容刚好是没有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人都普遍掌握的知识。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红楼梦》、李白的豪放诗,因此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文学知识,没有展开独立思考,则在最后论文定题目的时候,会直接选择自己熟悉的论题,但是这类题目范围较大,使其无法在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中清晰地概述这些内容,使得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实质性内容。第二,论文题目的制定缺少独创性。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缺少自主创新性教育,学生仅仅需要照搬教材内容完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即可,因此在论文的题目确定过程中,学生往往从知网等文献网站中直接抄袭一个题目作为自己的论题,其中所涉及的论文内容也仅仅是对于别的学者的研究的重新阐述,整体上缺少创新性。第三,未能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定。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而言,首先展开开题报告写作,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明确写作的重难点,其次是经过文献资料、数据等的收集,编写文献综述,如此才能够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毕业论文具有可读性和文学价值。但是事实上,电大专业学生仅仅是确定论文题目就直接开写,并没有收集文献资料,因此整个论文即便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但也可以看出是对于前人研究的浅薄复述而已。第四,论文的写作格式不标准。对于大多数的电大专业学生而言,其论文写作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重要的还有格式要求,如此才能够让整个论文更加简洁明了。但是不少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不会自己调格式,不懂得生成目录格式。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优化措施

在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对于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分析其所面临着的写作问题,可以窥视电大开放教育现存的教育不足。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必须以毕业论文写作所反馈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做好专业教育指导。

1.将毕业论文指导当作教学重点

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平时的资料收集以及小论文的写作当作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所在,由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如在展开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学期作业为要求学生能够展开现代汉语教育的毕业论文的拟题,并且初步形成论文的写作大纲,并将这些作业邮件传给教师。由此提升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即该专业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学习,展开思考探究的,而非完成课堂作业即可。

2.要求学生注重写作教学积累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的论文写作思路混乱,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主要与学生平时的学术素养不高以及论文写作能力不高息息相关。因此在电大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专业课教师要提前做好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管理。如训练学生完成资料的收集、撰写文献综述等能力。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应用熟练程度。

3.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展开专业化的指导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学生要先选择导师,确定论文方向,展开论文题目的确定,明确自己的写作意义,然后才开始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尝试写作,更改成稿。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展开专业化的把关指导。如确定时间节点,让学生展开自主选题,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与教师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由教师把关该题目方向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的指导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展开独立探究学习。其次,教师要展开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在论文写作之后有的学生是论文的内容不合格,有的学生论文的格式不合格。而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展开分类指导,与学生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其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展开跟踪分析,避免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等违规现象的出现。

4.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培训,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篇7

关键词:新历史背景;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

1.前言

随着社会各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压力的转移逐渐延伸至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上,也就体现在了教育的竞争上。各大高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历史背景下,只有协调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才能高效展开教学,并充分全面发挥要素功能。

2.“四位一体”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在教学中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媒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作为载体发挥了重要功能,而教学媒介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同样作为学生共同学习伙伴,因此要从宏观与微观多个角度展开教学任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有接触、互动、加工、反馈的过程,新课标推行的重要目标也包括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教材能够实现知识到学生的传递,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素养与能力中成为联通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与平台。教学媒介则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集合各种外在的因素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牢固掌握。四位一体模式下的四种因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组合,实现创新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率[1]。

2.1教师为主导

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充分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与具体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致力于每一个具有不同风格与特点的学生展开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热情,挖掘学习潜力。具体到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历史故事的讲述、网络课件的展示、影视资料的播放等等,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展开跟踪与诱导,及时给予启发,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

2.2学生为主体

其次,要通过学生主体地位设计的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高效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时展的高科技产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情感,让课堂教学更富有情趣。教师还可以引用问题设置来带动学生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习角色的转变。另外,要坚持以评促学的原则,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具体的评价时,教师要以激励制为主,对学生的细微进步给予极大的肯定,针对学习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及时找到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源,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平台与表现机会,从而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感。因此而建立的评价机制也要包括日常评价、期中期末评价的内容,同时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展现新历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新模式[2]。

2.3教材为载体

再者,针对教学载体的创新,教师要在立足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价值,深入分析,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以及教材的重难点,以提升语言魅力和课堂教学活力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感悟,并在不断地刺激与启迪下产生学习兴趣。对教材内涵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内容的细节,如挖掘教材中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各种影视媒体方式展现等,让学生意识到汉语言来源于生活,植根生活,帮助学生培养构建意识,并深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知识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内,教师应设计宏观目标,确定具体拓展方法,紧紧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比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以学生的角度对各种未探知的领域进行充分的挖掘,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将其整合构成动态的构建意识,紧密与学生的生活、所要面对的社会、甚至是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另外,要充分考虑到文学本身的生成性[3],蕴藏的教学资源、影视资源、媒体资源、信息资源等内容,都可以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并积累更多价值信息,全方位提高学习能力。

2.4媒介为手段

最后,教学媒介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以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优势,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并集合现代网络媒体、影视媒体,充分发挥容量大、图文并茂等优势。具体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标准的录音朗读为学生语言的表述与发音起到示范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朗诵技巧,纠正日常生活运用的粗糙口头语,提高朗读能力,也可以通过各种幻灯片、多媒体教室、语言表达室等为学生带来汉语言文学教学直观性,实现具象化的语言文字教学,增强学生在感官上的体验,以声音、动态画面等形式促进语言的品味提升。教学媒介还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性,比如,幻灯片的辅助教学功能可以让教学课程的开展更有层次,丰富教学容量,增强互动环节,并促进学生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这又无形中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以氛围的营造、情绪的带动、情感的植入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却有着基础作用与功底的特殊学科与专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优势,整合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创新媒介教学手段,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256-257.

篇8

目前一些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教育实习已经取消了,而一些进行了教育实习的高校师院中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师院的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习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展现,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地使用自身专业知识,高校师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中开展指导以及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1.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将我国高校师院中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优化方面,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其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的三方面要求进行。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后,能够将教学大纲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师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满足日后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需求。需要注意从调整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等各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2.整合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

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不能有序开展是影响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师院中的时间性课程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整合课程时,需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并按照这些因素将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例如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后,让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进行初步了解,提前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学生进入到大三下学期后,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通过其自身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试着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学如何开展工作。大四下学期,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实习,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成熟,因此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会驾轻就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三、结束语

推荐期刊